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終篇第八十章以後之附註另成第八十一章中,特別載明:「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田子方篇:「孔子見老聃,問曰:丘也眩與,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搞木,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老聃曰:吾遊心於物之初。孔子曰:何謂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 ,口辟焉而不能言,嘗謂汝議乎其將: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乎其所窮。非是也,且孰為之宗!…孫叔敖曰:方將躊躇,方將四顧,何暇至乎人貴人賤哉!…既以與人己愈有。」、知北遊:「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若乎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淵淵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終則復始也,運量萬物而不匱,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此幾則立言與故事是在闡述天地萬物產生之前,即物之初,是一派寂靜空虛之無極真空,未層遭受污染的大道就體現於此間(道家稱為無極、太極-無形、有形。佛家稱為如如不動),世上修道學佛的眾,但都只學到皮毛,甚至連邊與皮毛都沒沾上,有的沒修還好,把方向、方法搞錯了,反而越修越糟糕,所以想要體悟大道的至真至全之美,就必須撰讀田子方篇所舉例之10則寓言故事,反復去悟道,其要訣,只有一個「真」字(自性、真性、靈性-即谷神也),才能遊心於物之初,學第10則孫叔敖不取、而去於相(佛家稱:不取於相,把妄想、執著打掉),先忘福禍,外生死,知所見到的一切相都是假相,是幻有-假有、妙有,不會久留,修到最後,連體、相、作用都沒有了,就空空如也,了不可得,才能回復自性(反其真)。第11則楚王與凡君(近臣)在談論凡國興亡之寓言,凡君(修道的形象),能夠知存亡在我,不以得失為念,國家存亡,對他並無損益。在說明真存道存,真亡一切皆亡之道理。有此概念,才能返其真,就沒有閒工夫去管人間高貴、卑賤的事,知大富大貴不一定就快樂;窮困之人不一定就不快樂,如此,就能無為而無所不為(心裡什麼事都知道,但外表看起來是若無其事),無知而無所不知(外表像凡夫,看不出是修道高人,但實際是修道高人),境界相當高,讀者可参考之!
孔子去見老聃,看見他正在打坐 ,形體像木頭人,猶如木頭神相,孔子以為自己眼花看錯人,懷疑剛才老聃在打坐時,真的是木頭人嗎?老聃說:我正遊於父母未生我前之真性(物之初)。孔子說:這句話是怎麼說呢?老聃說:道體至虛至玄,超言意表。我的心困惑,想知道它而不能知,我的口想說它又無法言說。知者,喪其真;言者乖其體。困:困惑也。辟:開也。說明至道深元,言之所不能論,故口雖開而難言,又超言意之表,故困焉、辟焉。物初之境,非言可說,非知可知,我就嘗試說個大致的情形。陰氣寒冷,陽氣酷熱。肅肅:寒冷也。赫赫:酷熱也。寒氣從天而發,熱氣由地而發。冬天時,宇宙熱能量由大地吸收儲存,夏天時大地才將熱能量釋放出來,保持熱能量之不增不減(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也)。夏天,陽光本來就熱了,再加上地熱蒸發,天地上下交相熱,人就過著如同住在烤箱內烤麵包、地瓜般之生活;冬天陽光較弱,熱氣不足,又加上大氣中之熱能被大地吸走,所以寒冷難耐,人就是須受此自然律寒暑之變之規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世人如果太聰明,以住冷氣房、暖氣房來調節溫度,就會變成如草莓、飼料雞一樣,沒抵抗力、適應力 ,最後整身都是病,原理就是如此!陰陽兩氣交通而生成萬物,或許有個綱維(紀綱)在控制著,但就是看不到這個東西(意謂冥冥中有一個真道在,真道無形跡可見,真宰無形,立於陰陽之先,而為物之初也,暗指真宰)。陰陽兩氣在真道作用下 ,一消一長互相消息的規律,如四時的交替,炎涼的變化。白天、晚上,日益變化不息,日夜化生萬物,無時無刻都有所作為,只是任其自然,故無功。萬物的生命從真道那裏萌發出來的,死後又回到真道那邊去(意即萬物從那裏來,將來就要回去那裏)。生死相反相因,是無法得知其源頭及終極點的。所以人死後,靈魂跑到那裏去,沒人知道,只有亡者自己的靈魂知道而已。如果不是真道,誰又能主宰呢?學理上是作如此之解釋的。但用之於修道之日常實務,則又是有不同的意境的。
道是宇宙的真理,居於無極真空之理天,在主宰萬物之生靈。道者,理也。理者,路也。是一條生靈回歸理天所必經之路。初降生來當人時,一條真靈由玄關而入,此靈就受道(白話稱為老天、天公伯)在主宰的,自己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要等到長大,受社會環境影響,迷惑失真,有去修道時才知道原來關鍵、樞紐就在此。所以為善、為惡?不必擔心別人不知道,老天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一切果報最終會真實的呈現於每人之晚景中,逃也逃不掉(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也)的。看看有人一睡不醒就回去報到、有的傻傻的不醒人事,雞同鴨講,一出門就不知道怎麼回家、有的人皮皮挫,不良於行、有的人插管進食,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望錢興歎,有錢不會自己用,要請看護、瑪莉亞、醫師來幫忙用…等,種種不同晚景,留財產讓子孫來打官司,人是知道,但一點辦法也沒有,此時就知道答案了!所以世人要好好與道(真宰)來打交道,交朋友,不能離天離道或悖離道德而行,否則只能以自作自受(文言文為:毒哉兩字)四字來形容了,沒有人有能力與老天作對的,所以老天最大,人拿老天一點辦法也沒有。道體是看不到、摸不到、打不到,而又真實存在的。說沒有,又好像有;說有又好像沒有。而確實又是在主宰著萬物的靈性(老子第六章所言之:谷神不死-即靈魂不滅定律。人的軀殼會死,換個軀殼繼續又以原來之靈魂轉世活著),這就是玄,也是妙。陰為冷,陽為熱。以神代表陽,鬼代表陰。修道人感應到神來時,身體會發熱;感應到鬼來時,身體會發冷。一般修道人僅能單向承受冷與熱,但負有任務之修道人有經過磨練,能雙向同時承受冷與熱而若無其事之功力。肅肅與赫赫同時來到,也不當成一回事,有此功力,才能感應道交(即相應也)。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是天律(即自然法則),老天所規定的。既:盡也。古之真人盡量為人、幫忙別人,付出後可減輕自己身體的負擔,無藏,故有餘,不論是遭遇到多大的困難、災難,都能安全度過,且越幫忙人,自己獲得的利益也越大。古時范蠡幫助越王句踐打敗吳王夫差後,即辭官歸故里,改名換姓為陶朱公之故事得以證明內在富有,不會窮,有形鈔票之富有,不是真富有。知有與多藏之不密,為人、與人,不惟無損於己,且有益於己(見2017年5月7日文種知亡之所以存一文)。這就是修善之可貴,也就是白話所說的:無債一身輕也。股票上市之大老闆鈔票很多,但觀之其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借、貸平衡,鈔票很多是從銀行搬出來的,或印股票換鈔票而來的,雖然公司很有錢,照常要繳銀行利息還債,也有其壓力在,但有錢不一定快樂,如能盡量為人、與人,不要壓榨、剝削員工,商品寧可少賺一點,不求暴利,即可釋放壓力,此種修善,就會更快樂的。老子怕世人不解此道理,故於道德經最後一章以附註方式為之,來提醒世人。天律(即自然法則也)何以不可違?因世人太聰明了,事事向錢看,只有鈔票最可愛,認為倫理、道德、禮義廉恥不值錢,是落伍的。以竊鉤者誅,竊國著為諸侯之觀念,能取得政權才是老大。於當上大官,權力在握,如果亂搞,人民也拿大官沒辦法,因為法院是他們家在開的,可大事小辦,辦到沒事;也可小事大辦,辦到底。但一個政策錯誤,或政商掛鈎之貪污案,以機密案來處理,不讓世人知道,這些決策會影響到多少眾生?有無因果責任?老天清楚得很,是不會放任不管的,沒多久時間,就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其自己或其下一代,且無所逃於天地間的。世人以鈔票、權力為其來當人之目的,問題在於這個世界是世人在當家?還是老天在當家?世人須先搞清楚。以及老天會不會同意世人違逆天理行事?世人那麼聰明,於人間發展武器、毒氣來賺錢,破壞大自然還尤嫌不足,又要發展武器到外太空去賺太空財,則勢必引發大自然之反撲(見老子第39章)。所以為什麼新冠病毒死那麼多人、大雨下不停,下到水庫要潰堤,人間皇帝就是拿老天一點辦法也沒有。可見世人雖然是聰明,但還是比不上老天爺的聰明,這些都是天律,老莊以他的的智慧,幾千年前就於道德經、南華經中分別告知世人,所以他奉勸世人要尊天,不可逆天,要多修道、積德才能化解災難於無形,至於世人買不買單?賣不賣帳?相不相信?則由世人自己決定,如此才能俯仰皆不得罪於人,因每人之人生觀不同,見解也不同,不能強求一致,也只能由世人自己享受人生美滿之晚景了。願人人能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