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想不想去探究第三世界小國寡民的神仙世界(天堂)啊!

想不想去第三世界探究小國寡民的神仙世界(天堂)啊!
        逍遙遊篇首:「鯤魚化為大鵬鳥,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道德經終篇(80):「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此二則立言是老莊二子所描述神仙世界的情境,美不勝收,所以說:人於老死(壽終正寢),非病死、意外死…等等死法,就不想再來出生當人而受苦,直接上天堂享受神仙居住之快樂世界,讀者想不想去一探究竟?
        鯤魚化為大鵬鳥 :鯤,隱喻莊子自己。魚,指修道修至無極境界的高人。化:心靈之變化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大鵬鳥的背像飛機的機身一樣長,看不到也看不清機尾(形容辭),比喻大鵬鳥非常大隻,你說有多大就有多大也。怒而飛:借自己的一口氣,邁力起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大鵬鳥的翅膀像天邊之雲朵,把太陽光線都遮著了。比喻修道高人之陰德可庇蔭子孫之意(即水之積也厚,其負大舟也有力;風之積也厚,其負大翼也有力)也。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這隻大鵬鳥,靠海起風(喻借修道之力量,脫離人生之苦海)將飛到南冥。鳥類移居稱作遷徙,人類移居稱作適。北冥比喻陰晦,南冥比喻光明(表示修道要先積陰德,修道有成將來靈魂才能到天堂去)。南冥者,天池也:冥海,就是天池。天池是第三神仙世界的天堂(見逍遙遊第6節。即不同宗教所言之天然的蓮花池,極樂世界、天國、天園),是天然之大修道場。莊子的南華經篇首開宗明義即道出神仙世界,而老子的道德經卻將神仙世界留到篇尾時才道出,其差別在於老子一書是體,先由小而大;莊子一書為用,先道出神仙世界的情境,來鼓勵世人去修道,再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解釋道德經的真意,寫法不同而已,目標則相同。
        早一輩的人將人老了不能再活下去的時候,稱為死去了,是指老死壽終正寢而言,不包括病死、意外死、橫死…等等死法。晚一輩用辭比較文雅,將死這個字改稱為:回去報到了、不想喘氣(呼吸)了、不吃飯了、去當神仙了、去蘇州賣鴨蛋了,老子的神仙世界的國度是能去當神仙的人並不多(小國寡民),有修成道,其靈魂將來才能到那邊住,故稱小國寡民,所以天堂至今只開南天門,由孫悟空在駐鎮著,等將來修道的人多,可上天堂時再開啟北天門,第三世界的情境是: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如桃花源世界,在那個國度的人不會相爭,很珍惜生命,雖然有兵器,但不會相爭 ,有舟有車也不想搬遷居住,很講信用,有欠人錢時 ,記事本一記載,時間到就還錢 ,不必開支票,也不必抵押品,不必保證人。有什麼東西就吃什麼,也不會三高,穿什麼衣服都很漂亮,不必穿金戴銀,以當地的風俗為樂,有不同宗教信仰而修成道的人所居住的國度(極樂世界、天國),相互成為鄰國,都能聽到雞鳴狗吠的聲音,美極了。所以世人死了,靈魂到天堂當神仙時,有如此快樂的第三世界可以住,下輩子(來世)都不想再轉世當人來受苦了(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當修道有修至無極境界時,將來靈魂可去神仙世界快樂的當神仙,與來當人受苦,過著你爭我奪得日子,讀者你會想當神仙或當人呢?這話是老莊二子於故事中所說的唷!不是作者所說的,至於是否如此?我也不知道。也只有有去過的人才知道,此為知者不言。但願讀者都能去看一看,此為修道人才有此緣分,但願人人生活都很快樂!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德不配位(短視近利、不知天高地厚、因果關係),七月半鴨不知死之結果。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德不配位(短視近利、不知天高地厚、因果關係),七月半鴨不知死之結果。
        秋水篇:「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逍遙遊篇:「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易經繫辭下傳:「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言不勝其任也」。此三則立言、二則為南華經,一則為易經,一為莊子所言,一為孔子所言,雖用語、用辭不同,但意境則大同小異,都是語重心長在勸世人不可無知而亂用智,其影響深遠,未來人所見不到的因果才是可怕,世人不可不知天高地厚,也不可不信邪,不體悟其所說的話之道理。
        本部落格僅在闡述道家之道德經、南華經所談之生、老、病、死之緣由,福、禍由人自招,無須卜卦;儒家之易經則著重於時與位,可借由卜卦來預知吉、凶、悔、吝,二者不同,故不在論述之列,僅於意境有相同時,偶爾與佛家之如來、阿彌陀佛之用語拿來當花絮而已。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井底之蛙僅有小見識,你跟他講大海之大道理,他當然聽不懂,以為人家在騙他,因為他受到井的小空間之拘束。夏天的蟲不可以跟他談論冰的問題,因為他受到時間的限制,也沒看過冰是長得什麼樣子,所以你跟它講冰品的事情,他會當成是笑話。但其意境則在比喻世人知識有限、經歷有限,你跟他談大道理,他都聽不進去,未來的事他還沒看見,人就回去報到了;以前所發生的事,他還沒出生,他也沒看過,他怎麼可能會相信(很鐵齒)之意。現今世人壽命最長百餘歲,眼睛所能見到的景象也僅止於百餘年來所發生的大小事,百餘年前、後,所發生的事則無法看見,百餘年前所發生的事須聽長輩所看到、所歷經之經驗傳承才能得到經驗,現今之世人迷惑太重,太聰明,亂用智巧,凡事不考慮是否違反自然?也未考慮違反自然對後代子孫會帶來何種後果,一再胡搞瞎搞,自己沒有見過災難之可怕,很鐵齒(不信邪),把整個世界搞到天地反覆、無大無小、沒倫理道德、不男不女,事事向錢看,凡事要以眼睛所看到的才相信,只相信美鈔及各國之鈔票,其他看不到的都不相信,正邪、是非、善惡也反轉了,造成大自然之反撲,以致天災、人禍、傳染病毒不斷,以及戰爭、飢荒之可怕,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當災難來臨時才來怪天怪地(怨天尤人),與題目中—七月半鴨不知死的道理相同,鴨子沒有見過七月半是中原普渡,習俗要殺鴨來祭拜鬼神,鴨子被殺,煮熟後嘴硬,但鴨子也不知道此時間會被殺、嘴會硬之道理相同。此原理與大人教小孩要節儉、能吃苦,告訴他們說阿公、阿嬤的年代賺錢是很辛苦的,小孩現在出生的年代不同,一出生就會受到阿公、阿嬤、父母親荷護,日子很好過,沒錢時伸手要錢就有,要不到錢就在外面給你胡搞、瞎搞一通,讓父母為難要去收拾善後,而必須乖乖得給錢,但家裡有錢,錢給小孩太多,習慣了,就變成宅男、靠爸族、靠媽族,在家裡養寵物、打電動玩具,不必去賺錢,父母會養他們,因為他們沒有受過苦,也不知道什麼叫做吃苦?所以有講等於沒有講,講了也是白講,因為小孩受到時代荷護之道理相同。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文義上是解釋為菌類植物,早上生出來,晚上就枯死了,所以它不知道什麼是早、晚。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蟬,因為他們過不了冬天,不知到一年有多長,所以不知道什麼叫做春天、什麼叫做秋天。但其意境是在比喻人生短暫,要及時實現人生價值;比喻不知天高地厚,凡事先做再說,不去考慮因果關係。在暗諷掌權者,生毛帶角,小鼻子、小眼睛、小見識卻身居高位,但卻自認我已掌握大權了,當然是學術淵博,德高望重者,老百姓都要聽我的,政策出於人為、有心,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大大的在違反自然,逆天行事而不自知,卻洋洋得意,不去考慮此政策匆忙上路後,其後果是否會災及草木、禍及止蟲之意。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言不勝其任也:德性與學問都很淺薄而身處高位;無大智慧而想做大事;力量太小卻是擔當重任。只觀前而不顧後,想怎麼做就必須照旨貫徹執行。這種人是很少不遭遇禍患的。這些話是在說德性淺薄,德不配位之人,不堪任此重責大任。問題出在凡事都是相對的,你認為他德薄而位尊,他認為自己是德高望重;你認為他知小而謀大,他認為自己學術淵博,而有雄才大略;你認為他力小而任重,他認為自己足以擔重任,可已進行以前所存在之不合理的政策大力改革,即使是清算鬥爭、亂政,在所不惜也要改革、抗爭越激烈改革的幅度就越大。是價值觀不同而已,天下事除了道是真理外,凡事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不對。只要能取得一環中,選民高興就好。濁水溪清了,是不吉祥之徵兆,凡是任何改革的政策須多聽各方的意見,廣徵民意,只要不要逆天在違反自然行事,自可逢凶化吉,否則會很麻煩。老子、莊子、孔子的看法都相同,不知世人之看法同不同?願台灣能安然度過此三年,三年後又是海闊天空,要知道答案也可去問問濁水溪,怎麼濁水會突然變清水?庚子年見真章,這就是答案。以上之論述信與不信、參考都可已,因並非人間之法律,但卻是天律,違逆不得,願大家共勉之。

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以「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之競爭法則,來闡述政客、商人之行政行為不受德行、羞恥心規範之道理。

    以「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之競爭法則,來闡述政客、商人之行政行為不受德行、羞恥心規範之道理。
       盜跖篇:「滿苟得曰:無恥者富,多信者顯。夫名利之大者,幾在無恥而信。子張曰: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滿茍得曰: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孰惡孰美?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人間世篇:「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此二則立言是在闡述政治及商場競爭手段骯髒、齷齪、卑鄙,鮮少廉恥心而會耍手段,不耍手段、心機而去講道德,那要想為成首富、統治者就很困難,政客尤甚(明明貪污是法律問題,要受刑事追訴,當碰上政治問題時就難解,就不算貪污,由有罪變無罪,會變成另一種銓釋,且無是非可言,這叫:政治因素、教壞囝仔大小,那又有何奈!黨、政、軍、警、特之權力是由政客在掌控,尤如淫威,人民必須受制於淫威之下,不敢反抗),雖不足取,但天命不可違,是非美惡並無一定標準,為了能生存,唯有修道才能避開紛爭,足為讀者戒。
        莊子寫盜跖是為闡述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故於盜跖篇以詼諧語言來諷刺、醜化政治人物(指政客),讓讀者讀之有無限之心酸與無奈,這就是命,也是造物者創造12生肖來讓世人爭名求利之法則,這一輩子所屬的生肖爭得不過癮,下一輩子再換一個生肖來繼續爭,如此,才有歷史可寫,讀者讀了盜跖篇正反二方之抬槓,都很有道理,誰也無法說服對方,二方都講得很有道理,仔細的讀,悟出其道理來,會讓讀者笑到流眼淚,甚至拍案叫絕,這就是人生。莊子借仲尼之口說出:天下有二個大戒律,一個是命,一個是義。子女之愛父母是天性,因為父母有養育之恩,所以說父母多壞,必竟是自己父母,還是要聽父母的話,至於父母的話對或不對,這就是大戒律,不能違逆,因為子女無法選則自己所想要的父母,不然每個人都會選則去出生當大財閥的子女,含金湯匙來享受榮華富貴啊!為什麼不行?這是八字命使然 ,這是不得已啊!所以凡事不能強求,要盡人事,聽天命來安之若命。不論是暴君、明君、賢君,百姓都要受皇帝來管,古時靠打江山取得王位,民主時代靠選票取得政權,候選人各憑本事獲得選票,不論手段如何?有道德、無道德?有羞恥心、無修恥心?孰惡孰美(指有無道德、羞恥心)?只要能選得上才是王道。政客只對選票負責,不會對選民負責的,因為得不到選票是不能當上皇帝的。誰選上皇帝,就高朋滿座,誰講的話就對,且賀客迎門,滿口都變成是仁義道德,無恥也變成有恥、無德也變成有德、詐騙也變成合理了-竊國者變為諸侯,都要聽皇帝的話,倫理道德、有恥、無恥都是執政者在解釋,不是在野者在解釋,老百姓不聽話也不行,因為皇帝有軍隊、警察當後盾,司法院長、法務部長、檢察總長、東廠,都歸皇帝管,都要受皇帝直接、間接指揮,人民不聽話時,隨便拿一頂帽子給你戴,就可把你抓起來關或查一查水表,讓你氣死也沒有用,以前不是有一位皇帝說過:太平洋也沒加蓋,隨時可以去跳啊?同黨同志犯了罪,可大案小辦,有事變沒事,道理就是如此。如果老百姓認為自己國家的皇帝不好,想移民或歸化為別國的國籍,一樣也是要受該國的皇帝來管的,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老百姓只有乖乖的繳稅,給皇帝統一運用,這就是義。命與義把人都定位該出生在那一國了,嘆氣也沒有用,如碰到選出來的皇帝亂舞(亂搞),老百姓也只好認命,但一般人都不會認命,而會選擇抗爭,只有有修心者,不受哀樂情緒的影響,因為有修心的人知道這是大環境使然,出生的年代不對,所以會安之若命,認命了,等到人民用選票讓皇帝下台,再由反對黨來清算鬥爭,其他也沒有什麼好方法,這才是道德的極致。此處之君臣關係,其比喻當然包括有隸屬關係的老闆與伙計、長官與部屬關係在內,所以伙計與老闆相處不來,只有伙計走路,不會是老闆走路;部屬與長官相處不來,部屬只能低頭或另找新職業一途,要與長官頂嘴或起衝突,部屬就會被開除炒尤魚,要想繼續在一起相處,是不可能的事,要不然就是調職,換個新環境重新適應,不要再一起相處,這就是天下不變的大戒律。
        盜跖篇的故事以子張來演正派,滿茍得來演反派,滿苟得認為人只要是無恥就會富有,人到不要臉時就會天下無敵,要多言,學會話虎藍,開空頭支票,才會於人前顯貴,取得大名利的人差不多都是以假誠信、無恥來取得別人的信任,所獲得的利益最大。子張認為貴賤之區分在於你會不會做人;滿苟得認為不管會不會做人,幹好事或壞事,只要是選上了民意代表、國會議員,所講的話都是對的,選不上,你講什麼話都不對-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又認為小盜者拘,大盜的為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古時為農業社會,所以小偷有小小偷與大小偷之分,現在為商業、工業社會,此處之小盜與大盜就要解釋為小騙子與大騙子才符合現實,小盜是比喻小老百姓、電信詐騙集團,大盜比喻大官、國會議員或民意代表、大財團。小的詐騙集團抓到要抓去關,大的詐騙集團騙取選票,開空頭支票,不兌現政見時也不會抓去關,且可成為諸侯(地方首長、國會議員或民意代表),且這些大騙子的家門,門庭若市,所說的話就是仁義,故義士存焉,都是假的仁義之士,又變成真的仁義之士,不然我已選上了,你要怎麼辦?罷免也罷免不了,也只能看他們在享受榮華富貴,不然要怎麼辦呢?就如同孫中山建國之國名為中華民國,生了二個兒子,蔣中正與毛澤東,蔣中正跟隨國父;毛澤東出外打拼,二兄弟為家產內鬥並開戰,結果毛澤東鬥贏了  將國名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蔣中正背著祖先牌位逃難來台灣,國名還是中華民國。同樣都是一個中國,就變成一個中國,二個兒子,那一中是指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呢?國父知道了是會氣死的,老共說:老蔣你戰敗了就要把政權交出來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啊!老蔣說:是你叛亂,搶走大陸的江山,我雖然戰敗 ,暫時遷都台灣,中華民國的神祖牌還在啊!為什麼要交出政權?以後我要反攻大陸,你就要把政權交還給中華民國,國家才能統一啊!二兄弟若再開戰,死的是無孤的老百姓。百姓處於二個同父異母所生的二個兒子的政權之中,兄弟再怎麼壞也是兄弟,既使打打殺殺,因血源斷不了,必竟還是兄弟,這就為難了百姓,要怎麼辦才好呢?要統一?一中各表?要怎麼表?一國二子?一個中國,二個兒子?一國二制?一中二子?或是獨立才對呢?要統一,原來的台灣人不肯;要獨立,老共不肯。於二難中,百姓處在亂世,與五代十國之局勢相同,就要知其不可奈何,就安命吧?不然要怎麼辦呢?這就是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之道理。
        最近吵得不可開交,物價齊漲之一例一休、核災食品進口、清理黨產、同志婚姻合法化、退休年金改革案,搞得滿城風雨,就是莊子借滿苟得的口所說出之: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在位的講的話就對,不在位的講的話,不論是多有道理,就是沒道理。你吵你的,我就是要這樣子幹?知其不可奈何,那又要如何?要跳太平洋?台灣海峽?淡水河?還是要安之若命?呢!不但人會輪廻,武則天、慈禧太后的歷史也會輪廻,義和團、紅衛兵、二二八也一樣在輪廻,就看每個人的命是如何而已。這二、三年內不論推出什麼政策都要考慮到百姓的感受,不宜蠻幹,年金改革不能再步入一例一休的泥淖,如因改革而使經濟停滯,沒有消費,所受的損失大於改革時寧可不改,而以預算支應更為有利,否則如因小失大,大商圈之店家一家家的關門,農魚產品滯銷,百姓受苦,到民心一變,就會很麻煩,撐過了此三年就會海闊天空,再來改革,否則問題發生時主政者自縊梁山也無法謝罪國人,此也只能點到為止,聽得懂的人,一點就通,聽不懂的,再怎麼說也沒有用,願天佑台灣。


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人為(有心)之希世而行、仁義之慝、輿馬之飾,與無為(自然)之寂靜,孰是?

人為(有心)之希世而行、仁義之慝、輿馬之飾,與無為(自然)之寂靜,孰是?
        庚桑楚篇:「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讓王篇:「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此立言及故事在闡述人為(有心)之世俗之人與無為(寂靜、自然)之修道人,價值觀念之不同,對事情的看法迥異,和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人之小人,天之君子的意境相似,並無對錯之問題,由世人之喜好而定,但人生之結局不同,讀者可參考之。
        莊子一書所寫的是為天律(寂靜、無為、自然),雖以古文言文書寫,流傳至今,不論那一個朝代均須要一體適用,而且是攸關人一生之生、老、病、死,他都把正、反之看法全部說出,但不做結論,由世人自己去領悟,世人之行為決定了其自己晚年之場景,此天律是違逆不得的,這就是有修道與未修道之區別。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學,修道也。世人所最想要學的是學將來如何才能做大官、賺大錢,修道很苦,又沒錢賺,所以世人不想學,而修道人正是在學世人所不想學習的自然之道;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世人對於修道的知識也大都是有認識,只是因內心存有形、色、名、聲,人為、有心之因素,而做不到修道之要求而已,也就是只會說,不會做(例如女人都知道公婆不要論戰,但就是做不到、誰都知道要孝順,服侍老父母,又嫌照顧很麻煩又沒人看見,跑去當志工比較有人知道我在熱心公益或養寵物,等到自己年老時期望寵物會養他,也會替他洗澡);修道人正是要行世人所不想去做的事(寂靜、無心、自然),這是二者之大不同。以下就將題目中立言之意境敘述如後:
希世而行:
希,望也;迎合、拍馬也。是比喻有些世人的行為都是希望能合世俗而在迎合拍馬,求有所得之意。
比周而友:
是比喻有些世人假惺惺,表面上很熱心交朋友,但是否另有所圖,則不得而知之意。
學以為人:
是比喻有些世人修道是在修給人看,不是修給天看之意。
教以為己:
是比喻有些世人教學是為了炫耀自己有學問,開設私立學校名義是在教學,實則以學校之名從事營利之實之意。
仁義之慝:
慝,奸惡、邪惡也。是比喻虛偽,有些世人以仁義之名掛羊頭賣狗肉,實際是混水摸魚在賺錢營利,做壞事。也就是在行假仁義在為惡之意(漁父篇:稱譽詐偽以敗惡人,謂之慝)。
輿馬之飾:
是比喻有錢人在穿金戴銀、住豪宅、別墅、開超級跑車來炫富之意。
        莊子是以子貢、原憲之不同見解在說故事來勸世,子貢認為原憲是貧、病,但原憲認為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子貢認為他並非貧、病,他是修道人,不願意與世俗之人做相同的事啊!因為他認為世人這些行為才是貧、病),正反二面的看法不同之故事,來給世人做抉擇,莊子並未做結論,以免得罪人,看得懂的人一看就知道其道理,看不懂的人不論再怎麼寫,也一樣看不懂,至於世人認為莊子沒有做結論,有說等於沒有說,但莊子會說我什麼都有說,只是世人有看沒有懂而已,不能怪他沒說啊!世間事對與不對很難說,價值觀念不同,看法當然不同,不然一個台灣為什麼有人認為中國、日本、美國是其祖國呢?有不要核電而要核災食品進口,要降低與提高食物、農產品農藥殘留標準之不同見解呢?只要選民高興就好,也沒什麼不可以,但願這三年內,台灣能平安度過才是國家之福,不然就很麻煩了。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以隨候之珠,彈千仞之雀。值不值得(健康與財富-年輕時以智力、體力換鈔票,年老時以鈔票換醫藥保身體,孰重?)

以隨候之珠,彈千仞之雀。值不值得(健康與財富-年輕時以智力、體力換鈔票,年老時以鈔票換醫藥保身體,孰重?)
        大宗師第6節:「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在宥篇:「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豈獨治天下百姓而已…」、讓王篇:「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完身養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凡聖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與其所以為。今且有人於此,以隨候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夫生者,豈特隨候 之重哉?」。此三則立言及故事是莊子在喚醒世人不要為了追逐身外物而傷身失性,把身體搞壞或跑去坐牢,是得不償失,將來老死時不能老死不相往來,上天堂(極樂世界)去當神仙,還要老死繼續往來轉世來當人,承受生老病死之折磨,須由世人自己抉擇,讀者可參考之。
       莊子一書是在闡述人一生中生、老、病、死之緣由、過程、結局,坊間之教科書、作者之學術研究,都各有專精,也都解釋的頭頭是道,但合不合老莊的口味,就不能得知,莊子武功高強,他寫的文章不論世人從何面向切入去解釋都對,皆大歡喜,但他所說的每句話或故事都含有深層的意境,佛家則稱為:無量義,不是像學校在教國文,將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就可知道其道理的,沒有親自去體悟,只是在聽人家說道,是無法悟出其道理來的。莊子所說的大物,不論你解釋成國家的土地、諸侯…都對,但其真意是在比喻世間之身外物(財產、名色形聲),即白話所說的田僑仔、土豪也,祖先所留的遺產是正當所得,子孫用了就沒事,如果是以不正當手段賺來的,子孫就會把家產敗光。有錢的人說話就大聲,一開口就算金言玉語。但有錢人不能好好的運用錢,就會被錢所運用,有了錢就會作怪,只有不被錢所運用、利用的人,才能有效的去運用錢去主宰外物。要知道能主宰萬物的並非萬物本身,而是無形的道在主宰萬物(詳無形的道在主宰有形萬物之心靈),知道這些道理的人,他的能力豈只限用在治理國家而已呢!他已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是已將治理國家當成瑣碎的事,因為這些餘事不能夠用來修心養性的。現在的世人多半是為了追逐身外物而傷身失性,只考慮錢先賺拿到手再說,錢最好,管他是良心錢或黑心錢,這不是很可悲嗎!
        修道高人之行為,他每作一件事,一定會考慮到這件事作了以後,將來的後果是會如何,會去天堂或去地獄?以及為什麼會如此作(即應帝王篇所說的:正而後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會先確認該行為是否有違反自然或道德?隨候之珠是比喻人之身體生命;雀是比喻名利等身外之物。假如說有人在此,利用價值昂貴的夜明珠去射高飛的麻雀,世人一定會笑他,為什麼呢?因為他所用的東西昂貴,所得到的東西微薄(典故及文義於此就不再解釋,讀者可參考坊間之書籍)。與花錢去買大砲來打小鳥、買鐵槌來打蟑螂同樣得不到等值的報酬的道理相同。人的生命,難到就不比夜明珠值錢嗎?此故事的意境是在比喻世人為了追逐身外物,不知止境,最後不是被抓去關,就是把身體搞壞了,這種代價比夜明珠還貴重,但覆水難收,事情作了就會有成果,不論是善果或惡果,都會相互對應的。所以為什麼每人的晚景都不太一樣,就是無形的道在主宰萬物,而世人不知此妙道玄理,把身體搞懷了還怪老天對他不公平,道理就在此,不可不知也。
       以隨候之珠,彈千仞之雀。意境很高,也可比喻民意代表自肥就有其合法性,退休人員領比較高的退休金則為不公不義,房屋稅、地價稅猛漲也有其道理,一張A4的紙寫幾個字就可爭取高額補助款,亂花公帑,國家財政也不會破產,苦的是老百姓,但高官都認為有其道理在;也可比喻生命可貴,為什麼要輕易以性命來換取財富呢?為了外在的利益傷身值不值得?但世人迷惑,往往於災難降臨時才會覺悟、感覺自己很幼稚,此時才會想得通,那都太晚了。以夜明珠來打麻雀的故事,麻雀是打到了,但損失慘重,得不償失,以此比喻錢是賺到了,但中風了、得了癌症、或要洗腎,把身體搞壞了,要死也死不了,要活活的很痛苦,那打到的麻雀有用嗎?老莊是修道高人,他們的理想是希望世人要好好修道,到老死時可不相往來,不必再轉世當人繼續受生老病死的折磨,可當神仙去逍遙。但每人的價值觀念不同,也有人寧願選擇大撈一筆,好好享受人生,大不了是一死,下輩子繼續往來當人繼續撈錢,也不能說他不對。古人年輕時以勞力來換金錢,老來無病痛,老死可不相往來,不必再轉世來當人受折磨;今人年輕時以智力、體力來換金錢 ,老來以金錢換醫藥來保生命,老死時須繼續往來轉世來當人繼續受折磨與年老無病痛,氣色很好,不必看醫生(大宗師篇第6節: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二者一樣最後都是由有歸於無,什麼也帶不走,都是要回歸原點,都是要忙一輩子的。差別僅在於最後是要去上天堂(極樂世界)當神仙或繼續來當人如此而已矣。老莊已一五一十的將生老病死的來攏去脈說得很清楚,所以追求欲望、鈔票、權力,要知止來保真性,還是不知止 ,繼續追到死,或追到看守所裏面去住,才要停止?就由世人自己抉擇!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背俸金甕在替人看風水(要自度才能度人-覺而不迷、要檢討自己,不能檢討別人)。

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背俸金甕在替人看風水(要自度才能度人-覺而不迷、要檢討自己,不能檢討別人)。
        庚桑楚篇:「盲者不能自見,聾者不能自聞,狂者不能自得。」、駢拇篇:「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臧於其德而已矣;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此二則立言是在說明莊子對於世人狂言狂語、以仁義之名在行偽善、做給人看,不做給天看,來欺騙社會(如為一國之君為狂者不能自得而未修為,絕非該國度人民之福);不檢討自己,只會檢討別人,眼睛長在頭上,唯我獨尊,看高不看低,認為我自己沒有毛病,別人的毛病一大堆,都是我對別人不對之言行、舉止感到無奈!自己有錯,就要檢討自己,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別人,那就沒有救了。如果認為都是別人的錯,那難到我自己沒有錯嗎?所以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自己的德行要好,能檢討自己,把自己的錯誤行為改正過來,所講的話,別人才聽得進去,才能度人;如自己的德行有問題,既使所說的話是對的、是善的,聽的人也會懷疑,所以先要有好德行,才能度人,社會才會有救,天然的災難才能免除,不然大家都要一起承擔共業,也是佛家所說的:要度人,也必須自己先能覺悟,才有能力去度別人。自己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都度不了自己,還想度別人。換句話說:覺而不迷者 ,知道自己的毛病在那裏?會把毛病改正過來,這才叫修道或修行;凡夫沒有過失,因迷而不覺-執著,而不知道自己有毛病,不知自己的毛病在那裏,只知道別人有毛病,所以想度化人,沒此道理啊!不知世人對於此感歎之看法如何?值得省思!
        與本文相關連的文章於:能放下身段才能悟道之文章中有闡述過,讀者有興趣可自行參考。此時再來寫出社會的偽善面,是會踩到別人的痛腳的,很傷感情,此問題莊子於幾千年前就已經說了,理應不必再說。但眼見目前國家呈現是非、黑白、善惡、正邪、次序不分,人心分崩離析,教壞了下一代,政策無法延續,法律說改就改,又急就章,先改再說、以前所建立之制度遭受破壞、統獨對峙,各懷鬼胎之狀態,如不再說又有不盡責,於心不安之嘆,說了是會自討沒趣的,只好硬著頭皮說出天律就是如此,違逆不得的,否則於人生終站之告別式,場面佈置多盛大,都於事無補(見大宗師篇: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希望讀者能諒解,至於世人之看法如何,及要如何去做,就由世人自己決定,合先說明!莊子說:瞎子是看不見東西的,聾子是聽不到聲音的,自大高傲者之心是無法自適的。以此比喻世人有缺點,所以才要修道,把以前所犯的錯誤改正過來,有覺悟者,就不會做壞事,天下就太平。
        莊子認為世人的缺失為:善、聰、明(以曾、史、俞兒、師曠來比喻世人),腦筋用錯了地方,又用歪了。他所說的善:非所謂仁義之謂也,臧於其德,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聰:非謂其聞彼也。明: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世人卻把善當作仁義行偽善,做給人看,以求名、利,是在欺騙社會,並未符合自然,不是在做給天看;耳朵只能聽見別人的聲音而不能聽見自己的聲音,自己反省自己;對別人的缺點看得清清楚楚的,對於自己的缺點都看不到,只會罵別人,指摘別人,不能照見自己;對於這些善、聰、明,用錯了地方,就如同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得不到自己的肯定,轉而尋求別人給他肯定;只關心別人而不關心自己,這些都是驕行偽情,有心求名而亡己,不合道德,不懂得人生之理,違背了自然(亦及非自然、反自然而行),老時流離失所或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插管在望錢興嘆,錢存銀行,等著醫院、養護中心與瑪莉亞、看護來幫他花,等同活死人(見齊物論:終身役役而不見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那人活著又有何用呢?
        無心而符合自然就是做給天看,到老不想呼吸時就能上天堂(極樂世界);有心用於仁義而求名、利,就是做給人看,於不想呼吸時想到天堂(極樂世界)去,門都沒有,只是妄心,其子孫認為會去天堂如此而已(此即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道理也)。但只要世人喜歡也沒什麼不可已,高興就好,如此才不會得罪於人,世人要做如何之抉擇,只靠自己的造化了,必竟是老天在當老家而不是世人在當家啊!世人應否有此覺悟?就要靠自己的造化了。願人人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