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8日 星期四

為什麼老子(太上老君)所闡述生、老、病、死之「道德經」,人人都會解釋,但每個人的解釋都不一樣呢(差別在於有無懂得無形之自然法則-要相信道學或醫學)?

      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與一個中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簡稱台灣)呢?是同一道理。也許二個都對,也許二個都不對?一個解釋成中國,一個解釋成台灣。同謂之玄之道理相同,那到底一個中國要怎麼解釋呢?是指統一?還是指獨立呢?只有去問老聃與莊周,才會有答案,他們才會解釋,以他們的解釋為準。也只有能主宰宇宙、萬物的「道」,才會知道。凡人也只能與解釋道德經一樣,每人都會解釋,但每人的解釋都不一樣,而且每個人的解釋都很有道理,也都認為自己的解釋才對,都不得罪於人,又皆大歡喜。這就是修道的層級不同,功力不同,對人生真相覺悟程度之不同,所為之解釋就會不一樣,也惟有老、莊才有此功力。要解釋道德經,至少必須先搞懂第14章:無形之原理。因為道是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而是真實存在之無形物,與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之有形物是相對立存在的。如不懂得什麼叫無形?那想要去解釋道德經,常常會走鐘,有時解釋得會讓老子笑掉大牙的(依秋水篇第4節所述: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則陽篇第11節所述: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道;言而不足,則終日言而盡物。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非言非默,議有所極)。與佛家之金剛經性與相,字字句句含無量義,深度無止境一樣,從少至老讀的都是同一本經書,而且沒有第二本,是在教道德、教智慧,字字句句都可由不同之境界去作解釋,境界越高,就解釋得越深入,有與無,同出而異名。與醫學:須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完全是不相同理論的。兩種理論都對,只是要從什麼角度看事情而已!如果想要知道生、老、病、死、消災、解惑、不想生病,就要相信道就是自然法則(無為),本來就是這樣,不是什麽人所發明的(佛學稱:法爾如是)。為人處世就要體悟齊物論第4節:五臟六腑相互合作無間,身體就不會生病、家庭和睦平安、子孫有智慧,也可避開災難之好處,只是沒錢可賺而已,可是社會一團和氣,想要得到這些好處,那就要相信道學;如為人處世奸詐、陰狠,各懷鬼胎,事事向錢看,就如同五臟六腑不合作,相互爭功、相爭,內臟不和諧,身體就會生病,也不可能得到這些好處;如果事事向錢看,只相信鈔票,為人處世僅認錢不認人,以為鈔票、權力最可愛,認為修道是迷信,等到生了病以後,再拿錢找醫師看要如何醫治?不要迷信,那就要相信醫學。兩者,也沒一定標準答案!相信自然法則(道與德相互動)就不會生病,生病的人少,醫院也會沒病患,醫師就要喝西北風;反之,相信鈔票、權力,醫院就生意興隆,如何為宜?靠個人自己的抉擇?也一樣沒標準答案;要知道生老病死之原理,就要去體悟秋水篇第3節:人生無常之道理。懂得萬物一體、萬物平等之道理時,不要說會偶而生些小病,要生大病也難。憂慮會使人老,整天活得很快樂,沒有憂慮,人就不會老,與生病之原理相同。道體靜時稱為無;動時稱為:有。有與無都稱為:道。故同謂之玄,所以莊子才會於天運篇說出: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而不得罪於人。與齊物論所說的: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出於是,是亦因彼。的道理相同,凡人要怎麼解釋都可以,但最終的解釋要以老、莊的解釋才對,世人縱然有飛天的本事,也敵不過老天的「天地一指」的功力,老天的大筆一揮或打個噴嚏,凡間就天翻地覆了(白話所說的:仙拼仙,拼死善變之猴齊天)。修道有正亦有邪,要能瞭解道德經,至少應將第14章:夷、希、微、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所闡述無形之原理及第73章:因果報應搞懂,先懂得無形(秋水篇第4節:物之所不能分也)、有形(人眼所看得見之有體物也),才能真正懂得道德經,不然就如同將留聲機之轉速轉錯(如同電視記者採訪時,將受訪者之聲音變聲處理)聲音失真(走鐘)一樣,聲音變調,聽起來就怪怪的,說解釋的對嗎?又好像不對;說不對嗎?又好像對,常使老聃背黑鍋一樣之道理。那無形又是怎麼樣的概念呢?以最簡單的白話來闡述就是:人的眼睛所看不見,而此看不見之無形又是在主宰整個宇宙,這叫做自然,依此自然在運作,稱為自然法則。我們於社交場合聊天中偶而會聽到說某人的道行很高、某人德性很好,只知其然,但不知為什麼某人的道行會很高?德行會很好?就是不知其所以然,要知其所以然,就必須要修道才知道,齊物論第7節說:道行之而成。行:實踐也。修道(先讀理論)後,要用之於日常生活,反復去實踐、力行,作好榜樣給別人效法、學習(實務)。所以修道只修理論起不了作用,必須懂得理論後,拿來用之於日常生活,能力行才能起得了作用。此處之「道」是指修道,並不是指道路;「行」應解釋為實行,不能解釋為走路,否則會走鐘,對於何謂道就會似懂非懂。某人之道行很高,只知其然,但為什麼會很高?則不知其所以然,其所以然為:其修道已將其靈性修的很清淨、靈體之靈性功力修的很高、很成熟,於無形中之位階、官階很高,身上都有保護神跟隨保護著,這種靈性高的人是得罪不得的,不要看他都獨來獨往,他們的靈是通天的,一得罪,老天就會找上門的。於人眼所看不見之無形界中,遇見位階很高之靈,就會肅然起敬,高位階的靈講的話,低位階的靈就必須要服從,要聽命令行事。就如同有形之世間人:1.小兵遇到穿制服之軍官、將官會自動立正、敬禮。2.警員遇見警官。3.科員遇見長官。4.學生遇見老師會自動說:老師好。5.歹徒遇見檢察官。6.員工遇見董事長、總經理,都會自然肅然起敬之原理相同。不必特別去教,自然就會,這是人自然之反應,是因為氣質、位階、權威不同之故也,這叫自然,依自然去行事,稱為自然法則。依史記記載,老聃於著作道德五千字後即出關而去,並未對其著作做解釋,坊間的解釋是後人依其著作研究出來的,而其著作每節之真義為何?是否望文生義?解釋有無走鐘?也沒人知道,其真意及意境必須以其大弟子莊子所著作之南華經為準,猶如孔子之學說,須以其大弟子孟子所作之解釋為準,道德經之真義本身已很精深,不好讀了,而南華經更難讀,讓人摸不到邊,莊子於在宥篇已道出:要能搞懂經中之真義、意境,領悟力很強的人,最快也要花19年的時間,所以世上沒幾個人懂,但是不讀莊子南華經,就無法避開人間之苦難,所以說,此書雖難讀,亦不得不讀,知多少,獲利多少。用白話文來解釋大家都會知道:道德經只有81條經文,猶如憲法只有175條條文一樣,正科法律系取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會懂得憲法;非正科系或其他學系之學生也會去讀憲法之175條條文,看起來很簡單,多讀幾次,就能把條文背起來,也都會解釋憲法,也懂得憲法,但未讀民法、刑法、行政法,不懂得法律之原理、原則及可否溯及既往?但懂到什麼層級?這就是學問。所以才有那麼多洗學歷之假博士。其實要懂得憲法,必須先懂得民、刑、商事、行政法等等相關之法律,才能搞懂憲法之真諦,所以為什麼只有大法官才能解釋憲法?道理就在此。同理,要解釋老子的道德經之前,要先搞懂莊子之南華經內篇、外篇、雜篇、陰符經、清靜經、日用妙經諸經之經義(如同民、刑、商、行政諸法律),才有能力去解釋道德經。而要懂得南華經最少須修到士字輩、大字輩、玄字輩之修道高人,才能去解釋道德經。道德經如同憲法,懂得道德經(道德天尊所著)才能懂得神仙(老子-即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三位一體之統稱,其老師就是凡間所說的太上老君,即道之化身,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鯤漁、大鵬鳥,如同懂得金剛經、地藏經、華嚴經,才能推敲到願解如來(成佛)真實義像是在先學瞎子摸象,摸摸大腿、鼻子、尾巴像什麼東西?不然就如同不是法律系,未取得學位,連象都沒有摸過,也沒見過,也會解釋憲法(大象、如來、太上老君、鯤魚、大鵬鳥)是一樣道理的,這樣大家就懂得了!
        為什麼老天會發明了12生肖?是因為世人整天忙於形、名、聲、色,在追逐名、利、權、勢,這輩子沒有完成,不滿意,下輩子給你換個生肖,讓世人演不同的角色,繼續玩下去,世人才會有戲可看。世界為什麼會亂哄哄?老子第61章說:「大國者下流,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大國:文義為大的國家。有二個比喻1.居上位者或領導人。2.有錢人。小國亦然:文義為小的國家。比喻為1.居下位之部屬。2.沒錢人。俚語曰:「草蜢仔弄雞公,雞公撲撲跳」。北韓戲弄老美,讓老美撲撲跳;台灣弄老共,讓老共撲撲跳。公雞就是無法用腳去抓到蚱蜢,讓大國氣的牙癢癢的,弄久了,公雞一氣之下,甘脆鎮定下來不動,他的腳就讓你弄,不理蚱蜢時,就會以尖嘴對準蚱蜢身體一啄,草蜢仔就變成雞公的點心了。所以大國要謙下,包容並蓄小國;小國要尊敬大國,迎得大國的信任,才能和平共存。以此比喻長者要有長者的風範,讓晚輩能學習其風範;晚輩要能尊敬長輩,讓長輩認為晚輩可教。二者間不能沒大沒小,長幼不分,倫常亂了套(鴻鈞聖祖-即太上老君所說的:人發殺機,天地反覆-仙拼仙的結果就會拼死猴齊天的),天下就會亂紛紛。觀之將官與小兵,首長、主管與非主管或屬下,其風範與氣質就完全不同,道理在此。與會咬人的狗是不會吼叫的,見人就咬;會鬼叫、吼叫的狗,表面看起來是很兇,但就是不會咬人的道理相同,世人須知道此道理。
        莊子於外物篇提醒世人:「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利害相摩,生火甚多,眾人焚和,月固不勝火,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然,與燃同義。相守,相接觸也。流,熔化也。摩,交戰於胸也。火,內熾之焦火也。月,比喻清明之本性也。火,比喻利害之薰灼也。僓然,僓,同頹字,即崩壞或毀敗不振也。道盡,生理喪盡也。害者固然有害,利者卻未必有利。一切身外物及福禍榮辱,都是無定則的。如世人不懂得這些道理,而求妄想,致使利害交攻於心,焦火內熾,天和盡焚,最終是逃不了殘生傷性的悲惨下場,跑去跳樓、跳海、跳河、服毒、上吊、殺人、放火、舉火車輪…等等,或到老的時候,要死也死不了,要活也活不了(即老子第42章所說的:強梁者,不得其死。為人逆天行事、太狠、太絕、善於算計他人、拋家棄子…等等,於受到病魔折磨,痛苦難受時,想死以求解脫,但閻王爺不肯收時,則那口氣就是斷不了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老子把這些道理說給世人知道),插著鼻胃管來呼吸進食,於彌留時,二眼及嘴吧張開開的,不醒人事,已不會說話了,整個腦筋還在想著錢,想著財產還那麼多還沒有用,要怎麼處理?那就可悲了。
        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道盡了人一生之生、老、病、苦、死。其意境之高,有如瞎子在摸象,摸到小腿,感覺像蘿蔔、尾巴像竹子、嘴吧像雞籠、高興就好,但不照他們所說的故事去做,是會吃到苦頭的,但有去悟道總比沒有悟來得好,反正人都是會死的,且死法有百百種,不論怎麼死法?都是不呼吸,不吃飯,其結局是相同的。只是什麼東西也帶不走,只有帶走善與惡而已,於下輩子轉世為何種動物?就見真章了,是真?是假?還沒死的人還沒有看到,是不會知道的,但老、莊這二神仙級教父(老子第42章)權威人物,於故事中都是如此說的,信與不信?將來問閻王爺就知道了!但人已死了,知道了已經不會說話了,這叫「知者不言」,想見子孫,也只能以胡蝶夢莊周的方式為之,既使家財萬貫,富可敵國,那又有何用呢?這也不能要求每個人的觀念、看法完全相同,只要世人高興就好。但願大家都能平安無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