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修道與修為、修行、德行(修道與學佛)之異同-什麼叫做覺悟?

       大宗師篇:「得著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且夫物不能勝天久矣…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物而不為仁…。」、天道篇:「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物而不為仁…」、天運篇:「老子曰: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佗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此二則立言是在闡述修道修至知道何謂為師?道:明理也。德:用之於日常生活之德性也。此為修道德最高層級之智慧,要有修行-即對過去之人、事、物想錯、看錯、做錯能給予改正過來,才能得到智慧,能順隨自然法則,返璞歸真,轉迷惑為覺悟、轉邪念為正念、轉污染為清淨,就是真正的在修道、修行之人與凡人之不同。修為:修道人所修的法為修正法,非邪法,其言行(所作所為-身教、言教)足為後世子孫之表率,讓後人、後世子孫往人生正確的方向走,足以造福子孫、度化眾生也。讀者可參考之!
        世人會將修道與修行、佛教與道教混為一談,所以搞不清楚什麼是修行、修持?什麼是修道?修道:修符合自然法則之方法,凡事自然,不加入人為因素,知道自然的道理。修行:是要明理,要修正自己的日常生活錯誤之思想、看法、行為-作法(佛家將所犯的錯誤稱為:造業),將妄想、分別、執著所生之煩惱去除,將錯誤觀念(想法)、看法,自私自利的行為(作法),予以修掉,放棄一切惡的記憶、不善的念頭,改正過來,維持善的記憶、念頭而不忘,以求得智慧,修正言語造作,亦即面對境界來修清靜之心。修為:修道之作為(即世人平常在談論某某人有在修行、沒在修行之意)。修持:將所修得之道,用之於日常生活也。德行:將修道之所得,作榜樣給世人學習也。天地篇第1節將道德解釋為: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道德為善惡之標準此三種名辭於道學與佛學中都混合在使用,一個是想將來能當神仙去逍遙、一個是想能上西天見阿彌陀佛,其目的都是世人在想減少煩惱,求個清靜(淨)心,使自己的心靈有所寄託而已。舉個簡單的例子,讀者就可分辨出來,我們從小開始讀書,從小學、中學、高中,至大學、研究所,讀小學、中學、高中,為還在學習階段,所以只有畢業證書,並無學位;讀至大學畢業才有賦予學士學位及有方帽可戴、學士服可穿,進入研究所,有碩士、博士學位及碩士服、博士服可穿,取得其學術研究者之身分、地位。同理,修行人居於傳教者信仰(不論何種宗教)之角色,修至最高階層時,會取得尊者之身分、地位,頭戴羊絨帽(天尊),俗話所說的已修至生毛帶角階段,額頭會發光。修道者,亦然。修至無極境界時,經考試及格後,就能取得修道士之資格(有小、中、大階級之區分),有黃袍可穿,麒麟皇冠帽可戴,屬於玄字輩之修道者,額頭及身體會發光,等同帝王(皇帝)層級,妖魔鬼怪見到此光,即逃之夭夭,有這種功力。
        師字,要作如何解釋呢?孔子解釋為:師者,所以傳教,受業,解惑也。現代之解釋為:把知識、技能,教給別人的人。有老師、學生之師,對僧尼、師弟妹之師父,同行先後期之師兄、師弟、師姊、師妹之師,能為人所效法者、專門職業者,均稱為師,所以有教師、醫師、建築師、法師、大師、軍師、國師,也都可稱為師。但老師的老師的老師又是誰?年代久遠,也不好考據,中國有幾千年歷史,也不知道出了多少師字輩之師了?往前推至最原始之師,應該就是指道了,因為莊子功力已經很強了,他也有老師(有太上老君、鴻鈞聖祖),再推上去的老師,應該是指道了。所以莊子稱道為吾師!宗教信仰大多採師徒傳承制,由老師傳受給學生要如何修行,將來才可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有那麼多的師傅、法師、上師、大師、上人,會員、信眾;而修道無法傳承,須靠自己的悟性親自去悟道,於悟出其道理時,才懂得什麼稱為道?光是靠聽而得來的,就不是恆常之道,也就是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為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又沒有名字, 又係真實且永久存在,故世人言道者為:言者不知層級。名可名,非常名。凡有名相者,皆為假相,為妄心使然,不能長存,暫時供世人使用,死後要歸還給老天,所以世人所言之名、利是為身外物,是為假的;看不見的道才是真的。莊子於天運篇引用老子所說的: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奉送,廻向),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這些話怎麼說呢?就是說道是無法傳承的,是要靠自己去領悟的。然而不能傳承的原因,並沒有其它原因。只有單一原因,就是中無主而不止(心中沒有接受大道的真意,是留不住大道的。也就是說沒有真心實意,是悟不出道之真意的,無真意,雖聞道,也聽一聽就算了,沒多久就忘光光),外無正而不行(自內心流露在外的德性如不合於大道,就不能被大道接受。也是說修道是想要修給人看,表示有在修道,即俚語之:嘴唸經,手摸奶-有口無心,是修不成道的)。那要怎麼樣才能修成道呢?就要如大宗師篇所說的:能知道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才算修道。得,生也。失,死也。要出生當人,就順時(四柱、八字)來出生當人,於該死的時候,就順理、自然而死(即翛然而來,翛然而往。往來自如,無拘無束,人生瀟灑走一回),能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安命順事理,死生兩忘,不讓悲哀喜樂之情侵入心中)。此古之所謂縣解也(養生主篇寫為古者謂是帝之縣解)。縣,通懸字。生之累如倒懸,正常人是頭朝上,腳著地,把人腳朝上,頭朝下,把人倒吊起來,人會很痛苦的,有修道就能把人放下來,回復腳朝地,頭朝上,就解脫了,就不會活得那麼累,超乎死生,則倒懸解矣。就是說人被死生的念頭之煩惱困住,像被繩索綁住,倒懸弔一樣痛苦,怕失去身體,人死了,身外物也跟著失去,無法帶走,而放不下。若能忘去死生,不為情感所動,又像被天帝解放一樣。現代語將綁住的繩索解開,則說成解脫,把結解開,比喻把煩惱解開,脫:脫離也。解脫即解釋為脫離煩惱也。一般俗人必須等到死的時候才能解脫,活著的時候,不能解脫,是因為受到外物、名利之束縛使然,但修道者早就超乎死生,人還活在世時,就看穿外物,名利,老早就解脫煩惱了,此為有修道與未修道之大不同點。修道行為除須修其德行之外,還須修天地、陰陽之氣,故可包含於修為與修行之行為中,但修為、修行,如僅修其德行,未修天地、陰陽之氣(即能吸收到日月菁華之天氣與地氣、陰氣、陽氣)時,則未必能包含於修道行為中,此又為其不同之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之錯誤觀念(思想、想法、看法、言行),知道了自己的觀念錯誤,予以改正,而身體力行,才叫做覺悟,也就是佛家所說的:行菩薩道也。未覺悟前,還是屬於妄心!
        現在執政黨在國會議員之席次為多數,政策只要想通過,強勢表決就可通過,政策如對人民有利,則是人民之福;如果是加入人為之政治因素進去,而強勢表決通過,即非人民之福,如不顧民意就強勢表決通過修法,法修了沒多久,發覺不對,又要強勢修法,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必禍患遺千年,災難連連。如果套上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變成:人可人,非常人。搞到天怒人怨,連正常人都變成不正常人,那就無藥可醫了,這也是選民自己的選擇,國運如此。但又能如何呢?這三、四年又逢煞星年,那要怎麼辦呢?世人須速修道返回真性,凡事必須順著自然,遵守自然法則,不可加入人為因素,違反了自然法則太嚴重,必會天下大亂,庚子年一到就麻煩可大了,只能靠老天保佑或自己的造化,自求多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