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樸散則為器(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毀也,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 ,用也。用於日常生活之實踐)-返樸歸真(一人一款命、每個人之欲望及其所要的東西不同,結局就不同)之道理。

        齊物論:「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庚桑楚篇:「道通, 其分也,其成也,毀也。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故出而不反,見其鬼。出而得,是謂得死。滅而有實,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齊物論:「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寓言篇:「生有為,死也。勸公以其私,死也有自也。」、老子第28章:「…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每個人所要的東西及欲望不同,命運、結局也不同,有人想要子孫成才,有的人想要名、利、權、勢,既已來當人了,就要修道反樸歸真,將來回去報到時才能找得到歸鄉之路,才不會像迷失之小孩,找不到回家之路,哭著要找媽媽,因欲望之不同,而產生不同之結果,道理很深,必須要好好體悟才會知道其道理。
        齊物論之道通為一,以道之觀點來看,草莖與屋柱,醜婦與美女,萬物的恢詭譎怪之態樣,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不同,因為是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之故也。物無成與毀之分,一事物之分割,就意味著另一事物之組成。如鋸大木以為器,在木為毀,在器為成;與以器為金,器器皆金是同一道理的,只有通達大道的人才知道此道理。為是不用,而寓諸庸。為是,因此也。即不用己是也。寓諸庸。寓:寄也。上庸字當眾解,即不執己是,而隨眾人之見也。下一庸當用字解,不庸:不用也。即不用己是也。亦即因任眾人之好惡。平常日用也(日常生活之實踐也)。即寄寓於日常生活,把修道所學的,運用於日常生活。因人之是,不用己是也也。唯通達之人,知萬物通為一,所以不執己是,不會用自己的聰明、智巧去分別萬物之成與毀,只是因任眾人的意見罷了,這樣所學得才能運用-理論與實務才能併用。齊物論只講到此而已,更清楚的說明則寫在庚桑楚篇。庚桑楚篇寫成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毀也。意思相同,寫法不同,但有利於解釋。解釋該文義時,整句文義須由上往下帶下來,文字上寫成道通其分也,通其成也,通其毀也。分:分離也。樸一分離,就有美、醜、善、惡,一方謂之成,一方謂之毀。解釋才不會走鐘(走樣),道體成毀無常分,而道皆通,始終不離它的本宗(先天道樸,樸散則分,分則有成有毀,而道未始與之相離,故通其分也,通其成也,通其毀也);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物之受氣,各有美醜善惡,一方謂之成;另一方謂之毀,道以通之,無不備足也。不守其分而求備焉,所以惡分也。人之榮辱壽夭,稟自天然,自然的性分中已備足(即出生時四柱、八字都已定格了),如不能知其莫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信邪,還要超出性分外去追逐外物想改變命運而求備,遊心於是非之境,所以惡其所受之分也;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本分不備而求有以備,所以惡備也。若其本分素備,豈惡之哉?造物者已備其四柱、八字,而還嫌惡命運不好,他怎麼會知道造物者已替他備足呢?所以還要想再備足,以求好命,故會惡其所備也。必須以有形體的去效法無形體的大道,才能拋開心中的煩惱,心才能靜得下來,才有可能定下心而無為自然去修大道(象:效法,取則也。)之法。南華經講的這些道理是在解釋道德經的樸散則為器的道理。樸,文義是指未經加工製造之原木,比喻人純樸自然的本質。散,文義為已經過加工製造,是比喻轉世來當人。聖人常德乃足,稟受於道之常德,也就是真常不易之德,所以會用樸,就沒有雌雄、黑白、榮辱之問題,故可官天下,長天下,所以說大道的法制永遠不會離道,也不會喪失。此為文義上之解釋。
        一般人讀道德經大多會解釋,但解釋的對或不對?也沒人知道,除非去請教老子本尊才知道,因老子寫完五千字的道德經就出關去了,也沒多作解釋,以後才化其心,由其弟子莊周著莊子一書來解釋道德經。道德經是體,僅作原則性、概括性架構之敘述;莊子的南華經是用,在道德經既有的架構下,以說故事之方式來解釋道德經,才不致洩漏天機,必須世人親自去體悟故事之真意,能用之於日常生活,體用合一,才知道修道是怎麼的一回事。與世俗所說的修行、宗教信仰,是二碼事,不能混為一談。道德經已經不好讀了,南華經更難讀,一般人根本摸不到邊,故未讀南華經而直接去讀或解釋道德經,可能會走樣,有如邯鄲學步,所以說道德經不是那麼容易懂的。但有讀總比沒讀好,能悟多少,算多少,有百利而無一害。樸散則為器與道通其分也,通其成也,通其毀也是相同意思,渾厚的樸永遠不離道,其意境是在闡述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一切皆無)。無極動則生太極,道體靜極而動,這一動,就是樸散了,就可生萬物(為器),人吸收陰陽二氣轉世來當人,當時稟受此氣是純樸自然之氣,未受社會污染,於成長過程中漸漸受到社會污染,慢慢的爭名利,就會離道離德,於有離道離德時就要收心,趕快去修道,回復到樸,白話為返樸歸真,復歸於無極,這是道體自然的循環,道體動極而靜,在此極靜的時空,沒有修道是返不了樸的,也就不能回歸無極大道,就如同迷路的小孩,找不到回家之路一樣,無法回歸無極,就淪為遊魂,不能加入下一個靜極而動之循環,就不能再轉世來當人來,變成要轉世為其他動物,如轉世為其他動物就很可憐了,就要有機緣能修道,才有機會返樸,能返樸才有機會參加下一循環道體無極之動,如連門都進不了,怎麼有可能有機會再轉世當人呢?知道此道理就會去修道返樸。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是在闡述這些道理的,至於要不要修?他們話都已說在前,就由世人自己去決定,並無強制性。
        莊子說:追逐名利,強辯是非,以為此所得是人生之目的。如未修道返樸,就會失性,只剩形體存在(出而不反,見其鬼。此鬼字當靈魂解),人還活的時候看不到自己的靈魂,若能看到自己靈魂時就表示靈魂已離體,準備要回去報到了,實質上是有體無靈魂,其靈魂的磁場已經和無形界及其祖先相通,所以將死之人會與自己的祖先或鬼說話,而且是說鬼話,子孫都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只會自言自語,道理在此,但醫生會說是精神有問題,必須要吃安眠藥;出而得,是謂得死;滅而有實,鬼之一也(人之真性已滅失,只剩形體)。此鬼字當形容辭,解釋為此人就跟鬼一樣,因靈魂已離體了,只剩軀體,雖還活著,但與鬼沒二樣)。要能無心自然的去修道,不能有為,否則就會:生有為,死也。勸公以其私,死也有自也(自找死路)。到年老時搞得滿身是病(有讀莊子一書就知道病都是自己找的,如洗腎是欲望太強、高血壓是脾氣不好、失智症是該忘的不忘,不該忘的忘光光,老天強迫你把該忘而不忘的忘掉、癌症是做了天理所不容的事、中風、心肌梗塞是只重外在的表現,只顧自己現實利益,不重內在修養,不管他人死活,心狠,如拋家棄子所造成的…等等。也就是生有為,死也,其死有自也、出而得,是謂得死),一無所得(即齊物論之: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返不了樸,回不了老家,臥病在床,躺著直直的,不省人事、或有口難言、或傻傻的看著人、或啊!啊!啊!啊個半天,講不出話來,不良於行、或插著鼻胃管餵食,望錢興嘆,真性已滅,只剩形體存在,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就算活著還沒有死,還有一口氣在,也等於是活死人,只是拖累子孫而已,有什麼用呢?不能參加下一循環道體無極之動,就沒有機會來當人。修道修的好的人,不但能返樸,於無極道體轉動時,也有機會轉為神仙,不必再來當人而受苦。莊子的理論:人是生於無,有不會生有,有是生於無的 ,死了,就由有再變為無。所以人是光著身子來出生,沒帶任何東西 來人間,死時都躺著直直的送進焚化爐化成灰,也沒有,也不能帶任何東西回去 ,帶也沒有用,因為陰、陽二相隔,財、貨不能相流通,帶美金、新台幣、支票去都沒有用,連糖菓也不能買,必須以銀紙交易。這叫萬物平等,並將生、老、病、死的緣由、過程都交代得很清楚,希望世人能知道其苦心,要世人不能違背倫理、道德,至於要不要去修,去返樸?就由世人自己決定,所以日常生活能過著儉樸,恬淡寂靜,減少欲望,就不會相爭,才能慢慢回歸真性,真性能回歸就能反樸,叫作返樸歸真,就會什麼病、什麼事也沒有,醫院、法院看守所就不會人滿為患,不然,等到庚子年一到,老天一揮動拂塵時,則問題就可大了。願大家都能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