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小人,人之君子;與外化內不化、內化外不化(人面獸心與獸面人心)之不同-要內、外皆不動心,才能如如不動-不放在心裡、老神在在。
大宗師篇:「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盜跖篇:「小人殉財,君子殉名。其所以變其情,異其性,則異矣;乃至於棄其所為而殉其所不為,則一也。故曰:無為小人,反殉而天;無為君子,從天之理。」駢拇篇:「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故嘗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殘生傷性均也。…伯夷、盜跖二人,所死不同,其於殘身傷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也!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天地篇:「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舜)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庚桑楚篇:「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相食者也!」、知北遊:「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靡,必與之莫多」。此幾則立言及歷史典故,有修道就會心定,佛教稱為坐禪、禪定,心定就是如如不動,有修道者就知道此道理,未修者,参考也不錯。
莊子編此則三故事來說明人迷失真性之緣起,及演變至今所生之社會亂像,並闡述老子第38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及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吃東西吃得很講究,吃山珍海味來養生,不是在養真性,而吃得太好,病卻一大堆,因病從口入;吃東西越簡單越好,看看牛只吃青草一種食物,但吃得肥肥胖胖的,仔細去想想,去分析,就知道自然的道理,這才是智慧。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並對世人因追逐身外物、名利、權勢之結果,野心越來越大,甚至殺人、放火、打官司,到了發狂(抓狂)的階段,迷失無法清醒、覺悟,而仍認為自己對,別人之不對之無奈!殉:為追逐名、利(財)而犧牲生命也。馳騁也。畸人:與世俗不同的人、奇人也(比喻修道人)。侔於天:合於自然也。世俗之小人:殉財;世俗之君子:殉名。大宗師篇:老天認為殉財是小人,世俗認為殉財是君子;老天與世俗之人之觀念、見解不同,故有此解讀。盜跖篇之觀念、見解為:殉財為小人,殉仁義為君子。觀念、見解大同小異。但其所以變其情,異其性(改變本性),則異矣(追逐名與財而死,本質不同、死法不同之異而已,一樣是死。);乃至於棄其所為(真性)而殉其所不為(為追逐名、財而死),則一也(卻是一樣的)。故曰:無為小人,反殉而天;無為君子,從天之理:所以說不要像小人一樣去追逐財貨,要回返自己的真性,不為外在環境所誘惑,不要像君子一樣去追逐名聲,應該順從自然的道理,以達畸於人而侔於天之境界,不會虛偽,則無君子小人或偽君子真小人之分別了.。
社會所以會亂,必有壞鬼帶頭,莊子所編的故事是說起緣於堯舜(即鬼頭),從他們開始施行仁義,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其末(流弊)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相食者也!因人民急於行仁義,作表面功夫之結果,必然會放棄道德,虛偽跟著來,及老子所說之: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演變至今變成笑貧不笑娼、事事向錢看,穿金戴銀、住豪宅、開名車、請幫傭、出國比賽名氣…,深怕比不上別人,將道德拋之腦後,盜跖篇所說之古之人獸面人心,不會奸、巧、狡、詐,今之人人面獸心,沒倫理道德觀念,翻臉像翻書,心性與禽牲並無不同,甚至更超過,不管是多好之交情,一但有利益衝突,說翻臉就翻臉,如果又沒有修恥心,則什麼事都幹得出來,這是很麻煩的大事。與知北遊: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內不化:指的是外界如何變化,誘惑力有多強,內心不受外界之影想,老神在在,如如不動,不會動搖到自己的本性,學佛者稱:內不起心動念,外不著相,與世無求,與人不爭,做完事不放在心裡。外化:指的是與人相處要通達,才能合群,順著社會之脈動行事,賺得到錢來養家糊(活)口,不會被社會排擠。要能內、外皆不動心,既使鈔票擺在眼前,不取,心有定,就不會受到外在環境之影響,心一樣是如如不動(白話為老神在在)。老莊兩人之文辭用法不同,但意思相近,古之人在洗心,今之人在洗腎,一樣是在洗,一個是在洗源頭心神之乾淨,一個是在洗下游腎臟之乾淨,只是洗法不同而已;外化:外表須合於世俗之禮,才能於社會立足;內化:即真性迷失了;內不化:內心及精神則合於真性。外不化:指的是世人處世(事)奸、狠、狡、詐,事事以己為是,以別人為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該化而不化,不該化卻化(即白話之黑心肝、違反自然).所謂莫多:指人生財富不必求多,就不會相爭,即天與人不相勝,人不能勝天,故莫多是比喻世人錢財夠用就好,太多財富,反而會擔心財富之意,可是世俗演變至現代一切亂了套,你說他不對,他說你不對,到底誰不對?整天吵吵鬧鬧,且語不驚人死不休,話講得越麻辣,觀眾越喜歡聽,收視率越高,價值觀念錯置,帶壞社會風氣,誰之過?鬼頭(始作俑者)是誰將公民與道德課程廢除?大學聯考也不考該科目了,一廢除後要再回復原始美德,至少須花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予以回復導回正途的,豈為共業哉?倫理、道德這一區塊是歸老天在管理的,也是道之根基 ,世間皇帝、總統是管不到的,但世間皇帝、總統有責任約束世人不能違反倫理、道德,如不但不約束,反而帶頭作亂,把國家搞成是非、正邪、善惡、利益,迷惑顛倒,不正常人比正常人多,凡事不依自然律在運作,只會利用智巧、騙術欺騙選民,不將老天看在眼裏,搞到無法無天,人心變成妖魔鬼怪時,則罪孽深重,等到庚子年一到,就知道世人是要尊天,還是逆天?
莊子所編的故事意境很高,非有很高的境界,是搞不清楚其故事之真意是在說些什麼的,說是故事,其實不是故事,卻又是真理、天律,人違反不得的,要知五音、五色娛樂圈、花花世界,全是妖魔鬼怪(外表長的是人模人樣,但內心跟妖魔鬼怪的心是一樣)、都是誘惑,要來陷害人的,拼命將人往罪惡門裡拉啊!人不能勝天,久矣。人若認為能勝天,阿門、阿拉、阿彌陀佛、瑪莉亞、老天不就要拜凡夫為老師了嗎?不然則會有苦頭可吃,不要抱怨老天啊!事情怎麼不是發生在別人家,竟發生在我家,只要人高興就好,但願人人能平安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