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修道德為無用之大用(看得開、想得通),可庇蔭子孫-再多的財產能換來什麼?

修道德為無用之大用(看得開、想得通),可庇蔭子孫-再多的財產能換來什麼?
        逍遙遊篇:「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樑,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乎哉!」、人間世篇:「南伯子綦遊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庇其所藾()。」、外物篇:「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厕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此三則故事是在解釋老子第9章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要世人能看得開、想得通,欲望不能無止境、不知足的一再追求身外物來滿足欲望,再多的財產,人所佔的土地也不過是一尺長(容足耳)而已,晚上所睡的床鋪也不過6、7尺長而已(容身耳),其它都不是我們的,如不懂得積德、修善,換來是靈魂帶走無邊之罪惡(至黃泉),因為這些名、利(財產)是假相,對人生並無幫助,只有善、惡真正的跟隨著每個人的一生(靈魂)走到底,這才是人生的真實相。
        前文已言及:釋家思想僅教人如何修心養性?才能出世,屬於出世法;儒家思想僅教人如何修心養性?才能處世,屬於入世法;道家思想同時教人如何出世及處世,兼具出、入世法。三法門並無一定標準,故無那一法門較優之問題,是隨人之口味而定,猶如楂、梨、橘、柚,四口味味相反,但皆可於口,同樣都有酸甜之味道,歡喜吃就好了!同理;有人喜歡吃齋、唸經,有人喜歡吃豬肉,拜神明、有人喜歡吃牛肉、禱告一樣,高興就好,同樣都是在求心靈之安慰。莊子不敢洩漏天機,而以說故事之方式要世人自己去體悟故事之意境及其道理,故事懂了,老子道德經之真意自然就會懂,未悟出莊子所說之故事真意,讀道德經僅能望文生義,說文解字,故道德經意境相當之高,故不懂得莊子(南華經)即無法懂得老子(道德經)。故事文義大概為惠子懷才不遇,向其好友莊子抱怨,將自己比喻為樗樹,木材樹身及枝葉之材質均不佳,大樹樹立在路旁,砍樹的工人連看一眼都不看,現在你所說的話就像大樗樹一樣,大而無用,眾人是不會相信的。莊子與惠子抬槓說:你沒有看過狐狸嗎?會彎著身子躲起來,在等待適時抓小動物來吃,狐狸很狡猾,東跳西跳以誘引小動物,以便抓來吃,不避位置之高低,跳到最後中了獵人所裝設之機關,死在捕獸夾、網,中。犛牛的身體夠大了,但是不會捉老鼠,現在你有大樹,擔心大樹大而無用,為什麼不種在虛靜遼闊之原野,逍遙躺在樹下乘涼,也沒有人會去傷害樗樹,傷害它也沒有用,那還擔心甚麼呢?南伯子綦去商丘遊玩,看見一顆大樹與眾不同,一千輛四馬共拉的大車,都被隱蔽在它的樹蔭之下。」、惠子告訴莊子說:你所說的話沒有用。莊子說:知道無用,才可以與你說有用了。天地不是很廣大嗎,人能所用到的土地只限於腳能所踩到的土地,腳踩不到的為無用之地,如連腳所踩的有用土地也要一併挖掉,挖到了黃泉,人所踩的土地尚有用嗎?是在比喻再多的財產,人的腳所能踩得到的也不過一尺左右之土地,其它的土地都不是我們的,如人心不知足,一再追逐財產,縱然把全國的土地都歸於你所有時,於人死掉時,這些土地對於你來說還有用嗎?惠子曰:沒用。莊子說:那麼無用的用處也就很清楚了。」;光就故事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未能進入故事之意境中,是無法融入於日常生活中,只會學理,不會實務,則看故事一點味道也沒有,看久了就會倒味口,但當會實用,能融入於日常生活中,就像啃蘿蔔乾一樣,越啃越甜,越有味道,會對故事產生高度之興趣。
        老子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是在說明處世自大自滿、會利用權勢而居高位的人,容易跌倒,錢夠用就好,見好就收,不要猛賺不義之財,而不知止。人不要鋒芒太露,以權勢壓榨百姓,雖會出眾,但不能常在,於失勢後,就會被清算,囂張不會比落魄久之意。而莊子為闡明其真意,寫了上項三則故事,將其解釋的淋漓盡致,足為世人之借鏡。此三則故事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講到人的心坎裡去,故事之比喻又是不變之天律。老莊之理論主張既已來當人,要能於複雜之社會中生存,就必須修道,才能保身並可免除禍患,知道回去本原地之路(南冥者,天池也。天池者,帝鄉也。意即能回天堂),才不會像迷路之小孩,找不到歸鄉之路。故有修道,心靈才能幻化,又可庇蔭子孫。現今之世人就如同惠子,重視功利主義,世人整天忙著賺錢或有心的在爭名、利,一切向錢看,以能賺得到錢,看的到的有形利益才算有用,名、利雖有如糖衣,但暗藏病毒於人體內,病毒總有一天會發作,如與無形傳染病毒(類似SAS病毒)磁場一相對應,病毒就會發作(中獎了),此道理就如同運毒者一樣,心術已含病毒而不正,於過海關時,經電腦一掃描或緝毒犬鼻子嗅一下,就現形了,逃也逃不掉;如果有修道,修到沒有妄心,回返真性,心清淨,體內沒有病毒,縱使再強的世紀大病毒來襲,與海關X光掃描行李箱一樣,箱內有無放置違禁品?掃一下就無所遁形之原理相同,心清淨的人與X光機不相應,就不必害怕會遭到病毒傳染。修道是在積德,為無形財富,但看不到,賺不到錢,則算是無用,認為莊子講的話大而無用,但莊子則以修道為看不到的,雖然無用,但實則為大用,並舉出文木(直木)與散木(樗樹)、狐狸與犛牛之故事,以此故事比喻世人怎樣才算有用、怎樣才算無用,直接講到世人的心坎裡,以散木(樗樹)、犛牛來比喻修道人,以直木與狐狸來比喻賺錢與爭權奪利;山木篇有提及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之故事、樗樹雖然是散木,才質雖然無用,但不會被伐木工人砍掉,能終其天年。以一千輛四馬共拉的大車,都被樗樹之樹蔭隱蔽,以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來比喻修道的無形力是無窮的,又可庇蔭子孫。以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腳所能站立的土地約一個腳掌的長度約一尺)耳(而已)。然則厕足而墊之(連腳所站立地方的土地也要賺去)致黃泉(喻人死了,財產也帶不走),人尚有用乎(人還能使用這些土地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來比喻追逐財富,雖然富可敵國,如仍不知止,連腳所踩的土地也要一併挖掉(也要賺),最後把身體搞壞了,人死了,所賺來之土地(錢財)還有用嗎?來比喻賺不義之財之下場,惠子恍然大悟,才認為追逐財富是帶不走的,財富是假相,是無用的,莊子才說: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那麼無用的用處也就很清楚了,才可與你言用之道理,與用而不用(相隨心轉-人有修、沒修、有沒功力?有幾斤、幾兩?土話說:屁股有幾根毛?全部都顯現在臉上)是相同道理的,且思想、見解、行為影響面貌,人喪失倫理道德,心有妖魔鬼怪的思想,相貌就顯得不倫不類,不男不女;守住倫理道德的人,相貌就很好看,假也假不了的。
        莊子雖然是在說故事給世人聽,故事是屬於無形又看不到的,但是玄得很,又是為不變之天律,其所說之故事之意境是否真實?世人是否會存疑?真假與否?看看紅極一時之大官、諸侯、民意代表、紅頂商人,當其當紅時,紅到發紫,收巨額賄款、政治商業化,商業政治化,官商、財團聯合治國,炒股、炒地、炒房,昧著良心,都市計劃想要怎麼變就怎麼變,要徵收多少土地就徵多少土地,官商樁腳聯手炒地皮,炒高房價,使年輕人望樓興嘆,買不起房子,你抗議你的,我做我的,要自殺是你家的事,我就是要這樣幹,他們都無動於衷,又滿口仁義、道德,當東窗事發時,一個個都跑去土城受訓,吃免錢的飯,或逃亡國外,死於異鄉,不但無法庇蔭子孫,反而使子孫蒙羞,見不了人,此故事之意境是在說這些,依直木先伐,因有用而有害;散木無用,免伐,因無用而無害之理論觀之,追逐財貨,爭名利之有用之用,不如修道心境可化其身為寂靜(一心清淨,一塵不染-無何有之鄉),可遮蔭之樗樹之無用之用,如有世紀大病毒傳染,老天長有無形之眼睛,也可很自然的讓有修道積德德的整家人避開感染病毒之禍患,修到誰無所得,但就有此種好處,這就是無用之用之好處,世人足可當借鏡!如不相信,當參考也不錯,有百利而無一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