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毋以「有為」之心去破壞自然,才能「無為」自然,風調雨順。

以「有為」之心去破壞自然,才能「無為」自然,風調雨順。
        老子第1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知北遊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在宥篇:「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天道篇:「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大自然最美,為化育萬物之原理,並警惕世人不可以人為有心之方式去違反或破壞自然,以免因大自然之生態失衡而引發浩劫。
        前文已言及,解釋老莊之道家學說,不能完全以讀中文系之學生解釋儒家孔孟學說之方法,將文言文解釋出白話文之方式為之,道家學說中有一部分為道家自有之解釋方式,才能將其真義解釋出來,如完全以解釋儒家學說的方式將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有些地方會變調走樣而貽笑大方。如將本文之「無為」依儒家之解釋方法解釋成無所作為,文義解釋是對了,但與原來之真意完全變了調,如解釋成無所作為,就變成什麼事都不必做,吃飽沒事做,豈不就變成米蟲?就有如留聲機之轉速不對而失真,音樂之聲音就變成很難聽之道理相同。故「無為」之真意為:凡事不造作,無心而順著自然,不以有為之心(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即變成有為,佛家稱為:業)去破壞或改變自然;而是要順其自然,不加入有為的人心之因素進入,就是自然。故「無為」應解釋為無心自然,才是老莊所言:「無為」之真意。天生萬物以養民而不居功,就是因其自然無心而不丈恃其能,也不居功,所以能生生不息的在運轉,永遠常在而不磨滅。所以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有大美、四時有時序之規律、萬物有既定的道理,天地、四時、萬物都是道在運作,但大道不言,自己依自然之規律做榜樣給世人學習(行不言之教);用之於世人日常生活及身上,則為: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學習天地之美妙,希望能通達萬物之理,要有此功夫則須有修道修至聖人的層次才能知道此道理的,一般世俗之人是不會知道此道理的(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就是因為有太多太多的世人未修至此層級,價值觀念嚴重扭曲而不知道自己做錯事,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對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他自己很能幹,是別人的能力比不上他,所以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就如前文所論及之生產農藥、抗生素、生長激素、催熟劑、基因改造、生技產品…等有毒素,又在破壞自然而損及倫理道德而不自知,錢是他們在賺,所賣給人吃的東西有毒,俗話所稱之:謀財害命,這些是造型災難之原因;災難本身是果,要預防災難要由因去化解,才能免難。老天以萬物自然成長,提供天然的食物來養民,這些天然食物已足夠供世人食用,是因世人的欲望、利益無止境,才有此價值觀念之不正確之行為發生,一般自然成長的豬、雞至少要飼養一年、半年的時間才能殺來食用,如於豬、雞之身上注射催熟劑或於飼料中加入生長激素來飼養時,豬三個月、雞35天就長大了、以此方式大量飼養,則要多少豬、雞,就有多少,供應無缺,但這些肉經過食物鏈,最後通通跑到人的肚子裏去了;食物中添加塑化劑(毒澱粉)、防腐劑,既好吃,保存期間又長,食品要多Q就有多Q;蔬菜、水菓噴灑農藥、殺蟲劑、催熟劑、賀爾蒙,蔬菜、水菓要多肥美就可有多肥美、要多甜就可有多甜、要多鮮脆就可有多鮮脆;基因改造食物量既大,成本低,更可賺大錢;殊不知這些人為、有心,表現於外部之行為都違反了自然,這些食物吃多了,毒物殘留於人體內,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癌症、腫瘤、糖尿病、腎臟病、失智症…等等,原因是出自人心出了問題,為了欲望、利益,而編織出增加糧食生產來自圓其說,以賺取更多的錢,卻不知是毒害世人之缺德行為,此類行為等同謀財害命,製毒(藥品製造商)、販毒(農人、雞農、果農)、吸毒(消費者),此三角關係相互依賴,形成難解的習題,變成不吃它也不行,要吃它也不行,因人類破壞自然的結果,最後還是人類自己毀滅自己,這些心性出了問題之人,已違反倫常,不要以為沒人知道其為惡,只要錢賺飽賺滿,等到人一死了,什麼問題也沒發生。真正是人一死了,麻煩可大了,問題才要開始,因果會算總帳的,決定下輩子要出生轉世為何種動物 ,此為形影相隨(因果)理論。老莊於幾千年前就已於經典中告知世人,但因欲望、利益沖昏了頭,所以什麼事都幹得出來,而卻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只會說是別人的錯,所以老子於第3章才說: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要世人不要利用人為、有心的聰明、不要有無止境的欲望,才能使這些自認聰明的人不會做出缺德事,破壞自然而不自知。凡事不要違背自然,要遵循倫理道德,就不會有天災、人禍的發生(為無為,則無不治)。並不是古聖先賢不知道要賺大錢,而是他們知道自然的原理而不敢胡作非為,並非古聖先賢的關念落伍,而是現代的人太聰明,只想賺大錢,只要能使生活過得多采多姿,有錢才是王道,古聖先賢與現代人之價值觀大不同,那到底誰對呢?就如同將有捐獻或有交供養金的人說成是善人,依反對之解釋則未捐獻、供養的人就變成不善之人?如果不說有捐獻、有交供養的人是善人,將來可去極樂世界,則就不會有善與不善之區分(齊物論之: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所以到底誰對?連作者自己也不知道、也搞不清了,但老莊如是說。由聰明的讀者自己做正確的價值判斷,才能俯仰而不得罪於人,不然庚子年是災難年 ,一到來就很麻煩了。
       首長或領導人,以無心自然的方式指揮下屬辦事,掌握大方向、大原則,動口不動手;下屬依指示辦事,為百姓謀福利,動手不動口,下屬想享受與上屬同樣的權力、地位,就不是稱職的部屬;上屬沒有主見,什麼事都相信部屬,部屬挾天子而令諸侯,謀自己人之福利,收取非政治獻金,致民怨沸騰之原因如不察,即為昏庸(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上與下同道則不主)。所以居上位者所決定的政策,不能違背自然之理,原住民狩獵、自製老米酒,是其謀生及消遣之工具及手段,執政者如不了解其生活習性,對其狩獵、製造老米酒來食用之行為,立法予以重罰,而將其老祖先留下來讓其後代子孫謀生之山林,拿去開設遊樂區,供人觀光收費、水源區不可蓋房子,如可曲解法令,發給建照供財團蓋別墅、民宿,原住民不恨死當權者才怪,所以說:居上位者須以無為,不能違反自然的心領導子民;居下位之公務員必須服務百姓,這是自然不變之法則(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如違反此自然法則,未謀人民之福利,欺上瞞下,如可洩漏底標,專謀財團及自家人之福利而違背自然及道德之結果,不管官當得多大、權力、背景有多硬,總有一天,老天之拂塵一揮,就會跑去土城看守所受訓的。天下事本來就是這麼一回事,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誰是?誰非呢?決戰點在於年老時能否善終(大宗師篇之: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已老,息我以死)。全憑各人不同之選擇而已。老莊所說的話是為真理,為不易之道之自然法則,世人不可不信邪,寧可違逆自然去賺不該賺的錢,自以為人可勝天而胡搞瞎搞,等到晚年,百病纏身,有錢而自己卻無法使用,須請瑪莉亞、醫師、看護中心來幫忙用時才來歎氣,怨天怨地都沒有用,一切均為時已晚了。願人人身體健康!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以預防病因、禍因-知天人之行,無以人滅天,蹢躅而屈伸(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謹於去就、知進退,即可判斷修道人道行之高低。

以預防病因、禍因-知天人之行,無以人滅天,蹢躅而屈伸(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謹於去就、知進退,即可判斷修道人道行之高低
        秋水篇:「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語極。何謂天?何謂人?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徇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老子第50章:「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老莊於秋水篇及生死章提示:能活著及死的方式都有十三種(都是七情加六欲在引導)之立言,是在闡述比喻世路崎嶇,人心險惡,人生要走正確方向的路,修道要能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謹於去就(進退),小心面對進退(得而不喜,失而不憂),就能無事、無煩惱,才是避免災禍,是性、命雙修之學,長生之道,世人必須引以為鑑,以此亦可判斷出修道人道行之高低。
        病因(癌症、腫瘤、洗腎、糖尿病、失智症…等難治之無形病)之預防之道,於則陽篇、駢拇篇已闡述多次,於此,則不再贅述,本文謹闡述禍因預防之道,合先敘明。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其用辭之文義僅是形容辭,並不是說至德者(修行很好的人)、善攝生者(道德全備,善於保護自己生命),水火、寒暑、禽獸迫近他們就不會傷害他們(亦可解釋為:敢於接近這些有害於己的東西)。薄:迫近也。而是說他們能明察安危,有錢、沒錢,通達、窮困,都能安之若命,進退會小心去應對,冥冥中有無形力(眾神佑之)在保護他們,所以這些東西就不會去傷害到他們(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之意。所以禍患發生之源頭為 水火、寒暑、禽獸,這些禍因能早為預防,就不會有禍患發生。至於為什麼會有禍患之發生呢?這才是學問。也是老莊之中心思想,以下看莊子怎麼說!莊子說: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處世進退無一定標準-同唯蟲能蟲,唯蟲能天),蹢躅:進退不定,無一定之標準可循也。反要而語極:回歸到根本(樞紐),而談到了極處(道之源頭、要妙)。這些修道之中心思想,特別於齊物論中分離出,另立秋水篇來闡述,以便修道者易於辨認。故秋水篇兼具出世法及入世法之功能(與下位之宗教信仰修行人所談論之要如何修?將來才能去極樂世界,兩者相去甚遠矣,一般之宗教信仰不會去教這些道理,或雖知道此道理,也沒有此文學造詣之功力,也只能教一些:天這麼黑,風那麼大,要多行善、吃齋、唸經、拜佛、禱告…等等,將來才能去極樂世界,有本事悟出秋水篇之真意之出家修行自封高人、上人、法師、大法師…,才是真人),世界上也唯有老莊才有此本事,是中國之古聖先賢,所以才有此能耐掌理理天之事務,所以說如果懂了秋水篇之真意,將來就會被保送上天堂(極樂世界),不必再參加大學聯考、推甄考之原理相同。莊子說:天性蘊藏在人的內心(天在內,道藏於心),人為有心之行為方式則會顯露在外部、外在表相,於其行為中表現出來(人在外)。有至高道德之人是以自然之天性為根本(德在乎天);凡事按照自然之規律去做,明白自然內在的真性與有心人為之行為模式之不同(知天人之行);以自然之心性為根本(本乎天);心境處()於自得之境界(位乎得);處世()能屈能伸,進退無一定標準,皆可伸縮自如(蹢躅而屈伸),由心中自由決定,謹慎面對進退(去就-進退也。即是說以前可以做的事情,現在不一定可以做;以前不可以做的事情,現在就可以做。例如以前有錢好辦事,可官商哥倆好,喝花酒、送禮,發生事情時,有關係就變成沒關係,可找替死鬼來頂罪,死老百姓會莫名其妙、無緣無故的被抓去關,刑求逼供認罪,當成被告,而且很快的速度就判決確定,不可上訴,沒關係就變成有關係,現在就不行了,會被以行賄、受賄罪抓去關,走後門不見得有用;以前不能打撞球,社會上認為是不良少年才會去此場所,會被警察抓去關,但現在就可以,而且變成世運奪金牌的運動項目,所以說處世無定則,可與不可?進與退?也無一定標準,要看事辦事,才不會有事,就是要權變)。也就是:蹢躅而屈伸。最終必須回反至大道之關鍵(樞要、道樞、環中),也就是說人生後半段是否能善終之決戰法則,這就悟出病因、禍因之生死門了,也達到悟道之極致了(反要而語極)。至於什麼叫做天?什麼叫做人呢?莊子說:牛馬天生就是四肢腳,這就是天,就是天生自然,以此用以比喻自然成長的食物。牛馬出生長大後,世人以人為有心的方式替馬頭套個勒、替牛穿鼻孔,以便馴服,這是人違背自然,由人想出來的人為有心,表現於外之行為模式,這叫做人,以此用以比喻食物經採收後,以人為加工,加入毒澱粉.防腐劑.食品添加物之非自然食物。所以說:不要以人為、有心去破壞、泯滅自然的天性(無以人滅天);不要有心而為去傷害性命、自然之本性(無以故滅命);不要貪得去追求名利,喪失稟受於天然之真性(無以得徇名)。小心謹慎的守住自己的天然真性(謹守而勿失);這叫做反樸歸真(是謂反其真)
        天生萬物以養民,保持生態平衡之自然法則,而不居功。牛之天性為草食之動物,但人比較聰明,價值觀念扭曲,不知道自己錯了,還認為是別人錯了,古聖先賢所說的話認為是LKK,趕不上時代,認為年輕人的看法才對,為了賺錢,會將牛肚子穿洞,來灌入玉米等基因改造之食物餵牛,於雞、鴨、禽獸、菓、菜施打生長激素、催化劑、農藥、賀爾蒙等化學藥劑(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以滿足人類口食之欲望,這些化學藥劑經過食物鏈,最終都跑到人的肚子裏去,吃久了,就會得癌症、腫瘤,這些都是人類自以為聰明,以人為方式違反自然之結果,錢是賺了很多,但違背道德之結果,等同人類自己毀滅自己、危害了下一代;而世人奢侈、浪費,吃不了那麼多的食物,為滿足口慾,於餐館點了一大堆食物,吃不完,都當廚餘倒掉,蹧蹋了食物,福份用盡,禍患就跟著來。天律(無字天書)不能改,改了四時會失序,行星會相撞,但因果循環定律顯現之時間可以改,當世人之價值觀念嚴重扭曲至挽不回或已可逐漸挽回時,老天可以將時間改為提前或延後到來,所以老一輩之長者平均壽命都有八、九十歲,最近這二、三年來,60歲、60來歲之人就回去了一堆人,甚至連四、五十歲之壯年人,說不想呼吸,就不呼吸,馬上就嗚呼!哀哉!回去報到的,也大有人在,其原因就在此。
        38年以後出生之年輕人(現在快67歲了),為人媳婦者會與婆婆論戰,在此年齡層之前之媳婦,有誰敢跟婆婆打擂台呢?但自此以後之晚輩,為人媳婦會認為婆婆是惡婆婆,自己才是好媳婦,不知自己有錯,帶壞了社會風氣,但沒多久時間,很快的自己也由媳婦升格當婆婆了,原來的婆婆之本性如此,因受形影相隨及遺傳之牽連,將來娶進門的媳婦(現在約3040歲年齡層)也會與原來婆婆的本性相同(同聲相應,同類相從),照樣會婆媳論戰,除非娶進門的媳婦知道此原理,不敢與婆婆論戰,豎立新典範給自己子女學習之不言之教外,下一代娶進門的媳婦才不會婆媳戰,否則一樣代代相遺傳;同理,為人子女的,只顧養小三、孝順自己子女,而未盡服侍老父母之義務而認為自己很孝順老父母者,將來等到自己老的時候,其子女看在眼裏,照樣以同樣方式服侍之,就不能怪子女不孝。不但疾病會遺傳、孝順與婆媳論戰也照樣遺傳,老天有眼,看得一清二楚,只是世人以為沒人知道而已,所以67歲至57歲,此年齡層之人,更須要注意此原理。古聖先賢之言一字值千金,而莊子之言,可能一字值萬金,自天在內起,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曲伸,反要而語極。何謂天?何謂人?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徇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止。總計80個字,希望讀者能背誦起來,其餘的不說,單就此80個字,至少已現賺80萬了,是別的地方學不到的,將此80字,當成早晚的功課,每天背誦一次,將來回老家報到,見老祖先時,老天看到此亡者之靈魂中有此80個字,自然會保送並分發至天堂(極樂世界),至於要怎麼修行?都是後世之人所想出來的,不是天律規定的,所以老莊所說的故事才是真的。趁著在世期間早日修道反樸歸真,不要等到要回去報到時才想要反樸歸真,已經無法回返了,縱然於告別式時,親友送來反樸歸真之輓聯,也是世俗之禮,已無濟於事了。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福地福人居,有容乃(奶)大,婆媳相處或用之於日常生活,肚量大就不會起衝突;有錢腹(肚)大,但肚量不一定大。

福地福人居,有容乃()大,婆媳相處或用之於日常生活,肚量大就不會起衝突;有錢腹()大,但肚量不一定大。
        秋水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榖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夫?」、外物篇:「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谿。」、老子第25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66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此三則立言是在提醒世人處於天地間是很渺小的萬物,所以要效法自然之道,如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無私心,謙下為懷,對人要客氣、謙下、謙讓、有包容心,才能成其大。心胸度量不大,則婆媳容易起衝突。量大,福就大。不要小鼻子、小眼睛。心量、肚量大,就可化解災禍之發生或降低災害。一般修道人與走雲頂執拂塵之修道人之肚量是大不相同的,例如同樣將修道用之於交際應酬之日常生活來說,一般人請客或被請客,都會考慮相同之身分、地位才去,身分地位不對等的不去,以免降低自己的社會地位;但走雲頂執拂塵境界之修道人已沒有分別、執著心了,就不會去考慮身分、地位,就不會考慮有身分、地位的請客才去、沒身分、地位的請客不去,就連很貧窮的人請客,雖然吃的菜色不是太好,但也會去,眼睛不會只看高,不看低,都一樣看待,很有慈悲心,肚量確實不相同(與佛家大乘、小乘之看法相同)。一般修道人是你有求於他,他才幫忙你,你不求於他,他就不會幫忙你;走雲頂執拂塵層級之修道人就不同,你求他,他幫忙你,不求他,他也幫忙你,等於不請自來,很有慈悲心,且幫忙不求報酬,只求成就自己的德行,不會虛偽,兩者之肚量完全不同。就像小孩子罵了老人家,老人家會罵回去嗎?因為老人家比較有修養,不會跟小孩子吵架,會吵架是雙方德行差不多,雙方都沒有修養,都不讓,才會吵起來,只要有一方讓,根本就吵不起來,道理就是如此,所以要學謙讓(大的、高的宜為下,要有風範、度量)。因道體不可言說,以秋水篇來闡述齊物論之意旨,要世人要無心(無為),心量要寬大,有包容力,早日反樸歸真。
        秋水篇文章之美,令人歎為觀止,比古文觀止之文章更高竿。秋天的雨水隨著季節的來臨,千百條河流一起流入黃河,河面水流變為寬大起來,兩岸及沙洲渚的中間隔著水,遠遠望去,連對面的動物是牛或馬都無法分辨。這就是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有容納百川流水的能耐,幾個字就道盡一切,這就是道體不可言說的力量,才能成其大;也是莊子寫文章的功力!台灣俚語曰:頭大面四方,肚大居財旺。是在形容有此長相的人是有福氣的相貌;人之長相為頭大面四方的人,較穩重,有為官之命;肚子大的人,有福氣,錢財較旺。能如如不動,好像真如道之本體,不論處順境、逆境均不動如山,若無其事,當作沒發生,顯現此人已看開、想通、放下了。故有人將有容乃大,歪解為:有容奶大,也對,彌勒佛不是奶大、肚子也大嗎?這就是表示此相貌為有雅量的人。世人如肚子裏裝鈔票,鈔票裝越多,肚子越大,越容易起心動念;沒錢的人,肚子裏沒有鈔票可裝,所以肚子不會大,長相是身體瘦瘦的,但腹肉很結實,如此解釋法也對。這是由外表可分別出來的。就如同住鄉下的農人長相:皮膚被太陽晒得黑黑的、因幹苦工,賣勞力賺錢,所以小腿粗粗的;住都市有錢人的長相:皮膚白嫩、常用腦力賺錢,少運動,所以肚子大大的、小腿細細的,有如大肚魚般,所以鄉下人與都市人的氣質不太一樣,是很容易分辨的。道的無形力很大、天也大、地也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結果,自然排名老大、道排名老二、天排名老三、地排名老四、人排最後第五名,屬於老么,故人無法勝天。道無私,能謙下容納百川,世人修道亦能謙下容納屬下之意見,政治人物或老闆更會聽取各方不同意見之肚量,社會才能和諧,也就是當領導人或首長者,就要如同宰相,有調和並具排除爭端之能力,肚子能行船,不能高高在上,才能受人或下屬的尊敬,故大者宜為下;婦:媳婦也。姑:婆婆也。婆媳心胸廣大,就不易起衝突;心胸狹小,妳看我不順眼,我看妳也不順眼,就容易起衝突,兩者之道理、原理是相同的。所以說要怎麼修道、學佛才能修成道、學成佛?都是妄想心在作祟,最終是了不可得 一切空空如也,有盡孝道,則自然成佛,至於說要怎麼修?都是假的,盡孝道才是真的(見2014年2月28日婆媳相處問題)。但大者已善下之了,為下位者更不能軟土深掘,得寸進尺,如不知節制,甚至要爬到上位者頭上去拉尿,無大無小、無法無天,喪盡倫常,則社會將失序。
        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一定相同,每人以自己的角度、利益來看事情,每人的看法都有其道理,並無對錯的問題,但每人都認為自己對,對方不對,故於民事上才會有爭執,法院才會有打不完的民事官司;於政治上如無在朝、在野之分際,執政者嚴然變成在野,在野者如同執政者時,執政者任憑在野者批判,也不會反擊,為自己的政策辯護,被在野者牽者鼻子走,不會化被動為主動來出擊,製造議題,給在野者追;只會整天隨者在野之議題,為應付在野之批評而忙,做這樣被罵、做那樣也被罵,有作也被罵、沒作也被罵、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通通要被罵,那還會有多餘的時間及能力用於施政上嗎?如政務等同停擺,讓競爭力平白流失,就如同秋水時至,不辨牛馬一樣,則是誰之過?要怪誰?
        民主國家之可貴在於能包容多方不同的意見,每個人於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都可大鳴大放,但不能愈越法律規矩,就如同秋水篇所說之:江海所以能容納百川之原理,以其無私,故能善下之,此為自然之原理,居上位者須為百姓福祉著想,當老闆者須能為員工之生計著想,凝聚員工向心力,不可壓榨、刻薄對待員工,有賺錢說成沒賺錢而不調薪,錢想賺到飽才要調薪,因低薪,員工為生計,被逼不得不延長工時,時間久了而過勞死;世人如逾越規矩還不知止,以騙選票來維持、取得政權或壓榨員工,硬要違反自然之原理,萬一那天引起老天不悅,來個大自然之反撲,發生大地震、海嘯或海水倒灌、新型傳染病毒,災禍來臨;或執政者如耍一個怪招,都可能改變一切,那問題就可大了,莊子所說的故事在提醒世人:人算不如天算,這是人生的遊戲規則,不論是真、是假,或無稽之談,總算是經典,為不可變易之法則,如可變易,即非經典,只是世人無法確知是否會發生或何時會發生而已,其實並非故事,世人是要小心去應對的。庚子年是災難年,不久即將到來,世人違反倫理道德已成常態,看看老天是否能容忍?答案應可揭曉。但願人人能平安!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樹無用之大樹(無三小路用為大用)於無何有之鄉(未受污染之塵俗-修道積陰德),以庇蔭子孫。

樹無用之大樹(無三小路用為大用)於無何有之鄉(未受污染之塵俗-修道積陰德),以庇蔭子孫。
        逍遙遊:「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應帝王:「無名人曰: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埌之野。」、列禦寇:「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彼至人者,歸精神乎無始而甘冥乎無何有之鄉」。此三則立言,都是在闡述冥冥中人眼所無法看見,但卻是為大用之無何有之鄉。此境界相當高,非有相當修為者,常不解其真意的。無何有,即什麼也沒有,沒有俗塵干擾,寂靜至虛(一心清淨,一塵不染)之地。是在比喻人要修持、積陰德,修道、學佛,有如種不中用之大樹,別人看不起眼,沒有人會去理會無用之大樹,表面上看起來樗樹是無用,因是種在無人之地,未受到俗塵污染,故可收到庇蔭子孫之大用之意。
        老子第59章僅概括式提醒世人要重積德,但並未指明是重積陽德()或積陰德,但莊子明指世人要重積陰德(北冥),更於養生主篇中明指:為善無近名。有心為善,但是為善在接近或兼具求名之實,就不是陰善(陰德),而是屬於世人眼睛所看得到的陽善(陽德),真正之陰德是無心(無為),而為世人眼睛所看不到的,也是本文所要談的無何有之鄉。較顯而易見的是為什麼有人的子弟於世路上一帆風順,無多大波折?有人的家庭問題不斷,殺人、放火、販毒、吸毒、買賣槍械、性侵、不倫戀、養小三、自殺、意外致死、車禍橫死於異鄉、久病纏身…,凡此種種,都與上一代有無積陰德(北冥)有關,只是世人不知而已!世人之知如同: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只知道要如何交際應酬,以獲取利益。錢最好,有錢才是老大之觀念深藏於人心。有修為之人就如同 :彼至人者,歸精神乎無始而甘冥乎無何有之鄉。與: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厭,則又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埌之野。豫:快樂也。厭:滿足也。莽渺:清虛之氣也。莽渺之鳥:謂以清虛之元氣為鳥,御之以遨遊於大虛之中。喻靈魂可化而為鳥,與老天(造物者)同遊於廣闊之原野,很舒適,不必辛苦坐長程飛機出國旅遊。吃飽飯,心靈化而為鳥,修心養性,體悟大道之真諦,專心於人眼所看不見之修道積德,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以庇蔭子孫。兩者觀念大不同所致。
        前文已提及歹竹出好筍,好竹出龜崙之俚語。人不必擔心自己是無用之才(),正因無用,所以要修道積德,化無用為大用,正如惠子自喻自己懷才不遇,有如無用之樗樹,莊子安慰惠子說:既然知道自己無用,為什麼不修心養性,將自己的心靈轉換為樗樹,把它種在無何有之鄉(看不到,什麼也沒有之地方。比喻積陰德是人眼所看不到,什麼也沒有,但實際之效用是在庇蔭子孫),既可讓世人及後世子孫乘涼,也可造福子孫,不必擔心被伐木工人砍掉,人就不會早死(不夭斤斧,比喻有修心養性,心性寂然者,子孫於世路上會一帆風順,不會有大波浪之發生,也不會殃及子孫)。無何有之鄉者:即眼睛所看不見之冥冥世界、未受污染之塵俗,淡泊名志,能與大自然為伍者也。有修道心境寂然者,才知有此故鄉。是在比喻要世人積陰德,此為無何有之妙用,也是大用。也是佛家所說的:空空如也。比金錢、財富還管用。自己這一代為無用之材,下一代子孫能出人頭地,就出好筍了;自己這一代為有用之材,如未能修道積德,下一代子孫不能出人頭地,就出不好筍(龜崙)了。修到最後,什麼也沒有,得無所得,變成一個無三小路用(槌槌、憨憨)之老人,就達到最高境界了,唯一大用為造福子孫,傳智慧給子孫而已。
        世界公約要節能減碳,減少碳排放量,台灣已步入非核家園,須減少碳排放量之火力發電,開發綠能源,又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想要不缺電,又不漲電價,夏季供電必吃緊,萬一來個限電,人民冷氣吹習慣了,住得越高越有氣派,大樓沒電的場景很難想像,工廠停工、爬樓梯登高樓,無電梯可乘、夏天要搧扇子,減少開車子,改用走路,貨物不用車子運輸,改用人工來挑,回復古代社會鑽木取火之原始生活,如有此場景發生時,有幾人能受得了?要怎麼辦呢?今年是猴年,猴性善變,反復無常,什麼怪事及以前從未發生的新鮮事,都有可能發生,會是很熱鬧之一年,故須及早因應心靜自然涼之道理。莊子要世人不要因自己之不才無用而失志,如能將不才轉化來修道積陰德,就可讓後世子孫乘涼,庇蔭子孫,讓無用化為大用,不要因自己懷才有用,卻用在爭名利權勢,胡搞瞎搞,不但年老時會百病叢生,而且也會禍及子孫的,應該是真理,不知讀者之看法如何?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迴光反照-善人者,不善人之師)-富貴、壽命之福報,靠自己創造,痠疼、病痛是自己惹來的。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迴光返照-善人者,不善人之師)-富貴、壽命之福報,靠自己創造,痠疼、病痛是自己惹來的。
        大宗師:「泉涸,魚相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老子第27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第36章: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70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胠篋篇:「聖人生而大盜起。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盜跖篇:「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堯殺長子,舜流母弟,疎戚有倫乎?湯放桀,武王殺紂,貴賤有義乎?王季為適,周公殺兄,長幼有序乎?」。此三則爭鬥,就如同別人在照鏡子,鏡子的光反射回來所顯現出來的善,我們有沒有將此善事之榜樣學起來?所反射回來所出來的光顯現出來的惡行,我們就要以此為戒,有沒有警惕,不能學習為惡?到年老時才會顯現好果報,不會顯現壞果報之立言,語重心長,足為世人之借鏡。
        老莊之醒世文中於盜跖篇中道出: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人有活到六十歲,有活了一甲子,就不算夭壽;未滿六十歲才算夭壽。依世俗,訃聞之顏色為白色;七十歲,為粉紅色;八十歲至九十歲為紅色;百歲以上之人瑞為深紅色;故當接到親友之訃聞時,一看到訃聞之顏色,就知道是幾歲回老家。但人生不在於歲數之長短(知北遊篇中道出: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須臾之說也),人生短暫。不要如齊物論篇中所道出之:終身役役而不見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人雖長壽,但如久病,想要死也沒力氣自我了斷;想活著,又活得很痛苦,也死不了,拖累子孫,變成久病床前無孝子,雖然是活著不會死,但又有什麼用呢?知道了就太遲了。不如命該絕時,該死就死,睡個覺就醒不來了,就嗚呼!哀哉了!也就一了百了,唯有如此,才不會托累子孫,也不會托垮健保,而浪費社會資源(大宗師篇:道,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有修道者,才能享有此種要死時不會連累子孫之福氣);其關鍵則於駢拇篇中所道出之:多方夫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非道德之正也。故聰明人,於活過五十歲以後,行事都會修道,為來生著想,不會去相爭,才不會有病痛或痠疼,以求延年益壽、富貴之福報,老年時不致去拖累子孫。
        人一生之所作所為,如有違反自然,為鈔票、權力,則須由老天所制定無法改變之人生遊戲規則,由自己的五臟來承擔罪孽,於年紀大的時候,身體就會顯現出病痛、痠疼出來,讓自己受苦(自作自受),世人可能有所不知,但莊子已於幾千年前就已偷偷洩題(以說故事之方式間接洩漏天機),給世人自己去領悟,觀之人之死亡,除意外或橫死於家門外者外,因病而死者,都與五臟(體內器官)有關,這是老天所制定無法改變之人生遊戲規則所使然,所以病痛、痠疼之原因,世人不可不知。故世人不可偽善、行假仁義,講一套,作又一套,來欺騙社會,於福份享受完時,就會泉涸:未修道積德,幸福、快樂的泉源乾涸、枯竭了,問題及毛病即接踵而至。此時就如同:魚相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但已來不及了,閻羅王要開始點名了,要回去報到了。早知如此,不如相忘於江湖:早一點修道,化解災難於無形。古代,皇帝殺人無罪,君要我死,臣不得不死;大盜作亂,叛變成功,就成諸侯,此時諸侯之門,仁義存焉。賀客迎門,諸侯所說的話就是仁義、道德,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當在位時,不知修身,等到不在其位時,就跑到土城看守所受訓,則諸侯原來所說的話也就變成沒有仁義、道德了。聖人(指假聖人、政客)所制定的法律,原本是要約束大盜之用,沒想到變成反效果(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世人討厭特權,但碰到有事時,卻到處找特權來關說、施壓)。卻被大盜(變成諸侯)所利用,拿來箝制老百姓之法寶(公權力)。公權力就是那麼好用,所以社會上就有許多假冒檢察官,以法院之名來監管財產,既可行騙,又可享受公權力之滋味,先過過癮,有被抓到再說,沒被抓到,就可變為富豪,操捷徑而致富。所以說: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社會所以會亂,就是貧富差距所引起,所以要絕聖棄知:要拋棄假聖人,並摒棄智巧,大盜才會停止;擿玉毀珠:擿,拋棄也。即世人拋棄穿金戴銀、開超跑、住豪宅,回歸樸實,小盜就不起,社會才會平靜。否則事事向錢看,引起他人眼紅,就會有妄想,先幹一票再說,社會怎麼會平靜呢?
        金錢並非萬能,但沒錢萬事不能。錢夠用就好,沒錢,可以精神生活來彌補物質欲望之不足,水(指錢與權力)能載舟,也能覆舟。為政者不論是政治人物也好、政客也好;不管你多有錢,雖然有錢至富可敵國,關係很好,行船行得很順利,如不知修道、積德,就會覆舟,像身體健康出問題;或官司纏身,要用錢來換取緩刑,沒關係就變成有關係,後悔也就太遲了。於政治路很順利,十平八穩,民調顯示一定會選上,但萬萬沒想到,快跑到終點時,突然跌了一跤,換成被別人選上了,則人算不如天算,此乃天地一指也在作怪。所以老子會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講話有綱領、根柢、根據的),事有君(為萬事之主、萬法之尊-都以大道為依歸、為依據、有原則)。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原來就知道道,但是不會作,要做也做不到,或不想知道,只想錢,還想要修道,豈不怪哉!值得世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