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萬物畢羅,莫足以歸-沒人有資格去談論死後靈魂要歸何處(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只有修道者知道,但不言)?

萬物畢羅,莫足以歸-沒人有資格去談論死後靈魂要歸何處(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只有修道德者知道,但不言)?
       天下篇:「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 、齊物論:「知止其所不知,至矣。」、老子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莊子此三則立言,源自道之根柢,是修道修至無極(老子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杳兮冥兮,萬劫而不壞,貫乎太極之中,超乎太極之外)最高境界才能知道此道理的,尚未修至此層級者,只要能知道原來道是這樣子的,就好了,修道就已算很高境界了,可不必再追求想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道,讀者可參考之。
       老子、莊子都已是道之化身了,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是為王者師、為帝者師、為皇者師。王者,指首長、董事長、總經理。帝者,指領導人、國王、總理。皇者,指天王(民間所說之:天公伯、玉皇大帝)、地王(民間所說之:地藏王),一字多解,三者統稱為皇。師:效法對象、老師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為無形之道之主宰者。為什麼說老莊學說是修道者之最高指導指南?前文所寫的莊子一書(南華經)其思想稠適而上遂之文章,讀者可自行點閱,本文因其稠適而上遂之道理比較深,要等到讀者達到一定之層級時就看得懂,所以留到現在才來寫。因為道是無形、無象,且無跡可循,也無可類比、變化無常,沒常規的,不能描述其變化無窮之本質,故曰:不言(知者不言)。說能描述道理的人,是沒有了解大道變化無窮之本質,故曰:言者不知。所以說人死後靈魂返回太虛,回歸到道中,靈魂也是芴漠無形,恍恍惚惚,漂浮不定,變化無常,不能預知魂會歸何處。芴:同惚字,指道體而言。所以是寂漠的。也是老子所說:寂兮!寥兮!它與生、死是一體的而相依、與天地竝存、與神明同往。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芒,同茫字。之:指去的意思。適:也是指去的意思。合稱何去何從也?也就是它從那裡來?要從那裡去?都是惚恍,因為道老早就已超越時間、空間之限制了,所以也搞不清楚就是啦!就是因為老子、莊子已是道之化身了,所以其在世間之各種顯現、顯象,也是芴漠無形,變化無常。莊子齊物論說:無形的真君()在主宰有形的萬物之原理,世人如想以世俗的眼光、世俗的事情想去體察老、莊,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秋水篇所言之:如使蚊負山,是不可得也。
        就是因為無形的真君()在主宰有形的萬物,所以萬物凡有生靈的均由道在管理其靈魂,所以人死後魂歸何處?是很有趣的話題,也沒人知道。但莊子卻說: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宇宙萬物通通包羅在內。萬物與我為一,都一網打盡(畢羅也),都在道中,一個也逃不掉,都不能預知自己死後,靈魂會回歸於何處?都是受到寂漠的道在主宰的,專視有無修道及層級決定其靈魂之歸宿,這叫萬物畢羅,莫足以歸。莫足以:沒資格談論也。即萬物沒資格談論、選擇自己死後靈魂之歸宿。只有出生來當人才有機會修道,如出生於其他卵生、胎生之動物,就不會講人話,也就沒有機會修道了,那就很可憐。如果出生來當人,未修道還不打緊,如又胡搞、瞎搞一通,將來死時,就會如同迷途的小孩找不到歸鄉之路,其靈魂即找不到歸宿,淪為流落在外的遊魂,須轉世為其他動物,無法講人話或無法轉世,永遠住在地獄(不見天日之彎業大樓、枉死城)講鬼話,那就慘了。所以莊子說:莫足以歸。如沒有修道,萬物都一樣(畢羅),就不足以作為生命(靈魂)最終的歸宿。只有修道才足以(有資格)找到自己靈魂的歸宿,如最終靈魂的歸宿歸於其他萬物(豬、狗、牛、羊…等),那就不值得了。

        老莊主修道德,道德這一區塊就歸他們在管,養生主篇: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已講得很清楚了,將來人一生的功過,老了,一切都要算總帳,才可決定每人的靈魂最終的歸宿,故事是如此說(唯一要注意的是:莊子所說的故事並非一般小說、寓言由人所編造出來的故事,而是代表天機,因天機不可外洩,洩漏天機,有罪。才以說故事的方式道出,如此,即可阻卻違法,雖算有一點偷吃步,走捷徑,但不罰其行為。所以莊子所說的故事是真實,而且無法變易的,也是老天所制定的人生遊戲規則,任何人違逆不得,不然就會有苦頭可吃,人生中幸與不幸、福與禍,就是以他所說的故事為準據法則,看世人怕不怕),人死了靈魂歸宿於天堂或地獄?也只有往生者本人才知道,活人是看不到也不知道的。往生者本人知道其自己靈魂的歸宿,但已不會說話了,這就是「知者不言」;沒有往生者既看不到也找不到往生者之靈魂,卻直言知道往生者靈魂是住在那裡?是在鬼扯,也叫「言者不知」。不論是真?是假?世人只要不違反自然,行事不違反道德,就無須去考慮這些問題,不知讀者之見解為何?願每人都能過著平安的生活。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不馮其子,靈公得而里之、萬物一府,死生同狀(魂魄將往,乃身從之)-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祖先風水寶地、長輩居住之房子,是視其生前修善積德,地隨心轉所得到之利益,其子孫亦有積德,即能守住好風水、房子)之道理。

不馮其子,靈公得而里之、萬物一府,死生同狀(魂魄將往,乃身從之)-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祖先風水寶地、長輩居住之房子,是視其生前修善積德,地隨心轉所得到之利益,其子孫亦有積德,即能守住好風水、房子)之道理。
        知北遊篇第7節:「解其天弢,墮其天袠,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養生主篇第5節:「老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則陽篇第9節:「夫靈公也死,卜葬於故墓不吉,卜葬於沙丘而吉。掘之數仞,得石槨焉,洗而視之,有銘焉,曰:不馮其子,靈公奪而里之」。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了悟人生,萬物一府,死生同狀;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之原理,也是自然法則。不必算命,看風水,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處處是好處,因相隨心轉,境隨心轉,地也隨心轉,地是一樣的,而心有正也有邪,心正,住的地也是正,轉出來的住家環境就是正數,祖先所得到的風水(處)就好,就是福地(能成就智慧、功德之地方);心邪,轉出來的環境就是負數,祖先所得到的風水就不好 ,則子孫之音聲、容貌、身體也會不正常。相隨心轉,人有修、沒修?有功力、沒功力?自己有幾斤、幾兩(土話說腳倉-屁股有幾根毛)?氣質如何?全部都顯現在臉上,假也假不了。心之正與邪,其身體健康、居住環境都會受影響。只要心善、行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也跟著轉善,風水也跟著轉好;風水不好,心一轉正,就變好了;風水選得很好,心不正,風水又轉壞了,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有福人在此地住,當地人也有福了。長輩居住之房屋氣勢很旺時,其子孫是不會輕易的把房子賣掉,以免被家族、鄰居所議論;如後代祖孫未積德,事業不順,家庭問題一堆,就會起心動念找風水師到祖墳、家裡看風水,變更風水或床鋪、家具之擺設位置,想改變磁場,如仍無法改善,就會選擇將房子賣掉,另外找適合其居住之新房子,但房子不是說你想賣就賣得成,房子也會找新主人,會找與其磁場相近之新主人,不然房子賣很久也賣不掉,舊主人認為房子不好,賣掉後,新主人買去,進住後就住的很如意,同樣是一間房子,舊主人認為磁場不好、新主人認為磁場很好,這就是事在人為,自然環境之變化根本之原因是在於人心,道理就是如此,尤其是有帝王穴位之房子,不是你有錢買得起就能住得很順利,必須有帝王之德之人才住得起的,古代的皇帝是一國帝王,其以帝王之尊,所住的房、宮都是坐北朝南,南是代表代領人民朝向光明,官吏官位較低,只能住坐南朝北或其它方位,否則會抓去砍頭的,自有其道理在。而風水是由祖先積善修德累積之德行,感動天地、山川,由老天所賜與其祖先、子孫所居住之陽宅、陰宅均為好地理、好風水,氣數強,其祖先及子孫有得到地理,氣數、氣勢旺,身心健全、身體健康、家庭圓滿,能得到此利益(好洞),並非靠堪輿師堪輿而來;生前如無好的德行,不論堪輿師堪輿到如何好的風水,都會因德不配位,風水再怎麼好,就是得不到地理(氣數、磁場),自動變為與一般風水一樣-即靈公也死,卜葬於故墓(生前自己已找地理師選定,將來要當自己風水寶地的土地)不吉,卜葬於沙丘(看不起眼,沒人要的小沙堆反而藏有穴位)而吉之道理(你認為不吉,但別人認為大吉)。磁場(氣)不好,會讓人身心不安,所以氣(質)很重要。與沒有當官命的人,偏偏愛當官,找關係走後門弄上一官半職來當官,但官沒當多久就出事,送去土城受訓;但命中有當官命的人,不必背景,官運亨通,當一輩子的官,什麼事也沒有,其道理、原理是相同的。今人迷惑顛倒,心反而被境界所轉了,已分不清楚對、錯,才會認為極端氣候與心性無關,這樣麻煩就大了!故任何人都無法與老天對抗之天律(自然法則),信不信並無拘束力,但最終的結局就是如此。
       人一出生就被八字命所定格了,是老天給予每個人的軀殼所加之自然無形如弓套束縛,綁著世人所放不下之牽掛與煩惱(類似人間之緊箍咒或天界之捆仙索,任何神仙都解不開該繩索,只有太上老君才可解)套住一樣,每個人的命運就須照著八字運走,也就是要世人修道,有修至一定層級時就能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因為對人生有一定程度之了悟,已看開了、想通了,老天給他的無形弓套(捆仙索),牽掛、煩惱的繩結也就解開了、解脫了。解:解除也。脫:脫離也。即解除脫離習性、妄想、執著,回歸自性也。可逍遙遊於無朕,也就是養生主篇所說的: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沒修至一定層級的人,老天給他的無形束縛須要到死亡時才會自動解開(解脫),此為有修與無修之分水嶺。也就是莊子所說的:解其天弢,墮其天袠。習俗上,人往生時,家屬及參與弔唁之人都會哭,有的哭得死去活來,表示對死者的不捨,於人在世時為人子女的有盡孝道,於告別時哭,還有些道理;在世時未盡孝道,於告別時哭得很大聲,那是要哭給死人聽或哭給送行的親友聽呢?或以哭來表是其已盡孝道來欺騙社會?也不曉得。而有修道者,知道死亡只是換身體而已,如換衣服一樣,所以面對死亡不畏懼,其心裡所想的是想換更好的身體,如果是換成牲畜身,一樣是身體,但不是人身,那就麻煩了。
        人要死亡前,閻羅王已先點名,被點到名時,靈魂先出竅,先被收走,就要等待回去報到的時間了,此時,人就處於彌留狀態,等到要回去報到的時間一到,就會把最後一口氣吐出,二腿一伸,心臟就停止跳動,就嗚呼!哀哉了,肉體也跟隨著死亡。也就是文言文中莊子所說的: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逍遙遊篇有言及: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此道理應證於則陽篇之:不馮其子,靈公奪而里之。馮通憑字。其子:原死者子孫。即意謂原葬子孫不能保祖墳,將被後世靈公奪去居住。未修道人自己已自身難保了,也沒能力來庇佑子孫,子孫又未修道,也就無能力保住其祖先之福地祖墳,子孫能積德,才能保住祖墳之好風水。未積德 ,福地反而被有修道之人祖先得到。當事業不順或家庭狀況連連時,子孫就會怪罪祖墳風水不好,要去遷葬祖墳。祖墳一遷,剛好靈公撿到便宜,有好風水可居住。所以說祖墳最好不要去動它,台灣來臺祖之子孫至今已平安的相傳到第十代,比較早婚者已是第十一代了,能保住祖墳至今而未遷墳,表示子孫中必有修道高人存在,老祖先赤手空拳,來臺開疆闢土,繁衍下一代,其墳墓就等同是陽間子孫的古厝住宅,子孫居住的很平安時,長一輩是不會輕易去賣房子的,都會守住老房留給子孫或出租的道理相同,老祖先所住的陰宅能住到現在,表示住的很安穩舒適,子孫也能平安,子孫要去動祖墳陰宅,等同要老人搬家,是很痛苦的,老祖先就會心慌,等同無家可歸,一去動祖墳,將來子孫也是一樣會心慌,難保平安的,一般人是不懂這些道理的。尤其地方諸侯更不可憑藉其權力,嫌人祖墳刺眼,力用公權力去變更都市計畫,要強遷別人祖墳,如有此念頭,著手去變更者,不顧其後世子孫異議,照常一路開綠燈審議通過,還未變更完成公告實施,罪刑較輕,會得猛暴性肝炎,讓動邪念之首長要死不活,以示薄懲;等到變更完成,公告實施,下命令準備要遷人祖墳時,讓祖墳之祖先知道,馬上就被抓回去報到跑去閻王爺處受審,有許多此案例,很可怕的。此靈公的故事是代表有修為之人,你認為風水不好,但有修為之人認為風水很好,這是比喻老天早已安排好了,世人無多賢之意。所以不必太在意風水之說,風水(勘輿)也分成好幾派,那到底要聽誰的才對?答案是守住祖墳,聽老天的話才對,有修至無為之層級,能達到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所有之問題都可解決。子孫不能太聰明,認為子孫有人事業已輝煌騰達了,想讓祖先也能住豪宅而去遷祖墳,如此一遷,老祖先不氣死才怪,如不懂此道理,也可去分析為什麼老人家都寧願住鄉下老家,而不願意隨兒女到都市去住,子女就要回鄉去照顧老父母的原因,就是此道理的。
        每人都會有親友往生,於參加告別式時都會感慨萬千,看到會場所懸掛之音容宛在、返樸歸真之輓聯,就會想到人生就是如此,沒什麼好爭的。告別式完成,大體棺木送火葬場化成灰燼,骨灰可餵鯊魚,也可當肥料,樹葬、海葬,放置於納骨塔都可已,一切就回歸自然,返於大虛(理天)。也就是莊子所說的:萬物一府,死生同狀。天府與地府合稱一府。一:即道也。府:藏也。道體,為萬物最後都變為灰燼,回歸道體之自然府藏,可冥於變化也。意即宇宙、世界是同一府藏,而萬物因冥於變花,而各居住於不同空間,故死生同其形狀,無變於己。胎生、卵生動物,都居住、生存於宇宙、世界之同一空間,萬物平等,最後都須回到道藏(體)中,一切化為無,回歸自然;人光著身子來出生當嬰兒,生的方式同一,也沒有一個人是穿著衣服或帶金銀財寶來出生的;但死的方式有百百種,不論是壽終正寢之老死或病死、氣死、註死、赴死、替人死、冤枉死、自殺死…等等,死法雖然不同,死像之面貌是慈祥或悽慘,回去報到時,每個人死狀相同,一律都是躺著直直的放置於棺木中,也不能帶任何東西回去,送進焚化爐化成灰,每人都一律平等,沒人能例外,也沒有富人坐著死,窮人站著死,就沒有貧、富、貴、賤之區分了,這叫作齊物,也稱為公平、平等,其餘的平等都是假平等、不公平。莊子的齊物論就是在說明這些哲理。知道這些道理(道者,理也。理者,路也。經由修道回歸理天之路也),就會了悟人生,人生就是如此,也沒什麼好爭,於面對死亡時就不會恐懼,只差別是到天堂(極樂世界)或地獄(枉死城)住而已!這就是人生。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長壽之道—吐故納新、蔽而新成、不欲盈之龜息養生大法。

長壽之道—吐故納新、蔽而新成、不欲盈之龜息養生大法。
        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老子第15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此二則立言,是提供給修道者想能夠長壽之妙法,讀者可不花錢,把心靜下來,多多學習小鳥伸頸脖舒翼,吸新氣,吐舊氣,使氣脈流暢,即能長壽(龜息大法),不妨試試看,可包君滿意。
       老子的道德經,每人都會解釋,且每人的解釋都解釋得頭頭是道,每個人的解釋都對,這就是老子功力高強之處。但世人或坊間學者之著作是否符合老子所說的話之真意?老子本人於寫完五千言之道德經後,並未作解釋就出關去了,也找不到人。所以要知道老子所說的話之真意為何?就必須以莊子南華經所解釋的為準。
       老子第15章終句坊間書局出版品之著作就有蔽而新成、蔽不新成之、弊而新成、弊不新成之不同版本,僅一字之差,意思完全不同,但每位作者都解釋的很有道理,且都各有所本,都是以學術研究在解釋,依莊子修道人實務面之解釋似為蔽而新成才對。觀之道德經第15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僅區分「士」字級而已,並未再行細分,而於第42章則有區分為上士、中士、下士(即大、中、小)三級。此區分方式有如現在之大學、高中、小學。與大學區分為博士(之上為超博士-博士博)、碩士、學士。此士字是指修德入道之人,老子稱為士、莊子於逍遙遊篇則區分為凡人(一般人)、聖人(不求名、利之人)、神人(修自然,陰陽不測,功力高強之人)、至人(順物而至之人)。佛家稱為大士或菩薩,此類修道高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盡人事,功力高強,那到底功力有多強?能否呼風喚雨?讓人莫測其高深。老子說保此道者,不欲盈。知道並保有微妙玄通之道者。不欲盈:盈者,實也。滿也。修道人注重用虛,而不用實。體內督脈之虛氣很暢通(即養生主篇所言之:緣督以為經),所以體內之氣不會阻塞,身體內就不會長瘤病變成為癌。觀之莊子刻意篇之解釋就可悟出其道理來,莊子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即龜息法),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吹:合口用力以鼻子吸氣也。呴:體內吸滿氣後,再張口慢慢的將所吸進體內吐出來也。吐故納新:從口吐出肺中之濁氣,再由鼻子吸進新空氣(即吐故氣,納新氣),以去疾病,為古代之養生(性)法也。以此比喻揚棄舊有的,吸取新的事物。熊經鳥申:經,古代掛於織布機之上之縱線,引伸為懸掛也。申:同伸字。能像熊懸掛於樹枝上,使其筋骨能堅凝也。像鳥棲息於樹枝上伸頸脖舒翼,使氣脈之氣流暢也。所以以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這三種養身、 心、性,道引出可長壽的修仙術之妙法(龜息法),這種注重形體可已長壽之妙法,為彭祖這些能享高壽的人所喜愛。
        太上老君日用妙經所言之:存神定意,口唇相黏,齒牙相著,眼不视物,耳不聽聲,似有如無,自然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口內甘津自生,自知長生之路。此種長壽之養生(性)法,即是在解釋蔽而新成。沒事時就練習深吸新鮮的空氣、再將肺部之廢氣吐出,學習在廣場遊玩的鴿子、麻雀,伸伸脖子、展展翅膀、伸伸小腳、拉拉腳筋,把肺部的廢氣吐出來換成新鮮空氣,不亦樂乎,這就是長壽之道。莊子如是說!此種不必花錢,又能養神,也可長壽,一本萬利而無一害,眉毛黑、長,又成捲曲狀,才是修德入道之人。科學是日新月異,每天都在更心,如更新不如人,馬上會被對手打敗。這是從科學角度而言;修道、學佛也要日新月異,不能日新月異,如守舊就應該淘汰,不然會落伍,但一常新,可就麻煩大了,道與事物不同,必須守舊,才能常新-這是自然法則(天律)所規定的,不能改變,一改變,世人就有苦頭吃的。如此,到底是蔽而新成?蔽不新成?弊而新成?弊不新成?則道理自明矣。如果想更進一層: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義而修,无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什麼好康(洞)的事,都能享受得到,妙不可言,願讀者共勉之。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以「文種知亡之所以存」,來闡述為官之道、夫妻相處之道。

以「文種知亡之所以存」,來闡述為官之道、夫妻相處之道。
        徐無鬼篇:「唯種也能知亡之所以存,唯種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此句立言是以此歷史故事在闡述為官之道及夫妻相處須安之若命,以維持婚姻。以范蠡沒被句踐殺掉,文種反而被殺掉之歷史故事來作引伸、比喻,為修道者所必修的學分,知道其道理-既與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在官場上就會知道「功成名遂,身退」之道,在事業全盛的時候能急流勇退,退休後置身要居於與世無爭的地位,不管閑事,處世才能安全,又能受人尊重之道、會努力維持夫妻關係,才不致拋妻棄子或紅杏出牆,老來失所依歸,流落街頭為遊民。屬於巵言,有很大的體悟空間,修道者不可不知。
        唯種也能知亡之所以存,唯種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依文義解釋大概為只有文種大夫知道唯有屈膝求和,才可使越國得以復存。也只有文種大夫不知句踐只能同苦而不能共甘,如功成不身退,必然會招致殺身之禍;但范蠡知道,於幫助越亡打敗吳王夫差後,就辭官歸故里,改名換姓為陶朱公。以此比喻:貴賤福禍,隨時變易。文種先居謀臣要位,得時為貴;後不知功成身退,招致殺身之禍,不得時為賤,故貴賤決定於自己。其意境有二,用之於官場,必須要能觀風向、嗅氣息。用之於夫妻關係,絕對不可輕言離婚,傷害子女的自尊、自信心,被同學欺負而父母卻不知其心靈所受之痛苦。范蠡與文種為越王之左右手,但范蠡知道越王句踐只能共犯難,而不能共享樂,所以於幫越王滅吳國後,就稱病引退溜去經商,以後就發大財。文種不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之道理,想留下來能與越王同享樂,因越王只能同苦而不能共甘,聽信謠言稱文種要作亂,而殺掉功臣文種。以「為種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之歷史故事,來比喻於官場中肥缺的位子坐久了,長官要安插自己心腹進來時,長官也不可能跟你明講說這個位子有人要坐,而叫你自己請調,而你位子坐久了,已失去戒心,不能觀風向、嗅氣味,新人已以機要人員任命進門來待命了,你還沒發覺到,長官就會開始找你麻煩,發覺最近事情怎麼做,都不能得到長官的欣賞,總是哎罵,事事不如意。此時,你還不知身退,把位子讓出來,就會被調職,表面升官,但是升為幕僚,而不是主官,故實則暗降。故事中以越王賜死文種來比喻為官之道,不知身退之道之下場之意。
        夫妻關係是緣也是債,所以世人常安慰別人說夫妻是前世相欠債者之結合,來當夫妻是要修鍊的,夫妻是穿同一條褲子,所以對家庭的事情,看法沒有誰對誰不對的問題,要學習相互容忍對方,看得開,日子才會好過。既成為夫妻,就如同已出家去修道一樣,須遵守安之若命之大戒律,要認命,安於接受夫妻間種種不合理的事,所以有怕老婆為大丈夫,打老婆為豬狗牛之說,結婚後就不能反悔,破戒去搞外遇,或當別人家庭之第三者或一邊吃素,一邊吃牛、豬、狗、肉之道理相同。如結婚前,小鮮肉間一看就看上眼,結婚生小孩後,有家累,夫妻間動輒以小孩或經濟問題、婆媳關係而吵架,鬧離婚,離婚對於雙方來說算是一種解脫了,如沒小孩就離婚,只能說於良心不安而已,但已生了小孩才離婚,小孩子的問題才是大問題,成了單親家庭,小孩於成長過程中,因缺少父母一方的愛,於學校中容易被同學嘲笑,心理會不平衡,長大成人後心理、行為容易偏頗,容易造成社會問題,這是誰之過?此時才後悔結婚時看走眼,但為時已晚矣。夫妻要能同甘共苦,不能強求對方必須聽他(她)的,長久下來,就無法相處而離婚,一離婚,等同無法修道,如無法改變其本性,既使再結幾次婚還是一樣,也會越結越麻煩,問題越搞越複雜的。離婚就等同拋家棄子,所以因小事即離婚,即失去了道德,新婚後就無法再講道德,而只能講仁義,就變成偽善了,也只能用來欺騙社會,但老天這一關是欺騙不了的。所以一但離婚再娶,不論你官當得多大,錢賺得再多,或當上國會議員、內閣閣員、主導年金改革者、宣布停發敬老金、退休人員年終獎金、三節慰問金,那只是權力,也是以假仁義帶頭在當不良示範企圖騙選票而已,於道德這一關就過不了,人生永遠流下污點。拋家棄子後,如於年老時又離婚,原配、兒女又不讓你回家時,則必須流落街頭,無家可歸,就變成現世報,自作自受。所以寺廟、公園、車站會有遊民,問題就出在於此。莊子一書是修道者之最高心靈指導,並不是在講歷史,莊子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與修道有關,他以「唯種也能知亡之所以存」之歷史故事來比喻夫妻間要懂得屈膝圖存,不能輕言離婚,才能維持婚姻關係,家庭才能圓滿,如此,才算是修道,夫妻關係是人生之第一站,不能維持婚姻關係,其他的事就不必再說了,因為沒有在修之故也,所以不能將婚姻當成兒戲而害了下一代,如此,就等同造孽。所以說婚姻關係是修道者必修之學分,道理就在此,而這些道理均由君原於德而成於天,一切都是無形的真君在主宰,在作怪,只是世人不知道這麼高深的道理而已,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其修道的段數(功力)已相當的高了,功力不夠的人,看這種文章會感覺相當的吃力,如同要幼稚園大班、小學生去讀博士論文一樣是看不懂的,但修道有修至一定水平的人,會覺得文章越看越有道理,也不至鬧出邯鄲學步的笑話 ,但莊子於故事中已都說了。
        以台灣目前的處境就與魏、蜀、吳、越時期相同,日本恨不得早日再把台灣拿回來,以遂其軍國主義侵略別國的民族性,一再以冲之鳥礁、釣魚台問題來製造問題生事端;但老共也說是他的,軍艦、飛機開來繞一繞,日本就摸摸鼻子不敢吭氣,美國也說台灣依開羅宣言是由聯合國託管,有台灣關係法在保護,三強鼎立環繞,軍事之地理位置相當重要,有其主權、軍隊,任何國家都不敢亂來,國家生存之道就如莊子所言:為種也能知亡之所以存。須屈膝求和,台灣才能久安,免於被打,不可草蜢弄雞公而引來被打的禍端。故願每人、每一家庭都能很健全,要能堅守道德這道防線,少一點以行假仁義來行騙選票之實,如此才能齊家,然後治國,平天下,國家才可國泰民安。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結繩記事(誠信)之可貴-年金改革破壞誠信原則,必後患無窮;拋家棄子,年老時會有家歸不得,淪為遊民、流浪漢。

結繩記事(誠信)之可貴-年金改革破壞誠信原則,必後患無窮;拋家棄子,年老時會有家歸不得,淪為遊民、流浪漢。
        老子第27章: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第80章: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莊子則陽篇:古之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枉為在己…今則不然,匿為物而愚不識…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夫力不足則偽,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此立言及醒世語,道出政治人物必須像修道人一樣能遵守五常(仁、義、禮、智、信)要講誠信,這五常如同蓋一棟五層樓之房子一樣,「信」是擺在最後頭,如同古代私人之印章,蓋了印章就代表信用,與國家之公文書一樣,有蓋機關之官防大印,是要兌現的,沒有蓋章是不算數的。如同第一層樓,也算是地基,房子之基礎結構工程蓋得好,二樓以上的房子就很安全:一樓基礎工程不穩,該棟房子遇到地震就容易倒塌。所以政治人物須檢討自己的過錯,找出自己什麼地方做了不好,有沒有講話算話去兌現自己的政見?有沒有講誠信(自己蓋了章有沒有不承認其效力)?還是只在騙選票而已?檢討有什麼毛病,沒有把百姓照顧好,把問題找出來,自己修正自己的行為;不能像未修道的人不檢討自己,卻都在檢討別人,執政黨在監督在野黨,自己都沒有錯,都是別人的錯,也不接受人民之批評,搞得天下大亂,世人足資借鏡。
        結繩記事為古代守信用之用語,於今世之用語為誠信原則。古人很講信用,於繩子上作個記號,等同現在之支票存根聯,欠人錢時,跟債權人約定什麼時候還錢,於繩子上作有記號,時間一到就自動還錢,不會延遲還錢,與現代支票之到期日就一定兌現,絕對不會退票意思相同。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在比喻人講話算話,不必定契約或書面保證,所以所結交的人都會很服你,朋友也不會離你而去之意。人如不守信用,所結交之朋友就會慢慢的離你而去,甚或敬鬼神而遠之。人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隱喻夫妻不可不安於室、紅杏出牆、養小三、離婚、拋家棄子,要守住倫常,否則年老時會有家歸不得,倫為遊民、流浪漢。樂其俗,心就能靜得下來,欲望就不會太強,眾生所以不能真靜,為心未澄、欲未遣也。就會你爭我奪,不守信用,最後由自己的胃、腎來承擔責任。所以要去除不守信用,則必須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才有可能回復誠信,就是古時候所說的要使人民復結繩而用之。欲望不要太強,才可免除洗腎、胃癌之苦。
        莊子於幾千年前就知道眾生在玩什麼把戲,就已說出古之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古時之君人依現在之體制包括皇帝、政務官、國會議員在內,這些居高位者會把政績歸於百姓(選民),把過錯歸於自己;現代的居高位者就不是這樣子了,日出多偽:施政都是在騙老百姓。文義上是在諷刺政治人物,但也是在比喻有修道人善於檢討自己之過錯,修正自己之錯誤行為;未修道人不會檢討自己的過錯,都在檢討別人,一箭雙雕。士民安取不偽:老百姓也因此學會詐騙,於國內騙得不過癮,到國外去行騙。就是因為這些居高位者,力不足則偽:無施政能力,就作假,編織一些數據,來美言、包裝自己。知不足則欺:這些居高位者沒有處理事情的智慧,就使出甜言蜜語來安撫百姓,先騙再說。財不足則盜:居高位之同儕沒有財源時,就動腦筋在國庫搬錢,美其名為了建設,如債留子孫,則等同強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社會上強盜、偷竊案件那麼多,那到底是要責怪誰呢(意味要責怪這些居高位者)?因為這些會行騙之歹徒其騙術是學自這些居高位者,為社會上騙子之祖師爺也。
         同一件事情,別人作就不可已,我作什麼都可已,我選上了,不然你要怎麼辦?如一例一休、核災食品進口、同性婚姻、農藥殘留量提高,年金改革,政府對百姓、軍、公、教人員之承諾,說變就變,政策不延續,說改就改,政府的責任不見了,也不考慮對軍、公、教人員法律給與之特別權力義務關係所加之種種法律限制,先鬆綁法律對軍、公、教人員所加之限制,開放軍、公、教可兼職去賺取差額的退休金、也適用一例一休、也可收傭金、上風月場所,不必受懲戒,再談年金改革,就不會有阻力,存在幾十年的法律,要改革也必須循序漸進的改,才不會因影響到軍公教人員之名利(既得利益),必定會反彈、抗爭的,所以要改革、做好事,是要靠智慧,才能達到目的,手段、方法要對,政策要跟人民說清楚,如只想要速成,靠權力高壓,一刀切,縱然改革成功,無形中製造了對立、仇恨,被改革之公務人員退休金養老,本來是要用於支付住院醫療費、請外傭照顧之費用支出,退休金一減少,退休人員就無力支付這些費用,這些費用最後須轉稼由自己子女來支付,因年老體衰,無力抗爭就會降溫低沉,悶不吭聲,等到子女於支付這些費用也感覺到壓力時,就會加入反政府行列,除會反射於將來之選票外,急速改革退休金必然會後患無窮,國家也變成殘廢之人,人民會不信任政府,文官體制被破壞,就沒有事物官願意主動認真負責,就會等待命令行事,如政務官不專業,慢慢進用不必經過考試之人員來替代政務人員,外行領導內行,如此,政府體制也會慢慢的自動解體,現在退休人員退休金被砍,如果會破產,也只是延緩幾年破產而已。幾年後要退休之人員還是一樣會破產,問題不但無法解決,反而失去了政府的誠信,以後有誰會相信政府呢(即違反了憲法第23條所要求之目的正當性、手段必要性、限制妥當性)?有誰願意為國家效忠?因為這是國家與公務員於公法上所定立之契約,會不會破產是國家的責任,並非這些依法行政之公務人員的責任,如果國家逃避應負的責任而將責任推給公務人員,說不定連外國政府都不敢與政府打交道,那才是大問題。行政程序法(行政憲法)第四條所明定之法律法理、原則中之不溯既往原則,應如何解釋?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02年訴字第1348號違反建築法事件之確定判決,判決書中載明法律之修正以不溯既往為原則 ,以溯及既往為例外 ,並應以特別法為之。修正前對當事人有利可溯及既往,對當事人不利則不可溯及既往。公務員退休金之問題,大法官會議解釋也是解釋對尚未領取退休金者不涉及溯及、不溯及既往之問題,也就是已退休人員適用舊法 ,尚未退休人員適用新法,故對已領取退休金者就有問題,法律如動不動就拿出可溯及既往,幾十年以前所蓋的現尚存在的舊有房屋全部都不合現在的建築法之規定,豈不是都要全部拆除嗎?如此法律的安定性、誠信原則全毁,也不必立法了,豈不變成古代的皇帝制,朕所下的聖旨就是法律,不聽話就拖出去砍頭嗎?讀者可參考之,就可杜爭執(沒誠信之人就要注意腸胃病變之問題,於人與影子賽跑誰會贏有提及)。司法改革之國是會議搞得天怒人怨,有朝集大權於一身之頃向,已漸漸回復到古代之帝制了?差別僅在於古代之皇帝是靠打江山而得到權力,現在是民選的皇帝之不同而已。政府帶頭漲物價,生意人也跟著漲,政府也不管,企業出走,已無誠信可言?到底要怪誰呢?每個朝代的結束都會事先顯現出一些無法讓人理解之怪事,武則天、崇禎皇帝、慈禧太后皆然。這二、三年,流年對國事不利,所有決策須小心應對,不宜蠻幹,好的政策要好好的溝通,向選民說清楚,讓選民知道,不能有私心,但也只能點到為止,多言無益,反而會顧人怨的,願天佑台灣,否則選民也只能自求多福,明哲保身了,因為是選民自己選出來的,那要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