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繕性於俗學,滑欲於俗思(蔽蒙之民);喪己於物,失性於俗(小國多民,迷惑顛倒之倒置之民)—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不能復其初,致其明。

        知北遊:「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悲乎,世人直謂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為去為。」、繕性篇:「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隱,故不自隱…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已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天地篇:「老聃告訴孔子所不能聞與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首、趾:指人的整個形軀。無心無耳:謂無知無聞。指具體為人,實則無知無聞或無知無見者也,此輩之人比較多);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無形無狀:指道也。能使自己的形體與大道并存者,世上這種人是很少的。」、達生篇:「關尹曰: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白話為泛指一切眾生)者也,物與物何以相遠?」。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一個國家、社會重視功利主義會變成顛倒是非、倫理道德淪喪,造成天災、人禍、新型傳染病毒傷害眾生之根源,讓世人必須覺悟,往上提升,使這個世界更美好,修道人才會到世間來。興乎世,興:出現也。也就是佛家所說的:來世間行菩薩道也。不然人心因迷惑不知覺悟,而往下沉淪,那就與泥、沙、石頭並沒兩樣,必須能復其初,致其明,才能避開種種禍患,也不會生病,讀者可參考之!
        老莊哲學是在闡述人一生中,生老、病、苦、死過程及如何消災、解禍之最高智慧之學問,只講道理以及產生結果之原因(緣由),以說故事之方式為之,才不致洩漏天機,讓世人自己去體悟,並未教世人要如何修道,只是先將結果說出,與宗教信仰無關,眾生覺不覺悟?由眾生自己決定,但答案就是如此,並無強制力,由眾生自己承擔後果。社會上之宗教在教人要如何修行?其依據就是源自繕性及知北遊二篇之理論,以各種不同語言、文字翻譯而來,以符合當地國人之語言及需求,例如形影相隨,佛教譯為因果關係、其他宗教將「道」譯成「真理」…等等。只是文字不同,但意思相同,所以信什麼教都是一樣在求心靈之安慰,以作為維持其國家、社會穩定之中道力量,其上位教主均為「道」,也就是「一」,白話為:本、根。「無為」這二個字,老子寫了五千言之「道德經」;莊子寫了七萬餘言之「南華經」,留給世人自己去領悟,而未做任何之解釋,悟得出其道理的,將來就可上天堂、天國、天園、極樂世界去。「無為」是當「自然」解,如將他解釋成無所作為,則離題了。為什麼會有兩極之極端氣候、颱風、颶風、地震、火山爆發、海嘯、傳染病毒?且一次比一次更可怕,是因世人違反自然,搞到違背天理、倫理、道德,不男不女所致。老子第39章已道出: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寧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奈何世人將其視為耳邊風,眼睛所看的都是鈔票、名利、身外物之取得;違背第80章所述之:至德之世,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是否如此?當夜闌人靜時,靜下心來想一想,這個世界是否已過度開發?過度享受?有無過度違背天理及倫理道德?是小國寡民(修正道、正常的的人多,修妖魔鬼怪邪教不正常的人少,但真正能修成道進入神仙世界的人也不多)或小國多民(迷惑顛倒,不正常的人在修妖魔鬼怪魔法者多,修正道、正法的人少,所以根本不可能修成道)-可參考2017、4、22想不想去探究第三世界(小國寡民,神仙世界一文)?人民有無講誠信?有無爾愚我詐?有無開名車?有無出國賺美鈔、人民幣而遠徙國外(失格走、趴趴走)?有無安其居(室)?是住豪宅,坐飛機、公主號郵輪環遊世界?是安於室,過圓滿的家庭生活或不安於室,養小三、偷咬雞仔、紅杏出牆、討客(契)兄、貼小白臉、拋家棄子,另結新歡?是過恬淡生活還是大魚大肉、酒酣耳熱、聲色、霓虹燈閃爍場所?人口是否過盛?能聽得到雞犬之聲音嗎?癌細胞及武漢病毒是否人類違反自然所造成?要由世人自己去體悟,不然就要去問老、莊才知道答案!講也講不完,說也說不清楚,但結果就是如此!所以眼睛看得到的都是假相(妄想心所致),並非真相,要能定下心來修道,才能得到智慧,也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並能化解災難之來臨,至少也可趨吉避凶或降低災難之發生,而且無後遺症;知識是俗學,由腦力激盪而來,但無法解決問題,也無法化解災難或趨吉避凶。要知道災難之發生是世人因追逐名利,違反自然及倫理、道德,老天所發出之警訊,人無法與老天對抗,這是俗人所不知道的,俗人只知道鈔票,天下沒有比鈔票更可愛的?將倫理道德擺兩旁,當災難或傳染病毒到來時,才想到要老天保佑,老天會聽得進去嗎?老天是在管理眾生(主宰宇宙),眾生就是要乖乖聽話,不然就有苦頭可吃的!國際交流及商業、經濟活動往來太興旺,一有傳染病毒擴散,個國就會思考是否要採取一段時間暫時禁止他國人民入境、封城,人民不可外出趴趴走,整個城市就會空盪盪沒有人,有飯店、餐廳,人怕被傳染也不敢去吃,整個商業、經濟活動就會停頓下來,與老子所言之: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老死不相往來」之情境是否相同?世人自可去領悟其道理的。古人是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職業有士、農、工、商之分,士(讀書人)排第一,農人、工人很辛苦,但排名第二、第三,商人有錢,但排名最後;現在時代變了,商人排第一,農、工排名不變,士掉到最後一名,讀書不值錢了 ,有鈔票講話才會大聲,讀書人文粥粥,軟綿綿的,退休後還要被清算,砍退休金,價值觀念顛倒了,為古今之大不同,士、商易位;狗享畜生福,全家人寵得很,真是前世修來的好狗命,讓老人家感歎自己活的比一隻狗還不如?!何以故?人心變了!天地反覆了?!
        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至其明,謂之蔽蒙之民。繕性:修治本性也。俗學:世俗的學問也。與老子第20章所說的:絕學無憂。絕學:別人所不想學的,而他又能學到極致之境界的學識。俗學:乃在研究如何提高其學術地位?如何理財、致富之學問(例如炒股、炒地、炒房、印股票換鈔票、賺不義之財…等等),以求能夠歸復本身之性;滑:擾亂也。欲:情欲、情性、物欲也。俗思:指的是榮華富貴(軒冕之思-聲色場所)也。致:獲得、得到也。明:明徹、明達也。復:回復也。初:原來之本性(即人之初,性本善)。蔽蒙之民:蔽塞昏昧之民。學理上之解釋為:學世俗之學問,想要歸復本初之性(自性-天然清淨、清明之本性);以追逐榮華富貴之世俗觀念來修治情性,想回復原來清靜(淨)、以得到清明之本性,根本沒有這種可能,而有這種迷失者,叫做蔽塞昏昧之人。老子之絕學:乃在研究已快失傳,世人所不想學,又沒有錢可賺,既無法求名,也無法求利之大道之學(大學之道-如何修好自己的德行之一本好書)。在學世俗如何追逐名利之學問,故有煩惱,所以放不下;絕學無憂(無煩惱、憂慮),學看空(虛也)一切(看破紅塵),學能看破繁華世界、就能放下(覺悟了),也就沒煩惱了。兩者大異其旨。其意境是在形容世人一方面在世間紅塵打滾,在追逐名利;一方面想以世俗之學問來修道,肖想得道,不知是修給人看?或修給鬼看?想將來可以去極樂世界、天堂、天國、天園,此種人連進門的資格都沒有,只不過是妄想,爽在心而已,此類型之人稱為蔽蒙之民(蒙著眼睛在做夢,說夢話,肖想之人)。喪己於物,失性於俗。喪:喪心也。物:身外物(錢財名利)也。在物質生活中,把自己的本性忘了,在世俗中,把自己的本性迷失了。謂之倒置之民:本末易位,輕重失所之人(即白話之:迷惑顛倒是非、正邪、善惡之人也)。文義上是如此的解釋,其意境是在比喻世人不可迷戀於身外物之追逐而喪失自己。人如迷失於身外物之追逐,本性就會流失於世俗之中,更不可因窮困而趨附於富貴世俗之家,窮也要窮的有骨氣,才不會被看衰小。一迷失喪己,就成為已經失去本性,顛倒自我。所以要以自然之心志去面對身外物,自然就能達到身心之悅樂;如果反於自然而以人為方式去追逐,所追逐到的反而是增加自己的負擔,例如不該得的身外物,硬是以心機去取得,結果把自己身體搞壞了、夫妻失和、小孩不乖…等等皆是。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道興乎世,即佛家所言之:佛祖(如來)為何會出現在世間?世何由興乎道:世間人要如何弘法(道法、佛法)?隱,故不自隱。世道沉淪,在正常的情況下,書讀的越高,倫理、道德就會越高尚,才會顯現出讀書人的氣質來,現在社會怎麼變成書讀的越多,學位越高,日常生活之倫理道德漸漸淡薄?甚至不見了?一些政治人物,媒體之節目主持人、名嘴,很多是講話從鼻孔出來,以媒體操控輿論,正向善良面不報導,專門在報導一些負面錯誤的一面,想獲得個人或政治利益,將一些造謠生事、抹黑、污蔑別人偷生小孩、網路覇凌逼死人為惡之人之言行,拿到媒體爭辯,將惡人炒作成英雄、好人好事,搖身一變成紅人,以後就可出來選民意代表,惡人自己不知自己是惡人,反而認為自己是好人。世間喪失了道,道也失去了世間,世人與道相互失去。有道之人如何於世間立足,世間人如何使道於世間興起呢!於天地尾(佛家稱:末法時期)時代,正法不修,而在修邪法,以修道當成營利事業在經營(宗教及信仰商業化),大有人在,同行間為其商業利益、權位分配,也競爭、鬥爭的很厲害。於亂世中,即使真正善良有道德之人位於朝市,世俗之人也是不會看到他的聖德的。修道高人不但不被世人尊敬,反而被瞧不起,被看成是怪人,聖德固已隱矣,奚以自隱於山林間為哉!聖德之人的聲音不見了,很少報導。小孩子就將負面報導視為正面教材,就學起來了,長大也學會亂搞!由莊子之語氣中,自可體會出其對世、道交相喪失 ,世人無法覺悟之無奈!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軒:現今之轎車也。冕:官帽也。無以:無須、沒必要也。古時候所謂之得志,並不是指皇袍加身,升官發財,而是享受性分之樂已覺滿足,無須再以軒冕相加。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現代人所謂得志,是指升官發財。軒冕在身,非性命也:升官發財之樂,並非自然性命中所固有的。物之儻來,寄者也。儻:偶然、意外而來也。寄之:寄託的東西也。其來不可圉。圉:阻擋也。其去不可阻止。今之媒體第四權可監督政府,正向報導可救國、治國,負面報導而不行監督權,也可亡國,就看這些掌權者之心態而定。社會上不能幹的事也幹了,將顛倒是非視為是自己的本事,故曾幾何時?社會怎麼會搞成無天無地、道德淪落至此之境地,事事向錢看?唉!要怎麼說呢?是否已失去了分辯是非、正邪、善惡、次序之能力(無法開悟)?不願聽勸,而寧願受騙?被騙反而覺得高興?如套上莊子常用之感嘆語,不就不亦悲乎!總不能將本、根也給毁了,才要來修補,那就太遲了!其意境為如此!正如老聃告訴孔子的: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之意思相同。
        世人心未靜下來,因而產生種種障礙,無法洗淨其心,而繕性於俗學,滑欲於俗思,以求復其初、致其明。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變成蔽蒙之民、倒置之民而不自知。用智巧來獲取身外物,而認為自己聰明,很會賺錢,只顧眼前所能看得到的利益,如此,心靈產生障礙(宗教上稱為業障),身心有名利病毒(貪瞋癡病毒)存在,如又碰上癌細胞病毒或武漢病毒,兩毒一相結合,就會產生大病—驕縱病,害人、害己。整天談論的都是某人當大官、當股票上市之董事長、總經理,年薪幾百萬?某人住豪宅、別墅,開超跑、經常坐飛機、公主郵輪環遊世界,某人嫁董事長、總經理當貴婦人,某人的兒女出國留學讀博士、拿來當對比,深怕自己趕不上人,為人處世有無違背天理、倫理道德?卻不當一回事,只要能賺大錢就是王道,而不知道看不見之未來才可怕。這就是知北遊篇第14節所說的: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哀又繼之。此為知遇而不知所不遇:遇,則寄偶於物(物役—見眼前利,而被身外物所利用)。不遇則離物(役物—利用身外物。被身外物所利用,未來所可能產生之後果,則不遇,亦即眼前是見不到的,當以後見到果報時就來不及了之謂也)。只能看得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見往後可能產生之後果,如身體或家庭出狀況、小孩不乖闖禍、出外遭遇不幸…等等,沒有人能事先看得見。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上一個不能:當不能做的事解;下一個不能:當不能做的事而卻去做解(將幹壞事視為好人好事之謂也)。只能做他所能做的事,而不能做他所不能做的事又卻去做了。能則為物役,不能則役物也。所不能:不能強能也。所以凡事要順其自然,不可以人為因素去爭逐性分內所未有之知識或身外物。超出性分所得到之身外物,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例如造謠、製造假新聞、以網路霸凌、顛倒是非來賺錢、謀政治利益而逼死人,已超出性分外,失性甚矣,但仍認為是自己聰明,是性分內該做的事,賺大錢是她的本領),將不能幹的壞事也幹了,還自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才有機會賺大錢,被錢所利用,如此就可悲了!未來看不見之果報才是可怕的。所以說:至言去言,至為去為。至理之言,無言可言,故去言也;至理之為,無為可為,故去為。白話為:最好之言論是無言,最大的做為是無為。少說點話,也沒有人會認為你是啞巴。不會得罪人,也不會造業,凡事順其自然,是非兩忘,已看破紅塵,都放下了,快樂如神仙,逍遙遊世,修到此境界,不成仙也難。世俗之人尚未修至此境界,不能看破、放下,所以只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整天於媒體吵吵鬧鬧,也不能怪他們,但惟有修道才能返回真性,莊子如是說,就看世人自己的造化,只要能免禍,不要到時怪天怪地,高興就好。願人人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