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政治人物之政治行為是利用詐取之五德,在騙取選票奪權之不變法則(國賊轉變成皇帝、領導人-竊國者為諸侯,政客與百性之不同處),故改革就應先改革國會。

        胠篋篇:「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盜跖篇:「子張問於滿苟得曰:盍不為行(修德)?不信則不任,不任則不利。故觀之名,計之利,而義真是也。若棄名利,反之於心,則夫士之為行,不可一日不為乎!滿苟得曰:無恥者富,多信者顯。夫名利之大者,幾在無恥而信。故觀之名,計之利,而信真是也。若棄名利,反之於心,則夫士之為行,抱其天乎…堯殺長子,舜流母弟,疏戚有倫乎?湯放桀,武王殺紂,貴賤有義乎?王季為適,周公殺兄,長幼有序乎?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言禍也;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此上世之所傳,下世之所語,以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離其患也。」、天道篇:「本在於上,末在於下…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忤道而說(悅)者,人之所治,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二則故事及立言是在闡述修人道、錢道,與修天道的人,對於事情的看法不同,搞成天下一團亂,最後是要怪誰呢?好人,品德好,但能力不行,不能治國;壞人能力好,可以治國,但品德不一定好。故曰:竊國者為諸侯。歷代皇帝不是靠霸道取得江山嗎?文粥粥的書生能當皇帝嗎?讀書人言語正直,說話算話,反而受災殃、禍患。這就是皇帝(統治者、政客)與老百姓之不同。所以政客可以無恥、不遵守倫理道德,教壞囝仔大小,但為人父母者就必須守住倫理道德、禮義廉恥之紅線,督促自己兒女不能被政客之無恥所污染,讓兒女走偏了人生之方向而殃及子孫,也就是白話所說的,上樑正,下樑就不會歪,如說的更難聽,就是遺傳,父母親本身不正,兒孫會正嗎?讀者可參考之!
        古時候人口較少,民俗較純樸,一些不務正業之小偷、大盜,要竊取財物,要先學會聖、勇、義、知、仁之五德。沒有具備此五德,是不可能成為江洋大盜的,所竊取的財物僅限於存放於家裏的財物而已。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單單以大盜的方式竊取別人家中的財務,已不能滿足其胃口了,現代人已改用電信詐騙,只要受騙者將提款卡拿去提款機,按一按密碼,轉帳,錢就入歹徒的帳戶內,不必像大盜要跑到別人的家裏偷竊,手法日新月異,人民防不勝防,此五德是在醜化政治人物是凡人而自認為聖人,欺騙社會,以凡濫聖,利用此五德來騙取選票或舞弊作票,於取得政權後,從事利益分贓之無恥政治行為;世界強權國家,古代元朝及清初努爾哈赤時代最強,騎兵曾攻至波斯、高麗國,隨時代演變,其地位逐漸被歐美強權國取代。對於弱小不聽世界流氓警察的話,強權國就出兵攻打,或出動航空母艦、飛機、飛彈攻打不聽話的國家,弱國人民傷亡無數。或以聯合國之名予以經濟制裁,美其名為維持世界和平,弱國無法與強國對抗,只好組織趕死隊,突擊強權國之重要設施,或自己國家來研發核武以為報復、抵抗,總不能老是被強權打,至少可以一大拳換一小拳,但強權國對其報復行為,卻稱其為恐佈組織。強權國可攻打弱國,弱國不可反抗,如此反復循環的結果,演變成世界大亂,每隔沒多久,就有爆炸或恐攻案之發生。其道理就是記載於莊子胠篋篇、盜跖篇所說的故事中,能悟出胠篋篇、盜跖篇所說的故事是在醜化政治人物之政治行為之意境時,會讓讀者笑到流淚,甚至尿流;但看不懂的一樣還是看不懂,還以為盜跖這個大盜所說的話,侮辱到了孔丘,讓人好氣又好笑。就如同善於編劇的劇本及導演,會讓劇情中演壞蛋的主角,演得相當壞,讓觀眾看了氣得牙癢癢的,甚至連電視機都拿起來砸,以資洩憤,這樣戲才會好看,演主角的就會出名的道理相同。但會看戲的觀眾就知道這是在演戲,娛樂觀眾而已,不能把演戲當成真實,道理就是如此。 江洋大盜:盜跖在回答其徒弟的問話時,特別傳授要能當大盜的條件,讓人看了會拍案叫絕。盜跖說:聖人有修聖、勇、義、知、仁之五德,我們當大盜的人雖然沒有修此五德,但至少也要學會盜取此五德,才有資格當大盜的。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之理論,其意境是在醜化政治人物之無恥,是為國賊 ,但政治人物卻不感覺是無恥,要無恥才能取得大位,當大權在握就能洋洋得意,此無恥行就轉換成有恥行為,是為政治行為之不變法則,大權在握時,無恥又轉換成有恥、仁義道德,家中高朋滿座。由此五德可看出:善於體道的人,如不懂得聖人的五德之道理時,就無法立足,我盜跖如果不懂得聖人此種五德時,就不能橫行天下了。那個地方沒有道的存在呢?所以說:盜亦有道!盜跖竊取聖人的五德,以假亂真,老百姓也不知道是什麼道。在宥篇說:道有天道、有人道。如以現在的社會現實,應該再加上錢道與妖道。同樣都是道,像盜跖這位鬼頭鬼腦、賊頭賊腦,滿腦子都是在想錢,其所修的道就是錢道,修勞斯來斯的道也是修錢道;男女性命雙修,修到床舖上去,就是修妖道。聖人所修的道為天道;凡人所修的道為人道,很容易區分。故事中所說的聖人,當指假聖人(冒用聖人的名號,真意是指政治人物),並非指真正的聖人,讀者不可誤認。
        天道篇說的更詳細:本在於上,末在於下。本,無為也。指天道!末,有為也。指人道。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先,根本也。修有為的人道,古代就已經存在到先在,古代當時的人不會把有為當成修道的根本,而是在修無為的天道,才是修道之源頭,是在修上位的天道,不是在修下位的人道。今之人更有在修更下位的錢道,及更下位的妖道。同樣都是道,以下位的道來搞亂了上位的道,世人搞清楚了,就不會被詐騙集團所騙。因為滿茍得有說:無恥者富,多信者顯。夫名利之大者,幾在無恥而信。意思為:只要人敢不要臉時,天下無敵了,不富有也難。敢講大聲的話,穿著漂漂亮亮的,都是穿名牌衣服,開3B跑車,猶如富豪,愛吹牛皮炫耀自誇的人,於人前容易顯貴,但於人後,經常在跑三點半。但這些敢吹牛皮膨風,以求顯貴的人,獲得的名利也最大,世人須搞清楚這些道理,才不會被騙去投資,想獲得高利潤,或被騙去當人頭董事長,或當保證人。要當董事須要有錢才能懂事,沒有錢就不能當董事,也就不懂事。最有錢的人當董事長,也就最懂事。為什麼有錢又懂事的人,不當董事長,而要由沒錢又不懂事的人來當人頭董事長呢?其中必定有詐,這就是「貪」字在作祟,不貪,就不會被詐騙,原理就是如此。倒道而言,忤道而說者,人之所治,安能治人。說,同悅字。忤,違逆也。此句之意境是說改革要知本,要知18%的來源,要改掉,並無不可,但須要有補償及配套措施。退休金之請領是退休人員之權利,受憲法第15條及公務人員退休法第14條之保障;優惠存款辦法第五條第五項及第六條有明文規定,利息之年利率不得低於18%,不足時要由中央政府編列預算補足。以違逆正道,難到將憲法及法律當成在保障有錢有勢的人,對沒錢沒勢的人就當成裝飾品,僅供參考而已?可說改就改,退休金說砍就砍,就等同所有退休人員都違法,都受到監察院降級、減奉之懲戒處分了。以此方法改革退休人員應有的權利,感覺是轉型正義而高興的這些國會議員,尚待選民來改革他們,怎麼有資格來改革別人!所以要講改革,就要從國會改起,上樑正了,下樑才不會歪;上樑不正,就會發生三七五減租、將日據時期應辦理繼承之私人土地,以政治力介入,刁難辦理繼承,讓辦理之期間過期,而將不能、無法如期辦理之私有土地,強行登記為國有,清算地主、搶私有土地;只照顧軍公教人員之福利,不照顧農民、工人,讓後代子孫深惡痛絕,就會制定不當黨產清理條例、砍軍公教退休金來報老鼠冤之情況發生。如能從亂源(國會)改革起,制定國會也有調查權、聽證權之法律,才不會一黨獨大,專政而亂搞,政治才會清明。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退休金是軍、公、教、勞、在職時,依國家法律規定及制度任職,並繳交保險費,於達退修年齡時,國家依法律規定發給應領取的退休金,國家是債務人,退休人員是債權人,不能沒有配套措施,說改就改。驟,突然也。我就是要改,不聽話或抗爭者,就由警察抬離,由國會議員強制表決通過修法。這些假聖人(統治者)只知道有警察當統治的工具,而不知道統治人的規律(即憲法第23條所要求之目的正當性、手段必要性、限制妥當性,如可任意修法減少其退休金,將影響其生存權及財產權,變成假藉改革之名,行鬥爭不同族群之實,毀掉了統治之規律),此種統治方式的國會議員(假聖人、統治者)只可用於選舉時騙選票之用(用於天下),於選上後,如照常以騙選票的方式來治國,這種招式是行不通的(不足以天下用),當選民發覺於選舉時,不知候選人是在騙選票而投他一票,選上後繼續騙,連選民自己也受害時,就會要求制定改革國會之法案,於下次選舉,選民就不可能再被騙,這些假聖人的大騙子,到時只能下台一鞠躬了,也沒得繼續再騙下去了,而且一樣會遭受清算的。
        鄧小平說:不管黑貓、白貓,會捉老鼠的貓,就是好貓。如用之於選舉時,不管候選人是黑道、白道、黑金或白金、地方的牛頭、馬面,青面獠牙,只要能選得上,就是好的民意代表或首長。選上時,這些民代、首長也會繼續盜用聖人的五德,成為假聖人,滿口又是仁義、道德。所以莊子才會說:聖人生而大盜起(有大盜、大騙子之產生,都是統治者自己騙票、選舉舞弊之行為造成的)。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掊擊,打擊也。是比喻讓這些由民選所選出的黑金、白金,黑道、白道,牛頭、馬面,青面獠牙之民意代表、首長,通通清除掉,使其不能再借特權繼續騙選票,帶頭當不良的詐騙示範,換一批正派的候選人出來選,做好榜樣,釋放盜賊出來,使他們重新學習正派為人,天下才有太平的可能。否則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不死,死字,不宜當死掉解釋,而宜解釋為:停止。大騙子守故不自新,保留騙術,掛著聖人的招牌,繼續騙票之實之假聖人(政治人物、國會或地方議員)也。比喻這些民選的民意代表、首長,其施政,如不改正其騙選票的決策模式,一樣以選舉勝選為唯一考量,而不考慮選民之感受時,這些大盜、大詐騙集團就也會有樣學樣,繼續偷、繼續詐騙,還可輸出到世界各國詐騙,名揚國際,被抓到時就整批人犯被送往大陸受審。就是這些人太聰明,才會竊盜、詐騙,腦筋用錯了地方。所以莊子要這些假聖人要:絕聖棄知。拋掉聰明、才智。大盜乃止:這些小偷、詐騙集團才會停止犯案,假聖人繼續騙選票,小偷、詐騙集團就不會停止,一樣照常的犯案,所以這些當詐騙集團的祖師爺之假聖人們(不分區國會議員及政治判斷正確之政治人物),須能自我檢討,不要等到被選民以選票趕下台時,才要覺醒;同理,要世界和平,強權國必須停止軍演,停止侵略弱國,世界才能和平,如強國間繼續再爭世界警察的領導權,則世界是不可能和平的。莊子的故事是如是說!是真?是假?也沒人知道,但可由選舉結果及國際局勢,來證明其真假?願大家平安!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千算萬算,毋值(不如)天一劃(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萬物、眾生平等,故欲望不能太強,不能違背自然法則之規律),次序、是非、善惡、真妄、正邪、利害不能顛倒、混淆行事。

        老子第64章:「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民之從事,常幾於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齊物論:「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天地篇:「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天道篇:「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老、莊此幾則立言在闡述道的權威高於一切,超越時間、空間,絕對性存在的在主宰宇宙,所以道,又稱之為「一」,無為而自然,任何人均不可欲望太強,自認聰明,是違逆不得的。當飛機於高速飛行、汽車於高速運動時,用照相機照下畫面時,飛機、汽車是成靜止不動的,這就是空間之原理,沒有空間時,什麼東西離我們再遠,都是在眼前,不會有距離的,呈現不動而動、動而不動之情況。物是相對性存在的,才有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前後相隨 之存在。因帝王之德(不違反自然法則之規律)為至高無上,所以先後之次序、是非、善惡、真妄、正邪、利害是不可違逆的,此五者如有迷惑顛倒行事者,表示已違背天道(大自然之定律,亦即自然法則、天律),也違反了倫理、道德、五倫、三綱、五常了,不能將孝順父母與孝順兒女之次序給顛倒了、不能將是說成非,將非說成是、將善視為惡,將惡視為善,善惡混淆、將真視為妄,將妄心視為真心、將正視為邪,將邪視為正、將利視為害,將害視為利,不男不女。一顛倒行事,社會就會亂掉,紊亂國家、社會體制,教壞囝仔大小,影響到下一代而走到邪路,敗壞價值觀念,那罪惡就大了。我們現在所發生之錯誤,是欲望太強,所以必須自己覺悟,降低一點欲望,予以導正回來,不違背自然之規律就是德,有修德就不迷惑了,不然惹惱老天,帶來看不見的因果(形影相隨-積水與風之厚薄而定),是會輸到脫褲子喔!讀者可參考之!不可鐵齒(不信邪)。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一:即道也。指:導引也。馬:比喻萬物。天地、萬物均受道之導引。亦即天意在導引民意也。坊間之教科書、學術研究之書籍、參考書,於學理上,文義不論做何種解釋都對,也都有其一部之道理在。如於修道層面切入去體悟時,境界相當的高,道理確實不容易懂,如無相當的道學基礎在,是會被搞得暈頭轉向,又不知道到底是在說些什麼的。就連作者於深夜於接受靈學教學時,也被搞得一個頭,二個大,老、莊教世人凡事要無為(即自然),順其自然,不要有為(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就變成虛偽、妄心)。只要一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剛開始時,會自認聰明,虛偽、妄想是沒有人會知道的,行事也許會很成功:但老天有長無形的眼睛,看得一清二楚的,到了最後都會失敗,而白忙一場,回到原點。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之道理。一,指的是主宰萬物之道,道即自然也。自然,指老天,白話稱為天公伯也,金剛經則曰:如來。如以白話來說就是:老天大筆一揮或老天手指頭指一下,點油作記號,指向誰?誰就倒楣,凡間就天翻地覆之意思。宇宙一切事物由道(老天)在主宰,人是無法主宰自己的,人如果能主宰自己,就沒有生、死之問題了,此主宰權受之於道之道理稱:天地一指也。當人要做壞事前,都必須先要有計畫,要殺人、搶銀行、綁票、販毒、算計別人、清算鬥爭反對黨、安插高位給血統純正的自己人、政治仙人跳想設計人讓對方中計…也都要事先審密計畫好,才會成功,但這些都是心性出了問題,摻入人為因素太久後,野心就會越來越大,計畫幹一票,鈔票就一輩子花不完,或大權永遠在握,法律僅供參考,無違不違法之問題,想怎麼幹就怎麼幹,老百姓公投通過的議題,也僅供參考,違不違法?當權者說著才算數,蠻橫違背天理在行事也無所謂,那等到果報一到,所有鬼計就如同百米競賽一樣,明明就跑在第一名,快到終點站前卻跌倒,跑第一名的希望就破滅了,本來要設計人,反而先一步被人設計了。明明計畫慎密,自認天衣無縫,偏偏於緊要關頭時,出了狀況,如遇到警察臨檢、先出了車禍、先被人誤殺、被人密告,先被警察逮捕了,或一切照計畫進行的很順利,眼見目標即將達成,沒想到最後關頭,卻殺出了一個程咬金出來,不慎將鬥爭計畫外洩,被反對黨抓到把柄大力反擊,就會把計畫完全搞砸,一切算計都破功,無法得逞(這也就是俚語所說的:千算萬算,毋值(不如)天一劃的意思。千算萬算 ,是指:修人道、錢道 。一劃,即白話之:冥冥中,天所注定之定數也,即一也。因道不可言論,所以修道人稱道為:一。凡人未修道,而在言論道,所以以另一個名字將道說為:冥冥。與北冥有魚的冥,同義。二者,一樣都是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一劃是指:天道。一劃=一指=天道=自然=拂塵也(即萬物一體)。故整句話的正解為:修人道、錢道,不如修天道。可參考知北遊篇)。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民之從事,常幾於成而敗之之妙理(這種待遇不是每人都能享受得到的,必須修道修至一定層級,才能享有老子第50章所說的: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比喻世路崎嶇,人心險詐,都能避開禍害)。於冥冥中給予該修道人有逢凶化吉,能逃過禍患的待遇)。你說怪不怪?只要不動歪腦筋,規規矩矩的做人處世,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這些道理,也只有神仙才會知道,所以說:修道是在修道德,並積陰德,可庇蔭子孫,如此而已。老莊既然說了,世人就參考,參考吧!很玄喔。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道,也稱為一。指,是比喻天地。馬,是比喻萬物。把文字的一與指,一與馬,連在一起用,一指也是指道:一馬也是指萬物。說明天地是一體的,所以天地與我是同一生命體,萬物與我都是一樣平等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萬物眾多,猶如馬毛一樣多,所以以一馬來比喻萬物猶如一根馬毛,所以說,是以一根馬毛來悟萬物同體、一切眾生同體,故萬物與我為一。完全在闡述天地一體,萬物平等,天地、萬物是出於同一根源,均受道在導引之理論。才稱為齊物論(天地篇:死生同狀。問題在於世人不知道萬物是同體,才會你爭我奪,打打殺殺,或發生集團鬥毆、國與國之戰爭;知道了萬物、眾生是同體,不論是上自皇帝、縣市首長、國會議員、股票上市公司之董事長、總經理、世界首富,下至乞丐、羅漢、流浪漢都是一律平等,最後都是躺著直直的送入火葬場化成灰,化為無,沒能帶走任何一樣東西回去之道理時,天下就太平了。每個人都光著身體出生來當人,都是躺著直直的回去報到,不能帶任何東西回去,沒有人能例外,這叫一律平等,也稱為齊物,其它名、相之平等都是假的平等,隨時會變異,則不能稱為齊物)!理論上是作如此的解釋,但這句話的意境到底是在說些什麼呢?就要看天地篇及天道篇的立言,才能知道其道理的。莊子於天地篇說:天地雖大,其化均也。天地雖然很大,但它施澤萬物的恩惠都很平均,不會說有人有,有人沒有,而有所偏失;萬物雖多,其治一也。萬物雖然像馬毛一樣多,它的管理方式是一樣的。都是純任萬物自然的生態,物競天擇,自由生存、發展。以此比喻人不可太自認聰明 ,其心靈都是受到道之支配的。人卒雖眾,其主君也。主,主宰者也。君,無形之道也。世人雖然很多,有幾十億人口,人的主宰者之心靈是受道在主宰。道,是無形體的精神實體,是萬物之根源,是超越時間、空間,是絕對的,是能物眾物,並無所不在的在主宰萬物,其神威是高於一切的。物,才是相對存在的。才有難與易,長與短,前與後,高與下之存在。故世人切莫鐵齒!君原於德而成於天:心靈原自於道德,而能成就道德的人是老天(自然無為的天道)。於天道篇說: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此帝王,是指應帝王篇所稱之修道有修至無極的境界,該修道高人就享有如同當真皇帝應享有的待遇之帝王,並非指真正的皇帝(總統、總理),皇帝如果沒有修道,將來回去報到時,也是跟凡人一樣,閻王爺才不管你是皇帝或乞丐,待遇相同。帝王的道德,以天地為本原。行事均依照道德,以無為為法則。天不產而萬物化:天無心於生產什麼,而萬物確自化自育,地不長而萬物育:地無心於長成,而萬物自然成長,也不必施肥。只有以人工栽培的菜,才要施肥,才能長大(即老子第7章所說的:天地所以能常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常生)。帝王無為而天下功:修至無極境界的帝王,不會有私心,凡事都順其自然,管理其自己的心靈或以無為治天下,都能成功。所以說,莫神於天:莫,沒有也。沒有比老天還神驗的,人如能比老天還神時,則玉皇大帝、阿門、阿拉、阿彌陀佛,不就換成由凡人來當了嗎?莫富於地:沒有比地更有錢,人既使富可敵國,死後也帶不走的,可是土地是永遠存在的。莫大於帝王:沒有比修至帝王級(無極境界)的修道高人還偉大。所以說,帝王之德配天地:修至無極境界達到帝王級時,他的道德能與天地相匹配。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乘,駕馭也。馳,驅使也。用,役使也。這就是能駕馭天地,驅使萬物,役使有才智之士的治人的道理、方式、途徑啊。
        善於算計別人,如果平和一點,因果報應也就不至會太激烈,如果方法、手段太激烈,靠權勢在鬥爭別人、整肅異己,不留一條路讓人走,心狠手辣時,是會逼人走絕路的,等同在殺生。拋家棄子,也是如此。依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之道理,則可預先得之,中年以後就要小心 ,心血管疾病是否會找上門?欲望太強,錢看的很重,一切事見錢眼開,人倫的事,也是以錢的角度在作處理,就要小心腎臟的問題,因為心理已不健康,連帶就會影響到生理健康的。如能把莊子所說的道理搞通了,就不必擔心身體健康及傳染病毒之問題,心清靜(淨)了,只有正念沒有邪念,就不會生病,也就是說:人可由自己的心念來治病,把妄想、煩惱、牽掛、擔憂去掉。降低欲望,去除妄心,就不會破壞身體之細胞,也就不必看醫生,即不會發生今天這邊痠,明天那邊痛的困擾,痠痛以物理治療或貼痠痛藥膏是治不好的,會被有修為之人譏諷:要貼百元美鈔或千元新台幣之加強貼,鈔票貼厚一點,看看會不會好,不然是醫不好的。家庭就會美滿,小孩不會忤逆,不會闖禍。事業就會順利,貴人會冥冥中相幫助。不會將婚姻當兒戲,動則離婚收場,製造父、母不詳的小孩,父、母不詳的單親小孩,是會傷害其心靈的。就不會有婆媳不合的問題發生。孩子的媽本應要孝順公婆,以後孩子長大,娶媳婦進門,才會孝順公婆、生的孫子也才會孝順阿公、阿嬤(父、母),是下侍上,如孩子的媽把順序顛倒了,只孝順自己的兒女,顛倒成上侍下,而不孝順婆婆。同樣的,將來媳婦、孫子也不會孝順婆婆(阿嬤)的。所以現在當孩子媽的人,如果有將順序顛倒時,就應該導正過來(上侍下導正為下侍上),不然等到自己年老時,娶進門的媳婦也不孝順婆婆時,婆婆不要怪媳婦為什麼不孝就好了,怪東怪西都沒有用的,是要怪自己為什麼不孝順婆婆?自己不孝順婆婆,只孝順兒女、孫子,將來自己的媳婦有義務孝順婆婆嗎?這個大道理必須搞通,不能顛倒行事。如果凡事都要以名、利來設想,錢雖然是賺了很多,可是身體不行時,那也沒有用,也不是辦法。莊子所說的故事,不論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可以,懷疑也沒關係,必竟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看法就不同,也不能強求其觀念、看法必須相同  ,但最終的結局須以莊子所說的故事之真理,才算數。老天會不會發威?庚子年到來時就知道答案。因為宇宙是無形的道在主宰萬物,又是人眼所看不到、摸不到、聽不到的,所以,就以莊子所說的話來共勉吧!趕快把心念轉正,才不至醫門多疾,病床一位難求,拖垮健保;看守所、監獄才不會人滿為患。看看左右、鄰居、親友之長者之晚景,結局是否與莊子所說的故事相同?就知道答案。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平安!

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萬物一體)也。

        齊物論:「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人間世篇:「我內直(內心有定見)而外曲(入境隨俗),成而上比。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為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這些立言是在闡述天地與我並生-天地是一體的,所以我與天地是同體,萬物與我為一(萬物同體-同一性體,即萬物、眾生同體),道導引天地、萬物,自己與萬物是同體,故萬物平等,故稱為一,所以沒什麼好爭的。因為世人不知道自己與萬物是同體,所以才會相爭;知道是同體,就不會相爭。所以說:萬物與我為一,是為有修道與未修道之差異之處,也是關鍵所在。此理論,讀者可參考之!
        學相聲要練習咬字,學:要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狗咬猴或猴咬狗?。學莊子要學;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有如繞口令!當小學生第一次看到黃牛時,他會說是看到了馬,這叫牛頭不對馬嘴;到野生動物園看剛出生的小老虎或小獅子,他會說是看到大貓或小狗,以寫文章來說,這叫文不對題。於學理上,不論你將她解釋為:以許多絕對的理念、非絕對理念來解釋絕對理念、非絕對理念。或解釋為:用手指頭來說明手指不是手指,不如用非手指來說明手指不是手指;用馬來解釋說明馬不是馬,不如用非馬來說明馬不是馬。文義上之解釋都對,但這些只是學術研究從學理上、文義上所作的解釋,但並非莊子所說的真義。因為莊子一書,從學術研究時,書名為莊子;從修道層面來講,書名為南華經,所稱為經,為不變的法則,才能稱為經;能有變易,就不能稱為經。誠如老子所說的:有與無,同出而異名。你說是有,也對,你說是無,也對。個人解釋個人的,皆大歡喜。差別僅在於觀念而已,觀念相同,就對;觀念不同,就不對。如此而已!所以說是也對,說不是也對。說統一也對,說獨立也對。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國名都稱為中國,但後人比較聰明,強行予以區別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道理相同!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你喜歡這個人,就永遠說他的好話(是亦一無窮,說是也是);你不喜歡這個人,永遠就說他的壞話。也都說個不完(非亦一無窮,說不是也是)。那同樣是一個人,有人說他是好人,也有人說他是壞人,那到底她是好人或壞人呢?台灣被滿清統治、被荷蘭統治、被鄭成功統治、被日本統治、被政黨統治,都有皇帝,只是皇帝名字不同而已(人間世篇所說的;無適而非君也,不論到那一個國家,都有皇帝。老百姓不論是誰在當皇帝,都要被管,都要繳稅),維持既得的政治利益,也是政治行為的不變法則,不論是誰上台後,就不想下台,以免丟掉既得的政治利益這塊大肥肉。那到底是統一對?獨立對?由藍來當皇帝才合理?由綠來當皇帝才合理?道理相同。好人、壞人?是或非?人講的不算,要由老天說的才算,人與老天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宗師篇才會說: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天之君子,人之小人。對與不對?是與非?年老時見真章,並於蓋棺時論定。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是在闡述同樣是一句話,你可直說,但會得罪人,所以人不能太直,死腦筋,只會走直路,不會拐彎,直到連走路碰到欄杆、圍牆時也不會閃避,非得將其推倒,才會往前走,怎麼教都學不會,把自己搞得頭破血流,得罪人也無所謂,最後連自己怎麼死的也不知道,長官如果有碰到此種部屬,那可就一個頭二個大,三不五時給你出個狀況,又沒人緣,但不會做壞事,可是到處都會得罪人,經常要替他擦屁股,收拾善後,要將他調職嗎?別單位又沒人要他,要炒他尤魚嗎?家中又有妻小待養,這就很麻煩了,也只能給他考鴨,不給他考雞!世上有無此種寶貝嗎?應該是有的,只是你沒見過而已。知道講直話會得罪人,為了避免得罪人,改以委婉側面的說法來說,意思完全一樣,聽的人雖然也知道你是在批評人,但沒明講是在講誰?雖不滿意,但還可接受,也就不會起衝突,所以說話的口脗不同,聽話的人感受就會不一樣。例如老闆對於業務主管的業績不理想,以講直話的口脗臭罵主管說業務怎麼會那麼差?業務再沒起色,你們就自動走路。與老闆心裏雖然不高興,以老闆的高度,他會委婉的說:業務還算可以,如果能改換一下行銷方式,業務就會比較好。此二種說法,意思相同,但一個主管聽了就會不高興  ,可能就自己離職,於離職後,找機會來報復老闆,甚至會做出綁票老闆或放火燒掉老闆的工廠之舉動;但同樣一句話,另一個主管就意會出老闆話中的意思,他就會讓老闆有所期待,自然就會加倍努力,把業績提升的。說直話是在罵人;婉轉一點,一樣也有罵人的意味  ,但部屬不會反彈,但就是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與結果。猶如網球常打順手拍,偶而打打反手拍,效果是一樣的。於公務機關中,不同單位的人都會以自己單位的立場,表達其意見,常因不同立場吵得不可開交,此時就要看主席的能耐了,沒經驗的主席就會宣布散會,改期再開;有經驗的主席就會說:張三講得有道理,李四講得也沒錯,只是立場不同而以,由我主席來做個折衷的方式,雙方都可接受,趕快把事情辦好,都沒得罪任何一方,如此雙方都滿意,主席也沒說誰對?誰不對?很快就把事情辦好了。這句成語就是在說這些觀念與經驗,來教人為人處事(世)之道。如解釋偏了,意思就會完全不一樣。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馬與黃牛長得很像,小朋友必須同時看過馬與黃牛,如沒有看過黃牛,你在解釋半天,他就是聽不懂,如果跟小朋友說:馬與黃牛長得很像,近距離就可分辨出來,遠距離就比較不容易分辨(秋水篇所說的不辨牛、馬),如果跟小朋友說重點:說頭上有長二支角的,叫做黃牛,頭上沒有長二支角,只有二個耳朵,叫做馬。如此,小朋友就很容易區別出來。此句成語是在比喻:為防止爭辯,把重點講出來,爭點在哪裡?把它找出來,說清楚了,就不會爭辯了之意。同樣一句話,例如說:心正直就不怕得病而死,相對的就會有人對號入座,會反擊說:此話有語病,不就代表得病而死的人,都是心不正直?會引發衝突的;不如以反手拍之說法說成:要想不得病,又想心能正直,只有修道,才能避開災禍。也是同一意思,但聽的人就不會反彈,這就是有話直說與經過大腦思考後再說話,是涉及智慧之問題,讀者可参考之!
        內直與外曲是二種不同的個性,比喻內方外圓。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常引用古人之言,是向古人看齊。內直者,與天為徒。內剛,有自己的定見,是向自然看齊。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外圓者,入境隨俗,向人們看齊。這是處世法則,不會被人指責而已,方法是正確,但只是學到入世法而已,還是執著於自己的成見,離修道還差一大截,還要學虛的本事之出世法,也就是:說是也是、說是也不是、說不是也是、說不是也不是、是與不是皆是,表示已混同、泯滅是非了,就不會有是非之爭或你爭我奪,萬物也就自然的平等了。不要與人對立(莫得其偶),心要吃齋,不是嘴巴吃齋,只要能掌握到環的中心(環中),才能應付無窮盡的是與非(以應無窮),也就都不會影響到你的,學會此種本事,這就出道了。因為因果報應已靜悄悄的提前到來,世人如逆天行事,人的心性出了問題,以為人可勝天,違反自然太嚴重,竟把老天賴以養民,給世人用來調節氣候及水流速度之用的黃河,予以截彎取直,這下就有戲可看了,以人為來改變自然,認為機巧、聰明,卻不懂得自然之道靜,天地之道浸(滋潤),陰陽相推,變化順的道理。如此以人為的方式來改變大自然給世人用來調節氣候、流水速度所用的大河道,就如同人的身體受傷,傷害到中樞神經系統,自然生態被破壞了,就變成不自然,不能平衡,中樞系統就出了問題,地球就會生病,無法完全接收整合周邊神經系統,會發出錯誤的指令,同理,社會及生理機能也會失調,社會亂糟糟、人的身體就會生病;飛彈按鈕發射時就會偏離,打不到目標或誤射,是一樣的道理,就會換來大自然因為無法自然調節氣候,就會引發大自然的反撲,極冷、極熱的極端氣候,乾旱、大洪水、霾害、紫爆,就會不斷的發生,世人有苦頭可吃了!隨時有會被后羿的那把無形箭射中,就很麻煩,觀之人發殺機(人在造孽,選出一些紅衛兵、義和團式的民意代表、首長在作決策,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幹就怎麼幹,你抗議妳的,我強勢表決通過我想要的,方向是對,但手段、方法不對,搞得天怒人怨,先幹再說,沒有長期的規劃,行不通時再來修法,也都無所謂,你抗議,我就用拒馬圍起來,把人抬走,行民主式的極權決策),天地反覆的定律,就可看出端倪,媒體整天都在報導違反倫常、道德,詐騙集團的外銷,無法無天、已天地反覆了,不倫不類,光怪陸離,天地反轉的怪事,一再的發生,世人就應懂得這些道理,才可避開禍患。世人於任何不幸的事情發生時,總會抱怨老天為什麼如此不公平 ,要以如此的結果來對待我呢?要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結果?依老子第40章:反者,道之動之原理,以反推法為之  ,就可找出原因,這就是因果關係理論,如能知道不可違逆自然法則的道理,人性先出問題為因,引發大自然之反撲為果,知此道理就可事先預防 ,避開大災難、傳染病毒、奇奇怪怪的病,以及不幸的事情發生,願人人都能平安無事!

2018年1月18日 星期四

為什麼老子(太上老君)所闡述生、老、病、死之「道德經」,人人都會解釋,但每個人的解釋都不一樣呢(差別在於有無懂得無形之自然法則-要相信道學或醫學)?

      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與一個中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簡稱台灣)呢?是同一道理。也許二個都對,也許二個都不對?一個解釋成中國,一個解釋成台灣。同謂之玄之道理相同,那到底一個中國要怎麼解釋呢?是指統一?還是指獨立呢?只有去問老聃與莊周,才會有答案,他們才會解釋,以他們的解釋為準。也只有能主宰宇宙、萬物的「道」,才會知道。凡人也只能與解釋道德經一樣,每人都會解釋,但每人的解釋都不一樣,而且每個人的解釋都很有道理,也都認為自己的解釋才對,都不得罪於人,又皆大歡喜。這就是修道的層級不同,功力不同,對人生真相覺悟程度之不同,所為之解釋就會不一樣,也惟有老、莊才有此功力。要解釋道德經,至少必須先搞懂第14章:無形之原理。因為道是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而是真實存在之無形物,與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之有形物是相對立存在的。如不懂得什麼叫無形?那想要去解釋道德經,常常會走鐘,有時解釋得會讓老子笑掉大牙的(依秋水篇第4節所述: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則陽篇第11節所述: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道;言而不足,則終日言而盡物。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非言非默,議有所極)。與佛家之金剛經性與相,字字句句含無量義,深度無止境一樣,從少至老讀的都是同一本經書,而且沒有第二本,是在教道德、教智慧,字字句句都可由不同之境界去作解釋,境界越高,就解釋得越深入,有與無,同出而異名。與醫學:須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完全是不相同理論的。兩種理論都對,只是要從什麼角度看事情而已!如果想要知道生、老、病、死、消災、解惑、不想生病,就要相信道就是自然法則(無為),本來就是這樣,不是什麽人所發明的(佛學稱:法爾如是)。為人處世就要體悟齊物論第4節:五臟六腑相互合作無間,身體就不會生病、家庭和睦平安、子孫有智慧,也可避開災難之好處,只是沒錢可賺而已,可是社會一團和氣,想要得到這些好處,那就要相信道學;如為人處世奸詐、陰狠,各懷鬼胎,事事向錢看,就如同五臟六腑不合作,相互爭功、相爭,內臟不和諧,身體就會生病,也不可能得到這些好處;如果事事向錢看,只相信鈔票,為人處世僅認錢不認人,以為鈔票、權力最可愛,認為修道是迷信,等到生了病以後,再拿錢找醫師看要如何醫治?不要迷信,那就要相信醫學。兩者,也沒一定標準答案!相信自然法則(道與德相互動)就不會生病,生病的人少,醫院也會沒病患,醫師就要喝西北風;反之,相信鈔票、權力,醫院就生意興隆,如何為宜?靠個人自己的抉擇?也一樣沒標準答案;要知道生老病死之原理,就要去體悟秋水篇第3節:人生無常之道理。懂得萬物一體、萬物平等之道理時,不要說會偶而生些小病,要生大病也難。憂慮會使人老,整天活得很快樂,沒有憂慮,人就不會老,與生病之原理相同。道體靜時稱為無;動時稱為:有。有與無都稱為:道。故同謂之玄,所以莊子才會於天運篇說出: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而不得罪於人。與齊物論所說的: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出於是,是亦因彼。的道理相同,凡人要怎麼解釋都可以,但最終的解釋要以老、莊的解釋才對,世人縱然有飛天的本事,也敵不過老天的「天地一指」的功力,老天的大筆一揮或打個噴嚏,凡間就天翻地覆了(白話所說的:仙拼仙,拼死善變之猴齊天)。修道有正亦有邪,要能瞭解道德經,至少應將第14章:夷、希、微、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所闡述無形之原理及第73章:因果報應搞懂,先懂得無形(秋水篇第4節:物之所不能分也)、有形(人眼所看得見之有體物也),才能真正懂得道德經,不然就如同將留聲機之轉速轉錯(如同電視記者採訪時,將受訪者之聲音變聲處理)聲音失真(走鐘)一樣,聲音變調,聽起來就怪怪的,說解釋的對嗎?又好像不對;說不對嗎?又好像對,常使老聃背黑鍋一樣之道理。那無形又是怎麼樣的概念呢?以最簡單的白話來闡述就是:人的眼睛所看不見,而此看不見之無形又是在主宰整個宇宙,這叫做自然,依此自然在運作,稱為自然法則。我們於社交場合聊天中偶而會聽到說某人的道行很高、某人德性很好,只知其然,但不知為什麼某人的道行會很高?德行會很好?就是不知其所以然,要知其所以然,就必須要修道才知道,齊物論第7節說:道行之而成。行:實踐也。修道(先讀理論)後,要用之於日常生活,反復去實踐、力行,作好榜樣給別人效法、學習(實務)。所以修道只修理論起不了作用,必須懂得理論後,拿來用之於日常生活,能力行才能起得了作用。此處之「道」是指修道,並不是指道路;「行」應解釋為實行,不能解釋為走路,否則會走鐘,對於何謂道就會似懂非懂。某人之道行很高,只知其然,但為什麼會很高?則不知其所以然,其所以然為:其修道已將其靈性修的很清淨、靈體之靈性功力修的很高、很成熟,於無形中之位階、官階很高,身上都有保護神跟隨保護著,這種靈性高的人是得罪不得的,不要看他都獨來獨往,他們的靈是通天的,一得罪,老天就會找上門的。於人眼所看不見之無形界中,遇見位階很高之靈,就會肅然起敬,高位階的靈講的話,低位階的靈就必須要服從,要聽命令行事。就如同有形之世間人:1.小兵遇到穿制服之軍官、將官會自動立正、敬禮。2.警員遇見警官。3.科員遇見長官。4.學生遇見老師會自動說:老師好。5.歹徒遇見檢察官。6.員工遇見董事長、總經理,都會自然肅然起敬之原理相同。不必特別去教,自然就會,這是人自然之反應,是因為氣質、位階、權威不同之故也,這叫自然,依自然去行事,稱為自然法則。依史記記載,老聃於著作道德五千字後即出關而去,並未對其著作做解釋,坊間的解釋是後人依其著作研究出來的,而其著作每節之真義為何?是否望文生義?解釋有無走鐘?也沒人知道,其真意及意境必須以其大弟子莊子所著作之南華經為準,猶如孔子之學說,須以其大弟子孟子所作之解釋為準,道德經之真義本身已很精深,不好讀了,而南華經更難讀,讓人摸不到邊,莊子於在宥篇已道出:要能搞懂經中之真義、意境,領悟力很強的人,最快也要花19年的時間,所以世上沒幾個人懂,但是不讀莊子南華經,就無法避開人間之苦難,所以說,此書雖難讀,亦不得不讀,知多少,獲利多少。用白話文來解釋大家都會知道:道德經只有81條經文,猶如憲法只有175條條文一樣,正科法律系取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會懂得憲法;非正科系或其他學系之學生也會去讀憲法之175條條文,看起來很簡單,多讀幾次,就能把條文背起來,也都會解釋憲法,也懂得憲法,但未讀民法、刑法、行政法,不懂得法律之原理、原則及可否溯及既往?但懂到什麼層級?這就是學問。所以才有那麼多洗學歷之假博士。其實要懂得憲法,必須先懂得民、刑、商事、行政法等等相關之法律,才能搞懂憲法之真諦,所以為什麼只有大法官才能解釋憲法?道理就在此。同理,要解釋老子的道德經之前,要先搞懂莊子之南華經內篇、外篇、雜篇、陰符經、清靜經、日用妙經諸經之經義(如同民、刑、商、行政諸法律),才有能力去解釋道德經。而要懂得南華經最少須修到士字輩、大字輩、玄字輩之修道高人,才能去解釋道德經。道德經如同憲法,懂得道德經(道德天尊所著)才能懂得神仙(老子-即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三位一體之統稱,其老師就是凡間所說的太上老君,即道之化身,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鯤漁、大鵬鳥,如同懂得金剛經、地藏經、華嚴經,才能推敲到願解如來(成佛)真實義像是在先學瞎子摸象,摸摸大腿、鼻子、尾巴像什麼東西?不然就如同不是法律系,未取得學位,連象都沒有摸過,也沒見過,也會解釋憲法(大象、如來、太上老君、鯤魚、大鵬鳥)是一樣道理的,這樣大家就懂得了!
        為什麼老天會發明了12生肖?是因為世人整天忙於形、名、聲、色,在追逐名、利、權、勢,這輩子沒有完成,不滿意,下輩子給你換個生肖,讓世人演不同的角色,繼續玩下去,世人才會有戲可看。世界為什麼會亂哄哄?老子第61章說:「大國者下流,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大國:文義為大的國家。有二個比喻1.居上位者或領導人。2.有錢人。小國亦然:文義為小的國家。比喻為1.居下位之部屬。2.沒錢人。俚語曰:「草蜢仔弄雞公,雞公撲撲跳」。北韓戲弄老美,讓老美撲撲跳;台灣弄老共,讓老共撲撲跳。公雞就是無法用腳去抓到蚱蜢,讓大國氣的牙癢癢的,弄久了,公雞一氣之下,甘脆鎮定下來不動,他的腳就讓你弄,不理蚱蜢時,就會以尖嘴對準蚱蜢身體一啄,草蜢仔就變成雞公的點心了。所以大國要謙下,包容並蓄小國;小國要尊敬大國,迎得大國的信任,才能和平共存。以此比喻長者要有長者的風範,讓晚輩能學習其風範;晚輩要能尊敬長輩,讓長輩認為晚輩可教。二者間不能沒大沒小,長幼不分,倫常亂了套(鴻鈞聖祖-即太上老君所說的:人發殺機,天地反覆-仙拼仙的結果就會拼死猴齊天的),天下就會亂紛紛。觀之將官與小兵,首長、主管與非主管或屬下,其風範與氣質就完全不同,道理在此。與會咬人的狗是不會吼叫的,見人就咬;會鬼叫、吼叫的狗,表面看起來是很兇,但就是不會咬人的道理相同,世人須知道此道理。
        莊子於外物篇提醒世人:「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利害相摩,生火甚多,眾人焚和,月固不勝火,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然,與燃同義。相守,相接觸也。流,熔化也。摩,交戰於胸也。火,內熾之焦火也。月,比喻清明之本性也。火,比喻利害之薰灼也。僓然,僓,同頹字,即崩壞或毀敗不振也。道盡,生理喪盡也。害者固然有害,利者卻未必有利。一切身外物及福禍榮辱,都是無定則的。如世人不懂得這些道理,而求妄想,致使利害交攻於心,焦火內熾,天和盡焚,最終是逃不了殘生傷性的悲惨下場,跑去跳樓、跳海、跳河、服毒、上吊、殺人、放火、舉火車輪…等等,或到老的時候,要死也死不了,要活也活不了(即老子第42章所說的:強梁者,不得其死。為人逆天行事、太狠、太絕、善於算計他人、拋家棄子…等等,於受到病魔折磨,痛苦難受時,想死以求解脫,但閻王爺不肯收時,則那口氣就是斷不了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老子把這些道理說給世人知道),插著鼻胃管來呼吸進食,於彌留時,二眼及嘴吧張開開的,不醒人事,已不會說話了,整個腦筋還在想著錢,想著財產還那麼多還沒有用,要怎麼處理?那就可悲了。
        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道盡了人一生之生、老、病、苦、死。其意境之高,有如瞎子在摸象,摸到小腿,感覺像蘿蔔、尾巴像竹子、嘴吧像雞籠、高興就好,但不照他們所說的故事去做,是會吃到苦頭的,但有去悟道總比沒有悟來得好,反正人都是會死的,且死法有百百種,不論怎麼死法?都是不呼吸,不吃飯,其結局是相同的。只是什麼東西也帶不走,只有帶走善與惡而已,於下輩子轉世為何種動物?就見真章了,是真?是假?還沒死的人還沒有看到,是不會知道的,但老、莊這二神仙級教父(老子第42章)權威人物,於故事中都是如此說的,信與不信?將來問閻王爺就知道了!但人已死了,知道了已經不會說話了,這叫「知者不言」,想見子孫,也只能以胡蝶夢莊周的方式為之,既使家財萬貫,富可敵國,那又有何用呢?這也不能要求每個人的觀念、看法完全相同,只要世人高興就好。但願大家都能平安無事!

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

有修道,親自實證與未修道,未經實證,來區分人對於生、老、病、死(懶惰病、不聽話、年改併發症的病因之認知)道學領悟之層級?

        老子第1章:「有與無,同出而異名」。第5章:「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第40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至樂篇:「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見談是非平等一文)。養生主篇:「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在宥篇:「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之謂至貴」。天地篇:「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千歲厭(食)世,去(離開)而上僊(仙境);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天道篇:「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外境與心智冥合為一,心一定 ,心就不會亂了),(萬物不能撓)而萬物服」。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物論:「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人生是一場大夢,是莊周夢為胡蝶與或胡蝶夢為莊周與?」、「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大宗師篇:「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老莊所說的每句話均為道學原理,也就是天道篇所言: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道學之博士、碩士、學士統稱為士,最高境界之層級為無極。這些原理、道理必須能懂,才有資格來解釋道德經,不懂這些道理所作的解釋則可稱為是假道學,尤其為什麼人生是如夢?於清醒時才知道夢境是假的!必須要搞清楚這些道理、原理。所以為什麼說道德經人人會解釋,但每個人的解釋都不一樣,且每個人都解釋的很有道理,就是因為修道的層級不同,功力就不一樣,所做出的解釋就不同,道理就在此!以下是將老莊所說的話之真義一一做說明,讀者可自行判斷之,才不致被假道學之人洗腦,自己被賣掉了而不自知,還在替人數鈔票!
一、有與無
道體為渾沌一團,係虛無之無極體,為一無有(無+有=無有,即什麼也沒有),以黑、白二個半月形代表陰、陽。道體靜極而動,此一無極體一動,即變為無與有分離,變成無與有,有(即太極),生出了天、地,此一天地為有,有即生萬物。故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動極而靜,動至極至又反回無極,再反(返)為無。所以說有與無,同出於道體,而異其名,者叫做玄。玄之又玄稱為妙,此妙則指天地根,為眾妙之門。學理之解釋是如此,但老子是以有與無來比喻人之生與死,其真義為:受胎出生來當人前,為一無有,什麼也沒有,看也看不到,由父母的精卵結合時所接收之氣,使細胞一再的分裂變化,變為胎兒形體,才變為有。胎兒出生,由嬰兒長大成人,到老的時候,不論是被上帝寵召?或被閻王爺點名?回去報到時,先經彌留階段,再二腳一蹬,伸直雙腿,把來出生當人時所吸取的那口氣也要吐出來,把氣還給老天,才不會呼吸了,再見了!把形體送去火葬場燒成灰,回歸自然了,又變為無。人是由無變為有,不想呼吸時,又由有變為無。所以嬰兒會光著身子出生來當人,也沒帶任何東西來這個世界;同樣的,不想呼吸,要回去報到時也不准帶任何東西回去,只有善惡隨身一起走,帶金銀財寶回去,陰陽不通,也不能使用,還會被盜墓者竊走(見外物篇:儒者發冢)。這就是有與無的真意(義)!由是觀之,從事道德經學理之學術研究與修道人修道所得之實務,二者之解釋完全不一樣,所以說要讀老莊哲學,必須學理與實務都要懂,才能知道他們所講的話的真意。道德經是體,南華經是用。道德經就很難懂了,更何況南華經比道德經更難上加難,所以說能懂得莊子南華經學理兼實務的人,世界上可去找找看有幾個人?這就是莊子為什麼會於齊物論說懂得他所說的弔詭言論的人,萬世之後只要能出現一個人,就算不錯了。道理就在此!可見莊子一書有多難讀?多難懂?但不懂其道理,沒有照他講的故事去做,又會吃到苦頭,這才是麻煩。
二、什麼叫有形?什麼叫無形?
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情:實也。信:實也。情、信二字相同,皆作「實」字解釋。具有真實之情境存在。人有形體,是人眼睛能看得到,手能摸得到之有形物。道也有形體,但就是人的眼睛看不到,手又摸不到的無形體,但又是確實在主宰著萬物,你說有這玩意嗎?又好像沒有;說沒有這玩意嗎?又好像有,這叫做玄。不然,癌細胞是從那裏跑出來的?人停止呼吸時,癌細胞又不見了,跑到那裏去呢?這就是無形在做怪!人也拿它沒辦法的。有情有信,無為無形。與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這二句話是相同的。情,實在也。信,經實證結果是真實存在之意。有情有信=可行已信。是說無形這個玩意,已經經過修道高人驗證是真實的。儘管醫學不相信此玩意,但還是以莊子說的算數!無為無形=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無為就是自然之意,即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有情而無形就要舉個例才容易懂,人出生來當人的出生四柱、八字都先天被定格了,變也變不了,要能改變命運,只有修道才能改變,光是靠改名、改運、祈福,這是從事此職業之人的謀生術,但一點用也沒有。因道於盤古開天前就已超越時間、空間,也可改變磁場(氣場),例如我們開車出去玩,車子停在停車場,改搭其他交通工具去遊玩,回來要開車前,總會先找找車子在不在?當你於遠處即已看到車牌號碼,確定車子停放的位置了,當快要接近車子時,怎麼發覺車子不見了?心裏急得團團轉,滿頭大汗,心想是否碰到鬼?車子明明在的,就是找不到車子。沒錯,是碰到鬼,這是什麼原因?老天剛好於你要牽車時,改變了空間,所以你的眼睛就看不到你自己的車子,心想是否我看錯車牌?在找不出原因時,才發現車子就在自己身旁,真是氣死人。此道理觀之車禍現場,也是一樣,於附近的人都看到馬路直直的不開,為什麼要開去撞電線桿?原因就在此,人沒修道,命運就跟隨著人在走,當天上帝要寵召,你開車或騎車時,突然來個空間轉換,眼睛就會將馬路看成電線桿,將電線桿看成馬路,踩油門加速往前衝撞電線桿,就嗚呼!哀哉了。人一死掉,人是躺著直直的,凡間也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但空間(念頭)一被轉換,人的靈魂就跑到地獄或天堂去了,原理就是如此!為什麼好好的一個人會發瘋?會得躁鬱症?憂鬱症?拿刀殺人、放火?無形的氣場在作怪也。這就是無為無形,可行已信,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的道理與原理。
三、什麼叫做獨有?出入六合,遊乎九州是什麼意思?
能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文義上依齊物論及徐無鬼篇之解釋,六合之內,是指塵世。六合之外(遊乎九州),是指沒有俗塵干擾的至虛之境(人世以外的事,聖人把他卡住,不去談論;人世以內的事,聖人只是應付應付說說而以,不會去評論是非),即已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修道高人也。此種高人出入於六合、九州,均可適應,凡人也看不出他是修道高人。能獨力與大道往來,能以心法之心電感應,與天地鬼神對話,不必經過禱告、祈福、作法、畫符,這是他特有的能力,所以稱為獨有。具有此獨有的功力,須依庚桑楚篇第5節規定之資格須先能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行。這種修道高人就具有能獨立與天地往來,能獨行時,才算是至高無上的尊貴,是為真正的大人,一般修道人就無此功力。前已言及修道是要經過磨練,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一切事就能順著自然,最壞也不過是如此而以,此親自被磨考,由實證得來與未經證實,道聽塗說而來之觀念、見解完全不同。世人不可羨慕別人是以什麼方式,竟然有辦法修至無極境界成為高人?眼前於台面上看他是修道高人,於其未修道前,台面下別人所看不到其所遭遇的心酸血淚,必定須受過相當的煎熬,苦到、衰到連吐一口痰,不小心被雞吃到,連雞也死掉的困境(就是讓王篇所形容的: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决。連小偷到他家裏要偷東西,一看其困苦之狀,也不想偷,也沒得偷,調頭就走之淒涼情境),外人是看不到的。最慘的是被磨到家破人亡,走頭無路,一無所有,已大死一翻了,老天如此對待他,也不感覺是殘忍,為了要活命,沒有被打倒,又還能活的好好的,如此,才能進入修道階段,並非你日子比較好過了,想去修道,假日時至教堂、佛堂、道場,修心養性,希望能成修道高人,如未通過「損之又損」的這一道關卡的考驗,頂多算是去度度假而已,想要修成道,門都沒有。修道前所遭遇的苦難與修道後的二袖清風,此二種情境,他都被磨練過,就具備了修道的資格要件。也就是最壞的與最好的,他都已遭遇與享有過。以此來比喻修道高人好、壞都能適應之意!所以說修道是門孤獨、寂寞的行業,也就是因為有受過此種磨練,平常才能上天堂玩,享受無極仙界之情境,也能跟凡人一樣相處在一起,不論是上大飯店或在家吃剩飯、剩菜,啃蘿蔔乾,照常能適應,因為最壞也不過是如此而已,才符合自然。這叫出入六合,遊乎九州。
四、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真意為何?
為善無近名:以白話來說是掛羊頭,賣狗肉、混水摸魚也。表面上是在行善,但行善中又暗藏著在求名、求利,剛好處於二者間之模糊地帶,說是完全在行善也不太對,說是完全在求名也不太對。就是以行善之名在打迷糊仗就對了。為惡無近刑:白話所說的壞事做多了,或夜路走多了,總是會碰到鬼之意也。賺黑心錢、偷工減料、官商勾結、賺不義之財、善於算計他人、逞凶鬥狠…等等,總有一天會住進看守所之意,也就是老天是有長眼睛在看世人的一舉一動之意。緣督以為經:順著督脈,經常保持體內經絡虛氣之暢通也。經絡之氣暢通,人就不會有病痛。經絡之氣阻塞不通,就會今天這邊痠,明天那邊痛,整天都在吃藥。常見的四十肩、五十肩、板機指、閃到腰、拐到腳、落枕,雖然不是病,但就是夠你難受的,這就是不能緣督以為經所致,也是以痛來還債用的,慢慢的痛,債就慢慢的還。一般類此毛病,只要太和氣一到位,不必十分鐘,痠痛馬上不痛,但是要找到具有太和氣之功力之人,不好找喔!既使找到,他願不願意替你動手?這才是問題,如果他肯動手,痠痛馬上好,但會得罪到冤親債主,會替別人背債的,除非是自己的直系血親,因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都能獲得庇蔭,經過他的手指頭按一按,妖、魔、鬼、怪,就自動逃之夭夭,馬上不會痠痛,就看有無此功力而以。
五、鬼不祟,魂不疲。是什麼意思?
鬼,即靈也。因為修道高人,精、氣、神寶滿,心定了,心不亂,所以妖、魔、鬼、怪,不敢靠近他的身體,靈沒有被外在之邪靈做怪或干擾,才是正常的人,一受到邪靈作怪或干擾時,好好的一個正常人就會自言自語、為非作歹、小孩明明不對,家人怎麼勸,不聽就是不聽、整天不做事,只伸手要錢、在外面鬼混、遊手好閒、殺人放火、拋家棄子找新歡、當流浪漢、得到神經病…等等,就是其鬼(靈)作祟,都是社會問題,無法解決,這些毛病無藥可醫,有藥醫也醫不好。不受外靈干擾,他的魂就不會疲勞,一受干擾,就會不想做事,不會積極上進,俗話稱為得到懶惰病,無競爭之動力,不會向前行,只會倒退嚕,土話為:坐吃等死,醫學那麼發達,但到目前為止,也尚未研究出醫治懶惰病及不聽話的藥出來,要如何解除此疑問呢?很麻煩,問題就出自於此。這些問題世人很少知道,只是知道錢與藥而已,但天道篇、刻意篇已說的很清楚,只是世人不解其義,縱然知其義,也認為是迷信,只認為鈔票、醫藥才值得相信,這樣誰也救不了誰,是很麻煩的事!相不相信,並無拘束力,由自己判斷,但原理就是如此。體力充沛(即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之意。也就是秋水篇所言之:東海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水位上升);八年七旱,而崖(海岸的水位)不為加損(水位下降)。海水不因大洪水、乾旱的影響而有所增減,就是此道理。
六、北冥有魚、南冥及天池是為何指?
古時皇帝的住宅是坐北朝南,南,代表光明;臣子的住宅只能坐南朝北,北,代表陰晦。臣子的房子敢蓋坐北朝南,是會抓去砍頭的。以此,北冥比喻為積陰德;南冥比喻為朝向光明。魚,是修道高人的代號,並不是我們所吃的魚。天池,文義上解釋成天上的池塘。蓮花會從池塘長出開花而不染,很美,以此比喻為極樂世界或天堂、天國,是天然之大修道場,也是帝鄉,皇帝的故鄉。此皇帝是應帝王篇所稱之修道高人修至相當於帝王的層級之人,將來靈魂所要住的地方(即。。宮、。。殿,如雲霄寶殿、紫霄宮、承皇殿)。
七、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是在比喻什麼?
天道篇在講大道的尊卑先後秩序,是要世人修道時要效法大道的秩序,不要把先後秩序搞亂了,本來兒女要孝順父母,孫子要孝順祖父母,不能搞成父母孝順兒女、孫子。居下位的人要事奉上位的人才對,並不是居上位的人要賺錢來養下位的子孫,果如此,不就變成真正的孝順兒子、孫子了?生前先孝順兒子,將來死的時候,訃文才會給你印上孝子、孝孫?生前如未孝順兒子、孫子,將來訃文或許不印上孝子、孝孫,只印上子:。。。,孫:。。。,省掉一個孝字?那就麻煩了。其實孝字,是古字喪字的破音子,表示披蔴帶喪之意,如將訃文的孝子、孝孫的孝字,歪解為父母孝順的兒、孫,也是一種反諷,如此倫常就亂了。為什麼現代人喜歡將年老行動不便的老人送去養老院、看護中心,花錢請人照顧,自己在家裏孝順兒子、孫子,養養寵物,孝順有加,有錢就出國玩玩,寧願將老人丟著,不肯帶老人一同出國玩,那生小孩要幹什麼呢?為何會如此?把秩序搞亂了,所以就會有因財產問題,父殺子、子弒父,兄殺弟、弟弒兄之亂倫問題的發生,將來同性婚立法通過後,就更無倫常可言,倫理、道德全毀時,就無藥可救了。由嫁女兒漸漸演變成嫁兒子,同樣是把秩序搞亂了,這句是很哀怨,無奈的話,世人須要省思此句話的道理!
八、為什麼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齊物論說:「大仁不仁,仁常而不成」。仁者會有一偏之愛,對特定族群特別關愛,不能像天地養民一樣的州遍,一視同仁之故也。人過著物質困苦的生活,必須要修道,以精神糧食來補其不足,才能知足常樂,聖人(修道高人未修道前也是一樣苦哈哈,他也是經過損之又損,磨練再磨練的這道關卡的),窮人不可能不修道,靠施捨、救濟,來改善生活是不可能的,因為聖人也是苦過來才成聖人的,不可能天生就是聖人,所以聖人看待凡人所受的苦,都認為是俗事,凡人是要去修道,才能改變命運,先苦後甘,修成聖人,就能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必受命運的支配,原理就是如此。
        綜上所述之道理,世人可自行測試這些道理中能搞通多少?就可測出修道高人的層級數,國家就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也就不會有統、獨,藍、綠,黑、白之爭了,不然執政者不論親中、親日,都會被反對黨批評為賣台,整天於媒體吵吵鬧鬧,砍掉公教人員的退休金後,在職的公教人員也跟著擺爛,物價齊漲也沒人想管,任憑長官出醜下台,而在後面看笑話,反正工作再怎麼認真,將來退休時一樣會被打入為米蟲,一點尊嚴也沒有。如此!有幾個人願意為國效忠呢?毀了國家的棟樑,才是大問題,要做事的公務人員擺爛,當官的政治人物不做事而專搞權力鬥爭,最後必萬物齊漲,社會問題一大堆沒人想管,那全民就遭殃。年改的併發症慢慢的在顯現出來,要怎麼辦呢?這二、三年,就不知道要怎麼過?也只能看著辦,那又能如何?大家同坐在一條船上,命運共同體,國運走到如此地步,每人都有責任,怪誰都沒有用。不然也只能靠老天保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