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物之所利(生腳帶手物—身外物非己也),無常的,沒好處,只能多看幾年,死時一樣東西也帶不走,一場空,一切歸零。所以必須壹其性,合其德。

物之所利(生腳帶手物—身外物非己也),無常的,沒好處,只能多看幾年,死時一樣東西也帶不走,一場空,一切歸零。所以必須壹其性,合其德。
        子第9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繕性篇:「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山木篇:「仲尼曰:始用四達,爵祿并至而不窮,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其在外者也。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吾若取之,何哉?」、達生篇:「子列子問關尹 …關尹曰:居,予語女。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知北遊篇:「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氶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世間看得到的東西都是老天暫時借世人使用,是無常的,沒有好處的,頂多是多看幾年,死了,一樣東西也帶不走-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都要歸還給老天,就像睡覺時眼睛閉起來一樣,什麼東西也沒有,睡著後有醒起來就是生、沒有醒起來就是死,所以身體不是自己的(知北遊第5節),故稱為:無我(老子第13章-無身),就是那麼單純,不要想得太複雜,日子才會過得快樂!所以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是世人可永久擁有,死亡不想呼吸時所有的物都要還給老天,一樣東西也帶不走(白話也就是老一輩所說的:生腳帶手物:生不帶來,兩手空空的來出生;死時,躺著直直的,一切帶不走,一切歸零、歸一心,一場空,所以是假的;德行、善惡是隨著走,才是真的。莊子說是:外物)。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造乎不形,無色相也。止乎無所化,不變滅也。即謂道能達到不露形跡與永不變滅的境地也。色:拘於形跡聲色之物質也,將物認為是己有。是世人的迷惑,以為物可由世人永遠擁有,世間人才會你爭我奪,而且樂此不疲,爭到人躺在太平間時才停止爭。所以必須懂得壹其性:使心性純一而不雜;養其氣:培養元氣;合其德:使自己的德性與大道相合;以通乎物之所造:通乎自然之本,符合自然。值得世人深思!
        古代人與現代人對得志的看法不同,古人認為得志不是皇袍加身、享官位爵祿,是認為享受性分之樂已感覺滿足了,無須再以軒冕之名利來相加才算是快樂,也就是全其內而足,所性未加;現代人的看法剛好相反,卻認為得志必須要皇袍加身、須享有官位厚祿,才算有成就。皇袍加身之樂並不是自然性命所固有的,儻來:偶然而來也。身外物偶然而來,是老天先把這些名利之身外物暫時寄拖在你這邊的。老天所寄拖的東西,它來的時後是世人的命好,正好八字在走運,你要阻擋它也阻擋不了,該你的,就是你的,但運勢走完了,老天要把寄拖物拿回去時,你也無法制止,因為東西所有人是老天,並不是世人,就知道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世人的,這點觀念須要搞清楚,所以不能教育學生以競爭方式爭名求利,應教育禮讓才是正道,因為一有競爭就會鬥爭,一有鬥爭就會戰爭,一有戰爭(科技戰)就會走向世界末日;知禮讓就不會戰爭,世界才能和平,知此道理,才不會迷惑,地球才不會被毀滅。孔子也說: 始用四達,開始進入社會,沒有社會經驗,靠家族庇蔭,凡事就無往而不順利,還沒結婚就當上了董事長、總經理,封官加爵,接連而至。這些因身外物所得來之名利,非自己所本有,與自己的天然性分並沒有絲毫關係,只不過是自己含金湯匙出生,命好,好運,能與名利相合而已。君子、賢人,無功而不受祿,我為什麼要這些身外物呢?依君子、賢人的觀念,我如果把身外物之利以為己之利,那就與盜竊行為沒二樣了,所以為什麼說聖人有天下而不與焉?道理就是如此。物之所利,乃非己也。關尹更就「物」這個字下注解,說:凡有像貌、聲色者,皆物也。色:具形貌,聲色,可見聞形跡之物也。人與像貌、聲色,二個都是物,而物與物間之間的差距怎麼會這麼大?它馮什麼而能處於萬物之前的?萬物所有的只是形像、聲色而已;而萬物是從沒有形像、聲色所產生的,並且可終止於無所變化的狀態呢?唯當非色非聲、絕視絕聽者,故能超形像之外,在萬物之先也。不色不形,故能造形色,無變無化,故能變化萬物,有些人就能超越形像、聲色,有些人就不行?身體已經不是自己的,何況帶在手上、身上之珠寶是身外之物,又怎麼會是我們的呢?世人就必須去領悟才能完全了解這個道理。
        舜問氶說:我的身體如果不是我的,孰能有我這個身體呢?但氶認為身體是天地所託付給你的;委:積也,屬也,結聚也。自然的性也不是你的,而是陰陽結聚而成和順之氣的;生命也不是你的,而是天地所賦與順應之氣的;子孫也不是你的,而是天地所賦與蛻變之結果的。沒有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什麼時候會生?既然形體、性命、子孫都不屬於任何人所能私有,氣聚則生,氣散則死(佛家稱為:生滅)。死生聚散,既不由你,生命在一呼一吸間,人生無常,當突然忘記呼吸時,就要回去報到的,你怎麼知道你的身體是屬於你自己的呢?所以世人就只能去體悟大道,知道沒有一樣東西是屬於世人所有,是老天暫時托世人保管,而不能把他(身體、性命、子孫)據為己有。此原理與上項名利不屬於己有之原理相同。知道了此些道理,養生主篇:為善無近名的道理,自然就會懂。
       上二項的道理搞清楚時,對人(萬物)由無到有,由有到無,了解人就是物化的結果,對生、老、病、苦、死,都是萬物變化之過程,知道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面對死生就不會恐懼。身外物之名利既非與生之性分所帶來,該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要加入人為因素去強求而違反自然法則,如家裏有錢,花些政治獻金換個董事長的位置來坐,雖是皇袍加身,名利俱足,因性分之所無,卻得到不治之疾;或受家族庇蔭,接任上市公司董事長,卻將整個公司搞垮;上市公司才大氣粗,卻賺取不義之財或走後門行賄,先取得標案再變更設計賺取大把鈔票,名利俱有,但性分所無,最後跑去土城看守所深造,名利全毀,得不償失,賺黑心錢……等等貌像、聲色之身外物,凡有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就會變了調,因身外物是老天暫時寄託在你那邊,你卻以為是己有,等到要回去報到時,一樣東西也帶不走,才發現人生原來不是這麼一回事,只有善惡跟隨自己的靈魂回去,但已不會說話了。光著身子出生來當人,回去時一律躺著直直的送進火化爐燒成灰,就回歸自然了,也就不會虛偽了,這就是萬物平等,也就是齊物論之宗旨。能懂得這些道理的就是修道高人,不懂這些道理的只認為錢尚好,因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世人的見解也不一定相同,只要高興就好,但到了晚年形影相隨的因果顯現時就知道答案了,但願每人都能修大道,同登快樂之無極仙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