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邯鄲學步—妄想心所引起的,與話虎藍、醫藥之安慰劑作用相同。

邯鄲學步—妄想心所引起的,與話虎藍、醫藥之安慰劑作用相同。
        秋水篇:「公孫龍問於魏牟曰: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今吾聞莊子之言,汒焉異之。不之論之不及與,知之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與?…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葡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此二則故事及立言是在提醒世人,要知道自己分量有多重,人是無法勝天的,且任何事都是一樣,要先穩固基礎,無基礎是不可能一躍登天的(即要先搞清楚什麼為是?什麼為非?是非之意境為何?要先有學會是與非之知識、能力,才有能力讀莊子一書,不然仍然停留於自見而不見彼、不自見而見彼之層次,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無法覺悟)。與白話的猴子穿西裝意思相近,自己認為很漂亮,別人仍認為是猴子,很有趣,也很有深度之最高智慧之學,讀者可參考之。
        作者曾言:讀莊子一書,樂亦樂乎此書,悲亦悲乎此書。當讀到妙處,感覺到好笑時,會讓人拍案叫絕,笑到流眼淚,甚至笑到連肚皮都會痛。邯鄲學步就是一例;讀到感傷處時,是會讓人仰天長嘆的!齊物論之: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見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是一例。且以前所寫的文章都較為嚴肅,本篇就寫些讓人笑開懷之故事;下一篇擬發表:洩尿換滲屎之寓言,以放、鬆一下心情;並於文章邁入第100篇時,會闡述莊周夢蝴蝶、蝴蝶夢莊周、知者不言、逍遙遊,一脈相連之理論。
        前文言及莊子之道家思想,是不全然能完全以儒家文言文解釋白話文的方法為之,道家有其自己解釋的方法,否則不但無法體悟出其意境,有時會解釋失真,而貽笑大方的。題目中之邯鄲學步之故事是魏牟與其學生公孫龍的對話,依文義解釋公孫龍是戰國時期之名家(好名之士),其見解並未超過埳井之蛙,但善於辯論,能將死的說成活的,可將不是也說成是、不可以的也說成可以、為難百家的知識,駁倒眾人的辯解,他自己就認是最通達人生之人。但現在他聽到莊子的言論,使自己感覺到茫然與怪異,不知是我辯論比不上莊子,還是我自己的智慧不及莊子?如果請教莊子,我不知要怎麼開口?要說些、問些什麼才好?因智慧懸殊,不敢去請教莊子,不問還好,問了反而自己洩了底,自己有幾兩重?屁股有幾跟毛?反而被看穿了也不好,所以來請問老師(師傅、大師、國師、法師、上人)這是什麼道理?文義大概如此。如以現代之白話文言之,魏牟認為其學生公孫龍是馬不知臉長、猴子不知屁股紅。即逍遙遊之:蜩與學鳩之小見識,是無法與大鵬鳥的見識相比的。公孫龍未對上真正的高手(莊子)前,自己就認為像河伯一樣,得意洋洋,以為聞道百,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沒有人能比得上他,但不知自己與北海若之見識相比起來,是井底之蛙對上大海一樣,二者相差十萬八千里遠。魏牟引用邯鄲學步的故事說明莊子之學說意境甚高,一般人是無法輕易體會其道理的,要讓一個只有一般見識的人去學莊子學說,不是覺得他的話是鬼話連篇,就是自己領悟力太差,一句話也不懂,就連想要請教他一些問題時也不知要從何處問起。以此醜化公孫龍,將公孫龍說的一文不值,而且以你的智慧,還不足以懂得是非的真境…憑你的智慧,還不足以談論極精妙之理論,你還是早點回去睡覺吧!這是學說的解釋法。此話是魏牟所說,莊子說話俯仰皆不得罪於人,是不會說出這種話的,純粹是故事需要所編出之劇情,讀者不可當真。故事之意境是在隱喻想修道前,須先學習服侍行動不便之老父母及婆媳相處之道,是修道之ABC,ㄅ、ㄆ、ㄇ,未學會服侍行動不便之老父母及婆媳相處之道,就想一步登天去學莊子之言,希望將來死的時候能上天堂、天國、極樂世界去,就好像要蚊子去背負大山,馬上被壓死、像商蚷蟲(馬陸)渡河,馬上被淹死一樣,根本無法勝任的。以現代之語言為之,就如同小學生一年級,剛讀完國語第一課之點名簿、鉛筆。拿起鉛筆來,放下鉛筆來。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遊戲。只剛會唸,還不會寫字,就以為自己已很能幹,就想讀莊子一樣,根本不可能修成道之意思。以壽陵的少年放棄自己的走路步法,而跑去邯鄲學走特殊走路的步法之故事,還沒有學會邯鄲走路之特殊步法,又忘記自己本身原來走路的步法,最後連走路也不會走,只好用爬的回去之故事來比喻:不知自己有幾兩重,而要刻意去學莊子的理論,智、能水準差距太大,如學不好,最後連自己善於辯論的本業也失去之意。世人未先學會服侍行動不便之老父母及婆媳相處之道,就想一步登天去學莊子之言,根本不可能,值得世人深思。社會上有些不想服侍行動不便的老父母,將老父母送去養老院,花錢請人照顧,自己卻在家裡孝順孫子或養寵物,有空就去修道話虎藍給信眾聽;有些新婦(媳婦)家庭不顧,小孩放學回家有沒有飯可吃,則不關心,只會拿錢給小孩在外面吃飯,呆在家裡會婆媳論戰,只顧往外跑,很有心的跑去當志工或修道去。此類型之人為魏牟所歸於邯鄲學步,自以為修道人之類型之人,如此是在修給誰看?是妄想心在作祟,在騙小孩、騙鬼、或欺騙社會(就像公孫龍德淺如同錐管,知識優劣與莊子相差如此之大,還自認為自己是大師、國師、師傅、上人之大號人物,跩的很)。不暁得反哺父母養育之恩、婆媳論戰之結果,將來兒女也一樣不服侍父母,娶進門之媳婦一樣也是會婆媳論戰之因果不變定律(形影關係)之道理,一心只想上西天,如同莊周夢為胡蝶、痴人說夢話(空歡喜)之道理相同。
        有些老人家,退休了,沒事可做,整天胡思亂想,沒病找病,今天痠骨輪、明天痛骨節,整天這邊痠,那邊痛,整天拿著健保卡看醫生,沒事復健也好,看也看不會好,看得醫生也煩了,改用安慰劑給他服用來騙他說:這種藥吃了一定有效,老人家吃了反而感覺此藥比較有效,比較舒服多了,純粹是妄想心所引起之心理作用,根本不是病,其實安慰劑也無藥效,但老人家就是覺得有效,這都是妄心在作怪,能把妄想心拿掉,不要胡思亂想,越想,病就越嚴重,不去想病,就不會痠痛了,因為身體不是我的,是老天給的。但沒有修道,心放不下,妄想心就拿不掉,也只能常常身體檢查,沒病找病,把吃西藥當成補品,藥吃多了,到後來就是洗腎一途了。又如不服侍行動不便的老父母或整天在婆媳論戰,而跑去修道之人只是求得自己的心靈安慰而已,表示自己有在修,將來可以到極樂世界去之心理作用在作祟,等同吃安慰劑自我安慰一樣,不顧父母、公婆而存私心而跑去修道,此種修道法,有此可能上西天嗎?齊天大聖會同意接納嗎?服安慰劑可否治病?是否與故事情節相同?全部都是在欺騙社會,而自己卻認為很能幹,但老天看得很清楚的,絕對不能學政客之騙術在騙選票,騙來騙去,最終還是人算不如天算,不敵天一劃,讀者認為呢?是否會樂開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