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符合自然法則(12條經絡、12個月;24節脊椎、24節氣),就不必看醫生、住看守所(心清靜,沒煩惱,將病因、根源-六欲、三毒修掉,心地健康,九竅、六臟相互合作,就不會生病)。


符合自然法則(12條經絡、12個月;24節脊椎、24節氣),就不必看醫生、住看守所(心清靜,沒煩惱,將病因、根源-六欲、三毒修掉,心地健康,九竅、六臟相互合作,就不會生病)。
        大宗師篇:「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齊物論:「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啓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百骸,九竅,六臟,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而不得,無益損乎其真。一受其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為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駢拇篇:「多方夫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老子道紀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繳,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坊間書籍都是在談理論(學說),並沒有在談實務,莊子此篇在解釋老子之故事,很玄,文義是在談理論,實務是在講修道能否修至無極境界之力行實務,此則故事在說明心清靜(淨),身就清淨-佛家稱為:無住。心地健康,體內細胞就正常,自無生病、住看守所之理,所有的疾病、禍患之根源都是三毒、六欲所變化出來的,而且三毒最毒,比傳染病毒還毒,心地受到污染,心有毒,身體碰到病毒,豈有不生病之理?吃補品來養生是治不了病的,有清靜心,沒煩惱,能生智慧,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心清靜,就是良藥、補品,有智慧就能治病。以證明無形之厲害,這就是實務,其學理文章之美,令人嘆為觀止,運用之於實務,則是修道之主軸,能學理與實務貫通合為一,懂了就出道了。故只講修道理論(學說、學理),談玄、說妙,未去力行,只講空話,則無濟於事;理論懂了,要實際去力行(親自去做),這就涉及實務面,有去力行(齊物論第7節:道行之而成),才能獲得利益。
        道是強名,應是無名。道是真實存在的,情:實也,信:亦實也;有情有信,於用辭上,不得不如此寫,總不能寫成有實有實啊!故須寫為有情有信,辭句才美之故也。夫道,無為無形:道本自然、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的東西,但可是確實存在的;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可以心靈相通,不可以傳授,須要自己親自去體悟,光聽經、聽演講是沒有收獲的,聽完沒幾天,又把老師講的話忘記,還給老師了,表面是有在修,如是修給人看,像是在渡假,聽演講在修行,那也可免了,有修等於沒有修。道是可以得到的,但道這種東西是無形的,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有沒有得道,看他的氣質.眼神就知道.人睡著時所看到的景像稱為作夢,半醒半睡稱為靈,晚間靈魂在受訓時,會顯像出無惡不作之妖魔鬼怪,但長得與一般人無異,當你看了他的所作所為,會恨得、氣得牙癢癢的,不自主中很自然的會伸出大腳用力踹他一腳、或大拳一揮,狠狠揍他一拳出出氣,踹是踹到了、揍到了,但所踹到的、揍到的是無形的東西,真正之形體、實體是無法踹到、揍到,卻把床頭踹壞、揍壞了,反而是自己之手腳遭殃,很冤枉啊!但可是在給你作實驗、應證有形與無形之區別之一門課程。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啓態,總共12個字,是在描述世人所存在12種態樣、類型的人;奸、險、心機、驚慌、多慮、悲傷、反復作同一件事、憂懼、浮躁、安逸享受、狂妄、裝模作樣;年輕時不肯吃虧,老年就不能自在;年輕時吃虧,體力還撐得過去,且恢復的很快,到老年就自在了;如年輕時不肯吃虧,等到老年才來吃虧,麻煩就大了,體力不允許,且各項機能恢復的很慢,平常斤斤計較,不肯吃虧,狀態繼續下去,時間久了,到老的時候,就自然會生病,今天這邊痠,明天那邊痛,後天手麻腳痺,天天要看醫師來消費時間之意。只要把病因修掉,就沒生病之本錢,因為看病是要付醫藥費的。讀者可很輕鬆的欣賞作者將莊子所說故事之真意一五一十,免學費又可吃到飽,但作者要能寫出其真意,可是被磨得慘兮兮、亮晶晶,莊子才會將其真意道出的,不是不勞而獲的,於說故事中不經意將莊子所教的學說與實務全部都奉獻出來,此曲則全之方式,是作者無可迴避之任務,其目的是希望眾生能藉此回頭,可找到自己歸鄉之路,故不收任何費用,作者不告知眾生,作者責任扛不起,說出來了,眾生信與不信?回不回頭?作者可以解免責任。樂出虛,蒸成菌:是說人在高興時,如中樂透、賭博或玩股票漲停板就樂歪了;生氣時,摃龜、賭輸了、股票跌停板,就快要氣死了;情緒起伏太大,時間久了,就會生病。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一天到晚都反復從事這12種態樣的事,而不知是誰在支配這件事?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在忙?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算了吧!算了吧!要去悟,早晚總有一天會悟出是誰在支配人之形體的(是真宰、無形在支配的)。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沒有這12種態樣,就無法顯現出真宰出來。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就是因為心不清靜(淨),才有此12種態樣在作怪,世人如會去想為什麼會這樣?那就快要接近會去摸索真宰、無形了。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如果有真宰、無形存在,也不會顯像出來。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無形這種東西已經有道之士實驗、應證是不會顯現出實體,但又是真實存在的。所以修道只是修個好死而已,面對死亡,不會恐懼,該死的時間一到 ,很自然的一睡,醒不來,就死掉了。死了,身體很柔軟,不會拖累子孫;未修道,會有恐懼,死了,身體就會硬棒棒的。如果人老了,整身都是病,要死也死不了;要活,又活的很痛苦,拖累子孫及健保,就很慘了!舉例來說:百骸,九竅,六臟,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而不得,無益損乎其真:人體所有之器官骨節,九個孔竅(七孔加缸門、尿道)、六臟(人只有五臟,因腎有二個,成為六臟 )都齊備於人之身體,這些百骸,九竅,六臟你比較喜歡誰呢?你都喜歡嗎?還是情有所衷,特別喜歡那一個?各器材都很喜歡,也都相互合作,人身體就不會生病。各器官間都是互為一體 相互合作,有時牙齒不小心會咬到舌頭,就要相互體諒,去看醫師擦擦葯,還一樣是好朋友,不能說牙齒與舌頭二個器官就吵架,就跑去醫院把咬到舌頭的牙齒拔掉,是同一道理的。這像是臣妾嗎(三妻四妾)?三妻四妾,同樣是大小老婆,誰也不聽誰的,還是每個器官輪流當君臣來當家,沒輪到當家的妻、妾就要聽當家的話?各器官不能相互合作,人的身體就會生病。它真的有真宰、無形存在嗎?如果只得到有真君、無形存在,而得不到有形之形體,都不會影響到無形是真實存在之事實。人有365個穴位,一年有365天;人體有4肢,一年有4季;人體有12條經絡,一年有12個月;脊椎有24節,一年有24節氣;人有其7竅,一星期有7天;都配合自然法則在運行,老天都安排的好好的,人不要去違反自然法則,去違逆老天(自然法則),就不會生病,道理就在於此。一受其形,不亡以待盡:人一獲得形體來當人,人還沒死,但組織器官都快壞光了,在等待死亡的來臨。其意境是在比喻世人不可迷失真性,才可等到壽終正寑,不會整身都是病,或白髮人送黑髮人,或家庭發生變故,或夫妻爭主導權(君臣關係),產生天天為雖掌經濟權爭吵,致感情不合而離婚,無形中替小孩在造孽,使小孩失去家庭溫暖,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父愛、母愛,長大後行為偏差,違害到社會,製造社會問題…等等。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與金錢、財務糾纏不清,且整天很認真的在追逐金錢、財務,追逐不停而煩惱,不是很可悲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辛苦了一輩子,還是白忙一場,也沒有甚麼成就,死時什麼也沒帶走,疲憊辛苦一生,因沒有在修為,錢雖然很多,既不能帶走又找不到歸鄉之路,不是很悲哀嗎?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為大哀乎:像這種人,就算是不死,躺在病床,看著錢在嘆氣,眼睜睜看著外傭在替他在花錢,等於是活死人,那活著有甚麼用呢?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為大哀乎:身體衰老退化,心也是跟著退化,變成痴呆症,傻傻不醒人事,這是最大的悲哀?世人昏昧糊塗,不知除五臟六腑外,尚有個無形這個東西在主宰人之血肉,終身在追逐錢財,而把身體搞壞了仍然無法覺悟,誠為可惜.莊子還反諷,人生在世,本來就是昏昧糊塗?還是只有我一人糊塗,而別人有沒有糊塗呢?這個真宰(無形)只有莊子一人知道.他是先知,怎麼會糊塗呢?諺語之:祿盡人亡。有錢人,於1.錢花完的時候就會死;2.錢還沒花完,還有福報未享盡;3.福報已享盡,還有很多錢,還想繼續享福,人只有生病,成失智症、插管餵食、手腳皮皮剉,不良於行、得不治之症,瘦得剩皮包骨,不成人形,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只能躺在病床,由專人、家人、護士、看護、養護中心來照顧,在病床上繼續享福報,那就可憐哉了!此為病、老、苦之根源,莊子一書讀了,就知道此道理,故未讀此書,會虛度人生的!
         駢拇篇:「多方夫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不管人是在行真仁義或行掛羊頭而在賣狗肉之假仁義?這些仁義都記載在人的五臟內,五臟不出毛病就是行真仁義,出了毛病就是行假仁義,是很可怕的,世人可不必懷疑老天之無形力。也就是五臟配五行之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之原理,相剋久了,身體那個臟器就會出毛病,南華經早已交代的清清楚楚的,不知是世人迷糊,還是看不懂?醫院才會人滿為患,醫門多疾,一床難求,理論上他是這樣說,事實是否如此?我也不知道,為甚麼要這樣規定?天律可否修改?放寬鬆一點,給世人多賺一點錢而少生病,可不可以呢?這就要去請教老莊了.清靜經不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眼、耳、鼻、舌、身、意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六欲、三毒是最毒的,不清除,才是生病之根源。老子已說的很清楚了,那就不必再問病因了!
        莊子所述之此12種態樣,時間久了當然會生病;那要不生病,就要知養生主篇:「緣督以為經」及齊物論之:「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之玄理、妙道。現在最夯之話題是在抓害蟲,那毒蟲要不要抓呢?此處之毒蟲並非指吸毒之毒蟲,而是指白道之毒蟲而言,這些毒蟲抓到是否要直接踩死他,還是要慢慢審判?要偷拆百性合法房子還須選擇屋主跑去抗爭,趁其不在家,選到天賜良機之黃道吉日去偷拆,已很可惡了,更狠的是公然搶奪農民自行分擔供農業灌溉專用之水利地,法律規定灌溉溝渠產權登記為水利會所有,由水利會負責管理維護,水利會不但不負責管理維護,還監守自盜,內神通外鬼,吃內扒外,飼老鼠咬布袋,勾結縣政府來搶農民之灌溉溝渠,不讓農民知道,是否為標準之叛徒?農民知道了,抗議也沒有用,理都不理,連公文都不給農民,就是蠻幹,分擔水利地之農民無權使用排水設施,被縣政府公然搶去由未分擔之社區民眾當市區排水溝,排放汙水使用,農民無法耕種是你家的事,我就是要這樣子幹,還命令農民須將農作物提前收成,以利其施工,要強姦農民無場地,還要農民提供場地供他能順利強姦,強姦完,農民還要感謝政府給他強姦之德政,也無可奈何!這算不算毒蟲?要不要抓?又名師出高徒,有怎樣之長官就會任用怎樣的部屬,同聲相應,同類相從之故也,此類不怕農民死活之白道,是否為惡霸?毒蟲?能否逃於天地之間?老天自有公斷,故能避開莊子之12種世人之通病,就不會有病。願讀者共勉,天佑台灣!人人平安,幸福快樂.

人的氣色要如何才能紅潤(有修清靜心,體質、氣質異於常人-年老時四肢活動正常,體力、精神不會衰退,且無病痛)?

人的氣色要如何才能紅潤(有修清靜心,體質、氣質異於常人-年老時四肢活動正常,體力、精神不會衰退,且無病痛)?
        大宗師篇:「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曰:惡!惡可!:…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曰: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於謳,於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老子玄德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以道為宗、為師,應取篇名為宗師即可,而須前面又加一個大字,取名為大宗師,此大字為修道之最高境界,內篇篇名依序為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修道者之心靈能修到天地間來去自如、知天人合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能養自己之真性、於人世間既能入世又能出世、所作所為均能符合道德、就能進入大宗師之境界,進入大宗師之境界,心靈即能有如帝王級之享受,等同可以到以前北投之大飯店去當皇帝或現代之生日趴、HOME趴、玩3P,還享受,這就是修道的好處;因儒、釋、道是一體的,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學佛人也會學孔子儒家之大學、中庸學說;學儒的人也會讀老莊學說;修道的人也會學唸佛經,所以說是一體的。大宗師篇每篇章節之故事人名之命名法均有其涵意,與一般小說主角、配角人名之取法不同,本節之所取名之南伯子,南者,意謂顯而與物交、伯者,意謂長而為物先之意;葵指知自衛而不知所以自衛,顯而與物交、長而為物先,去道遠矣,其知自衛,因去道遠矣,才去問女偊。女偊並非人名,女者:意謂靜而不以外傷內,致柔而守靜者也;偊者:曲而全者,體道之微者也,故女偊是表示女的修清淨(靜)心,不會生病,年齡雖然會增長、年老,但精神、體力不會衰退,也不容易衰老,永遠都像是18歲之少年郎、小姑娘一樣氣色之修道高人也。
        本節之故事文義很深,如不逐字解釋,讀者會有如鴨子在聽雷,有聽沒有懂。故事中南伯子葵問乎女偊說:妳年紀很大,臉色又像小BABY一樣紅潤,這是甚麼緣故呢?女偊說:我體悟到道了。有悟道,心清淨(靜),氣色好,就不會生病,看醫生、吃西藥,會有副作用,最好不要吃。人越老,心越年輕,身體越健康、人老,不但體質好,氣質也好,從外表一看,氣質就是與一般人不太一樣,就如同年齡相近的將官、軍官、士官、士兵都穿同樣的衣服,但氣質就是不一樣的,也不用爭論,每個人的看法都一樣,不會把士兵、士官看成將官、也不會把將官、軍官看成士官、士兵的。南伯子葵說:道可以學習嗎?女偊說:不行,怎麼可以呢?…南伯子葵問:妳又是從那兒體悟到道呢?女偊說:我體道是得之於副墨之子,按文字是憑藉翰墨而書之簡冊,凡後之文字皆由簡册孳生,墨:翰墨也、翰墨:文字也;道以體之為正,文墨為副,文墨所論者,乃其副也,故副墨之子應解釋為文字。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是指反復誦讀,對前輩誦讀者而言,則後世誦讀者為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者:見也,明者:見徹也,意即悟道也。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耳聞小語,心即許之,即目見得之於耳聽,此即為心電感應也。聶許聞之需役,需:須也、待也。役:行使、實踐也;待時而行也,耳聽得知於自己去修行也。需役聞之於謳,於:自得其樂也,謳:用說得還不夠,而又詠歌,意即默唸也。於謳聞之玄冥,玄:深遠也,冥:幽靜也,意即慧根、悟道至無形境界了。玄冥聞之參寥,參:悟也,寥:空虛,即已悟空了,玄冥之境界得之於無極之境界。參寥聞之疑始,疑始:似有始,而未嘗有始,大道自本至根,不能推測它的起始。悟空聞之於不能得知之元始也。故體道之程序為道體、文字、耳聞、目視、心電感應、親自去悟、默唸、悟道、悟空、元始無極境界。簡單以現代之語文來表達:即修道有幼稚園大班、國小班、國中班、高中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幼稚園大班之學員與國小的哥哥、姐姐年齡較接近,比較好溝通,幼稚園大班不懂時會請教國小班、國小班不懂時會請教國中班…依序類推,依此程序,讀者自己已可自行判斷出已修至那一班之層級了。依世俗言之:人享受花菓之菓實由樹之枝葉而來;枝葉由樹幹而來;樹幹由樹根而來;樹根由本而來;本即是道(本根也)。所以修道之程序為本→根→幹→枝→葉→開花結菓(修成道,才能享受到甜蜜的菓實),原理及順序就是如此。
        修至女偊之層級,氣色自然會很紅潤,其原理即為養生主篇所說之「緣督以為經」,保持督脈經絡之暢通,及齊物論所說之:「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精、氣、神飽滿,體力永遠不增也不減,不會衰退,就如同皮球,氣打滿之後,不管你怎麼踢,怎麼打,皮球內只有虛氣,只會傷到皮球的表面而已,不會傷到皮球的內臟一樣的道理,血液循環暢通無阻塞,氣不足,彈跳力不高時,無形界會自動替你灌靈加氣,氣太充足時,球會爆開,故無形界(道)於晚上會來吵你,不給你睡覺,把氣消化掉一點,讓你精氣神隨時保持充滿,外在的財貨均動不了他的意志,當然就不會傷到他的內心.與海水不增不減之道理相同,不因為乾旱而降低水位,不因為颱風下暴雨而上升水位,為什麼會這樣?這稱之為自然.反之;臉色深紅為高血壓前兆、臉色暗紅為內臟出毛病前兆,下一篇文章再來說明怎麼樣才不會生病。女偊的故事是在解釋老子玄德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之真意。至於世人要選擇事先預防,不必吃藥、看醫生?或先拼命賺錢,等到生病時再來看醫生?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只要高興就好,願人人能健康!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書呆子VS土包子、學者VS專家、學理VS實務,何者之見解比較符合實際?

書呆子VS土包子、學者VS專家、學理VS實務,何者之見解比較符合實際?
        秋水篇:「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汙;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眾,不賤佞諂;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梯米也,知豪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覩矣。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覩矣」。此篇故事之意境是在說明每人出生背景不同,對事情之認知與看法、角度都不同,也沒有誰對誰不對之問題。
        讀書人自幼有讀升學班,受父母、學校老師、國家之栽培,不管最後是拿到本土博士、本土碩士,洋博士、洋碩士,其接受之完整教育、知識,自然比讀放牛班之農夫、工人多,但於經驗面觀之,對人情義理之看法也不同,一個對學理有專精、一個對經驗有專精,讀書人如讀死書或死讀書,俗語稱:策讀到尻脊骿,容易成為書呆子,放牛班如果書未讀好,寫國字還要中間加注音才能表示出意思,又無氣質,拿一枝筆比拿一把鋤頭還要重,那就不會反擊,容易成為土包子;但兩者均有獨立判斷事理之能力,只是判斷的正確與不正確之分而已。事務官均有經過國家考試合格,而政務官則憑選舉論功行賞分配位子,並由政務官來領導事務官,一切政策均經政務官討論過後交由事務官執行之,但有些政策就是執行不了,民怨沸騰,就來個半路大轉彎,這些政策不是都經過學者、博士、政客討論過嗎?那為什麼又會引起那麼大的反彈了?莫非是用到了書呆子嗎?理論與實務無法配合,以致各單位各唱各的調,無疾而終,可是土包子沒有讀書,而具有實務經驗,就是官小,無法參與決策,沒讀書或書讀不多,永遠是被讀書人管的份,土包子有抱怨時,書呆子會嘲笑土包子說:不識字又兼沒衛生;土包子會說:你書是讀到脊背去了,予以反唇相譏。那到底是那一個對?故由有吃過苦的人來執政,所制定之政策就對窮人較為有利;由富家子弟來執政,所制定之政策就對有錢人比較有利,這就引申到故事中之貴賤、大小、仁恩、門隸、貨財、恥辱、是與不是之問題,值得世人深思之課題。
        以治水為例,工程要怎樣設計、規劃才不會淹水,通常會找一些學者、專家來討論,就不找當地老一輩之長者參與,長者所吃的鹽比學者、專家所吃的米還多,要怎樣設計、規劃才不會淹水?長者一目了然,但經驗就是敵不過理論,施工時長者跟施工人員說工程不能如此做,否則這邊雖不淹水了,會換成那邊淹水,工程人員會告訴長者說:你懂什麼?沒有你的事,你就少說點話吧!工程如只做一次就不會淹水,那我們要吃什麼?所以要一次、一次慢慢的挖,這樣才能促進就業,不然不就失業了嗎?其所說的正與盜亦有道之歪理相同,說他完全沒有道理嗎?也有一點道理,所以治水預算編再多也沒有用,花幾億之治水工程剛驗收就毀了不能用了,不能用歸不能用,再編預算就可再重做,這些學者、專家是本來就是書呆子或是裝成書呆子而誤國?則不得而知,挖馬路、水溝也是同一模式,今天你挖你的,挖好了,明天再換我來挖,有錢大家賺,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政府的錢永遠用不完,老百姓永遠是受害者。
        百姓就叫百姓就好了,為什麼人在聊天時總是要加上一個「憨」字,成為「憨百姓」來挖苦自己呢?是否誠如莊子所說世人存有貴、賤,大、小之心,必須化解掉貴賤,大小,才不會看人衰小或被看衰小,也才不會有錢人講話大聲、沒錢人講話沒人聽,社會才能和諧。就如同總統、商人、公人、軍公教人員誰對國家的貢獻比較大?之道理是相同的。莊子之理論是理想,世人也知道這個道理,但就是做不到,既然做不到又要修行,總覺得怪怪的,但不照他的理論去做就是不行,到老時就有苦頭吃,最怕是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理論上如此,但活人沒人看過,死人才會看得到,但看到時已不會說話了,這也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真是假?沒人知道,於碰到時就知道了,也來不及了。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摸蛤仔兼洗褲。

摸蛤仔兼洗褲。
      老子貴生章:「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莊子則陽篇:「柏矩學於老聃,曰:請之天下遊。老聃曰:已矣!天下猶是也。又請之,老聃曰:汝將何始?曰:始於齊。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號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葘,子獨先離之,曰莫為盜!莫為殺人!榮辱立,然後覩所病;貨財聚,然後覩所爭。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爭,窮困人之身使無休時,欲無至此,得乎!古之君人者,以得為在民,已失為在己;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著,退而自責。今則不然。匿為物而愚不識,大為難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遠其塗而誅不至。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夫力不足則偽,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老子為體,莊子為用,故南華經則陽篇是在解釋道德經之貴生章,別人解釋的不一定對,莊子是老子的大徒弟,他解釋的一定對;就如同孔子之學說,孟子解釋的才對,別人解釋的不一定對之道理一樣。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飢字字意為飢餓,但意境則為喻人民日子不好過;食稅之多,字意為稅賦很重,意竟為喻大官不知民間疾苦,以致民不聊生;以其上之有為,字意為有所作為,意竟喻法令繁苛、朝令夕改、蠻幹到底,譬如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高於主保費,有無涉及違憲之問題?正常為主保費高,補充保費低,不足之保費則以課稅或編列預算之方式來補足,才會減少民怨 ,但以便宜行政,由多數立法委員舉手就通過,不顧收入低之人民須賣命找第二份工作以增加家庭收入,但補充保費跟隨在後,但有沒有被扣到補充保費,看同一種病繳相同之費用,領相同的藥,住同樣的病房,藥也沒有比較好,也沒有享受到較優惠之待遇,被扣高額補充保費的被投保人會心服嗎?管你服不服,就是這樣的辦,抗議也沒用,人民為求生存,就必變為奸巧狡詐,此有為是政府這些因素造成;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輕死字意為不珍惜生命,意境喻百姓已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求生之厚:喻政府只顧自己能否繼續執政而不顧人民死活,人民就不怕死,要跟政府抗爭、臥軌、設靈堂、太陽花學運學生圍立法院。老子僅抽象、原則性建立一個架構,莊子則在則陽篇以說故事之方式來解釋貴生章之真意,且解釋的淋漓盡致,將現實之社會現實面表現於故事中,給世人自己慢慢的去體悟。奇怪!老莊怎麼會那麼聰明,幾千年前就知道幾千年後的事,又逃不出形影相隨這個框框。
        政府施政從全國土地總登記起,經土地重劃先規劃為農業區,再依都市計畫程序、區域計劃程序變更為工業區或偷渡增加商業區、或將工業區再變為住宅區或商業區,美其名是在促進地方發展,但都是在犧牲農民,服務樁腳;兼炒地皮,又可由樁腳來籌措選舉經費,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且名師出高徒,強徵土地,偷拆房子,農民喝農藥、跳河自殺是你家的事,我就是要這樣幹,一縣學一縣;重劃農業區之農路、水路用地,法律規定須由參與重劃之農民分擔,土地本來就是農民的,但法律就是強制規定所有權要登記為縣政府及農田水利會所有,由縣政府及農田水利會來管理維護,以重劃之名來掠奪農民土地之實,水利地被徵收時,徵收款之龐大利益,又歸水利會公法人所有,故全國最有錢的人應該是水利會,水利會出售、出租水利地之所得,這塊大肥肉人人都想要,最後錢是跑至何人口袋?流作何用?是否跑去當作選舉經費?也沒人知道,只有大官與老天二人知道而已,這就是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此即莊子之匿為物而愚不識(隱藏事實的真相,愚弄不識字的憨百姓,能瞞就瞞,能蓋住就盡量蓋住,越少人知道越好,才能上下其手),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但時間久了,真相終會被掀開來,臭不可聞),老子之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由愚弄不識字或讀放牛班之老農夫下手。老農夫沒讀書或有讀也讀放牛班,無法讀升學班,永遠須打赤腳種田養高官,還被高官看衰小,被欺負,也沒能力反擊,要反擊也要花錢找律師,一想到要花錢就後退了,也只能在背後罵皇帝,但皇帝是聽不到的,罵久了,罵累了,也就不會罵了,此亦為老農之悲歌。
       政府之施政已引發了那麼多的民怨,也無法降低民怨,可否乾脆回復古時皇帝之世襲制度,一代傳一代,不然每天都在吵吵鬧鬧,民意代表要由我來當才公平,由你當就不公平,那國家如何與他國競爭呢?民意代表、民選首長選舉,改為電腦抽籤,抽到阿狗、阿貓,就由他們來當,也就不必花費如此龐大之選舉經費,至於阿狗、阿貓,是在賣魚、賣狗、殺豬、乞丐,就由他們來任用秘書、助理問政,也才可避免政黨一定要提名我才公平,不提名我,我就退黨或違紀競選,至少新人也不懂得如何貪污,臭頭也不是可當皇帝嗎?民就不會飢,政府也才不會匿為物而愚不識,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不然天天吵吵鬧鬧,何時了呢?讀者可集思廣益,一起動動腦筋,腦力激盪,看看能否推翻老莊之理論,否則仍須受老莊所制定之形影相隨之自然律所拘束。

 

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

井底之蛙VS行比一鄉、放牛班VS升學班、無形與有形(身體健康與財富),誰對社會貢獻較大?

井底之蛙VS行比一鄉、放牛班VS升學班、無形與有形(身體健康與財富),誰對社會貢獻較大?
       秋水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淵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鼈曰:吾樂與!吾跳梁乎井榦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掖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鼈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於是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歸歸然自失也」、大宗師篇第6節:「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此幾則立言及故事,是在闡述每人之觀念與見解之不同,其產生之結果也不同,讀書可參考之!
        雖然是在聽莊子在說故事,但要知其故事之真意可沒那麼簡單,徐无鬼篇莊子就說過: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非悟道已悟至大聖級,才能知其故事內容,一般人光修道根本不知故事是在說些什麼?只會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只懂得學說理論不懂實務運用,可是會解釋得牛頭不對馬嘴,有讀等於沒有讀,而會貽笑大方的。但當悟到進入意境,知道其真意時,有如在啃羅蔔乾,初啃無味,越啃越甜,且每悟一次,功力就會增強一級,且會讓你笑到流眼淚,身心清淨就不會生病,也不必看醫生,年老時不會這邊痠、那邊痛,醫也醫不好,會被戲稱:痠痛處要以貼鈔票才能醫治,貼痠痛藥布貼不會好。人年紀大了,臉色永遠像18歲小姑娘、小嬰兒之氣色一樣(大宗師篇第6節:年長矣,而色若孺子),家庭不會出狀況,小孩不會學壞,光這些無形(看不到的)財產,就受用不盡了,與有形(看得見)之萬貫財產、鈔票,用不到,而人躺在醫院,還要請外傭來幫忙用,小孩一染毒,一切化為烏有,兩者相比,其樂自然無窮,當悟至無極階層,就自然達到大聖級,成仙了。此篇小見識與大見識兩人在抬槓之故事,就如同井底之蛙與行比一鄉、放牛班與升學班之見識不同,觀念自然不同,也沒有誰對誰不對之問題,且有多重之意境,讀者可三不五時,變換不同的面向去悟,會有猶如獲得至寶之喜悅,莊子一書為一本不必花供養金、也不必繳學費之寶典,也稱為經典,是為不變之定律,可不必往外或往深山去求,自己在家練功即可。
        秋水篇:文章之美,無人可與其相媲美,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莊子一書雖然很深奧,不容易讀,但只要能懂得秋水篇一篇之故事,那就不得了了,如不成仙,也已成半仙了,受惠無窮。其實悟了半天,老莊之理論只有「無為」二字而已,但這二字被解釋歪了,正確之意思為順其自然,故要怎麼修道都是假相,不違反自然就是修道,視其順其自然及違反自然之程度,決定人生之晚年,也就是齊物論所說之人與影子之關係,人只要在陽光或燈光下就會有影子出現,這個影子就如同現代之監視器,由影子來代替老天來監視凡人之一舉一動,且全程錄影存證,年老時算總帳之用,逃也逃不掉,這叫形影相隨(也就是老子第73章所言:天之道,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太上感應篇篇首: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之報,如影隨形之因果報應理論)。並不是大官在那裡就跟隨抗爭到那裡,雖然這也可解釋為如影隨形,但意境不同也。人影是老天規定之天律,任何人均無法抗命不從,如果有人能將人影拿掉,不要影子跟前跟後,那其功力就勝過老莊了,如果沒有辦法將影子拿掉,那人就乖乖接受影子來管你,就如同人在職場上,員工有時會感覺長官對他不好,會對自己之上級長官不滿,而到處告狀,對自己之長官告狀是沒有用的,有辦法你就把你的長官調走,如果調不動,那就乖乖得給他管之道理相同。不可打人還喊救命、作小偷還喊捉小偷、賺黑心錢的人還教人要講道德,那就違反自然了。順其自然之第一要務為要服侍自己之老父母及公婆,卻莫將老人送養老院,自己只顧賺錢或在家裡養小狗,而帶小狗散步、溜狗,老父母無法與子女散步,那就大大的違反自然了,不管你官作多大,錢賺再多也沒有用,這不是個人之家境同與不同之問題,而是涉及倫理的問題,是老天規定的天律,人是無法去改變的,如果可以改變,那保證天公可換你當了,這叫自然,你不養老父母及公婆,到自己年老時兒女也不會養你,到時老淚縱橫也沒有用的,有辦法就去找老天算帳,不然就乖乖順其自然,受老天所定之自然律來管。
        古時有一個乞丐,拿乞丐碗去要飯,要到飯時因太累了,先在樹下歇歇,樹上的猴子看到樹下有飯沒人吃,就把乞丐要來的飯拿去吃光光,當乞丐醒來要吃飯時,發現飯被猴子吃光,破口大罵猴子,要飯自己不會自己去要,為什麼把我要來的飯拿去吃,那我要吃什麼?猴子反唇相譏說:你有剩飯而不吃,我肚子餓得要死了,一點給我吃你會死嗎?這叫乞丐罵猴子,猴子罵乞丐之典故,誰對?另一則典故為作到汗流,被嫌得沫流,是指伙計不懂作事要領而被老闆嫌?還是指老闆太會嫌棄,不懂得體恤伙計?誰對?也許兩者都對,也許兩者都不對,一個對,一個不對之機率不大。天下事就是這麼一回事,電視上每天罵來罵去,都說自己對,罵別人不對,是如此嗎?應該是老天說的才對吧!是人違反自然才會罵來罵去,要真正的答案只好去找老莊請他說清楚講明白吧!問他看看天律為什麼要這樣定?不可修改至比較適合民意嗎?不然就要乖乖得聽話,天下才會太平。這就是迷與覺之不同,讀者可参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