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以寓言(故事)、重言、卮言(無量義)闡述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即佛家所言之: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不能執著於相)之妙道。

以寓言(故事)、重言、卮言(無量義)闡述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即佛家所言之: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不能執著於相)之妙道。
        寓言篇:「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論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為耆艾。年先矣,而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故曰無言。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天道篇:「輪扁曰: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此篇立言是在走雲端之修道高人才寫得出來,一般人不要說寫作,連看也不一定看得懂,能得其真意,是讀者之福!道本無體,如渾沌,什麼也沒有。但有相、有用。因道不可言說,但不言說又無法傳遞其真實性,故須要以名、相來言說,由言說中來悟出道之真實性,故世人所言說的為道的相與用,未能觸及道之本體,故有說等於沒說,沒說中又等於有說(與佛家所言之: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之教義相同),而道本自然,無道可修,亦無佛法可修,修到最後,知其原理時,才知道體原(本)來是什麼也沒有,空空如也!所以不論是說道法、說佛法,說到最後進入高階(層次)道體時,才知道是什麼也沒說(言無言也)。無說而有說,有說而無說(即佛家所說之無量義),到底是有說或沒有說?也不知道,空空如也(道可道,非常道。故曰:不言(屬於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層級)。只能意會,不能言談,怕一入言說,又不能盡意,而生錯誤-詳天道篇第10節: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哉,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只是說給未學佛道者或初學者聽而已,才知修道學佛無所得,雖曰得道,只是為度化眾生返回真性(與生俱來之自性),實無所得(得無所得,什麼東西也沒得到。但無得又無所不得-無心求得,但老天依心電感應、感應道交之原理,會自動送來看不見之無形利益,又是一般有心求得之人所求不到的),如此而已。妙哉!
        莊子這本書有如童話故事,占十分之九,因言如出於己,世俗之人都無法接受,故須以說故事(寓言)方式為之。而寓言中藉重長者的話又占十分之七(重言),所以已言也:是用來終止天下爭辯的,是為耆艾:必須引用德高望重長者的話。年先矣,而無經緯本末以期來者,是非先也:但僅是年紀大而知識不能與年齡相合,沒有才識,無以過人,就不符合耆艾(長老)之條件,這也不算長者。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如果沒有優於別人而有長者之尊,就是不能盡其為人之道。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人僅年紀大,知識見解如趕不上年齡,就是不能盡其為人之道,是算老不修,也可稱為老賊。無心之言,而自然的流露,有如自然之宣洩聲音,隨時會出現(巵言日出),巵言:即不著邊際,讓人摸不到邊,而其每句話都含無量義,有很大的想像空間,要靠自己去領悟才知道其意境的。再以自然之分際來調合,寓言十分之九,是要藉別人的話來談論的。作者一再強調莊子一書是在說故事,才不致洩漏天機而觸犯天律,因道是無形的,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而實質上又是在主宰凡間萬物之生靈,威力無窮,而大道不言,又行不言之教,故道可道,非常道,雖老莊自己知道道,但也須遵守知者不言之天律,所以須以說故事之方式寫書,如悟得出故事真意,間接即可知道一些無形之道之秘密,也才不會洩漏天機而觸犯天條。也就是言無言。也就是說:莊子到底有沒有說呢?不要去探究到底是有說還是沒有說?這樣就執著了。也就是迷惑了。也就是說:有說也不對,沒有說也不對;有說也對,沒有說也對。因道之運化具有變化無常,不可預測的特點,故不可言說,也不能以文字來完全表達,必須親自去悟 ,才能得出答案,故曰:無言(則陽篇第11節:非言非默)。言無言:言說無法完全表達出來,即是比喻修道人已達到忘言境界(即與道不可言、道可道非常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同義),對於道之本源,不會去談論它(即沒說而有說,有說而沒說)。對言者而言,是以無心自然流露之言,所以說言無言(無說有說);於聽者而言,言者是有言啊(有說無說)!一方說有說,一方說無說。二說皆對。所以就沒有洩漏天機之問題。不像修假道學者,為了求名,為證明自己有通天本事,社會上發生了某些大事時,自認是大師級人物就會於媒體上放言高論,以顯現其道行。故從第一章逍遙遊篇之篇首:北冥有魚,化為鵬,一開始就在說故事了。讓讀者有如丈二金剛,摸不到邊的。魚怎麼有可能變為鳥呢?任憑凡人怎麼想也想不出所以然來的,但故事確實是如此寫的,必須由世人自己去體悟,進入故事意境,才知道他是在說什麼。如單純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之方式來讀,是搞不清楚他是在說什麼的。但莊子所說的故事,世人不能就把它當成是故事來看,其所說之故事是為真理、天律,否則世人終會吃盡苦頭的。因故事變化莫測,給世人無限之體悟大道之空間(因以曼衍),所以窮年(即可以盡年,世人有去體悟就能活到壽終正寢,不會白髮人送黑髮人、也不會橫死、意外死、冤死、慘死…)。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故曰無言:不說話,自然就會平等,平等中又說話,就不平等了,以話來說明平等,就不平等了,所以說不必說話。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莊子不是普通人,而是修道高人,他可裝死來戲妻,以測試女人心,又活回來,而有天下最毒婦人心之點故。你說莊子不是說寓言了嗎?莊子說我什麼也沒有說,是故事所說的;你說莊子沒說話,莊子則說:我什麼話都說了,而且連人生一輩子會發生之結局都說了,但我什麼話也沒有說。人一生中我都沒說,也不一定我沒有說(也就是說不說話,沒有人會說你是啞巴)。那莊子是有說或沒說呢?這就是妙道,要靠是人自己去體悟其意境,才能得到答案的。
        莊子於天下篇說: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他認為社會黑暗,是不可講正經的道理,世俗是不會接受的,反而會變成是異類。所以必須以寓言為之。並舉例說:親父不為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可見於亂世,莊子學會了自保。所以要能悟出莊子所說之故事意境,必須要如天道篇:輪扁所說:鑿車輪之榫眼,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即順心自如。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數:即Knowhow也。比喻悟道要有秘決、竅門,才能進入意境,未能進入意境,則有讀沒有懂,很可惜。
        有許多大學碩士、博士,也有在讀莊子一書,但就是看不懂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在說些什麼而作罷,只是未能進入意境而已,宜多加油,更進一層,自可享受如應帝王篇所述之仙境。讀者以後可回顧作者於2012年開始所寫的莊子實務之每一篇文章,於文章中所點出的每件事是否一一應驗?但作者什麼也沒有說,是依故事內容悟出其道理而說出的。你說作者事前怎麼沒有說?要等到事後才來應證?但作者說我什麼都說了,只是讀者不解其意而已,這就是妙,也就是涉及修道層級的問題了。作者鄰居住有一將軍夫人,年約90歲,患有輕微失智症,兒子在上班,請外傭照顧,為一孤獨老人,作者有時與她閒聊,就說一些莊子所說的故事給他聽,逗她歡笑,她聽了,笑到連假牙都快掉下來,也笑到流眼淚,並說:活一輩子,都未曾聽過這種故事,人生確實也是如此,且感慨萬千,並說:聽了這些故事特別高興,晚上可多吃一碗飯,頓時,也不見有失智情形,特提出與讀者共享,並順便向讀者拜個早年,祝乙未羊年,心想事成,事事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