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不知自己是恐龍,卻指摘別人是恐龍之原因-心靈生病,要醫治,處方箋為修道德。

                                       不知自己是恐龍,卻指摘別人是恐龍之原因-心靈生病,要醫治,處方箋為修道德。
        莊子列御寇篇:「鄭人緩也,呻吟裘氏之地。祇三年而緩為儒,河潤九里,澤及三族,使其弟墨。儒墨相與辯,其父助翟。十年而緩自殺。其父夢之曰:使而子為墨者,予也。闔胡嘗視其艮,既為秋柏之實矣?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彼固使彼。夫人以己為有以異於人,以賤其親,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緩也,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前幾篇文章作者都有提及肖仔不知自己是肖仔,卻說別人是肖仔,但肖仔自己認為自己的觀點才對,別人之觀點不對,與正常人之觀點不同,於碰到肖仔時是有理說不清的,問題是出在到底誰才是肖仔?以及蝴蝶夢莊周之意境為何?,作者並未引經據典予以論述,或許讀者也可能將作者一併與肖仔之名單並列,認為作者頭殼也有問題,作者今天心情很愉快,故依齊物論:人生是一場大夢之理論,並引經據典來予以論述,讀者於欣賞之餘後,自己可冷靜思考此一玄之又玄之問題,有人說我們這個社會是否生病了?沒有錯!社會是生病了。但病因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是社會病原之帶原者,都認為別人才是帶原者,是同一道理。
        鄭國有個人,名叫緩,在裘氏這個地方讀書。只經過三年緩就成為一個儒者,他就像河水滋潤九里之內之人,恩澤推及三族(即現代語文之裙帶關係),提拔他的弟弟翟成為墨家,當儒家與默家辯論時,他的父親站在墨家這一邊。十年後,緩,因父親選擇站在墨翟這一邊,心情悶悶不樂,緩,便自殺(被他老爸活活氣死)了,當時緩也認為是自己對,他老爸不對,但到了閻羅王那邊一經審問,終於清醒了,發現原來是自己不對,不是他老爸不對,故以蝴蝶夢莊周之方式託夢,他的父親夢見他說:讓你兒子成為墨者的人是我。為什麼不去看看我的墳墓,上面種的秋柏也已經結果實了,此句話是隱喻緩權傾一時,喊水會結凍,氣死時雖金玉滿堂,但什麼也沒帶走,一切成就及果實是由其弟及老爸在享受,心裡很不平衡,最後到閻王那邊就清醒了,也平衡了之意思。造物者(老天)給人的東西不是人為的,而是給與自然的本性。有那方面之先天本性,就會自然往該方面去發展,而緩這個人卻以為自己的學識與一般人不同,而輕視他的父親,就像齊國人鑿井,以為自己鑿井是他有造水的能力,井水不給別人喝,只要有人要來提井水喝,都會與人吵架。所以說現今之人,很多人都是像緩一樣,自以為是,這種人在有德之人看來是不對的,更何況是有修道的人以他們之角度看來,不給人水喝的就大錯特錯了呢!此故事之意境是在比喻現今之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對,而認為別人不對。肖仔也會認為自己對,是同一道理,既然有那麼多人之看法不對,那要如何導正呢?老子清靜經: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此妄心僅止於肖想之心而已,尚未達肖仔之程度,就是齊物論所說之人生是一場大夢,現今之人約90%之眾生存有妄心,整天都還在做大頭夢,只有約10%的眾生腦筋是清醒的,沒有在做大頭夢,腦筋沒有清醒,那大頭夢什麼時候才會清醒呢?人死後頭七當天一定醒,不醒也會嚇醒,此即蝴蝶夢莊周物化幻化之原理也。以緩的故事來比喻,妙不妙呢?
        有打過民事官司或去法院旁聽過的人都知道,兩造差不多都是在依劇本說故事,雙方各說各話,且都說得很有道理,但誰有道理?關鍵在於證據,由法官來判斷,不是會說故事就會贏,但判決一出爐後,一造就會有恐龍法官或法官操守之聲音出現,一造會出現還我公道了或明鏡高懸之聲音出現,不管法官怎麼判?總會有一造是會不滿意的,要怎麼辦呢?由自己去考司法官,自己來判決就公平了嗎?問題是司法官考試之題目不知看得懂或看不懂?看得懂還好,只是分數之高低而已,萬一看不懂,又罵出題人員出什麼爛題目,看也看不懂?又變成出題之教授有問題了?都不認為自己有問題,這就是與肖仔不知自己是肖仔,硬要說別人是肖仔之道理相同,自己不對還要告人,告不贏又要指摘法官,這就是社會生病。樓上自己蓋違建,還要檢舉樓下有違建,且一再檢舉,不達目的覺不罷手,查報人員如不明究竟,往往就成了檢舉人之打手了,那究竟誰對呢?這都是病源,但檢舉人與被檢舉人都認為自己對,最後對簿公堂時,查報人員又變成夾心餅,有查報被這邊罵,沒查報被那邊罵,真衰小!公務員要怎麼幹才不會被罵呢?
        通過莊子此篇故事,讀者就可知道社會之病因了,必境錢四腳,人二腳,有錢沒錢在其次,平安才是福,人不可太聰明,出了亂子,再多的錢也無法彌補,屆時,誰怪誰?誰罵誰?都沒有用,於事無補,社會價值觀混淆時,不懂事之小孩最可憐,須靠大人予以引導至正確的路,而大人又不認為自己有錯,上樑不正下樑歪,又怪罪小孩不聽話,一代傳一代,那就很麻煩了。唯有修道德,才能治癒社會病因,莊子如是說。大人早一天清醒,小孩則早一天幸福。莊子此學說,不知讀者之觀點又如何?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人怕出名,豬怕肥-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不求名利、不與人相比、不欲見賢(至人、神人、聖人)。

人怕出名,豬怕肥-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不求名利、不與人相比、不欲見賢(至人、神人、聖人)。
        逍遙遊篇:「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是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竟,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秋水篇:「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德,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山木篇:「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眾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處;削跡捐勢,不為功名。是故無責於人,人亦無責,至人不聞。」、老子第77章:「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不欲見賢」。此幾則立言及故事是在說明:除未修成道之凡人外,有修道之人之層級,每一層級之修道者都有所不足,還須等待機會,才能完全出道,猶如打麻將,欠東風,還須聽牌。只有修至不必聽牌,牌一拿到手就知道會不會胡,已達到麻將精(筊王、筊鬼)境界之高手(至人-順物而至,達忘我、無我之高人、神人-陰陽不測之高人、聖人-不求名利之高人層級)了,是同一道理,不必詐賭,你也搏不贏他,使你心服口服,自嘆不如,因學費還未繳足,須甘拜下風。具有此種功力就修到了無極,而有千變萬化之工夫,是修道者之最高境界了,亦即「心法」也。不必去劃符或唸經,心裡想怎麼樣,就會怎麼樣,想去那一國之那地方,心一想,眼一合,靈就到了,不必坐飛機,太慢了,與電波一樣快。
        知效一官:知,聰明也。效:勝任也。而,有1.解,當連續詞用,作本字解,因本篇所重在道與德,而不在於能之故也。2,解,才能也。徵,信也、取信也。聰明者參加考試能考上而且能勝任一官半職,就很滿足了,但一碰到大官,因官大學問大,就會自嘆不如大官;行比一鄉:行,作為也。比,適合也。在鄉下職場,擔任民意表或老大,能號召群眾,但其權力及行為符合當地人民之心意,亦僅限於該區域,到了大都市,可能沒有人會認識他,權力是行不通的;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德,德行也。合,符合也。德行可以符合當一國國王,而能得到國人之信任,他們自己認為已很能幹了-指的是凡人。但他們的看法依宋妍(宋榮子)之觀點,也算是小見識(凡人、鴳雀之見識小),還被他嘲笑。宋妍這個思想家(其學說見天下篇),他不與人相比較,社會上的人全部稱讚他,他也不會高興(不加勸),社會上的人全部罵他,他也不會少一塊肉,也不會生氣、沮喪(不加沮),肚量大到如宰相,肚子能行船,能注重內、外分際,能分辯榮耀與恥辱,也不過是如此而已。他不會汲汲追求社會名利,表現雖然不錯,但是還是沒法修到最高境界,也是被列子批評。列子雖能乘風勢而飛行,怡然自得,過了15天才回來,他不汲汲去追求幸福,這只是免於走路而已,還是要等待風力之配合。鯤魚(莊子)認為還不足。如能掌握自然之變化,能駕御六氣之變(六氣有1說:天、地、四時-春夏秋冬;2說:陰、陽、風、雨、晦、明(天運篇則稱之為六極)。變:同變字,即變化也),乘雲駕霧遊於無極天界,就什麼也不必等待了。所以說:至人忘我、無我,神人無功名,聖人不會搶出頭,是沒沒無聞的。
        修道能修到無極境界,就能知道老子之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及莊子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眾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處;削跡捐勢,不為功名。是故無責於人,人亦無責,至人不聞、不欲見賢之道理了。依莊子(鯤魚)之理論、標準,我們可自己分析判斷自己所修的道是屬於天道?人道?錢道?層級是屬於士兵級、士官級、軍官級、校官級或將官級了。作者在此順便呼籲20歲前後尚未服兵役之家長及老師,如有發現小孩屬於宅男型、沉默寡言,只會打電動玩具,不想讀書,會留級或被學校二一,就是適應力退化,動作跟不上同學,不想工作,只會向父母親要錢,或說話說得頭頭是道,但就是不會做事,只會吃飯、睡覺,也就是得了貧緞病(懶惰病),連澡也不想洗,就要注意是否腦部已開始發生病變,趁早帶去找醫師檢查,如果頭殼壞去而認為小孩很乖,未去就診,不出事則已,一出事就麻煩了,因精神病患之觀點與常人是不一樣的,其主宰的靈被外在之邪靈干擾了,也是刻意篇、天道篇所言之:鬼(靈)在作祟。正常人認為殺人、放火是不對的,精神病患之觀點剛好相反,認為殺人、放火才是對的,你怎麼勸他,他都聽不進去,還會跟你頂嘴,眼神與正常人不一樣,你說他是肖也,他也正經八百的說你是肖也,得這種病很可憐,他的靈已被無形主宰了,他自己也不知道,你打死他或將他捉去槍斃,他也不知道他自己做錯了事,等到死後才會醒起來,才知自己做錯了事,已來不及了。因此碰到此種病患須全民共同負擔。不知誰將高中之公民道德課程取消,連聯考也不必考該課目,必須負最大之責任,一廢除後,則凡事向錢看,一切以功利掛帥,倫理道德不見了,誰之過?此過渡期必須度過,社會才會安定,否則怪誰都沒有用,一切太晚了,做事後諸葛也是沒有用的,提早預防才是辦法,願天佑台灣。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依靈魂不滅定律,小孩出生只是身體轉世於富豪或貧窮之家而已,靈魂並沒有變(肉身是靈魂所寄生之處-肉身非真我,是假的、靈性才是真的)。

依靈魂不滅定律,小孩出生只是身體轉世於富豪或貧窮之家而已,靈魂並沒有變(肉身是靈魂所寄生之處-肉身非真我,是假的、靈性才是真的)。
        莊子庚桑楚篇:「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嘗言移是,非所言也。雖然,不可知者也。臘者之有膍胲,可散可不散也;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為是舉移是。請嘗言移是。是以生為本,以知為師,因以成是非;果有名實,因以己為質;使人以為己節,因以死償節。若然者,以用為知,以不用為為愚,以徹為名,以窮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知北遊篇:「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本故事是在說明是非無常。因文義太深奧,屬於玄學,比齊物論還深,為老子第1章所說之玄之又玄;人的身體是老天所給我們的(見知北遊篇第5節:汝身非汝也。身體是老天爺所賜,並非我們自己所有,連心也不是我們的,而是靈魂所寄生之處,肉身非真我,靈魂才是真我,一般人不知此道理,以為自己之腦袋可支配自己,所以很注意養身,其實此觀念是錯誤的,應該是要養心、養性(即靈魂),要養心性(靈魂)才對,故靈性有如電磁波。人的身體就與衣服、電視機一樣,買回來的衣服是自己的所有權,這件衣服有生、有死,衣服新的是生,破了,要丟掉換新衣服是死,但身體(本性-靈體)不生不滅(死);電視機壞了,電磁波無法顯現,畫面沒有了,但電磁波還在,但換一台新電視機,畫面又顯現出來。人死了再出生來當人,還是這條靈體(靈性),不會變的,不生不滅是真的、身體是假的,所以說是靈魂不滅定律。人之腦筋受靈魂支配,但自己於活的時候不知道,於死後見到閻王爺時才知道自己肉身已死了,但靈魂沒有死,所以去見閻王爺的是自己的靈魂,並不是肉身,肉身躺在殯儀館睡覺,死人不會走路了,死人(肉身)要怎麼走路去見閻王爺呢?其原理可見齊物論最後一節:胡蝶夢為莊周之故事,此故事非故事,是為真理。心有真心、妄心,真心是本來面目,妄心是幻想,是空的,都是假的,更何況是身外物),隨靈魂來出生當人,人只有身體的使用權,並沒有所有權,所以死是身體在死,靈魂(人)沒有死,身體死後,靈魂會再轉世,換個不同身體,只是轉世會轉到什麼樣的身體(人身、牲畜身之不同)而已,如果靈魂會死,那要如何附身、轉世呢?沒具有禪學或靈學基礎,見過物化過程幻化之化境之彩色景像,看了此故事,有如鴨子在聽雷,有聽沒有懂;莊子一書是寫給具備有玄字輩之高人在讀的,初修道者,讀了會很費神又費力,猶如金字塔,基層人數眾多,越高層人數越少,居頂尖最高層只有莊子等少數人。故事中有點到:既然連自己的身體也是假的,不是自己的,是老天所賜的,已無法久留,更遑論身外之物了,人一忘記呼吸,江山就須要易主的,一毛錢也帶不走,這些道理要有修成道的高人才知道。尤其老人家整天這邊痠,明天那邊痛,如果知道身體不是自己的,是老天所賜的,不要去想它,就不會有病痛,越想身體是我的,那病痛就越嚴重。本篇文章作者本來不想寫,但早不寫,晚不寫,逼到最後還是要寫,只好硬者頭皮來寫。
        齊物論之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有是的道理,不是有不是的道理,不能執著而堅持己見,看事情不能只看一面,要多看幾面,就不會有是非,就如宰相劉羅鍋連續劇所說之:為官之道,說是也是,說不是也是;說不是也是,說不是也不是;是與不是皆是。但初當官者,有菱有角,沒有經過社會大學之磨練,認為這樣就沒有是非,但人間世,本來就不是這麼一回事,長官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與不行,皆行。要升你官,就說你行,不升你官,就說你不行,行與不行,皆行。故曰:朝中無人難做官。同樣一個小官,做同樣的事,碰到這位長官,考績年年甲等,碰到另一位長官,則年年考鴨,不同基因、血統不純正或派系不同、或不能迎合長官之口味也。就要讀莊子之人間世篇,裏面就有答案,保證你年年考雞,不會考鴨,長官升官到那裏,你就跟著他一起升官,把你當成心腹,且血統純正。因是非無定則,是與非是大官在說的,將來輪到你當大官時,是非就換成你在講了。且換了位置,就必須換了腦袋,當教授與當首長不一樣,政府因職務設事,以教授之性格來當官,不能換腦袋,馬上就會發生水土不服之病。故:說是也是,說不是也是;說不是也是,說不是也不是;是與不是,皆是。
        有生,黬也。是比喻人的生命是由無到有,本來沒有生命,經由父母之精卵之結合,著床受胎、受氣(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受氣時之那一剎那所得氣之清濁及程度,決定了小孩一生之命運(先天八字),猶如鍋底所黏之鍋巴,經過細胞之分裂再分裂,成為胎兒,出生為嬰兒,此時嬰兒最可愛,未受污染,於成長過程中,經由學校、社會之薰陶,就會慢慢接受到汙染,會失去真性,到老時,死了(氣散則為死),大體化成灰,回歸自然,則由有再變為無,生生死死,靈魂生生不息,此為靈魂不滅定律,老天所規定之天律也。披然是指人死,離散再轉世之意。曰移是。到底是生為是,或死為是?我們來試著說轉世,原因是什麼?是無法說清楚的,即使是說清楚了,也沒辦法理解,故曰:知者不言。譬如,祭祀的牲品中有牛之四肢五臟,在祭祀後可以分散,為是。而在祭祀時不可分散,如果當時予以分散,則為非。又如參觀宮室的人,於參觀宮室久了必須上廁所,這些都是改變是非之例子,但參觀宮室的人與上廁所的人是同一匹人,有時是有時非。轉世也是這匹人在轉,轉個不同軀體、不同家庭環境,但還是同一個靈在轉,本性還是如此,不會改變的。此例子是在比喻一個家庭中有寢室、有客廳、有廁所、有餐廳,亦猶是非不定;會舉此例,真使人拍案叫絕。亦比喻同生長在一個家庭中之小孩,長大後有的成才,有的不成才,成才與不成才,誰是?誰非?無一定標準。與小孩應該出生於富豪家或貧窮家是一樣道理,長大後有的成才,有的不成才;與讀好學校也有壞小孩,濫學校也有高材生,道理是一樣的。我們再來試著說移轉是非。如以自己之生存為主體,以自己之成見為準則,什麼事都聽我的,就會造成很多是非,果真有名與實,就以自己之是非做為是非之標準;使人以自己之節操為榜樣,為是非之判斷標準,使人以死來報答他的節操而效忠(有供養他就有修道,將來就能到極樂世界或天堂,沒供養他就沒慧根,將來就不能去),像這樣的人,以用世為智巧,以不用世為傻瓜,此類型則歸類為職業修道人,以通達為榮譽,以窮困為恥辱。與笑貧不笑娼同類型,如果轉世為現代的人,將是非改變了,這樣就像是蜩蟬與學鳩是一樣的小見識的,問題是沒有人會承認自己如同是井底之蛙之小見識,總會認為別人才是井底之蛙。此句話是經通過古人之忘生、忘死,與今人之分人我,生是生非之對比,在諷刺現代人像人面而獸心,不像古人像獸面而人心,罵人不帶髒話;如寫成為蜩與人同於同也,或寫成學鳩與人同於同也,那就罵得太明顯了,會給人看了會產生反感,但是看得懂就是看得懂,看不懂還是看不懂,這就是文字之藝術。
        此故事與台灣之俚語:做到汗流,被嫌到沫流之道理相同,是伙計太笨,不懂得做事要領,無法達到頭家之要求?或頭家在找麻煩?你說他不對,他說你不對,那到底誰是誰非?等到換一時空、條件,角色互易時,就能感受出來,也沒有是非之問題,人生本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好好修道德來庇蔭子孫,給下一代過得更好日子,才是王道!不知讀者之看法如何?

無形主宰有形(靈性主宰肉體-萬物之所一也,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於隸-名、利、權、勢身外物)之天律,我們知道了多少(天下希及之)?

無形主宰有形(靈性主宰肉體-萬物之所一也,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於隸-名、利、權、勢身外物)之天律,我們知道了多少(天下希及之)?
        老子第43章:「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70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莊子逍遙遊:「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齊物論:「罔兩問景及莊周夢蝴蝶與蝴蝶夢莊周之故事」、知北遊:「知形形之不形乎!」、田子方篇:「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肢百體將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於隸也。貴在於我,而不失於變。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足以患心!已為道者解乎此」。首先須先說明知北遊之「知形形之不形乎!」白話文為知道主宰形體(有形)者為無形嗎(也就是世人沒有選擇權,每人出生來當人時,都想出生在大富大貴之家,但此決定權在於老天,並不在於世人;要怎麼死法?世人也沒決定權…等等!如果世人有主宰權,即無死生之問題)。第一個形字當主宰解釋、第二個形字當形體(有形)解釋、第三個不形當無形解釋,與齊物論:「罔兩問景()及莊周夢蝴蝶與蝴蝶夢莊周之故事」,此兩則故事之真意,在闡述人與影子之關係及靈魂物化過程幻化為化境之景像,沒有修過禪學或靈學者,確實是像在霧裡看花,或瞎子在摸象,很難懂,但事實及答案確實是如此,初學者可在本部落格搜尋大法士,會自動連結至痞客邦網站之部落格閱讀:何謂形影相隨、莊周夢蝴蝶與蝴蝶夢莊周是什麼意思之文章即可知道大概。以現代之語文說明大概為:冥冥中自有定數、人算不如天算、千算萬算不如天一劃,講大家都會講,也都知道,就是不會做,就是老子所說之: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已知道了,但就是不會做,天下希及之有2解,1.解:很少人知道。2.解:雖然知道,但是做不到。如知道而做不到,還要修道,邏輯不是怪怪的嗎?莫非在修給別人看,而在欺騙社會?
        中國傳統觀念中有祖先庇蔭子孫之思想存在,此思想即為莊子之: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不管祖先也好、子孫也好,長輩生前有修道德,當然會庇蔭子孫;子孫有修道德,也自動會迴向至自己祖先,否則自身已難保了,那有能力浮大船及負大翼庇蔭子孫呢?老莊思想是代表道家思想,並非宗教信仰,不能混為一談。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一:即道、真宰也。謂天下是萬物同受真道(真宰)運化之地方。得其所一而同焉,所一:指為萬物所共有的真理。四支百體,支,同肢。指形骸也。塵垢:一切化為塵。晝夜:早晚也。意謂一旦真正與萬物共有此真道,就會使自己超然形骸之外,忘掉死生之變。滑:擾亂。喪:失也。介:介意。隸:官爵之權位身外物也。泥塗:爛泥也。不會擾亂到他,更何況得、喪、禍、福這些小事,根本不會在意。拋掉權位這些身外物,就像丟掉爛泥巴一樣。知身貴於隸也,貴在於我而不失於變。謂以我為貴,以身外物為輕,則不論得、喪、禍、福如何變化,都不會因名利、權勢之誘惑而失去自己自然之真性。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未始:未曾也。極:極致、窮盡也。患心:使心憂慮。已為道者解乎此:謂已悟道、得道的人,方能明白這番道理。人由無,經父母之精卵受孕轉世成為人,經社會污染,死後化成灰,再由有化為無,靈魂生生不息,就像白天與晚上一樣平常。不在乎權、位身外物,以自己為重,知道此道理者,於世間上就不敢為非作歹,不懂此道理者,只知修錢道,不知修天道,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無形中就會污染到子孫之心靈,很可怕的,因為靈性不生不滅(靈魂不滅定律),肉身才有生滅,修道是在提升自己的靈性,並不是在提升肉身,所以是靈性在主宰肉身的(也就是無形在主宰有形)。修道人如不知此道理,而只知道穿漂亮服裝、住豪宅、開名車、修如何發財之錢道,那修道也等於白修,有修也等於沒有修!作者於去年開始寫莊子實務意境之文章時,就一再提及老天即將揮動其拂塵,要清除人間之妖魔鬼怪,今年甲午年,怪事特別多,說怪事也不是怪事,只是人的年齡頂多也不過是一百多歲,一百多年前已發生過,只是現在的人沒有看過,第一次看到,就認為是怪事,其實不然,莊子幾千年前就看過,就寫書告之世人,只是文言文意境太高,世人悟不出其弦外之音而已。世人如仍無視天理之存在,繼續違反倫理、道德,無懼因果循環之可怕而不知覺悟,那庚子年到來就很麻煩了!
        無形為人眼力所無法看見的,不知者沒事,知者就會害怕其威力,當人之靈被無形主宰時,人心就會發狂,心就是靜不下來,不相信有因果、地獄之存在,則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但人自己本身並不知道,事實上其靈已被第三世界之無形所掌控了,則其觀念就與一般人不一樣,都認為他的觀念才對,別人的觀念不對,無法與社會互動,當犯下滔天大罪後,精神恍惚,語無倫次,以後就會慢慢清醒起來,但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殺人?可是已來不及了。這就是先天幻想性精神分裂,發作年齡大概都在20歲前後,發病前會有適應力退化,跟不上同學、同事,會被學校二一,被職場辭退,而心生怨恨,此時就須及早就醫預防,不可輕忽,認為只是宅男想玩電動玩具而已,否則會慢慢累積至病情發作,連累一堆無辜者陪葬,很麻煩,得此病者,一家人都陷入愁雲慘霧,無顏見人,也沒辦法可解決,又得不到社會諒解,很悲哀。
        知道了莊子齊物論之人與影之關係及天人合一之物化幻化理論,就知道人一生之過程,就是這麼一回事,人無多賢(敖),老子第9章之: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及大宗師篇:物不能勝天久矣。人不能違反天地自然之天律,就符合庚桑楚篇第4節所規定之自然律,不會有福,也不會有禍,也就不會迷惑,可悠哉遊哉,逍遙遊於天地之間,因每個人之人生觀看法不同,也沒有對錯之問題,只是碰到不幸之事情發生時,會怨天尤人,那就太遲了,不知讀者之看法是否與莊子相同?應否早日覺悟,於庚子年到來時,可避開災難,就看世人自己的決定了,願人人還是能平安無事!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處世無定則,須與時俱化-智慧如同政治行為,是社會大學必修學分。

處世無定則,須與時俱化-智慧如同政治行為,是社會大學必修學分。
        莊子外篇山木章第1節:「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第5節:「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雜篇列禦寇章:「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汎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老子39章:「譽無譽」。莊子在說此篇之故事,文言文比較不會像齊物論之故事那麼深,但意境仍然很高,一龍一蛇是代表變化,比喻複雜千變萬化的社會,世事變化難料,要跟著時勢隨其變化,小心去應對,才能免禍,如同「憲法」,於形式上、眼睛看得到的,是每個國家之最高法律,但實質上還有一部眼睛看不到的「政治法」這部法律之存在(一隻看不見之黑手在操縱一切),誰執政?誰就掌有解釋這部「政治法」之實質權力,不論怎麼解釋都對,在野者不論怎麼反對都無效。除非是政黨輪替進行清算,別無他法,但只要是牽涉到黨,都是尚黑,其政治行為之模式都是相同的,只能清算不同利益之他黨,相同利益之自己的黨之利益是不可能清算的。只是眾生未悟出其道理來,不知他在說什麼?如將其意境以現代的白話文說出來,則大家都懂得,可是知道歸知道,只是不會做而已,很可惜。山木篇就是專門在講這些道理的,懂得這些道理才能免禍,不懂得這些道理,連自己到底是怎麼會被抓去關、怎麼被鬥跨?怎麼死的都不知道?還在怪天怪地、怪東怪西。就如同大家都知道,只要是公司組織,經營營利事業,都必須受「公司法」、「都市計畫法」所規範,但有些大飯店是公司組織,如○○大飯店、○霸王餐廳,就不受公司法、都市計畫法規範,也不算是營利事業,也沒有人敢說話;內湖地區之土地一部分歸劃為輕工業區,一部分為住宅區,但輕工業區歸劃完成後,又竄入一部「政治法」進去,將輕工業區搞成變為廠辦大樓,嚴然就變成是商業區,導引上班族人口之大量移入,現在內湖區交通就成了大問題,很難處理,也沒人敢去碰這些政治問題,敢去碰的人,最後的下場會是如何也不曉得,所以說想免禍之道是社會大學必修之學分。
        此篇是入世法又兼出世法,其意境是在說明處世不能一成不變,須看事辦事,能觀風向,見風轉舵、嗅氣味,看清情事,知進退之道,以保平安,沒有一定之標準答案,這就是智慧。是在比喻人若太聰明、智巧,將引起他人眼紅,會被人鬥垮;若太傻,傻到像憨猴,憨到不會抓癢,老是被人欺,這也不是辦法。故須懂得趨吉、避凶之道,才能全身之意。白話文之意思大約是如此:莊子與學生在爬山,看見一顆大樹,枝葉很茂盛,而砍木的工人卻坐在樹旁休息而不去砍它。莊子問工人是什麼原因? 砍木的工人說:這棵樹沒有用處。莊子就對學生說,這棵樹就是因為沒有用處才能活得那麼久,否則老早就被人砍去加工做木材了。莊子一群人下山後,借住在老朋友家,老朋友很高興,就叫僕役(長工)殺鵝來招待客人,僕役問頭家(老闆)說:一隻鵝會叫,另一隻不會叫,請問要殺那一隻鵝?老頭家說:殺不會叫的那一隻。隔天,學生請教莊子說:昨天在山中看到那棵樹木,因沒有用處才沒有被砍,能活那麼久;現在老頭家的鵝,卻因為不會叫,不成材而被殺,老師與老頭家的看法不一樣,那到底誰的看法才對?莊子笑著說:老師選擇中道(老子第5章之守中),材與不材之間,好像對又好像不對,看起來如此而其實不是如此,仍然無法逃避世俗之拖累。如果能順著自然,跳脫三界外而不在五行中,修道德遨遊於世,那就不同了,可經炁化、物化,幻化成化境,浮遊於天堂與人間,未來的事,於化境中就可看到,但為天機,不能說出口(老莊之知者不言)。沒有追求榮譽,也就不會被人罵,這就是老子所說的:譽無譽。也就是說只有沒有榮譽,才是最高的榮譽。一龍一蛇:龍與蛇都是代表變化,是說屈伸無定,世事隨時變化不定,不執著,不能一成不變。龍蛇代表變化,是在比喻世事變化難料,要小心去應付,才不會遭受到傷害。一上一下,是說浮遊如龍蛇飛潛,順著自然法則,遨遊於太初(來當人之出生本源地)。物物而不物於物:是說人要會利用錢,不要被錢所利用,這樣怎麼會被世俗拖累呢!這是神農與黃帝之處世法則。如果萬物依世俗之情,人倫之延續,就不是這樣了。有合就有離,有成功就會失敗;太清廉擋人財路就會被中傷,太高貴就會被人攻擊,一有心就會遭人非議,太聰明、智巧,別人會眼紅,就會被人暗算,太傻就會被人欺負,這樣看來,怎麼可以執著而堅持己見呢?很可悲啊!學生們要記著,為了要免除物(金錢、權力)所拖累,只有朝著道德方面去修,不可逞強,以免搞到最後頭破血流,後悔也沒有用的。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材與不材是同樣道理,直木、甘井、材,是人人搶者要,與台灣俚語:湯圓先浮起來、先撈、先吃,是同樣之意境。此則故事有多種意境,多種比喻與隱喻,在說明處世無定則,要與時俱化(例如:要抗爭也須要有觀風向、嗅味道的能力,有的政黨你去包圍國會、衝進行政院,首謀及帶頭做亂的幹部會被抓起來並移送法辦,有的政黨會傾聽民意,就不會抓人移送法辦,所以必須自己要有判斷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你也無法以以前抗爭就說是公民有不服從的權力,現在怎麼不可以來抗辯,因為誰在位,誰講的話就對,人民不聽話時,政府有部隊、有警察可以鎮壓,可小事嚴辦,也可大事小辦,也不能堅持我已選上了,不然要怎麼辦?要考慮到對手是否會提罷免案,不論最後是罷得成?罷不成?都會讓自己很難看的,這叫作無定則與時俱化理論,亦可參考盜跖篇:世事無常理論,沒有固定準則),材與不材,用之於物與人,有時相同,有時則完全不同,如果只認為是相同,往往處世會搞得傷痕累累,碰得滿頭胞而不知所以然,甚至連怎麼死的也不知道,那就可悲了!須先瞭解齊物論是非之說,莊子說:天下事沒有對與錯,是世人太聰明強行予以區分,你認為他不對,他卻認為你不對,對有對的道理,不對有不對的道理,只是世人僅看到其不對的一面,未看到其對的另一面所致,多方面看看時,就會覺得爾()醜,說不定就是自己不對,還說是別人不對,也就不會有是非之爭了。能不執著於是非、善惡、正邪、利益,去妄、離相,就返樸歸真(佛家稱:回歸自性、明心見性、如來)了。莊子之南華經是在解釋老子之道德經,也只有莊子解釋的才對。如同孔子之學說,孟子解釋的才對。有修道德者,你讚美他,他不會高興;你批評他,他也不會少一塊肉 ,聽聽而已,不會在意,也就是莊子之無譽無訾,老子之譽無譽與守中。為人處世不能被人看破腳手,被看清腳倉有幾根毛,於社會就不好立足了。如同打棒球一樣,一個好頭手,必須會投各種變化球,如只會投一種球路,會被對方打全壘打,故處世可正可反,堅持自己之原則是沒有錯,但有時也要行行例外,有時要強勢一點,有時姿勢要放低一點,才不會中槍,有時要裝傻一點,視之而不見,水清無魚,不能一成不變,與行政學之權變管理意思相同.也不能太直,直到走路碰見牆壁也不會轉彎,非得把牆壁撞倒才要往前走不可,那長官對你也很頭痛。例如你以前之長官,與你的嗜好相同,愛打牌,你經常陪他打牌,有時打打政治麻將,故意給他胡牌,他會把你當成自己人,年年給你考績甲等,但換了一個喜歡喝酒的長官來,你就須試者去摸索,投其所好,不能老是要邀他打牌,會引起他的反感,考績也許就會變成考鴨了;對於肥缺,須見好就收,那個位子不只是你想要,別人也想得要,不要占著不走,最後跑到看守所去住了,不能功成身退,就可悲了。
        現在之年青人起薪22K確實是太低了,生活苦是苦,但總不會比23年級生還苦吧,多充實一點精神欲望,就可補足物質欲望之欠缺,物質欲望之提升,是眾人想追求的,吵吵鬧鬧之抗爭,於社會所容忍之範圍內,不要出事,也算是進步,也是一種幸福,民主國家之好處、可貴就在於此,但超過社會容忍之臨界點,就不能繼續往前衝了,故有越過紅線者就必須要踩剎車了,不能認為自己才是大人,國中無大人了,那就違反了自然,大人一生氣時,小孩是會遭殃的。處世不能一層不變,須搞清楚什麼叫作政治?為獲得政治利益或維持既得之政治利益,在朝在野都為了自己團體之利益,於選舉時拼得你死我活,拼贏了,不論講什麼話都對,甚至反民主,亂搞也對;輸的團體,講什麼話都不對,再怎麼講都是狗吠火車,沒有人會理你的。不能永遠沉醉於以前是執政黨,當老大當慣了,老是認為自己的想法、看法才對,換政黨執政,有他們自己的一套治理模式,人民也不能沉迷於民主,只要不合己意就要出來抗爭,如有影響或會動搖到治權,屢勸不聽,等到坦克車開來鎮壓時,那就麻煩了。此社會大學必修之學分要好好的修、好好的學,懂得此道理,才不會逃亡海外,背後罵皇帝是沒有用的。戒之!慎之!社會已搞到是非、善惡、正邪、秩序迷惑顛倒,很難醫治了,要明哲保身或逞強?由世人自己作抉擇,不仿可讀讀老莊哲學,是有利而無害的。台灣有老莊在罩者我們,是不會有大事的,但眾生也不能太過火,如不能維持安定生活,如惹到老天不開心時,天威一怒,那可就麻煩了,尤其要注意庚子年之到來,該年是災難年,什麼怪事、怪病、大災難,都有可能發生。居住於香港之民眾更須要搞清楚現在之老闆是那一國之政府在治理?不可沉迷於物質之享受,一有不合己意,動則遊行示威,才不會惹禍上身。此處世無定則理論,讀者搞清楚了,到經過一段時間,於更精進後,再來點閱禍福、榮辱、是非無定則理論時,就會完全搞懂了莊子所說的一切故事之道理。願天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