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觀風向、嗅味道,察言觀色之涉世哲學。
老子第23章(同道章):「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與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莊子人間世篇:「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葘人者,人必反葘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厲心。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形莫若和,心莫若就…」、應帝王篇第7節:勝物而不傷。依說文解字法為:老子同道章:世間罕聞之言,狂風不會刮一整天,暴雨不會下一整個日夜,是什麼原因造成狂風暴雨呢?是天地。天地所造成之自然現象,尚不能長久持續,何況是世人呢?莊子人間社會篇:古時之修道高人,須先充實自己之道德,才有能力去幫忙別人。自己還沒站穩,怎麼有時間去揭人瘡疤!你會害人,別人一樣也會反過來害你。所以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叫做越幫越忙。你開始順著他,以後就一直順者他,你如果尚未取得信任就直言不諱,必會死於暴君之前的!好名的人,就會互相傾軋;智巧的人,成為鬥爭之器具。這兩者都是凶器,不能作為處世準則。言語,就是風波。傳達語言,則有得失。風波容易流動,得失容易發生危險。所以憤怒之發端沒有別的原因,都是由於花言巧語偏激失當所引起。動物要死的時候,情急就會亂叫,動怒時就有害人之心了,事情做得太過分苛薄,則別人會起報復之心,而他自己還不知是什麼原因。意思大概如此。
接下來就進入意境了,希言自然 ,所謂希言:真正之自然是世界很少聽到的話(罕聞之言也),所謂自然是不牽強,不造作,不悖事理,也就是無為(無心),今之人,如好辯,辯白為黑,抑是為非,言行不一,自以為是,事理不和(有心)而至敗國亡家,傾身喪命者,係因不自然之故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飄風:飄蕩暴怒之風也。驟雨:急促之雨也。天地之氣,陰陽相得者,則為自然之道,下者自然之雨(即風調雨順也)。陰陽不相得者,不是自然之道,則為飄風驟雨,雨勢不能持久,驟雨是在洩天地暴怒之氣,機回氣敗,未有不倏倏然而止之者(氣消了,雨就停了)。其真義是在比喻人語言失和,以致暴怒大作,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是比喻人生氣時,就會不擇手段,氣消了,就沒事了。天地如自然,則陰陽兩合,艷陽高照。不自然,就飄風驟雨。也是比喻人壞事做多了,會轉為因果報應,飄風驟雨雖是天地所為,氣盡力竭時,未有不反為晴朗的,天地尚不能久,人事之不自然,豈能長久乎!天地陰陽不合之氣消了,就自然了。人報應了,已贖罪了,也就自然了之意。亦比喻人如不照倫理,天就不照天理,短暫之天災、地變、疾病就會接踵而來。莊子之人間社會篇:古時候之修道高人,須先充實自己之道德,才有能力去幫助別人,所存於己者未定,是說不秤秤自己有幾兩重,德行如何,還想替人打抱不平、當和事佬,或去揭人瘡疤之意。你會害人,對方一樣也會反過來害你,別人也會害你的,一山比一山高,所以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叫作越幫越忙,或火上加油,或言者無心而聽者有意,連詞句、語句之尾音高低,也會改變原意,而把事情搞砸了。本來要當公親,反而變成事主,你如果要談事情,除非雙方平常交情不錯,可另當別論外,如果雙方是素昧平生,平常無私交,尚未取得信任,能使對方認為你是夠分量,足以信任,靠得住前,就直言不諱,單刀直入,你就必定會死於正處在氣頭上之人(暴君),而你又揭他瘡疤,必會死在被揭瘡疤之人之面前的!對方不先揍你一頓才怪。好名的人,就會互相傾軋;智巧的人,會成為鬥爭之器具。這兩者都是凶器,不能作為處世準則,是不好玩的。事情會起風波,都是因說話所引起,傳達語言,則會有得失,傳話多一字、少一字,或多一句、少一句,就如同風浪一樣,會使人不可捉摸。人會忿怒發作,不是沒有原因的,話太多、放話、無中生有,話離題太遠,就容易發生危險的。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厲心。是在比喻人在生氣或急迫時,口就不擇言,口出惡言,相罵就無好話,先罵再說。好名的人,就會互相傾軋;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是在比喻做人、做事做得太絕時,或政府不依法而強徵土地,又天賜良機,趁人不在家時強行拆屋,連旁人、老天也看不下去,路見不平就會拔刀相助,會想辦法替被害者出氣,在別人之地盤內使不上力時,會退一步,轉個彎,換一個跑道,找別的地方做為破口,一樣會攻入其核心,會使你想不透本來一切照計畫執行,為什麼到最後關頭會變成這樣?變成難善了,係人算不如天算之故也。作者於尚未寫作道家思想(學說)實務前,太上老君於晚上第一次來靈學教學時就是教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句經文,聽完課後不當一回事,未作筆記,過了一天,記憶就消失了,也不曉得自己是老君之門生(學生),上課時顯現出來的老君看不清楚其面相,只能看到側面、背影;經過約一星期又來靈學教學,教秋水篇第2節:井蛙(井鼁)、夏蟲時才感覺出來是太上老君真的來教學,因學生要認真聽課,對於教的比較深奧的地方就準備紙筆置於床頭,馬上記在紙上,於隔天趁記憶尚未退去前,就要把上課內容寫成文章送雲端儲存,與讀者分想,所以大法士所寫之道家學說實務是太上老君所教的,是天下第一人,無庸置疑,所以所寫之文章不能有誤,故責任重大。
舉世古今之人,未明大道之原,固執己見,互相是非,皆未能悟大道,以一曲之學,固執不化,迷其真宰,妄執我是,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是井底之蛙,都說別人是井底之蛙,自己看自己,越看越偉大,此悲世之迷而不解。世事不可以有心而為,不是輕易可涉,若有心求名利,恃才妄作,未有不傷生害性者也,故不可不安於命。處於亂世,若要遠離禍害,非得冺滅聰明才智、求功名之心,做到虛己順物,以修為(心齋,以心來吃齋),才能虛靜應物,以不才為才,以無用為大用,才能全身、全性。此為莊子人間世篇涉世之哲學重點所在,其餘就不再一一闡述,讀者可自行慢慢去悟,悟多少算多少,有百利而無一害。本篇就老君教人處世(事)要能察言觀色,不但相由心生,人的喜怒哀樂都會顯現於臉上,所以在職場上、交際應酬、親朋好友相處,就要學會看人眼色這一招,成語為:氣氛、氛圍。白話為:觀風向、嗅味道。不管有所求於長官、長輩、親戚、朋友幫忙時,要看時機,於其心情很爽時才能提出要求,事情一定能辦成,很快就會得到幫忙;如不懂此竅門,有事想求人幫忙時,只考慮到自己的需求,不會看人眼色,如長官昨晚跟老婆吵架或被其長官K得滿頭包,氣尚未消,臉色還很不好看,自己就傻呼呼的去找長官幫忙事情,一定是被臭罵一頓,跟本得不到幫忙。所以為人處世必須懂得此句:察言觀色、觀風向、嗅味道之老莊哲學,也要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才行。作者於與部屬閒聊或聚餐聊天時,偶爾會與部屬開開玩笑,問問他(她)們有沒學到觀風向、嗅味道、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之功夫?他(她)們也很老實的說,至目前為止只學會拿得起,至於看得開、想得通、放得下、觀風向、嗅味道則還在學習階段,這些道理,俚語稱為:目頭巧、不會蓋頭、蓋面(即學會了觀風向、嗅味道)之道理。學會了這些道理,保證年年考績甲等,不會考鴨(乙等),如不懂此道理,凡事只考慮自己立場,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與化糞池之石頭一樣,又硬又臭,考績當然會乙等,升遷也無望。但腦筋也不能太聰明,一心想巴結長官,求得長官之信任,與長官同流合污,如此,也很麻煩,還要學得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之竅門,只同流不合污,才能勝物而不傷,不然雖然成為長官之心腹,但於大難臨頭各自飛時,也很容易成替死鬼,這些道理,莊子也沒明說,只以說故事之方式,列於經文中,於讀者自己去領悟,這叫做修道。能知道這些道理,比鈔票還有用,敲木魚、唸經也比不上悟性的!
時值癸巳年末,甲午年至,依無極之原理,社會之昏亂已亂到極致了,即將轉回好運勢,但在這轉折之一年,不會太平順,莊子心中對眾生寄寓無限之心酸,要眾生能悟大道,順乎自然,不要再違反自然了,才能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此是要依眾生各人之造化而定的。作者在此順便向讀者拜個早年,願天佑台灣,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甲午年個個能行大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