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0日 星期四

長壽妙法-寂靜、快樂。

        天道篇:「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至樂篇:「今俗之所為與其所樂,吾又未知樂之果樂邪,果不樂邪?吾觀乎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知)之樂也,亦未(知)之不樂也。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至樂活身,唯無為幾存」。此二則立言是在闡述要長壽就須靜心、快樂,心寂靜,就定下心來了、已放下了、無煩惱,就會說話算話,不為外界環境之鈔票、權勢所誘惑了,如如不動,老神在在,就會一點病也沒有,快樂又自在,不論道家、佛家,經常拿水來比喻心,水很平靜時,就像一面鏡子,可照見萬物,所以心靜了,就放得下。但世俗之快樂與修道者之快樂又大不同,那要怎麼樣來區分?何標準來判定快樂與否呢?是門高深之學問,讀者可深思此問題!
        六通:有二說,一說為上下四方;一說為六氣:陰、陽、風、雨、晦、明。四辟:有二說,一說為四方開也;一說為:春、夏、秋、冬。即天下篇: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也。二說之意均為:對自然時空,無所不通,無所不辟也。明白自然之時空、自然之道,通曉聖人之道,通六合,順四季之序以施為,以此總萬乘,可謂帝王之德的修道人也。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自為:純任萬物自由發展。任物自動,故曰自為。昧然無不靜:昧,晦迹韜光(即冥冥中也)。任萬物自為,就會在冥冥中悄悄成長。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非曰,不是說。聖人不是因為以善為靜(有好處),才使內心平靜的,是因為萬物無法鐃其心(鐃,擾亂也),無法擾亂其心,才得以寧靜的。因形同槁木,心若死灰,萬境皆空,不知靜,故靜。如曰:以靜為善(有好處),而有情於為靜者,則有時而動矣,非真靜(以靜為善而圖靜,則是有心,便非真靜。心不擾而靜,則自靜耳)。燭:照也。平:水平面、準則也。中:合於。水很平靜,處於靜止狀態,其平面合於水準的要求,能明照鬚眉,可讓水泥匠鋪設地面當水平儀之用,地面才不會有起浮不平。水靜止時就很明亮,可照見萬物,所照無不洞明,聖人之德合二儀,何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是以鑒天地之精微,鏡萬物之玄賾也。虛靜、恬淡、寂寞、無為,天地以此為平,道德用茲為至也,所以帝王、聖人休焉。休:使心息慮,息心於此,不妄動也;止也。既休慮息心,乃與虛空合德。與虛空合德,內心虛明若鏡,就能映照萬物。則合於真實之道。實:真實之道也。倫:理也。真實之道,則自然之理也。理虛靜寂,寂而能動,斯得其宜。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任事:臣也。責:各守其職,各盡其責。無為則俞俞。俞俞:從容自得也。俞俞者憂患不能處。處:入也。從容自得,憂患不能進入其心中擾亂,俞俞和樂,所以就能長壽。一切順著自然,就不會有病痛,病痛之原因都是反自然而行所致,君不見在赤熱天、寒冷天,終日打赤腳在田裏、山林裏工作,腳有接地氣之農夫與住密閉式大樓,鋪地毯,整天吹冷氣,怕晒太陽會流汗之人。一個是順自然,腳有接地氣,一個是腳離地氣,反自然,那類型之人得病機率較高?道理自明。
        莊子說:現在世俗之人有自己的看法,自己認為快樂,什麼事都可以做,我也不知道這種快樂果真是快樂呢?還是其實並不快樂?我看世俗之人之快樂,都是一窩蜂,在追逐時髦,怕跟不上時代,很堅定追求不得不做的事,然後大家都說是快樂。例如炒房地產、炒股票、印股票換鈔漂、飆車、牛郎、開毒趴、喜新厭舊,拋家棄子、帖小白臉、股票殺進殺出、比賽出國或結婚之次數、豪宅名車之價值……等等。舉群趣其所樂,乃不避死也。誙誙:趣死貌(即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自找死路之謂也)。已:止也。世人欲望貪求至死,未能止息。我看不出這是快樂,也看不出來是不快樂。真的有快樂,還是沒有呢?我把無為當成真正之快樂,而世俗之人卻認為無為是很大的苦惱。莊子對於世人不顧因果、形影關係,想怎麼搞就怎麼搞,先做再說,深感無奈,但又不能明講,講太白了又會得罪人,惹人不開心,故於天地篇就感嘆: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而今也天下惑,予雖有祈嚮,其庸可得邪,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比其憂?白話為:俗人已無可救藥了,管他去死,不要去想這些吃力不討好之俗事,不要去理會這些事,隨他們去亂搞,自己也就沒煩惱了。可見真正有修天道自然的人很少,修人道或錢道的人很多,各有其小圈圈,只有群組內的人講的話才對,不能接受不同群組的意見,這就很麻煩,如同現在之名嘴、網紅、網軍,以自己偏見之看法,搞亂了社會秩序,自己卻洋洋得意,感覺快樂,那要怎麼辦才能導正呢?這就是莊子的無奈與歎息。
        世俗所樂者為形骸外在之享受,修道人所樂者,為性情之恬愉;名稱上同樣是快樂,而實則大悖焉。只知形骸之享受,未修真性,而不知所追逐名利權勢之快樂,為拘束人身之桎梏(手銬),腐腸之毒藥也,伐性之斤斧也,也是擾亂心性之菓實也,未足以為樂也。俗之所樂,名曰養(愛)生,實大傷之。若性情之恬愉,則無為逍遙,不必說是快樂,而快樂自存焉。故言「至樂活身,無為幾存」。活:存也。幾:近也。最快樂,可以養活自己的身心,終其天命(指一睡就長眠不起,逍遙的一走了之,不會拖累子孫及浪費健保醫療資源,壽終正寢之老死而言;如僅是長壽,而於壽終前幾年還是躺在病床,不醒人事,也是拖累子孫,浪費醫療資源。雖然有些大財團的老闆有的自己有開設大醫院,生病可住在自己的醫院,比較方便,如果也一樣是躺在病床嘆氣,則算是病死,並非壽終正寢之老死)。唯彼無為順著自然,近在其中矣。容每人的價值觀不同,也不能強求一致。故每個人之所做所為也不同,但人最終都是會死的,差別在於死法之不同,死後是留財產給子孫來打官司,爭家產,殃及子孫或造福子孫?即知北遊篇: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人生之福、禍,得、失無常,不能老是為了羨慕土地、房產,追得不亦樂乎!正高興的在享受所追逐而來的財產之餘,正樂昏了頭,不幸的事卻又接連而來,如身體健康出問題、家庭出狀況,反而給子孫帶來打官司,爭家產之麻煩,這就是無常,無法常在。修道人與俗人之看法不同,如此而已矣!只要世人高興就好。不知讀者之看法如何?但願人人能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