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智慧隨年齡之增長而改變-食(呷)一歲,學一歲,降低欲望可增長智慧。

智慧隨年齡之增長而改變-食(呷)一歲學一歲,降低欲望可增長智慧。
       天下事無對與不對之問題,係眾生太聰明想出如何強行區分是與非的,觀之齊物論第15節,是非之辯,道理自明。以下看看老莊怎麼說?老子持盈章:「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莊子則陽篇:「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於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寓言篇:「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行年:經歷過的年歲。化:改變自己的品行。意謂認識(觀念)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是之:認為正確。卒:終也。詘:斥也;指摘也。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之非也=始時所是,卒而非之。南華經是在解釋道德經之真意,一甲子為六十年,五十九歲與六十歲剛好是區分人是否夭壽之轉捩年,故訃聞之年齡享壽為五十九歲時,均會以台灣年齡之算法自動加一歲,提高為六十歲,道理在此。年輕時血氣方剛,涉世未深,做事有菱有角,容易得罪人、惹是非,排擠、嫉妒,做虧心事,打擊別人,難保常久平安,且會折損福報。於經過歲、月磨練、歷練後,會將其菱與角磨平,處世、事,就變圓了,對事情之看法也就會改變,也比較沒有是非了,也比較能保常久平安,此就是揣而銳之,不可常保。亦即莊子之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於是之,而卒詘(反而認為)之以非也。
        為什麼五十九歲對一件事情之看法認為對,隔一年六十歲,對同一件事情之看法卻認為不對,那到底是對還是不對?此道理就在此,亦即台灣話所說之「食一歲,學ㄧ歲」也。所以小孩子常會聽到大人說:「憨囝仔」這句話。此話是比喻小孩子還小,不懂事,雖偶而會犯錯,但不忍苛責,到長大,學到經驗時,自動就會改正過來。莊子之與時俱化,智慧隨年齡之改變,人越老越值錢,家有ㄧ老,猶如ㄧ寶,故莊子於漁父篇說:「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所以養家裡的老菩薩(老父母)的人最有智慧,不必往外修行,有心去修給別人看是沒有用的,有心是違反自然(無心)的,此為天道自然之理。年輕人坐車不讓座,不必問原因,其父母就是如此,說基因也對、說遺傳也對、說品種也對,上樑不正下樑歪,故為人長者,中年雖然是歪了,到老年就會改正,會良心發現,故年輕人須敬老,不然等到自己老了,你要坐車,年青人也不會讓座的,此為不言之教也。
        媒體上整天都在檢討、批評執政當局,與其檢討、批評別人,不如檢討自己還來得有用,你批評別人不對也許沒有錯,那你自己難道就對了嗎(同齊物論第15節,是非之辯),你的大道理無形中就被自己子女學去了,故有其父必有其子,對社會和諧有幫助嗎?社會已夠亂了,不要再提油救火了,多給子女建構一些正確之人生觀才對,還是生一支嘴批評人對?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年老時,答案就出來了。想改正也沒機會了,人最怕年老時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而拖累子孫,呼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再多錢也沒有用(外物篇:及致黃泉,人尚有用乎!),即老子所說之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是在闡述欲望太強,不能增長智慧,無法守住真性。現在是多元社會,於花花世界中,被花花綠綠之鈔票迷惑,智慧就會退轉。老莊均如是說也。也不知對或不對?讀者智慧很高,自己判斷就對了。這年頭,大人做錯事,不承認自己有錯,硬說是別人不對,有樣學樣,被小孩學起來了,小孩認為是對的,也照樣錯下去,責任在於父母,不在於學校,父母總不能怪學校沒教好,以致小孩行為偏差,那要怎麼辦呢?也只有為人父母先導正自己的行為給子女學習,告訴小孩正確的觀念,食一歲,學一歲,小孩將來長大,出社會,才不致製造社會問題。不知讀者觀點如何?願每人都能有健全、健康的家庭,社會才能和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