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統治者心性出問題,帶頭作偽,是導致百姓走向犯罪道路之根源(政治凌駕司法),人民須知天下猶是也是道理。

        則陽篇:「柏矩學於老聃,曰:請之天下遊。老聃曰:已矣!天下猶是也。又請之,老聃曰:汝將何始?曰:始於齊。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號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菑,子獨先離之!曰:莫為盜,莫為殺人?榮辱立,然後覩所病;貨財聚,然後覩所爭。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爭,窮困人之身,使無休時,欲無至此,得乎!」、胠篋篇:「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生焉。」、盜跖篇「: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誰惡誰美,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此三則故事,道盡世上之所以會出現盜賊,就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那些勝者自稱為聖人、聖智的統治者自己造成的,統治者心性出了問題,帶頭作偽,能騙就騙,想怎麼搞就怎麼搞,為犯罪之根源,但一點事也沒有;百姓效法作偽,就要抓去關起來之無奈,也只能安之若命,不然我已選上了,要怎麼辦呢?淡水河、台灣海峽、太平洋也沒加蓋,如不高興,隨時都可以去跳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區別在於此,歷代皆然,此為老百姓之悲哀!
       老子的徒弟柏矩說:請老師准他到天下各地玩一玩。老聃說:算了吧!天下各地都是一樣的。柏矩再次請老師准他出去走走,老聃說:你要先去那裏?柏矩說:先去齊國。他到了齊國,看見一具受刑示眾之屍體,他就把屍體擺正,讓他正卧,再脫下他自己所穿的官吏衣服將其覆蓋,然後喊著老天爺而痛哭,說:你啊!你啊!天下有大難,你偏偏先遭殃(離,罹也),你遭到斬首示眾,是因為竊盜呢,還是因為殺人呢?統治者(居上位者)不能忘榮辱,然後老百姓也學會不忘榮辱了,就會看到弊病(即逍遙遊之: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竟、老子地28章之:知其榮,守其辱);統治者喜好積聚貨財,然後老百姓也學會了,就紛紛往貨財而爭。現今之統治者(居高位者)立於榮辱之上,處於貨財之中,以名利困擾百姓,使之永遠不得安寧,想不要遭受到斬首示眾,有此可能嗎?
        中國歷史中,不管是那個朝代,那個國王、皇帝出現,不管是靠武力、軍事、宮廷鬥爭、選舉而取得政權,都是有一批人為其效忠、賣命,合力取得政權,再分官封爵,這就是政治,政治學者說的比較文雅,將政治說成是一群利益相同之集合團體。取得政權後,軍隊、警察、特務、法院都掌控在其手裏,百姓都必須要聽他們的話,不聽話或造反時,就會被抓去關起來,是不是貪污?有沒有違法?統治者說了算數,檢察官、法官也要聽統治者的話,不聽話,一樣是會被調去離島吃海產的,故事之意境是在說明這些政治現實。不然人家那麼賣命在選舉,用盡各種手段,有大金主及政治獻金主,出錢投資並押寶,就是為了能將來選贏押對寶而獲得一些政治利益,沒有做此投資,就無法得到此種利益,選贏了,整碗捧去,選輸了,摸摸鼻子走人,講什麼話都沒有用。年輕一輩,不可傻乎乎,必須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能判斷出什麼可以學?什麼不可以學?看到這些政治人物、國會議員、民意代表都是在騙選票保台灣,也想學騙術來當詐騙集團,以此為業求生活,但被捉到,一定會被送去土城看守所深造的。雖然心中會憤憤不平,認為政治人物或政客、政治騙子才是最大的詐騙集團,他們騙就沒有事,我們只是當個車手領錢、打打電話騙一些錢來過生活,只是小小的詐騙集團,騙的錢也沒政治人物那麼多,也是為了要顧肚子啊!但就要被關起來。是因為年輕一輩不懂得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選舉舞弊);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小案大辦-殺雞儆猴、大案小辦-家醜不外揚)這二個故事的道理,才會有禍患之發生,知道了統治者在位時不管如何橫行霸道,因有刑事免責權,居高位者有政黨庇佑,只能等到選民以選票請下台,受清算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老百姓要叫誰庇佑啊?有此判斷力就能保身、全性、養親、盡年,盡管政治人物對百姓如何進行思想改造、洗腦,聽歸聽,自己必須要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及判斷力,不然會連怎麼死的也不知道,人家做壞事就沒事,你一做壞事就有事,但多行不義必自斃,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所以政治人物怎麼貪污?百姓不必眼紅,因為超票是流動的,只是輪流跑到不同人的口袋而已,回去報到時也帶不走,所以不必眼紅,其道理在此;下台被抓去關,百姓也不必同情,這是因果報應。則陽篇、盜跖篇、胠篋篇所寫的這些故事,必須要懂得其道理才行。
        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文義上是當個小偷就要被抓去關起來,當大盜竊取政權可在地方當諸侯,可搞都市計畫變更圖利,反正我就是要變更,妳要去喝農藥自殺、墬河、墬海是你家的事,我可開推土機利用清晨去將你快要收割的稻田鏟平,管妳同意不同意?也可趁你去抗爭不在家時,給你偷拆房子,還認為是天賜良機,在位時所作所為都對,但垮臺時,什麼都變成不對了,新政府還要把被拆的房子蓋回來還給老百姓,由此就可應證前後的統治者講的話都對,拆也對;建也對。對與不對,都對。沒一定標準,法律是由執政者在解釋,並不是由在野者或百姓在解釋。諸侯的意境是在比喻中央及地方之首長及大小官吏,統治者可小案大辦,以顯現出維護國家法令,才能成為民主法制國家;但如果顏色不對,只要說出不中肯或統治者不想聽的話出來,就可於媒體先公審,或先停職,送懲戒再說;也可大案小辦,先將你鬥臭;冒貸、詐貸案,大至能動搖國本或影響國安之層級,人民的聲音是要統治者嚴辦不法,但牽涉到政治現實,表面上剛開始嚴辦時動作很大,要辦給百姓看,到最後雷聲大,雨點少,辦到變成不了了之,百姓雖然氣死也沒有用,道理就在此。莊子有先見之明,於幾千年前就把這些道理,以說故事之方式告知世人了,到現在還是為不變之法則。凡事都是一體之兩面,你可說政治不能干預體育,是沒有錯;但利用體育賽事在搞正名,是否政治干預體育?不管怎麼說,政治人物或大官,有二可口,百姓只有一個口,所以老祖先有明訓,民不與官鬥,更不可與統治者鬥,不然到最後,不明不白,就死去了,那又能如何?誰在位,誰講的話就對,在野,怎麼講都不對。你也可說要維護憲法及法律,法律不能說改就改,政府不能沒有誠信;但統治者卻可說是以前的法律不合理,不為選民所接受,政權才會輪替,既然新政府接受選民所託付,對以前不合理的法律當然要大力改革,怎麼可將改革說成是政治鬥爭呢?那到底是以前的統治者對,還是現在的統治者對?如果是以前的對,怎麼會失去政權呢?如果是現在的對,怎麼抗爭會如影隨形呢?這就是莊子則陽篇、盜跖篇、胠篋篇故事之意境,不論到那個國家,老百姓永遠只有被管的份,所以老聃才會說:算了吧!天下都是一樣的(天下猶是也),何須出遊?這句話。世人須好好體悟故事中之這些道理,反正政治就是這麼一回事啦!不管誰當家執政,百姓都是要繳稅的,一欠稅就要被追繳、不繳,就會被移送法院強制執行,不可能說我支持那個顏色,他選上了,我就不必繳稅?所以誰當家都是以名利、財貨(稅收)列為優先考慮的,知道此道理,才不會惹禍上身,必竟人間社會之黑暗面,五花八門,要如何應付這些複雜的社會現實,才能度過艱難之人生,這些道理是門頗深之學問,知道這些道理,日頭赤燄燄,隨人顧生命。過得了關就沒事,過不了關就回去報到,知道了此道理,雖然是處於亂世中,也能安然度過,此為免除禍患之道。莊子所說的每一節故事,意境都很高深,有空多多去體悟其道理,人生會無比的快活,於未曾聽過莊子所說的故事榮辱之意境前,世人還有理由推說不知此道理,情尤可原諒,但知道其道理了,還把他當成鬼話連篇,不值一信,故事事向錢看,乃認為有錢最好,不考慮道德層面也沒關係,沒有做,沒試試看,也不曉得,也就不能應驗,那就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先做了、試試看再說吧!當問題到來時,才後悔說早知如此就不該如此做,為時已遲了,世上什麼藥都有,只缺一種後悔藥研發不出來。當參考也不錯,願大家都能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