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嘴吃齋與心吃齋(取虛-清靜、寂然與取實、覺悟與迷惑)之不同。

嘴吃齋與心吃齋(取虛-清靜、寂然與取實、覺悟與迷惑)之不同
        天地篇:「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封人曰: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人間世篇:「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之於耳,心止之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應帝王篇:「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遊無朕;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此幾則立言及故事是在闡述修道無所得(金剛經所言無智亦無得),虛己處事-清靜,即佛家所言之空無、本來無一物;道家稱為:寂然。凡事是相對的,物質生活困苦一點,但精神生活很快樂,為人處事能以平等心相對待,就能修成道。是世人有妄心存在,凡事只要有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就會有相對的問題存在;只有道是真心不二,具絕對性,符合自然,變也變不了,所以稱為一,讀者可去體悟凡事應取虛(心齋:心清淨、寂然)而不取實(名、利、財、物),心清淨了就不會生病的道理。
       由堯與封人、仲尼與顏回,對話內容可得知宇宙事物是相對的,每人之價值觀、對事情之看法、見解也是相對的,天下事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不對,只是世人對時間、空間之認知與道之認知之不同而已,關鍵在此。所以就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你說他不對,他說你不對,最後打起官司來了,替法院、律師製造賺錢的機會,如有讀齊物論之「知止於不知」。就知道其原理!吃齋與吃葷之見解就如同養父母,以己養養鳥與以鳥養養鳥之觀點(覺悟與迷惑)不同,每個人都侷限於自己設定之框框下在看待事情、孝順雙親、爭財產,所以每位子女都認為自己最孝順,也都對;既然每位子女都認為自己最孝順,財產要怎麼分才公平?那為什麼子女會對為了要怎樣孝順、分財產而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於國內打官司打得不夠癮,還要打到國外去呢?吃齋有益身體健康,很好,但心地也要跟著善良才能達到效果,如吃齋對身外物也看得很重,城府(心機)也很深,不想服侍父母.公婆,私心又重,是為迷惑,那就會大打折扣的;修道能將心靜下來,心如止水,水靜則明,可照射自己,能符合自然,同樣能達到吃齋之效果,是為覺悟,否則同學.朋友.親戚偶而聚餐,有的吃齋,有的吃葷,那叫廚師如何煮菜呢?如被廚師說成總有一些人與眾不同不好相處,吃飯也會覺得吃的怪怪的,但吃齋與吃葷是每人之選擇,並無對錯之問題,高興就好,故事所說的理由就是在說明覺悟與迷惑。吃齋就等於是在修行,修行是在改正自己的錯誤觀念,修給老天看-心齋,才有效用;如果是修給別人看的,白話稱為:嘴吃齋-嘴唸經,手摸奶也。那有修與沒修,則並無不同,也有可能越修越糟糕,甚至走火入魔,那就很可悲了!經文是神佛們所寫的,世人唸經是自己學習用的,唸經不是唸給神佛聽的,觀念不能搞錯。唸經是要明其理,明理就是開悟。要明其理,須先去除煩惱,心清靜,才能解決問題;不明其理,縱使將整本經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的背起來,也是沒有用的,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所以開悟的人與迷惑的人好相處,覺悟的人不爭,你貪我不貪、你求名、求利,我不求,處處會讓對方,不會影響到對方,與對方無利益與得失之衝突,故很好相處;迷惑與迷惑的人相處就不好相處,雙方都互不相讓,處處相競爭,利益與得失稍起衝突時,就翻臉不認人,就打起官司、打、殺、放火,就不好相處,就是好相處與不好相處之關鍵所在。
        莊子一書編了七萬餘字之故事,不評論是非、平等,所以有說等於沒有說,你們去吵你們的,我只要悠哉遊哉,遊於無朕,爽得很,所以故事中只說:體盡無窮,而遊無朕;盡其所受乎於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只有有這23個字,就包括了七萬餘字故事之內容,給世人有無限體悟大道的空間(即齊物論及寓言篇:因以曼衍,所以窮年)。天:即自然也。話不要說得太白,說得太白會顧人怨,故僅點到為止,不作評論。修道只修一個符合自然之虛字(即佛家所言:空,道家稱:寂然)而已,完全活出自然,故修道無所得(盡其所受乎於天而無見得),此道是在主宰人類生靈,該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麼追也沒有用,非分追求而來之外物也不會久留,反而會把身體搞壞、家庭出狀況,得不償失;平時就不要為名所困。尸:主也、承受者也。比喻為被沒有用的死東西所困也;身尚忘遺,名將安寄?故城府不能太深,不要任事,要讓事自任(對事情不能太專斷、執著,反而被事物主宰了),要無心,不要有心去用智。須能因物、任物、使物、用物,才能化解掉世俗之煩惱、困擾。又依形影相隨之原理,會將此非分追求外物之結果,於人年老時將晚景呈現於每人眼前及能否庇蔭子孫,冥冥中顯現於無形而已,其餘說道要怎麼修才能到第三世界,都是假相,人死了一切化為烏有,就回歸自然了,也不會說人話(即知者不言)了;也沒有是非之爭了,不可被職業修道人自己之所知所洗腦(即言者不知)
        中國人喜歡拜神佛,好人、壞人都會去拜,神佛到底是要保佑好人或壞人呢?當你在向神佛有所祈求的時候,神佛有沒有在聽你說話,你知道嗎?他有沒有把你想祈求的事聽進去,你知道嗎?神佛有無出國去旅行而不在寺廟裡,你知道嗎?即使它們有聽到你說的話,它有沒有回答你所祈求的話,你聽到了嗎?你知道嗎?若用搏筊杯之方式為之,亦僅是機率之問題,搏不到你所想要的杯,多搏幾次就有了;如果以抽籤為之,抽一支不滿意,再抽幾支,就達到自己之需求了,也就心安了,至於有沒有效?就靠各人自己之造化了。修道之原理就是如此,每人都說自己有在修道,但有沒有修到道之精髓?則沒人知道,亦僅老天知道而已,只要眾生歡喜就好。願人人能平安!

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以鳥養養鳥(使父母能住得安心-安其心)之方式來孝順、服侍老父母、公婆,北冥之魚(修道積陰德)即可化為大鵬鳥,徙於南冥成仙、成佛。

以鳥養養鳥(使父母能住得安心-安其心)之方式來孝順、服侍老父母、公婆,北冥之魚(修道積陰德)即可化為大鵬鳥,徙於南冥成仙、成佛。
        知北遊篇:「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至樂篇:「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殤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夫以鳥養鳥者,宜栖之深林,遊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鰌鰷,隨行列而止,委蛇而處。」達生篇:「昔者有鳥止於魯郊,魯君說之,為具太牢以饗之,奏九韶以樂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此之謂以己養養鳥也。若夫以鳥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則平陸而已矣。」、逍遙遊:「鹪鹩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人間世篇:「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此篇故事是在闡述孝順老父母、公婆,是要孝順其心,使老人家心裡能沒煩惱、沒牽掛,他們就會住的安心、活的安心,不能以子女自己的想法去孝順,認為買好東西給他們吃、住舒適的房子、請專門醫師、護士照顧就是孝順,而自己在外面又亂搞,養小三,搞婚外情、或只顧賺錢,把照顧老人家的責任交給外人(看護、養護中心)來照顧,讓老人家住的不安心,沒兒孫陪伴,心裏就會有煩惱,活的不安心。此情境就如同大麻雀與小麻雀是共同在野外生活的很快樂,如單獨把大麻雀捕起來關在籠子裡飼養,不能與小麻雀一起到處遊玩,就失去了自由,大麻雀大都是選擇咬舌自盡,以解除痛苦之道理相同。類似此行為,老人家已無氣力又被與兒孫隔離去住別的地方,而不能住自己原來的窩,氣的不想講心中的話了,但就是不想吃,也無力自殺,內心悶悶不樂,如有此情況,為人子女、媳婦者就要設法去了解父母親、公婆之心裏在想什麼?不能表面看起來,外人會認為兒女是很孝順,其實是無法達到真正的孝順。真正的孝順,不論自己已當上宰相、國會議員、民選首長、上市公司董事長,家裡顧有外傭、管家,對於桌上養父母、床上服侍父母的事,不可交給他們代勞,自己卻在忙自己的工作,讓老父母看不到自己兒女而心慌,心不安,老人家就不想吃飯、生病不想吃藥,也不看醫師,只想死,只是兒女不懂老人的心,大都是以兒女、媳婦之角度來看事情,認為老人家很不好相處,不能體會兒女、媳婦要上班賺錢之生活壓力而已,把照顧的事全部交給外傭、看護,自己卻在孝順自己的兒子、孫子、寵物,所以最大的孝順是兒女、孫子能陪著老父母、阿公、阿嬤,能讓其住的安心、活的安心(人間世篇第8節),其他的孝順及死後告別式場面搞得多大?或是要如何修行?都是假相,在欺騙社會而已,這就是很多老人家沒有去住安養院、看護中心,沒多久就死翹翹了,此情境及道理,為人子女、媳婦者是為孝或不孝?而且絕對會遺傳的,神得很!讀者可参考之。相信與不相信皆可,沒多久,就換成自己也老了,到自己老時就會體會出此故事的真意,不要怪兒女不孝就好了!觀之公園、車站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流浪漢無家可歸或有家歸不得呢?能體悟出不言之教之道理、原理,就知道答案;不懂此道理、原理,則再怎麼修道都是假的,在欺騙社會(俚語為:說嘐潲話-說謊話騙人)而已。
        莊子一書是莊子自己所編的故事,說是故事,其實並不是故事,是一本化書(物化),又名南華經,於逍遙遊篇首: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既佛家所稱之如來、阿彌陀佛)。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文章開宗明義就在說故事,故平常未接觸道,對於道無概念,根本搞不清楚故事到底是在說些什麼,其所說的故事都是在說人眼睛所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為無形的道,這個無形的道又是在主宰萬物的生靈,你說沒有無形的東西存在嗎?又好像有;說有無形的東西存在嗎?又好像沒有,這稱為冥冥。北冥之冥代表幽暗或陰晦,是比喻人要積陰德(別人看不到為陰德,別人看得到的為陽善)南冥之冥代表光明,南冥者,天池也。像天上的蓮花池,蓮花池所顯現的化境就是神仙世界(即來出生當人前所住的地方,其化境為天堂、極樂世界,也是老人家所說的:人老了,就要回家去報到的地方)。古時之皇宮是坐北朝南,臣子所住的房子僅能坐南朝北,以為君臣有別,故南是比喻皇帝、首長、長官;北是比喻臣子、部屬、百姓,修道由下往上升級,故須先積陰德,心靈才能幻化為大鵬鳥,遷徙至南冥,南冥也是知北遊篇所說的:除有得道之聖人、至人超然於陰陽之外,一般凡人都姑且寄形骸於天地之間暫時來當人,將反於宗。出生當人是暫且借宿於人間,最終是要返回出生之本原地(南冥),有修道才回得去,未修則回不去,有如人間之遊民,流落街頭,淪為遊魂。道是無形的,世人所談論的道,是為冥冥,不是真正的道!所以老莊才會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即道可道,非常道也。中國之倫常為百善孝為先,而在家服侍父母外人是看不到的,是屬於陰善;在外行善當志工,別人看得到,是屬於陽善,故在家服侍父母是積陰善之最先鋒,如果嫌在家服侍父母很麻煩而別人又看不到,刻意往外行善,此善是在騙人、騙小孩、騙鬼、欺騙社會,一點用也沒有。本文所指的孝順是建立於當父母年老行動不便而言,於父母行動自如時,則不會有孝與不孝之問題發生,合先說明。人間世篇說奉養父母時,不論兒女的處境如何都要讓父母覺得安適(能住的心安),這是孝的極致表現。要能讓父母覺得安適不一定要住豪宅、請外傭或特別醫師,是要給父母快樂(由兒女、媳婦、孫子來照顧),父母是否快樂並不是由兒女之感覺來決定,就如同魯侯餵海鳥一樣,把它迎進大廟(比喻將老人送去養老院、養護中心)用三牲美味給他吃,放音樂給他聽、他看不到小鳥,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吃一塊肉或喝一杯酒,海鳥三日而死(比喻老人家住養老院養護中心、看不到自己兒孫,心慌了,所以寧願死也不吃 ,就絕食,這樣活活被氣死 ,兒女就可準備分遺產了)。此謂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而是由父母之感覺來決定,父母吃的不多,其內心是希望見自己子孫,聽孫子的笑聲,有子孫陪伴,即使忘記吃飯或委蛇,僅吃幾口飯,他都跟大小麻雀一樣無拘無束的玩在一起,活的很高興,很舒適、開心,這叫以鳥養鳥。能讓老人家活的安心,順著老人家的生活習慣,就可很長壽。
        莊子不喜歡當官,他認為自己有如:鹪鹩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他自己像小鳥築巢於深林一樣,整個深林中有用的只不過是一枝樹枝而已;老鼠到河邊喝水,只不過是裝滿肚子而已。以此比喻他自己睡的只不過是一張六、七尺長的床鋪,吃的也只不過是一、二碗飯而已,再大的床或再多的飯也沒有用,如此才能悠哉遊哉,我幹嗎要當官呢?如此就不會你爭、我奪,才能符合自然逍遙遊於天地間。故事看起來很簡單易懂,但有幾個人能看得開、放得下呢?北冥有魚的魚是指修道人之代號,並非真正的魚,如將該魚解釋成一般之魚,魚是不可能化為鳥的,只有修道高人肚量大,其心靈才能幻化如大鵬鳥一樣大,修成道,年老時能遷徙回鄉(飛回出生之本原地:即南冥)
        甲午年將屆,即將迎接舊曆乙未羊年到來,春節中以較愉悅之心情來寫此文,每人都有年老的父母,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家於行動不便,需要人把屎把尿之情景就如同我們出生當嬰兒時之情景一樣,是由父母為我們把屎把尿,小嬰兒不可能一出生就會自己把屎把尿,不必吃媽媽的奶,會自己跑去吃別人的奶,也自己會自己長大去賺錢,如果忘記,想想自己如何孝順自己兒女也知道,希望為人子女的,能參考莊子所說的故事,以鳥養養鳥的方法服侍自己的老父母,使老有所養,使老人家有活的有尊嚴之感覺,不要給老人家感覺到活的比一條狗還不如,狗主人每天會帶狗出去溜,服侍狗大小便,老人家的子孫竟然沒人可服侍,老人家當然有無限感嘆 ,只是不敢說出口而已,所以能親自服侍老人家 ,是為人子女之幸福,我們現在嫌照顧老人家很麻煩 ,花錢請人照顧比較輕鬆 ,如果答案是對的,那就不必懷疑,等到換我們老了,兒女一樣把我們送去養老院等死,到時老淚縱橫也沒有用,信不信都可以,可試著去探視淒涼晚景的老人,漏漏其口風,看看他們年輕時有沒有服侍其老父母?答案就出來了 ,這叫做:不言之教 ,自己作榜樣給子女學,我們有沒有服侍老父母,兒女都看在眼裡,也都學會了要不要服侍老父母,到時要怪誰呢?這也是天律 ,任何人均違逆不得 ,也不可能修改。故修道僅是修每個人年老時所呈現於眼前之不同晚景而已,如果年輕時胡搞瞎搞,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年老時得了癌症,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插著鼻胃管,有口難言,那就慘了,莊子的故事是如此說,當參考也不錯。

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天之小人,人之君子;與外化內不化、內化外不化(人面獸心與獸面人心)之不同—要內外皆不動心,才能如如不動-不放在心裡、老神在在。

天之小人,人之君子;與外化內不化、內化外不化(人面獸心與獸面人心)之不同-要內、外皆不動心,才能如如不動-不放在心裡、老神在在。
        大宗師篇:「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盜跖篇:「小人殉財,君子殉名。其所以變其情,異其性,則異矣;乃至於棄其所為而殉其所不為,則一也。故曰:無為小人,反殉而天;無為君子,從天之理。」駢拇篇:「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故嘗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殘生傷性均也。…伯夷、盜跖二人,所死不同,其於殘身傷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也!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天地篇:「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庚桑楚篇:「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相食者也!」、知北遊:「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靡,必與之莫多」。此幾則立言及歷史典故,有修道就會心定,佛教稱為坐禪、禪定,心定就是如如不動,有修道者就知道此道理,未修者,参考也不錯。
        莊子編此則三故事來說明人迷失真性之緣起,及演變至今所生之社會亂像,並闡述老子第38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及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吃東西吃得很講究,吃山珍海味來養生,不是在養真性,而吃得太好,病卻一大堆,因病從口入;吃東西越簡單越好,看看牛只吃青草一種食物,但吃得肥肥胖胖的,仔細去想想,去分析,就知道自然的道理,這才是智慧。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並對世人因追逐身外物、名利、權勢之結果,野心越來越大,甚至殺人、放火、打官司,到了發狂(抓狂)的階段,迷失無法清醒、覺悟,而仍認為自己對,別人之不對之無奈!殉:為追逐名、利()而犧牲生命也。馳騁也。畸人:與世俗不同的人、奇人也(比喻修道人)。侔於天:合於自然也。世俗之小人:殉財;世俗之君子:殉名。大宗師篇:老天認為殉財是小人,世俗認為殉財是君子;老天與世俗之人之觀念、見解不同,故有此解讀。盜跖篇之觀念、見解為:殉財為小人,殉仁義為君子。觀念、見解大同小異。但其所以變其情,異其性(改變本性),則異矣(追逐名與財而死,本質不同、死法不同之異而已,一樣是死。);乃至於棄其所為(真性)而殉其所不為(為追逐名、財而死),則一也(卻是一樣的)。故曰:無為小人,反殉而天;無為君子,從天之理:所以說不要像小人一樣去追逐財貨,要回返自己的真性,不為外在環境所誘惑,不要像君子一樣去追逐名聲,應該順從自然的道理,以達畸於人而侔於天之境界,不會虛偽,則無君子小人或偽君子真小人之分別了.。
        社會所以會亂,必有壞鬼帶頭,莊子所編的故事是說起緣於堯舜(即鬼頭),從他們開始施行仁義,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其末(流弊)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相食者也!因人民急於行仁義,作表面功夫之結果,必然會放棄道德,虛偽跟著來,及老子所說之: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演變至今變成笑貧不笑娼、事事向錢看,穿金戴銀、住豪宅、開名車、請幫傭、出國比賽名氣…,深怕比不上別人,將道德拋之腦後,盜跖篇所說之古之人獸面人心,不會奸、巧、狡、詐,今之人人面獸心,沒倫理道德觀念,翻臉像翻書,心性與禽牲並無不同,甚至更超過,不管是多好之交情,一但有利益衝突,說翻臉就翻臉,如果又沒有修恥心,則什麼事都幹得出來,這是很麻煩的大事。與知北遊: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內不化:指的是外界如何變化,誘惑力有多強,內心不受外界之影想,老神在在,如如不動,不會動搖到自己的本性,學佛者稱:內不起心動念,外不著相,與世無求,與人不爭,做完事不放在心裡。外化:指的是與人相處要通達,才能合群,順著社會之脈動行事,賺得到錢來養家糊(活)口,不會被社會排擠。要能內、外皆不動心,既使鈔票擺在眼前,不取,心有定,就不會受到外在環境之影響,心一樣是如如不動(白話為老神在在)。老莊兩人之文辭用法不同,但意思相近,古之人在洗心,今之人在洗腎,一樣是在洗,一個是在洗源頭心神之乾淨,一個是在洗下游腎臟之乾淨,只是洗法不同而已;外化:外表須合於世俗之禮,才能於社會立足;內化:即真性迷失了;內不化:內心及精神則合於真性。外不化:指的是世人處世(事)奸、狠、狡、詐,事事以己為是,以別人為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該化而不化,不該化卻化(即白話之黑心肝、違反自然).所謂莫多:指人生財富不必求多,就不會相爭,即天與人不相勝,人不能勝天,故莫多是比喻世人錢財夠用就好,太多財富,反而會擔心財富之意,可是世俗演變至現代一切亂了套,你說他不對,他說你不對,到底誰不對?整天吵吵鬧鬧,且語不驚人死不休,話講得越麻辣,觀眾越喜歡聽,收視率越高,價值觀念錯置,帶壞社會風氣,誰之過?鬼頭(始作俑者)是誰將公民與道德課程廢除?大學聯考也不考該科目了,一廢除後要再回復原始美德,至少須花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予以回復導回正途的,豈為共業哉?倫理、道德這一區塊是歸老天在管理的,也是道之根基 ,世間皇帝、總統是管不到的,但世間皇帝、總統有責任約束世人不能違反倫理、道德,如不但不約束,反而帶頭作亂,把國家搞成是非、正邪、善惡、利益,迷惑顛倒,不正常人比正常人多,凡事不依自然律在運作,只會利用智巧、騙術欺騙選民,不將老天看在眼裏,搞到無法無天,人心變成妖魔鬼怪時,則罪孽深重,等到庚子年一到,就知道世人是要尊天,還是逆天?
        莊子所編的故事意境很高,非有很高的境界,是搞不清楚其故事之真意是在說些什麼的,說是故事,其實不是故事,卻又是真理、天律,人違反不得的,要知五音、五色娛樂圈、花花世界,全是妖魔鬼怪(外表長的是人模人樣,但內心跟妖魔鬼怪的心是一樣)、都是誘惑,要來陷害人的,拼命將人往罪惡門裡拉啊!人不能勝天,久矣。人若認為能勝天,阿門、阿拉、阿彌陀佛、瑪莉亞、老天不就要拜凡夫為老師了嗎?不然則會有苦頭可吃,不要抱怨老天啊!事情怎麼不是發生在別人家,竟發生在我家,只要人高興就好,但願人人能平安幸福!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失智、痴呆症、不忘其所忘、跋扈、眼睛長在頭上、仗勢凌人與泉涸(福享盡了)之關連-過河拆橋。

失智、痴呆症、不忘其所忘、跋扈、眼睛長在頭上、仗勢凌人與泉涸(福享盡了)之關連-過河拆橋
        大宗師及天運篇:「泉涸,魚相處於陸,相昫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德充符篇:「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知北遊篇:「人生於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則陽篇:「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駢拇篇:「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莊子這些立言都是在闡述每人之晚景,有人沒病痛,子孫滿堂,能安享晚年,有人年輕時囂張、跋扈、眼睛長在頭上、只會批評別人,不會檢討自己,晚年要三管齊下(鼻管、胃管、尿管),躺在病床、有人失智,傻傻的看著人,不認識自己的子孫及鈔票,那要怎麼能認得歸鄉之路呢?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望錢興嘆,一切都完了,有口難言,也不會言,手腳皮皮挫,那就可憐哉!未修道之年輕人雖然不知其原理,見到此類晚景淒涼之老人,總會嘀咕說:啊!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之說法相同。老人臨終前,會跟家人說,他(她)見到某某祖先,其實所見到的這些祖先是惡魔變化而來,是要來討債之前世讎人,不是真的祖先。為何會如此(佛家稱為:業障現前)?且看莊子如何說?
        人最好不要去住醫院或法院之監獄、看守所,會觸眉頭的,俚語曰:醫師醫假病,真病無藥醫。當醫師雖然收入高,但亦有其無奈,碰到有錢、有勢、有地位之人士,進行健康檢查,檢查結果並無發現有癌細胞,但沒多久再檢查,已是癌症末期,要嗚呼哀哉了,最後成為被告,很冤枉!人間之凡人花樣有多少,老天就會創造發明出什麼病來對付凡人;故莊子已在大宗師篇說出生、老、病、死之結局;知北遊篇說出悲、歡、離、合之原因。只是世人看不出其故事意境而已,因大道是無形的,既看不到、也摸不到、聽不到,卻又是在主宰萬物靈性之結局(也就是老年會得什麼病?或可壽終正寢而無病痛)。當老天或閻王爺未點名時,依目前之醫學科技,沒有什麼病是檢查不出來的,但被老天或閻王爺點到名,要寵召時,看你科技多發達,他就變成隱性,給你檢查不出來,無形病就是那麼奇怪,是什麼原因造成癌症?也研究不出其所以然來,造病之神就有此功力創造發明出醫藥所無法醫治之病出來,其實人生病,是人的靈魂在生病,並不是肉體在生病,靈魂乾淨就沒有病,而病又是無形的道在主宰,大道又無言,也不會跟凡人辯,凡人拿他沒辦法,故要不生病,唯一之道是不可違反自然,因自然才是老大,人是排名最後一名,大宗師、知北遊之故事是如此說,但於寓言篇中莊子又說我什麼都沒有說,是故事所說的,與他無關;但如果說莊子沒說,他又說我連凡人一生之結局都說出來了,怎麼說我沒有說呢?這就是「言無言,終身言,未嘗不言」。文辭造詣、境界之高,也只有莊子一人寫得出來,僅10個字,就道盡人生一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只要有人之法力、功力能超越莊子,那個人就有資格當上帝了。而故事又是真的,並不是故事,這就是妙道之行也。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才是真忘。而失智症、痴呆症、是凡人忘其所不忘而不忘其所忘、仗勢凌人、壓人、囂張、跋扈(人比老天還偉大,不把長官、長輩、百姓、部屬放在眼裏,眼睛長在頭上,腦袋裏已經忘了我是誰,已沒有長官、長輩百姓、部屬的存在了,只有我最大。人家給他的恩惠忘光光,已不須要人家幫忙時就過河拆橋,這些都包括在內),老天所創造發明出來之腦病變(讓世人真正的去體會什麼叫做忘了我是誰的病症),讓凡人啼笑皆非之病。為人子女、媳婦的人,如發覺最近父母(公婆)怎麼老是常常說某人如何虧待她之同一句話,而沒聽過某人如何照顧過她之正面的話,都是負面的話,那就表示已經中獎(得到失智症)了,能醫治失智症,只有靠兒、孫陪她(他)聊天,說些笑話給他聽,問問他年輕時有什麼人幫助過我們?給他用用腦筋去回憶,才能忘掉以前不如意的事,才不會越來越嚴重,如讓老人家在家看電視、睡覺,繼續談陳年不如意的往事,那病就會越來越嚴重。例如明明老人家在大兒子家裏吃飽飯才去二兒子家,但當二兒子問他吃飯了沒?他卻說沒有吃,搞得兄弟鬧家庭紛爭;明明女兒每天有回去替他洗澡,但當兒子問他時,他又說她很久沒有來了,搞得兄弟姊妹鬧得不可開交;失智者接電話時,就不會失智,但講完電話後,你問他是誰打來的,他會說沒有啊!沒人打電話來,常常因有要事須連絡,失智者未交代而誤了大事;痴呆、失智症嚴重者會於桌前椅子上吃飯,吃完飯當場於椅子下之客廳拉大便;出外散步回來在自己家門前問別人我住在那裡?很讓兒女頭疼,要怎麼辦呢?要知道答案,讀了知北遊篇地6節的故事就能預防了,人於老年要回去報到必須腦筋清楚才行,如失智傻傻的不懂事,神智不清,不懂得也不知道歸途,如同小孩迷失在街頭,哭著要找媽媽,那就很可憐;如精神病患或腦袋瓜有問題者,連天、地都搞不清楚,瘋瘋癲癲,那就更麻煩了,因此部分的層級比較高,容於終段復補前行之惡時才來討論。
       人的老年,莊子不以人之老年或晚年來比喻,而是以魚來說故事,以池水乾涸(福享盡了),魚必現出原形,來比喻人一生之所作所為,所顯現出來之晚景,文字比較不會刺眼,不論年輕時多風光、拋妻棄子、紅杏出牆、凶險狠毒狡詐、如何賺黑心錢…年老時因果都呈現於眼前之意,所以你問莊子你怎麼會知道?莊子會說:我那裡有說,是故事在說的,與他無關,其實故事就是他所寫的,但於文字中求證,確實也找不出此話是莊子所說,但悟出來的道理就是如此。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是來說明人不要偽善、掛羊頭賣狗肉,賺黑心錢卻又跑去當志工,失去本來之真性而來欺騙社會。這些以仁義之名來行營利賺錢之實之假仁義,於道德有損,帳是算在人之五臟中的,時間久了就會發病。莊子也是會說:我那裡有說,是故事所說的。但人之晚景結局就是如此,並非故事,而是真理、是天律,說是無字天書,但又有七萬多字,這就是老天在主宰萬物之法寶,信不信都可以,作參考亦能增加智慧,漁父篇之: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也就是重言所說之耆艾。即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之意。人生於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在說明人生短暂,出生時很有活力,老年逐漸萎靡,於將死之前,先進入昏迷狀態,精神先消逝,兩眼無神,靈魂先離身,於吐掉最後一口氣,兩腳一伸直,肉體也跟者沒知覺,就嗚呼哀哉了,就可火化,骨灰不管是拿去餵鯊魚、或拿去當種樹之肥料、或放置於納骨塔,一切就回歸自然了。也不會你爭我奪了,也就沒恩怨了,當知道自己已死時,也已不會說話了,這就是知者不言,回到胡蝶夢莊周之原始情境,這就是人生。
       會有此奇奇怪怪的事情發生,讀者可參考齊物論第15節及寓言篇第5節之人與影子之關係或參考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文,瞭解因果關係,對人生之看法或許有所改變,就可免除不必要之病痛或不如意之事情發生。

以寓言(故事)、重言、卮言(無量義)闡述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即佛家所言之: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不能執著於相)之妙道。

以寓言(故事)、重言、卮言(無量義)闡述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即佛家所言之: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不能執著於相)之妙道。
        寓言篇:「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論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為耆艾。年先矣,而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故曰無言。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天道篇:「輪扁曰: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此篇立言是在走雲端之修道高人才寫得出來,一般人不要說寫作,連看也不一定看得懂,能得其真意,是讀者之福!道本無體,如渾沌,什麼也沒有。但有相、有用。因道不可言說,但不言說又無法傳遞其真實性,故須要以名、相來言說,由言說中來悟出道之真實性,故世人所言說的為道的相與用,未能觸及道之本體,故有說等於沒說,沒說中又等於有說(與佛家所言之:無說而說,說而無說之教義相同),而道本自然,無道可修,亦無佛法可修,修到最後,知其原理時,才知道體原(本)來是什麼也沒有,空空如也!所以不論是說道法、說佛法,說到最後進入高階(層次)道體時,才知道是什麼也沒說(言無言也)。無說而有說,有說而無說(即佛家所說之無量義),到底是有說或沒有說?也不知道,空空如也(道可道,非常道。故曰:不言(屬於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層級)。只能意會,不能言談,怕一入言說,又不能盡意,而生錯誤-詳天道篇第10節: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哉,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只是說給未學佛道者或初學者聽而已,才知修道學佛無所得,雖曰得道,只是為度化眾生返回真性(與生俱來之自性),實無所得(得無所得,什麼東西也沒得到。但無得又無所不得-無心求得,但老天依心電感應、感應道交之原理,會自動送來看不見之無形利益,又是一般有心求得之人所求不到的),如此而已。妙哉!
        莊子這本書有如童話故事,占十分之九,因言如出於己,世俗之人都無法接受,故須以說故事(寓言)方式為之。而寓言中藉重長者的話又占十分之七(重言),所以已言也:是用來終止天下爭辯的,是為耆艾:必須引用德高望重長者的話。年先矣,而無經緯本末以期來者,是非先也:但僅是年紀大而知識不能與年齡相合,沒有才識,無以過人,就不符合耆艾(長老)之條件,這也不算長者。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如果沒有優於別人而有長者之尊,就是不能盡其為人之道。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人僅年紀大,知識見解如趕不上年齡,就是不能盡其為人之道,是算老不修,也可稱為老賊。無心之言,而自然的流露,有如自然之宣洩聲音,隨時會出現(巵言日出),巵言:即不著邊際,讓人摸不到邊,而其每句話都含無量義,有很大的想像空間,要靠自己去領悟才知道其意境的。再以自然之分際來調合,寓言十分之九,是要藉別人的話來談論的。作者一再強調莊子一書是在說故事,才不致洩漏天機而觸犯天律,因道是無形的,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而實質上又是在主宰凡間萬物之生靈,威力無窮,而大道不言,又行不言之教,故道可道,非常道,雖老莊自己知道道,但也須遵守知者不言之天律,所以須以說故事之方式寫書,如悟得出故事真意,間接即可知道一些無形之道之秘密,也才不會洩漏天機而觸犯天條。也就是言無言。也就是說:莊子到底有沒有說呢?不要去探究到底是有說還是沒有說?這樣就執著了。也就是迷惑了。也就是說:有說也不對,沒有說也不對;有說也對,沒有說也對。因道之運化具有變化無常,不可預測的特點,故不可言說,也不能以文字來完全表達,必須親自去悟 ,才能得出答案,故曰:無言(則陽篇第11節:非言非默)。言無言:言說無法完全表達出來,即是比喻修道人已達到忘言境界(即與道不可言、道可道非常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同義),對於道之本源,不會去談論它(即沒說而有說,有說而沒說)。對言者而言,是以無心自然流露之言,所以說言無言(無說有說);於聽者而言,言者是有言啊(有說無說)!一方說有說,一方說無說。二說皆對。所以就沒有洩漏天機之問題。不像修假道學者,為了求名,為證明自己有通天本事,社會上發生了某些大事時,自認是大師級人物就會於媒體上放言高論,以顯現其道行。故從第一章逍遙遊篇之篇首:北冥有魚,化為鵬,一開始就在說故事了。讓讀者有如丈二金剛,摸不到邊的。魚怎麼有可能變為鳥呢?任憑凡人怎麼想也想不出所以然來的,但故事確實是如此寫的,必須由世人自己去體悟,進入故事意境,才知道他是在說什麼。如單純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之方式來讀,是搞不清楚他是在說什麼的。但莊子所說的故事,世人不能就把它當成是故事來看,其所說之故事是為真理、天律,否則世人終會吃盡苦頭的。因故事變化莫測,給世人無限之體悟大道之空間(因以曼衍),所以窮年(即可以盡年,世人有去體悟就能活到壽終正寢,不會白髮人送黑髮人、也不會橫死、意外死、冤死、慘死…)。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故曰無言:不說話,自然就會平等,平等中又說話,就不平等了,以話來說明平等,就不平等了,所以說不必說話。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莊子不是普通人,而是修道高人,他可裝死來戲妻,以測試女人心,又活回來,而有天下最毒婦人心之點故。你說莊子不是說寓言了嗎?莊子說我什麼也沒有說,是故事所說的;你說莊子沒說話,莊子則說:我什麼話都說了,而且連人生一輩子會發生之結局都說了,但我什麼話也沒有說。人一生中我都沒說,也不一定我沒有說(也就是說不說話,沒有人會說你是啞巴)。那莊子是有說或沒說呢?這就是妙道,要靠是人自己去體悟其意境,才能得到答案的。
        莊子於天下篇說: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他認為社會黑暗,是不可講正經的道理,世俗是不會接受的,反而會變成是異類。所以必須以寓言為之。並舉例說:親父不為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可見於亂世,莊子學會了自保。所以要能悟出莊子所說之故事意境,必須要如天道篇:輪扁所說:鑿車輪之榫眼,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即順心自如。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數:即Knowhow也。比喻悟道要有秘決、竅門,才能進入意境,未能進入意境,則有讀沒有懂,很可惜。
        有許多大學碩士、博士,也有在讀莊子一書,但就是看不懂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在說些什麼而作罷,只是未能進入意境而已,宜多加油,更進一層,自可享受如應帝王篇所述之仙境。讀者以後可回顧作者於2012年開始所寫的莊子實務之每一篇文章,於文章中所點出的每件事是否一一應驗?但作者什麼也沒有說,是依故事內容悟出其道理而說出的。你說作者事前怎麼沒有說?要等到事後才來應證?但作者說我什麼都說了,只是讀者不解其意而已,這就是妙,也就是涉及修道層級的問題了。作者鄰居住有一將軍夫人,年約90歲,患有輕微失智症,兒子在上班,請外傭照顧,為一孤獨老人,作者有時與她閒聊,就說一些莊子所說的故事給他聽,逗她歡笑,她聽了,笑到連假牙都快掉下來,也笑到流眼淚,並說:活一輩子,都未曾聽過這種故事,人生確實也是如此,且感慨萬千,並說:聽了這些故事特別高興,晚上可多吃一碗飯,頓時,也不見有失智情形,特提出與讀者共享,並順便向讀者拜個早年,祝乙未羊年,心想事成,事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