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之道—吐故納新、蔽而新成、不欲盈之龜息養生大法。
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老子第15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此二則立言,是提供給修道者想能夠長壽之妙法,讀者可不花錢,把心靜下來,多多學習小鳥伸頸脖舒翼,吸新氣,吐舊氣,使氣脈流暢,即能長壽(龜息大法),不妨試試看,可包君滿意。
老子的道德經,每人都會解釋,且每人的解釋都解釋得頭頭是道,每個人的解釋都對,這就是老子功力高強之處。但世人或坊間學者之著作是否符合老子所說的話之真意?老子本人於寫完五千言之道德經後,並未作解釋就出關去了,也找不到人。所以要知道老子所說的話之真意為何?就必須以莊子南華經所解釋的為準。
老子第15章終句坊間書局出版品之著作就有蔽而新成、蔽不新成之、弊而新成、弊不新成之不同版本,僅一字之差,意思完全不同,但每位作者都解釋的很有道理,且都各有所本,都是以學術研究在解釋,依莊子修道人實務面之解釋似為蔽而新成才對。觀之道德經第15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僅區分「士」字級而已,並未再行細分,而於第42章則有區分為上士、中士、下士(即大、中、小)三級。此區分方式有如現在之大學、高中、小學。與大學區分為博士(之上為超博士-博士博)、碩士、學士。此士字是指修德入道之人,老子稱為士、莊子於逍遙遊篇則區分為凡人(一般人)、聖人(不求名、利之人)、神人(修自然,陰陽不測,功力高強之人)、至人(順物而至之人)。佛家稱為大士或菩薩,此類修道高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盡人事,功力高強,那到底功力有多強?能否呼風喚雨?讓人莫測其高深。老子說保此道者,不欲盈。知道並保有微妙玄通之道者。不欲盈:盈者,實也。滿也。修道人注重用虛,而不用實。體內督脈之虛氣很暢通(即養生主篇所言之:緣督以為經),所以體內之氣不會阻塞,身體內就不會長瘤病變成為癌。觀之莊子刻意篇之解釋就可悟出其道理來,莊子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即龜息法),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吹:合口用力以鼻子吸氣也。呴:體內吸滿氣後,再張口慢慢的將所吸進體內吐出來也。吐故納新:從口吐出肺中之濁氣,再由鼻子吸進新空氣(即吐故氣,納新氣),以去疾病,為古代之養生(性)法也。以此比喻揚棄舊有的,吸取新的事物。熊經鳥申:經,古代掛於織布機之上之縱線,引伸為懸掛也。申:同伸字。能像熊懸掛於樹枝上,使其筋骨能堅凝也。像鳥棲息於樹枝上伸頸脖舒翼,使氣脈之氣流暢也。所以以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這三種養身、 心、性,道引出可長壽的修仙術之妙法(龜息法),這種注重形體可已長壽之妙法,為彭祖這些能享高壽的人所喜愛。
太上老君日用妙經所言之:存神定意,口唇相黏,齒牙相著,眼不视物,耳不聽聲,似有如無,自然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口內甘津自生,自知長生之路。此種長壽之養生(性)法,即是在解釋蔽而新成。沒事時就練習深吸新鮮的空氣、再將肺部之廢氣吐出,學習在廣場遊玩的鴿子、麻雀,伸伸脖子、展展翅膀、伸伸小腳、拉拉腳筋,把肺部的廢氣吐出來換成新鮮空氣,不亦樂乎,這就是長壽之道。莊子如是說!此種不必花錢,又能養神,也可長壽,一本萬利而無一害,眉毛黑、長,又成捲曲狀,才是修德入道之人。科學是日新月異,每天都在更心,如更新不如人,馬上會被對手打敗。這是從科學角度而言;修道、學佛也要日新月異,不能日新月異,如守舊就應該淘汰,不然會落伍,但一常新,可就麻煩大了,道與事物不同,必須守舊,才能常新-這是自然法則(天律)所規定的,不能改變,一改變,世人就有苦頭吃的。如此,到底是蔽而新成?蔽不新成?弊而新成?弊不新成?則道理自明矣。如果想更進一層: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義而修,无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什麼好康(洞)的事,都能享受得到,妙不可言,願讀者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