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人為(有心)之希世而行、仁義之慝、輿馬之飾,與無為(自然)之寂靜,孰是?

人為(有心)之希世而行、仁義之慝、輿馬之飾,與無為(自然)之寂靜,孰是?
        庚桑楚篇:「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讓王篇:「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此立言及故事在闡述人為(有心)之世俗之人與無為(寂靜、自然)之修道人,價值觀念之不同,對事情的看法迥異,和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人之小人,天之君子的意境相似,並無對錯之問題,由世人之喜好而定,但人生之結局不同,讀者可參考之。
        莊子一書所寫的是為天律(寂靜、無為、自然),雖以古文言文書寫,流傳至今,不論那一個朝代均須要一體適用,而且是攸關人一生之生、老、病、死,他都把正、反之看法全部說出,但不做結論,由世人自己去領悟,世人之行為決定了其自己晚年之場景,此天律是違逆不得的,這就是有修道與未修道之區別。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學,修道也。世人所最想要學的是學將來如何才能做大官、賺大錢,修道很苦,又沒錢賺,所以世人不想學,而修道人正是在學世人所不想學習的自然之道;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世人對於修道的知識也大都是有認識,只是因內心存有形、色、名、聲,人為、有心之因素,而做不到修道之要求而已,也就是只會說,不會做(例如女人都知道公婆不要論戰,但就是做不到、誰都知道要孝順,服侍老父母,又嫌照顧很麻煩又沒人看見,跑去當志工比較有人知道我在熱心公益或養寵物,等到自己年老時期望寵物會養他,也會替他洗澡);修道人正是要行世人所不想去做的事(寂靜、無心、自然),這是二者之大不同。以下就將題目中立言之意境敘述如後:
希世而行:
希,望也;迎合、拍馬也。是比喻有些世人的行為都是希望能合世俗而在迎合拍馬,求有所得之意。
比周而友:
是比喻有些世人假惺惺,表面上很熱心交朋友,但是否另有所圖,則不得而知之意。
學以為人:
是比喻有些世人修道是在修給人看,不是修給天看之意。
教以為己:
是比喻有些世人教學是為了炫耀自己有學問,開設私立學校名義是在教學,實則以學校之名從事營利之實之意。
仁義之慝:
慝,奸惡、邪惡也。是比喻虛偽,有些世人以仁義之名掛羊頭賣狗肉,實際是混水摸魚在賺錢營利,做壞事。也就是在行假仁義在為惡之意(漁父篇:稱譽詐偽以敗惡人,謂之慝)。
輿馬之飾:
是比喻有錢人在穿金戴銀、住豪宅、別墅、開超級跑車來炫富之意。
        莊子是以子貢、原憲之不同見解在說故事來勸世,子貢認為原憲是貧、病,但原憲認為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子貢認為他並非貧、病,他是修道人,不願意與世俗之人做相同的事啊!因為他認為世人這些行為才是貧、病),正反二面的看法不同之故事,來給世人做抉擇,莊子並未做結論,以免得罪人,看得懂的人一看就知道其道理,看不懂的人不論再怎麼寫,也一樣看不懂,至於世人認為莊子沒有做結論,有說等於沒有說,但莊子會說我什麼都有說,只是世人有看沒有懂而已,不能怪他沒說啊!世間事對與不對很難說,價值觀念不同,看法當然不同,不然一個台灣為什麼有人認為中國、日本、美國是其祖國呢?有不要核電而要核災食品進口,要降低與提高食物、農產品農藥殘留標準之不同見解呢?只要選民高興就好,也沒什麼不可以,但願這三年內,台灣能平安度過才是國家之福,不然就很麻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