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想不想去探究第三世界小國寡民的神仙世界(天堂)啊!

想不想去第三世界探究小國寡民的神仙世界(天堂)啊!
        逍遙遊篇首:「鯤魚化為大鵬鳥,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道德經終篇(80):「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此二則立言是老莊二子所描述神仙世界的情境,美不勝收,所以說:人於老死(壽終正寢),非病死、意外死…等等死法,就不想再來出生當人而受苦,直接上天堂享受神仙居住之快樂世界,讀者想不想去一探究竟?
        鯤魚化為大鵬鳥 :鯤,隱喻莊子自己。魚,指修道修至無極境界的高人。化:心靈之變化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大鵬鳥的背像飛機的機身一樣長,看不到也看不清機尾(形容辭),比喻大鵬鳥非常大隻,你說有多大就有多大也。怒而飛:借自己的一口氣,邁力起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大鵬鳥的翅膀像天邊之雲朵,把太陽光線都遮著了。比喻修道高人之陰德可庇蔭子孫之意(即水之積也厚,其負大舟也有力;風之積也厚,其負大翼也有力)也。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這隻大鵬鳥,靠海起風(喻借修道之力量,脫離人生之苦海)將飛到南冥。鳥類移居稱作遷徙,人類移居稱作適。北冥比喻陰晦,南冥比喻光明(表示修道要先積陰德,修道有成將來靈魂才能到天堂去)。南冥者,天池也:冥海,就是天池。天池是第三神仙世界的天堂(見逍遙遊第6節。即不同宗教所言之天然的蓮花池,極樂世界、天國、天園),是天然之大修道場。莊子的南華經篇首開宗明義即道出神仙世界,而老子的道德經卻將神仙世界留到篇尾時才道出,其差別在於老子一書是體,先由小而大;莊子一書為用,先道出神仙世界的情境,來鼓勵世人去修道,再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解釋道德經的真意,寫法不同而已,目標則相同。
        早一輩的人將人老了不能再活下去的時候,稱為死去了,是指老死壽終正寢而言,不包括病死、意外死、橫死…等等死法。晚一輩用辭比較文雅,將死這個字改稱為:回去報到了、不想喘氣(呼吸)了、不吃飯了、去當神仙了、去蘇州賣鴨蛋了,老子的神仙世界的國度是能去當神仙的人並不多(小國寡民),有修成道,其靈魂將來才能到那邊住,故稱小國寡民,所以天堂至今只開南天門,由孫悟空在駐鎮著,等將來修道的人多,可上天堂時再開啟北天門,第三世界的情境是: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如桃花源世界,在那個國度的人不會相爭,很珍惜生命,雖然有兵器,但不會相爭 ,有舟有車也不想搬遷居住,很講信用,有欠人錢時 ,記事本一記載,時間到就還錢 ,不必開支票,也不必抵押品,不必保證人。有什麼東西就吃什麼,也不會三高,穿什麼衣服都很漂亮,不必穿金戴銀,以當地的風俗為樂,有不同宗教信仰而修成道的人所居住的國度(極樂世界、天國),相互成為鄰國,都能聽到雞鳴狗吠的聲音,美極了。所以世人死了,靈魂到天堂當神仙時,有如此快樂的第三世界可以住,下輩子(來世)都不想再轉世當人來受苦了(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當修道有修至無極境界時,將來靈魂可去神仙世界快樂的當神仙,與來當人受苦,過著你爭我奪得日子,讀者你會想當神仙或當人呢?這話是老莊二子於故事中所說的唷!不是作者所說的,至於是否如此?我也不知道。也只有有去過的人才知道,此為知者不言。但願讀者都能去看一看,此為修道人才有此緣分,但願人人生活都很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