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為四肢彊、耳聰目明、用心不勞-不會生病,亦可預防失智、癡呆、殘疾之症。

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為四肢彊、耳聰目明、用心不勞-不會生病,亦可預防失智、癡呆、殘疾之症。
        知北遊:「夫道,窅然難言哉!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其來無迹,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邀於此者,四肢彊,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無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此二則立言及故事是在闡述修道積德之重要,可化解下輩子轉世時不會帶來殘疾,而人轉世是否會帶來殘疾?都是道在主宰,足為讀者深思此問題。
        本文所要討論的是修道(務學)可彌補以前所做的錯事,才可避免來世帶來殘疾,有關陰陽人、同性戀是一種先天帶來的因果病,必須設法醫治才能恢復正常,依目前的醫藥尚無藥可醫,只能以修道之方式將前世帶來的習氣除去,改變自己的觀念,才可慢慢化解於無形,也唯有如此才能回復到與正常人相同,如不去修道,改變其行為的偏差,此種病就會變成遺傳,是會被別人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待的,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此因果關係已於:不要教壞囝子大小,才不會殃及子孫;以及二缶鍾惑(迷失人生方向)二篇文章中有討論過,此議題已於前些日子就同志婚姻是否合法化?於社會上也有出現正、反兩極的不同看法。至於狗人這件事早已於102519日就已示現過了,因為是屬於人性之黑暗面,長相是人,但人性像狗,人心已到了無羞恥心的地步,古代稱為:人面獸心,今則稱為:狗人。是在形容不講道理的人越來越多,明明是自己不對,卻要告人、殺人、打人,官司打輸了就怪法官操守有問題或指摘法官是恐龍法官,凡事都是他自己對,別人不對。此句狗人的話說出又會傷感情,所以已經過四年了都未曾於文章中提出,眼見世人人心事事向錢看,只要能賺得到錢,將空氣、水污染、毒害、氣溫上升…等等都拋在腦後,違反自然越來越嚴重,所引起地震、颶風、極端氣候、傳染病…等大自然反撲的力道也越來越大,最後遭殃的還是世人,所以拖到現在才提出,但也必須承受不明此道理者之罵名,只要立意良善,被罵也不會少一塊肉,對世人有利的,最後還是要說出啊!
        德充符的故事比較簡單易懂,意思為魯國有個犯罪被砍掉腳趾的人,名叫叔山無趾,他用後腳跟走路去請見孔子。孔子對他說:你以前做事不謹慎,已經落到了遭受到刑罰被砍斷腳趾的下場,現在雖然來找我,又怎麼來得及呢!無趾說:因為我不懂事而行動魯莽,以致犯法被砍掉腳趾。現在我來這裏,是因為人生還有比腳趾更尊貴的東西,我因此要想保全他(意謂修道務學改過向善)。無趾轉身離開時,孔子說:弟子們共勉吧!無趾他是個殘疾人,還想努力修道懺悔,以彌補他過去所犯的過錯,更何況德行全備之人呢(意謂全德之人更應注意不能犯錯)!古時候刑罰有砍腳趾,以現代的語言是在比喻犯錯被抓去關,執行刑罰完畢之更生人而言。至於知北遊篇就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懂的。老聃說:道是很深奧也很難說明清楚的。光明是由陰晦中產生的(意謂有修道才能得到光明),有形的東西是由無形中產生的(有倫生於無形),精神是由道中產生的(精神生於道),形體是由精氣中產生的(形本生於精),然後萬物借著形體,代代相傳(萬物以形相生),所以有九個孔竅的動物是為胎生,有八個孔竅的動物是為卵生(胎生動物有七孔加肛門、尿道,共九孔。卵生少尿道一孔,只有八孔)。道,來無蹤,去也無蹤無崖,不會有執著,也不會有成見,四面通達非常廣博,邀於此者(邀,循也,順也。能循順領悟的人)到這種道理的人,身強就會體壯,不會生病(四肢彊:彊,強也。壯也)。思慮暢達,耳聰目明,不會得失智症也不會得痴呆症(所以不想年老時得到失智症、痴呆症,從現在起就要改變腦袋瓜裏已經沒有長官、長輩之存在 ,忘了我是誰 ,只有我最大,至少還有老天在 啊!如不改變此種觀念 ,等到有一天,得到此病症,真正忘了我是誰?傻傻的看著人,什麼事也不懂,那就可憐了),所享受到的快樂已等同神仙級了,雖然活到70歲以上,身體還是強壯像一尾活龍,於該回去時就會自然逍遙的回去報到,不會拖累子孫,也不會拖垮健保。雖然用盡苦心也不會感覺勞累(與天道篇: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不會得癌症的道理相同),順應萬物不會一層不變的。這就是道的玄妙之處,很少人知道此道理的。所以說能懂得知北遊篇與庚桑楚篇此二篇文章意境的人,就不是普通凡人了,其修道的功力已超越上人層級。
        莊子一書是教人怎麼悟道才能身強體壯,耳聰目明,不會失智症也不會痴呆症,不必看醫生,醫院就不會人滿為患;而醫學是教人得了什麼病要用什麼藥來醫。二個層級不同,而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所以有的人有健保,但很少去用健保卡,甚至連健檢都不去免費檢查,非不得已才上醫院看醫生;有的人怕繳了健保費不去看病,就太可惜了,所以有事沒事,就去醫院檢查拿些西藥回來當成補品在吃,以求心安,就連被蚊子咬到也要往醫院跑,所以醫院生意興隆。這也不能說誰的看法才對?誰的看法不對之問題,但莊子於幾千年前就將生、老、病、苦、死之緣由,以說故事的方式都交代得很清楚,就由世人自己去做選擇,只要世人高興,不要怨天怨地就好,也沒什麼不可已!願每人都能健康,國泰民安。

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無形的歷數在主宰有形的人據,天、地都有不測之風險(自然法則、天堂與地獄所顯現之因果定律-強陽氣,不可勸公以其私、短視近利,自找死路),是為大妙(經驗法則之傳承)。

無形的歷數在主宰有形的人據,天、地都有不測之風險(自然法則、天堂與地獄所顯現之因果定律-強陽氣,不可短視近利,自找死路),是為大妙(經驗法則之傳承)。
        寓言篇第4節:「顏成子游謂東郭子綦曰: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從,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來,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生有為,死也。勸公以其私,死也有自也;而生陽也,無自也。而果然乎?惡乎其所適?惡乎其所不適?天有歷數,地有人據,吾惡乎求之?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無命也?莫之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應也,若之何其無鬼邪?無以相應也,若之何其有鬼邪?」、老子第55章:「心使氣曰:強」、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汝身為天地之強陽氣也」。此節之故事完全是卮言,是在闡述修道修至每一層級時會達到一定的境界,每一層級所得到的境界也不一樣,修至最高境界時才知道道之大妙,未達此層級時,要知道道之大妙,等同鴨子在聽雷,有聽沒有懂。寓言第5節人與影子的故事,是在闡述因果報應之自然法則,此節故事已說明過了,而第4節歷數、人據(天、地間均有不測之風險在)之卮言意境相當高,沒有達到一定修為境界,寫出來也是看不懂的,所以留到最後才來寫,此篇文章能看得懂,又能悟出其意境時,讀者必已達到了如同神仙在走雲頂之層級,修道的功力相當強了。
        因本節的故事完全是以文言文書寫,意境相當高,而以前所寫的文章還未觸及此核心議題,所以必須將此節之文義與實務之意境全部並無保留的說出來,讀者才能看得懂,否則看完了還是一樣似懂非懂,似曾相似又不相似,摸不到邊的。要修成道,依齊物論、養生主、天地篇……之故事記載最快也要花19年的時間,被磨的亮晶晶的,才能達到此層級。而此篇故事顏成子游拜其師東郭子綦僅花9年的時間修道就已修至大妙層級,想必顏成子游天生必具有道學根基,才能只花9年就已達大妙層級,作者單就北冥有魚,一個魚字要悟出到底這條魚是條什麼魚?為什麼宇宙有這麼大條的魚?以及這麼大尾的魚到底有沒有人看過?教科書也沒記載,也沒地方問,要問老莊他們又只是笑笑的也不說,只是要你不要急,把全書讀完搞清楚時自然就會懂,足足為了一條魚,花了七年半的時間才悟出這尾巨無霸的大魚,只是形容用語而已。此魚是修道最高層級的人之代號、代碼,並不是我們所吃的魚。也修了超過19年的時間,得到心電感應及太和氣之能力,才有辦法將莊子一書的意境到底在說些什麼?給予寫出來,也是寫莊子實務天下第一人,責任重大,不能寫錯或有偏頗,否則承擔不起此責任。因為是理天所交代下來的,是作者之任務,所以於網路發表文章並未向讀者收取分文之稿費、學費、入場費、供養費,要進入網站也不必輸入密碼,並且作者所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驗談,不論喜、怒、哀、樂之描述,都是有給作者親身經歷過、被磨過、整過,所以每一句話都是百分之百正確,是為經驗之傳承,讀者自可不必懷疑其可信度,每篇文章都與因果報應之自然法則有關,只是分篇描述,能讓讀者免費吃到飽,每個人的晚景都與作者所寫的文章的情境完全相同,讀者如仍有懷疑,可看看左右鄰居、親友中之老人家,其人生終局之遭遇來對應作者所寫的文章,看其情境是否如此?也就是老子第55章、知北遊第2節、第5節所說的心使氣、強陽氣(天地變動,使氣之健動)、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生在世,只求一口氣,氣斷了,就死翹翹:最怕是整身都是病,已不省人事,成植物人、失智症癌症末期,拖累子孫,托垮健保,又斷不了最後一口氣,財產再多 有何用呢?所以人生旅程中要盡量留一條活路讓人走,也是佛家所言之放生(如將在湖裏活得逍遙自在的魚,撈起來,拿到別的河流放行,魚因無法適應新環境,而死掉,放生反而變成殺生,故不能望文生義,解釋錯了,會害了別人,也會害了自己),自己也不能短視近利,把好人得罪光了,當須要人家幫助時,誰敢相助呢?等同自找死路。以白話來說:天堂不是老天先造好,再讓由世人去享受;地獄也不是閻王爺建好後再讓由世間之壞人死後去那邊受罪,都是世人自己行善、行惡之成績單,於死後靈魂依成績單所轉換出來之化境,其實根本沒有天堂、地獄,其化境就跟晚上睡覺作夢時所見到之景象之原理相同。如果情境與作者所寫的文章有所出入,就表示作者所說的話不真實,那作者的文章也不必看了,作者以後也省得再那麼辛苦寫文章了。此篇寓言的故事算是專文在寫人眼睛、耳朵所看不到也聽不到,而且是真實存在,並又是在主宰人類的無形之道,看得懂的讀者有福了。
        文義之解釋為:顏成子游回應了他的老師說,自從我拜你為師修道後第一年就把我的機械變詐之心(野性)去掉,反樸還淳。第二年就順隨於俗,收斂狂放,逐步守規矩,不執着。第三年就通道為一,人我兩忘,與人沒有距離了。第四年就與物混同,心境寂然了。第五年體會到與神明心電感應之理。第六年鬼神來舍受我差遣。第七年陰陽二氣自然而然與天同其造化(即與天為一)。第八年不覺得死與生,聚與散,有什麼不同。第九年就達到與大道靈妙玄通的境界。生有為,死也。是指人活在世間而未修大道的凡人,都是歸類於修不同的有為法(人道、錢道),沉溺於有為(有心),短視近利,便是等於在自找死路,走向絕滅。勸公以其私,為以其私勸公之倒裝句: 私(智)為小我,公為大我。私為德,公為道。本應以天道來幫助人道,而卻想以人道來幫助天道。勸公應包括政治之公正在內。至極可至於天,從小我起修到大我,勸:助也。公:是指天道。用他的私智來幫助公正的天道(即以人助天),人如能勝天,就違反了自然。死也,有自也。自,即原因也。他們自找死路是有其原因的,就是因為勸公以其私(原應不以人助天,而是要以天助人:以自然來幫助人為:見大宗師。陰陽二氣都要修,如扶陽抑陰,獨主修單行之氣,陰陽二氣就不能調和。卻以人助天,想以私智修人道,來幫助自然,修到走火入魔)。而生陽也,無自也。生陽,即強陽氣之動(陰陽氣之運動,知北遊篇:天地之強陽氣也,你的形體只不過是陰陽氣的一時凝聚罷了),方為生陽,陰陽二氣足,精氣神才會飽滿,體力就旺盛。不曾以私勸公,就沒有自找死路之理由,只會壽終正寑,自然的凋零。而果然乎?而:爾也,你也。你果能作到不以私勸公嗎?惡乎其所適?惡乎其所不適?惡,何也。哪兒是你所想要去的地方?哪兒是你不想要去的地方?天有歷數,地有人據,吾何乎求之?天地之象,是指星象運行的軌道及週期。古人以歷數觀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國度興衰的氣數。即天之歷數(天險)在你自己身上。地險,山川、丘陵。有危險,也有平坦平安之分別也。也就是俗話所說:人的劫數、定數!這是什麼原因怎麼會這樣?人怎麼可能知道(自然也)。老天設天然屏障可已以此守其國。日月星辰運行在天,人在大地上休養蕃息,此皆自然之象。人據:人類活動之痕跡,如國家、城邦之類之區別。人據的據,有把持、把守、占領、保護的意思。人依拖地形而形成之政治分割,古西臘稱之為城邦。從人據之地而引伸出人居之地,前者政治與軍事;後者為經濟和文化。人據是為人居服務的,為了維護乃至捍衛此一區域人的生活方式。人居一種是居住鄉村,一種是居住於都市,農業社會時期,住鄉村的人多,至工商社會時期,人為謀生,人潮都會擁向都市。比喻在天上有氣流、雷、電等風險,在地上有人的地盤,到處都有陷阱,人生旅程中缺少經驗時,稍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壞人所設的陷阱而遭來禍害之意。吾惡乎求之?你和我要 如何去探究自然之道? 莫之其所終,若之何其無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是指生前之命你不要去知道它(前者不要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是在否定無命之說,後者不要知道死後什麼時候才能再轉世為人,是在否定有命之說),就可打破宿命論與執著。有以相應也, 若之何其無鬼邪?無以相應也,若之何其有鬼邪?有鬼是因你與他相應,也可選擇不相應,不去回應時不就變為無鬼了,這個鬼是指人死後為鬼,可以理解是對人精神之限制,與其宣揚鬼神,不如破除迷信(那到底是有鬼還是無鬼呢?說有鬼也對,說無鬼也對。說有鬼也不對,說無鬼也不對),只有有修道修至有心電感應能力的人,就知道有鬼或無鬼,不用去爭辯了。依文義之解釋看起來乾燥無味,會有看過就算了,不想深入去研究之感覺,但有進入故事意境時則不同,知道了其中之道理後,會有如大夢初醒之感覺,怎麼凡人與修道人的觀念、看法差距會那麼大之感覺,就會有興趣去探討大道的課題。
        此節故事的意境是在闡述人有形的形體、知覺、感觀,都是受無形的道在主宰,凡人有為、有心所加入的人為因素所得到的名、利,違反無心自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程度,由無形的道依歷數判定而產生之吉、凶、禍、福,人是無法主宰的,都是由無形在主宰。知道了此故事所說的真意後,來說明其原理,讀者就會恍然大悟。科學家、醫事人員都是以看得見又能驗證的,才算是真實;看不見又不能驗證的就不能相信;但無形的大道卻以看得到的名、形、聲、色,都是暫時存在,是假相,最終須歸於無,以看不見的善、惡,才算是真的,為此節故事之由來。無形的天道教人如何才能避開吉凶禍福?如何才不會生病(避開煩惱)。醫師則以看得到的才算,人得了什麼病要吃什麼藥?要怎麼開刀治療。二者之看法不同,有修道的高人與未修道的凡人觀念、看法,差距確實相差很大。所以莊子才會說出:生有為,死也。勸公以其私,死也,有自也;的這句話來。人生在世時以有為的心去修道或未修道的凡人,是會自找死路的,凡事加入有心的人為因素進去,就會產生妄心,當獲得不當的名、利時,相對的也產生因果關係出來,這些因果關係經過了無形歷數之運作,冥冥中就會產生吉、凶、禍、福,最後不是人住進醫院,就是住看守所或意外身故或染上世紀病毒(SAS類新型傳染病毒),此時,世人就會跑去求神問卜;或快速發大財起大樓,不久大樓又垮下來,不知事情的發生,其根源就是由自己的行為所惹起,這就是因果報應關係。此自然法則之歷數運做,算命、卜卦也算不出來,世上什麼事都可預知或推測,所以算命師只能算得到別人的命而算不到自己的命,有些命理人員自已及家人死亡了,卻無法事先算出來而去解厄;唯獨人什麼時候會死?死後什麼時候會轉世?沒有人會事先知道,原因就在此。凡人以有為的心去修道,姑不論是修人道?錢道?妖道?將修道當成營利行為,也希望將來能到極樂世界、天堂,不想到地獄,也是世人自己無法主宰的,只是妄心而已。將來轉世是要轉到有錢人家去?轉為何種動物,沒人能事先知道,也無法自己來主宰。為什麼開車時馬路直直的不開?偏偏要開去撞電線桿?山路有柏油路不開?偏偏要往山谷開?在家裏不睡覺要跑去樓上跳樓?無故要跑出去隨機殺人?見人就強搶?不高興時就放火燒人……等等,這些都是歷數在作怪,人眼睛看不到,也無法事先知道而去預防的。所以說世間到底有鬼?無鬼?說有也對,說沒有也對,因為是無形的,凡人的眼力是看不到的,什麼時候會出大事,也無法事先預防的。但有修至大妙層級之高人就不必去考慮這些問題,有大事要發生時,你不會想出門,既使想出門總是會有預感或有其他因素出不了門,就避過災禍。為什麼有人要坐飛機、汽車出去玩,臨時取銷行程,也有人去補位,但飛機、汽車出事了,嗚呼!哀哉了。原理就是如此,也是玄,也是妙。這就是此節故事的意境,因為是無形的歷數在主宰,人眼也看不到,所以世人認為有鬼就有鬼,說無鬼就無鬼,答案就是如此。有讀到此篇文章之讀者,搞通了其道理,不成仙,也成半仙了。希望大家能以莊子所說的故事共勉,莊子所說的故事並不是故事,而是真理,是天律,是不變的自然法則,不依他所說的故事去作,就會吃到苦頭,也就會虛度了人生。

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

修入世法兼出世法求生之道,知純純常常,乃比(類似)於狂(隨心所欲)VS未修道,不知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何者能上天堂(極樂世界)?

修入世法兼出世法求生之道,知純純常常,乃比於狂(隨心所欲)VS未修道,不知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何者能上天堂(極樂世界)?
        山木篇:「孔子圍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弔之,曰:子幾死乎?曰:然。子惡死乎?曰:然。任曰:予嘗言不死之道。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其為鳥也,翂翂翐翐,而似無能;引援而飛,迫脅而棲;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食不趕先嘗,必取其緒。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處;純純常常,乃比於狂;削跡捐勢,不為功名。是故無責於人,人亦無責焉。至人不聞,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辭其交遊,去其弟子,逃於大澤,亦裘褐,食杼栗,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此節故事是在闡述修道人不能求名,賣弄聰明,眼睛不能長在頭上,瞧不其別人,擋人財路,要修入世法,要能忍讓,不相爭,才能賺錢養家活口,才不會成為別人的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也唯有如意怠鳥孤鳥入鳥群求生之方式,修身從修心做起,心清淨才能免禍(即佛家所說之命運逃不過因果關係也)。人生之吉、凶、禍、福都受到命運之支配,唯有修道一徒(修出世法)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心不修,只修身,無用。足為世人借鏡!
        莊子一書不會拿人直接來比喻,都是以魚、鳥、草、木、雲、雨、風、露……來比喻修道人,本節的故事是拿意怠(燕子)來比喻修道人。此節所闡述的完全是入世法,教世人要如何於紛雜的社會中處世(事),不能有太多的妄想心,才不會得罪人而被鬥爭、排擠,才能免禍。因處世不能得罪人,才能求生存,是相當重要的處世原理、原則,所以連續於秋水篇、山木篇、天運篇、以孔子圍於陳、蔡之間的故事來提醒世人。孔子圍於陳、蔡之間之典故為楚昭王要聘請孔子做官,孔子要前往應試,但陳、蔡的國人怕孔子當官後會擋到他們的財路,對他們不利,於孔子要去應試時,就發兵圍困他,使孔子無法應試,就無法當官,也才不會危及陳、蔡之國人。此節故事不會像內篇、外篇之秋水、知北遊、庚桑楚、寓言、天下篇那麼深奧,有國學造詣者都會解釋,文義上於此就不再作解釋,僅就其意境運用於日常生活部分來作說明。
        故事中以孔子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的毛病,想當官就會碰到很大的阻力。會賣弄聰明,驚異愚俗;修心而嫌別人沒有修行;眼力太好,容納不下別人:炫耀自己才能時,就好像在光天化日下,敲鑼打鼓,昭告世人說我來了,當然會惹人討厭。孔子被圍困時,大公任去探視他,教他學意怠(燕子)求生免禍的不死之道。意怠鳥飛的慢,要靠別的鳥帶領才肯高飛,飛前面,容易被人打出頭鳥,飛在最後面容易被獵鷹攻擊,所以要有鳥羣時才敢棲息,前進時不敢走在最前頭,後退時也不敢落後。不敢自己先吃東西,一定讓別的鳥先吃,自己吃剩下的。所以他在鳥羣中不會被排斥,而他躲在鳥羣中,人們想傷害他也傷害不到,因此他就能避開禍患,此故事是在闡述世人謀生之道。樹木直的很容易被人砍伐,甘甜的井水一定會被人拿去吃光。是在比喻人愛表現聰明,能力太強,鋒芒太露,得理不饒人,就容易成為別人的眼中釘,被鬥爭、暗算、陷害。同時告訴孔子修道人不能顯耀自露自己是修道人,有德行的人也不會自顯其有道德。純一其心,平常其行。隨心所欲,任意而行(比:類似也。狂:指隨心所欲,自己能做得了主,稱為主宰。生命:無常,老天才能做得了主,自己做不了主;但事情自己能做得了主)任意而行之人(白話為:槌槌)。俗話稱為:人外表看起來好像傻傻的、愚愚的、憨憨的、無三小路用型的人,其實這些少數平凡人才是真正修道高人,所以真正修道高人是穿便服混跡於人間,與一般人並無不同,外表及長相根本看不出他是修道人,與一般修行人平時穿制服、團體服、法服,顯示與一般人有所不一樣,二者有所區別)。要孔子去除有為之心,拋棄權勢。只有這樣,才不會得罪人,別人也才不會排擠你、鬥爭你。修道高人都是默默無聞,你何必為能求名利而高興呢?孔子說:你說的很好。就辭去酒肉朋友,遣散弟子,過著寂、靜生活,逃到山林中,穿粗布衣服,吃野果;走入獸群,獸不會亂跑,走入鳥群,鳥不會驚飛,鳥獸都不會討厭他,何況是人呢(隱喻人比鳥獸聰明,當然更懂得合群)!
        此節故事是在啓發朝中無人難作官的無奈,一個沒有背景,只會讀書,考上公家機關或公司任職時,因是隻身進入社會職場,無人可相挺,如常堅持自己的看法或意見,不太能接受別人的看法時,很容易被小圈圈所孤立、排擠而丟掉飯碗,所以須學意怠鳥能融合,與同事、伙伴,打成一遍的求生方式,才能生存下來。至於談改革,就要看人間世篇的故事,你要有二把刷,對業務很熟,操守要好,當部屬反彈不配合時,你要有領導能力或自己去克服業務的能耐,不要為了只要改革,得罪一羣人,不但改革不成,反而被同化或換成被人改革掉。肥缺單位,要改革,自己的操守要很好,因改革會擋人財路,如操守有一點小瑕疵,就會黑函一堆,搞得你頭破血流,所以要改變組織氣候,要採循序漸進的方式,能取得多數共識,改革才能成功,如未經充份溝通就以權力強行表決通過,雖然算是改革了,後遺症、併發症,也會跟隨而來。所以強勢改革是要付出代價的,絕對不能小看後續問題。因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看法也不同,也沒誰對?誰不對?的問題,人民的日子好過就沒問題,日子不好過時,問題就會一大堆,莊子早已將處事(世)道理、法則,以說故事的方式提醒世人了,不知世人是否已領悟出故事的本意?這是山木篇給世人的啓示。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物之所利(生腳帶手物—身外物非己也),無常的,沒好處,只能多看幾年,死時一樣東西也帶不走,一場空,一切歸零。所以必須壹其性,合其德。

物之所利(生腳帶手物—身外物非己也),無常的,沒好處,只能多看幾年,死時一樣東西也帶不走,一場空,一切歸零。所以必須壹其性,合其德。
        子第9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繕性篇:「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山木篇:「仲尼曰:始用四達,爵祿并至而不窮,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其在外者也。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吾若取之,何哉?」、達生篇:「子列子問關尹 …關尹曰:居,予語女。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知北遊篇:「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氶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世間看得到的東西都是老天暫時借世人使用,是無常的,沒有好處的,頂多是多看幾年,死了,一樣東西也帶不走-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都要歸還給老天,就像睡覺時眼睛閉起來一樣,什麼東西也沒有,睡著後有醒起來就是生、沒有醒起來就是死,所以身體不是自己的(知北遊第5節),故稱為:無我(老子第13章-無身),就是那麼單純,不要想得太複雜,日子才會過得快樂!所以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是世人可永久擁有,死亡不想呼吸時所有的物都要還給老天,一樣東西也帶不走(白話也就是老一輩所說的:生腳帶手物:生不帶來,兩手空空的來出生;死時,躺著直直的,一切帶不走,一切歸零、歸一心,一場空,所以是假的;德行、善惡是隨著走,才是真的。莊子說是:外物)。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造乎不形,無色相也。止乎無所化,不變滅也。即謂道能達到不露形跡與永不變滅的境地也。色:拘於形跡聲色之物質也,將物認為是己有。是世人的迷惑,以為物可由世人永遠擁有,世間人才會你爭我奪,而且樂此不疲,爭到人躺在太平間時才停止爭。所以必須懂得壹其性:使心性純一而不雜;養其氣:培養元氣;合其德:使自己的德性與大道相合;以通乎物之所造:通乎自然之本,符合自然。值得世人深思!
        古代人與現代人對得志的看法不同,古人認為得志不是皇袍加身、享官位爵祿,是認為享受性分之樂已感覺滿足了,無須再以軒冕之名利來相加才算是快樂,也就是全其內而足,所性未加;現代人的看法剛好相反,卻認為得志必須要皇袍加身、須享有官位厚祿,才算有成就。皇袍加身之樂並不是自然性命所固有的,儻來:偶然而來也。身外物偶然而來,是老天先把這些名利之身外物暫時寄拖在你這邊的。老天所寄拖的東西,它來的時後是世人的命好,正好八字在走運,你要阻擋它也阻擋不了,該你的,就是你的,但運勢走完了,老天要把寄拖物拿回去時,你也無法制止,因為東西所有人是老天,並不是世人,就知道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世人的,這點觀念須要搞清楚,所以不能教育學生以競爭方式爭名求利,應教育禮讓才是正道,因為一有競爭就會鬥爭,一有鬥爭就會戰爭,一有戰爭(科技戰)就會走向世界末日;知禮讓就不會戰爭,世界才能和平,知此道理,才不會迷惑,地球才不會被毀滅。孔子也說: 始用四達,開始進入社會,沒有社會經驗,靠家族庇蔭,凡事就無往而不順利,還沒結婚就當上了董事長、總經理,封官加爵,接連而至。這些因身外物所得來之名利,非自己所本有,與自己的天然性分並沒有絲毫關係,只不過是自己含金湯匙出生,命好,好運,能與名利相合而已。君子、賢人,無功而不受祿,我為什麼要這些身外物呢?依君子、賢人的觀念,我如果把身外物之利以為己之利,那就與盜竊行為沒二樣了,所以為什麼說聖人有天下而不與焉?道理就是如此。物之所利,乃非己也。關尹更就「物」這個字下注解,說:凡有像貌、聲色者,皆物也。色:具形貌,聲色,可見聞形跡之物也。人與像貌、聲色,二個都是物,而物與物間之間的差距怎麼會這麼大?它馮什麼而能處於萬物之前的?萬物所有的只是形像、聲色而已;而萬物是從沒有形像、聲色所產生的,並且可終止於無所變化的狀態呢?唯當非色非聲、絕視絕聽者,故能超形像之外,在萬物之先也。不色不形,故能造形色,無變無化,故能變化萬物,有些人就能超越形像、聲色,有些人就不行?身體已經不是自己的,何況帶在手上、身上之珠寶是身外之物,又怎麼會是我們的呢?世人就必須去領悟才能完全了解這個道理。
        舜問氶說:我的身體如果不是我的,孰能有我這個身體呢?但氶認為身體是天地所託付給你的;委:積也,屬也,結聚也。自然的性也不是你的,而是陰陽結聚而成和順之氣的;生命也不是你的,而是天地所賦與順應之氣的;子孫也不是你的,而是天地所賦與蛻變之結果的。沒有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什麼時候會生?既然形體、性命、子孫都不屬於任何人所能私有,氣聚則生,氣散則死(佛家稱為:生滅)。死生聚散,既不由你,生命在一呼一吸間,人生無常,當突然忘記呼吸時,就要回去報到的,你怎麼知道你的身體是屬於你自己的呢?所以世人就只能去體悟大道,知道沒有一樣東西是屬於世人所有,是老天暫時托世人保管,而不能把他(身體、性命、子孫)據為己有。此原理與上項名利不屬於己有之原理相同。知道了此些道理,養生主篇:為善無近名的道理,自然就會懂。
       上二項的道理搞清楚時,對人(萬物)由無到有,由有到無,了解人就是物化的結果,對生、老、病、苦、死,都是萬物變化之過程,知道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面對死生就不會恐懼。身外物之名利既非與生之性分所帶來,該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要加入人為因素去強求而違反自然法則,如家裏有錢,花些政治獻金換個董事長的位置來坐,雖是皇袍加身,名利俱足,因性分之所無,卻得到不治之疾;或受家族庇蔭,接任上市公司董事長,卻將整個公司搞垮;上市公司才大氣粗,卻賺取不義之財或走後門行賄,先取得標案再變更設計賺取大把鈔票,名利俱有,但性分所無,最後跑去土城看守所深造,名利全毀,得不償失,賺黑心錢……等等貌像、聲色之身外物,凡有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就會變了調,因身外物是老天暫時寄託在你那邊,你卻以為是己有,等到要回去報到時,一樣東西也帶不走,才發現人生原來不是這麼一回事,只有善惡跟隨自己的靈魂回去,但已不會說話了。光著身子出生來當人,回去時一律躺著直直的送進火化爐燒成灰,就回歸自然了,也就不會虛偽了,這就是萬物平等,也就是齊物論之宗旨。能懂得這些道理的就是修道高人,不懂這些道理的只認為錢尚好,因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世人的見解也不一定相同,只要高興就好,但到了晚年形影相隨的因果顯現時就知道答案了,但願每人都能修大道,同登快樂之無極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