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形影相隨(相隨心、業力轉、體質也隨心轉)、越雞、魯雞,德非不同,但修道層級不同,其才有巨小。

形影相隨(相隨心、業力轉、體質也隨心轉)、越雞、魯雞,德非不同,但修道層級不同,其才有巨小
        庚桑楚篇:「南榮趎曰:目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盲者不能自見;耳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聾者不能自聞;心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狂者不能自得;形之與形亦辟矣,而物或間之邪?欲相求而不能相得?今謂趎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慮營營。趎勉聞道達耳矣。…庚桑楚曰: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雞不能伏鵠卵,魯雞固能矣。雞之與雞,其德非不同也,有能與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來乎?南榮趎曰:唯。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眾也?南榮趎懼然顧其後。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謂乎?南榮趎俯而慚,仰而歎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若規規然若喪父母,揭竿而求諸海也。汝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無由入,可憐哉!」、知此小巫見大巫的問答,就知道有修道與未修道(只知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凡夫,智慧差別懸殊。
        故事中南榮趎問庚桑楚問得很妙:每個人都有眼睛與形體,我看不出有什麼不同,可是瞎子就是看不見東西;每個人都有耳朵與形體,我看不出有什麼不同,可是聾子就是聽不到聲音;每個人都有心與形體,我看不出有什麼不同,可是瘋子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人的形體都是彼此相近,是因為外物阻塞而有好人壞人之分別嗎?我想要知道答案,但無法悟出其道理來。庚桑楚要他保全形體,守住本性,腦筋不要胡思亂想而被困惑。南榮趎勉強把話聽進耳朵。庚桑楚故意裝迷糊,大打太極拳,要讓南榮趎去老子那邊聽他訓話,所以很謙虛,回答得很妙:奔蜂:小蜜蜂也。藿:豆也。蠋:豆中之大青蟲也。伏:孵卵。鵠:天鵝蛋。小蜜蜂不能變成豆中之大青蟲,越國的雞無法孵出天鵝蛋,魯國的雞就可以了。此二種雞一樣是雞,天賦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本能不同,就有大小之別。比喻我的才能與奔蜂、越雞一樣才小,修道之層級不高,難當重任,無法回答你所要問的問題,為什麼不去南方拜訪修道層級高強之老子呢?文義解釋是如此,意境是比喻南榮趎求道只想速成並留痕跡,自己的眼睛、耳朵(比喻其心),從形狀看來與人無異,但卻不能自見、自聞、自得:即不能懂得至道之言,這跟盲、聾之人又有什麼兩樣呢?以此比喻來說明每個人都有器官,有的人器官就不會壞,有的人器官就會壞。南榮趎準備糧食,走了七天七夜才走到老子住處,老子說:你是從庚桑楚那邊來的嗎?南榮趎說:是的。老子說:你怎麼帶這麼多人一起來呀(隱喻南榮趎心不清靜,內心有妖、魔、鬼、怪那麼多人跟隨著他)?南榮趎很驚訝的回頭看(明明是只有我一個人來,老子怎麼說我帶這麼多人來),心裡就慌了,老子說:你不知道我所說的意思嗎?南榮趎羞愧的低下頭來,仰天嘆息說:現在我忘記應該怎麼回答?因而也忘記所要問的問題,講話就結結巴巴的,不知道要怎麼問,也不知要怎麼答(吾忘吾答,因失吾問)。為什麼會這樣?當然是遇上高人,層級相差太大,所以會亂了分寸,問題就出在南榮趎心中仍存有知、仁、義,而放不下,愁眉苦臉,對世俗涉入太深。老子所看到我帶那麼多人(知、仁、義)一起來,人是從那裏冒出來的?這就是玄。代表有修為與沒修為的人功力差太多了,一個可看到無形的東西,一個是看不到,正因為南榮趎所問的問題涉及到道的層面問題,所以庚桑楚自認自己功力不強,不願正面回答,所以只以南榮趎所問的方式來回答他,才叫南榮趎去拜訪老子,老子的武功最強,知道無形的道,所以看得到南榮趎後面所跟隨而來的是什麼人。
        道是看不到、摸不到而卻真實存在的無體物(知、仁、義),永遠存在。人眼睛所看得到、聽得到的是有體物,不會長久存在。二者差別在此。人與妖、魔、鬼、怪都是物,只是居住的空間不同,磁場不同,陰陽兩隔,互不相關,不論是人碰見妖、魔、鬼、怪或妖、魔、鬼、怪 碰見人,雙方都很衰,都是見到不該見的東西;人抓不到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也抓不到人,因為一個是有體物,一個是無體物之故也。凡是有修至無極層級之修道之士都知道此道理的,說白了,就是如此而已,並不足為奇。修道要澈悟於心,不可只想檢現成、操捷徑的(僅達於耳,只想問人知道答案而不知所以然:即老子第53章之:民好徑)
        題目之物隨人形(形影相隨),也就是陰德(真的知、仁、義)、罪孽(假的知、仁、義),會隨人的靈魂、形體一起在走,人走到那裏,善、惡就跟著人一起走,所以世人幹了多少缺德事(假的知、仁、義),違背了仁、義、禮、智、信,就是違背了道德之根本,冤親債主就跟隨著人的形影一起在走,就有苦頭可吃了;積了多少陰德,此陰德就隨著人的靈魂一起在走,能庇蔭子孫,不知道此原理的人就不知道因果關係的可怕,知道此原理的人,連腳底都會發麻,所以看到有人在追殺人、無故發瘋住進瘋人院,怎麼醫也醫不好,這都是有其前因後果的,只是此因果關係人眼看不到而已,是真實存在的,當問題發生時,不明事理而見義勇為的人,往往會公親變成事主的,人做事為什麼敢亂搞?問題就出在此處。老子說是:形影相隨;莊子說是:形與影的關係。其實南榮趎問庚桑楚之有關目、耳、心、形四個問題,莊子於故事中都已說過,作者也已於文章中都闡述過,於此即不再贅述,此文章謹引述題目來源及語文出處,是有所本的,並非無稽之談,因世人都知道任何事都有因果關係,只知道因為這樣,所以如此。只是不知道因為與如此之前所形成之理由及過程的原理,如依南榮趎一開始求道僅達於耳的方式,就會若喪父母,揭竿而求諸於海(竿:表識也。諸海:人海的形容詞。求道於跡象,就如同失去了父母而拿著修道的大旗,於茫茫的人海中找父母一樣很難找到,是會徒勞無功的),還會被高人虧:汝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無由入,可憐哉(是迷失真性的人,茫無所知,想要恢復本來的真性,可是找不到路啊,真可憐)!所以要知道因為與如此間形成之理由及過程的原理,就須澈悟莊子所寫的:知北遊與庚桑楚二篇文章,知道並澈悟其道理,就知道社會所以會亂及媒體天天吵吵鬧鬧的原因,就了然於心,不必說出口。因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所以幹好事與壞事,老天都看得一清二楚,逃也逃不掉,都會有善惡之報,形影相隨(如影隨形)。也會先顯現於自己及子孫的面相上,例如當人心情很好時,顯現在臉上之表情就很高興;當心情不好時,會顯現出臭臉或面色鐵青,是假不了的 ,所以要談事情前要觀察對方之臉色是很重要的。話點到為止即可,如將緣由全部說出口、多言,反而會顧人怨的,就由讀者自己來領悟吧!願人人有悟性,能悟出故事之道理來 ,能成為至人,早日返回真性,才能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遠離禍患。願人人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