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7日 星期六

德進乎日-婆、媳論戰之緣由及原理。

        齊物論:「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何故也?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寓言篇:「衆罔兩問於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而今也被髮,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此二則立言是在闡述婆、媳不合時,雙方在爭論是非,而不知問題是出在心量狹小,形影相隨,其原理很有趣,有什麼形狀之人形,就會投射出什麼樣的影子出來(如再講白一點,往好的方向解釋為:青出於藍而青於藍,往壞的方向解釋為:什麼蛇產什麼卵。如再講清楚一點,就怕有人會對號入座而得罪到人,就由讀者自己去領悟,即可),說話僅說重點,由世人自己去體悟,才能俯仰皆不得罪於人。有德者,知此道理(解、開悟了),又肯於日常生活、工作中去力行(做給老天看、讓凡夫來學習),才算開悟。解、行合一,一起做,稱為并。古時十日(太陽)并出,完全普照萬物,並無私心,所以能澤及萬物(利益眾生)、大人不計小人過,比喻心量廣大,故修道不能只出一張嘴,只會說要圓融,而卻不會做,只解悟,不能行,就不會生智慧,只是增加邪見而已。對於兒、媳間如有成見,要有度量、不計較,如冰釋,不執著,化解掉成見,家庭就會圓滿,知此不變之自然法則時,就不會產生婆、媳不和之問題,否則兒子夾在媽媽與老婆之間,不論怎麼做,都會得罪其中之一方,很難處理,到最後,大多是與媳婦離婚或兒子憂悶,得肝病收場,禍及下一代,如失去父、母一方之愛,單親家庭之小孩行為就容易偏差,在學校容易受到同學霸凌,是件很麻煩的大事,讀者可參考及深思此道理。
        齊物論與寓言篇:罔兩(影之微陰)問景(影子)的故事,於2013、11、8善惡之報,如影隨形。2016、10、20形影相隨之原理二篇文章已說明過,於此則不再贅述,有興趣者可自行點閱。堯問於舜與罔兩問於景,均為故事之名,用於比喻於一件事情,並非古代之堯、舜皇帝,實務上用之於日常生活,不宜與學理上學術研究混為一談,否則會乾燥無味。宗、膾、胥敖,是為古時之三小國,如於學術上之研究,則應解釋成大、小國相處之道。須套用於老子第61章:大國者下流(謙下包容之德,各國人才都會跑來大國)。大國以下小國,而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而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堯問於舜之故事,是編列於齊物論第11節:是非之辯之章節中,是在談是與非。陰德與陽善:是在比喻婆婆與女兒、媳婦間,多兒子之大家庭中,有少數兒子因媳婦與公、婆間相處不愉快,整天與父母吵吵鬧鬧要分家,父母恨不得將他們提早將其趕出家門之問題。婆婆如有修道,因陰德高於陽善,心量廣大,自然會將媳婦與自己女兒一樣疼愛、相待,萬德慧日,有包容心,就不會有婆媳論戰之問題,否則是、非不斷,婆婆認為媳婦不孝、媳婦認為婆婆囉說,雙方都認為對方不對之難解習題。並非在闡述大國與小國相處之問題。如從學理上解釋成:堯要不要去攻打三小國?即與齊物論:是非之辯沾不上邊,則故事真意就完全走鐘(樣)了。
        台灣有句俚語:胡神(蒼蠅)沾卵巴(睪丸),歹(不好)打-要打,睪丸會痛,不打,會癢。古時,農業社會,沒冷氣、電扇、殺蟲劑,農人於農事休息或休閒時,都會坐在樹下乘涼,不免會遭受到蒼蠅的干擾,夏天下田工作都穿短褲,坐在樹下聊天時,二腿都是半彎著,男人的睪丸往下垂,自然會招來蒼蠅想吃腥,在睪丸上爬來爬去,很討厭,恨不得一下子用手把蒼蠅打死,但打蒼蠅時,直接也同時打到自己的睪丸,會痛得哇哇大叫,如沒把蒼蠅打死,又老是在爬來爬去,也不是辦法,至於要如何才能將蒼蠅打死,又不會打到自己的睪丸?這就要靠自己的智慧及所用的方法囉!堯問舜的故事與罔兩問景的故事,就是在隱喻說明婆媳論戰,其產生之緣由。很有趣喲!故事中所說的故事,依文義解釋為:所以,從前堯問舜說,我想去討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南:古時皇宮的方位為坐北朝南,臣子方位為坐南朝北,以為君臣有別。所以南面比喻皇帝上朝。不釋然:心情不爽,看不開也。這是什麼原因啊!舜回答說:這三小國,好像是存在於鳥不生蛋的地方,雖偶爾吵吵鬧鬧,有時會做怪,但是起不了作用的。若:你也。你又何看不開呢?從前曾有十個太陽一起出來照耀萬物,也不相仿礙,何況你的德行又勝過太陽呢!進:勝於。超過也。德:比喻看不到的陰德。日:比喻看得到的陽善。此故事之意境是在比喻多兒女、媳婦,婆婆要如何帶領著一家人?才不會因婆媳論戰,發生到底是壞媳婦或惡婆婆之是非之爭。而罔兩問景又是在闡述(隱喻)有怎麼樣的婆婆,就會娶進什麼樣的媳婦入家門,而且是會遺傳的。婆婆認為是壞媳婦也對;媳婦認為是惡婆婆,也沒有錯。各有各的說法與道理。只是婆婆的婆婆(女阿祖)年紀已大,大多已不在人世間,無從考證其媳婦之行為;而能活到當阿祖(女曾祖父),都是有修養之人,不會去說媳婦或孫媳婦的不是處,別人去問她,她是知道,但不會說出口的。只能從婆婆同輩份的長者,去探探其口風,就可得知婆婆年輕時是如何對待其婆婆的?但婆婆是不會承認自己會與其婆婆論戰的,都會說自己很孝順其婆婆的,奇怪的是,其媳婦也是以同一方式對待其婆婆,這就玄了。如刻意去挑選,也不一定能挑到與婆婆同性格之媳婦來,但偏偏娶進門之媳婦就會變成與婆婆同一性格,如此才有機會婆媳論戰,老天絕對會讓婆婆滿意的,如此一報還一報,類似遺傳,有怎麼樣的婆婆,就會有怎麼樣的媳婦,這稱為形影相隨理論。
        齊物論:德近乎日之故事,妙到令人拍案叫絕。為人婆婆的會認為兒子小時候是聽父母親的話,等到娶了老婆後,變成聽老婆的話,認為兒子變心,心不正,才只會聽老婆的話,不聽父母的話,枉費父母養育之苦心,是沒有錯;但媳婦會認為媳婦與女兒是同一家人,公婆應平等相待,公婆對於女兒不論做什麼事都對,媳婦有點讓公婆不如意的事,就嫌棄得要死,背後指指點點,又對外向朋友告狀,不考慮媳婦的立場,那要如何相處呢?也對。如要改變婆、媳對立之方法就是要以德進乎日之方式,不去計較女兒、媳婦的小事,由現在為人媳婦的人自己做起,給自己的兒女當榜樣,去效法學習。沒多久,一轉眼,媳婦自己也會升格當婆婆,娶進門之媳婦才不會與自己做對,如老認為媳婦自己對,婆婆不對,那也沒關係,等到自己娶媳婦,媳婦進門,與婆婆論戰時,婆婆就不要哭(妖)餓,就讓婆、媳論戰之戲碼,一代遺傳一代,繼續演下去。不知讀者之看法如何?同理,為人兒、媳,對自己年邁之父母、公婆,未盡反哺之恩,或兄弟間互相推辭,不去照顧,也無所謂,但沒多久,一轉眼,換成自己也老了,自己的兒、媳也是一樣不盡反哺之恩,到時老淚縱橫也沒有用,因為自己有無盡反哺之恩?兒孫看在眼裏,不必父母或老師教導,自動會學起來的,此為不言之教之威力,很可怕的!此形影關係是老天所規定之天律,任何人都違逆不得的,所以奉勸為人兒、女、媳婦者,現在如何對待長輩,等到將來自己老的時候,兒、媳也是會以同一方式對待我們的,信不信都無所謂,等到自己年老時不要哭餓,想後悔也太遲了,要後悔也只能等到下輩子才有機會彌補或改正,一般人都為三餐而忙,不會去注意或考慮這些問題,到過了70歲以後,夕陽西下(泉涸)時,就會去思考將來老的時後要怎麼辦的問題,但知道時也改變不了老天(天律)所制定之人生遊戲規則,這些問題老莊幾千年前就已說過了,只是世人未將其所說的話當成一回事,是否真實?只以錢(鈔票)為優先考慮對象。人還沒老,也沒人知道,也只能到自己年老時才知道(見真章)答案,願人人年老時,都能享清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