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人一死掉就解脫了,則告別式應以悲泣或快樂的心情辦理(知者不言與言者不知之見解、看事情角度不同)、博愛座要不要讓坐?

       老子第54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至樂篇:「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養生主篇:「老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弔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知北遊:「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處於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將反於宗…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盜跖扁:「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此則立言及寓言是在闡述世俗未修道之人與修道高人對於死生看法不同,對於人死了,要不要哭?是要哭給來參加弔唁的親友聽?還是要哭給已死之人聽?來欺瞞社會,表示自己很孝順?是個很有趣的話題,話雖說是有趣的話題,但又是真理,讀者可参考之!
        話說從前,莊子的南華經是在解釋老子的道德經,世人很少人知道。老子第54章僅概括的說: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這句話是體,但莊子為了解釋這段話,於至樂篇、知北遊篇、養生主篇講了三則故事來實證應用於日常生活,才把老子所講的這句話解釋清楚。如果不是有南華經可稽,則道德經就會人人會解釋,每個人的解釋都很有道理,每個人的解釋都不一樣,所以說道德經的意境相當高,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而南華經更玄,更難懂,比讀道德經難上幾倍,但他們二人必竟是修成仙的修道高人,以凡間世俗之人社會觀、人生觀,與老莊之看法完全不一樣,不一樣歸不一樣,但至世人走到人生最後旅程時,看法就會與老莊完全相同,此時才會發覺萬物是平等的,但已來不及了,人死了,不會說話了,就是知者不言了,那不能說話,要如何解決呢?就要靠有名的胡蝶夢莊周之故事原理來感應之。老子說:善建者不拔。建,指立德、積德。不拔,拔者,移去也。積德的根基穩固,誰都動不了他也。善抱者不脫。抱者,抱一也,一即道,老子去要世人懷抱大道。並不是要去懷抱有錢、有勢的人的大腿,不能曲解喔!脫者,脫離也。有體悟大道之人,不管經過何種境界的考驗,始終都不會脫離大道也。子孫祭祀不輟。輟,止也。有修道積德就能庇蔭子孫,子孫於人生的旅徒中就能很平坦、順遂,子孫懷念祖先的恩澤,就會把祖先的靈位貢在神桌上,代代相傳的於早、晚奉上一根清香去祭祀祖先,也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其直系血親之父母、祖父母、子、孫,都能受到庇蔭。如果祖上未積德,自己已自身難保了,也無能力去庇蔭子孫,子孫於人生旅徒不順、坎坷,不能顧三餐時,也一樣是自己自身難保了,那有閒工夫將祖先牌位貢在神桌上來祭祀呢?沒有把祖先牌位扔掉或送去靈骨塔擺置,或放把火燒掉就不錯了,祖先也不必冀望子孫會拜你,老子的話只講到此。
        至於莊子是如何解釋老子上項文義之意境呢?他於至樂篇與養生主篇寫了二則故釋來闡述其意境。一則為莊子的老婆去世時,他的老搭檔惠子去弔唁時,看到莊子很高興的蹲著在敲打瓦罐樂器(現代語言為請歌舞團來表演、開派對、辦歌星演唱會來助興),惠子說話了,說些什麼話呢?與人居,指莊子的老婆與你同居共寢。長子,生育兒女。老,白頭偕老也。身死,老伴一但身死。你沒有哭,也就算了,又在載歌載舞,這樣不會太過份嗎?莊子說:不是這樣啦!其始,她還沒有生命之時。本無生,本來就沒有生命(即無有一無有也),她的死,起初我亦同乎世俗,也很悲傷的在哭,我怎麼會沒有感概呢?但想一想,這樣子就不對了,自認為我這樣在悲傷苦泣,就不是通於天命之人了,我知道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道理,想通了,我就不哭泣了,因為人死了,徒悲有何益呢?遂改變心理,破涕為笑。另一則故事為:老聃死的時候,他的朋有秦失去弔唁他,只哭了三聲,就調頭出來不哭了,他的徒弟問秦失說:老聃不是你的好朋友嗎?他回答說:是我的好朋友啊!既然是你的好朋友,怎麼是這樣的弔唁法?只哭三聲就不哭呢?本來弔之為禮,哭死而弔生,只哭三聲就不哭,就表是不哀。始:起初。其:指老子。人:世俗之人。今:現在。非:即非人。非人:入於天。即非世俗之人,其死亦非死也,乃是解脫-把心中之結給解開,沒煩惱了;脫離生死輪迴之苦難之謂也。但秦失回答說:起初我以為老聃是世俗之人,如為世俗之人,我當然會以世俗之禮弔唁哭泣,而老聃現在並不是俗人,入於天之人,則何可哀之有!他的死,亦非死也,乃是解脫,只不過是氣之幻化而已,應該要高興才對,我幹嗎要以世俗之禮來哭泣,難到是要他不要解脫嗎?
        沒有修道的世俗之人,看到此篇文章,會傻眼,會說怎麼會有這種人會說這種幹話呢?但有修道之人看到此篇文章,會笑到流眼淚,這才是真實,也是真理。人光著屁股出生來當人,死的時候,江山就易主了,每個人都一樣是躺者直直的,裝進棺才送去火葬場化成灰,回歸自然,由有變為無,不能帶走任何一樣東西走,既使能帶走,也因陰陽兩相隔而不相流通,帶去也不能用,只能乾瞪眼。莊子於知北遊、盜跖篇說::人生姑且暫時寄寓形骸於天地之間,時間短暫,或許壽命有長,有短,但相差不多,早死、晚死,到最後都是會死。莊子說:人的上壽是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有活到六十歲就不算夭壽,禮儀上訃文用白色,七十歲以上用粉紅色,八、九十歲顏色比較紅一點,百歲以上人瑞用深紅色,以資區別。這個年頭,倫理、道德淪喪,每人為追求名利而忙,生活比較不好過時,就罵東、罵西,都是別人的不對,害到他們,自己都沒有不對。從最簡單的公車博愛座設計上是要供長者、孕婦、行動不便之人使用,但倫常喪失的結果,有些年輕人、中年人(已為人父母了),身強體壯,看到博愛座就坐,有老人站在他旁邊,他就裝睡,老人請他讓坐,就吵起架來,看看這些不讓座之人,反推回去,就知道其父母親也是如此,上樑不正,下樑歪也。嗚呼!道德淪喪至此,不讓座之人還認為設博愛座以後,就會減少年輕人的座位數,還怪是政府不對,他們的看法才對,以現在年輕人的角度、觀念來看事情,認為設置博愛座會減少到其他人的座位數,這種論調也許也沒有錯,也不能怪年輕人,錯在其父母親沒有教導小孩要讓座,父母自己本身已欠人教了,本性就如此,要如何教小孩?也不會教小孩,小孩當然也是如此,醫學上稱為遺傳、品種,土話稱:什麼蛇生什麼卵(本來就如此),於社會化過程跌跌撞撞,吃吃排頭,就會學到經驗。但年輕人之觀念會隨人年齡之增長而改變,年紀大一點就知道讓座的,所以為什麼說要敬老尊賢呢?因為老一輩所講的話是由經驗之累積而來 , 現在年輕時不懂得禮讓之美德,難到年輕人以後不會老嗎?等到將來自己也老了的時候,須要人家讓座而別人也不讓座時,又要怪誰呢?此時 ,會不會怪年輕人不讓座呢?真是服了這些不讓座的年輕人父母?聰明人,過了五十歲以後,行事都會為來生著想,不會去相爭。最近鬧的不可開交的空汙問題,空汙對人體有害,是沒有錯,但不知最大的汙染源就是來自世人的思想及欲望,思想及欲望中毒太深,所吐出來的廢氣、濁氣就是汙染源,是去不掉的,一般之空氣汙染,遇到有風時就會散去。所以要去除汙染源,必須世人從洗心做起,也就是老子於清靜經所說的:清者濁之源。世人為什麼辦不到呢?就是因為心未澄,欲未遣也。生病靠吃藥來治病,並不是辦法,七分藥,三分毒。藥吃多了,慢性病雖然控制了,但藥吃久了就會傷腎,吃到要洗腎或水腫不退時,就後悔莫及了。最後不論是懷恨而死或憂鬱而終,都是會死的,既使有再多的不滿,也要死,沒有神醫能醫治重病或癌症,能讓人永遠活著而不會死的。所以防制汙染的最有效的利器就是洗心、遣欲,心靜,欲望沉澱了,空氣就新鮮了。看了這二則故事的意境,就可判斷出告別式要以悲泣或歡喜心來道別?依修道人的角度來看,是以歡喜心來辦理告別式,如以世俗方式辦理,內心會感覺此方式與修道之觀念不同;以未修道的世俗之人的角度來看,未達修道之層級,什麼是道?跟本搞不清楚,要如何以修道人的方式辦理呢?當然是要以悲泣之心情來辦理才對。只要世人喜歡,也沒什麼不可以,必竟修道人與未修道人,到最後都是要死,差別僅在於死後要回老家時,其靈魂找得到或找不到其歸鄉之路而已,也沒有什麼多大的學問,但莊子於大宗師篇說了:人之小人,天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這句話,世俗之人與老天看事情的角度、方法都不一樣。世人如不能澄心、遣欲,整天罵來罵去,這三、四年又逢煞星年,有苦頭可吃了,解決之道為心澄、欲遣,社會也就和諧了,就不會有统、獨之爭,鬥爭族群的情事,這是老子說的,不知讀者認為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