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畢羅,莫足以歸-沒人有資格去談論死後靈魂要歸何處(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只有修道德者知道,但不言)?
天下篇:「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 、齊物論:「知止其所不知,至矣。」、老子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莊子此三則立言,源自道之根柢,是修道修至無極(老子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杳兮冥兮,萬劫而不壞,貫乎太極之中,超乎太極之外)最高境界才能知道此道理的,尚未修至此層級者,只要能知道原來道是這樣子的,就好了,修道就已算很高境界了,可不必再追求想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道,讀者可參考之。
老子、莊子都已是道之化身了,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是為王者師、為帝者師、為皇者師。王者,指首長、董事長、總經理。帝者,指領導人、國王、總理。皇者,指天王(民間所說之:天公伯、玉皇大帝)、地王(民間所說之:地藏王),一字多解,三者統稱為皇。師:效法對象、老師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為無形之道之主宰者。為什麼說老莊學說是修道者之最高指導指南?前文所寫的莊子一書(南華經)其思想稠適而上遂之文章,讀者可自行點閱,本文因其稠適而上遂之道理比較深,要等到讀者達到一定之層級時就看得懂,所以留到現在才來寫。因為道是無形、無象,且無跡可循,也無可類比、變化無常,沒常規的,不能描述其變化無窮之本質,故曰:不言(知者不言)。說能描述道理的人,是沒有了解大道變化無窮之本質,故曰:言者不知。所以說人死後靈魂返回太虛,回歸到道中,靈魂也是芴漠無形,恍恍惚惚,漂浮不定,變化無常,不能預知魂會歸何處。芴:同惚字,指道體而言。所以是寂漠的。也是老子所說:寂兮!寥兮!它與生、死是一體的而相依、與天地竝存、與神明同往。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芒,同茫字。之:指去的意思。適:也是指去的意思。合稱何去何從也?也就是它從那裡來?要從那裡去?都是惚恍,因為道老早就已超越時間、空間之限制了,所以也搞不清楚就是啦!就是因為老子、莊子已是道之化身了,所以其在世間之各種顯現、顯象,也是芴漠無形,變化無常。莊子齊物論說:無形的真君(道)在主宰有形的萬物之原理,世人如想以世俗的眼光、世俗的事情想去體察老、莊,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秋水篇所言之:如使蚊負山,是不可得也。
就是因為無形的真君(道)在主宰有形的萬物,所以萬物凡有生靈的均由道在管理其靈魂,所以人死後魂歸何處?是很有趣的話題,也沒人知道。但莊子卻說: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宇宙萬物通通包羅在內。萬物與我為一,都一網打盡(畢羅也),都在道中,一個也逃不掉,都不能預知自己死後,靈魂會回歸於何處?都是受到寂漠的道在主宰的,專視有無修道及層級決定其靈魂之歸宿,這叫萬物畢羅,莫足以歸。莫足以:沒資格談論也。即萬物沒資格談論、選擇自己死後靈魂之歸宿。只有出生來當人才有機會修道,如出生於其他卵生、胎生之動物,就不會講人話,也就沒有機會修道了,那就很可憐。如果出生來當人,未修道還不打緊,如又胡搞、瞎搞一通,將來死時,就會如同迷途的小孩找不到歸鄉之路,其靈魂即找不到歸宿,淪為流落在外的遊魂,須轉世為其他動物,無法講人話或無法轉世,永遠住在地獄(不見天日之彎業大樓、枉死城)講鬼話,那就慘了。所以莊子說:莫足以歸。如沒有修道,萬物都一樣(畢羅),就不足以作為生命(靈魂)最終的歸宿。只有修道才足以(有資格)找到自己靈魂的歸宿,如最終靈魂的歸宿歸於其他萬物(豬、狗、牛、羊…等),那就不值得了。
老莊主修道德,道德這一區塊就歸他們在管,養生主篇: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已講得很清楚了,將來人一生的功過,老了,一切都要算總帳,才可決定每人的靈魂最終的歸宿,故事是如此說(唯一要注意的是:莊子所說的故事並非一般小說、寓言由人所編造出來的故事,而是代表天機,因天機不可外洩,洩漏天機,有罪。才以說故事的方式道出,如此,即可阻卻違法,雖算有一點偷吃步,走捷徑,但不罰其行為。所以莊子所說的故事是真實,而且無法變易的,也是老天所制定的人生遊戲規則,任何人違逆不得,不然就會有苦頭可吃,人生中幸與不幸、福與禍,就是以他所說的故事為準據法則,看世人怕不怕),人死了靈魂歸宿於天堂或地獄?也只有往生者本人才知道,活人是看不到也不知道的。往生者本人知道其自己靈魂的歸宿,但已不會說話了,這就是「知者不言」;沒有往生者既看不到也找不到往生者之靈魂,卻直言知道往生者靈魂是住在那裡?是在鬼扯,也叫「言者不知」。不論是真?是假?世人只要不違反自然,行事不違反道德,就無須去考慮這些問題,不知讀者之見解為何?願每人都能過著平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