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心靈的喜、怒、哀、樂及婆、媳論戰,是由心(肚量)在主宰,九竅、六臟會不會生病,由狹窄與寬廣決定(兼覓心懸賞廣告)。

       老子第72章:「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齊物論:「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態;而不知其所為使。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外物篇;「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無降,人則顧塞其竇。胞有重閬,心有天遊。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谿;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此三則立言是在闡述天然的本性,才是身心的主宰者。人身中有此真宰在役使血氣,但找也找不到,看也看不到(本文可當覓心懸賞廣告-有找到真心的讀者,請將心拿來拍照起來給世人看看心是長得怎麼樣,即可得推之天堂、極樂世界之情境-賞獎金新台幣1萬元,是為要約,經公認之宗教界領袖認證確實是心,則契約成立)。此真宰,是無極的真妙,合二氣、五行,人所具以為生者也。與齊物論之: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是同樣的妙理。只有修道高人才知道此道理,此道理老莊都有說,只是境界太高,很少人知道,這些道理才是修道之要妙,讀者可參考之!
       老莊為什麼教世人凡事要取虛,不要取實?這有其道理在的。他說人是血氣、五形的集合,胞有重閬,心有天遊。胞,人身之脬膜也;重閬,空曠之地,所以行氣者。人身皮肉之內,有一重膜包絡此身,關節與關節之間都有一層很薄的骨膜包著,膜與膜之間有很細很細的縫郤,此縫郤(隙)與縫隙間的膜(切豬肉時會看見類似油花、網紗,穴道與穴道間之縫郤,很韌,牙齒咬不瀾的那層白膜),作為身體血氣循還通虛氣的功能,縫郤如果不暢通,身體就會今天這邊痠,明天那邊痛,整天在吃止痛藥,藥吃久了,洗腎的機率就相對提高,所以於養生主篇提省世人要緣督以為經,身體內的虛氣通了,就不會痠痛,常見的四十肩、五十肩,病源就在此,雖然不算是病,但痛起來,人就是很難受,如果心處於空曠虛靜,就符合了自然,就能與自然(天)共遊,如果不知病因,只知要打類固醇(美國仙丹),止痛針打下去,馬上就不會痛,但藥性過後又開始難受,常打針也不是辦法。此原理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莊子所說的: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谿;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現代的語文媳婦稱丈夫的爸爸為公公、稱媽媽為婆婆,古代的稱謂為:翁、姑;狹,窄也。居,心胸、心房、肚量也。居字不能當成居住的房屋要住豪宅、別墅大間一點的房子之解釋,因為與老莊的儉、樸之思想不符,所以解釋就走鐘了,意思會完全變了調。室無空虛,則婦姑(現代語稱為:婆媳)勃谿(爭吵)。心胸(肚量)狹窄而不空曠時,婆媳相處,就難免發生爭吵(婆媳不合而天天在論戰),如把媳婦當成自己女兒對待,心房就會空曠,也就不會發生婆媳相處的問題。因為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六鑿,六臟也(人體有五臟,因腎臟有二顆,也稱為六臟)。攘,擾亂,侵奪也。五臟由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在管理,五臟之氣不通,等於處世與人相處不來,心胸不空曠,就不能與天同遊,不能與天同遊就表示人已違反了自然了,所以工作就會不如意,身體器官也會出毛病,這就是人會生病的原因。所以說無狹其所居應與室無空虛作相同的解釋,才不會望文生義而貽笑大方。至於心胸要如何才能空曠呢?至於心是在那裏?世人只知道有心這種無形物,但就是找不到心(不是心臟)。那又是誰在主宰心胸、心房呢?要知道這一問題,境界要相.當高的修道人才會知道此道理的。莊子說:不知其所為使。不知道誰在做怪的,境界相當高的人就會知道是誰在主宰、做怪。老子說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厭,棄也。即要認命,不可怨自己的命苦而厭棄所生(古性字,性命也)。命為生之源,性命為生之理、生之源,是人上輩子的成績單,一出生,四柱、八字就被定格了,是改變不了的,唯有修道,能修至跳脫三界外,不在五形中,才能改變命運,不受命運支配。所以說要認命,不能討厭自己的生辰八字,不信邪,不認命,想幹一票來致富。內在上必須不能以私欲來害其心;外在上不能我想怎麼搞就怎麼搞,利益擺中間,道義擺兩旁。有此認知就不會有病痛。夫唯不厭,是以不厭。上厭字當嫌棄解;下厭字當饜字解,饜也,不會去大飽口福。吃太好,取實的結果,會血壓高;養成樸素節儉,清靜寡欲的美德,就能養虛;不能養虛,人到老時,疾病就一大堆,天天要看醫生,也很麻煩。人到老時,最怕是活也活不了,死也死不了。與病魔在扯不清,心裏想一了百了,一走了之,可是閻王爺不收,那口氣就是斷不了,躺在病床躺著直直的,在彌留時,江山要易主了,於不省人事,已都變成活死人在受罪了,心裏還是在想著有那麼多的錢財還沒有用,要怎麼辦呢?這樣就慘了。為什麼會這樣呢?莊子說:人之有知覺是靠一口氣息在,出生來當人是有接收到氣才能活著(有生於無),氣息不通是因形、名、聲、色,阻塞了這些通道,人走到不想呼吸或不能呼吸,須回去報到時,這口氣就要吐出來繳還給老天,由有再變為無,回歸自然(也就是老一輩常說活到最後一口氣,這一口氣一吐掉時,二腳一蹬,人就掛了,再見了,現代人就比較少說死字,改說成:不想要喘氣了或回去報到了),此意思就是莊子所說的:物之有知者,恃其息,其不殷,非天之罪。殷,氣盛也。氣不盛或不想再呼吸繼續維持活命時,這也不能怪老天,是要怪自己的, 這樣其中必定有鬼在搞鬼,那到底是那個鬼在搞鬼作怪呢?且看莊子怎麼說?
        每人都知道五臟六腑、百骸、九竅每個器官的功能,唯獨喜、怒、哀、樂,到底是由那個器官在主導?沒人知道,找也找不到,但人的外形就是會顯現出喜、怒、哀、樂之表情出來,莊子說是天真之本性(真宰),就是身心的主宰者。這個真宰者,就是無極的真妙,合陰陽二氣、金、木、水、火、土,此七者是人所具以生存的元素,人身中的血氣受此真宰在役使,人眼也看不見的,找也找不到,但卻又是真實的存在。為什麼好好的一個人會去跳樓、跳海、服藥自殺、會殺人放火、發瘋、開車去撞電線桿?因為血氣出了問題了,也就是真宰在主宰,在作怪,世人就是拿主宰者沒辦法,當事情發生後才會清醒起來,但已經回天乏術了,也就是俗話所說的鬼話連篇,但此鬼話,至虛至無,不可能見到他的任何形跡,行之於日用之間,只能知道有這種事情存在,只是看不到其形而已,所以又是真理,只是世人只知道錢,而不知此道理而已(即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
        人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此不亡以待盡,有雙重意境。一為:世人有這個形體以來,如果不知保住真君,只知奉養形體,雖然一時不死,也是吃飽等死而已。二為:世人不要亡失真性,才能壽終正寢,不會白髮人送黑髮人。與物相刃相靡,就是說當人時,整天追逐身外物之名利,與名利扯不清,糾結在一起,與真性相磨擦,磨久了就會生病。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盡者,死亡也。意謂追逐名利不知止時,就會一天天的走向死亡之路,而回不了頭。不亦悲乎!這樣就很可憐了!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化者,衰敗也。追逐名利追到形體逐漸衰敗枯萎,精神也隨之衰老而有氣無力,以至於死也。如此一來,不就是大大的悲哀了!人老了,總是會死的,親人於幾年內陸續凋零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家族一年回去一人,二年回去二人,甚至無三不成禮者,亦有之;但一年內連續回去二人或三人時,那這些家族就必須有所警惕,以免落人口舌。人生在世,時間短暫,如果逞凶鬥狠、善於算計別人、私吞家產、政治人物以權力來逼死百姓…等等,表面上人眼看不出來,但無形的真君是看的一清二楚的,只見眼前利益,眼光看不遠,不去考慮因果關係,凡事先做再說,就無能力庇蔭子孫,這樣就很悲哀的,時序西洋過年,此時看到此文章,會感到觸眉頭,但於東方來說則無此問題存在,本篇排序於第194篇,本來於24日就寫好了,因時不當,所以等到西洋過完年後,東洋年底才來發佈,可去除此雙四字之不吉利,故以此篇文章化解之,對於在此時看到此文章而有不舒服感的讀者,併予致歉,也並無惡意。老莊教到那裡,作者就寫到那裡,不然時間拖久了,會忘記要怎麼寫。則陽篇所說癌症、腫瘤的原因為: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本篇於齊物論是在說:人會生病是誰在搞鬼?是在救世。有讀到此篇文章,知道了是無形的道在主宰有形的萬物,並不是世人可主宰與已而不知其然的道理,如此就會有不同的人生觀,順祝大家平安無事!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無形之大道(風)威力之大-因果報應,非世人所能想像(要找活路,不能自找死路)。

       老子第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72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第73章:「天之道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駢拇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秋水篇:「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風曰:予蓬蓬然起於北海而入於南海也,然而指我則勝我,鰌我亦勝我。雖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眾小不勝為大勝也。為大勝者,唯聖人能之」。此幾則立言及故事是在闡述世人不可恣意而為,不可以強欺弱,到最後老天看不下去,就來個因果報應,看看誰比較厲害?世人須審慎為人處世,有修道是因,修成道是果,是為善果,未修道未修善因,容易自召禍患(惡果)的,世人須明因識果,知風之力量最大,能折大木,毀大屋,以風來比喻心動,說明心動(佛家稱為:念力)之力量最大,讀者似可參考此不易之道。
       老子的道德經,人人會解釋,每人都解釋的頭頭是道,每個人的解釋都不一樣,也都不會得罪於人,且皆大歡喜,但解釋的對或不對?就沒有人知道,這就是他的功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坊間的讀本或教科書的解釋也有很多版本的解釋法,但莊子於駢拇篇以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來解釋此句話!意思是說鳥的腿雖然短短的,是其天生自然。世人如認為鳥的腿太短,走路比不上大鳥,世人比較聰明,把鳥腿鋸掉,接上一肢比較長的大鳥腿上去,走路才跟得上大鳥,此時鳥就會擔憂他不能走路;白鶴鳥的腳很長,也是天生自然,世人如認為白鶴的腳太長,跟其他的鳥不一樣長,很不公平,就把他的腳鋸一節掉,接到小鳥的腳上,此時白鶴就很悲哀,那他就無法走路了。以此故事來解釋萬物平等,天地自然,因此天地對萬物並不會有特別施以仁愛或恩惠的地方。天地對於萬物的生生死死,好比祭祀時所用的芻狗(現代語稱為稻草人)一樣,拜拜完了就丟掉,你不必去擔心稻草人丟棄後會變成怎麼樣?意思是說世人都有求生的本能,遭遇到什麼情況,都會自己去解決問題,這是天性。其他的人不必以假慈悲的心特別去擔心他。聖人(修道高人)是體道,其行為也是順者天道自然,他對於百性也是一樣,不會妄作假仁義,也是任憑人道,不會對某一族群特別施以仁愛或恩惠。世人如知道這個道理,就不會表現自己的小聰明,妄作主張,才能守住虛靜無為的道體。
        秋水篇說到世人為了追逐名利,會存有比較心,羨慕別人,一人羨慕一人。明明自己生活過的已經不錯了,沒有經過比較,不知自己比不上別人。看別人開名車、住豪宅、提名牌包包、穿金戴銀、出國留學、當大官、當股票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越比心裏就越不能平衡,也很想跟有錢有勢的人看齊,如此就很容易做出超越自己性分內的事,如不能回頭,最終就會召來因果報應。上項一人羨慕一人的故事中,風排名最後,吊車尾,無三小路用,但風能起於北海而入於南海(見逍遙遊篇:比喻修道人有積陰德,可上天堂),隱喻積陰德為無用之大用。別人無法折斷大樹,吹倒大房子,只有風才有此能力辦到,以風的故事比喻修道人其無形力道最強,也沒有禍患。也就是比喻人生決戰在晚年,年輕時形、名、聲、色,都比不上別人,也不會去羡慕別人的好,但有專心修道,晚年不會多病痛,於不想呼吸死亡時能找到歸鄉之路,能上天堂、極樂世界去當神仙,就大贏特贏了之意。
        執政者為了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刻意去發展商業,以便增加觀光收入,鼓勵青年申請創業貸款,於住宅區之夜市內開設商店來創業,也沒考慮到是否會違反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問題,店家申請營業執照時,政府照樣核發,但住宅區內商店越開越多時,就會影響居住環境,當人民檢舉陳情時,政府又不管理,任憑店家接二連三的開,開到住宅區的住户群起舉白布條抗議時,政府才發覺事態嚴重,此時就考慮到店家違反了土地使用分區的規定,搬出都市計畫法來取締,罰款,勒令歇業,未繳罰款就移送強制執行,又未給讓以創業貸款開店的店家予以補助到合法地點開店,任憑店家哀嚎,哭訴無門,血本無歸,政府鐵了心,乾脆連公車停靠站下車的站名也取銷掉,使觀光客不知道要到坐到那個站下車,以減少觀光人潮,既狠且毒,最後將商圈消滅掉,但放火者是執政者,滅火者也是執政者,視創業青年如芻狗,執政者糟踏百姓習慣了,也就麻目無感覺了 ,如此之作為,最終將會有因果報應。大埔農地徵收亦復如此,依法定程應徵收土地之範圍、面積,辦理公告、展覽、辦理說明會,無異議通過後,誰又將不在公告範圍內之土地,以偷渡方式也一併比照辦理,通通列入,一起徵收,再補辦說明會,不管地主同意不同意,都照樣通過。幕後黑手是誰?誰有能力去操控、施壓、影響地方及中央的都市計劃委員?非查明清楚,是無法還給因土地被黑手假藉開發之名而行徵收之實,來獲取利益,等同在賺黑心錢,而被逼死之老阿嬤之人命要怎麼賠償呢?這就是因果,黑手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等著看老天如何算帳了,不要等到被老天找上門時又怪天怪地,高興就好。天生萬物以養民,僅差一個月的時間就可收割的稻穀,為了土地重畫,寧可開推土機將稻穀鏟平,毀滅五穀,任憑農民跪地哀求,執政者也無動於衷,逼死老農,強拆房屋又逼死西藥房老闆,連善於游泳的陸戰隊水鬼退伍後參與重畫工作的地政事務所主任也會無緣無故的掉入漁港,屍體會被魚網纏著,等同以抄家滅族方式來達成其目的,搞得天怒人怨,連附近的百姓也看不下去,或許布袋戲中的怪老子去稟告蒼天此件事,老天也來個改朝換代的無形威力,由新執政者學其手段去清理其黨產,也差不多是抄家滅族,你會消滅百姓謀生之路,別人也會消滅你的黨產,這樣以後就不會作威作虎了,這就是因果報應。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威者,天理也,此威字具有雙重意境,一為人民如不順天,行事不依天理 ,胡搞瞎搞,所換來的天災人禍還不知覺醒,老天給眾生的懲罰。二為執政者以威權壓制百姓,施政倒行逆施,破壞民主法制,我行我素,人民到忍無可忍時,就會造反或以選票讓你下台。老天看不下去時,也會展現出大威讓主政者下台之因果報應,此無形力之天威更可怕,此報應由人自己召來的,並沒有人會害人的,但老天就會以芻狗來處理,所以為人處世,要留一條活路讓人走,就是放生,也不可眼睛長在頭上,人家有留活路要讓你走,但自己已先一步自斷了生路,把人得罪光光,那就連神仙也救不了的,道理就在此。前執正者可胡搞瞎搞,也認為是合法,怎麼新執正者不可胡搞呢?這樣子,造孽者才會覺醒,無形的大威何時會到來?不是世人所能預測的。懂得這些道理,就不會自找死路,社會族群才能融和。同理,知道了此道理,執政者還認為權威很好用繼續胡搞時,因果報應也一樣馬上接踵而至,世人須戒慎恐懼。免得因果報應到來時,跑到土城看守所深造去,就麻煩了!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人一死掉就解脫了,則告別式應以悲泣或快樂的心情辦理(知者不言與言者不知之見解、看事情角度不同)、博愛座要不要讓坐?

       老子第54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至樂篇:「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養生主篇:「老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弔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知北遊:「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處於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將反於宗…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盜跖扁:「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此則立言及寓言是在闡述世俗未修道之人與修道高人對於死生看法不同,對於人死了,要不要哭?是要哭給來參加弔唁的親友聽?還是要哭給已死之人聽?來欺瞞社會,表示自己很孝順?是個很有趣的話題,話雖說是有趣的話題,但又是真理,讀者可参考之!
        話說從前,莊子的南華經是在解釋老子的道德經,世人很少人知道。老子第54章僅概括的說: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這句話是體,但莊子為了解釋這段話,於至樂篇、知北遊篇、養生主篇講了三則故事來實證應用於日常生活,才把老子所講的這句話解釋清楚。如果不是有南華經可稽,則道德經就會人人會解釋,每個人的解釋都很有道理,每個人的解釋都不一樣,所以說道德經的意境相當高,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而南華經更玄,更難懂,比讀道德經難上幾倍,但他們二人必竟是修成仙的修道高人,以凡間世俗之人社會觀、人生觀,與老莊之看法完全不一樣,不一樣歸不一樣,但至世人走到人生最後旅程時,看法就會與老莊完全相同,此時才會發覺萬物是平等的,但已來不及了,人死了,不會說話了,就是知者不言了,那不能說話,要如何解決呢?就要靠有名的胡蝶夢莊周之故事原理來感應之。老子說:善建者不拔。建,指立德、積德。不拔,拔者,移去也。積德的根基穩固,誰都動不了他也。善抱者不脫。抱者,抱一也,一即道,老子去要世人懷抱大道。並不是要去懷抱有錢、有勢的人的大腿,不能曲解喔!脫者,脫離也。有體悟大道之人,不管經過何種境界的考驗,始終都不會脫離大道也。子孫祭祀不輟。輟,止也。有修道積德就能庇蔭子孫,子孫於人生的旅徒中就能很平坦、順遂,子孫懷念祖先的恩澤,就會把祖先的靈位貢在神桌上,代代相傳的於早、晚奉上一根清香去祭祀祖先,也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其直系血親之父母、祖父母、子、孫,都能受到庇蔭。如果祖上未積德,自己已自身難保了,也無能力去庇蔭子孫,子孫於人生旅徒不順、坎坷,不能顧三餐時,也一樣是自己自身難保了,那有閒工夫將祖先牌位貢在神桌上來祭祀呢?沒有把祖先牌位扔掉或送去靈骨塔擺置,或放把火燒掉就不錯了,祖先也不必冀望子孫會拜你,老子的話只講到此。
        至於莊子是如何解釋老子上項文義之意境呢?他於至樂篇與養生主篇寫了二則故釋來闡述其意境。一則為莊子的老婆去世時,他的老搭檔惠子去弔唁時,看到莊子很高興的蹲著在敲打瓦罐樂器(現代語言為請歌舞團來表演、開派對、辦歌星演唱會來助興),惠子說話了,說些什麼話呢?與人居,指莊子的老婆與你同居共寢。長子,生育兒女。老,白頭偕老也。身死,老伴一但身死。你沒有哭,也就算了,又在載歌載舞,這樣不會太過份嗎?莊子說:不是這樣啦!其始,她還沒有生命之時。本無生,本來就沒有生命(即無有一無有也),她的死,起初我亦同乎世俗,也很悲傷的在哭,我怎麼會沒有感概呢?但想一想,這樣子就不對了,自認為我這樣在悲傷苦泣,就不是通於天命之人了,我知道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道理,想通了,我就不哭泣了,因為人死了,徒悲有何益呢?遂改變心理,破涕為笑。另一則故事為:老聃死的時候,他的朋有秦失去弔唁他,只哭了三聲,就調頭出來不哭了,他的徒弟問秦失說:老聃不是你的好朋友嗎?他回答說:是我的好朋友啊!既然是你的好朋友,怎麼是這樣的弔唁法?只哭三聲就不哭呢?本來弔之為禮,哭死而弔生,只哭三聲就不哭,就表是不哀。始:起初。其:指老子。人:世俗之人。今:現在。非:即非人。非人:入於天。即非世俗之人,其死亦非死也,乃是解脫-把心中之結給解開,沒煩惱了;脫離生死輪迴之苦難之謂也。但秦失回答說:起初我以為老聃是世俗之人,如為世俗之人,我當然會以世俗之禮弔唁哭泣,而老聃現在並不是俗人,入於天之人,則何可哀之有!他的死,亦非死也,乃是解脫,只不過是氣之幻化而已,應該要高興才對,我幹嗎要以世俗之禮來哭泣,難到是要他不要解脫嗎?
        沒有修道的世俗之人,看到此篇文章,會傻眼,會說怎麼會有這種人會說這種幹話呢?但有修道之人看到此篇文章,會笑到流眼淚,這才是真實,也是真理。人光著屁股出生來當人,死的時候,江山就易主了,每個人都一樣是躺者直直的,裝進棺才送去火葬場化成灰,回歸自然,由有變為無,不能帶走任何一樣東西走,既使能帶走,也因陰陽兩相隔而不相流通,帶去也不能用,只能乾瞪眼。莊子於知北遊、盜跖篇說::人生姑且暫時寄寓形骸於天地之間,時間短暫,或許壽命有長,有短,但相差不多,早死、晚死,到最後都是會死。莊子說:人的上壽是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有活到六十歲就不算夭壽,禮儀上訃文用白色,七十歲以上用粉紅色,八、九十歲顏色比較紅一點,百歲以上人瑞用深紅色,以資區別。這個年頭,倫理、道德淪喪,每人為追求名利而忙,生活比較不好過時,就罵東、罵西,都是別人的不對,害到他們,自己都沒有不對。從最簡單的公車博愛座設計上是要供長者、孕婦、行動不便之人使用,但倫常喪失的結果,有些年輕人、中年人(已為人父母了),身強體壯,看到博愛座就坐,有老人站在他旁邊,他就裝睡,老人請他讓坐,就吵起架來,看看這些不讓座之人,反推回去,就知道其父母親也是如此,上樑不正,下樑歪也。嗚呼!道德淪喪至此,不讓座之人還認為設博愛座以後,就會減少年輕人的座位數,還怪是政府不對,他們的看法才對,以現在年輕人的角度、觀念來看事情,認為設置博愛座會減少到其他人的座位數,這種論調也許也沒有錯,也不能怪年輕人,錯在其父母親沒有教導小孩要讓座,父母自己本身已欠人教了,本性就如此,要如何教小孩?也不會教小孩,小孩當然也是如此,醫學上稱為遺傳、品種,土話稱:什麼蛇生什麼卵(本來就如此),於社會化過程跌跌撞撞,吃吃排頭,就會學到經驗。但年輕人之觀念會隨人年齡之增長而改變,年紀大一點就知道讓座的,所以為什麼說要敬老尊賢呢?因為老一輩所講的話是由經驗之累積而來 , 現在年輕時不懂得禮讓之美德,難到年輕人以後不會老嗎?等到將來自己也老了的時候,須要人家讓座而別人也不讓座時,又要怪誰呢?此時 ,會不會怪年輕人不讓座呢?真是服了這些不讓座的年輕人父母?聰明人,過了五十歲以後,行事都會為來生著想,不會去相爭。最近鬧的不可開交的空汙問題,空汙對人體有害,是沒有錯,但不知最大的汙染源就是來自世人的思想及欲望,思想及欲望中毒太深,所吐出來的廢氣、濁氣就是汙染源,是去不掉的,一般之空氣汙染,遇到有風時就會散去。所以要去除汙染源,必須世人從洗心做起,也就是老子於清靜經所說的:清者濁之源。世人為什麼辦不到呢?就是因為心未澄,欲未遣也。生病靠吃藥來治病,並不是辦法,七分藥,三分毒。藥吃多了,慢性病雖然控制了,但藥吃久了就會傷腎,吃到要洗腎或水腫不退時,就後悔莫及了。最後不論是懷恨而死或憂鬱而終,都是會死的,既使有再多的不滿,也要死,沒有神醫能醫治重病或癌症,能讓人永遠活著而不會死的。所以防制汙染的最有效的利器就是洗心、遣欲,心靜,欲望沉澱了,空氣就新鮮了。看了這二則故事的意境,就可判斷出告別式要以悲泣或歡喜心來道別?依修道人的角度來看,是以歡喜心來辦理告別式,如以世俗方式辦理,內心會感覺此方式與修道之觀念不同;以未修道的世俗之人的角度來看,未達修道之層級,什麼是道?跟本搞不清楚,要如何以修道人的方式辦理呢?當然是要以悲泣之心情來辦理才對。只要世人喜歡,也沒什麼不可以,必竟修道人與未修道人,到最後都是要死,差別僅在於死後要回老家時,其靈魂找得到或找不到其歸鄉之路而已,也沒有什麼多大的學問,但莊子於大宗師篇說了:人之小人,天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這句話,世俗之人與老天看事情的角度、方法都不一樣。世人如不能澄心、遣欲,整天罵來罵去,這三、四年又逢煞星年,有苦頭可吃了,解決之道為心澄、欲遣,社會也就和諧了,就不會有统、獨之爭,鬥爭族群的情事,這是老子說的,不知讀者認為如何?

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修道與修為、修行、德行(修道與學佛)之異同-什麼叫做覺悟?

       大宗師篇:「得著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且夫物不能勝天久矣…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物而不為仁…。」、天道篇:「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物而不為仁…」、天運篇:「老子曰: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佗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此二則立言是在闡述修道修至知道何謂為師?道:明理也。德:用之於日常生活之德性也。此為修道德最高層級之智慧,要有修行-即對過去之人、事、物想錯、看錯、做錯能給予改正過來,才能得到智慧,能順隨自然法則,返璞歸真,轉迷惑為覺悟、轉邪念為正念、轉污染為清淨,就是真正的在修道、修行之人與凡人之不同。修為:修道人所修的法為修正法,非邪法,其言行(所作所為-身教、言教)足為後世子孫之表率,讓後人、後世子孫往人生正確的方向走,足以造福子孫、度化眾生也。讀者可參考之!
        世人會將修道與修行、佛教與道教混為一談,所以搞不清楚什麼是修行、修持?什麼是修道?修道:修符合自然法則之方法,凡事自然,不加入人為因素,知道自然的道理。修行:是要明理,要修正自己的日常生活錯誤之思想、看法、行為-作法(佛家將所犯的錯誤稱為:造業),將妄想、分別、執著所生之煩惱去除,將錯誤觀念(想法)、看法,自私自利的行為(作法),予以修掉,放棄一切惡的記憶、不善的念頭,改正過來,維持善的記憶、念頭而不忘,以求得智慧,修正言語造作,亦即面對境界來修清靜之心。修為:修道之作為(即世人平常在談論某某人有在修行、沒在修行之意)。修持:將所修得之道,用之於日常生活也。德行:將修道之所得,作榜樣給世人學習也。天地篇第1節將道德解釋為: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道德為善惡之標準此三種名辭於道學與佛學中都混合在使用,一個是想將來能當神仙去逍遙、一個是想能上西天見阿彌陀佛,其目的都是世人在想減少煩惱,求個清靜(淨)心,使自己的心靈有所寄託而已。舉個簡單的例子,讀者就可分辨出來,我們從小開始讀書,從小學、中學、高中,至大學、研究所,讀小學、中學、高中,為還在學習階段,所以只有畢業證書,並無學位;讀至大學畢業才有賦予學士學位及有方帽可戴、學士服可穿,進入研究所,有碩士、博士學位及碩士服、博士服可穿,取得其學術研究者之身分、地位。同理,修行人居於傳教者信仰(不論何種宗教)之角色,修至最高階層時,會取得尊者之身分、地位,頭戴羊絨帽(天尊),俗話所說的已修至生毛帶角階段,額頭會發光。修道者,亦然。修至無極境界時,經考試及格後,就能取得修道士之資格(有小、中、大階級之區分),有黃袍可穿,麒麟皇冠帽可戴,屬於玄字輩之修道者,額頭及身體會發光,等同帝王(皇帝)層級,妖魔鬼怪見到此光,即逃之夭夭,有這種功力。
        師字,要作如何解釋呢?孔子解釋為:師者,所以傳教,受業,解惑也。現代之解釋為:把知識、技能,教給別人的人。有老師、學生之師,對僧尼、師弟妹之師父,同行先後期之師兄、師弟、師姊、師妹之師,能為人所效法者、專門職業者,均稱為師,所以有教師、醫師、建築師、法師、大師、軍師、國師,也都可稱為師。但老師的老師的老師又是誰?年代久遠,也不好考據,中國有幾千年歷史,也不知道出了多少師字輩之師了?往前推至最原始之師,應該就是指道了,因為莊子功力已經很強了,他也有老師(有太上老君、鴻鈞聖祖),再推上去的老師,應該是指道了。所以莊子稱道為吾師!宗教信仰大多採師徒傳承制,由老師傳受給學生要如何修行,將來才可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有那麼多的師傅、法師、上師、大師、上人,會員、信眾;而修道無法傳承,須靠自己的悟性親自去悟道,於悟出其道理時,才懂得什麼稱為道?光是靠聽而得來的,就不是恆常之道,也就是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為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又沒有名字, 又係真實且永久存在,故世人言道者為:言者不知層級。名可名,非常名。凡有名相者,皆為假相,為妄心使然,不能長存,暫時供世人使用,死後要歸還給老天,所以世人所言之名、利是為身外物,是為假的;看不見的道才是真的。莊子於天運篇引用老子所說的: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奉送,廻向),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這些話怎麼說呢?就是說道是無法傳承的,是要靠自己去領悟的。然而不能傳承的原因,並沒有其它原因。只有單一原因,就是中無主而不止(心中沒有接受大道的真意,是留不住大道的。也就是說沒有真心實意,是悟不出道之真意的,無真意,雖聞道,也聽一聽就算了,沒多久就忘光光),外無正而不行(自內心流露在外的德性如不合於大道,就不能被大道接受。也是說修道是想要修給人看,表示有在修道,即俚語之:嘴唸經,手摸奶-有口無心,是修不成道的)。那要怎麼樣才能修成道呢?就要如大宗師篇所說的:能知道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才算修道。得,生也。失,死也。要出生當人,就順時(四柱、八字)來出生當人,於該死的時候,就順理、自然而死(即翛然而來,翛然而往。往來自如,無拘無束,人生瀟灑走一回),能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安命順事理,死生兩忘,不讓悲哀喜樂之情侵入心中)。此古之所謂縣解也(養生主篇寫為古者謂是帝之縣解)。縣,通懸字。生之累如倒懸,正常人是頭朝上,腳著地,把人腳朝上,頭朝下,把人倒吊起來,人會很痛苦的,有修道就能把人放下來,回復腳朝地,頭朝上,就解脫了,就不會活得那麼累,超乎死生,則倒懸解矣。就是說人被死生的念頭之煩惱困住,像被繩索綁住,倒懸弔一樣痛苦,怕失去身體,人死了,身外物也跟著失去,無法帶走,而放不下。若能忘去死生,不為情感所動,又像被天帝解放一樣。現代語將綁住的繩索解開,則說成解脫,把結解開,比喻把煩惱解開,脫:脫離也。解脫即解釋為脫離煩惱也。一般俗人必須等到死的時候才能解脫,活著的時候,不能解脫,是因為受到外物、名利之束縛使然,但修道者早就超乎死生,人還活在世時,就看穿外物,名利,老早就解脫煩惱了,此為有修道與未修道之大不同點。修道行為除須修其德行之外,還須修天地、陰陽之氣,故可包含於修為與修行之行為中,但修為、修行,如僅修其德行,未修天地、陰陽之氣(即能吸收到日月菁華之天氣與地氣、陰氣、陽氣)時,則未必能包含於修道行為中,此又為其不同之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之錯誤觀念(思想、想法、看法、言行),知道了自己的觀念錯誤,予以改正,而身體力行,才叫做覺悟,也就是佛家所說的:行菩薩道也。未覺悟前,還是屬於妄心!
        現在執政黨在國會議員之席次為多數,政策只要想通過,強勢表決就可通過,政策如對人民有利,則是人民之福;如果是加入人為之政治因素進去,而強勢表決通過,即非人民之福,如不顧民意就強勢表決通過修法,法修了沒多久,發覺不對,又要強勢修法,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必禍患遺千年,災難連連。如果套上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變成:人可人,非常人。搞到天怒人怨,連正常人都變成不正常人,那就無藥可醫了,這也是選民自己的選擇,國運如此。但又能如何呢?這三、四年又逢煞星年,那要怎麼辦呢?世人須速修道返回真性,凡事必須順著自然,遵守自然法則,不可加入人為因素,違反了自然法則太嚴重,必會天下大亂,庚子年一到就麻煩可大了,只能靠老天保佑或自己的造化,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