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清靜經:「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道德經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莊子則陽篇:「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竝潰漏發,不擇所出,漂疽疥癰,內熱溲膏是也。」、駢拇篇:「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齊物論:「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大宗師篇:「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此幾則立言及故事,在闡述性體平等,死生也平等。有妄想、執著心存在,就不平等、放不下,道盡天堂、地獄都是人心造出來的,並不是老天先建好天堂後,再讓由世人去享受,也不是閻王爺造好地獄再收容世間之壞人去那邊受懲罰,都是世人之所作所為死後靈魂所轉變之化境,當下、眼前即是,其實跟本沒有天堂、地獄,白話稱為:自作自受。以及人生真相、百病之根源,足以說明是世人有修道,已看破人生之真實相、放下心中之煩惱、牽掛,放下就是捨棄,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棄,就能修成道、成佛,並不是佛祖度眾生成佛的(名可名,非常名-度即無度,無度即度;成即無成,無成即成)之道理,根本沒有道,也沒有佛。佛與道,性體是虛靜,心性空無一物,是因世人之妄心在作祟,才有此名稱,其實只是假名而已,沒有這個東西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家稱為:心性真如本性,本來無一物(寂也、空虛也,指的是心)。只是為了教學方便,取個名相,這個名相是假的,借名相來領悟真實(真理、性),是在演戲,所以不能將舞台劇之名相當成真。讀者可参考之!
道學之道德經為體-性質,南華經為用-受用(好處);佛學之性德為體,體是真實、寂靜、空寂,永遠不會變化的,不生不滅,所以稱為:一。由體所變化出來的相,為用(相)。相是假的,隨人之妄心於夢中變化出來的,不能久留,隨時會起變化,這叫作夢,但不會消滅,故如夢幻泡影(大宗師第6節: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不生不滅。知北遊第8節:盈虛非盈虛,衰殺非衰殺)。人的身體、子孫、形、名、聲、色,都是由性體變化出來的,齊物論篇是以莊周夢為胡蝶、胡蝶夢為莊周之夢境,不知是莊周夢為胡蝶?還是胡蝶夢為莊周來形容夢境中胡蝶之快樂,但夢境中就是搞不清楚到底自己是莊周還是胡蝶?只感覺到很適志,爽得很。以夢境所見到之相,來闡述人一生中所存之妄想心,於睡覺時在作夢,夢中為利益爭得不亦樂乎,栩栩然胡蝶也!所以夢境是假的。不只晚上睡覺會作夢,因妄想心在作祟,於大白天,世人外表看起來是清醒的,但內心還是在作夢,並沒清醒,所以於日常生活之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都是依妄想心在進行,為生活而在賺錢,但所賺來的錢有無違背倫理、道德、良心?有無違反自然法則,沒妄想心就不會作夢了(佛家稱為:自性的性德,白話稱為:人的心性有無出了問題-瘟疫傳染病毒如同世界生病了,其根本原因是人的心性出了問題,如同枝葉是從根本生出來的,沒有根本,何來枝葉?要抑制病毒就要從改變心性做起,不能事事向錢看,凡事如只講利害關係,不講倫理道德、誠信、廉恥,自然就要承受苦難,打疫苗,只是治標,不能治本;不改變心性,也難敵變種病毒之突破性感染,也但世人不會承認,也不會相信的,只相信、承認鈔票、利害關係才是追逐人生之方向,單向發明醫藥來治病,不考慮心靈之治療,那就麻煩了)!此就涉及夢與覺之問題,相隨心轉(面貌是隨心、業力之變化出來的-即古之人,獸面人心也)、境隨心轉(即今之人,人面獸心也),心者:靈臺也、念頭也。心正(好念頭),所顯現出來的相就正,顯現出之面相就很好看;心不正(不好的念頭),相就不正,顯現出之面相就不好看,臭臭的相或賊相、土匪相。不但相隨心轉,體質、身體也是隨心轉。命隨業轉,前世之所作所為,40歲以前的相全部顯現在這世之命運上,屬於先天所帶來的;40歲以後的相,屬於後天的,是自己之所作所為,要由自己負責,所以日常生活、為人處世,都與心行有密切關係。現在的人愛美,喜歡整容,沒有整容前,面相還不錯看,整容後面相更難看,為假相,像癩蛤蟆一樣,醜斃了,因心沒有轉,只有轉相是沒有用的,所以要整心,不是要整容。迷者為夢,清醒為覺。迷者之行為作出人面獸心、半人半禽牲之動作,違背道德、違反自然,因心迷惑,不清醒,而誤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對的,別人之行為是不對的,力行假仁義,欺騙社會,五行與五臟相剋。五臟會生病、天下會大亂,其原因就在於此。相對為:其寢不夢。睡覺時,心無任何雜念,腦袋空白,不會想東想西,沒有股票漲跌停板之壓力,睡覺不會作夢,沒有妄心,一覺到天明,也不必起床小便,沒有病痛、不必吃安眠藥、不必到處探聽有那位名醫可替她(他)醫病(有錢就會怕死,容易受外在環境所誘惑,所以會注重保養身體;窮人物質生活匱乏,忙到三餐不繼,自顧不暇了,他還想什麼?就沒時間看病,回到家,上床就呼呼大睡,沒時間受外在環境誘惑,也等於是在修道,在受磨練),有清靜心,比當皇帝還自在、快樂,有修到此境界,活的時候就如同當神仙,就達到神仙層級了,也就是應帝王篇所述之「應帝王」之境界了。故年輕時拼命賺錢,有錢、有勢,有地位,講話就大聲,就是道理;卻不知心清靜,身體就沒毛病,不清靜,過了中年邁入老年時,身體健康、家庭問題就會一大堆,身體都會痠痛,腳無力,不良於行,腦筋不清楚失智了,整天跑醫院,看醫師,吃藥,進補,換為以錢來保生命。又把以前所賺來之利益吐回去,不管怎麼養身,奇奇怪怪的病(即則陽篇所述之:并潰漏發,不擇所出,漂疽疥癰,內熱溲膏是也-癌、瘤、瘡、腦溢血、中風、腎病洗腎…等等百病叢生,鼻管、氣管、尿屎管,三管齊插,也死不了)還是一大堆,再與齊物論第4節之醒世語: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兩相對照,百病纏身,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處?死也死不了,醫也醫不好,活著又很痛苦,成為活死人,拖累子孫及健保,雖然人還有一口氣在,就是斷不了氣,仍然是活著,但有什麼用呢?一生忙於追逐名、利、權、位,最後所得到之果報,有的人承受不了此痛苦,厭世而選擇跳樓,有的怕自殺太痛苦,花點錢跑到國外以安樂死來強迫結束生命,也很可憐。所以為認不能把事作絕,要留一條活路讓人走,以造福子孫,自己也才不會得到惡報。要學習道德經第27章:聖人常善救人,常善救物,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人因一時之貪念順手牽羊,以前並無前科紀錄,犯了竊盜罪,或貪小便宜,蓋了一點建物之突出物之空間當儲藏室,雖有看到,就當若無其事,沒看到就算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沒必要一定要追訴到底,讓人被判刑而留下前科,縱然被追訴,也要原諒對方一時之貪念、檢舉到違建被拆除為止,才能甘心,不給人改過自新的機會,相對的對自己有得到什麼好處呢?不要等到病痛纏身時再來後悔檢討,就太慢了。而以檢舉賺獎金為業之職業達人,就要特別小心,要以此章所說的話當成借鏡,以免殃及子孫。所以別的不說,不管你作了多少好事,心很狠,而不懂的尊師重道、敬老尊賢、不肯原諒別人,等於是空有智慧,還算是迷惑顛倒之人。而死亡之方式有百百種,但什麼東西也一律帶不走,與出生來當人一樣,一律光著身子來出生,也沒帶一樣東西來人間,很平等(這叫齊物),都是不想呼吸,躺著直直的,放進棺木,推入火化爐化成灰,骨灰可放在納骨塔、樹葬、餵鯊魚、當肥料,最後都回歸自然,這才是真平等,至於其他之平等,都是假平等,人生來、去都是空空如也,這叫平等(老子第50章:生之徒,十有三:七情六欲。死之徒,十有三:也是七情-喜、怒、哀、樂、憂、傷、悲。六欲-眼、耳、鼻、舌、身、意),也是養生主篇所說的:指窮於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之人生真實相,一切歸零(成空),回歸自然,什麼東西也帶不走,所以人生沒有什麼好爭的,必須看破之道理。
以前是農業社會,人心純樸,人與獸群居,誰也不會害誰,故面相長的像獸面,心是人心;以後變成工業化、商業化,人心漸漸崇洋,爭取民主自由,只重視賺錢,不重視倫理、道德,所以只要有錢可賺就是王道,倫理、道德就跟不上時代,變成是八古文,是皇帝在欺騙老百姓之把戲,認為是落後LKK,所以暴力、色情、賭博電玩、網軍造謠生事,打擊異己,等同組織犯罪,而暗中獲取政治利益、網路遊戲盛行,無法有效之管理,管理之權責機關又不重視,就連搭車要不要讓坐給老弱婦孺?能不能爭家產,打官司來斷親情?家長不教,學校不教,都是由電視、網路、名嘴在教一些邪知、邪見,還正、反雙方對嗆,如此就會影響到年輕人之身心發展與健全成長,小孩從小就學壞了,這是很可怕的,於長大後其行為是否會偏差?令人擔憂,為什麼現在社會會變成動輒翻臉如翻書,說告就告,說殺就殺,先幹再說,人面獸心之行為相當可怕,社會生病,其原因及問題就出自於經營者及包庇者與父母親有無關心小孩之教育、生活習性,而經營者存妄想心,只想有錢賺就好,都沒有經過教學,就直接經過媒體傳播,讓小孩子學,完全不考慮是否違反倫理、道德,會不會影響到下一代及因果報應。足證社會確實生病了,執政者要想想辦法提出解方,把病治好,總比執著推動統、獨爭議之功德還要來得大,以造福子孫,而不致殃及子孫。!
每個人之價值、觀念不同,見解自然不同,也沒有誰對誰錯之問題。只要不執著,對於事、理說是也對,說不是也對。有爭執是在於執著心使然(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但對於人生之真相、事理(清靜、無為、自然),搞懂了,沒不正念頭,話不管怎麼說都對;沒有搞懂,念頭不正,話怎麼說都不對。這就是對與不對,是與非之究竟也(詳齊物論第15節、秋水篇第6節、第12節)。老子日用妙經不曰:靈臺無物謂之清;一念不生謂之靜(淨)。心清靜了,什麼病也沒有;清靜心是治病之良藥,如果妄心一堆,所生的煩惱也一堆,則想不生病也難。所以病是自己找來的,不能怨天尤人!。要能體悟出此道理,惟有讀老子第20章:知泊兮其未兆,內心淡泊,不起不正之念頭。如嬰兒之未孩,天真無邪,心靈未受污染。第13章: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莊子知北遊第1節、第5節: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若死生為徒,汝身非汝有也,吾又何患!庚桑楚篇第4節:能兒子乎!是衛生之經已。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寂靜)。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心靈不受污染,心清靜,什麼病、什麼事也沒有,人生就能很快樂,過著如神仙般之生活!人生應走的道路方向要如何掌握?因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有重視鈔票、名聲、權利、嫉妒、怨恨…種種之不同性向,也沒有一定之標準答案,就靠每人自己的抉擇,決定自己的晚景了。這就是人生如夢理論,至於人生中所作之白日夢,要何時才會清醒呢?1.為修道反樸歸真,回復真如本性之自性。2.於回去報到後第7天作頭七時,就真正清醒了,才知道靈魂已經跑去閻王爺那邊報到,也已經知道自己已死,知道了生前將白日夢之假相當成真,錯了,想後悔,已來不及悔改,也不會說人話了,要想悔改,就要等下一輩子,但下輩子能否再能轉世為人?是個未知數,如轉世為禽、為獸、為寵物,那就慘了,此為知者不言理論;世人所作的白日夢,追逐形、名、聲、色,而自以為知,實為言者不知也,這一清醒,才知道追逐名利追了一輩子,但到最後是一場空,兩手空空,回老家報到時,什麼東西也沒有帶走,所以這些東西是假的;德行、善惡隨著走,才是真的。此為莊周夢為胡蝶、胡蝶夢為莊周之寓言。夢境中莊周也不知道自己是莊周還是胡蝶?須於醒來時才知道原來是在作夢,自己是莊周,而不是胡蝶。以此故事來闡述人生如夢理論,事實就是如此。信與不信都無所謂,也無強制要相信,把它當成茶餘飯後閑聊之話題也不錯,但答案就是如此!假不了的,也可以去請教阿門、阿拉、阿彌陀佛、瑪莉亞、玉皇大帝看看是否如此?經中所述之情境,沒有親自去領悟、體驗,光是聽說,是感受不到什麼是清靜心?至於是人生如夢(妄心)!還是人生不夢(清靜心)!較符合己意呢?也沒標準答案,但最終之答案是一,假不了的。不論是服侍老父母、公婆之生活、起居或照顧其財產,由每個人之價值觀念觀照,都算是孝順,也都對;所以每作一件事,都要對自己、父母、子孫、國家、社會、天地負責。出生來當人,是生於無,是要來修心養性,要回復真性,於回去報到時,身體之靈魂又由幻有,返回到無,一切回歸自然。高樓、大廈、鈔票、黃金、股票,甚至連身體、子孫、權力(利)、如何清算、鬥爭、算計、暗算他人,來使自己獲利…等,都是由性體變化出來之假相(假設性之名字),不能久留,也沒有一樣是屬於自己所有,到最後都成夢幻泡影,都要還給老天,人生之旅程中,要為善、為惡?都是由心造,相隨心轉,轉到回去報到時,靈魂是轉到天堂或地獄如此耳!所以說要怎麼修?所有之經書、經典都是寫給初學者看,才能一個層級,一個層級之往上升級,修到最高層級時就會知道:原來一切空空如也(寂靜、空寂、虛寂、虛無、空無),這就是逍遙遊篇所揭示之修道總綱領、大原理、大原則:北冥有魚(有修道積陰德的人),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鯤魚化為大鵬鳥),將徙於南冥(回老家:最終之歸宿),南冥者,天池也。冥海者,天池也。天:自然也。池:喻大道。即天然之大修道場。天池也是帝鄉(即宗教所稱之:天堂、天園、天國、極樂世界)之真義。同理,鳥也可再轉世化而為魚,魚再修道,又可化而為鳥。由性變為相,再由相變為性,是為性、相一體,也就是莊周夢為胡蝶;胡蝶夢為莊周,也搞不清楚誰是莊周?誰是胡蝶?之寓言典故也。一般是對自己負責比較容易;對父母、子孫負責就比較困難一點;對國家、社會、老天負責就相對困難。所以有修道才能達成,而修道的根基就是要從孝敬老父母、公婆、師長做起,性德之善惡,是跟著自己靈魂在走的,這些才是真的;孝順鈔票、美金、黃金、別墅、超跑…等等之身外之物,是假相、暫時性的,到最後都成空,什麼也帶不走的,這叫做:北冥有魚;名可名,非常名。故曰:上行下效、遺傳、善惡所生之前因後果,是不變之自然法則(也就是因果不滅定律)。讀者可参考之,願人人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