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

莊子在說故事時,無意中是否有踩到聽眾的痛腳處(要如何修道-有病要求醫,才不會厭世、不想吃飯)?修道,知體與用,即可醫治心坎裏之百病,是一部救世之大經典。

莊子在說故事時,無意中是否有踩到聽眾的痛腳處(要如何修道-有病要求醫,才不會厭世、不想吃飯)?修道,知體與用,即可醫治心坎裏之百病,是一部救世之大經典。
        老子一書是體,莊子一書是用,道德經僅就如何修道德建立一原則性、概括性之架構,並無執行方案,因無標準答案,故每人解釋道德經都解釋得很有道理,但是否有失真或解釋走了樣?也沒人知。而南華經係於道德經既有架構下,對其每一章之真意,以寫小說說故事之方式分散於各篇之章節中,間接將道德經之真意描述於故事中,道德經是天律.自然律,歸類為道院,如同人間之憲法,僅原則性.概括性規定於各章中,共八十ㄧ條條文,南華經如同大法官會議解釋,內.外.雜篇,各篇章節之故事,如同其解釋文,有拘束各級法院之效力ㄧ樣,亦如同民.刑法之各條條文之規定,故眾生均須受南華經之規範,以為其一生功過之依歸.準據,為修道者之最高指導原則,其效力遠高於其他法律或行政命令,且應遵守法律之位階原則,命令不可抵觸法律,法律不可抵觸憲法,ㄧ牴觸就無效,歸類為德,故修老莊哲學,也可稱為:在道德學院修行。所以ㄧ切均須以老莊所說的才算數,因為他們是爺們,在當家,眾生是拿他沒辦法的,須乖乖的聽話,不聽話,於年老算總帳時是會哭笑不得的,會呼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的,此中心思想眾生信不信?由眾生自己決定,並無強制力.南華經也就是道德經之執行方案或施行細則,故二經是體與用之關係、老師與學生之關係,學說與實務是合一的。故只講理論,談玄說妙,只講空話,不去做,還是無濟於事;於懂得理論(學說)後,還必須要去力行(齊物論第7節所言之:道行之而成),才能得到實利,此力行就是實務運作。上天.理天.中天之大天尊們如未傳授技藝.功夫給凡間之徒弟們.凡人怎麼會知道其經典之真意呢?故未明瞭莊子,是無法明瞭老子的。莊子文章不譴是非,對事不對人,其所寫之故事是單刀直入,豪無保留的,其宗旨為:無為。無為就是自然,不能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凡事只要有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就變成不自然。修道德,就符合無為、自然,也就是符合自然法則,如再將道德二字濃縮,就剩只教世人一個「孝」字而已,至於要怎麼修才能上天堂、西天,是境界,只是空間轉換而已,都是空(假)的。「孝」字之字形是會意,上面是個老字,是上一代,代表過去無始;下面是個子字,是下一代,代表未來無終,世代相傳,綿延不絕,代表圓滿,也就是道德、自然法則,土話稱為:老天之旨意,照天意(自然法則)去做事,天下太平,無災、無難;違背自然法則行事,就是人心被環境所轉,則災難連連,如此而已矣。也就是說:一般人只知道要孝順,但不會行孝。因一般人看不懂故事之內容,是不會在意莊子這本書的,現在透過做者(玄天無上)將其故事內容慢慢的週告眾生,作者也是凡人,老莊沒有教我,我跟凡人ㄧ樣什麼也不懂,只是作者想讓讀者易於明瞭故事之內容,不得不將故事之真意予以直說,甚至說到了讀者之內心深處,但並無惡意,且每句話都是真理(老子第42章: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欲知答案,猶如道德經之九九乘法,九九共八十一章ㄧ樣,直接之反推法,反推回去,即知答案,無須求神、問卜。如媳婦為什麼會不孝?反推回去,由婆婆摸摸自己良心,其於年輕為人媳婦時,是如何孝順其婆婆的?答案就出來了。兒女為什麼會不孝?答案也是如此。小孩為什麼會學壞?答案亦如此。愛乾淨是件好事,但不能愛清潔,愛到有潔癖,潔癖是表示不通人情的,大地也有點髒髒的,因為有點髒,有養分,才會生長生物,水清代表心靜(淨),但水太清就無魚,沒有人敢靠近、接近你,就會變成孤僻,久了就變成自閉症。不要太髒,也不要太乾淨,乾淨中有帶一點髒,才符合自然法則,人身體才有抵抗力。如同農夫於下田插秧時,田裏的泥巴最髒,有潔癖之人看到水那麼髒,那以後秧苗長大成稻時,則連米也不敢吃了嗎?但有沒有聽過農夫赤腳在田裏種田,腳有接地氣而長香港腳的?反而是穿皮鞋,腳沒接地氣,反自然,才會長香港腳的,這是自然法則。所以說要怎麼修道、學佛?修到最後才知道是空空如也,父母、兒女相處之問題好處理,都是一家人;但公婆、媳婦間之問題就比較難搞,必竟媳婦是由外面娶進門來傳宗接代,到最後還是要成為一家人,此由外人轉換為內人之調適問題,就是要靠修道、學佛的功夫來調整,現在為人媳婦因在娘家帶到夫家之不同生活習性如果未(不)調整過來,以適應夫家之生活環保,敢與公婆作對論戰,那就不必懷疑,等到自己年老時,娶進門的媳婦也會與妳論戰,神的很,逃也逃不掉(無所逃於天地間)!年輕媳婦自己不孝公婆,等自己年老時,希望媳婦孝順自己,門都沒有,假如媳婦會孝順,那就真的是有鬼,很反自然,妙的很!修道、學佛就是修這些道理,至於說要怎麼修才能升天、成佛?都是妄想心使然(作祟),了不可得,最後都是空;有盡孝道,就自動能修成道、學成佛,其他都是假的。世人必須懂得什麼是自然法則(天律)及其道理才行的,才不會老是認為自己的言行才對,而別人不對。因無保留,或許於說出故事之真意時,為使故事能說得更精彩、生動,有時講到會使聽眾笑到流眼淚或會心一笑,笑果是達到了,聽眾也聽懂了,但可能無意中就說到讀者之心坎裏去了,無意中會踩到讀者之痛腳處,讀者看過幾篇文章後,依老莊之理論來檢驗自己,發現怎麼自己之心病、憂慮、缺失、短處,越來越多不敢說出來,偏偏老、莊特別曉得,故會有排斥之現象,而不想再繼續聽他說故事了,選擇以消極逃避不願去面對,這是自然之反應,老、莊不但特別知道,而且還提供有解藥,到年老時才不會整身都是病,厭世、不想吃飯!才以下看老莊怎麼說?
        老子第71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莊子庚桑楚篇:「里人有病,里人問之,病者能言其病,病者猶未病也」、養生主篇:「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老子說:對於宇宙之真實相、世間事,知道裝不知道-知者不言,知道自己有毛病,雖然還沒有去就醫,就知錯能改,總比自己不知道自己有毛病,而不知道去看醫生的人高明多了,損人利己、自私自利、執著、貪、瞋、癡的毛病就不好改,但還是要改,不改就沒藥可醫,那就麻煩了,所以由自己去悟,是最高明的做法;不知,知,病,不知道而裝知道,只知道別人的錯,不知道自己的錯,這就是世人之毛病-言者不知。上了年紀為人公、婆者,如有修道,則話很少,不管媳婦、大、小姑,如何向他們打小報告,都聽一聽就算了,不會傳話,當成不知道,左耳聽,右耳出,不由其口說出,當成沒有這件事,家庭就會和樂,不然整個家庭則會吵得雞犬不寧的。而不知道強裝知道之人,一聽到有小道消息即說個不停,話ㄧ經人之口傳送就會失真、變質,就會起風波,猶同口吃之人而愛說話,但說不出其所以然來,這就是心病、缺失、短處.此妙理用之於為人處世,亦莫不皆準。聖人人格完美無缺失,就是因為自己知道自己之病因,只有知道自己之心病、缺失、短處,出在那裏?而勇於改正,才不算心病、缺失、短處。庚桑楚篇:鄉里中有人生病,鄉里中的人去探病,病人能說出病因,不論是心病、缺失、短處,則這病人還知道自己的毛病,如知道改邪歸正,還有藥醫,還不算重病,最怕不知道病因,有心病、缺失、短處,還不承認自己有毛病,而不知改,唯我獨尊,認為我自己很圓滿,都沒毛病,都是別人的錯,我沒有錯,就比較麻煩,無藥可醫,那就難悔改,只能自己看著辦了。所以自己有病,不知道自己有病,最可憐;知道自己有病,還沒去求醫的人,總比不知道自己有病的人高明多了。所以說:要怎麼修,將來才能上西天?都是假的(攏是假),只要能把自己的毛病修掉,就是修道,就可上西天。也就是白話所說的:自己都度不了自己,還想度人?有此可能嗎?如有此可能,應該是在度鈔票,不是在度人吧!養生主篇就說:順著督脉,保持經絡之暢通,就不會有病,五十肩、四十肩之痛,拐到腳、閃到腰,是因經絡之空隙阻塞,使全身之虛氣不通所致,只要將阻塞處以太和氣打通,就不痛了,也不必吃藥、打針,藥吃多了,針打多了,除會產生抗藥性外,容易變成習慣性痼疾,想痛就痛,容易舊疾復發,無法根治,故修道德就有此好處,不但可保養身體,可以保全真性,至少可養育子女至嫁娶,不會丟下子女而走,可服侍雙親至年老,送其至山頭,可以終老,兒女不會英年早逝,讓白髮人送黑髮人之悲哀情形發生。話是如此說沒有錯,但要做到可沒那麼容易,參考養生主篇之: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之意境即可知.
        天下會如此亂紛紛,許多國家都在搞政爭,病因出在欲望太重而不知自己病因,只知道別人之病因,每人都認為自己對,都認為別人不對,別人有小缺點,就看得清清楚楚,就予以批評,自己有什麼缺點都看不出來,即使知道亦避而不談所致,心病之原因不找出來,憂慮總是悶在心頭,督脉、經絡之虛氣不通,會塞在某一個點,久了就會發病,現在痛處無意中被老、莊踩到,則要正面去面對,去除病源,把虛氣打通,病才會好,如選擇逃避不敢面對,痛點或阻塞處時間積久了會變成腫瘤或癌症,或想不開而幹出傻事,到時才想要醫,則太遲了,這是老莊看盡人生百態所提出之善意勸世文,眾生須將一切事往好的地方想,才不會有心病、巧、詐發生,社會才能和諧,才可化災難於無形,亦為修道德之道。故讀莊子這本修心養性(修道的最高指導指南),國學造詣最高的一本救世之奇書,既不涉及宗教信仰,不譴是非,只講道理,為消災、解惑之妙道,不但可造福子孫,家庭和樂,不會有婆媳問題或忤逆的事情發生,身體能健康不會生病、事業順利,全家圓滿,是高智慧之一本救世之好書(用之於實務則稱為南華經-是一本教世人如何消災、解禍、避難、不會生病、家庭圓滿、事業順遂、天下太平之一部救世大經典),未去讀、去悟,是會虛度人生,很可惜的!越多人去體悟其真意,就會知道每件事情發生必有其原因的,可事先去預防,減少天然災害、人禍之發生,世界就能太平,不會有戰爭,也可度過很快就會到來的庚子災害年。不去讀,也不去悟出每一故事之意境,到底是在比喻、隱喻什麼?庚子年到來時就有苦頭可吃了,信不信都無所謂,也無強制力,最重要也是關鍵點就是每做一件事前,要先考慮到如此之所作所為,將來年老時禍患是否會跑到自己身上而自作自受(俗話、土話稱為因果、報應、遺傳)?只要高興,不要到時才來叫苦連天哭餓(飫)就好,願人人能平安!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修道德之鈴響了(世人喪失倫理道德,心性與禽牲並無二致,須成立道德院-道德經是修五倫,歸類為道院、南華經是修符合自然法則,歸類為德院,恢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精神,把心性導正回來)。

道德之鈴響了(世人喪失倫理道德,心性與禽牲並無二致,須成立道德院-道德經是修五倫,歸類為道院、南華經是修符合自然法則,歸類為德院,恢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精神,把心性導正回來)。
        老子之道德經僅經名為道德經,而經文八十一章中並未談及要如何修道德,第一章之道可道,非常道,在講道之玄與妙;而莊子之南華經,逍遙遊篇首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是著重於心靈之幻化,心靈可幻化而能遊於天堂與人間,而北冥為虛擬之無形化境,南冥魚為真實之魚,魚為修無形界之高人之代號,並非真正的魚(同佛家之:如來、阿彌陀佛),如以道德經之寫法則可寫為:北冥魚,非常魚。南冥魚,是常魚。每位作者文章之風格不同,文字用法不同而已,但意境相同。讓王篇:「孔子曰: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指安貧樂道),所樂非窮通(身處道德,不以困阨愁苦其生,不以利、祿傷其生)也。道德於此(道德修養ㄧ旦達到窮通皆樂之境界,真正悟道了),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專門在談道德,故道德經是在講道德之大原則,故為體,歸類為道院(尤其道德經第80章為不徙章:安其居、樂其俗、雞犬之音相聞之自然律,是違逆不得的,其條件須建立於能安居樂業之國家,人民心定得下來,生活安定了,自然不會不安於室、紅杏出牆、養小三、拋家棄子(安其居),就不須出國奔波勞碌;因國民之欲望及意識形態太強,人民觀念敵對,自然會不安於室,往外求發展,想脫離苦海),南華經內篇是將道德經予以發揚光大,外篇及雜篇則以說故事之方式透露玄機,著重實務之實用力行面,歸類為德院,故為用。修道就是修五倫;修德就是不違反自然法則,兩者和稱為:道德或道德院,故修老莊哲學即等同是進入道德院修學道德,即為修五倫,以符合自然法則之謂也。老子第25章混成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鴻鈞聖祖(即老子)之陰符經:「天有五賊-自然界之金、木、水、火、土之五行也,見之者昌。五賊有心-即佛學所言:心之五賊,貪、瞋、癡、慢、疑也,施行於天。天發殺機(不祥的徵兆,禍端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自然之道靜,故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滋潤、潤濕),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莊子列禦寇篇:「賊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內視,內視而敗矣。凶德有五,中德為首。何謂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為者也」。故修道德是要修去心中之五賊而已。
        人心要效法地之寂靜,地要效法老天長養萬物之之無私,天要效法道之主宰萬物、宇宙,道要效法無為、不造作。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在宇宙中雖然也算偉大,道雖算最偉大了,還須效法自然,故宇宙中誰最偉大?結論為自然最偉大。台灣俗語有句:人不依倫理,天就不依天理。依相對論之原理,環環相扣。人為萬物中最聰明之動物,也是最壞之動物,會利用心機製造武器殘殺其他動物,其他動物雖然亦會殘殺其他動物,那是老天規定之優勝劣敗之生態平衡自然法則,為動物求生存之道,但其他動物只知填飽肚子,沒有其他欲望,自然就不會利用智、巧製造武器,只有人才會,故萬物中人最壞,就是此道理。因人太聰明了,天不怕、地不怕,還不打緊,甚至還爬上天,連自然也不怕,竟將調節水流及氣候之江河,嫌其彎彎曲曲,妨害都市發展,將其截彎取直,這下觸怒了自然,麻煩可大了,因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之自然律被人破壞了,無法滋潤大地,氣候變化不順,極地大雪、霧霾至,改變了自然,白天應該有太陽卻不能看到太陽,久了,人就會生病,誰之過?誰叫人不聽鴻鈞聖祖(太上老君、老子)的話,不怕天律,敢得罪老天。為什麼老天不懂人心,要規定此限制眾生之自然律呢?那就要去問鴻鈞聖祖及老、莊了,因為是他們是爺們在當家,眾生不聽話就遭殃,人也拿老天沒辦法,只有乖乖的聽話,不聽話各式各樣之怪病,比癌症更先進之無名病、傳染病毒也會跟著來,故人只能順天,不能逆天,這是天律,違反不得,人不可以自做聰明,自做自受還不打緊,是會禍延子孫的。老莊如是說,不相信可試試看。相信道德者,政府也不會頒金鐘獎給你,不相信者也不會被抓去關,可僅供參考。
        天有五賊(金、木、水、火、土)及賊莫大乎德有心(釋家之貪、嗔、癡、慢、疑,有心為德,天之五賊及人心之五賊,陰陽五行配得好好的,很妙。)而心有睫(心眼),凶德有五,中德為首。何謂中德(心中有虛偽之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為者(都認為自己對,而去批評別人不對)也。故修道德要無心去修,即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有心為德,心眼生,成為賊德,道德喪,則人虛偽生,虛偽生則內視思慮營營,敗其真性,到老時,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成活死人,與其為活死人,不如當死活人,有修道德至無極境界時,活在人間即可逍遙遊於天堂(住仙境,可看到人間所無法看到之風景、聽仙樂,有仙菓.青豆等天界極品可吃,吃得到的人即具有老子第59章所說之長生久視之道之功力,有仙女陪伴,很逍遙)及人間,無心修道德才是真道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而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是隱喻未修道德者,當於走衰小運、家庭變故、中年將進入老年事業才失敗…才知小人遭亂世無以自免,君子有修道德品德高尚,如松柏長青,人生很平順,因而羨慕有修道德之君子之意。
        依天律分析,現今地球上之眾生,到底是人心變了,還是氣候變了? 人心反常或氣候反常?是非、善惡、正邪、次序,為什麼變為顛倒?眾生有心為德,心眼生,成為賊德,道德喪,則人虛偽生。白話所說之:天地反轉,佛學所言之之:迷惑顛倒。世人已將下侍上,顛倒為為上侍下(兒女、媳婦孝順父母、公婆,顛倒成父母、公婆要孝順兒女、媳婦、孫子);男女有別(男有分,女有歸,一男一女,結婚生子,傳宗接代,顛倒成衣著、打伴不男不女,無法分辨,須脫下褲子檢查,才能分辨男、女,也可同志婚,男人可娶男人為妻,女人可嫁女人為夫;由嫁女兒變成嫁兒子;老師教學生,學生很受教,便成老師教學生,學生犯錯,老師要糾正其錯誤行為,會被學生打、家長告……等等,是非、善惡、正邪、次序都迷惑顛倒了),庚子年起老天要把這些錯誤之觀念、行為導正過來),所以自庚子年起,天災、人禍、傳染疾病不斷,極端兩極之氣候讓人難耐,甚至更嚴重至發生國與國間之戰爭,死亡人數難以估計,故要重顯老莊道德之道,老莊即將成立道德院招收學員教授倫理道德,弘揚道德經、南華經,恢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精神,故想要到天堂之修道者,或經營宮、廟之住持、負責人,則須通過道德院,修倫理道德(道學)之考試這條途徑,過得了關,才能行道法;如過不了關,行為又太離譜時就收回旨令、兵馬;對於以有心修道德為業並非真心修道德之職業修道人來進行管理,鈴已响了,要開始進行了,在玩真的,防止以有心修道德之職業修道人來騙財、騙色而違害眾生,修出ㄧ些正氣,以輔萬物之自然,才不會不男不女,陰陽能漸漸平衡,才能回歸自然律,雪災、霾害、傳染病毒才有解,否則庚子年會慘兮兮的。人如果沒修道,沒有倫理道德觀念,則人心與禽獸並無二樣,甚至更可怕。為什麼雪災、霧霾、水災都發生在強權國家?製造核彈、航空母艦、飛彈、飛機在耀武揚威,因應作戰,卻破壞了自然之道,必會引起大自然之反撲,道理就在此,是老天規定之天律與自然律使然。本文確實很深奧,可能會使讀者看得頭暈眼花,因作者已接獲此方面之指令,不得不說也,世人要立即回復倫理道德,才能回復自然,不然庚子年到來時就很麻煩了。但為什麼會如此?要去問主宰宇宙之老天(道)為什麼道德經第80章要如此規定呢?世人不在意老天如何規定,想怎麼幹就怎麼幹  ,等到老天撥亂反正時,不要叫苦連天,不能解決時,才想要求老天來保佑就好了。願人人能平安!

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智慧隨年齡之增長而改變-食(呷)一歲,學一歲,降低欲望可增長智慧。

智慧隨年齡之增長而改變-食(呷)一歲學一歲,降低欲望可增長智慧。
       天下事無對與不對之問題,係眾生太聰明想出如何強行區分是與非的,觀之齊物論第15節,是非之辯,道理自明。以下看看老莊怎麼說?老子持盈章:「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莊子則陽篇:「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於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寓言篇:「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行年:經歷過的年歲。化:改變自己的品行。意謂認識(觀念)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是之:認為正確。卒:終也。詘:斥也;指摘也。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之非也=始時所是,卒而非之。南華經是在解釋道德經之真意,一甲子為六十年,五十九歲與六十歲剛好是區分人是否夭壽之轉捩年,故訃聞之年齡享壽為五十九歲時,均會以台灣年齡之算法自動加一歲,提高為六十歲,道理在此。年輕時血氣方剛,涉世未深,做事有菱有角,容易得罪人、惹是非,排擠、嫉妒,做虧心事,打擊別人,難保常久平安,且會折損福報。於經過歲、月磨練、歷練後,會將其菱與角磨平,處世、事,就變圓了,對事情之看法也就會改變,也比較沒有是非了,也比較能保常久平安,此就是揣而銳之,不可常保。亦即莊子之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於是之,而卒詘(反而認為)之以非也。
        為什麼五十九歲對一件事情之看法認為對,隔一年六十歲,對同一件事情之看法卻認為不對,那到底是對還是不對?此道理就在此,亦即台灣話所說之「食一歲,學ㄧ歲」也。所以小孩子常會聽到大人說:「憨囝仔」這句話。此話是比喻小孩子還小,不懂事,雖偶而會犯錯,但不忍苛責,到長大,學到經驗時,自動就會改正過來。莊子之與時俱化,智慧隨年齡之改變,人越老越值錢,家有ㄧ老,猶如ㄧ寶,故莊子於漁父篇說:「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所以養家裡的老菩薩(老父母)的人最有智慧,不必往外修行,有心去修給別人看是沒有用的,有心是違反自然(無心)的,此為天道自然之理。年輕人坐車不讓座,不必問原因,其父母就是如此,說基因也對、說遺傳也對、說品種也對,上樑不正下樑歪,故為人長者,中年雖然是歪了,到老年就會改正,會良心發現,故年輕人須敬老,不然等到自己老了,你要坐車,年青人也不會讓座的,此為不言之教也。
        媒體上整天都在檢討、批評執政當局,與其檢討、批評別人,不如檢討自己還來得有用,你批評別人不對也許沒有錯,那你自己難道就對了嗎(同齊物論第15節,是非之辯),你的大道理無形中就被自己子女學去了,故有其父必有其子,對社會和諧有幫助嗎?社會已夠亂了,不要再提油救火了,多給子女建構一些正確之人生觀才對,還是生一支嘴批評人對?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年老時,答案就出來了。想改正也沒機會了,人最怕年老時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而拖累子孫,呼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再多錢也沒有用(外物篇:及致黃泉,人尚有用乎!),即老子所說之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是在闡述欲望太強,不能增長智慧,無法守住真性。現在是多元社會,於花花世界中,被花花綠綠之鈔票迷惑,智慧就會退轉。老莊均如是說也。也不知對或不對?讀者智慧很高,自己判斷就對了。這年頭,大人做錯事,不承認自己有錯,硬說是別人不對,有樣學樣,被小孩學起來了,小孩認為是對的,也照樣錯下去,責任在於父母,不在於學校,父母總不能怪學校沒教好,以致小孩行為偏差,那要怎麼辦呢?也只有為人父母先導正自己的行為給子女學習,告訴小孩正確的觀念,食一歲,學一歲,小孩將來長大,出社會,才不致製造社會問題。不知讀者觀點如何?願每人都能有健全、健康的家庭,社會才能和藹!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悟老莊之領導統御哲學(以用劍比喻智慧-斷煩惱,才能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


悟老莊之領導統御哲學(以用劍比喻智慧-斷煩惱,才能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

    莊子之說劍篇是集外篇、雜篇之大成,要能悟出說劍篇之意境,須先明瞭其所說之道德、仁義,名、利,外物,養神、養身、養性、養形,其真意是在說些什麼?而南華經又是在解釋道德經之真意,意境又很高,非有寂然之心是悟不出其真意及其所以然的。但有悟總比沒有悟好。老子得一章:「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畏威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莊子說劍篇:「天下無敵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唯老莊才有此權力使用該劍。莊子另拿出三種劍供周文王使用,劍有三劍;天子之劍: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諸侯之劍: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聖士為鐔,以豪傑士為鋏。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絕矣,無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此篇說劍,依學理之文義是在言有道之士,貴在養神,不在養身或養形。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如徒養其身而不知養其神,未免逐外物而失其本真,以利累形,反傷其身也。用劍也就是代表智慧,來斷煩惱,才能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即秋水篇所言之:得而不喜,失而不憂)。讀者可参考之!

    莊子之劍、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四種劍,其意竟係在比喻各階層不同階級之權力、身分、地位,如同將官、軍官、士官、士兵,同樣是軍人,氣質就不同。莊子之劍是天道不爭,自然(無心)而常勝,莊周以此劍法治其身(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天子之劍,既順乎自然,又摻雜人為,展現人君天人并用之原則;諸侯之劍(包含縣市長、雄據一方之大財團負責人)以人治為主;庶人之劍,則純任人為(有心)。故說劍是在說明管理人與被人管理之哲學-即代表智慧。後輩著書,皆重求名、利人,要能進入意境,著書也說不完,要靠自己之修道所得,慢慢嚼咀才悟得出來。莊子以天下無敵劍來解釋老子所說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民不畏威,則大威至。」之真意,老天以天地一指,萬物一馬,易如反掌之方式管理天下眾生,莊子之劍為無形劍,看不見,但威力很強,該劍ㄧ揮,則驚天動地,天崩地裂,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千里內無活口,隱喻天災、地震、海嘯…,會死傷無數眾生),但唯老子、莊子才有此權力使用,連周文王,莊子也不肯將該劍讓他使用,萬一周文王亂揮,那就慘了,故僅拿出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三種劍,讓周文王使用。而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各有不同功能;天子之劍在匡諸侯,天下服;諸侯之劍在使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庶人之劍則無異於鬥雞,一旦命絕矣,無所用於國事。而見周文王偏偏喜歡小老百姓或劍手所使用之庶人之劍,被莊子虧他,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即比喻文王自貶身分、地位,很可惜)。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劍尖),以清廉士為鍔(劍刃),以賢良士為脊(劍背),以忠聖士為鐔(劍首),以豪傑士為鋏(劍柄)組成,係比喻國王領導之大小諸侯,提名時先依黨內初選機制,依其排名審查其知勇、清廉、賢良、忠聖、豪傑五個條件,符合此五要件才予以提名,選上後才會聽君命,並非非提名第一名不可,如每次都提名第一名,選上後諸侯容易不聽指揮,會聯合逼宮、造反,功高震主,而國王又以管理憨百姓之方式(庶民之劍)來管理內閣閣員、大小諸侯,閣員、大小諸侯是管理不動的,沒人在怕的,如以天子之劍之方式斬斷萬惡之根源政治獻金及不聽話之諸侯.閣員來管理諸侯.閣員,每個諸侯.閣員都會競競業業,連大財團之負責人也都乖乖的聽話,政治獻金不斬,諸侯.閣員.大財團永遠綁在一起,不敢使用天子之劍,而僅敢使用庶民之劍,軟趴趴,不但諸侯.閣員不怕,輪流失火還好,還可滅火,至快到選舉時,諸侯.立委,為了個人之政治利益著想,輪流放火,就麻煩了,到不得已時,想要使用天子之劍,而劍又生鏽,不能使用,反而變成文王要聽諸侯.閣員.財團的話,被綁架了,豈不哀哉?所以莊子勸文王不可自貶身份.地位,不可與憨百姓嘻嘻哈哈,而是要樹立國王權威,ㄧ言九鼎,才能坐穩九五至尊之位,也不會跛腳,大財團也不敢作怪,使其既愛又怕國王,此為老莊之領導統御哲學。

    時值甲午年,老莊有可能會揮動其天下無敵劍,該無形劍一揮,天災、地震、海嘯、傳染病就會到來,可能會死傷無數,就要看其無形劍之揮法,往直刺、往上刺、往下刺、橫砍、直砍、往下砍,決定其要發生於何國家、地方,很麻煩,此為天機不可外洩,但莊子並未直接洩漏天機,而以說劍之方式間接洩題,並未違反天律,於刑法學說稱為阻卻違法,不算犯法,眾生不違反自然,災難就會往違反自然之國家移動,願天佑台灣,是所至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