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以鳥養養鳥(使父母能住得安心-安其心)之方式來孝順、服侍老父母、公婆,北冥之魚(修道積陰德)即可化為大鵬鳥,徙於南冥成仙、成佛。

以鳥養養鳥(使父母能住得安心-安其心)之方式來孝順、服侍老父母、公婆,北冥之魚(修道積陰德)即可化為大鵬鳥,徙於南冥成仙、成佛。
        知北遊篇:「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至樂篇:「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殤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夫以鳥養鳥者,宜栖之深林,遊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鰌鰷,隨行列而止,委蛇而處。」達生篇:「昔者有鳥止於魯郊,魯君說之,為具太牢以饗之,奏九韶以樂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此之謂以己養養鳥也。若夫以鳥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則平陸而已矣。」、逍遙遊:「鹪鹩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人間世篇:「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此篇故事是在闡述孝順老父母、公婆,是要孝順其心,使老人家心裡能沒煩惱、沒牽掛,他們就會住的安心、活的安心,不能以子女自己的想法去孝順,認為買好東西給他們吃、住舒適的房子、請專門醫師、護士照顧就是孝順,而自己在外面又亂搞,養小三,搞婚外情、或只顧賺錢,把照顧老人家的責任交給外人(看護、養護中心)來照顧,讓老人家住的不安心,沒兒孫陪伴,心裏就會有煩惱,活的不安心。此情境就如同大麻雀與小麻雀是共同在野外生活的很快樂,如單獨把大麻雀捕起來關在籠子裡飼養,不能與小麻雀一起到處遊玩,就失去了自由,大麻雀大都是選擇咬舌自盡,以解除痛苦之道理相同。類似此行為,老人家已無氣力又被與兒孫隔離去住別的地方,而不能住自己原來的窩,氣的不想講心中的話了,但就是不想吃,也無力自殺,內心悶悶不樂,如有此情況,為人子女、媳婦者就要設法去了解父母親、公婆之心裏在想什麼?不能表面看起來,外人會認為兒女是很孝順,其實是無法達到真正的孝順。真正的孝順,不論自己已當上宰相、國會議員、民選首長、上市公司董事長,家裡顧有外傭、管家,對於桌上養父母、床上服侍父母的事,不可交給他們代勞,自己卻在忙自己的工作,讓老父母看不到自己兒女而心慌,心不安,老人家就不想吃飯、生病不想吃藥,也不看醫師,只想死,只是兒女不懂老人的心,大都是以兒女、媳婦之角度來看事情,認為老人家很不好相處,不能體會兒女、媳婦要上班賺錢之生活壓力而已,把照顧的事全部交給外傭、看護,自己卻在孝順自己的兒子、孫子、寵物,所以最大的孝順是兒女、孫子能陪著老父母、阿公、阿嬤,能讓其住的安心、活的安心(人間世篇第8節),其他的孝順及死後告別式場面搞得多大?或是要如何修行?都是假相,在欺騙社會而已,這就是很多老人家沒有去住安養院、看護中心,沒多久就死翹翹了,此情境及道理,為人子女、媳婦者是為孝或不孝?而且絕對會遺傳的,神得很!讀者可参考之。相信與不相信皆可,沒多久,就換成自己也老了,到自己老時就會體會出此故事的真意,不要怪兒女不孝就好了!觀之公園、車站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流浪漢無家可歸或有家歸不得呢?能體悟出不言之教之道理、原理,就知道答案;不懂此道理、原理,則再怎麼修道都是假的,在欺騙社會(俚語為:說嘐潲話-說謊話騙人)而已。
        莊子一書是莊子自己所編的故事,說是故事,其實並不是故事,是一本化書(物化),又名南華經,於逍遙遊篇首: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既佛家所稱之如來、阿彌陀佛)。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文章開宗明義就在說故事,故平常未接觸道,對於道無概念,根本搞不清楚故事到底是在說些什麼,其所說的故事都是在說人眼睛所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為無形的道,這個無形的道又是在主宰萬物的生靈,你說沒有無形的東西存在嗎?又好像有;說有無形的東西存在嗎?又好像沒有,這稱為冥冥。北冥之冥代表幽暗或陰晦,是比喻人要積陰德(別人看不到為陰德,別人看得到的為陽善)南冥之冥代表光明,南冥者,天池也。像天上的蓮花池,蓮花池所顯現的化境就是神仙世界(即來出生當人前所住的地方,其化境為天堂、極樂世界,也是老人家所說的:人老了,就要回家去報到的地方)。古時之皇宮是坐北朝南,臣子所住的房子僅能坐南朝北,以為君臣有別,故南是比喻皇帝、首長、長官;北是比喻臣子、部屬、百姓,修道由下往上升級,故須先積陰德,心靈才能幻化為大鵬鳥,遷徙至南冥,南冥也是知北遊篇所說的:除有得道之聖人、至人超然於陰陽之外,一般凡人都姑且寄形骸於天地之間暫時來當人,將反於宗。出生當人是暫且借宿於人間,最終是要返回出生之本原地(南冥),有修道才回得去,未修則回不去,有如人間之遊民,流落街頭,淪為遊魂。道是無形的,世人所談論的道,是為冥冥,不是真正的道!所以老莊才會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即道可道,非常道也。中國之倫常為百善孝為先,而在家服侍父母外人是看不到的,是屬於陰善;在外行善當志工,別人看得到,是屬於陽善,故在家服侍父母是積陰善之最先鋒,如果嫌在家服侍父母很麻煩而別人又看不到,刻意往外行善,此善是在騙人、騙小孩、騙鬼、欺騙社會,一點用也沒有。本文所指的孝順是建立於當父母年老行動不便而言,於父母行動自如時,則不會有孝與不孝之問題發生,合先說明。人間世篇說奉養父母時,不論兒女的處境如何都要讓父母覺得安適(能住的心安),這是孝的極致表現。要能讓父母覺得安適不一定要住豪宅、請外傭或特別醫師,是要給父母快樂(由兒女、媳婦、孫子來照顧),父母是否快樂並不是由兒女之感覺來決定,就如同魯侯餵海鳥一樣,把它迎進大廟(比喻將老人送去養老院、養護中心)用三牲美味給他吃,放音樂給他聽、他看不到小鳥,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吃一塊肉或喝一杯酒,海鳥三日而死(比喻老人家住養老院養護中心、看不到自己兒孫,心慌了,所以寧願死也不吃 ,就絕食,這樣活活被氣死 ,兒女就可準備分遺產了)。此謂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而是由父母之感覺來決定,父母吃的不多,其內心是希望見自己子孫,聽孫子的笑聲,有子孫陪伴,即使忘記吃飯或委蛇,僅吃幾口飯,他都跟大小麻雀一樣無拘無束的玩在一起,活的很高興,很舒適、開心,這叫以鳥養鳥。能讓老人家活的安心,順著老人家的生活習慣,就可很長壽。
        莊子不喜歡當官,他認為自己有如:鹪鹩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他自己像小鳥築巢於深林一樣,整個深林中有用的只不過是一枝樹枝而已;老鼠到河邊喝水,只不過是裝滿肚子而已。以此比喻他自己睡的只不過是一張六、七尺長的床鋪,吃的也只不過是一、二碗飯而已,再大的床或再多的飯也沒有用,如此才能悠哉遊哉,我幹嗎要當官呢?如此就不會你爭、我奪,才能符合自然逍遙遊於天地間。故事看起來很簡單易懂,但有幾個人能看得開、放得下呢?北冥有魚的魚是指修道人之代號,並非真正的魚,如將該魚解釋成一般之魚,魚是不可能化為鳥的,只有修道高人肚量大,其心靈才能幻化如大鵬鳥一樣大,修成道,年老時能遷徙回鄉(飛回出生之本原地:即南冥)
        甲午年將屆,即將迎接舊曆乙未羊年到來,春節中以較愉悅之心情來寫此文,每人都有年老的父母,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家於行動不便,需要人把屎把尿之情景就如同我們出生當嬰兒時之情景一樣,是由父母為我們把屎把尿,小嬰兒不可能一出生就會自己把屎把尿,不必吃媽媽的奶,會自己跑去吃別人的奶,也自己會自己長大去賺錢,如果忘記,想想自己如何孝順自己兒女也知道,希望為人子女的,能參考莊子所說的故事,以鳥養養鳥的方法服侍自己的老父母,使老有所養,使老人家有活的有尊嚴之感覺,不要給老人家感覺到活的比一條狗還不如,狗主人每天會帶狗出去溜,服侍狗大小便,老人家的子孫竟然沒人可服侍,老人家當然有無限感嘆 ,只是不敢說出口而已,所以能親自服侍老人家 ,是為人子女之幸福,我們現在嫌照顧老人家很麻煩 ,花錢請人照顧比較輕鬆 ,如果答案是對的,那就不必懷疑,等到換我們老了,兒女一樣把我們送去養老院等死,到時老淚縱橫也沒有用,信不信都可以,可試著去探視淒涼晚景的老人,漏漏其口風,看看他們年輕時有沒有服侍其老父母?答案就出來了 ,這叫做:不言之教 ,自己作榜樣給子女學,我們有沒有服侍老父母,兒女都看在眼裡,也都學會了要不要服侍老父母,到時要怪誰呢?這也是天律 ,任何人均違逆不得 ,也不可能修改。故修道僅是修每個人年老時所呈現於眼前之不同晚景而已,如果年輕時胡搞瞎搞,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年老時得了癌症,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插著鼻胃管,有口難言,那就慘了,莊子的故事是如此說,當參考也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