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談有身、無身(有我、無我)—生病之原因、定律,朝光明之路走,即無生老病死之問題。

談有身、無身(有我、無我)—生病之原因、定律,朝光明之路走,即無生老病死之問題。
        大宗師篇:「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庚桑楚篇:「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知北遊篇:「汝身非汝有、生非汝有、性命非汝又不…,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處於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將反於宗。雖有壽夭,相去幾何?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老子第13章:「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易經繫辭傳:「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此四則立言,都是在闡述世人看得開、看不開;想得通、想不通;放得下(不要把事情放在心裡叫做放下,並非不必、不要做事情)、放不下之名言,修道也只是修看得開、想得通、放得下這九個字而已。有身是凡夫之看法,不知身體是道體、性體所變化出來之相,不是真的,世人執著有身,認為身體是自己的,鬼才會看得到你,就會找你麻煩,就是因為誤認為身體是自己真的-有身(有我),才會有生老病死之問題,有修道返回了真性,知道由性體來說,根本就是無身,什麼都沒有,因為無身(無我-一切事,不以自己利益著想,而以為人利益著想),因為無身(無我),鬼就看不到你,也就無法找你麻煩,要怎麼生病呢?知道了無身,就如同睡覺眼睛閉起來時,什麼東西也沒有看到,睡著後有醒起來是為生、醒不起來是為死,沒有自己之存在,就是那麼簡單,不要想得太複雜,朝光明的活路走,不要往黑暗之死路猛鑽,就沒有生老病死(見知北遊第5節-汝身非汝)之問題。
       老人家能行動自如時,是為人子女的幸福,並沒有孝與不孝之問題,於老人家行動不便或臥病在床時,孝與不孝就見真章了。但即使兒女再孝順,久病床前無孝子,服侍久了,會漸漸失去耐心,當兒女的有時也會耍耍個性、脾氣,來舒解壓力,如此之舒壓法,老人家看在眼裡,自己也知道是已經連累到子孫了,但親情無法割捨,那要怎麼辦呢?有的兒女為了養家,不得不將老人家送去安養中心,花錢請人照顧,順便等死,老人家即使老淚縱橫也沒有用,心裏想早知道會如此,年輕時好好修就沒事了,只是欠缺千金難買早知道而已。但莊子於幾千年前就講了: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要找活路走,不要自找死路)之醒世語,世人不知是看不懂或不知此遊戲規則,到老時,講什麼名言,一切都太晚了。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處於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將反於宗。中國:古代中國分為九州。中國即九州也。有人:有得道之人(即聖人、至人也),超然於陰陽之外。依中國人之觀念,人是借父母之精卵之結合來出生當人(故曰:非陰非陽。孤陰不生,孤陽不長之故也)除聖人、至人以外之一般凡人。直且為人:姑且也。為人:寄形骸於天地之間。最後都會死,死了就要去出生之本原地(故鄉老家)報到(將反於宗),人世間是如同出外人出外工作,暫時寄居的旅館一樣,時間短暫,不會久留(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壽命並無長短,人於福祿享盡,死期就到了,所以要知福、惜福,不能浪費食物)。年輕有修道,年老時,老天會給你享清福(佚我以老),死了就是要讓你休息(息我以死,睡個覺,起不來,就嗚呼哀哉了!就不會拖累子孫,子孫於辦完喪事後就可分遺產了),不必像年輕時一樣勞苦了(勞我以生) ,如果久病在床,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望著錢在興嘆,有錢要請瑪莉亞、醫生、看護來幫忙用,有的人財產花不完,也就還無所謂;如財產花完,病也不會好,使兒女負債,那就麻煩了,則豈不悲哉? 這是老天所規定之人生遊戲規則,怪天或怪地都沒有用了,天地也聽不到你的呼喚聲,你想打他也打不到,氣死了也沒有用,也驗不到傷,那就可悲了!
        要如何預防上項情節之發生呢?老子第13章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就是要修道來預防。有身:是指人的軀體(臭皮囊)。無身,文義解釋:身體不是我的,是老天賜的。意境是指修道已修到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軀體已交由老天在安排,沒有自己之自主權或決定追不追逐名利空間,已經看開、放下,解脫了之謂也(形形之不形也)。有我:認為人身附帶之身外物放不下,以為財產、親屬、家屬是我的,看不開、想不通、放不下,煩惱一堆,才會生病;如果認為這些身外物本來就不是我的,是老天托我們保管的,死的時候就要還給老天,帶不走,既已經無我了,那又怎麼會累、生病呢(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有形體之存在,相對就會有欲望存在,如沒有修持,很容易欲望無止境,穿金戴銀、背名牌包、開超跑、住豪宅、開趴、跑夜店、美容整形、印股票換鈔票、炒地、炒房、賺黑心或不義之財…這就是還有身、有我,尚未跳脫三界外,仍在五行中。故無我就不會生病;有我就會生病。生病之原因、定律:怕生病,沒病就吃預防藥、打預防針,久了就會生病;生病就看病、吃藥、打針來治病,久了就得不治之症;與病魔對抗,久了就沒命;沒命,病就好了。有修到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心靈已轉換為無身,生活就會很樸實,心境寂然,就不會被物欲牽引了。就連鬼撞到他,也看不到他的形體,這就修道已達到了無身、無我的境界了。
        世間上有拜拜、燒香、算命、祈福、身帶平安符、念咒語、禱告之習俗。如果知道: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之道理(貪婪與憎惡兩者會引起衝突,吉凶就生;互相爭奪利益,悔吝就生),這些習俗就可免了。問問自己幹了那些好事,自己心理最清楚不過,拜拜、燒香、算命、祈福、身帶平安符、念咒語、禱告,等同自我安慰,與生病吃安慰劑之道理相同,得了無形病(),因為是無形,檢查也檢查不到(檢查得到就不是無形病,而是有形病),當無形病轉換為有形,檢查出來時,惡魔即已找上門了,差不多都到了二、三期或末期了,這是老天所發出之警訊,如還不知道要修,單靠化療、標靶、雙標靶來抑制癌細胞是沒有用的,無形的癌細胞存於血管中,就像一條線一樣,整條線都有,因為是無形,癌細胞是無法完全檢查出來的,只能單點治療,有可能靠化療、標靶、雙標靶,將該部分之癌細胞殺死治癒了,如再沒有修,過了一段時間,於別的血管又蹦出新的癌細胞出來時,就更嚴重了,醫學上稱之細胞移轉,此時閻羅王就開始準備點名或上帝準備要開始寵召了。癌症與失智症正是老天創造發明出來對付世人之法寶,凡人就是拿他沒辦法。是真是假,也沒人知道,但依經文所悟出之道理就是如此,因知止於不知,至矣。世人如要更進一步去探索,也只有去問問老天才知道。人生的遊戲規則就是如此!既已來當人了,早死、晚死、總是會死,如果人活著不會死,不就變成妖怪了嗎?差別在於帶了什麼禮物(陰德或罪孽)回故鄉老家去見老祖先而已,唯一可確定的是鈔票一定帶不回去,因陰陽兩界,鈔票、金銀財寶,不能相流通,即使能帶回去,也不能用,要想買糖果來吃也不能買。那要怎麼辦呢?也只能看著辦吧!莊子所講的這些道理既玄又妙,世人信與不信?參考也好?沒強制性,只要高興就好,但人生的終站就是如此,於發現不對勁,想後悔,就要等到下一輩子了。願人人平安!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真正修道者,處世不會對特定族群、事物特別行善、行仁(萬物平等)。

    真正修道者,處世不會對特定族群、事物特別行善、行仁(萬物平等)
    養生主篇:「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齊物論:「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讓王篇:「道之真以治身,其餘緒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此三則立言是在闡述真善(陰功德)與非真善(陽福德)容易混淆,迷惑人心。
     為善無近名:為善,沒有不是接近求名的。為善與求名,剛好處於灰色地帶,不易分辨,你說他為善是在求名,但他自以為是真正在行善,可是行善後又在敲鑼打鼓,廣告、公告週知,此種有心為善,雖善不彰(不會顯現出陰功德),故此類如救助.賑災.發獎學金等之善行,先設定條件、資格,欲人見,可是有的人看得到,吃不到而乾瞪眼,所以不是真善,而是屬於沽名釣譽、求名型態之陽善(陽福德);行善不為人知,世人感覺到自己有受到別人的幫助,但是不知道是誰在幫助他,因為該種善行是看不到,不會去宣傳,也就沒有人會知道(但老天知道),行這種救助.賑災.發獎學金等,不設定族群、條件、資格的善,才是真善(陰功德)。行陽善者,享功名、福德,只能開花,無法結果;有陰德者,饗()其樂以及子孫(即可享食之樂、並可庇蔭子孫),可開花結果。為惡無近刑:為惡沒有不接近刑罰之追訴的,為惡恐人知,便是真惡;但必要之惡,社會是可容忍的,因無心為惡,雖惡不忌(不怕),屬於檢察官微罪不舉之職權範圍,檢察官自會衡量情節作處分。道行之而成:學理上解釋為路是人走出來的。於實務之意境為:道非讀書能得、非說法能得、非聞理能得;道者,理也。行者:親自去領悟。而成:才能得到。物謂之而然:萬物的名字是老祖先們叫出來的,後世子孫就依此名字傳襲。所以要修道就要自己去領悟其道理,才可得。不是唸經,聽別人說法,輕而易得,雖然知道很多道理,如沒自己親自去領悟,是無法得知其所以然的,所以沒多久就會忘記,有修等於沒有修。
    由莊子天下篇對當時研究道術之墨翟、禽滑釐、宋鈃、尹文、彭蒙、田駢、慎到、關尹、老聃、莊周自己、名家惠施等各學派之優、缺點均給予評論,用之於現代,即是對各教派之評論,讀者可自行參考其評論內容,應證齊物論之: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即可得知修道者與世俗之人,價值、觀念烱異。因道昭而不道:道可道,非常道。道一經說明,便不是真道了(要大道不稱 )。言辯而不及:言語過於辯察,便不能達到真理(要大辯不言)。仁常而不成:滯於一偏之愛,便不能週遍(要大仁不仁,觀之天運篇莊子曰:虎狼,仁也…至仁無親。要一視同仁,萬物平等才算大仁,僅對特定族群行仁、行善、行慈悲,就無法表現仁心出來,則非大仁或至仁,不然梁武帝造橋、建廟、印經書無數,那怎麼達摩祖師會對他說,連一點功德(陰德)也沒有,使梁武帝氣得要死?道理在此 )。廉清而不信:過分表示自己的清廉,便不真實了(要大廉不嗛)。勇忮而不成:血氣之勇,並非大勇(要大勇不忮)。而各學派及世俗之人將道、辯、仁、廉、勇五者,予以特別強調與對特定族群強調要吃素、只可吃牛肉不可吃豬肉、只可吃豬肉不可吃牛肉、只可吃雞蛋不可吃鴨蛋,因特別強調之結果,原來道體是混沌之圓體,就會將圓的道體幾乎快被搞成四方形,變為有菱有角了(五者圓而幾向方矣),就不像是真正的道了。莊子之學說超然於關、老之上,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完全是先天之道(天道自然)的體現。後世之學者、教派,最多僅止於論人道(吃素、只可吃牛肉不可吃豬肉、只可吃豬肉不可吃牛肉、只可吃雞蛋不可吃鴨蛋;都說自己是正統之教派),尚無法達到天道圓體之層次,故有秋水篇:公孫龍之邯鄲學步的故事產生,人道都還沒學好,就要想學莊子之天道,還想要與莊子辯論,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邯鄲步沒學會,連自己原來走路的方式也忘記了),直葡匐而歸耳(最後只能用狗爬式爬回家)之笑話。

    道之真以治身:道之本真,大事在於修身(才可齊家)。其餘緒以為國家:剩餘的小事,有空閒時才用來治理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如製酒粹鍊過程最後所剩下無用之糟粕一樣,最後有閒工夫時才用來平天下之最小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如此看來,帝王的功業,是聖人修身後所剩餘的小事,不能用來修身養性。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現在世俗之君子,多半是危害形體、不顧生命(錢最好,年青為錢拼命,年老以錢換藥來顧性命,最後還是回到原點,什麼也沒帶走),去追逐身外物(名、利),豈不是很可悲的事嗎!與儒家之先修身齊家、次治國、最後才用來平天下之理論相同。綜上,莊子能修至無為(無心)自然、積陰德(北冥有魚),天道自然之無極境界,其心靈可化為大鵬鳥,飛上天堂。化其身為樗樹,庇蔭子孫。為神仙級走雲端之高人,真叫人羨慕不已。世人不知道要修幾輩子,才有此能耐修至此層次?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不論猴齊天、武則天坐天;世人都要知道何謂道、德、北冥有魚?修道-修五倫,道也;不違反自然法則,德也。能寂靜符合自然,就是妙道之行,也就達到真空妙有(不是真有-性變為相)之境界。

不論猴齊天、武則天坐天;世人都要知道何謂道、德、北冥有魚?修五倫,道也;不違反自然法則,德也。能寂靜符合自然,就是妙道之行,也就達到真空妙有-無變為有(不是真有-無中生有,性變為相)之境界。
        則陽篇:「雞鳴狗吠,是人之所知;雖有大知,不能以言讀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將為。」、徐无鬼篇:「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漁父篇:「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愚者反於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於俗,故不足。」、逍遙遊篇首:「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海運則將徙於南冥。」、人間世篇:「南伯子綦遊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藾。」、陰符經篇首:「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老子第39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此等故事及立言,都教世人修五倫,就是修道;不違反自然法則,就是修德,合稱:修道德。天地篇第1節則謂通於天者,道也。順於地者,德也。第2節: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要為人處世之所作所為,須符合自然,無心自然,不可以加入人為,以有心處世,求善、求名,來違反自然,盡量減少人為、有心(也就是佛家所言之:分別、執著心),否則太多人為、有心,迷失真性而違反自然法則,因政治立場不同而選邊站,站對邊押對寶的一方一飛沖天,站錯邊押錯寶的一方被壓的喘不過氣來,是福是禍短期看不出來,等到政治因果循環,換被打壓的一方執政時福禍就自然會對調,以前押對邊的一方就招來政治清算、違反自然法則就會招來天災人禍,那就有苦頭可吃了。舉個很簡單的道理,大家就懂了-人類與大自然和平共處,則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心如認為人定勝天,可爭服宇宙,發展衛星,往太空發展,想取得世界之主導權,而處處違背自然。事實上是人不可能勝天的,強國領導人一再往外太空發展,違反了自然法則,老天給世人的回應是臭氧層破了個大洞,且越破越大洞,南、北極之冰層一直溶化,海水一直上升,會有多少地勢較低的國家會被海水淹沒?氣溫越來越高,極端氣候,溫度熱到快要比人的體溫還高,那人要怎麼活呢?這就是老天(大自然)對世人的回應,世人若腦筋一再想錢,想發展高科技武器,靠賣武器來賺取戰爭財,到後頭就是面臨天災人禍,人類自我毀滅!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天就是天、地就是地,陰就是陰、陽就是陽,男就是男、女就是女,不能無天無地、不男不女,如到了男人可娶男人為妻;女人可嫁女人為夫,不倫不類,自己斷絕後代,那老天又何必憐憫世人呢?這樣大家就懂了。但是懂歸懂,做與不做,要靠自己去力行,沒人能強求的,至於是不是如此?相信或不相信?試試看就知道,但最好不要去試,不能以頭髮試火,是會後悔莫及的!
        人都知道公雞會啼,狗會叫;可是即使是有大智慧的人,也都無法以言語說出雞、狗為什麼會叫的原因。也不能用你自己的心意去推測再下來雞、狗會怎麼叫?這是萬物(雞、狗)之性,就是自然。是無法說出其所以然來。但動物中只求吃飽而已,並無私心、也不會用智、巧來陷害對方,故不會失真性;只有人會用智、巧來陷害對方,會製造刀械、武器、飛機、槍砲來殺人,所以人會失去真性,是最壞之動物。說到: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如以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大家都會解釋;但如以此話來形容或比喻時,就很難聽了,政論節目之名嘴是否可以此句話來形容比喻嗎?由讀者自己去解讀。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禮,相偽也(你肖想他的大腸頭,他肖想你的輪步尾:後腿肉),各懷鬼胎,相互利用.這是世俗。你批評他不識字兼沒衛生,他批評你書讀到腳脊髀(背部)去,這些都是相對的,那到底誰是誰非呢?故有譽堯而非桀(炒重畫區土地、炒軍宅)之爭。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愚者反於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於俗,故不足。真性受之於天,是自然而且無法改變,傻瓜才會反於真性;所以世俗與真性,是差得很遠的。
        人要回去出生之本原地,要到天堂(神仙世界)時,由齊天大聖孫悟空在鎮守(猴齊天坐天)南天門,世人修成道、成仙之人數並不多(即老子第80章所說之:小國寡民、雞犬之音相聞之桃花源神仙世界),故目前只開南天門、等將來修成道、成仙的人增多,多人進出時,才會開啟北天門。學理之解釋,坊間之書籍教科書很多,讀者差不多都有讀過,於此不再贅述;在此是以悟道之角度切入世人之生活面,讓世人有所警惕。齊天大聖孫悟空坐天(俗稱:猴齊天坐天)是老天所賦與符合自然之最高神職與官位,官階、官位至高無上,這是天律,要進入南天門可得須先通過猴齊天這一關,他不同意,你就進不了大門。魚是指修道人之代碼,並不是我們所吃的魚,此魚非彼魚,不可混淆;北代表陰晦,冥是代表心靈已經修成無極境界。北冥:即隱喻修道、積陰德,才能出道之意;南代表光明,南冥:即隱喻是已修成道,其心靈可到神仙世界(天堂)去。則北冥有魚之正解為:修道、積陰德,已修至無極境界之高人,心靈可化為大鵬鳥回天堂(本原地)。可化為摴樹,庇蔭子孫。並非北極海有一條大魚,解釋不可失真,一失真就無法進入莊子所說的故事之意境了。翻開中國歷史,出現過武后、慈禧太后,二后均為王朝結束之女皇帝,何以會如此,老天不允許違逆自然,才予以改朝換代,以回復自然之不得已手段,因人無法勝天之故也。陰:靜也;符:符合自然也。陰符:寂靜符合自然也。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要世人順著自然的道理,按照自然順勢而行,就對了。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天空之臭氧層破個大洞,快無法補了,乾旱高溫炎熱,暴雨、極冷二個極端的氣候,地震、海嘯越來越強,中東動盪不安,這些都是人心違反自然所造成,老子話早已說在前頭了,人若繼續迷失真性,違反自然而不知回返,到有一天,災難來到,麻煩就可大了,也就是人間世篇所說:南伯子綦遊乎商之丘,見大木(摴樹)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藾之故事。就看每人自己的造化及祖上是否有積陰德,像摴樹之樹蔭一樣可庇蔭子孫而避開災難了。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談莊周夢為胡蝶(言者不知-比喻見到天堂之情境)與胡蝶夢為莊周(知者不言-比喻見到地獄之情境)之物化理論-人生如夢(性變化為相,相變化為性;無變為有-幻有,有變為無-真有之幻化)。

談莊周夢為胡蝶(言者不知-比喻見到天堂之情境)與胡蝶夢為莊周(知者不言-比喻見到地獄之情境)之物化理論-人生如夢(性變化為相,相變化為性;無變為有-幻有,有變為無-真有之幻化)。
        齊物論最後一節:「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老子第35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此二則立言及作夢、假名易號之物化理論(佛家之:性變為相-幻有,相變為性-真有),為修道家思想之最高心靈指導指南,為修至無極之最高境界(亦即老子第80章之: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之天堂)。及逍遙遊第一章之:鯤化為鵬,將徙(搬家)於南冥的神仙境界(天堂也)。夢中所見到之景象就如同見到天堂、地獄之情境,搞懂了作夢之原理、理論,就知道人死後靈魂如能上天堂者,住在天堂(就是神仙世界),要什麼有什麼,悠哉遊哉,就可不必你爭我奪,能享受到雞狗之音相聞,美不勝收的自然世界,生活在此當下、眼前之環境就是天堂;有誰會想下地獄再轉世來人間當人而受苦呢?人間所受之苦難就如同當下之地獄。如還是搞不懂時,以佛家之妄心來闡述性、相理論,就會懂。將莊周比喻為性(體),將胡蝶比喻為因妄想心,經過作夢轉化程序,所變現出來的相。性體是真的,夢中所見之相是假的,是暫時性,不會久存。而於作夢時,不知是在作夢,以為所見之景相是真的,醒來時才知道原來是在作夢,所見之景相是假的,一場空。兩種情境都是人的肉體都是躺著在休息,沒有在動。差別於床上睡覺作夢時所夢到之胡蝶快樂之景象,即為天堂;躺在棺材內睡長覺所見到苦難之景象即為地獄。兩種情境都在作夢,一種是作完夢可以醒過來,才知道原來是在作夢;一個是作了夢永遠醒不來,才知道原來自己已死翹翹了,很想說話,但就是不會說人話了!即佛家所言: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如能將妄想心去除,就不會作夢,沒有夢,胡蝶就不見了,也沒有胡蝶了,回歸到性體(空),兩者之經義是相通的。夢由心生,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夢是假相。人生也如一場戲,戲也是假的,不能當真,演完了又回歸正常,所以也是假的。兩者之最大差別在於作夢時,自己已睡著,不知自己是在作夢,而把夢境當成是真的;演戲時,演員依劇本在演戲,演員是清醒的,已知道是假戲,如此爾耳!但未修道人將夢中所見之景相認為是真的,所以一生中所言之言論都汲汲營營的努力追逐形、名、聲、色,這叫言者不知理論(是為莊周夢為胡蝶理論)。到老要回去報到,至彌留階段時,夢就快清醒了,才知道人生是一場空,沒什麼好追逐的,這時人斷了氣,死掉時,靈魂就清醒了,但人已死了,不會說人話了(只能以胡蝶來代替自己說鬼話,是為胡蝶夢為莊周理論),這叫知者不言理論。
        南華經是在解釋道德經之真意,老子立道德經五千言即出關,對道德經並未作解釋,留給後世之子孫自己去領悟。而後世之學者各人有個人的認知與看法,每位學者各有其專精,也都解釋的頭頭是道,但解釋的內容是否為老子之真意?也沒人知道。故化為其徒弟莊周,著莊子一書,又稱南華經,老子所言之真意,以南華經之解釋為準。而莊子卻於外篇第14章天道章第8節指出,老子曰: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知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故道僅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須靠自己去體會、領悟,並無一定之答案,能悟多少,算多少。有悟道總比沒悟道來得好。
        老子拜鴻鈞聖祖為師,學習道德,學得其老師所言: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之絕活。於道德經第35章中立下: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之言。執:效法也。往:學習大道之法也(即道法自然也)。不害:有效法去悟道總比沒悟道來得好,只有好處,不會有害處。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對於夢與覺已解釋過多次,於此則無庸再贅述,故僅就後段之:周與胡蝶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來闡述其真意。莊周夢胡蝶:是說修道修至無極境界層次時,則修道人之心靈可幻化為各種情境,如幻化為胡蝶、景象…(即靈魂出竅),感覺相當愉快、舒適。但是為假相-幻有,只是靈魂轉換為不同之維次空間而已,自己已無法主宰自己要不要作夢,改由不同維次空間在主宰,於靈魂出竅時,不知自己的靈魂已出竅,自己已變為胡蝶,如入仙境(天堂、極樂世界),快樂無比,於快夢醒,回魂時才知道原來是靈魂出竅去了,與作夢之原理相同,是自性(真心)之顯現,人清醒時,妄心一堆,找不到真心,那要怎麼樣才能找到真心呢?於作夢時,真心就會出現,所作的夢境就將妄心所做的事情,於夢中顯現出來,所以夢中所看見之情境是假的;於未完全回魂前,眼睛無法張開,須等候幾分鐘完全回魂,眼睛才能張得開,回魂時才知道我原來是莊周,而不是蝴蝶,此故事是在比喻(說明)沒有修道的人未清醒,把名、利、權、勢當成是真的。人是在作夢所看見之情境很美好,很快樂,是有修道已清醒的人了,才知道此原理(夢是一場空,不可得);如無法回魂時就須設法挽回,如挽不回,可能就會變成植物人或嗚呼!哀哉!此為莊周夢胡蝶理論之真意。因上天堂當神仙,快樂無比,人死後如果有去當神仙,就不想轉世再回來當人而受苦,此為老死不相往來理論。胡蝶夢為周:是在說明人在作夢時所夢見之景象是與現實相反的,就如同魚缸的水經太陽光照射,程現成倒影之魚缸、與由空氣疏密的作用映現於海上的城市樓臺之海市蜃樓,是為反影一樣,看起來真的是海上蓋有大樓,其實是倒影,不是真的啦!作夢所看見之情境就與眼睛所看到的海市蜃樓之情境相同,人作夢夢見已往生之親人回來是沒有錯,是倒影現象,是往生之親人回來看親人,不是親人看到往生的親人回來,故夢與覺所看到的情境是相反的,如同作夢檢到錢或中大獎領了很多錢,很高興要拿錢來用,醒時,什麼錢也沒有,才知是作夢,空歡喜一場,此為胡蝶夢莊周理論之真意。齊物論所說之人生是一場大夢,活的時候就如同在夢中,賺了很多錢,死的時候,就醒了,發覺是一場空,二手空空,原來是在作夢,但人的靈魂已跑到閻羅王那邊報到去了,知道人已死掉了,可是不會說人話了,你想說也不讓你說(此為:知者不言理論),就是此原理。相傳有修為的人,於死亡後會分發到極樂世界(天堂)去享受自然,你要什麼就有什麼,就是此化境。而有修至無極境界層次之高人,平常就可靈魂出竅上天堂去,看到真正之極樂世界,不必等到死亡後才可去極樂世界(天堂),此為莊子逍遙遊之化為鵬,將徙於南冥之化境,周與胡蝶必有分矣。就是如此區別法。此之謂物化:這就是萬物的幻化(變幻)。即物、形、現象之變化也。萬物一形也,萬物一化也,萬物一神也,神而明之,孰為物?孰為我?謂之大齊之故也。如太上老君物化(假名易號,隨方設教,歷劫度人也)為:阿門、阿拉、阿彌陀佛、玉皇大帝、佛祖、觀世音、瑪莉亞,瑪莉亞物化為觀世音菩薩、關公物化為彌勒佛。所以作夢(靈魂之轉換)與物化(形、象之幻化)二者不同。此故事是在說明生為夢,死為覺。當莊周夢為胡蝶時,自己以為是胡蝶,忘了自己是莊周,醒(覺)時才知道原來自己是莊周,並不是胡蝶。是在比喻出生轉世來當人,是為夢,忘了前世是為何人、何物來轉世當人,以為自己是胡蝶;死了就醒(覺)了,才知道前世(轉世前)是為莊周(亦即世人所傳說:出生前要先喝孟婆湯,才能忘記前生是何人、何物)?是為「知者不言」理論,僅能以說故事之方式為之,不能明講,否則就是洩漏了天機,以說故事為之,由世人自己去領悟,即不算洩漏天機。
        修老莊之道,知其無為自然之理,人所作所為多一點自然、無心、樸實,少一點人為、有心、虛偽,就可減少老、病、苦、死之痛苦,能消災、解禍,家庭平安,事業順利,兒孫滿堂,不會有忤逆或婆媳問題發生,就能快樂如神仙,何樂而不為?社會也才能安定,老莊如是說,必竟老莊是修道高人,走雲頂、執拂塵(蚊梳仔)、有剷除人間妖、魔、鬼、怪之本領,其所立之言,則由世人自己去領悟!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平安就是福。天下事,不完全是可由金錢所能解決的,須考慮到無法解決的災難、病痛問題才是大問題。說也奇怪!當文章寫到第100篇時,電腦的起動電源開關不靈了,也許要我可不必再寫了,那就等有錢買新電腦,於有升級時再說吧!

悟莊子之道,以化解災難、預防不治之疾於無形(自己才能救自己、度自己,不能靠別人)。

悟莊子之道,以化解災難、預防不治之疾於無形(自己才能救自己、度自己,不能靠別人)。
        庚桑楚篇:「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福禍無有,惡有人災也!」、駢拇篇:「多方夫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非道德之正也。」、則陽篇:「莊子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竝潰漏發,不擇所出,漂疽疥癰,內熱溲膏是也。」、老子第58章:「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矣。」、第64章:「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此三篇故事及二則立言,清楚道出世人因欲望貪,以人為因素去改變自然之道,違反了自然,為產生災難、傳染病毒、不治疾病之源因,其預防之道:吃肉有膽固醇、吃菜有農藥,三餐都在吃,不就整天在服毒了?能修道,早日覺悟,去掉貪,自已救自己、度自己,禍福無有,才不會有惡的果報,這才是最佳的解毒藥,有清靜(淨)心,所吃下的殘留毒素可依平時所吃的食物,於體內會起中和作用,將毒素化解掉,這叫作自然;如整天唸經,手又在摸奶,妄想一堆,口是心非,毒素及惡的果報怎麼化解也化不掉的!能提供給讀者參考。
        剛學走路之小嬰兒,天真無邪,活潑又可愛,人見人愛,東走走、西走走,自己也不知道要走到那裡去?此時之嬰兒不存在什麼福與禍之問題,人人見到其可愛模樣,疼他都來不及了,有誰會去害天真活潑的小嬰兒呢?大人才會存有福與禍之問題。莊子要世人要學習剛學走路之小嬰兒,天真無邪,活潑又可愛,沒有福,沒有禍,如此,有誰會去害他呢(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知…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福禍無有,惡有人災!)?為什麼生活過得很好,突然發生車禍,變成殘廢或植物人?為什麼會被殺?為什麼跑去跳樓、跳水、臥軌自殺?一夕之間,一家愁雲慘霧,由天堂掉至地獄,理由就在此。會什麼別人不會得癌症、也不會長瘤、也不必洗腎、不會失智?有些人就會,而且還會遺傳。
        莊子說: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竝潰漏發,不擇所出,漂疽疥癰,內熱溲膏是也。竝潰漏發:精氣散泄,上潰下漏。漂疽:生瘡化膿。疥癰:腫瘤也。內熱溲膏:欲望太強,為錢在拼老命,體內腎火大;吃太好,久了,就會痛風,糖尿病、要洗腎。為什麼會這樣?莊子說:這是老天所定之:多方夫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非道德之正也。之遊戲規則,老天要管世間那麼多人,很麻煩,發明一種由世人的五臟自己來管自己,只要違反道德,看世人違反那類型之道德,就由那個內臟來承擔病痛,此為不變之生死循還定律,人是拿老天沒辦法的,因老天()是不會說話的,你也看不到他,你罵他也沒有用,打也打不到他,氣死也沒用,但人就是歸他管,只要違反了自然,久了,一定會有苦頭可吃,只是世人迷失真性而已(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矣)。既然遊戲規則是如此,那要以什麼方法來預防呢?要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來預防之。即事情未發生前,必須順應自然,減少人為之不自然。要治病,於未發病前,就不能違反道德(因多方夫仁義而用之者:假仁義、虛偽、掛羊頭賣狗肉、賺黑心錢或不義之財)。列於五臟哉!非道德之正也:這些喪失真性之行為,不是道德所需要的,所以將世人所幹的好事,由自己的五臟來承擔罪孽,別人無法幫忙,要幫也幫不上忙。
       老莊學說既玄又妙,南華經更讓世人摸不到邊,非有二、三把刷,是看不懂他在說些什麼,只是作者想盡一點社會責任,就雞婆一點,也沒收任何學費,讓讀者免費吃到飽,將所知,一一公諸於網路,以提醒世人,先供讀者參考,但不知道對或不對,要知道對或不對,要試試看才知道,當事到臨頭或庚子年到來時,把此篇文章叫出來,讀一讀,就知道對或不對。願每人都能平安,幸福、無病痛。千萬可不要怪我烏鴉嘴喔!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朝三暮四、朝四暮三、洩尿換滲屎,此三者,有無不同?

朝三暮四、朝四暮三、洩尿換滲屎,此三者,有無不同?
        齊物論:「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曰: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為耆艾。…故曰:無言。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一般人的解釋法與道家的解釋法,以下看看有無不同。
        一般人之直覺法一看到這種文章會說:有值得看嗎?就像小學生在寫作文一樣,把我們看成三歲小孩嗎?三加四、四加三不是都等於七嗎?難道要教我們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遊戲。點名簿。鉛筆。拿起鉛筆來。放下鉛筆來。讀者可回憶一下,我們讀小學一年級時,國語課本的第一課是不是教這些?這是基礎教育。莊子是武功超強、國學造詣世界第一名之高人,其文章之用辭、遣字與法律條文一樣,只要一字之差或條文中漏了一個字,整個意思完全不一樣。他為何會立此言呢?讀一下作者之解釋,看看讀者有何不同看法?再說。
        狙公:養猴子的人。賦芧:拿栗子餵猴子。猴主人跟猴子說:本來你們早上吃四個栗子、晚上吃三個,現在開始改為早上吃三個栗子、晚上吃四個,猴兒們馬上氣得跳腳,說不行啦!猴主人為了要安撫猴子,就說:好啦!那就改回來,一樣給你們早上吃四個栗子、晚上吃三個,猴兒們就很高興說:ㄟ!我們贏了。莊子所說的意思不在此,而是在句中的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三加四與四加三都等於七,名與實都沒有改變,只是猴兒們不高興,只好順著猴兒們的喜怒心態,做不同的調整而已。其實還不都是一樣。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歌,也有一個時代的用語。朝三暮四、朝四暮三為戰國時代的用語,如以現代的用語為:飫飽吵(無理取鬧)。執政黨做這樣被罵,改那樣也被罵,做也被罵,不做也被罵。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以前民怨第一名是玩股票不必繳證所稅,新總統上任後就從民怨排名第一名之證所稅改革起,此一改革,沒有玩股票及受薪階級的多數人是爽了(朝三),認為總統順應了民意了,這樣就可慢慢縮小貧富差距。但此改革相對引起少數股票大戶不滿,又擋到一些財團及民意代表的財路,大力阻擋反對,而這少數人又實質上擁有權力者,結果改到財政部長、行政院長都下台,沒辦法,又降低課稅門檻,也被罵。罵到執政黨輸掉地方選舉,怕連中央選舉也輸掉,乾脆廢掉證所稅(朝),也被罵政策反反復復,人民無所適從,罵到政務官也怕了,變成憨鴨仔,沒有人敢再為政策辯護,怕辯護又被罵,會輸掉選舉,只好順應民意,此就是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時代進步,人民對政府的期待也相對提高,每到選舉,候選人就加碼加發、提高社會福利,想討好選民,以便贏得選舉,那錢要從那裡來呢?總體預算不變,也只好調整其他科目之預算、提高房屋稅、地價稅、行政及交通違規之罰款來因應,以順應民意。結果社會福利是享受到了,但相對稅捐提高了,錢又被拿回去了,實值上不變,但還是會被罵一隻牛被剝好幾層皮。此為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之真意。莊子幾千年前所說的話,不論任何朝代均一體適用,不能改變,這是老天所規定之遊戲規則,就如同連續劇,劇情都是好人先死,壞人最後才死,如戲一開始演,壞人就死掉了,劇情就不好看了,也沒人想看,也就沒戲可唱了之道理相同。洩尿換滲屎,也是相同道理,老百姓喜歡新鮮感,認為政務官或民意代表在位太久,容易作怪,總希望有機會能讓在位者下台,換人做做看,但在位者可不這麼想,想做越久越好,認為我做得好好的為什麼要下台?至於誰上台?誰下台?人民一樣要工作才有飯吃,也一樣要繳稅,不可能換某人上台,老百姓就不必繳稅,也不必工作吧!差別在於不同的支持者可能有機會享受到一些特殊待遇而已,此就是台灣諺語所說之:洩尿換滲屎。會漏尿的,褲底會濕濕的。會滲屎的,褲底會臭臭的。此二種情況,沒有換掉褲子,就會感覺很不舒服,忍耐到最後還是總要換掉褲子,身體才會感覺舒服,才不會濕濕臭臭的,那到底是洩尿的好,還是滲屎的好呢?或二個都一樣(兩行:二個都可以)?此亦因是也之體悟法。
        一篇好文章,寫得洛洛長,會話連篇就不算好文章,莊子一書已近七萬字了,所以必須以寓言、重言、卮言來代替故事內容,如台灣寓言之:洩尿換滲屎。僅五個字,你可詳細解釋,寫成洛洛長,也可扼要說明重點一樣。藉重老前輩之重言(耆艾)也是一樣。都是莊子所要說的話,但說了又怕洛洛長,乾脆以寓言、重言四個子來取代,這些古人所說的話很有道理,莊子藉用他們的話而已。因為是別人所說的話,而不是由莊子的口中說出,所以說: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你說他沒有說,他說我有說啊!你說他有說,他說我沒有說啊!是別人說的啊!那到底他有沒有說呢?這就是妙。
    台灣話中,同樣意思的話,就有多種說法,外國人會搞不清楚,有時發錯音或音調之高低,意思完全不一樣,所以閒聊在話虎藍時,會笑對方說:你這隻憨猴。自嘲自己是:憨百姓。話是有點粗俗,但是很有親切感,可拉近雙方之距離,用語很可愛。莊子的用語也很妙,不管你從那個行業?那個角度切入?都能悟出他的道理來,這就是他的功力。看看當今社會亂象,大家都說自己對,別人不對,因每個人的觀念、見解之不同,也沒有誰對誰不對的問題,只是已演變成猴子罵乞丐、乞丐罵猴子,產生個說個話之對立面,絕非人民之福。百姓、民代,費盡心思去追求一體、平等,不知萬物本來是相同的(朝四),硬要改成朝三(改這樣也不對,改那樣也不對),造成諸多問題,其實都是一樣,當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有人認為我們自己這一代不怎麼好,希望下一代子孫能出好筍,有人認為我這一代好就可以了,管他下一代子孫是出好筍或不好的筍(龜崙),也沒有標準答案,寫這篇文章讓讀者開開心,希望大家能多學習對方好的一面,台灣才會更好。


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邯鄲學步—妄想心所引起的,與話虎藍、醫藥之安慰劑作用相同。

邯鄲學步—妄想心所引起的,與話虎藍、醫藥之安慰劑作用相同。
        秋水篇:「公孫龍問於魏牟曰: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今吾聞莊子之言,汒焉異之。不之論之不及與,知之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與?…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葡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此二則故事及立言是在提醒世人,要知道自己分量有多重,人是無法勝天的,且任何事都是一樣,要先穩固基礎,無基礎是不可能一躍登天的(即要先搞清楚什麼為是?什麼為非?是非之意境為何?要先有學會是與非之知識、能力,才有能力讀莊子一書,不然仍然停留於自見而不見彼、不自見而見彼之層次,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無法覺悟)。與白話的猴子穿西裝意思相近,自己認為很漂亮,別人仍認為是猴子,很有趣,也很有深度之最高智慧之學,讀者可參考之。
        作者曾言:讀莊子一書,樂亦樂乎此書,悲亦悲乎此書。當讀到妙處,感覺到好笑時,會讓人拍案叫絕,笑到流眼淚,甚至笑到連肚皮都會痛。邯鄲學步就是一例;讀到感傷處時,是會讓人仰天長嘆的!齊物論之: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見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是一例。且以前所寫的文章都較為嚴肅,本篇就寫些讓人笑開懷之故事;下一篇擬發表:洩尿換滲屎之寓言,以放、鬆一下心情;並於文章邁入第100篇時,會闡述莊周夢蝴蝶、蝴蝶夢莊周、知者不言、逍遙遊,一脈相連之理論。
        前文言及莊子之道家思想,是不全然能完全以儒家文言文解釋白話文的方法為之,道家有其自己解釋的方法,否則不但無法體悟出其意境,有時會解釋失真,而貽笑大方的。題目中之邯鄲學步之故事是魏牟與其學生公孫龍的對話,依文義解釋公孫龍是戰國時期之名家(好名之士),其見解並未超過埳井之蛙,但善於辯論,能將死的說成活的,可將不是也說成是、不可以的也說成可以、為難百家的知識,駁倒眾人的辯解,他自己就認是最通達人生之人。但現在他聽到莊子的言論,使自己感覺到茫然與怪異,不知是我辯論比不上莊子,還是我自己的智慧不及莊子?如果請教莊子,我不知要怎麼開口?要說些、問些什麼才好?因智慧懸殊,不敢去請教莊子,不問還好,問了反而自己洩了底,自己有幾兩重?屁股有幾跟毛?反而被看穿了也不好,所以來請問老師(師傅、大師、國師、法師、上人)這是什麼道理?文義大概如此。如以現代之白話文言之,魏牟認為其學生公孫龍是馬不知臉長、猴子不知屁股紅。即逍遙遊之:蜩與學鳩之小見識,是無法與大鵬鳥的見識相比的。公孫龍未對上真正的高手(莊子)前,自己就認為像河伯一樣,得意洋洋,以為聞道百,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沒有人能比得上他,但不知自己與北海若之見識相比起來,是井底之蛙對上大海一樣,二者相差十萬八千里遠。魏牟引用邯鄲學步的故事說明莊子之學說意境甚高,一般人是無法輕易體會其道理的,要讓一個只有一般見識的人去學莊子學說,不是覺得他的話是鬼話連篇,就是自己領悟力太差,一句話也不懂,就連想要請教他一些問題時也不知要從何處問起。以此醜化公孫龍,將公孫龍說的一文不值,而且以你的智慧,還不足以懂得是非的真境…憑你的智慧,還不足以談論極精妙之理論,你還是早點回去睡覺吧!這是學說的解釋法。此話是魏牟所說,莊子說話俯仰皆不得罪於人,是不會說出這種話的,純粹是故事需要所編出之劇情,讀者不可當真。故事之意境是在隱喻想修道前,須先學習服侍行動不便之老父母及婆媳相處之道,是修道之ABC,ㄅ、ㄆ、ㄇ,未學會服侍行動不便之老父母及婆媳相處之道,就想一步登天去學莊子之言,希望將來死的時候能上天堂、天國、極樂世界去,就好像要蚊子去背負大山,馬上被壓死、像商蚷蟲(馬陸)渡河,馬上被淹死一樣,根本無法勝任的。以現代之語言為之,就如同小學生一年級,剛讀完國語第一課之點名簿、鉛筆。拿起鉛筆來,放下鉛筆來。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遊戲。只剛會唸,還不會寫字,就以為自己已很能幹,就想讀莊子一樣,根本不可能修成道之意思。以壽陵的少年放棄自己的走路步法,而跑去邯鄲學走特殊走路的步法之故事,還沒有學會邯鄲走路之特殊步法,又忘記自己本身原來走路的步法,最後連走路也不會走,只好用爬的回去之故事來比喻:不知自己有幾兩重,而要刻意去學莊子的理論,智、能水準差距太大,如學不好,最後連自己善於辯論的本業也失去之意。世人未先學會服侍行動不便之老父母及婆媳相處之道,就想一步登天去學莊子之言,根本不可能,值得世人深思。社會上有些不想服侍行動不便的老父母,將老父母送去養老院,花錢請人照顧,自己卻在家裡孝順孫子或養寵物,有空就去修道話虎藍給信眾聽;有些新婦(媳婦)家庭不顧,小孩放學回家有沒有飯可吃,則不關心,只會拿錢給小孩在外面吃飯,呆在家裡會婆媳論戰,只顧往外跑,很有心的跑去當志工或修道去。此類型之人為魏牟所歸於邯鄲學步,自以為修道人之類型之人,如此是在修給誰看?是妄想心在作祟,在騙小孩、騙鬼、或欺騙社會(就像公孫龍德淺如同錐管,知識優劣與莊子相差如此之大,還自認為自己是大師、國師、師傅、上人之大號人物,跩的很)。不暁得反哺父母養育之恩、婆媳論戰之結果,將來兒女也一樣不服侍父母,娶進門之媳婦一樣也是會婆媳論戰之因果不變定律(形影關係)之道理,一心只想上西天,如同莊周夢為胡蝶、痴人說夢話(空歡喜)之道理相同。
        有些老人家,退休了,沒事可做,整天胡思亂想,沒病找病,今天痠骨輪、明天痛骨節,整天這邊痠,那邊痛,整天拿著健保卡看醫生,沒事復健也好,看也看不會好,看得醫生也煩了,改用安慰劑給他服用來騙他說:這種藥吃了一定有效,老人家吃了反而感覺此藥比較有效,比較舒服多了,純粹是妄想心所引起之心理作用,根本不是病,其實安慰劑也無藥效,但老人家就是覺得有效,這都是妄心在作怪,能把妄想心拿掉,不要胡思亂想,越想,病就越嚴重,不去想病,就不會痠痛了,因為身體不是我的,是老天給的。但沒有修道,心放不下,妄想心就拿不掉,也只能常常身體檢查,沒病找病,把吃西藥當成補品,藥吃多了,到後來就是洗腎一途了。又如不服侍行動不便的老父母或整天在婆媳論戰,而跑去修道之人只是求得自己的心靈安慰而已,表示自己有在修,將來可以到極樂世界去之心理作用在作祟,等同吃安慰劑自我安慰一樣,不顧父母、公婆而存私心而跑去修道,此種修道法,有此可能上西天嗎?齊天大聖會同意接納嗎?服安慰劑可否治病?是否與故事情節相同?全部都是在欺騙社會,而自己卻認為很能幹,但老天看得很清楚的,絕對不能學政客之騙術在騙選票,騙來騙去,最終還是人算不如天算,不敵天一劃,讀者認為呢?是否會樂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