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相引以名,相結以隱(不知: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之道),不擇手段,下猛藥,忽視倫理道德之改革,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取得名利,禍害遺千年,所生之併發症及政治因果循環,會成為終身之醜。

相引以名,相結以隱(不知: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之道),不擇手段,下猛藥,忽視倫理道德之改革,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取得名利,禍害遺千年,所生之併發症及政治之因果循環,會成為終身之醜。
       秋水篇:「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則陽篇:「福禍湻湻(淳淳)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自殉殊面,有所正者而有所差。」、庚桑楚篇:「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福禍無有,惡有人災也!」、外物篇:「老萊子曰: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抑固窶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歡為驁,終身之醜,中民之行進焉耳,相引以名,相結以隱。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人生的方向選擇錯誤,在掛羊頭賣狗肉在追逐身外物之營利行為,等同在自找死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硬闖),足為世人借鏡。
        莊子於外物篇第5節寫了老萊子訓孔丘的故事來提醒世人,故事中老萊子訓孔丘說: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抑固窶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歡為驁,終身之醜,中民之行進焉耳,相引以名,相結以隱。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驁:1解為輕忽,不重視也。2解為驕傲也。宜解為驕傲輕忽。窶:窮也,即知識淺陋不足、心胸狹小也。亡其:或是也。略,智略也,即智慧不足之意。中民:未修道之凡人也。載:行動,有意從事也。引:為名譽,相互吹捧、招引也。隱:徇私(結為心腹、結黨營私)也。結:結合也。老萊子訓孔丘的故事文義上大概是說:如果一個人不忍心見到一世的悲痛(即只憂一世),輕忽了可能帶來萬世的禍害,這種人是因為本來就是學識淺陋不知道這個道理?或是智慧不足呢?喜歡以施恩惠於別人,得其歡心,自命清高而驕傲,卻輕忽以後可能所帶來的禍患,這是終身可醜的行為,因為到了結果發生時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方向錯誤才帶來了終身的慚愧、羞恥或遺憾,這是未修道的凡人才會做的事,因為他們是為了名譽相吸引結伴;以恩施相結合(檯面上是為了公益,檯面下是在結黨營私)。有修道與未修道的觀念、看法本來就大不相同,所以說與其要稱讚堯而來毀謗桀,不如二個都忘掉而不要去稱讚誰?毁謗誰?之心,才會比較自在。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反:違背,違反也。動:非分之想也。違背事理也就會與物有傷,心性讓外物攪亂得心神不寧時,心寧就會升起邪念。修道人會小心行事,以謀求其成功。你為什麼總是有所目的以有為的心在推行假仁義,以該行為來顯現與人不相同,欺騙社會來感到驕矜呢!
        莊子所說的話意境很高,照文義來解釋會感覺乾燥無味,這節故事是在外物篇所說的,所以當然是在說身外物的事,養生主篇莊子說過了:「為善無近名」這句話,道出未修道的凡人會以求名為目的來行善,而所行的善剛好處於善與名之模糊地帶,既可行善又可賺錢,摸蛤兼洗褲,一舉二得或數得,所以寺廟越蓋越多;基金會成立也越來越多,既可接受善款又可免稅,收支又沒人在管,是門無本的好生意。如果質變為修行無近名,以修行之名來營利,方向就不對,就變成修假道學了。此節故事的意境是在比喻要修天道自然之道必須無心、自然,有心修道是有加入人為因素進入,就會變成虛偽(修勞斯萊斯、修如何賺大錢),而虛偽之人利用虛偽在欺騙社會,卻不認為自己虛偽,只認為自己能幹,為求目的,能賺到錢就好,還很得意自己很能幹而驕矜,所以凡事向錢看,對自己來說,錢是賺到了,但忽視了倫理、道德,方向錯了又不肯導正方向,就會遺害千萬年。但老天比人聰明,老早就發明了以人影來監視世人的一舉一動,等同現在的監視器錄影存證,不會被世人欺騙的,等到人年老時才算總帳,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晚景。人生的方向與一個人的習慣是相同的,已養成的習慣要去改變它是很困難的,好習慣不必改,下一代所學習到的也是好習慣,如果是壞習慣而不改,下一代所學習到的也是壞習慣,此習慣就變成遺傳,是很可怕的。
        福、禍輪流在轉,富貴、貧賤也是輪流在轉,有修道者已經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沒有福禍的問題,也不會有人災的問題,而這些都是出在身外物的問題,所以說不服侍老父母的人,等到自已年老時就要有勇氣,不必期待子女會服侍他;現在為人媳婦者會與婆婆論戰,以為自己能力很強,等到自己升格當人婆婆時也要有先見之明,將來娶進門的媳婦也一樣與妳同性格,一樣會跟婆婆論戰,那到底是媳婦對或婆婆才對呢?如為了討好政務官、國會議員、勞工、農民而來砍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以此為傲,但破壞了憲政及法律秩序,引起抗爭,所帶來的併發症,也不能後悔,到時發覺不對,禍患已造成時,氣死也沒有用,都是自己人生的方向錯誤所引起的!老天的自然律已經替我們安排得好好的,逃也逃不掉,這叫做玄。所以為了外省人向本省人買香菸所引起之糾紛,執政者即藉事藉端,以此糾紛來搞出二二八事件,打擊台灣人,殺死那麼多菁英;執政者將退休金解釋成年金,以年金不改革,退休金會破產為由,強砍已退休之軍公教退休金,以此來打擊退休人員,使退休人員之生活費縮水,年老時無能力請幫傭照顧,物價指數年年漲,這些被砍到退休金之退休人員將來老的時候,所領之退休金也相對縮水,勢必無能力請幫傭照顧或支付長照費用,這些費用勢必要由其兒女負擔,兒女生活壓力已夠大了,不敢結婚、生子了,還要支付照顧老人之費用,生活會更苦,與二二八被殺害之菁英家屬心中之痛與仇恨,不同政黨間相互打擊,都是人民受害,此二種政治事件,何者傷害較為嚴重?是否為藉事藉端來砍殺退休金?事情怎麼會這樣發生?以簡單的反推法,反推回去,答案就出來了,是否為政治事件之因果循環?每個人價值觀念不同,也不能強求每個人的看法、觀念都必須一樣,所以自然會有不同之解讀。為何莊子會說:惠以歡為驁,終身之醜這句:喜歡施恩惠於別人,得其歡心,自命清高而驕傲,不重視、忽略未來可能帶來的禍患,會終身羞恥,等到事情發生時才來後悔的原因,但已經來不及了,唯有等到下輩子有機會當人時才有改正的機會(其道理可參考:倒道而言,忤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此二篇文章)!所以說莊子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沒有標準答案之答案之人生哲學,也就是寓言篇所說的: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之道理,要世人自己去悟,才會知道其道理,光是聽經、說道是無法體會的,而且聽完沒多久又忘光光,有修等於沒有修,憑各人的觀念去決定,所以說是沒有標準答案之答案,差別僅在於能否避開禍患而已,只要世人高興就好。因為此節是巵言,世人有很大的體悟空間,擧個目前大家都知道的黨產會之權力為集行政、司法、監察於一身的機關,為什麼會有此機關的成立?是以前執政黨靠其權力,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沒收地主土地給佃農;為思想改造,易於統治,製造二二八事件,殺死多少菁英 ,美其名是為了改革,於當時的政治氛圍,改革是成功了 ,但種下了歷史仇恨?而禍害遺千年,沒料到政權會移轉,受害之後世子孫掌權後就來個大反撲,強行通過個清算黨產及其附隨組織的法律來雪恥;並清算為以前政黨執行政務的軍公教人員退休金及18% ,名義也是轉型正義,但是否相引以名,相結以隱?須由讀者自己來判斷,又搞個違反倫常之同性姻婚,以便能跟隨西洋潮流。姑不論黨產會之法律是否違憲?監察院已申請釋憲;砍退休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溯及既往是否符合憲法的規定?不論將來解釋為合憲或違憲?都將陷入泥濘而遺害千萬年,下次政權輪替時照樣依樣畫葫蘆,再清算回來,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享盛名的都是國會議員,但這些只顧權力,不顧程序正義而美其名為轉型正義之國會議員及其子孫的財產,將來也有可能會被比照黨產及附隨組織認定為不當財產,也會被充公,這是政治之因果循環,都會遺害千萬年。不可只顧一時,推行轉型正義,假仁義之名,相引以名,相結以隱,為滿足自己族群之口味,不擇手段,而亂下猛藥,想獲得更多選票,但忽視倫理、道德的結果,會後患無窮,於萬惡根源(變更都市計畫圖利、不當之政治獻金),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取得名利,所引發之分贓不均,窩裡反而爆發貪腐問題時,成為終身之醜,就已來不及補救了,此故事足為讀者借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