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悟老莊之領導統御哲學(以用劍比喻智慧-斷煩惱,才能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


悟老莊之領導統御哲學(以用劍比喻智慧-斷煩惱,才能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

    莊子之說劍篇是集外篇、雜篇之大成,要能悟出說劍篇之意境,須先明瞭其所說之道德、仁義,名、利,外物,養神、養身、養性、養形,其真意是在說些什麼?而南華經又是在解釋道德經之真意,意境又很高,非有寂然之心是悟不出其真意及其所以然的。但有悟總比沒有悟好。老子得一章:「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畏威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莊子說劍篇:「天下無敵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唯老莊才有此權力使用該劍。莊子另拿出三種劍供周文王使用,劍有三劍;天子之劍: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諸侯之劍: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聖士為鐔,以豪傑士為鋏。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絕矣,無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此篇說劍,依學理之文義是在言有道之士,貴在養神,不在養身或養形。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如徒養其身而不知養其神,未免逐外物而失其本真,以利累形,反傷其身也。用劍也就是代表智慧,來斷煩惱,才能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即秋水篇所言之:得而不喜,失而不憂)。讀者可参考之!

    莊子之劍、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四種劍,其意竟係在比喻各階層不同階級之權力、身分、地位,如同將官、軍官、士官、士兵,同樣是軍人,氣質就不同。莊子之劍是天道不爭,自然(無心)而常勝,莊周以此劍法治其身(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天子之劍,既順乎自然,又摻雜人為,展現人君天人并用之原則;諸侯之劍(包含縣市長、雄據一方之大財團負責人)以人治為主;庶人之劍,則純任人為(有心)。故說劍是在說明管理人與被人管理之哲學-即代表智慧。後輩著書,皆重求名、利人,要能進入意境,著書也說不完,要靠自己之修道所得,慢慢嚼咀才悟得出來。莊子以天下無敵劍來解釋老子所說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民不畏威,則大威至。」之真意,老天以天地一指,萬物一馬,易如反掌之方式管理天下眾生,莊子之劍為無形劍,看不見,但威力很強,該劍ㄧ揮,則驚天動地,天崩地裂,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千里內無活口,隱喻天災、地震、海嘯…,會死傷無數眾生),但唯老子、莊子才有此權力使用,連周文王,莊子也不肯將該劍讓他使用,萬一周文王亂揮,那就慘了,故僅拿出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三種劍,讓周文王使用。而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各有不同功能;天子之劍在匡諸侯,天下服;諸侯之劍在使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庶人之劍則無異於鬥雞,一旦命絕矣,無所用於國事。而見周文王偏偏喜歡小老百姓或劍手所使用之庶人之劍,被莊子虧他,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即比喻文王自貶身分、地位,很可惜)。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劍尖),以清廉士為鍔(劍刃),以賢良士為脊(劍背),以忠聖士為鐔(劍首),以豪傑士為鋏(劍柄)組成,係比喻國王領導之大小諸侯,提名時先依黨內初選機制,依其排名審查其知勇、清廉、賢良、忠聖、豪傑五個條件,符合此五要件才予以提名,選上後才會聽君命,並非非提名第一名不可,如每次都提名第一名,選上後諸侯容易不聽指揮,會聯合逼宮、造反,功高震主,而國王又以管理憨百姓之方式(庶民之劍)來管理內閣閣員、大小諸侯,閣員、大小諸侯是管理不動的,沒人在怕的,如以天子之劍之方式斬斷萬惡之根源政治獻金及不聽話之諸侯.閣員來管理諸侯.閣員,每個諸侯.閣員都會競競業業,連大財團之負責人也都乖乖的聽話,政治獻金不斬,諸侯.閣員.大財團永遠綁在一起,不敢使用天子之劍,而僅敢使用庶民之劍,軟趴趴,不但諸侯.閣員不怕,輪流失火還好,還可滅火,至快到選舉時,諸侯.立委,為了個人之政治利益著想,輪流放火,就麻煩了,到不得已時,想要使用天子之劍,而劍又生鏽,不能使用,反而變成文王要聽諸侯.閣員.財團的話,被綁架了,豈不哀哉?所以莊子勸文王不可自貶身份.地位,不可與憨百姓嘻嘻哈哈,而是要樹立國王權威,ㄧ言九鼎,才能坐穩九五至尊之位,也不會跛腳,大財團也不敢作怪,使其既愛又怕國王,此為老莊之領導統御哲學。

    時值甲午年,老莊有可能會揮動其天下無敵劍,該無形劍一揮,天災、地震、海嘯、傳染病就會到來,可能會死傷無數,就要看其無形劍之揮法,往直刺、往上刺、往下刺、橫砍、直砍、往下砍,決定其要發生於何國家、地方,很麻煩,此為天機不可外洩,但莊子並未直接洩漏天機,而以說劍之方式間接洩題,並未違反天律,於刑法學說稱為阻卻違法,不算犯法,眾生不違反自然,災難就會往違反自然之國家移動,願天佑台灣,是所至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