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禍相生與福禍無有(有用有害,無用無害),退一步,轉個彎,避開迷陽(權勢、鈔票之誘惑),為明哲保身之道理。
人間世篇:「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庚桑楚篇:「能兒子乎?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知北遊篇:「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矣!樂未畢也,哀又繼之。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此三則為人生旅途荊棘叢生,懂不懂得避禍?這些人生百態之醒世語,並非在說故事。是在呼應老子第20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饗太牢(牛、羊、豬三牲也),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餘,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及第58章: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矣。人生之旅途如生於山野之荊棘,世路難行,會傷人足,而人生、世事無常,世人因迷惑顛倒行事,產生因果循環,而到晚年會有不同之果報(善報、惡報),被荊棘傷到足,有修道,懂得覺悟,才能避開各種災禍。
上三則為警世語,意境很高,如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即無法得知其真意,「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迷陽:荊棘也,生於山野,會傷人足。是在比喻世路難行,人生荊棘。迷陽(生出藤條之樹-有刺會傷人。與有刺之玫瑰相同,人間很美好,但世路難行,有很多險境,有如玫瑰花,很漂亮,但有刺,會傷人手、腳,要小心應對權勢、鈔票,才不會被刺到)。吾行郤曲:卻,退行也。曲,紆行也。此路難行或行不通,就要退一步,轉個彎,以避開荊棘,繼續往前走。比喻:處亂世,要能明哲保身,腦筋不能死板板,死腦筋,逞強,猛闖,就會闖禍而受傷),世人凡事都是自己在害自己,並沒有人會害你的,凡有被害,問題都出在自己,自己不省思,反而在怪別人之意!政客、政治人物、賺不該賺的錢之人,常常會住進土城看守所深造、進修,其原因、道理就是出在於此。其境為斧頭沒有手柄,無法用來砍樹,山木因為樹幹很直,有用,才被鋸去當斧頭柄,就是因為有用,反而是自己害自己,如為散木,則沒有用處,就不會被人砍去當斧頭柄,也沒有人要砍;油膏,可以作火來當照明使用,就是因為有用,才被人以火苗點燃來當火照明使用,故反而害了自己,如不能當作火來使用,就不會被點燃而燒掉;肉桂樹,因為可以當作藥,所已才被人砍下來吃,如桂樹有毒,就沒有人會去砍它;漆樹,因為可當油漆,所已才被人砍下來作油漆使用,如不能作油漆使用,也不會被砍。故有用有害,無用無害。世人只知道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喻世人只知道追逐名利、財富之福氣,而不知道所追逐之名利、財富中,相對心靈也暗藏著糖衣毒藥之毒素,為莊子在長嘆之原因!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矣!樂未畢也,哀又繼之。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是在隱喻世人只羨慕別人有錢,追逐買山坡地來蓋別墅,買土地蓋房子,有山坡地、商業、住宅用地,不論蓋房子來住或一轉賣,大把鈔票就進帳了,樂歪了!但快樂還沒完,不幸的事又發生了,這就是福禍相生之原理;但要如何避免福禍相生呢?就須修道到能像嬰兒,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必需心性能像嬰兒一樣,天真無邪,不知為什麼而動,走路也不知道要走到那裏去,能打坐,心性寂然,如能做到如此,就能禍也不會到,福也不會來,也就無福、亦無禍,就無煩惱,快樂如神仙。那到底是要賺很多錢來買土地、住別墅、豪宅,請瑪利亞來管理,喝極品凍頂烏龍茶、開名車?還是住簡陋一點之房屋(戲稱之為別野),喝次極品之鳥龍茶、坐公車呢、不要太出名?也沒一定答案。須憑個人之價值觀念而定!炒地皮的錢用來選舉,選上了,爽死了,如因賄選被抓去關,又當選無效;或贏了選舉,但太紅了,又反民意而行,被提罷免、抑或身體、家庭出了狀況,悲哀跟隨著來;因每人之嗜好不同,也無一定標準。此即則陽篇所言之:「禍福湻湻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自殉殊面,有所正者有所差。」也!
譬如有五支籤,第1支籤為:有人很有錢,家財萬貫,但就是身體不行,直直的躺在床上,望錢在興嘆,晚上又睡不著,須吃安眠藥才能睡,苦不堪言。第2支籤為:有人很想有好東西可吃,但就是苦哈哈,沒錢,沒得吃。第3支籤為:有錢人很想吃好東西,但每吃必拉。第4支籤為:有錢人很想吃好東西,但吃得進去,又拉不出來。第5支籤為:想吃甚麼就吃甚麼,一點事也沒有,晚上躺著呼呼大睡,一覺到天明。這5支籤,讀者會想抽那一支籤呢?也沒有標準答案,視個人之心性而定。莊子的學說理論就是如此,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又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直搗問題之核心,直接講到世人之內心深處,但不作評論,由世人自己去醒思、體悟,才不會得罪人,又可使世人去除迷思,早一點醒起來,不要花天酒地、沉迷於聲色場所、內心不起不正之念頭,多做一點利益眾生的好事,將來才不致像迷徒的小孩、失智之老人,找不到回家之路,淪為鬼魂,答案就出自至樂篇百歲人瑞髑髏所說之: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四季如春,住恆溫之環境,永遠不會冷,也不會熱,很快樂,不必再轉世來當人,就不必再受苦了,如果再來當人,就要重新修道,萬一連人也轉世不成,轉為其他動物,那就有苦不能言,連人話也不會說(知者不言),那就麻煩大了(須再以另一篇文章說明,讀者才會懂).這就是有修道與未修道觀念與認知、有覺悟與未覺悟之不同,給世人參考並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