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嘴吃齋與心吃齋(取虛-清靜、寂然與取實、覺悟與迷惑)之不同。

嘴吃齋與心吃齋(取虛-清靜、寂然與取實、覺悟與迷惑)之不同
        天地篇:「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封人曰: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人間世篇:「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之於耳,心止之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應帝王篇:「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遊無朕;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此幾則立言及故事是在闡述修道無所得(金剛經所言無智亦無得),虛己處事-清靜,即佛家所言之空無、本來無一物;道家稱為:寂然。凡事是相對的,物質生活困苦一點,但精神生活很快樂,為人處事能以平等心相對待,就能修成道。是世人有妄心存在,凡事只要有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就會有相對的問題存在;只有道是真心不二,具絕對性,符合自然,變也變不了,所以稱為一,讀者可去體悟凡事應取虛(心齋:心清淨、寂然)而不取實(名、利、財、物),心清淨了就不會生病的道理。
       由堯與封人、仲尼與顏回,對話內容可得知宇宙事物是相對的,每人之價值觀、對事情之看法、見解也是相對的,天下事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不對,只是世人對時間、空間之認知與道之認知之不同而已,關鍵在此。所以就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你說他不對,他說你不對,最後打起官司來了,替法院、律師製造賺錢的機會,如有讀齊物論之「知止於不知」。就知道其原理!吃齋與吃葷之見解就如同養父母,以己養養鳥與以鳥養養鳥之觀點(覺悟與迷惑)不同,每個人都侷限於自己設定之框框下在看待事情、孝順雙親、爭財產,所以每位子女都認為自己最孝順,也都對;既然每位子女都認為自己最孝順,財產要怎麼分才公平?那為什麼子女會對為了要怎樣孝順、分財產而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於國內打官司打得不夠癮,還要打到國外去呢?吃齋有益身體健康,很好,但心地也要跟著善良才能達到效果,如吃齋對身外物也看得很重,城府(心機)也很深,不想服侍父母.公婆,私心又重,是為迷惑,那就會大打折扣的;修道能將心靜下來,心如止水,水靜則明,可照射自己,能符合自然,同樣能達到吃齋之效果,是為覺悟,否則同學.朋友.親戚偶而聚餐,有的吃齋,有的吃葷,那叫廚師如何煮菜呢?如被廚師說成總有一些人與眾不同不好相處,吃飯也會覺得吃的怪怪的,但吃齋與吃葷是每人之選擇,並無對錯之問題,高興就好,故事所說的理由就是在說明覺悟與迷惑。吃齋就等於是在修行,修行是在改正自己的錯誤觀念,修給老天看-心齋,才有效用;如果是修給別人看的,白話稱為:嘴吃齋-嘴唸經,手摸奶也。那有修與沒修,則並無不同,也有可能越修越糟糕,甚至走火入魔,那就很可悲了!經文是神佛們所寫的,世人唸經是自己學習用的,唸經不是唸給神佛聽的,觀念不能搞錯。唸經是要明其理,明理就是開悟。要明其理,須先去除煩惱,心清靜,才能解決問題;不明其理,縱使將整本經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的背起來,也是沒有用的,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所以開悟的人與迷惑的人好相處,覺悟的人不爭,你貪我不貪、你求名、求利,我不求,處處會讓對方,不會影響到對方,與對方無利益與得失之衝突,故很好相處;迷惑與迷惑的人相處就不好相處,雙方都互不相讓,處處相競爭,利益與得失稍起衝突時,就翻臉不認人,就打起官司、打、殺、放火,就不好相處,就是好相處與不好相處之關鍵所在。
        莊子一書編了七萬餘字之故事,不評論是非、平等,所以有說等於沒有說,你們去吵你們的,我只要悠哉遊哉,遊於無朕,爽得很,所以故事中只說:體盡無窮,而遊無朕;盡其所受乎於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只有有這23個字,就包括了七萬餘字故事之內容,給世人有無限體悟大道的空間(即齊物論及寓言篇:因以曼衍,所以窮年)。天:即自然也。話不要說得太白,說得太白會顧人怨,故僅點到為止,不作評論。修道只修一個符合自然之虛字(即佛家所言:空,道家稱:寂然)而已,完全活出自然,故修道無所得(盡其所受乎於天而無見得),此道是在主宰人類生靈,該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麼追也沒有用,非分追求而來之外物也不會久留,反而會把身體搞壞、家庭出狀況,得不償失;平時就不要為名所困。尸:主也、承受者也。比喻為被沒有用的死東西所困也;身尚忘遺,名將安寄?故城府不能太深,不要任事,要讓事自任(對事情不能太專斷、執著,反而被事物主宰了),要無心,不要有心去用智。須能因物、任物、使物、用物,才能化解掉世俗之煩惱、困擾。又依形影相隨之原理,會將此非分追求外物之結果,於人年老時將晚景呈現於每人眼前及能否庇蔭子孫,冥冥中顯現於無形而已,其餘說道要怎麼修才能到第三世界,都是假相,人死了一切化為烏有,就回歸自然了,也不會說人話(即知者不言)了;也沒有是非之爭了,不可被職業修道人自己之所知所洗腦(即言者不知)
        中國人喜歡拜神佛,好人、壞人都會去拜,神佛到底是要保佑好人或壞人呢?當你在向神佛有所祈求的時候,神佛有沒有在聽你說話,你知道嗎?他有沒有把你想祈求的事聽進去,你知道嗎?神佛有無出國去旅行而不在寺廟裡,你知道嗎?即使它們有聽到你說的話,它有沒有回答你所祈求的話,你聽到了嗎?你知道嗎?若用搏筊杯之方式為之,亦僅是機率之問題,搏不到你所想要的杯,多搏幾次就有了;如果以抽籤為之,抽一支不滿意,再抽幾支,就達到自己之需求了,也就心安了,至於有沒有效?就靠各人自己之造化了。修道之原理就是如此,每人都說自己有在修道,但有沒有修到道之精髓?則沒人知道,亦僅老天知道而已,只要眾生歡喜就好。願人人能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