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實薦,蝍且甘帶,鴟鴨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秋水篇:「…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以語大理矣」。此二則故事,盡挖苦世人之能事,道出世人不知自己是井底之蛙,自己看自己,越看越偉大,還想邯鄲學步,讓人拍案叫絕,讀者於夜闌人靜時,來思考此故事之道理,就知道世人之觀念與走雲頂,執拂塵者之差距有多大?藍鳥與雞腿要如何比?也藉此來測試自己之國學造詣是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研究所、博士水準之層級?會讓人笑到淚流,而且也會尿流,就知道世人與莊子間之智慧、觀念、功力差距有多大?以證明人能否勝天?
修道是孤獨又寂然之苦差事,須有修至老子第13章所稱:無我、無身之層級,才算是修道人,未達此層級,則還未算是修道人,仍停留於一曲之士層級。至於無我,無身之情境為何?如不是修到一定層級而受過訓者,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一般人聽了也聽不懂,會感覺是鬼話連篇,所以真正修道人不是自己想做什麼事,就可自由自在的去做,要想去那一國旅遊,決定了就可以去的,因已達到無我、無身之境界,你心裏在想什麼?一起心動念,老天就知道了,它也不會驚擾你,但於緊要關頭有事會發生時,老天以拂塵一揮,在靈魂動一下手腳,人就像於逃空襲警報,撞到柱子,腳像被鐵棍打到一樣,痛的哇哇叫,連要去看醫生也無法走路,也要由他人扶著去坐車子,既使去看了醫師,吃藥打針一點用也沒有,照常痛得哇哇叫,就是要你不能亂跑,以避開災禍之發生,但空襲警報一但解除,再揮一下拂塵,腳突然就不會痛了,將計畫給告吹了,看是人厲害還是老天厲害?既使是氣死也沒有用的,所以修道有苦處,但也有好處,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秋水篇:將修道分為河伯、北海二個層級。河伯(包含井蛙、夏蟲、曲士三類型人物),代表以管窺天,無見識,什麼也不懂,只會拿香隨著跟人一起拜拜,沒有自己之主見,人云亦云,跟著別人在走的人。未修道或有修,但是在修如何改名、改運、斬桃花,使自己能賺大錢之修錢道之世俗之人;河伯代表一曲之士,比喻政客、不同教派及其支派而皆自稱是正統教派之:牧師、法師、老師、大師、師傅、國師、上人之修人道之士;北海:代表已修至天道自然,智慧、見聞廣博,知道有與無、是與非、天人合一,萬物一齊之大道理,能主導他人之修天道高人。由此二組人馬,共五人在說故事,看得懂的人,就知道是道盡世俗之一切及人生哲學,在諷刺、挖苦世人,這就是知識與智慧之大不同之處;但看不懂的人,一樣是看不懂,只能將文字之文言文解釋白話文,但也不知道是在說什麼?解釋什麼?很有意境。由齊物論中分離出來,單獨成立之秋水篇,於河伯、北海若七翻問答來闡述、論證萬物大小、是非,人生貴賤、榮辱之無常,要世人去偽還真,順應自然,不為追逐名位、富貴而傷害天然本性。秋水篇搞通了,知道萬物歸於一,人生貴賤變化無常。天與人不相勝,物不能勝天;「天」歸於無為而自然,「人」歸於有為而不自然(虛偽),則來當人一輩子就無遺憾了。
不同黨派或不同教派、教義之世人,整天都在爭論統、獨,擁核、反核,挺同、反同,皆以自己之見解為是,別人之見解為非,但卻不知道有與無、是與非之境、天人不相勝之道理,而自認自己看自己越看越偉大。但聽到河伯與海若之七次對話後,河伯始知原來是自己醜陋,小見識,井底之蛙,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在責怪別人,與真正修道人相比,是天差地遠的,現在終於想通了,要去修道了。秋水篇之起頭:河伯起初自己得意洋洋,認為自己是修道高人,很偉大,大場面看多了,故事中描述的很生動,但當河伯(河神)遠望,看到北海無邊際之大(比喻真的見到大場面了),即時就改變自己的看法,承認海神之偉大。終於望洋向海若(海神)興嘆,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野語,俚語或土話也。聽到過上百種道理,就自以為懂得很多,誰都比不上自己。說的就是我這種人啦!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義,指伯夷於周武王叛變得逞後,為了節義,不食周粟,寧願餓死於首陽山。仲尼制六經,知識廣博,伯夷有情有義,但就是有人(喻暗諷井底之蛙)在批判仲尼與伯夷之智慧與節義(如現代在興風做浪之網軍,一方在講國家政策走向,一方在講閨蜜,雙方之智慧一比較,即高下立判),河伯也曾聽聞過,於未經求證,即認為以仲尼之見聞為少(即相信仲尼的見聞欠廣);以伯夷的節義為輕,即輕視伯夷之節義,起初我也不相信,無法證明其真偽,已缺少真誠之心與反省能力,卻又不肯向人請教,最後也就相信了;今我覩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子:您。本謂北海若,此藉指大海。覩:看到也。難窮:謂大海廣闊,望不到邊際(比喻海神見聞廣,承認自己是土包子未見過大場面)。殆:危險也,白話為糟糕了。長:長久。大方之家:指得道高人。方:道也。家,指大道。現在我看到您見聞廣博,我如果不到您這個修道高人這裏來,就糟糕了,我永久會被修道高人嘲笑是井底之蛙。井底之蛙不可與跟他講大海的事,是因為他受到居住空間之限制,根本沒機會看到大海是長得什麼樣子;夏生夏死之昆蟲,因受時間之限制,還來不及等到冬天,看一看冰是長成什麼樣子,就死掉了;見識淺陋之曲士(執俗學之土包子),只靠學識不高之師傅、徒弟傳承,只知道錢道、妖道,不知大道,就不可與他談論大道的事,因聽都沒有聽過,你跟他講大道理,他根本聽不懂,也等同雞同鴨講,有聽沒有懂,與井底之蛙、夏蟲一樣的沒見識,知識淺陋,道理在於此。現在你已跳出舊思維,看過大海之無邊際(崖涘),已知道自己知識淺陋了,即可以新思維、觀念與你談論大道了。莊子以井蛙、夏蟲、曲士來挖苦世上俗人未修道,智慧淺陋,但從文字上是看不出來是在罵人,但看得懂的人,就知道是在駡人,所以莊子之國學造詣,天下第一名,功力高強,是走雲頂,執拂塵之頂尖級修大道之大人物,其文章沒有人能跟他相媲美。老莊之言是為天道自然無為,不論任何朝代均須一體適用,並無一可例外,只是不同之年代、朝代,須將五代、十國(至德之世—小國寡民)當時所寫之文章,其所用之語言,以現代所使用之語言來解釋,當代人才看得懂,如以現代之語言來解釋河伯與海若之對話內容及道德經第80章結語,即應解釋成:網路時代,一些網路傳聞,把IP網址設在國外,讓人難以查證,不論是網紅、網軍所發之訊息,是真實消息或造搖之假新聞,也不經求證,網友一看到消息就轉傳、影射,也就相信了,把整個國家、社會搞成烏煙瘴氣,於被查獲後才來向人道歉或被移送法辦,但對於受害當事人之損害已經造成了,已無法彌補受害者所受之創傷或損害之意,也是新世代對古話:井底之蛙-小見識,於道德有損之新解,這樣大家一看就懂;也不會曲解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之原意了,就不必為古八股文言文所困。
莊子於齊物論中說:人住在潮濕的地方會得風濕病,偏死,半身不遂,鱔魚、泥鰍長年住在水中之泥巴裏面,怎麼不會得到風濕病?人爬到樹上,會很害怕,一不小心就會摔下來,那猴子怎麼在樹上爬的越高越好玩,於樹上跳來跳去,也不會掉下來呢?人民、泥鰍、猴子三種動物,所住的地方,那個地方才是共同標準的住處呢?人吃性畜之肉,鹿吃草,蜈蚣吃蛇腦,貓頭鷹喜歡吃老鼠,這四種動物所吃的東西,那一種才是共同的標準的食物呢?以此比喻世人是要吃葷、豬排、牛排、西式沙拉、漢堡?還是因宗教信養關係必須吃素?但吃久了,內心如想偷吃腥,怕破壞戒律,又創造發明出替代方案,以吃調味劑製成之素雞、素鴨、素豬肝;可吃雞蛋但不能吃鴨蛋之方式,來滿足口慾,表面吃素,實質吃葷,而不算違反戒律,來欺騙社會,嘴唸經,手摸奶才對呢?與喜歡吃臭豆腐的人,聞到臭味越臭越好吃,不敢吃的人,聞到臭味就會反胃想吐;喜歡吃洋風味之麵包、咖啡的人,聞到味道,就會想流口水,很想吃,但不喜歡西式食品的人,聞道氣味就很難受,那到底人要吃那一種口味的食物才對呢?但不論吃什麼食物,人的壽命期都差不了多少,最後都是會死的,是同一個道理。老子第20章之: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莊子天下篇第7節:人皆取實,己獨取虛;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是在應證養生主篇:庖丁解牛之故事,因牛體與人體之結構相同,骨、節中之縫隙,是讓體內之虛氣得以暢通,人要取虛,人體才不會生病,世人如事事要取實,功名利祿最好,這一取實的結果,把體內供虛氣可暢通之經絡之氣堵塞了,氣一不通,什麼病都會跑出來之意。看得懂的人就不敢貪財,生活過得平淡一點,比較不會生病;但看不懂的人一樣是看不懂。駢姆篇就告知世人:欲望太強,錢看得太重的人,就比較容易得腎臟病,要洗腎,但很少人看得懂(多方夫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則陽篇莊子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似封人之所謂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故…漂疽疥癰,內熱溲膏是也。文言文太深,很少人看得懂。如以現代之語言解釋,逆天詛咒公婆之人,已滅其情,亡其神,是為癌症、內臟腫瘤、心血管疾病之原因,因為已逆天,違背了天理在先,要不得到此類型之病也難,只是世人看不懂,不解其意而已。政府以軍公教退休金不改革,基金會破產為由,大砍其退休金,汙衊退休人員為米蟲,吵越兇砍越多,手段激進,不考慮信賴保護、比例原則、保障人民財產權之大原則,當退休人員提起訴願、復審時,其上級機關又官官相護,找些枝枝節節之理由予以駁回,對於法律之原理、原則置之而不顧;監察院、立法院、地方政府聲請釋憲,大法官則在觀風向、嗅氣味,還不敢釋憲,讓退休老人活得沒尊嚴,叫苦連天;一例一休、核電廠應否啟用?亦復如此!反而製造出更多之後遺症,也沒人理會,大法官不釋憲,則等同在製造柔性政變,不要等到大選 ,人民起義時才要釋憲,則為時已晚矣,觀之秋水篇,道理自明。願天佑台灣,給退休老人留點尊嚴,才能老有所終,多點自然,少點人為,政府不要浪費預算,就可補足退休金,不然是否逆天行事?就讓老天(天意)去安排,希望不要因果循環,形影相隨,才是人民之福,不然,等到庚子年到來時,問題就難辦了。願人人能平安!
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2019年5月14日 星期二
形之於影、聲之於響(形聲、影響之因果報應關係)-獨有(即心法、賢人、善知識)與上行下效(無形主宰有形之自然法則)。
在宥篇:「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為天下配…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大同而無(无)己。無己,惡乎得有有!覩有者,昔之君子;覩無者,天地之友。」、知北遊:「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德充符篇:「久與賢人處,則無過」、大宗師篇:「朝徹(徹底悟道-即佛家所言之:見性),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此三則立言是以形聲、影響之關係,影子是跟隨人形在走;鐘響之聲音是有人去敲鐘而來的,沒有人去敲鐘,鐘本身是不會發出聲音的。來闡述獨有之人(見修道之快樂一文-能享受獨有之快樂)-即德充符篇第1節、第3節所言無形而心成之賢人,俗話所說的有道德之人、靈性高之人,佛家則稱:善知識,才知道佛家所言相對應之因果報應關係(道家所言之形之於影、聲之於響-形影相隨、形聲、影響關係)。上樑正了,下樑就跟著正,上樑不正,下樑也隨著不正,跟著歪,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不能教壞囝仔大小:世人不知主宰萬物的是無形的道,並非萬物(即人無法主宰生、老、病、死),這是老天所規定之天律,為人生之遊戲規則,任何人均違逆不得。政治人物不能將古聖人留下來的名言、倫理道德視為是八古文,是帝王為了好統治所創造出來的欺騙世人之把戲,跟不上時代,必須崇洋才能進步,殊不知倫理、道德是自然律,是老天所規定在宥天下的,人類是完全按照自己自然之本性生活的,一切人為之約束都會使自然的本性遭到破壞,從而遭致天下大亂。違反自然律(自然法則)就會有天災、人禍、傳染病毒之苦頭可以吃,古人並不是不知道投機取巧,違反自然,發展高科技、變更都市計畫、開發山坡地、開墾深林遊樂區、炒地皮、股票來賺錢的道理,而是知道投機取巧是能賺了很多錢,但因違反自然的結果,相對的也要承受天災人禍,到老年時滿身都是病,故羞而不敢為非作歹。這些自然法則,世人如有不服,自可找老天理論,看看老天會理會世人嗎?庚子年到來就知道答案,不用爭論的,此道理無人知道,故不能予以正視之,所以極端氣候所引發之天災、人禍、傳染病毒不斷,且一次比一次嚴重,只有獨有之人(學佛之層級:法大士,靈性很高之人)才知道此道理,而癥結點在於教壞囝仔大小的人不知道也不認為自己有錯,也很難搞的,至於世人相不相信?由世人自己決定,並無強制力,但等到問題到來時,要後悔,想改正,已來不及了,讀者可供參考。
解釋老莊之道家學說不能完全以儒家學說將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的方式為之,會鬧成望文生義,貽笑大方(笑掉大牙)的笑話,須能把文句的真義解釋出來,才算是悟道。文言文難讀,但多讀幾次,用腦筋去思考,就能將文義解釋出來;所以鴻鈞聖祖的陰符經、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不是那麼容易懂的,是為化書,很玄,必須要去悟出每句話的真意,才會知道故事之意境,是真實存在之真理,所以修道是門寂然之學問,不是那麼好修的。如:老死不相往來。依儒家之解釋法,就會直接解釋成:人個性很孤僻,人際關係不好,不合群,與人很少互動。或與對方有仇,一輩子不來往,文義上如此解釋是對的。但修道人的解釋是:往,死也。來,生也。指世人死亡之類型,有老死:壽終正寢,自然凋零的死亡。不是因病或車禍、天災、人禍意外災難而病死、橫死、氣死、自殺、被殺…等等之死亡方式。不相往來:不是跟人有仇,拒絕往來。而是:人活到老,壽終正寑,自然死亡後,即不與死、生牽扯在一起,不必再轉世來當人磨練而受苦,能直接到天國、天園、天堂、極樂世界當神仙逍遙之意。儒、道二者解釋法不同,意思就完全不一樣。獨來獨往之獨有:是指能獨當一面,能獨立與天地、鬼神(大道),以心電感應的方式直接對話之修道高人,道學稱之為:心法(一般人要與鬼、神講話,須經過乩童、靈媒、畫符咒的方式,由第三者當翻譯,才能對話)往來(天下篇:第8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即心法;不敖倪於萬物:精神,即神明、造化自然。敖倪,即傲睨,不驕矜、不傲視萬物、不斜眼看人、不會瞧不起人,會謙和順物)。此處獨有之獨來獨往,係指靈性很高,能獨立一人與天、地相往來之獨來獨往;並非世俗所言:人性孤僻,缺乏人際關係,不能合群之孤獨俠,不能解讀走鐘,否則會貽笑大方的。人欲出眾,而己獨遊(六合:上下東西南北;九州:六合及三界之外,即無極也。白話為遊於天堂與人間,修道高人(學佛有修至:無上層級,靈性很高)於人間平常就可逍遙遊天堂,一般修道人,死後才有機會上天堂),而眾生並無此能能耐,故名獨有。至貴:至高無上之尊貴-大人物層級,已有定性,不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可與凡人生活在一起,與一般人沒兩樣,從外表看起來也不很起眼,像是個無三小路用(槌槌、憨憨)之人,但事實上是個修道高人,這叫能和光同塵。獨來獨往也不能解釋成孤單一個人,不與人互動。不然意思完全走鐘(走樣)。世人認為人可勝天,想怎麼搞就怎麼搞,人的腦筋最好,但莊子於大宗師篇第7節已告知世人,物不能勝天:物,人包括在內。也就是人不能勝天。人力不能勝過天命,是無形之道在主宰宇宙,並不是強權國之領袖可主宰的,但世人就是不信邪,硬是要與老天做對,想怎麼搞就怎麼搞,才會引來大自然之反撲,才有極端兩級氣候之產生,或導致人為災難到來。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大物,指天下。有天下大物之見存,為天下所累者,則不足以主宰萬物,唯道才能主宰萬物。上物字是主宰,下物字指天下。因世人之迷惑,以為鈔票最可愛,我想怎麼搞就怎麼搞,只要搞得到錢最好,道德一斤值多少錢?功名利祿最重要,其它的禮義廉恥都不重要。但殊不知物物者之非物也,實際上在主宰萬物、身外物者是為無形無狀之道,並非有形之世人,物出不得先物也:後一物字,指道。其:指道。由於道之化育,才有天地萬物。猶其有物也,無已:道化育萬物,於是物就生生不止。無已:無已時也。萬物的出生不能先於道。猶:同由字。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聖人愛心愛物而其愛無窮(無已),這是取法於大道的。對於這個奧妙的道理,世人只能以虛靜的精神去領悟,不能憑有為的心智去理解。所以積德才是最重要,有積德才能返回真性,才可免除禍患,有錢,但整身都是病,整天看醫生,也不是辦法,是會拖垮健保的,莊子如是說!是真是假?也沒人知道,看到插著三管(鼻管、胃管、尿管)、有口難言、走路手腳皮皮挫、躺在病床上望錢興嘆,要請醫生及瑪莉亞來幫忙花、有錢但什麼都不能吃,要控制食量、長年吃藥洗腎之人,就應該會有所想到為什麼會這樣,而有所警惕才對。當禍患到來時,怪東怪西、怪老天為什麼那麼不公平?也沒有用,老天也不想聽,也懶得理世人,到那個時候要怎麼辦呢?大人:指至人、修道高人。形之於影與聲之於響:文義上是有什麼樣的人形,就投射出什麼樣的人影;鐘是要有人去敲它,才會發出響聲。百姓之心,形聲也;大人之教,影響也。聖人之心於天下人之心,猶影響之隨形聲也。其意境是在比喻居上位者、父母、長官如何行事?百姓、兒女、部屬看在眼裏,不必人教,自動會學起來,白話為上行下效,道家之學理稱為不言之教,即言教不如身教也。上樑正了,下樑就不會歪。長輩自己不正,而要求晚輩要正,有此可能嗎?角頭無惡不做,而要求子女不能做壞事,有此可能嗎?但角頭又不認為自己有錯,而是別人的錯;兒女、媳婦不養老父母與公婆,等到自己也老的時候,子女會養父母嗎?問題就出在於此,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其餘可類推。大人之教與德充符篇:久與賢人處,則無過。是同一意思,與修道高人(賢人、有智慧之人、靈性高的人、有道德之人-佛家稱為:善知識)相處,親近他們,聽他們的教誨,向他們學習,感受他們的磁場、氣氛,他會說道理出來,導引世人走向正確之路,必然會受惠不盡,至於世人要不要去做?假日要去歡樂場所消費或親近賢人(善知識)就由世人自己決定。配:匹也。問者為主,應者為配。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世人怎麼問,大人就豪無保留的把心裏所想到的和盤托出,使問者無不通曉領悟。頌論:容貌也。合乎大同:形軀與平常人一樣,並無不同。即先感,後應也。挈:引導也。汝:舉世之人也。適:往也。適復:往復也。撓撓:亂也。即紛亂之眾生人群。引導紛亂世俗之人群,一同遊於無端無始之大道中。無己:有己,則不能大同。己既無矣,怎麼會有物呢?有有:有看得到的物也。覩:看也。三代時期以有的觀點看待萬物的人,可以稱為君子。站在道的立場,只以無的觀點看待萬物的人,才可稱為天地之朋友。形聲、影響為大人教化之理,影響深遠,世人須早日走出紛擾之人群,才有成道之可能。
老莊無為自然之學說主要是在闡述因是、非,所產生之形聲、影響關係。要先不爭,無知無欲,有積德才能返回真性(佛學稱:如來,道學稱:真)而逍遙。因物不能先於道之奧妙道理,世人未修天道,不知此道理,以為人可勝天,錢最好,不安於天命(有妄心),胡搞瞎搞,以致醫門多疾(人間世篇),醫院人滿為患,人不依天理,天即不依甲子,極端氣候、新型疾病、傳染病毒之發生,都是世人不依大道之次序(無為—自然)行事所引發,世人迷惑顛倒是非、善惡、正邪,已快要凌駕玉皇大帝,天公伯已變成人間皇帝(總統、總理)在當主宰者了。年輕時可說大話,所有認為不是問題的事,到年老時,不是問題的事卻變成大問題而無法解決,才來後悔,但已來不及了,要等到下輩子才有機會後悔,莊子如是說,是真?是假?沒有試試看也不曉得,到老時,顯現出來的晚景,就是答案。媳婦年輕時與婆婆論戰,讓婆婆苦哭啼啼,認為自己才對,婆婆婆不對,而對兒、女則百依百順,媳婦的行為,兒女看在眼裏,也學會了父母老的時候要如何對待父母,等媳婦升格當人婆婆時,媳婦也一樣會與婆婆論戰,既使兒子想孝順,偏偏媳婦就在做怪,兒子夾在中間,很為難,此時,婆婆是要怪媳婦不對?兒子不孝?還是要怪自己當人媳婦時是如何對待婆婆呢?老的時候,怪天怪地也沒有用。這就是形聲、影響關係,大人之教是教大道的道理,導引世人走向正確的道路,是形影關係;婆媳論戰與兒女爭家產之道理是相同的,同樣是違反自然法則,也導引了兒女、媳婦、孫子走向錯誤的人生方向,是會遺傳的,一代傳一代,而且會青出於藍的,很可怕。父親花心,會養小三,以為自己能力強,讓元配哭哭啼啼也無所謂,以後兒子、孫子也一樣會娶三妻、四妾,到時老人家氣死也沒有用的,是因為自己不正在先,做壞示範給兒女學,兒子也學歪了。媳婦不喜歡與公婆同住,喜歡與父母同住,斷不了奶,表面上是娶媳婦,實際上是在嫁兒子,這也沒關係,高興就好,一轉眼,換自己娶媳婦,媳婦也一樣不喜歡跟父母同住,到時,不要怪兒子不孝就好了。知道了此道理,現在為人媳婦的人,就不要不信邪,不要以身試火,看是火厲害?還是頭髮厲害?能把不良習性改正,唯有修道、積德才能復歸,不然就只能一代傳一代,讓同樣的戲碼,一代代的繼續演下去了。這是老天所規定之自然律,無法改變的,不像人間之法律,隨時可修改,如果能改變,太陽就會由西邊出來,那天公豈不是要由世人來當了?願人人能早日去除假仁義,虛偽之心,復歸自然的真性(如來),才能回復道德,年老時才能有較美好的晚景,不會淒涼!早日修正自己不良習氣,降低欲望,盡量放下,看得開,想得通,早日修道或學佛返回原來之本性(真),才能消災免禍,不然明年庚子年,不但是閏年,又是閏月,是不祥瑞年,眾生可看看會有何狀況發生?會不會有苦頭可吃?就知道答案,願人人平安!
解釋老莊之道家學說不能完全以儒家學說將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的方式為之,會鬧成望文生義,貽笑大方(笑掉大牙)的笑話,須能把文句的真義解釋出來,才算是悟道。文言文難讀,但多讀幾次,用腦筋去思考,就能將文義解釋出來;所以鴻鈞聖祖的陰符經、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不是那麼容易懂的,是為化書,很玄,必須要去悟出每句話的真意,才會知道故事之意境,是真實存在之真理,所以修道是門寂然之學問,不是那麼好修的。如:老死不相往來。依儒家之解釋法,就會直接解釋成:人個性很孤僻,人際關係不好,不合群,與人很少互動。或與對方有仇,一輩子不來往,文義上如此解釋是對的。但修道人的解釋是:往,死也。來,生也。指世人死亡之類型,有老死:壽終正寢,自然凋零的死亡。不是因病或車禍、天災、人禍意外災難而病死、橫死、氣死、自殺、被殺…等等之死亡方式。不相往來:不是跟人有仇,拒絕往來。而是:人活到老,壽終正寑,自然死亡後,即不與死、生牽扯在一起,不必再轉世來當人磨練而受苦,能直接到天國、天園、天堂、極樂世界當神仙逍遙之意。儒、道二者解釋法不同,意思就完全不一樣。獨來獨往之獨有:是指能獨當一面,能獨立與天地、鬼神(大道),以心電感應的方式直接對話之修道高人,道學稱之為:心法(一般人要與鬼、神講話,須經過乩童、靈媒、畫符咒的方式,由第三者當翻譯,才能對話)往來(天下篇:第8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即心法;不敖倪於萬物:精神,即神明、造化自然。敖倪,即傲睨,不驕矜、不傲視萬物、不斜眼看人、不會瞧不起人,會謙和順物)。此處獨有之獨來獨往,係指靈性很高,能獨立一人與天、地相往來之獨來獨往;並非世俗所言:人性孤僻,缺乏人際關係,不能合群之孤獨俠,不能解讀走鐘,否則會貽笑大方的。人欲出眾,而己獨遊(六合:上下東西南北;九州:六合及三界之外,即無極也。白話為遊於天堂與人間,修道高人(學佛有修至:無上層級,靈性很高)於人間平常就可逍遙遊天堂,一般修道人,死後才有機會上天堂),而眾生並無此能能耐,故名獨有。至貴:至高無上之尊貴-大人物層級,已有定性,不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可與凡人生活在一起,與一般人沒兩樣,從外表看起來也不很起眼,像是個無三小路用(槌槌、憨憨)之人,但事實上是個修道高人,這叫能和光同塵。獨來獨往也不能解釋成孤單一個人,不與人互動。不然意思完全走鐘(走樣)。世人認為人可勝天,想怎麼搞就怎麼搞,人的腦筋最好,但莊子於大宗師篇第7節已告知世人,物不能勝天:物,人包括在內。也就是人不能勝天。人力不能勝過天命,是無形之道在主宰宇宙,並不是強權國之領袖可主宰的,但世人就是不信邪,硬是要與老天做對,想怎麼搞就怎麼搞,才會引來大自然之反撲,才有極端兩級氣候之產生,或導致人為災難到來。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大物,指天下。有天下大物之見存,為天下所累者,則不足以主宰萬物,唯道才能主宰萬物。上物字是主宰,下物字指天下。因世人之迷惑,以為鈔票最可愛,我想怎麼搞就怎麼搞,只要搞得到錢最好,道德一斤值多少錢?功名利祿最重要,其它的禮義廉恥都不重要。但殊不知物物者之非物也,實際上在主宰萬物、身外物者是為無形無狀之道,並非有形之世人,物出不得先物也:後一物字,指道。其:指道。由於道之化育,才有天地萬物。猶其有物也,無已:道化育萬物,於是物就生生不止。無已:無已時也。萬物的出生不能先於道。猶:同由字。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聖人愛心愛物而其愛無窮(無已),這是取法於大道的。對於這個奧妙的道理,世人只能以虛靜的精神去領悟,不能憑有為的心智去理解。所以積德才是最重要,有積德才能返回真性,才可免除禍患,有錢,但整身都是病,整天看醫生,也不是辦法,是會拖垮健保的,莊子如是說!是真是假?也沒人知道,看到插著三管(鼻管、胃管、尿管)、有口難言、走路手腳皮皮挫、躺在病床上望錢興嘆,要請醫生及瑪莉亞來幫忙花、有錢但什麼都不能吃,要控制食量、長年吃藥洗腎之人,就應該會有所想到為什麼會這樣,而有所警惕才對。當禍患到來時,怪東怪西、怪老天為什麼那麼不公平?也沒有用,老天也不想聽,也懶得理世人,到那個時候要怎麼辦呢?大人:指至人、修道高人。形之於影與聲之於響:文義上是有什麼樣的人形,就投射出什麼樣的人影;鐘是要有人去敲它,才會發出響聲。百姓之心,形聲也;大人之教,影響也。聖人之心於天下人之心,猶影響之隨形聲也。其意境是在比喻居上位者、父母、長官如何行事?百姓、兒女、部屬看在眼裏,不必人教,自動會學起來,白話為上行下效,道家之學理稱為不言之教,即言教不如身教也。上樑正了,下樑就不會歪。長輩自己不正,而要求晚輩要正,有此可能嗎?角頭無惡不做,而要求子女不能做壞事,有此可能嗎?但角頭又不認為自己有錯,而是別人的錯;兒女、媳婦不養老父母與公婆,等到自己也老的時候,子女會養父母嗎?問題就出在於此,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其餘可類推。大人之教與德充符篇:久與賢人處,則無過。是同一意思,與修道高人(賢人、有智慧之人、靈性高的人、有道德之人-佛家稱為:善知識)相處,親近他們,聽他們的教誨,向他們學習,感受他們的磁場、氣氛,他會說道理出來,導引世人走向正確之路,必然會受惠不盡,至於世人要不要去做?假日要去歡樂場所消費或親近賢人(善知識)就由世人自己決定。配:匹也。問者為主,應者為配。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世人怎麼問,大人就豪無保留的把心裏所想到的和盤托出,使問者無不通曉領悟。頌論:容貌也。合乎大同:形軀與平常人一樣,並無不同。即先感,後應也。挈:引導也。汝:舉世之人也。適:往也。適復:往復也。撓撓:亂也。即紛亂之眾生人群。引導紛亂世俗之人群,一同遊於無端無始之大道中。無己:有己,則不能大同。己既無矣,怎麼會有物呢?有有:有看得到的物也。覩:看也。三代時期以有的觀點看待萬物的人,可以稱為君子。站在道的立場,只以無的觀點看待萬物的人,才可稱為天地之朋友。形聲、影響為大人教化之理,影響深遠,世人須早日走出紛擾之人群,才有成道之可能。
老莊無為自然之學說主要是在闡述因是、非,所產生之形聲、影響關係。要先不爭,無知無欲,有積德才能返回真性(佛學稱:如來,道學稱:真)而逍遙。因物不能先於道之奧妙道理,世人未修天道,不知此道理,以為人可勝天,錢最好,不安於天命(有妄心),胡搞瞎搞,以致醫門多疾(人間世篇),醫院人滿為患,人不依天理,天即不依甲子,極端氣候、新型疾病、傳染病毒之發生,都是世人不依大道之次序(無為—自然)行事所引發,世人迷惑顛倒是非、善惡、正邪,已快要凌駕玉皇大帝,天公伯已變成人間皇帝(總統、總理)在當主宰者了。年輕時可說大話,所有認為不是問題的事,到年老時,不是問題的事卻變成大問題而無法解決,才來後悔,但已來不及了,要等到下輩子才有機會後悔,莊子如是說,是真?是假?沒有試試看也不曉得,到老時,顯現出來的晚景,就是答案。媳婦年輕時與婆婆論戰,讓婆婆苦哭啼啼,認為自己才對,婆婆婆不對,而對兒、女則百依百順,媳婦的行為,兒女看在眼裏,也學會了父母老的時候要如何對待父母,等媳婦升格當人婆婆時,媳婦也一樣會與婆婆論戰,既使兒子想孝順,偏偏媳婦就在做怪,兒子夾在中間,很為難,此時,婆婆是要怪媳婦不對?兒子不孝?還是要怪自己當人媳婦時是如何對待婆婆呢?老的時候,怪天怪地也沒有用。這就是形聲、影響關係,大人之教是教大道的道理,導引世人走向正確的道路,是形影關係;婆媳論戰與兒女爭家產之道理是相同的,同樣是違反自然法則,也導引了兒女、媳婦、孫子走向錯誤的人生方向,是會遺傳的,一代傳一代,而且會青出於藍的,很可怕。父親花心,會養小三,以為自己能力強,讓元配哭哭啼啼也無所謂,以後兒子、孫子也一樣會娶三妻、四妾,到時老人家氣死也沒有用的,是因為自己不正在先,做壞示範給兒女學,兒子也學歪了。媳婦不喜歡與公婆同住,喜歡與父母同住,斷不了奶,表面上是娶媳婦,實際上是在嫁兒子,這也沒關係,高興就好,一轉眼,換自己娶媳婦,媳婦也一樣不喜歡跟父母同住,到時,不要怪兒子不孝就好了。知道了此道理,現在為人媳婦的人,就不要不信邪,不要以身試火,看是火厲害?還是頭髮厲害?能把不良習性改正,唯有修道、積德才能復歸,不然就只能一代傳一代,讓同樣的戲碼,一代代的繼續演下去了。這是老天所規定之自然律,無法改變的,不像人間之法律,隨時可修改,如果能改變,太陽就會由西邊出來,那天公豈不是要由世人來當了?願人人能早日去除假仁義,虛偽之心,復歸自然的真性(如來),才能回復道德,年老時才能有較美好的晚景,不會淒涼!早日修正自己不良習氣,降低欲望,盡量放下,看得開,想得通,早日修道或學佛返回原來之本性(真),才能消災免禍,不然明年庚子年,不但是閏年,又是閏月,是不祥瑞年,眾生可看看會有何狀況發生?會不會有苦頭可吃?就知道答案,願人人平安!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養生(性)之道在於養心性(緣督以為經),性修返德,不是在養形骸之美-不可以有涯隨無涯(可行已信)。
養生主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徐無鬼篇:「盡有天,循有照,冥有樞,始有彼,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頡滑有實,古今不代,而不可以虧,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闔不亦問是己,奚惑然為!以不惑解惑,復於不惑,是尚大不惑。」、天運篇:「世疑之,稽於聖人。」此三則立言是在闡述世人之迷惑,一生為名利而忙,最後把身體搞壞了,值得嗎?值得世人深思。
世俗之養生為吃千年靈芝、天字人蔘、冬蟲、夏草、健康食品來補身,做spa,按摩等高級享受,以求延年益壽;而修道人之養生是在養其真性,二者完全不同,不可混為一談。養生主篇之養生,生為古性字,在養世人自己的真性。養生方法有三種。上士之養生:在養氣,不會生病,是為最高竿。中士在養心:減少煩惱。下士在養身:重外表、吃山珍海味、住豪宅、開超跑,在養形骸之美。養生是對於是非、美醜、善惡,不執著一邊,二邊都可以。吃大魚大肉、剩飯、剩菜,隔夜飯菜都一樣美味可口,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葷素不拘,無禁無忌,什麼事也沒有,也不會有病,如此就已達到成道、成佛的境界,自在、快活,無憂愁、煩惱,快樂如神仙。主:生(性)命之主人。而生命之主人為何人呢?為無形之真君(真宰),即道家所稱之靈魂、元神也。真君是原於德,而成於天(天地篇:人卒雖眾,其主君也)。主:主宰者也。天:自然也。故養真性有所本,並非賣藝江湖郎中所言之進補養生。莊子的文章,國學造詣之高,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簡單的幾個字,就可道盡一切,讓人有無限之體悟空間,研究之學者就可寫一本論文書了,且俯仰皆不得罪於人,功力無人可相媲美。生:生命也。涯:水的邊際,有涯,引申為有限之意思。知:思慮、情識、欲望也。無涯:無限也。隨:追逐也。殆:危險也。已:通矣字,了也,業已知道了也。已經知道了危險,還不斷的在追逐思慮、情識、欲望不已,那就更加危險了。盡有天:謂人事盡而天理見。循有照:循,順也。順其天然,智自明照。冥有樞:冥冥之中,自有執其樞要者,即所謂綱維是者也。始有彼:太一渾沌之時,已有產生彼此的因素存在。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道體沒有邊際形跡,但又充滿於天地間,體現於萬物中,所以不可以有或無邊際的方式去衡量的。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意謂對妙道這些現象之體悟,不敢以為可知可解,只能以無心的態度,以不知為知。亦即:雖知之亦不解之,以免陷入思慮之中,乃為真知(因世人對南華經之解釋大多1:望文生義,強作解釋。2:一知半解。3:半知半解。4:不知又要解。以知止其所不知,才算真知,來應對)。頡滑有實:頡,不可繫也。滑,不可持也。若無物而有實也。古今不代:凡物皆有更代,而獨道無更代。即大宗師篇:自古以固存也。而不可以虧:不可以有虧損的。這樣還不算是論道之大致情形嗎?闔,何不;為什麼也。是,指即不要問大道之精華(即:為什麼不問大道奧妙的道理呢?反酸對方),因道可道,非常道。大道之精華是無法言說的。奚或然為:為何迷惑到此地步。以不惑解惑,復於不惑,是尚大不惑:尚,庶幾也。差不多也。意謂以不惑之理,解瞑眩之惑,以復其本性之不惑,然後差不多就至於大不惑矣。世人明於大道,即可解除自己的大惑。但談何容易?所以要修道,才不會迷惑啊!世疑之,稽於聖人:世人如仍有疑惑,可去請教修道高人就知道了。
嬰兒二手空空,未穿衣、褲,也不能自己選擇父母,即來出生當人,長大成人後,為了功名利祿,以身體來換金錢維生,老年時以金錢來換醫藥活命,回去報到時,也無法決定自己不想死,閻王爺一召見,就要回去報到,一樣也是二手空空,未帶任何東西回去見老祖先。人生啊!來空空,去也空空,那出生來當人之目的是為了什麼呢?這是很有趣之話題。人生百年為期,曾有涯盡,而心之思慮,千變萬化,無盡涯,以有盡之身隨無盡之智,相刃相磨於是非利害之場,豈不危險哉!追逐到老年,百病叢生,把年輕時所賺的錢花在醫藥費、瑪莉亞身上,錢花完就再見了,有的人連錢都來不及花或錢賺了一大堆,但有糖尿病,什麼東西也不能吃,就再見了,也有啊(達生篇: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豈不可憐哉!人生還是白忙了一場。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都做不到,而還要修道,是要修給人看或修給鬼看呢?這叫迷惑。修真性,返其真,才能以不惑來解惑,此為徐無鬼立言之旨。依天地篇所載: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之道理觀之:反樸歸真之次序為1.命2.形體3.真性4.道德5.泰初。還沒有形體,有分陰陽,但又渾然一體,這叫做命。先天八字就已將要來出生當人的八字定格了,長成何種身軀,謂之形。形體保守精神,各有各的法則,叫做性。性修反(返)德:加強本性的修養,就可以返歸於自然之德性。道德修至最完美之程度,就可與泰初之境界渾同為一體了。所以出生來當人的目的是要來人間修真性與道德,才能返回自然;並不是要來修功名利祿的。因眾生之迷惑,為是非、名利,你爭我奪,把社會搞成烏煙瘴氣,未修真性與道德,無法返其初(未來出生當人前之渾然狀態),不能上天堂、天國、極樂世界當神仙,下輩子一樣還須來當人,繼續磨練受苦難;如出生為其他動物,不能講人話,也沒機會修真性及道德,就永無機會再來轉世當人,那就更可憐了。
老子第28章的: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莊子知北遊的:今已為物也,欲復歸根(反樸歸真),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哉乎(現在世人在社會上受物質欲望污染的那麼嚴重,要回復原來的本性,恐怕很難,如果說可容易回復本性,也只有修道高人吧)!天地篇: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莊子幾千年前於養生主篇所道出之: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既然已經知道以人生有限之生命,去追逐無限的思慮(齊物論:舉世古今之人,未明大道之原,各以己見為是,故互相是非,最嚴重的是以儒墨相排:即統、獨,意識型態相爭。皆未悟大道,固執而不化,迷其真宰,妄執我見為是,未有大覺之人,不能正之。此悲世之迷而不解,皆執我見之過)、情識、欲望(世人迷却真宰,妄執血肉之軀為我,人人只知為一己之謀,求功名利祿以養其形,戕害其真宰而不悟。此舉世之迷,皆不知所養,果能知養生之主,則天真可復),那就更加危險了。那世人為什麼要以頭髮去試火(齊物論:若有真宰,而特(獨)不得其朕(眹):徵兆、跡象)。可得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至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莊子已經說過:真宰(即心靈、靈魂)是看不到的,已經過修道高人認證過是真實存在,世人硬是不信邪,還要確認火是否真的能燒掉頭髮?這樣也好,非要試試看不可(即今已為物矣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哉乎),這一試的結果,到年老時換來一身病痛,又把所追逐的錢財,花在醫藥及瑪莉亞身上,不能老死(壽終正寢,自然死亡),大都是病死(插管、不良於行,要坐輪椅-指中風,並非指自然老化無法走路、有口難言,手腳皮皮挫、化療、標靶、雙標靶、洗腎,人瘦成皮包骨、躺在病床,望錢興嘆、糖尿病,很有錢,但什麼東西也不能吃、失智症不知自己是誰?桌上吃飯,桌下拉屎、老了才得神精病,胡言亂語),想後悔也來不及了。縱然讀者花上幾百萬元也不可能讀到莊子一書有意境及其道理之文章,因為是理天所交代下來的任務,故不收分文錢,目的是要世人早日回返真性:反樸歸真。不能早日反樸歸真,即為天堂有路人不走,地獄無門人硬闖,等到於人生終點站之告別式中,親友送來反樸歸真之輓聯時,則於事無補了,會如同迷失之小孩,找不到回家之路,哭著要找媽媽之情景相同,那就可憐哉!願人人都能壽終正寑的老死,不相往來,不要病死或橫死。人人能平安,無病痛,不要以身試火,不然到老時是會後悔莫及的。
世俗之養生為吃千年靈芝、天字人蔘、冬蟲、夏草、健康食品來補身,做spa,按摩等高級享受,以求延年益壽;而修道人之養生是在養其真性,二者完全不同,不可混為一談。養生主篇之養生,生為古性字,在養世人自己的真性。養生方法有三種。上士之養生:在養氣,不會生病,是為最高竿。中士在養心:減少煩惱。下士在養身:重外表、吃山珍海味、住豪宅、開超跑,在養形骸之美。養生是對於是非、美醜、善惡,不執著一邊,二邊都可以。吃大魚大肉、剩飯、剩菜,隔夜飯菜都一樣美味可口,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葷素不拘,無禁無忌,什麼事也沒有,也不會有病,如此就已達到成道、成佛的境界,自在、快活,無憂愁、煩惱,快樂如神仙。主:生(性)命之主人。而生命之主人為何人呢?為無形之真君(真宰),即道家所稱之靈魂、元神也。真君是原於德,而成於天(天地篇:人卒雖眾,其主君也)。主:主宰者也。天:自然也。故養真性有所本,並非賣藝江湖郎中所言之進補養生。莊子的文章,國學造詣之高,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簡單的幾個字,就可道盡一切,讓人有無限之體悟空間,研究之學者就可寫一本論文書了,且俯仰皆不得罪於人,功力無人可相媲美。生:生命也。涯:水的邊際,有涯,引申為有限之意思。知:思慮、情識、欲望也。無涯:無限也。隨:追逐也。殆:危險也。已:通矣字,了也,業已知道了也。已經知道了危險,還不斷的在追逐思慮、情識、欲望不已,那就更加危險了。盡有天:謂人事盡而天理見。循有照:循,順也。順其天然,智自明照。冥有樞:冥冥之中,自有執其樞要者,即所謂綱維是者也。始有彼:太一渾沌之時,已有產生彼此的因素存在。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道體沒有邊際形跡,但又充滿於天地間,體現於萬物中,所以不可以有或無邊際的方式去衡量的。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意謂對妙道這些現象之體悟,不敢以為可知可解,只能以無心的態度,以不知為知。亦即:雖知之亦不解之,以免陷入思慮之中,乃為真知(因世人對南華經之解釋大多1:望文生義,強作解釋。2:一知半解。3:半知半解。4:不知又要解。以知止其所不知,才算真知,來應對)。頡滑有實:頡,不可繫也。滑,不可持也。若無物而有實也。古今不代:凡物皆有更代,而獨道無更代。即大宗師篇:自古以固存也。而不可以虧:不可以有虧損的。這樣還不算是論道之大致情形嗎?闔,何不;為什麼也。是,指即不要問大道之精華(即:為什麼不問大道奧妙的道理呢?反酸對方),因道可道,非常道。大道之精華是無法言說的。奚或然為:為何迷惑到此地步。以不惑解惑,復於不惑,是尚大不惑:尚,庶幾也。差不多也。意謂以不惑之理,解瞑眩之惑,以復其本性之不惑,然後差不多就至於大不惑矣。世人明於大道,即可解除自己的大惑。但談何容易?所以要修道,才不會迷惑啊!世疑之,稽於聖人:世人如仍有疑惑,可去請教修道高人就知道了。
嬰兒二手空空,未穿衣、褲,也不能自己選擇父母,即來出生當人,長大成人後,為了功名利祿,以身體來換金錢維生,老年時以金錢來換醫藥活命,回去報到時,也無法決定自己不想死,閻王爺一召見,就要回去報到,一樣也是二手空空,未帶任何東西回去見老祖先。人生啊!來空空,去也空空,那出生來當人之目的是為了什麼呢?這是很有趣之話題。人生百年為期,曾有涯盡,而心之思慮,千變萬化,無盡涯,以有盡之身隨無盡之智,相刃相磨於是非利害之場,豈不危險哉!追逐到老年,百病叢生,把年輕時所賺的錢花在醫藥費、瑪莉亞身上,錢花完就再見了,有的人連錢都來不及花或錢賺了一大堆,但有糖尿病,什麼東西也不能吃,就再見了,也有啊(達生篇: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豈不可憐哉!人生還是白忙了一場。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都做不到,而還要修道,是要修給人看或修給鬼看呢?這叫迷惑。修真性,返其真,才能以不惑來解惑,此為徐無鬼立言之旨。依天地篇所載: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之道理觀之:反樸歸真之次序為1.命2.形體3.真性4.道德5.泰初。還沒有形體,有分陰陽,但又渾然一體,這叫做命。先天八字就已將要來出生當人的八字定格了,長成何種身軀,謂之形。形體保守精神,各有各的法則,叫做性。性修反(返)德:加強本性的修養,就可以返歸於自然之德性。道德修至最完美之程度,就可與泰初之境界渾同為一體了。所以出生來當人的目的是要來人間修真性與道德,才能返回自然;並不是要來修功名利祿的。因眾生之迷惑,為是非、名利,你爭我奪,把社會搞成烏煙瘴氣,未修真性與道德,無法返其初(未來出生當人前之渾然狀態),不能上天堂、天國、極樂世界當神仙,下輩子一樣還須來當人,繼續磨練受苦難;如出生為其他動物,不能講人話,也沒機會修真性及道德,就永無機會再來轉世當人,那就更可憐了。
老子第28章的: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莊子知北遊的:今已為物也,欲復歸根(反樸歸真),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哉乎(現在世人在社會上受物質欲望污染的那麼嚴重,要回復原來的本性,恐怕很難,如果說可容易回復本性,也只有修道高人吧)!天地篇: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莊子幾千年前於養生主篇所道出之: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既然已經知道以人生有限之生命,去追逐無限的思慮(齊物論:舉世古今之人,未明大道之原,各以己見為是,故互相是非,最嚴重的是以儒墨相排:即統、獨,意識型態相爭。皆未悟大道,固執而不化,迷其真宰,妄執我見為是,未有大覺之人,不能正之。此悲世之迷而不解,皆執我見之過)、情識、欲望(世人迷却真宰,妄執血肉之軀為我,人人只知為一己之謀,求功名利祿以養其形,戕害其真宰而不悟。此舉世之迷,皆不知所養,果能知養生之主,則天真可復),那就更加危險了。那世人為什麼要以頭髮去試火(齊物論:若有真宰,而特(獨)不得其朕(眹):徵兆、跡象)。可得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至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莊子已經說過:真宰(即心靈、靈魂)是看不到的,已經過修道高人認證過是真實存在,世人硬是不信邪,還要確認火是否真的能燒掉頭髮?這樣也好,非要試試看不可(即今已為物矣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哉乎),這一試的結果,到年老時換來一身病痛,又把所追逐的錢財,花在醫藥及瑪莉亞身上,不能老死(壽終正寢,自然死亡),大都是病死(插管、不良於行,要坐輪椅-指中風,並非指自然老化無法走路、有口難言,手腳皮皮挫、化療、標靶、雙標靶、洗腎,人瘦成皮包骨、躺在病床,望錢興嘆、糖尿病,很有錢,但什麼東西也不能吃、失智症不知自己是誰?桌上吃飯,桌下拉屎、老了才得神精病,胡言亂語),想後悔也來不及了。縱然讀者花上幾百萬元也不可能讀到莊子一書有意境及其道理之文章,因為是理天所交代下來的任務,故不收分文錢,目的是要世人早日回返真性:反樸歸真。不能早日反樸歸真,即為天堂有路人不走,地獄無門人硬闖,等到於人生終點站之告別式中,親友送來反樸歸真之輓聯時,則於事無補了,會如同迷失之小孩,找不到回家之路,哭著要找媽媽之情景相同,那就可憐哉!願人人都能壽終正寑的老死,不相往來,不要病死或橫死。人人能平安,無病痛,不要以身試火,不然到老時是會後悔莫及的。
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修道最高境界(非語、非默-由言說中去體悟不可言說之事實真相-不能爛用權力騙人、高壓百姓),區分-天道、人道、錢道、妖道之標準。
胠篋篇:「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則陽篇:「季真之莫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議,孰正於情,孰偏於理?…或之使,莫之為,未免於物而終以為過。有名有實,是物之居;無名無實,在物之虛。可言可意,言而愈疏。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徂。死生非遠也,理不可覩。或之使,莫之為,疑之所假。吾觀之本,其往無窮;吾求之末,其來無止;無窮無止,言之無也,與物同理;或使莫為,言之本也,與物終始。道不可有,有不可無。道之為名,所假而行。或始莫為,在物一曲,夫胡為於大方?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道;言而不足,則終日言而盡物。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非言非默,議有所極」。此二則執著於有與執著於無,均有所偏之正反評論,道盡世人對宗教信仰正、邪之百態,可是文辭造詣很高深,一般人是看不懂是在說些什麼的,如以現代語言之白話文來說明,一看就懂,所以對於信仰是否有走火入魔?媽祖託夢是真的媽祖在託夢或是邪魔假冒媽祖在託夢?要誰出來選總統,是要誰出來選總統?或邪魔假冒媽祖要毀掉一心想要當總統的人?如真媽祖託夢,選總統一定選得上,如將邪魔誤信為真媽祖託夢就出來選,連初選就過不了關或連不敢參加黨內初選,也說要選到底時,當總統的大夢不但會碎了不打緊,一生名望也毀了,變成於社會上抬不起頭來,由天堂掉入地獄。此即為老子第9章所言有錢就會做怪之:揣而銳之,不可常保(一有權力,眼睛就長在頭上,看上不看下,以權力騙人、高壓老百姓);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天讓你下台時,吃到苦頭了,看看誰會再捧你?有誰會再理你?眼睛就會換成長在下顎,見不得人)。讀者於悟出了此道理後,就可自行判斷出來是真媽祖或邪魔假冒媽祖託夢(與詐騙集團假冒檢察官打電話至存款戶家裡,說要監管銀行帳戶,否則就要繳交保證金,存戶於接到電話,心裏一急,未查明真偽,即去銀行提款,將保證金匯至歹徒所指定之帳戶,事後才發覺是受騙,但已來不及了,是同一道理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體是空無一物,空空如也;本身並沒有名字,也沒有實相,不可言說;但道體會不時的在顯現不同生滅之相,此相為虛相,並非實相,故無名無實(佛家謂之:無名無相)。世人整天談論、言說的相,是為假設性的名、相,借假設的相(所強名)來學道、學佛,以說經、聽經、學佛,來了解不可言說之道體之真實現相,而卻將假設性之言說、有名無實(不是真的),誤認為是有名有實之真實相,如此就迷而不覺,修到最後變成走火入魔,在修貪、瞋、癡,越修越大洞;如同大老婆能掌到經濟大權,則有名亦有實,沒掌到權,則有名無實,空歡喜一場;小老婆,雖沒名分,但有掌控經濟實權,則無名,但有實,等同真實的老婆。而道體是無名而有實,永遠不會變,而真實存在的,所以稱為:一。有先體悟到道體是不可言說,也沒有名字,係由世人之思維、想像、言說來傳遞不可言說之相,沒有經過言說來傳遞,是無法得知道是虛空,什麼東西也沒有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假設性之名字、文字,以言說來求證不可言說之宇宙人生真實相,才會覺而不迷,越修越精進,言者,有說無說,無說有說;聽者,有聽無聽,無聽有聽,如此就悟道了,也才能證道成佛。此道理很高深,能知道其道理,即非凡人,已是神仙、佛菩薩等級,走雲端、執拂塵之高人了。
有點閱過2014年3月27日出生來當人之目的是什麼?及2017年5月22日死生同狀-真平等、公平,此二篇文章後,再來讀此篇文章,就能豁然開朗。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此段話是江洋大盜,跖,他也會盜取聖人之聖、勇、義、知、仁五德,才能橫行天下,如未盜取聖人之五德,就當不起江洋大盜的,是為反諷語,故有盜亦有道之歪理之說。以現代之白話為:不正常人(投機取巧或只求收穫不求付出)盜用正常人所說的話來欺世盜名,賺取聲名,摸蛤兼洗褲,一魚二吃,才能招收小徒弟拿香跟著拜之意。如以修行之觀點切入,即修正知、正見的人少,修邪知、邪見的人多,則邪知、邪見久了就變成正知、正見,把整個社會都搞亂掉了。故事中季真、接子,是主角之名字,不必去考究。莫,無也。或,有也。使,為也。莫為:無為也。或始,有為也。或之使:或使,即有為也。莫之為:莫為,即無為也。季真這一派別認為大道是無為;接子這一派認為大道是有為。這二派別之理論,是那一個派別符合實情(孰正於其情),那一派偏離正理(孰偏於其理)呢?以現代的語言白話為很多宗教之廟宇、教會、教堂,派下有很多支派,每一支派都說自己的派別為正統派別,例如北港媽祖、大甲媽祖、通宵媽祖,每一派別都說自己的派別為正統之意。或使之有為,莫為之無為,二派理論就物立來說,推至於極大極細,皆非人力所能為也。莫為,則知天而不知人(僅修出世法,未修入世法之意),其說法太流於虛;或使,則知人不知天(僅修入世法,未修出世法),其說法太過於實,皆滯物於一偏,未免拘於形跡,所以終不合於大道而以為過。也就是天道與人道兩者相去甚遠矣,不能執於一偏。修天道之最高境界為應帝王篇之結語:體盡無窮,勝物而不傷;修人道之最高境界:年老時四肢能正常活動,無病痛。修道人知道別派別之修道人是否有在掛羊頭而賣狗肉,放在心裏就好,不要一語道破,而壞了人家的飯碗,只要世人高興就好(即天運篇: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人皆美之)之意。說更白一點:管你是要修入世法或出世法或出、入世法兼修、或要不要修?要統一、要獨立、要維持現狀?或要信那個教、那個派別?只要人民有飯吃,能有好日子過就好了,過於激進就會變成政治鬥爭或宗教對立,只要世人歡喜就好之意。
大方:大道也。大道運化之理,有聚散無常,變化莫測之特點,是無法運用言論來表達,也不能憑藉智慧來體察的。所以對於萬物起源之問題,屬於道之精華,非言可說;僅能談論大揚搉:大道之概略(大致情形),可問可議(徐無鬼篇),悟道者是不去談論的(如有去談論,頂多是畫虎藍:老虎的生殖器長的怎麼樣?活的老虎太凶了,沒有人敢靠近他,那有誰敢去檢查看看其生殖器是長的怎麼樣?被其爪一抓,就傷痕累累,所以活的老虎的生殖器長的怎麼樣也沒人看過,那要如何畫老虎的生殖器才像真樣呢?就任憑世人自己憑想像去畫,怎麼畫都對,有依被殺死拿來販賣的虎鞭形狀來畫就對了。至於話虎藍:畫與話音同字不同,義也不同,即外省話之抬槓,台語之練肖話,國語之胡扯之意)。那要怎麼樣才能達到大道境界呢(夫胡為於大方)?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道:所談論的如能圓通周遍,則整天所談的都符合大道;言而不足,則終日言而盡物:如談的不能圓通周遍,則整天所談的都不離於物象(即形、名、聲、色)。意即整天修道所談的都是要如何賺鈔票、如何獲取聲、名。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載,表達也。道的精微,物之至理,都是無法用言談或沉默來表達的。是要忘言、會理(寓言篇之:言無言,未嘗言),用心去體悟,不要說出口,才符合大道。可言可意,言而愈疏,若以為此理可言可意,則悖離大道愈遠。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徂:忌,禁也。徂,同阻,礙也。要出生來當人,世人也不能以:我養不起小孩,而禁止他(她)不要生出來當人;已死之人,也不能阻攔他(她)不可以死,要活回來。如可以阻攔死亡,則富豪也可以跟閻王爺商量:我還不想死,還有很多事還沒辦好,我把錢捐出來,換個晚幾年,等到願望達成,可以死的時候才死,有此可能嗎?之意。死生非遠也,理不可覩:覩,看見也。死生之事常在眼前,故說不遠;死生之理不可言讀意測,故說不可見。人是無法事先知道什麼時候會死,什麼時後會生。明明昨天還跟人在聊天,怎麼隔天就被車子給撞死了?之意。或之使,莫之為,疑之所假:有為與無為,不過是對疑惑者所作的假設,藉以惑人,而非實見其然也(白話為:話虎藍、胡扯),以此招攬信衆營利、賺錢,以此為其謀生之道。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載:表達也。道的精微,物的至理,都是無法用言語或沉默來表達的(即道之不可名稱-道可道,非常道也。物之超乎色相之真)。非言非默,議有所極:唯有超乎言默(言無言,未嘗言)之表,才不失為談論大道之極致境界。這句話是說:人生的悲、歡、離、合,生、老、病、苦、死,喜、怒、哀、樂、憂、傷、悲、愛、恨,都包含於大道中,其極致之道理,世人是無法知道的,只要悟得出其中一部分的道理,就算不錯了,悟不出來的就不必強行要知道。也是齊物論所說的:知止其所不知,至矣。陰符經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凡事只要依天律,順著自然去走,不能逆天行事,就算極致了。老天要管理天下那麼多眾生,也是很煩,所以它只負責管理道德這一區塊,其餘就由五行來管理眾生之五臟六腑,如越過道德紅線,不知收斂,那到老時就有得瞧,如:插著三管(鼻管、胃管、尿管)、中風不良於行,有口難言、躺在病床,望錢興嘆,有錢自己不會花,要由醫院及瑪莉亞來幫忙花,失智,忘了自己是誰,連子孫也不認識,傻傻的看著人,那就慘了。想死以求解脫,但閻王爺放假,出國去玩,不在家,其下屬不願意收留,則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成了活死人,那就難過了。要他(她)捐款出來做公益,會說沒錢;想自殺,一了百了,也無力氣,也不懂得怎麼去自殺,只能花大錢出國去找能安樂死合法化之國家來執行安樂死,才能解脫,別無他法了;不然也只能折磨自己,拖累子孫,等待閻王爺招見才能解決囉!
這幾年來,眾所囑目的大官、富豪、紅的發紫之藝人、名星、名嘴,有多少人住進加護病房、法院看守所,或過不了67歲這一關卡,英年就去找閻王爺報到了,原因是否出在違反道德這一區塊太嚴重?讀者可自行解讀、判斷,老天所賦予神仙之拂塵,威力無窮,專門負責在掃除陰間來到陽間作怪之妖魔鬼怪,以及在陽間胡搞瞎搞的怪咖,只要那把拂塵一揮,陽間之妖魔鬼怪一個也逃不掉,很可怕。但要能得到老天所賜之拂塵(世人戲稱是用來打蚊子之虻術仔),有走雲頂之功力,談何容易?須修至神仙級境界者,才有機會獲得。70歲以上之老人,於其親朋好友間閒聊時,看見不良於行之老人時,都會談論:人辛苦了一輩子,晚年須要有健康的身體,才不會拖累子孫,人生活得才有意義,這種理想人人都想要,但想歸想,並不是每人都可得到的,要視一生中有無違反自然、道德,當事人自己最清楚,也不必問老天,老天也不想聽,既使有聽到,回答時,人也聽不到,因為是無形的,縱然是氣死也是沒有用的。所以在宥篇末節說出:道有天道、有人道。依現代現實社會觀之,宜再加上錢道、妖道,使足當之。天道:自然法則也、天理也,鐵板一塊,不能改變。人道:為求生存,要遵守處世之經驗法則、慣例、風俗等之人為法則,隨時可變易也。錢道:把修道當成營利事業在經營,在修要如何賺大錢,事事向錢看之道。妖道:將性命雙修,男女雙修,修到床上之人道也。不論修什麼道都可以,但就是不能違反自然法則(天道自然、天理也-見道德經第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違反天道、天理者,因果循環在後面侍候世人,那要怎麼辦呢?就看自己的抉擇了,讀者見解如何?願人人平安!
有點閱過2014年3月27日出生來當人之目的是什麼?及2017年5月22日死生同狀-真平等、公平,此二篇文章後,再來讀此篇文章,就能豁然開朗。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此段話是江洋大盜,跖,他也會盜取聖人之聖、勇、義、知、仁五德,才能橫行天下,如未盜取聖人之五德,就當不起江洋大盜的,是為反諷語,故有盜亦有道之歪理之說。以現代之白話為:不正常人(投機取巧或只求收穫不求付出)盜用正常人所說的話來欺世盜名,賺取聲名,摸蛤兼洗褲,一魚二吃,才能招收小徒弟拿香跟著拜之意。如以修行之觀點切入,即修正知、正見的人少,修邪知、邪見的人多,則邪知、邪見久了就變成正知、正見,把整個社會都搞亂掉了。故事中季真、接子,是主角之名字,不必去考究。莫,無也。或,有也。使,為也。莫為:無為也。或始,有為也。或之使:或使,即有為也。莫之為:莫為,即無為也。季真這一派別認為大道是無為;接子這一派認為大道是有為。這二派別之理論,是那一個派別符合實情(孰正於其情),那一派偏離正理(孰偏於其理)呢?以現代的語言白話為很多宗教之廟宇、教會、教堂,派下有很多支派,每一支派都說自己的派別為正統派別,例如北港媽祖、大甲媽祖、通宵媽祖,每一派別都說自己的派別為正統之意。或使之有為,莫為之無為,二派理論就物立來說,推至於極大極細,皆非人力所能為也。莫為,則知天而不知人(僅修出世法,未修入世法之意),其說法太流於虛;或使,則知人不知天(僅修入世法,未修出世法),其說法太過於實,皆滯物於一偏,未免拘於形跡,所以終不合於大道而以為過。也就是天道與人道兩者相去甚遠矣,不能執於一偏。修天道之最高境界為應帝王篇之結語:體盡無窮,勝物而不傷;修人道之最高境界:年老時四肢能正常活動,無病痛。修道人知道別派別之修道人是否有在掛羊頭而賣狗肉,放在心裏就好,不要一語道破,而壞了人家的飯碗,只要世人高興就好(即天運篇: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人皆美之)之意。說更白一點:管你是要修入世法或出世法或出、入世法兼修、或要不要修?要統一、要獨立、要維持現狀?或要信那個教、那個派別?只要人民有飯吃,能有好日子過就好了,過於激進就會變成政治鬥爭或宗教對立,只要世人歡喜就好之意。
大方:大道也。大道運化之理,有聚散無常,變化莫測之特點,是無法運用言論來表達,也不能憑藉智慧來體察的。所以對於萬物起源之問題,屬於道之精華,非言可說;僅能談論大揚搉:大道之概略(大致情形),可問可議(徐無鬼篇),悟道者是不去談論的(如有去談論,頂多是畫虎藍:老虎的生殖器長的怎麼樣?活的老虎太凶了,沒有人敢靠近他,那有誰敢去檢查看看其生殖器是長的怎麼樣?被其爪一抓,就傷痕累累,所以活的老虎的生殖器長的怎麼樣也沒人看過,那要如何畫老虎的生殖器才像真樣呢?就任憑世人自己憑想像去畫,怎麼畫都對,有依被殺死拿來販賣的虎鞭形狀來畫就對了。至於話虎藍:畫與話音同字不同,義也不同,即外省話之抬槓,台語之練肖話,國語之胡扯之意)。那要怎麼樣才能達到大道境界呢(夫胡為於大方)?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道:所談論的如能圓通周遍,則整天所談的都符合大道;言而不足,則終日言而盡物:如談的不能圓通周遍,則整天所談的都不離於物象(即形、名、聲、色)。意即整天修道所談的都是要如何賺鈔票、如何獲取聲、名。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載,表達也。道的精微,物之至理,都是無法用言談或沉默來表達的。是要忘言、會理(寓言篇之:言無言,未嘗言),用心去體悟,不要說出口,才符合大道。可言可意,言而愈疏,若以為此理可言可意,則悖離大道愈遠。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徂:忌,禁也。徂,同阻,礙也。要出生來當人,世人也不能以:我養不起小孩,而禁止他(她)不要生出來當人;已死之人,也不能阻攔他(她)不可以死,要活回來。如可以阻攔死亡,則富豪也可以跟閻王爺商量:我還不想死,還有很多事還沒辦好,我把錢捐出來,換個晚幾年,等到願望達成,可以死的時候才死,有此可能嗎?之意。死生非遠也,理不可覩:覩,看見也。死生之事常在眼前,故說不遠;死生之理不可言讀意測,故說不可見。人是無法事先知道什麼時候會死,什麼時後會生。明明昨天還跟人在聊天,怎麼隔天就被車子給撞死了?之意。或之使,莫之為,疑之所假:有為與無為,不過是對疑惑者所作的假設,藉以惑人,而非實見其然也(白話為:話虎藍、胡扯),以此招攬信衆營利、賺錢,以此為其謀生之道。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載:表達也。道的精微,物的至理,都是無法用言語或沉默來表達的(即道之不可名稱-道可道,非常道也。物之超乎色相之真)。非言非默,議有所極:唯有超乎言默(言無言,未嘗言)之表,才不失為談論大道之極致境界。這句話是說:人生的悲、歡、離、合,生、老、病、苦、死,喜、怒、哀、樂、憂、傷、悲、愛、恨,都包含於大道中,其極致之道理,世人是無法知道的,只要悟得出其中一部分的道理,就算不錯了,悟不出來的就不必強行要知道。也是齊物論所說的:知止其所不知,至矣。陰符經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凡事只要依天律,順著自然去走,不能逆天行事,就算極致了。老天要管理天下那麼多眾生,也是很煩,所以它只負責管理道德這一區塊,其餘就由五行來管理眾生之五臟六腑,如越過道德紅線,不知收斂,那到老時就有得瞧,如:插著三管(鼻管、胃管、尿管)、中風不良於行,有口難言、躺在病床,望錢興嘆,有錢自己不會花,要由醫院及瑪莉亞來幫忙花,失智,忘了自己是誰,連子孫也不認識,傻傻的看著人,那就慘了。想死以求解脫,但閻王爺放假,出國去玩,不在家,其下屬不願意收留,則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成了活死人,那就難過了。要他(她)捐款出來做公益,會說沒錢;想自殺,一了百了,也無力氣,也不懂得怎麼去自殺,只能花大錢出國去找能安樂死合法化之國家來執行安樂死,才能解脫,別無他法了;不然也只能折磨自己,拖累子孫,等待閻王爺招見才能解決囉!
這幾年來,眾所囑目的大官、富豪、紅的發紫之藝人、名星、名嘴,有多少人住進加護病房、法院看守所,或過不了67歲這一關卡,英年就去找閻王爺報到了,原因是否出在違反道德這一區塊太嚴重?讀者可自行解讀、判斷,老天所賦予神仙之拂塵,威力無窮,專門負責在掃除陰間來到陽間作怪之妖魔鬼怪,以及在陽間胡搞瞎搞的怪咖,只要那把拂塵一揮,陽間之妖魔鬼怪一個也逃不掉,很可怕。但要能得到老天所賜之拂塵(世人戲稱是用來打蚊子之虻術仔),有走雲頂之功力,談何容易?須修至神仙級境界者,才有機會獲得。70歲以上之老人,於其親朋好友間閒聊時,看見不良於行之老人時,都會談論:人辛苦了一輩子,晚年須要有健康的身體,才不會拖累子孫,人生活得才有意義,這種理想人人都想要,但想歸想,並不是每人都可得到的,要視一生中有無違反自然、道德,當事人自己最清楚,也不必問老天,老天也不想聽,既使有聽到,回答時,人也聽不到,因為是無形的,縱然是氣死也是沒有用的。所以在宥篇末節說出:道有天道、有人道。依現代現實社會觀之,宜再加上錢道、妖道,使足當之。天道:自然法則也、天理也,鐵板一塊,不能改變。人道:為求生存,要遵守處世之經驗法則、慣例、風俗等之人為法則,隨時可變易也。錢道:把修道當成營利事業在經營,在修要如何賺大錢,事事向錢看之道。妖道:將性命雙修,男女雙修,修到床上之人道也。不論修什麼道都可以,但就是不能違反自然法則(天道自然、天理也-見道德經第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違反天道、天理者,因果循環在後面侍候世人,那要怎麼辦呢?就看自己的抉擇了,讀者見解如何?願人人平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