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地與萬物—萬物平等理論(天地一指也,祖先之風水寶地是其生前之德行所得來之利益-不馮其子,靈公得而里之)。
齊物論:「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天地篇:「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於德而成於天」。要瞭解莊子此二段文義,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就不容易了,要悟出其真意,則難上加難;可能悟得走了樣,功力不高的,可能悟得牛頭不對馬嘴,而貽笑大方。先說彼與此,彼,代表是,此,代表非,為什麼有是非之爭,是人想出來的,依莊子之理論:是,有是的道理,非(不是),有非(不是)的道理,因每人所處的環境、立場、角度、觀點之不同所致,故有譽堯而非桀之言論(你說他不對,他說你不對,事實上沒有誰對,誰不對;也許二人都對,二人都不對;二人各讓一步,則二人都對;互不相讓,則二人都不對)。接下來再說指與非指、馬與非馬,指(馬)比喻為正面,非指(非馬)比喻為反面;如解釋為指頭與非指頭,馬與非馬,即為望文生義,看圖說故事也,解釋走了樣了。
接下來就進入主題之意境了,此節是在闡述老子第二章(觀竅章)之相對論,天下事物是相對存在,故有有,就有無、有難,就有易、有長,就有短、有高,就有低、有音,就有聲、有前,就有後、有人,就有鬼、有神,就有棍、有妖,就有魔、有鬼,就有怪,是要世人安於本份,各司其職,才不會起紛爭;此為自然平衡法則,為中天管理萬物之法則,中天又歸理天來管,天地管人,道管天地及神佛,即上司管下司、鋤頭管畚箕,層級節制也,以保持平衡,至於為什麼要如此規定?是天律,人所不能知,此謂之玄。太上老君曰:老君修得以炁分身,一體玄功各揚名,同拜鴻鈞修道德,原是一炁化三清;元始天尊曰:先有盤古後有天,元始更在盤古前,何以會如此玄及如此久遠?全是道之炁化(中國人說是炁,外國人說是磁場)在運作之結果,讀者如不信,可去請教老君。而天地又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又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故萬物都有自己求生之本能,無法適應生存法則就會自然被淘汰,故眾生要有自己之中心思想,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被人利用,等到沒有利用價值時就被人一腳踢開,到時才來怪天怪地,怪誰對不起我,已經太晚,來不及了。於自然之生態平衡失調或嚴重失衡時,天地就發出警訊,天災、地變、傳染病毒就來了,給眾生收收驚,看眾生聽不聽老天的話!
彼,是一個是非;此,也是一個是非。是,有是的道理,不是,有不是之道理,比喻各人之立場、觀點不同或利益衝突而產生是非。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是比喻涉及是非之言論不要直接了當的直接說出口,因以正面說法比較容意得罪人,如以反手拍反面的說法,一樣達到正面說話之效果,也比較不會得罪人,以指桑罵槐,沒有明罵,聽的人聽了就知不好意思了,聽的人心理會想,好家在沒有罵到我,以迂迴之方式罵人,被罵的人不會生氣;說更白一點,要罵一個人先誇獎他,說他好話,先給他屁股翹起來,等到他聽得很高興時,再虧他,如於某個地方再加強一下會更好,對方絕對不會生氣,也就不會有是非之爭或結怨,此為鎖螺絲理論,也是既罵人又鼓勵人之方法;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指馬之非馬也;也是做如此之比喻。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是比喻天地雖大,以道之立場觀之,不如一支指頭的大而已;萬物雖眾,不如一匹馬毛之多而已(比喻萬物眾多如馬毛,稱之為眾生,以悟出萬無平等)。逃不出如來佛之手掌心之典故,就是比喻此,云云眾生、萬物,世界有幾億人口要怎麼管理呢?就是以一指、一馬之原理來管理的。一:即道也。指:主導、導引也。馬:比喻萬物。天地、萬物,均受道之主導、導引也。亦即天意在導引民意。達生篇言:夫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萬物受天地之化育,故人不可不尊天。天即自然。要順應自然法則,不可逆天去違反自然法則。不只是人間有使用電腦,老天之電腦容量、記憶體不知比陽間大幾倍,且老早就有雲端科技了,以人影來管理眾生之善與惡、男代表陽,女代表陰,男就是男,女就是女,怎麼男人可娶男人為妻、女人可嫁女人為夫?於西方國家主張男女平權之國家中,法律允許同婚,就表示世人比老天還大,大大的在違反自然律,與老天作對,教壞囝仔大小,敗壞社會風氣,製造愛滋病,人不依倫理,天即不依天理,既然世人要亂搞,老天也亂搞時,當世紀傳染病毒來襲時,後悔就莫及了,到時找阿門、阿拉、阿彌陀佛、瑪莉亞幫忙,也幫不上忙的,如由搞同性戀的國家人民來自己來承擔苦果還好外,如還傳染到他國,則罪孽就深重了。世人就是無法以影子、陰陽、五行來管理人,如此就知是人厲害或老天厲害。
天地篇: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天地雖大,但四時有序,能均勻化育萬物,老天要下雨,整個區域下雨,不會其中某一區塊不下雨,要出太陽,整個區域出太陽,不會其中某一區塊沒陽光(普遍、圓週,即天地一指也。指:同旨字。同一意義也);萬物眾多,老天管理萬物之方法是一致的;眾生眾多,是以其真性在主宰其心靈。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是比喻眾生之真性是源自於其前輩子修道之所得而來的,其道德之所得是天生所形成的。為什麼一同乘遊覽車旅遊,發生車禍時,有人幸,有人就不幸?為原於德而成於天,之故也:不然逍遙遊篇莊子怎麼會說: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其祖上積德不厚,已自身難保了,無力庇蔭子孫也;同樣一間房子,有人住的不安寧,換一個人去住,則住的很安寧!同一公墓之墓地,有人之後代子孫不安寧,換別人埋在同一墓地,其後代子孫則很安寧!這要去問莊子為什麼他特別知道,而於則陽篇說:不馮其子,靈公奪而里之?此謂之玄。水之積是比喻心性,風之積是比喻德性、氣數,合稱風水(坐向、方位),風水之好壞是由祖先生前之心性、德性所換來之利益,堪輿祖墳寶地就是依據此理論而來的,不是靠堪輿師選擇的,堪輿師雖然是選到了寶地,但與亡者之生前德行不能相配,變成德不配位時,就變成與一般風水一樣 。總結,修道能修至天道,則有百利而無一害,且眾美從之(刻意篇:即一切好康的事,修道高人都能得到),莊子如是說。管理眾人的事與管理部屬也是同一道理,要採取齊物論之憨百姓、憨猴,朝三暮四方式飼養,百姓或猴子反彈時,則改為朝四暮三,或採鎖螺絲理論,螺絲或發條不能一下子即上太緊,螺絲會裂開、發條會斷掉,當螺絲或發條鎖太緊,員工、百姓受不了反彈時,須將螺絲、發條放鬆,安撫一下,給予添加一點潤滑油(即請喝喝酒、吃吃飯…),安撫一下,再繼續鎖,才會慢慢的適應管理方式,讀者不妨修一修,看看能不能得到。如能修成道,其心靈自可幻化為大鵬鳥(即北冥有魚),飛往南冥,當神仙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