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論:泯滅真性,滅而有實(得不治之症,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之活死人、呷了米)之緣由、原理。

        齊物論:「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終身役役而不見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老子第40章:「反者,道之動」、第43章: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73章:天之道,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庚桑楚第6節:「出而不反,見其鬼;出而得,是謂得死。滅而有實,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寓言篇第5節及齊物論第16節:「形與影」的關係。大宗師:「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小人,天之君子。」;此幾則立言均在闡述無形之道在主宰有形之萬物(知北遊:形形之不形),上行下效,形影相隨之可怕,當得到不治之症,不但活著很痛苦,想死一了百了,但是閻王爺拒收,最後一口氣吐不了,就是死不了,非得拖到把自己所造作之因業、果報享受完(受苦受難之反諷),拖了好幾年,把債還清,才會死,閻王爺才肯收容,算是病死(與老死不同,老死是壽終正寢,沒有病痛,到了歸期時間一到,一、二天就回去報到,不會拖累子孫,也不會浪費醫療資源)。如此,不但拖累子孫,相對的也浪費醫療及社會資源,不知者認為是鬼話連篇,知者腳底會發麻,自然的因果循環定律就是如此,無法變易,足為世人醒()思。
        道行之成,物謂之而然。道,大道也;行,體悟也。把道認為是道路,解釋為路是人走出來的,也對。但意境不太對。所以說道有天道、有人道、有錢道、有妖道,都是道,盜亦有道,也是道、大騙子盜取聖人之五德也是道。只是歪道而不是正道而已。就看世人修的是什麼道?只要世人喜歡,也沒什麼不可以。人的命運冥冥中就已註定,知北遊篇莊子說: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莊子所說的道是指天道(自然界及其運作之規律),所以說真正的修道是指修天道,知天運-自然法則運作之原理。而不是指修人道、錢道、妖道、大盜、大騙子。要改變冥冥中之註定,只有修道返回真性,復歸於樸,僅有此條單行道可以走,靠改名、改姓、改運,也許可改變心理作用,但回不了真性,就回不了樸,有改也等於沒有改,起不了作用的。
        反者,道之動。也就是說道之動的目的是要世人回返真性,回歸無極()。出生來當人,於社會化之過程中,於大染缸中成長,人的心靈就會受到汙染。以為來當人的目的是在求名、利,認知及觀念之不同,莊子才於大宗師篇說出: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小人,天之君子這句話。必竟這個宇宙是老天在當家,不是世人在當家,所以必須以老天所講的無字天書(自然律)為準。才有悲、歡、離、合之問題一再上演。媒體整天都在報導那裏發生車禍、殺人、放火、自殺、婆媳論戰…等等,問題之癥結就出於此。這就是玄!所以作者常說你修道修得多好,政府也不會頒金鐘獎、金馬獎給你;不去修道,政府也不會把你抓去關;修道學是修如何趨吉避凶、免禍及避開病痛之道,而醫學是教你得了什麼病要用什麼病去醫,醫得好算醫術高超,醫不好就送去太平間,二者位階不同。修道雖然不能得獎,但你的心靈實質上已獲得了如同應帝王的層級,所得到之殊榮不亞於金鐘獎、金馬獎。
        車禍、殺人、放火、自殺、婆媳論戰…等等這些問題,起因都發生在認知與觀念,但世人迷失了真性,又不認為自己不對,都認為是別人不對,我行我素,其所有的行為不待你去教,都被自己兒女學會了,小孩學壞了都怪學校老師沒教好或交到壞朋友,大人不認為自己有錯,這就是不言之教之可怕之處。所以老子才說: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玄的很!天下人很少有人知道這個道理的。反者,道之動。反字另一個意境就是反推法,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也。為什麼會這樣?反推回去就知道答案了。如:婆婆為什麼會批評媳婦不孝?反推回去,婆婆年輕當人媳婦時孝或不孝其婆婆?答案就出來了。問題是婆婆的婆婆還在世的也不多,已無從查證了,當然婆婆會說我很孝順婆婆,但老天的帳冊記載得很清楚的,假也假不了。如女的阿祖還在世,孫子可偷偷去問一下女阿祖,看看阿嬤年輕時有沒孝順妳?也能得到答案,但能活到當阿祖年紀的人,修養都很好,都不會說出口,頂多是笑笑的反問孫子說怎麼會問這個問題?此時就可知道答案了。同理,黑道、賭徒、養小三,其下一代子孫能學好嗎?可能有樣學樣,青出於藍,比其老爸更行,到時當老爸的氣死也沒有用,只有啞巴吃黃蓮,苦在心裡而不能說出口囉!世人追逐名、聲、形、色的結果,迷失了真性,能迷途知返還好,如迷而不知返,繼續潦下去,泯滅了真性,就會如莊子所說的:出而不反,見其鬼:固執己見,執其一端,情識外馳,襲而不反,走火入魔,必將淪入危殆之境。人出愚惑,妄逐是非之境,而不能反本還原者,動之死地,故見其鬼也。出而得,是謂得死:若以襲而不返為有所得,這叫得其死道(自找死路)。與齊物論第3節:近死之心(追逐名利不返,走入死胡同,讓天真之心靈接近死亡),莫使(不可)復陽(恢復生氣,復:還魂再活起來也。陽:回復本性也)同一意思。滅而有實,鬼之一也:人已泯滅了真性,實質上徒具形骸存在的人,像這種人雖然活著,也像鬼一樣,屬於鬼之一類,是徹底之活死人(於齊物論謂之:人謂之不死,奚益-土話稱為:呷了米、浪費社會及醫療資源)。因為是無形之道在主宰有形之萬物,所以世人能以有形之形體去效法無形之大道,心中之煩惱就絕滅了,心靈就能得定(象:效法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得了癌症或其他不治之怪病之人,要回想是否年輕時有作出天理所不容的事?社會上常聽人說,被人欺負太嚴重時,忍不住氣,就開口罵對方說:妳不是人。既然不是人,不就跟鬼一樣嗎?道理就在此。所以說:滅而有實,僅四個字,意義深遠,駡人不帶髒字,願世人能去體悟,修道積陰德,才能歸真返樸,魚才能化為大鵬鳥,徙於南冥,在天池(天然修道場)當神仙,否則永遠在輪迴中,跳脫不了此框框,願與讀者共勉。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無中生有,樸散則為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同出而異名,是萬物之根源,只是從體與相解釋之不同耳)。

        漁父篇:「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庚桑楚篇:「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知北遊篇:「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子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老子第1章:「有與無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第40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幾則立言是在說明:道本來什麼都沒有,所以是為「無」,但無能顯現出相,所現之相變為「有」;相滅了,有又回到無。生生死死,循環不息。萬物一無有,生而為人,死而為魂,一切歸無。當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之生滅過程,一切都是幻相。所以不能把假當成真,世人要修道返樸歸無極,不可迷惑,將假相當成真實,希世人去體悟有就是無,無就是有(佛家稱:色,物質也。空是講本體;色是講物質。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同時。色即是空,物質生活是空的,空即是色;空不異色,空也是物質,色不異空。不異-完全一樣的),有與無、色與空,同出而異名(是一不是二)之道理;例如以俗人之眼光來論鑽石是很值錢,但以老子、佛祖的眼光來看鑽石,只不過是礦砂而已,一點價值也沒有。只是以小看大與以大看小之不同,價錢就不同而已;又同樣是一個人,世人評價他是好人,老天評價他是壞人;同樣是一件工程,有人認為工程款太貴,有人認為工程款不貴。理、相角度之不同,看法、解釋就不同。事實上萬物是合一(一體,稱為:一,故物無成於毁的),道體稱為:樸(無);樸散則為器(變為有,稱為萬物),這些器,都是假相,最後都要回歸自然(樸—什麼也沒有),所一萬物都是一樣的,這叫平等。能去除此迷惑,最後才知道一切歸於無,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才有返樸歸真之輓聯,奉勸世人不要把假相當真,世事就沒什麼好爭的,爭到最後,一切化為塵,回歸自然,就不會爭了,也沒得爭了,強國間也不會打仗(戰)了。人死了,天下就太平了,就不會作怪了,這就是人生的遊戲規則,提醒世人要知道此道理,天下才能太平,境界相當高。
        修老莊哲學很有意境,要能知道老莊所說的每一句話的真意,除國學造詣要很高以外,還須要有悟性,不若國學,只要能將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就知道其意思,不但要有能將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的能力,還要有道學基礎或慧根,否則會如同鴨子在聽雷,瞎子在摸象,各取所需,雖牛頭不對馬嘴,但皆大歡喜,就連參加高考二、三次,每次都考上榜首,讀老子一書還看得懂,讀莊子一書時,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只會解釋文義,就是不曉得他在說什麼?摸不到邊,很有意思。道德經開宗明義就是講有與無;南華經開宗明義就講北冥有魚。如僅從文義上去作解釋就會解釋成:有與無是出於同源,就無法悟出什麼叫有,什麼叫無;萬物同體,只是不同名而已。與金剛經所言之無實亦無虛—什麼也沒有,是同一道理的。例如金器成於金,但各種金器都是由金打造出來的,各種金器都有不同的名稱,但其本體都源於金,所以說有也對,說無(沒有)也對;說是也對,說不是也對,是與不是皆是。於道之本體來說是無;但於顯現出來的相是:有。其道理是在闡述世人因是、非,吵了幾千年,也沒辯出一個結果出來,天下事本來就沒有對與錯,只是雙方看法、角度不同,一方是從體在看事情、另一方是從相在看事情,雙方的看法都對 ,雙方均未看到對方的另一面,所產生不同之認知而已。所以你說他不對,他反而說你不對,結果是兩個都對,兩個都不對,沒有什麼好爭的。如不懂此道理,就有打不完的官司。用之於日常生活面,從體來看是一個中國沒有錯,但從顯現的相來看是一中一台,也對。所以說統一也對、說獨立也對、說維持現狀也對,只是政治人物為維持或想獲得其政治利益,牽引著一些政治狂熱分子所玩的把戲而已。不明真相,就會解釋成北極海有一條大魚,他的名字稱為鯤魚。文義解釋是解釋對了,但卻不是他們所說的話之真意,變成留聲機的轉速調錯了,原音就失真,歌或音樂聽起來就不好聽,道理在此。
        莊子的有生於無,如以國學來解釋為無中生有,解釋是對了,但就是會解釋成人沒有良知,在找別人的毛病,挑動是非,但意境就怪怪的。老莊的意思是在說有跟無,都源於無極之道體(一半白,一半黑,代表陰、陽),這個道體就是樸,無極的道體為渾沌一團,有與無都包括在裏面(無+有=一無有,即什麼也沒有,無:佛教稱為空,永久長存;有,是幻有 、假有,不能長存),因道體靜極而動,靜到極點就會動起來;動極而靜,動到極點就不會動而成靜止狀態,此原理就如同飛機在天上飛,速度很快,但人在地面上仰望高空看飛機,飛機就只有一個點,好像沒有在飛;車子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路人看著車子的輪胎好像沒有往前轉,而是輪胎不動,反而在反轉;電風扇轉速轉為高速時,眼睛看葉片不是正轉而變成在反轉,眼睛之錯覺所致;人靜坐禪修或乩童於神明附身時身體就會不自主的搖晃,其原理相同。當無極一動時,無與有就分離,就變為無與有,有,生天、地,就能生萬物(即太極)。理論是如此,但這句話是在比喻也是在告知世人,人是由無極之轉動,由樸轉化變成有,人吸收陰陽二氣而受胎成為形體。老子僅作原則性闡述而已,其他並未多做說明,就由世人自己去解讀;莊周再著莊子一書來解釋道德經,他在庚桑楚篇就解釋: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意境為:萬物都出於無,人之出生為人,是借父母精、卵之結合,是由無蛻變成胎兒之形體來當人,人體也是天地所賦與的,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既已由無蛻變,變成有而來當人,也沒有帶任何東西來出生,只是光著身子來當人,所以世間的財富也不是我們的,就不能以有為有,把賺來的財富、子孫當成是自己所有,只是暫借給你,死後送進墳化爐化成灰,又由有變為無,所以說是無有一無有,無法久留,萬物最後一切都歸於無。怕世人不懂此道理,以為人會以有為有,把財富、子孫當成自己所有,能長久擁有而能長存,而在世間大搞名利、是非來相爭,忘記修道歸真返樸(也就是反者,道之動),將來不能再轉世來當人,轉為其他動物,那就慘了。那要怎麼樣才能返樸歸真呢?莊子一書開宗明義就要世人積陰德,也就是他所說的北冥。
        世人如果未修道,就不懂這些道理,因為錯覺幻覺之因素,會誤以為人可以有為有,將假有誤認為真有,將身體誤認為是己有,就會猛追逐名利,誤任為己有,才有生老病死之問題,追到最後,人不是住進醫院就是住進看守所或意外身亡。有修道返會真性,知道一切是性體、道體變化出來的相,都是假的,不會久存,不會相爭,就沒有生老病死之問題。莊子於知北遊篇就說:追逐身外物之名利,就如同炒房、炒地皮,買別墅、精品、大樓,開名車,穿金戴銀,縱橫政壇,名氣響叮噹,樂歪了,忘記修道返樸,高興沒幾年光景,衰事就於後頭跟著來,成為經濟犯、貪污犯,入獄或逃亡國外(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哀又繼之)。這樣就很麻煩,也是省(醒)世文。至於是要修道返樸歸真或享受人生,每人的喜好不同,觀念也不同,只要高興就好,也沒什麼不可以,於事情發生時不要怪天怪地就可以,願每人都能平安。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樸散則為器(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毀也,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 ,用也。用於日常生活之實踐)-返樸歸真(一人一款命、每個人之欲望及其所要的東西不同,結局就不同)之道理。

        齊物論:「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庚桑楚篇:「道通, 其分也,其成也,毀也。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故出而不反,見其鬼。出而得,是謂得死。滅而有實,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齊物論:「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寓言篇:「生有為,死也。勸公以其私,死也有自也。」、老子第28章:「…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每個人所要的東西及欲望不同,命運、結局也不同,有人想要子孫成才,有的人想要名、利、權、勢,既已來當人了,就要修道反樸歸真,將來回去報到時才能找得到歸鄉之路,才不會像迷失之小孩,找不到回家之路,哭著要找媽媽,因欲望之不同,而產生不同之結果,道理很深,必須要好好體悟才會知道其道理。
        齊物論之道通為一,以道之觀點來看,草莖與屋柱,醜婦與美女,萬物的恢詭譎怪之態樣,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不同,因為是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之故也。物無成與毀之分,一事物之分割,就意味著另一事物之組成。如鋸大木以為器,在木為毀,在器為成;與以器為金,器器皆金是同一道理的,只有通達大道的人才知道此道理。為是不用,而寓諸庸。為是,因此也。即不用己是也。寓諸庸。寓:寄也。上庸字當眾解,即不執己是,而隨眾人之見也。下一庸當用字解,不庸:不用也。即不用己是也。亦即因任眾人之好惡。平常日用也(日常生活之實踐也)。即寄寓於日常生活,把修道所學的,運用於日常生活。因人之是,不用己是也也。唯通達之人,知萬物通為一,所以不執己是,不會用自己的聰明、智巧去分別萬物之成與毀,只是因任眾人的意見罷了,這樣所學得才能運用-理論與實務才能併用。齊物論只講到此而已,更清楚的說明則寫在庚桑楚篇。庚桑楚篇寫成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毀也。意思相同,寫法不同,但有利於解釋。解釋該文義時,整句文義須由上往下帶下來,文字上寫成道通其分也,通其成也,通其毀也。分:分離也。樸一分離,就有美、醜、善、惡,一方謂之成,一方謂之毀。解釋才不會走鐘(走樣),道體成毀無常分,而道皆通,始終不離它的本宗(先天道樸,樸散則分,分則有成有毀,而道未始與之相離,故通其分也,通其成也,通其毀也);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物之受氣,各有美醜善惡,一方謂之成;另一方謂之毀,道以通之,無不備足也。不守其分而求備焉,所以惡分也。人之榮辱壽夭,稟自天然,自然的性分中已備足(即出生時四柱、八字都已定格了),如不能知其莫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信邪,還要超出性分外去追逐外物想改變命運而求備,遊心於是非之境,所以惡其所受之分也;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本分不備而求有以備,所以惡備也。若其本分素備,豈惡之哉?造物者已備其四柱、八字,而還嫌惡命運不好,他怎麼會知道造物者已替他備足呢?所以還要想再備足,以求好命,故會惡其所備也。必須以有形體的去效法無形體的大道,才能拋開心中的煩惱,心才能靜得下來,才有可能定下心而無為自然去修大道(象:效法,取則也。)之法。南華經講的這些道理是在解釋道德經的樸散則為器的道理。樸,文義是指未經加工製造之原木,比喻人純樸自然的本質。散,文義為已經過加工製造,是比喻轉世來當人。聖人常德乃足,稟受於道之常德,也就是真常不易之德,所以會用樸,就沒有雌雄、黑白、榮辱之問題,故可官天下,長天下,所以說大道的法制永遠不會離道,也不會喪失。此為文義上之解釋。
        一般人讀道德經大多會解釋,但解釋的對或不對?也沒人知道,除非去請教老子本尊才知道,因老子寫完五千字的道德經就出關去了,也沒多作解釋,以後才化其心,由其弟子莊周著莊子一書來解釋道德經。道德經是體,僅作原則性、概括性架構之敘述;莊子的南華經是用,在道德經既有的架構下,以說故事之方式來解釋道德經,才不致洩漏天機,必須世人親自去體悟故事之真意,能用之於日常生活,體用合一,才知道修道是怎麼的一回事。與世俗所說的修行、宗教信仰,是二碼事,不能混為一談。道德經已經不好讀了,南華經更難讀,一般人根本摸不到邊,故未讀南華經而直接去讀或解釋道德經,可能會走樣,有如邯鄲學步,所以說道德經不是那麼容易懂的。但有讀總比沒讀好,能悟多少,算多少,有百利而無一害。樸散則為器與道通其分也,通其成也,通其毀也是相同意思,渾厚的樸永遠不離道,其意境是在闡述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一切皆無)。無極動則生太極,道體靜極而動,這一動,就是樸散了,就可生萬物(為器),人吸收陰陽二氣轉世來當人,當時稟受此氣是純樸自然之氣,未受社會污染,於成長過程中漸漸受到社會污染,慢慢的爭名利,就會離道離德,於有離道離德時就要收心,趕快去修道,回復到樸,白話為返樸歸真,復歸於無極,這是道體自然的循環,道體動極而靜,在此極靜的時空,沒有修道是返不了樸的,也就不能回歸無極大道,就如同迷路的小孩,找不到回家之路一樣,無法回歸無極,就淪為遊魂,不能加入下一個靜極而動之循環,就不能再轉世來當人來,變成要轉世為其他動物,如轉世為其他動物就很可憐了,就要有機緣能修道,才有機會返樸,能返樸才有機會參加下一循環道體無極之動,如連門都進不了,怎麼有可能有機會再轉世當人呢?知道此道理就會去修道返樸。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是在闡述這些道理的,至於要不要修?他們話都已說在前,就由世人自己去決定,並無強制性。
        莊子說:追逐名利,強辯是非,以為此所得是人生之目的。如未修道返樸,就會失性,只剩形體存在(出而不反,見其鬼。此鬼字當靈魂解),人還活的時候看不到自己的靈魂,若能看到自己靈魂時就表示靈魂已離體,準備要回去報到了,實質上是有體無靈魂,其靈魂的磁場已經和無形界及其祖先相通,所以將死之人會與自己的祖先或鬼說話,而且是說鬼話,子孫都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只會自言自語,道理在此,但醫生會說是精神有問題,必須要吃安眠藥;出而得,是謂得死;滅而有實,鬼之一也(人之真性已滅失,只剩形體)。此鬼字當形容辭,解釋為此人就跟鬼一樣,因靈魂已離體了,只剩軀體,雖還活著,但與鬼沒二樣)。要能無心自然的去修道,不能有為,否則就會:生有為,死也。勸公以其私,死也有自也(自找死路)。到年老時搞得滿身是病(有讀莊子一書就知道病都是自己找的,如洗腎是欲望太強、高血壓是脾氣不好、失智症是該忘的不忘,不該忘的忘光光,老天強迫你把該忘而不忘的忘掉、癌症是做了天理所不容的事、中風、心肌梗塞是只重外在的表現,只顧自己現實利益,不重內在修養,不管他人死活,心狠,如拋家棄子所造成的…等等。也就是生有為,死也,其死有自也、出而得,是謂得死),一無所得(即齊物論之: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返不了樸,回不了老家,臥病在床,躺著直直的,不省人事、或有口難言、或傻傻的看著人、或啊!啊!啊!啊個半天,講不出話來,不良於行、或插著鼻胃管餵食,望錢興嘆,真性已滅,只剩形體存在,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就算活著還沒有死,還有一口氣在,也等於是活死人,只是拖累子孫而已,有什麼用呢?不能參加下一循環道體無極之動,就沒有機會來當人。修道修的好的人,不但能返樸,於無極道體轉動時,也有機會轉為神仙,不必再來當人而受苦。莊子的理論:人是生於無,有不會生有,有是生於無的 ,死了,就由有再變為無。所以人是光著身子來出生,沒帶任何東西 來人間,死時都躺著直直的送進焚化爐化成灰,也沒有,也不能帶任何東西回去 ,帶也沒有用,因為陰、陽二相隔,財、貨不能相流通,帶美金、新台幣、支票去都沒有用,連糖菓也不能買,必須以銀紙交易。這叫萬物平等,並將生、老、病、死的緣由、過程都交代得很清楚,希望世人能知道其苦心,要世人不能違背倫理、道德,至於要不要去修,去返樸?就由世人自己決定,所以日常生活能過著儉樸,恬淡寂靜,減少欲望,就不會相爭,才能慢慢回歸真性,真性能回歸就能反樸,叫作返樸歸真,就會什麼病、什麼事也沒有,醫院、法院看守所就不會人滿為患,不然,等到庚子年一到,老天一揮動拂塵時,則問題就可大了。願大家都能平安!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相引以名,相結以隱(不知: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之道),不擇手段,下猛藥,忽視倫理道德之改革,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取得名利,禍害遺千年,所生之併發症及政治因果循環,會成為終身之醜。

相引以名,相結以隱(不知: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之道),不擇手段,下猛藥,忽視倫理道德之改革,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取得名利,禍害遺千年,所生之併發症及政治之因果循環,會成為終身之醜。
       秋水篇:「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則陽篇:「福禍湻湻(淳淳)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自殉殊面,有所正者而有所差。」、庚桑楚篇:「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福禍無有,惡有人災也!」、外物篇:「老萊子曰: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抑固窶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歡為驁,終身之醜,中民之行進焉耳,相引以名,相結以隱。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人生的方向選擇錯誤,在掛羊頭賣狗肉在追逐身外物之營利行為,等同在自找死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硬闖),足為世人借鏡。
        莊子於外物篇第5節寫了老萊子訓孔丘的故事來提醒世人,故事中老萊子訓孔丘說: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抑固窶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歡為驁,終身之醜,中民之行進焉耳,相引以名,相結以隱。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驁:1解為輕忽,不重視也。2解為驕傲也。宜解為驕傲輕忽。窶:窮也,即知識淺陋不足、心胸狹小也。亡其:或是也。略,智略也,即智慧不足之意。中民:未修道之凡人也。載:行動,有意從事也。引:為名譽,相互吹捧、招引也。隱:徇私(結為心腹、結黨營私)也。結:結合也。老萊子訓孔丘的故事文義上大概是說:如果一個人不忍心見到一世的悲痛(即只憂一世),輕忽了可能帶來萬世的禍害,這種人是因為本來就是學識淺陋不知道這個道理?或是智慧不足呢?喜歡以施恩惠於別人,得其歡心,自命清高而驕傲,卻輕忽以後可能所帶來的禍患,這是終身可醜的行為,因為到了結果發生時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方向錯誤才帶來了終身的慚愧、羞恥或遺憾,這是未修道的凡人才會做的事,因為他們是為了名譽相吸引結伴;以恩施相結合(檯面上是為了公益,檯面下是在結黨營私)。有修道與未修道的觀念、看法本來就大不相同,所以說與其要稱讚堯而來毀謗桀,不如二個都忘掉而不要去稱讚誰?毁謗誰?之心,才會比較自在。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反:違背,違反也。動:非分之想也。違背事理也就會與物有傷,心性讓外物攪亂得心神不寧時,心寧就會升起邪念。修道人會小心行事,以謀求其成功。你為什麼總是有所目的以有為的心在推行假仁義,以該行為來顯現與人不相同,欺騙社會來感到驕矜呢!
        莊子所說的話意境很高,照文義來解釋會感覺乾燥無味,這節故事是在外物篇所說的,所以當然是在說身外物的事,養生主篇莊子說過了:「為善無近名」這句話,道出未修道的凡人會以求名為目的來行善,而所行的善剛好處於善與名之模糊地帶,既可行善又可賺錢,摸蛤兼洗褲,一舉二得或數得,所以寺廟越蓋越多;基金會成立也越來越多,既可接受善款又可免稅,收支又沒人在管,是門無本的好生意。如果質變為修行無近名,以修行之名來營利,方向就不對,就變成修假道學了。此節故事的意境是在比喻要修天道自然之道必須無心、自然,有心修道是有加入人為因素進入,就會變成虛偽(修勞斯萊斯、修如何賺大錢),而虛偽之人利用虛偽在欺騙社會,卻不認為自己虛偽,只認為自己能幹,為求目的,能賺到錢就好,還很得意自己很能幹而驕矜,所以凡事向錢看,對自己來說,錢是賺到了,但忽視了倫理、道德,方向錯了又不肯導正方向,就會遺害千萬年。但老天比人聰明,老早就發明了以人影來監視世人的一舉一動,等同現在的監視器錄影存證,不會被世人欺騙的,等到人年老時才算總帳,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晚景。人生的方向與一個人的習慣是相同的,已養成的習慣要去改變它是很困難的,好習慣不必改,下一代所學習到的也是好習慣,如果是壞習慣而不改,下一代所學習到的也是壞習慣,此習慣就變成遺傳,是很可怕的。
        福、禍輪流在轉,富貴、貧賤也是輪流在轉,有修道者已經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沒有福禍的問題,也不會有人災的問題,而這些都是出在身外物的問題,所以說不服侍老父母的人,等到自已年老時就要有勇氣,不必期待子女會服侍他;現在為人媳婦者會與婆婆論戰,以為自己能力很強,等到自己升格當人婆婆時也要有先見之明,將來娶進門的媳婦也一樣與妳同性格,一樣會跟婆婆論戰,那到底是媳婦對或婆婆才對呢?如為了討好政務官、國會議員、勞工、農民而來砍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以此為傲,但破壞了憲政及法律秩序,引起抗爭,所帶來的併發症,也不能後悔,到時發覺不對,禍患已造成時,氣死也沒有用,都是自己人生的方向錯誤所引起的!老天的自然律已經替我們安排得好好的,逃也逃不掉,這叫做玄。所以為了外省人向本省人買香菸所引起之糾紛,執政者即藉事藉端,以此糾紛來搞出二二八事件,打擊台灣人,殺死那麼多菁英;執政者將退休金解釋成年金,以年金不改革,退休金會破產為由,強砍已退休之軍公教退休金,以此來打擊退休人員,使退休人員之生活費縮水,年老時無能力請幫傭照顧,物價指數年年漲,這些被砍到退休金之退休人員將來老的時候,所領之退休金也相對縮水,勢必無能力請幫傭照顧或支付長照費用,這些費用勢必要由其兒女負擔,兒女生活壓力已夠大了,不敢結婚、生子了,還要支付照顧老人之費用,生活會更苦,與二二八被殺害之菁英家屬心中之痛與仇恨,不同政黨間相互打擊,都是人民受害,此二種政治事件,何者傷害較為嚴重?是否為藉事藉端來砍殺退休金?事情怎麼會這樣發生?以簡單的反推法,反推回去,答案就出來了,是否為政治事件之因果循環?每個人價值觀念不同,也不能強求每個人的看法、觀念都必須一樣,所以自然會有不同之解讀。為何莊子會說:惠以歡為驁,終身之醜這句:喜歡施恩惠於別人,得其歡心,自命清高而驕傲,不重視、忽略未來可能帶來的禍患,會終身羞恥,等到事情發生時才來後悔的原因,但已經來不及了,唯有等到下輩子有機會當人時才有改正的機會(其道理可參考:倒道而言,忤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此二篇文章)!所以說莊子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沒有標準答案之答案之人生哲學,也就是寓言篇所說的: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之道理,要世人自己去悟,才會知道其道理,光是聽經、說道是無法體會的,而且聽完沒多久又忘光光,有修等於沒有修,憑各人的觀念去決定,所以說是沒有標準答案之答案,差別僅在於能否避開禍患而已,只要世人高興就好。因為此節是巵言,世人有很大的體悟空間,擧個目前大家都知道的黨產會之權力為集行政、司法、監察於一身的機關,為什麼會有此機關的成立?是以前執政黨靠其權力,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沒收地主土地給佃農;為思想改造,易於統治,製造二二八事件,殺死多少菁英 ,美其名是為了改革,於當時的政治氛圍,改革是成功了 ,但種下了歷史仇恨?而禍害遺千年,沒料到政權會移轉,受害之後世子孫掌權後就來個大反撲,強行通過個清算黨產及其附隨組織的法律來雪恥;並清算為以前政黨執行政務的軍公教人員退休金及18% ,名義也是轉型正義,但是否相引以名,相結以隱?須由讀者自己來判斷,又搞個違反倫常之同性姻婚,以便能跟隨西洋潮流。姑不論黨產會之法律是否違憲?監察院已申請釋憲;砍退休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溯及既往是否符合憲法的規定?不論將來解釋為合憲或違憲?都將陷入泥濘而遺害千萬年,下次政權輪替時照樣依樣畫葫蘆,再清算回來,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享盛名的都是國會議員,但這些只顧權力,不顧程序正義而美其名為轉型正義之國會議員及其子孫的財產,將來也有可能會被比照黨產及附隨組織認定為不當財產,也會被充公,這是政治之因果循環,都會遺害千萬年。不可只顧一時,推行轉型正義,假仁義之名,相引以名,相結以隱,為滿足自己族群之口味,不擇手段,而亂下猛藥,想獲得更多選票,但忽視倫理、道德的結果,會後患無窮,於萬惡根源(變更都市計畫圖利、不當之政治獻金),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取得名利,所引發之分贓不均,窩裡反而爆發貪腐問題時,成為終身之醜,就已來不及補救了,此故事足為讀者借鏡。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自然與非自然死亡(天之君子,人之小人;天之小人,人之君子)看法不同,死法不同,但停止呼吸則相同,故不要自找死路。

        寓言篇:「生有為,死也。勸公以其私,死也有自也;而生陽也,無自也。」、德充符篇:「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的)也,然而不中者,命也」。此二則立言是在闡述壽終正寢與病死、意外死、橫死、自殺,死法不同,但同樣是死,不想呼吸方式則相同,由積德之深淺決定其停止呼吸的方式,給世人自由選擇後,由老天來做決定,就看世人自己如何選擇,並無一定的標準答案。修道只是修個好死(老死、自然死亡,死得心安理得、對得起天地)。病死、意外死、橫死…種種死亡方式,皆不算好死。自殺死,不可能死了就一了百了。死了,就不得了了;也了不得的,靈魂會反復自殺之動作,比歹死更可憐,如此來折磨自殺的人,看看世人以後敢不敢自殺?知此道理後,世人要選擇老死、好死、歹死,就由世人靠自己的造化了!
        教人修道積德的老子五千言之道德經與莊子七萬餘言的南華經,說了半天,其實只是在教世人修個倫常(倫理道德)之自然之道而已;至於要如何修?將來才可到神仙世界、極樂世界去,是凡人想出來的賺錢之道,與存有妄心的世人同聲相應,同類相從之結合體。有從口袋掏出鈔票出來供養他人者才有慧根,不會掏出鈔票出來就沒有慧根,才有修勞斯萊斯之錢道與男女在床上雙修之妖道。天道、人道、錢道、妖道都是道,只要世人高興,也沒什麼不可以矣。
        生有為,死也。生:指還活者當人的時候。有為:有心去修人道以求私愛其生(求名、利以養其形體)或去追求凡人所想出來的有為法(錢道、妖道),獲取形名聲色之身外物。死也:等於是自找死路(自掘墳墓),走向絕滅。勸公以其私,是以其私勸公的倒裝句,勸:助也。修有為之人道求其私,並認為可以人道來輔助天道(與本來是以天然在幫助人為,而卻想以以人助天-想以人為來幫助自然,人比老天還厲害,是同一意思)。例如以公益為名,為選民爭取福利為由,出來選寺廟理監事、半官營事業、農魚民團體董監事、國會議員、地方民意代表,滿口仁義道德,理直氣壯,選上後專門在搞錢,為自己的私心來服務鈔票進自己口袋…等等,皆是在自找死路,劫數一到,就跑去土城看守所受訓或住進醫院享福。以白話來說人比天公還大,人說的算數,不是天說的才算數,認為人可勝天,老天是由人在當,人可主宰萬物,修道的方向錯了,就會自找死路。其死有自也:他的死亡,是有原因的(即是自己找的死路)。如病死、橫死、意外死、被火燒死、跳樓、跳海…等。而生陽者,無自也。生陽:承受天地自然之氣,無私愛其生。無自也:死是壽終正寢,自然的凋零,沒有病痛自然的死亡,沒有自找死路的原因,也就是不是被無形箭所射到,而是其生命的自然終止(達生篇: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人要想不會有病痛,就須如德充符篇所說: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之有德者才能享有此待遇。因為有德者,已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沒有歷數、人據之問題,白話文為已沒有劫數、福禍之問題。一般無積德者,就須受歷數、人據,定數、劫數之洗禮(遊於后羿之彀中),都須受老天管理,受后羿無形箭管轄,凡人都在后羿無形箭紅心射程所瞄準,無形箭指向誰?要射誰?該人就必定會被射中(必死無疑),無形箭是射人的靈魂,並不是射肉體 ,所以一些住院或臥病在床的人都會自言自語,晚上睡不著覺,一直在跟鬼講話,白天睡覺,陰陽反轉,吃安眠藥強迫他睡覺,拖了幾個月就回去報到了,其原因在此,靈魂已先被收走,只留下氣息 ,等待要回去報到時就會斷氣。不被射中是命大,才可逃過劫難。當無形箭指向誰?誰就劫數難逃,所以為什麼開車時直直的馬路不開,卻要開去撞電線桿?因為無形箭一射來,眼睛就會看不到電線桿,將電線桿看成是馬路,而加速開車,當撞到電線桿時才知道完了,就來不及了,已被無形箭射中了,然後就死去了。以此類推…,病死、橫死、意外死、被火燒死、跳海、跳樓、得癌症而死,都是中了無形箭而死,因為箭是無形的,人眼看不見的,也就是民間所傳言被牛頭、馬面捉走,或被閻王爺點名。因為莊子文章,意境很高,沒有相當道學、禪學基礎是看不懂其所說的真意,所以莊子一書,很難讀,非親自去體悟,是無法得知其道理的,現在有人將其意境道出了,要不要自己去悟,就由世人自己去抉擇了。
        莊子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自然法則,不照他所講的話去做,總會有苦頭可吃,而且神得很,比射雄三飛彈還準,也不會誤擊,后羿的無形箭對準誰?誰就跑不掉,百發百中,所以為什麼這二、三年來,有那麼多大咖商人或重量級藝人、民代、大官都被無形箭射中,不是住進土城看守所深造,就是病死、跳樓…,原理就是如此,追求名、利(形名聲色之身外物 ,恃才妄作,胡搞瞎搞,未有不傷生戕性的)如有不服,可向老天或閻王爺訴願,看他們會不會接受?莊子一書,把人生之生、老、病、苦、死之緣由說的很清楚,但是不去悟,是無法體會出其道理的,必境每人的口味不同,每種口味都很好吃,要吃什麼口味?由自己挑,凡事不可作的太絕,總必須留一條活路讓人走,不能斷人生路,這叫放生,並不是叫你把池裏的魚撈起來放至河裏,反而水溫不同,魚不能適應而死掉,要放生反而變成殺生,不要靠權力恃智而妄作,就不會自找絕滅,但願每人都能事事平安,也能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