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篇:「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庚桑楚篇:「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知北遊篇:「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子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老子第1章:「有與無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第40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幾則立言是在說明:道本來什麼都沒有,所以是為「無」,但無能顯現出相,所現之相變為「有」;相滅了,有又回到無。生生死死,循環不息。萬物一無有,生而為人,死而為魂,一切歸無。當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之生滅過程,一切都是幻相。所以不能把假當成真,世人要修道返樸歸無極,不可迷惑,將假相當成真實,希世人去體悟有就是無,無就是有(佛家稱:色,物質也。空是講本體;色是講物質。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同時。色即是空,物質生活是空的,空即是色;空不異色,空也是物質,色不異空。不異-完全一樣的),有與無、色與空,同出而異名(是一不是二)之道理;例如以俗人之眼光來論鑽石是很值錢,但以老子、佛祖的眼光來看鑽石,只不過是礦砂而已,一點價值也沒有。只是以小看大與以大看小之不同,價錢就不同而已;又同樣是一個人,世人評價他是好人,老天評價他是壞人;同樣是一件工程,有人認為工程款太貴,有人認為工程款不貴。理、相角度之不同,看法、解釋就不同。事實上萬物是合一(一體,稱為:一,故物無成於毁的),道體稱為:樸(無);樸散則為器(變為有,稱為萬物),這些器,都是假相,最後都要回歸自然(樸—什麼也沒有),所一萬物都是一樣的,這叫平等。能去除此迷惑,最後才知道一切歸於無,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才有返樸歸真之輓聯,奉勸世人不要把假相當真,世事就沒什麼好爭的,爭到最後,一切化為塵,回歸自然,就不會爭了,也沒得爭了,強國間也不會打仗(戰)了。人死了,天下就太平了,就不會作怪了,這就是人生的遊戲規則,提醒世人要知道此道理,天下才能太平,境界相當高。
修老莊哲學很有意境,要能知道老莊所說的每一句話的真意,除國學造詣要很高以外,還須要有悟性,不若國學,只要能將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就知道其意思,不但要有能將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的能力,還要有道學基礎或慧根,否則會如同鴨子在聽雷,瞎子在摸象,各取所需,雖牛頭不對馬嘴,但皆大歡喜,就連參加高考二、三次,每次都考上榜首,讀老子一書還看得懂,讀莊子一書時,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只會解釋文義,就是不曉得他在說什麼?摸不到邊,很有意思。道德經開宗明義就是講有與無;南華經開宗明義就講北冥有魚。如僅從文義上去作解釋就會解釋成:有與無是出於同源,就無法悟出什麼叫有,什麼叫無;萬物同體,只是不同名而已。與金剛經所言之無實亦無虛—什麼也沒有,是同一道理的。例如金器成於金,但各種金器都是由金打造出來的,各種金器都有不同的名稱,但其本體都源於金,所以說有也對,說無(沒有)也對;說是也對,說不是也對,是與不是皆是。於道之本體來說是無;但於顯現出來的相是:有。其道理是在闡述世人因是、非,吵了幾千年,也沒辯出一個結果出來,天下事本來就沒有對與錯,只是雙方看法、角度不同,一方是從體在看事情、另一方是從相在看事情,雙方的看法都對 ,雙方均未看到對方的另一面,所產生不同之認知而已。所以你說他不對,他反而說你不對,結果是兩個都對,兩個都不對,沒有什麼好爭的。如不懂此道理,就有打不完的官司。用之於日常生活面,從體來看是一個中國沒有錯,但從顯現的相來看是一中一台,也對。所以說統一也對、說獨立也對、說維持現狀也對,只是政治人物為維持或想獲得其政治利益,牽引著一些政治狂熱分子所玩的把戲而已。不明真相,就會解釋成北極海有一條大魚,他的名字稱為鯤魚。文義解釋是解釋對了,但卻不是他們所說的話之真意,變成留聲機的轉速調錯了,原音就失真,歌或音樂聽起來就不好聽,道理在此。
莊子的有生於無,如以國學來解釋為無中生有,解釋是對了,但就是會解釋成人沒有良知,在找別人的毛病,挑動是非,但意境就怪怪的。老莊的意思是在說有跟無,都源於無極之道體(一半白,一半黑,代表陰、陽),這個道體就是樸,無極的道體為渾沌一團,有與無都包括在裏面(無+有=一無有,即什麼也沒有,無:佛教稱為空,永久長存;有,是幻有 、假有,不能長存),因道體靜極而動,靜到極點就會動起來;動極而靜,動到極點就不會動而成靜止狀態,此原理就如同飛機在天上飛,速度很快,但人在地面上仰望高空看飛機,飛機就只有一個點,好像沒有在飛;車子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路人看著車子的輪胎好像沒有往前轉,而是輪胎不動,反而在反轉;電風扇轉速轉為高速時,眼睛看葉片不是正轉而變成在反轉,眼睛之錯覺所致;人靜坐禪修或乩童於神明附身時身體就會不自主的搖晃,其原理相同。當無極一動時,無與有就分離,就變為無與有,有,生天、地,就能生萬物(即太極)。理論是如此,但這句話是在比喻也是在告知世人,人是由無極之轉動,由樸轉化變成有,人吸收陰陽二氣而受胎成為形體。老子僅作原則性闡述而已,其他並未多做說明,就由世人自己去解讀;莊周再著莊子一書來解釋道德經,他在庚桑楚篇就解釋: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意境為:萬物都出於無,人之出生為人,是借父母精、卵之結合,是由無蛻變成胎兒之形體來當人,人體也是天地所賦與的,而不是我們自己的。既已由無蛻變,變成有而來當人,也沒有帶任何東西來出生,只是光著身子來當人,所以世間的財富也不是我們的,就不能以有為有,把賺來的財富、子孫當成是自己所有,只是暫借給你,死後送進墳化爐化成灰,又由有變為無,所以說是無有一無有,無法久留,萬物最後一切都歸於無。怕世人不懂此道理,以為人會以有為有,把財富、子孫當成自己所有,能長久擁有而能長存,而在世間大搞名利、是非來相爭,忘記修道歸真返樸(也就是反者,道之動),將來不能再轉世來當人,轉為其他動物,那就慘了。那要怎麼樣才能返樸歸真呢?莊子一書開宗明義就要世人積陰德,也就是他所說的北冥。
世人如果未修道,就不懂這些道理,因為錯覺幻覺之因素,會誤以為人可以有為有,將假有誤認為真有,將身體誤認為是己有,就會猛追逐名利,誤任為己有,才有生老病死之問題,追到最後,人不是住進醫院就是住進看守所或意外身亡。有修道返會真性,知道一切是性體、道體變化出來的相,都是假的,不會久存,不會相爭,就沒有生老病死之問題。莊子於知北遊篇就說:追逐身外物之名利,就如同炒房、炒地皮,買別墅、精品、大樓,開名車,穿金戴銀,縱橫政壇,名氣響叮噹,樂歪了,忘記修道返樸,高興沒幾年光景,衰事就於後頭跟著來,成為經濟犯、貪污犯,入獄或逃亡國外(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哀又繼之)。這樣就很麻煩,也是省(醒)世文。至於是要修道返樸歸真或享受人生,每人的喜好不同,觀念也不同,只要高興就好,也沒什麼不可以,於事情發生時不要怪天怪地就可以,願每人都能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