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師篇:「泉涸,魚相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至樂篇:「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海運,將徙於南冥…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此三則立言是在闡述修道之妙用,有修至無極境界,就知道海運(潮汐運轉)所生之力量,等同業力,是無窮的;更是在形容、隱喻積德與福份享盡(泉涸)之果報也無窮,讀者可參考之。
莊子一書,從篇首至結語均未拿人來比喻修道,而都是以魚、鳥、水、風、雲、霧、雨、露…等等來比喻修道,如此才能俯仰皆不得罪於人。泉:生命也。涸:指人於年老體力衰退(夕陽西下)時,就會思親(想要有子女陪伴)之意。陸:指年老住養老院、看護中心。泉涸是在形容福份享盡、夕陽西下之情景。造:至也。詣也。指境界(造詣)很高之意。水:庇蔭及造福子孫也。道:自然也。魚:指修天道自然之修道高人。人:指修人道或錢道之世俗之人。水:庇蔭也、造福也。穿池養給:文義為窟穴泥沙,自資養供給。比喻修天道自然之高人,清虛養性,食靈氣,以滋養身體。一般修道人,無為逍遙,故得性分鎮定而安樂。無事:無為也。生:古性字。無為心性生定而逍遙。濡沫:以唾沫相救(喻無子女陪伴時,會思親),必有仁義、惡死之心(比喻以仁義來相安慰)。呴:吐口水也。濡:沾濕。江湖:指自然之道。道術:修道之方法也。相忘:指以仁義濟物,不如忘仁義於大道之中,然後可使萬物各得其性(即佛家所說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職職:眾多也。無為:自然也。殖:生長出來。此二句話之意境是在說:修人道有修至無為,相忘於道術,物質生活不足時,可以精神生活來補足,如此可使人性安定、寂靜,才能復歸本性;修天道無為自然至無極境界(能獨立與天地往來)時,境界就很高(以魚來代表),可以靈氣滋養自己,平常於社會上不會機、巧、狡、詐、相爭,不賺黑心錢或不義之財,不會拋家棄子,在家不會爭家產、祖產,父母、公婆於年老行動不便時,能服侍老人家,一切順隨自然之道行事。人於年老時,都是會死的,不論兒女有無陪伴在身旁,與其他老人相處在一起時,就可不必講那些仁義的客套話來相互安慰;於回去報到時,就可依其造化(以水來代表)來庇蔭、造福子孫。如同魚得水而游,但忘記自己是在水中:同理,鳥乘風飛翔,但忘記(不知道)自己是在風裏,逍遙而自在,快樂如神仙。世人如能體悟到此種道理,與道為一,就不知死生聚散。相忘之意境也是在闡述、隱喻人老了,含貽弄孫,樂到忘記吃飯,也很高興,就忘記一切煩惱,也不會感覺到累,樂到忘記呼吸,死了就死了,無牽無掛,也很快樂,再多的身外物也帶不走,這就是人生。
中國古話有句:祖上有德或祖上無德這句名言。同樣是人家的子孫,為什麼有些子孫人生旅途很平順,家庭圓滿、事業發達;有些人的子孫人生旅途很坎坷?拋家棄子、家庭狀況不斷、事業不順,殺人、放火、走私槍械、販毒…等等。其轉化點就在於此!這就牽涉到祖上有德、無德之問題,祖上有德,行有餘力(風之積、水之積也厚),自可庇蔭、造福子孫,一代比一代上進;祖上無德,上樑已不正了,下樑會不歪嗎?自己已自身難保了,那有閒工夫去庇蔭、造福子孫呢(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一代不如一代。玄得很,不得不信也!
則陽篇有言:古之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責。今則不然,匿為物而愚不識,大為難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遠其塗而誅不至。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夫力不足則偽,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統治者立榮辱、好財貨、帶頭作偽,是導至百姓走向犯罪道路之根源。藍、綠、白各黨都為了政權,在欺騙選民,騙選票?而選民也甘願被騙,那要怪誰呢?無怪乎人間世篇:接輿狂人會挖苦孔子說: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生於此亂世,唯有自保,才能免禍之無奈。幾千年前莊子所說的話,至今仍一體適用,並無例外。當今社會是否如此?政府有無誠信?社會要如何和諧?讀者可自行判斷。故曰:不可變易者為經,可變易者則不可為經。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是不可變易的。這些不可變易的無字天書,是老天所規定之自然律,任何人均違逆不得。並於駢拇篇載明:世人之所作所為,由自己的五臟來承擔罪孽,於年老時一一呈現,老天也不必費力氣來管眾生,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在管理眾生,管得好好的,信不信均無拘束力,等到年老,病魔找上門時,就有苦頭可吃,但後悔已來不及了。願人人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