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帝王篇:「齧缺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齧缺因躍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乎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逍遙遊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養生主篇:「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此幾則立言在闡述行善與不善、有為與無為、仁義與假仁義,心善、事善,其終局(人生晚景)之不同,境界相當高,讀者可參考之。
首先須先要知道篇名為應帝王,那應帝王要怎麼解釋才正確呢?如依文義可解釋為:當皇帝要無心而任自化,行不言之教,為民之表率,使人民不會相爭,天下人能任人稱乎其為牛,其為馬,都可以,天下之人和樂融融,就不會有統、獨,是、非,黑、白之爭。其意境為修道人有修至無極境界時,即可逍遙遊乎天地間。「應」字,解為相當也;等同也。修至無為自然,知天地、陰陽之道,自然界及其運作規律之天道及依自然法則運作之天運原理,已達神仙級之人物,其待遇與人間當皇帝之待遇相同,心靈上已有無形的金山、銀山、仙女、仙樂、仙菓、青豆(大補品)、不必乘舟車,直接用飛的來代替走路、侍衛、隨從…等等,要什麼就有什麼,老天都給你了(即南冥者,天池也。神仙居住的仙界,也就是宗教所說的極樂世界),等同在人間當皇帝(領導人)之謂也。
至於要能到天池居住,平常要怎麼修才能辦得到呢?莊子於應帝王篇第1節就有告訴世人了,只是世人解不解其故事內容而已。故事中之主角人物都是寓言,因應故事須要所取的名字,你要從文義上將蒲依子解釋為被衣,王倪的老師;將有虞氏解釋為舜;將泰氏解釋為伏羲氏都可以,這只是故事名字而已,不必去考證歷史文獻而把腦筋搞糊塗了。莊子要世人不要行假仁義,掛羊頭在賣狗肉,必須心善,為善才有用;心不善,行善事,等於抵銷了善行,有行善等於沒行善。以行偽善或假仁義(假慈悲)之名在賺錢、求名或欺騙社會。也就是故事中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猶藏仁以要人,藏仁:心中存著仁義之心,白話為嘴唸經,手摸奶(有口無心)。要人:廣結人心。文義上有二種解釋,1為有虞氏還存著包藏仁義的觀念,想要收編人心。2為有虞氏善於行假仁義(嘴唸經,手摸奶)以收編人心。亦得人矣:這樣他也得到人心了。而未始出於非人:未始:未曾(未始,文義較深奧,比較不容易懂,把他當成始未之倒裝句來解釋:從一開始就無此念頭,這樣一看就懂。也就是白話之:掛羊頭賣狗肉之假道學、假慈悲,以為善之名,行營利、求名之實)也。出:跳脫也。入:墜入也。文義上解釋為自己所喜好者為是;自己所不喜好者為非。以是非為其所認知,這樣也有很多人認同他的看法,也能得人心。因能出於非人之認知,必入於無非人之認知。還不能超出(跳脫)欺詐虛偽之人,也就是還存在於有為、有心,還在修人道、錢道的階段!此話怎麼說呢?亦即他如能跳脫惡,也就能入於無惡之認知。說更清楚一點,即是他不會為惡,就能進入無惡的認知(也就是無為、無心)。你說他為惡也不太對,說他無惡也不太對,也就是為善無近名也。你說他是為善也對,但他又利用為善在求名,在賺錢。那到底是善或不善呢?就如同富貴人家,得了失智症,是因為造作罪業,該忘的不忘,不該忘的忘光光,人家對他不好的應該忘掉它,心情會比較舒坦,但他就死記在心而不忘(即佛家所言之:業障現前);父母養育之恩不能忘,他又忘光光,連自己的子孫都不認識,對父母的財產又忘不了。對於仗勢欺人、過河拆橋者,老天發明出癡呆症、失智症(老苦症),強破他將該忘而不忘的給忘掉,這一忘,再加上原先不應忘而卻忘掉的部分,二者加總起來,什麼都忘光光了,就變成失智症,不省人世,不認識子孫,有聽沒有懂,你講你的,他講他的。看人在笑,他也會跟著笑,但笑什麼呢?你也不懂,他自己也不懂,你講你的,他自己講人家對待他不好的陳年往事,每次都說同樣的話,道理是相同的,要回去報到時,迷惑顛倒,神智不清、不省人事,那地獄就去定了(佛家稱:墮惡鬼道),不可能上西天的。富貴人家得失智症,不如平凡人好好修道,不造罪業,老天於其年老時會賜給他安逸(大宗師篇第4節、第8節:大塊佚我以老,於年老的時後很安閑,不會得失智症,所以說:修道只是在修福,修個好死而已,將來也會好生,其它都是假的;如沒有修,老年不好死-白話為:歹死。那有修與沒修,何者較好?明顯有大區別)。同理,父母得了失智症不好照顧,當兒女的自己想出藏仁以要人的本領,將失智症解釋成忘得越光越好,兒女不要回去看他,以免他又想起往事,想起兒女又會回復記憶,反而不好。自己卻在外求名,逃避兒女的責任,以為花錢請人照顧就好,認為得失智症忘光光了,是有修為,將來才能到極樂世界去,告別式時,場面擺的很盛大,是要擺給送行的親友看,還是擺給死人看呢?失智症如同迷失的小孩,找不到歸鄉之路,要怎麼上天堂呢?說他的認知是對嗎?又好像不太對;說他不對嗎?又好像有一點道理在,但他的認知也是有很多人認同他。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而未始入於非人。文義上解釋為泰氏(伏羲氏)躺著或睡覺時,心情很寬緩,醒的時候,人很自得,忘掉了是非、物我,或牛或馬?隨人去叫,他知道道之實情,有真知,不會矯偽,他的德性很好,心中無善、無不善,所以能超出(未墜入欺詐、虛偽之中)心境之知,不入是非之域(未始入於非人)。其意境為修道有修至無為自然之無極境界時,睡覺時會很專心的睡,不會想東想西,一覺到天明,不必吃安眠藥,白天看起來就像大草包一樣,白話為:人看起來槌槌的,與一般人並沒二樣,但他一切合乎自然,看不出他是修道高人,因為他得到了老天關愛的眼神,並不是得到修人道或修錢道者之關愛眼神,二者不同。就像儵與忽違反自然在替渾沌鑿七竅,好讓渾沌能像一般人一樣有七竅可以視聽,有為、有心要讓渾沌能過正常人的生活,反而把渾沌給鑿死了。其意境為要世人不要有為、有心在行假仁義、偽善,用以欺騙社會,表面是行善,結果因為心藏有偽善,反而使社會風氣敗壞(藏仁以要人)之意。
此藏人以要人有多種意境,用之於選舉,則可騙取選票;用之於社會等同戴假面具在行善,實則在賺錢,欺騙社會,一舉數得;用之於信仰,可廣結信眾,信徒有捐獻,有繳供養金,他就會說你很有慧根,有在行善,有在積福德,將來可到極樂世界去,沒有拿錢出來,背後就嫌你沒慧根。錢繳越多,越有慧根,福德也積越多 ,也可升為主管,當了上人、大師時就可開勞斯來斯或3B轎車,如果大家都不捐獻也不供養,那上人、大師吃飯及日常花費的錢要從那裏來?自己不就要去托缽了,那裏有閒工夫在唸經、說道給信眾聽;用之於媒體,當上名嘴時,既可賺通告費又能得名。這些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與為善無近名,是否為同一道理?讀者可自行判斷,人生的最終站與年老時是否會多病?能否享受到天倫、人倫之樂,就是由這些因素在決定,因為人無法勝天(自然)之故也。相信、不相信、做參考都可以,答案就是如此!願人人平安就是福。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善於偽裝、戴假面具之剪刀柄,鐵掃帚)。
天運篇:「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黑白之朴不足以為辯。」、在宥篇:「黃帝問廣成子: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寓言篇:「年先矣,而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老子第39章:「至譽無譽」。此三則立言及寓言故事,於年輕人視之,可能一笑置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第41章);於上了年紀的人視之,必感慨萬千,是經驗之累積,沒有吃過善於偽裝、戴假面具之虧的人,不知道此話之可貴,有吃過虧的人則視為至寶、圭臬,也就是寓言故事所言之: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老人之言須具有耆艾之條件,講話才有份量,不然也等於是老賊(陳人),讀者可參考之。
讀莊子一書有進入其意境,讀出味道來(弦外之音)時,會讓你笑到流眼淚,也能讓你痛哭流涕,使你樂莫樂於此書,悲莫悲於此書。看得懂就看得懂,看不懂,一樣還是看不懂。只要看得懂內篇或秋水篇之人,便非世上俗人矣,人生會無窮的快活。莊子說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文義是名譽僅是外貌之裝飾品供觀美之用,但不能增廣其本性之德,時間久了,妝飾品就會退色,退色時就沒有人會認識你,也就會漸漸的失去名譽。其意境是在說人有化妝、戴假面具、假髮時很漂亮,於卸妝、卸下假髮、面具後就現出原貌。是在比喻人有錢有勢,如善於偽裝,戴假面具、假髮,就不能見到真我,別人也認不清楚其真面目,於當權、得勢時很風光,於出事被抓去關時,就現出原形,狐狸尾巴就會被看到,偽裝之裝飾品退色,失勢時就沒有人認識你,也就顯現出真我(於父母未生出來的我)之意。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為辯。文義是白鶴不必每天洗澡,羽毛都是白色;烏鴨不必每天跟他染黑羽毛,他的羽毛就是黑的,這是他們的本色。不必去分辯誰美誰醜?其意境是在說明黑白素朴,是其本質,不足於分,而來論勝負。是在比喻抹黑別人,自己不會變白。也是比喻人心善與不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這是他的本性,再怎麼漂白、掩飾自己,本質不變,時間久了或利害關係衝突時,就會現出原形或狐狸尾巴之本質。人有錢沒人知道就不會出名,所以於有錢後就想選民意代表來得權,有權了,就會得到名聲,一有名聲就響叮噹,如此就會傷身失性,所以老子才會說:最高的榮譽是沒有名譽,不會去追逐名譽,就不會傷身失性。
人沒有修道,雖然是當上了皇帝,死後也無法上天堂或極樂世界去,如無法照顧百姓,肅殺氣太重,排除異己,只謀自己人的福利,事事想操捷徑,急於收割,法令說改就改,說變就變,老百姓怎麼抗爭,照常強勢表決通過,過了沒多久又要改,政策反反復復,沒有誠信,百姓日子難過因而自殺輕生,雖然是當了人間皇帝,如太可惡,死後一樣打入十八層地獄,不會因為是當過皇帝而有不同待遇(詳天運篇第1節)。所以故事中黃帝(是寓言,不是古時之嗤尤黃帝,此處之黃帝是比喻國家領導人、政治人物、藩鎮、諸候)問廣成子(老子)說他想知道最高大道的精髓,他想得到其精氣,以佐五穀、養民。他又想管陰陽二氣,以成就天下萬物,要怎麼樣才能辦得到?老子回答他說:你所要問的是道的精髓,你所要管理的是陰陽二氣(物之質,指道之精髓;物之殘,指陰陽二氣),自你有心治天下開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先說佞人,諂佞之人。心翦翦,心胸褊狹也。此種人怎麼可以配得上講至道呢?去挖苦黃帝(意謂你沒有修道基礎,講了你也聽不懂,聽得懂也聽不進去,有講等於沒有講而浪費了我的口舌)。再來說雲氣不待族而雨,文義上是雲氣還沒完全聚集就下雨,雨當然下不大。意境是說領導人少恩澤給百姓,所以就無法風調雨順。又是在比喻領導人沒有恩澤於民,人心變了,就會違反自然,氣候就會反常,人民需要用水時,老天偏偏不下雨而乾旱,不需要那麼多雨水時,偏偏又下大雨,淹大水,極端二極氣候,熱時熱到人受不了高溫,冷時冷到發抖,國家之民心就不能安定。草木不待黃而落,文義是樹葉青青還未變黃就落葉了(同天運篇第1節)。意境是領導人、有權勢之政治人物肅殺氣太重;又是在比喻如以抄家滅族的方式去整肅反對黨,法令僅供參考之用,自毀誠信,悖離為國家支柱的軍公教人員,那一天那條筋不對勁就要急速修法,百姓抗爭你的,我在國會強勢表決通常過,通過沒多久又要再修改,只顧選票,不顧人民,如致軍公教不願意效忠或表面效忠,實質在擺爛或施政消極,帶頭漲物價,並伺機在扯後腿,放任民生物價上漲不管,完全無誠信可言時,政府就會形同詐騙集團,與義和團並無二樣,如不能讓族群融和,反而分裂或分化族群,於人民不信任政府所講的話時,政治人物就等同在自找死路,恐將步入慈禧太后相同之路。日月之光益以荒,文義是日月之光一天比一天昏暗無光,意境是政治人物、大官員如躲在陽光照不到之暗處幹見不得人的勾當,做見不到陽光的事,一方面冷血大砍退休金、休假日,避免財政破產,一方面又搞特權詐貸,百姓的日子漸漸不好過,政府就會被人民看破手腳,當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時,國家就會漸漸在往衰小運走,連小國也會斷交而去,人民的抗爭就會如影隨形。又是在比喻有權有勢的領導人、政治人物、諸侯,命中帶有剪刀柄、鐵掃帚(國語稱為煞星,外省話為掃把星)時,就如同歷代朝代結束時之皇帝一樣,把國家搞成四分五裂、割地又賠款,朝代久遠的不說,明朝的崇禎皇帝自縊涼山、清朝的慈禧太后搞義和團,引發被八國聯軍攻打,將台灣割讓給日本,讓台灣人去反抗日軍,不知死了多少人,使台籍同胞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國家漸漸走衰運,最後滿清王朝結束。家中有人命中帶剪刀柄,鐵掃帚時,就會把好好的一個家搞得雞飛狗跳,媳婦娶進門就剋死夫,公司也會倒閉,兒女整天吵著要分家產,財產分完就吸毒、吃喝嫖賭樣樣來,把家產敗光,很可怕。
莊子以寓言引用德高望重耆艾的話來提醒世人,不會去引用老不修或老番顛長者的話,因為耆艾長者懂得敬老尊賢,能維繫倫理、道德,世人才聽得進去,不聽老人言,滿腦筋都只在講利害關係,無誠信、廉恥心可言,損害到人性之本根,吃虧就在眼前,這一、二年那麼多的大官、股票上市公司的大老闆通通住進土城看守所深造,最近又有世紀最大詐貸案,可能難以收拾,這些問題莊子老早就說過:「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日以荒!」這句話是在闡述倫理道德之、因果循環(自作自受)之重要性,只是世人不解其真意而已,知道了此道理及命理之剪刀柄、鐵掃帚的比喻,就知道世界各地為什麼亂哄哄,災難不斷?是人心出了問題,不講倫理道德、誠信、廉恥,只講利害關係,違反人性之本根、自然法則太嚴重所造成的,信與不信?或僅供參考都可以,但最終答案就是如此!莊子如是說,庚子年到來時,以前眾生違反倫理、道德,逆天行事所產生之因果循環,果報(天刑之)就會顯現於世人眼前。會很麻煩的,不能以為我有錢有勢,想怎麼搞就怎麼搞,怎麼騙才對自己有利,你又能奈我何?等到果報現前,後悔就來不及了。願大家共勉,才能避開禍患!
讀莊子一書有進入其意境,讀出味道來(弦外之音)時,會讓你笑到流眼淚,也能讓你痛哭流涕,使你樂莫樂於此書,悲莫悲於此書。看得懂就看得懂,看不懂,一樣還是看不懂。只要看得懂內篇或秋水篇之人,便非世上俗人矣,人生會無窮的快活。莊子說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文義是名譽僅是外貌之裝飾品供觀美之用,但不能增廣其本性之德,時間久了,妝飾品就會退色,退色時就沒有人會認識你,也就會漸漸的失去名譽。其意境是在說人有化妝、戴假面具、假髮時很漂亮,於卸妝、卸下假髮、面具後就現出原貌。是在比喻人有錢有勢,如善於偽裝,戴假面具、假髮,就不能見到真我,別人也認不清楚其真面目,於當權、得勢時很風光,於出事被抓去關時,就現出原形,狐狸尾巴就會被看到,偽裝之裝飾品退色,失勢時就沒有人認識你,也就顯現出真我(於父母未生出來的我)之意。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為辯。文義是白鶴不必每天洗澡,羽毛都是白色;烏鴨不必每天跟他染黑羽毛,他的羽毛就是黑的,這是他們的本色。不必去分辯誰美誰醜?其意境是在說明黑白素朴,是其本質,不足於分,而來論勝負。是在比喻抹黑別人,自己不會變白。也是比喻人心善與不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這是他的本性,再怎麼漂白、掩飾自己,本質不變,時間久了或利害關係衝突時,就會現出原形或狐狸尾巴之本質。人有錢沒人知道就不會出名,所以於有錢後就想選民意代表來得權,有權了,就會得到名聲,一有名聲就響叮噹,如此就會傷身失性,所以老子才會說:最高的榮譽是沒有名譽,不會去追逐名譽,就不會傷身失性。
人沒有修道,雖然是當上了皇帝,死後也無法上天堂或極樂世界去,如無法照顧百姓,肅殺氣太重,排除異己,只謀自己人的福利,事事想操捷徑,急於收割,法令說改就改,說變就變,老百姓怎麼抗爭,照常強勢表決通過,過了沒多久又要改,政策反反復復,沒有誠信,百姓日子難過因而自殺輕生,雖然是當了人間皇帝,如太可惡,死後一樣打入十八層地獄,不會因為是當過皇帝而有不同待遇(詳天運篇第1節)。所以故事中黃帝(是寓言,不是古時之嗤尤黃帝,此處之黃帝是比喻國家領導人、政治人物、藩鎮、諸候)問廣成子(老子)說他想知道最高大道的精髓,他想得到其精氣,以佐五穀、養民。他又想管陰陽二氣,以成就天下萬物,要怎麼樣才能辦得到?老子回答他說:你所要問的是道的精髓,你所要管理的是陰陽二氣(物之質,指道之精髓;物之殘,指陰陽二氣),自你有心治天下開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先說佞人,諂佞之人。心翦翦,心胸褊狹也。此種人怎麼可以配得上講至道呢?去挖苦黃帝(意謂你沒有修道基礎,講了你也聽不懂,聽得懂也聽不進去,有講等於沒有講而浪費了我的口舌)。再來說雲氣不待族而雨,文義上是雲氣還沒完全聚集就下雨,雨當然下不大。意境是說領導人少恩澤給百姓,所以就無法風調雨順。又是在比喻領導人沒有恩澤於民,人心變了,就會違反自然,氣候就會反常,人民需要用水時,老天偏偏不下雨而乾旱,不需要那麼多雨水時,偏偏又下大雨,淹大水,極端二極氣候,熱時熱到人受不了高溫,冷時冷到發抖,國家之民心就不能安定。草木不待黃而落,文義是樹葉青青還未變黃就落葉了(同天運篇第1節)。意境是領導人、有權勢之政治人物肅殺氣太重;又是在比喻如以抄家滅族的方式去整肅反對黨,法令僅供參考之用,自毀誠信,悖離為國家支柱的軍公教人員,那一天那條筋不對勁就要急速修法,百姓抗爭你的,我在國會強勢表決通常過,通過沒多久又要再修改,只顧選票,不顧人民,如致軍公教不願意效忠或表面效忠,實質在擺爛或施政消極,帶頭漲物價,並伺機在扯後腿,放任民生物價上漲不管,完全無誠信可言時,政府就會形同詐騙集團,與義和團並無二樣,如不能讓族群融和,反而分裂或分化族群,於人民不信任政府所講的話時,政治人物就等同在自找死路,恐將步入慈禧太后相同之路。日月之光益以荒,文義是日月之光一天比一天昏暗無光,意境是政治人物、大官員如躲在陽光照不到之暗處幹見不得人的勾當,做見不到陽光的事,一方面冷血大砍退休金、休假日,避免財政破產,一方面又搞特權詐貸,百姓的日子漸漸不好過,政府就會被人民看破手腳,當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時,國家就會漸漸在往衰小運走,連小國也會斷交而去,人民的抗爭就會如影隨形。又是在比喻有權有勢的領導人、政治人物、諸侯,命中帶有剪刀柄、鐵掃帚(國語稱為煞星,外省話為掃把星)時,就如同歷代朝代結束時之皇帝一樣,把國家搞成四分五裂、割地又賠款,朝代久遠的不說,明朝的崇禎皇帝自縊涼山、清朝的慈禧太后搞義和團,引發被八國聯軍攻打,將台灣割讓給日本,讓台灣人去反抗日軍,不知死了多少人,使台籍同胞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國家漸漸走衰運,最後滿清王朝結束。家中有人命中帶剪刀柄,鐵掃帚時,就會把好好的一個家搞得雞飛狗跳,媳婦娶進門就剋死夫,公司也會倒閉,兒女整天吵著要分家產,財產分完就吸毒、吃喝嫖賭樣樣來,把家產敗光,很可怕。
莊子以寓言引用德高望重耆艾的話來提醒世人,不會去引用老不修或老番顛長者的話,因為耆艾長者懂得敬老尊賢,能維繫倫理、道德,世人才聽得進去,不聽老人言,滿腦筋都只在講利害關係,無誠信、廉恥心可言,損害到人性之本根,吃虧就在眼前,這一、二年那麼多的大官、股票上市公司的大老闆通通住進土城看守所深造,最近又有世紀最大詐貸案,可能難以收拾,這些問題莊子老早就說過:「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日以荒!」這句話是在闡述倫理道德之、因果循環(自作自受)之重要性,只是世人不解其真意而已,知道了此道理及命理之剪刀柄、鐵掃帚的比喻,就知道世界各地為什麼亂哄哄,災難不斷?是人心出了問題,不講倫理道德、誠信、廉恥,只講利害關係,違反人性之本根、自然法則太嚴重所造成的,信與不信?或僅供參考都可以,但最終答案就是如此!莊子如是說,庚子年到來時,以前眾生違反倫理、道德,逆天行事所產生之因果循環,果報(天刑之)就會顯現於世人眼前。會很麻煩的,不能以為我有錢有勢,想怎麼搞就怎麼搞,怎麼騙才對自己有利,你又能奈我何?等到果報現前,後悔就來不及了。願大家共勉,才能避開禍患!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名、利為糖衣毒藥,心意識起的作用),痛了(身體、家庭出了問題)要怪誰?
齊物論:「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百骸、九竅、六臟,賅而存焉,吾誰與其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駢拇篇:「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天下篇:「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社會族群要能和諧、和睦相處,世人要有獨立的判斷能力,不能成群結黨營私,為名利相爭,時間一久,事業、家庭諸多不順,又把身體搞壞了,等同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叫苦連天,那要怪誰呢?意境很高,越悟越有道理,讀者可參考之。
沒有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這12種心理狀態(可比喻為人所屬的12生肖)的產生,就不像我自己。反之,這12種現象,沒有我,也顯現不出來。知道了,人與這12種心理現像相互依存的關係,這樣就差不多快接近道了,但是還是不知道主使它的又是誰(意即只知道有股力量在主使,但又不知主使者是誰)?要知道它是誰?因為是看也看不到,又是真實存在,就要去修道才會知道它是誰?這12種心態於前文有說明過,於此就不再贅述,本文僅就這12種現像所產生的結果做更進一步的闡述其道理,併與說明。1慮,想太多。2嘆,多悲。3變,反復多變。4慹,多憂懼。5姚,浮躁妄動。6佚,縱逸豪放。7啟,狂放不收斂。8態,裝模作樣。此幾樣是比喻奸、險、心機、畏懼。加上喜怒哀樂,共12種心理狀態。百骸,成人有 206塊骨頭,骸,就是骨節。骨頭與骨頭間的縫隙稱為關節,合稱骨節或百骨節。莊子一書,不會直接拿人來作比喻,而都是以魚、鳥、花、草、樹木、雲、霧、風、霜、骨頭、器官、五臟或六臟,來比喻,才不會得罪人。此處以百骸、九竅、六臟來作比喻,真叫人拍案叫絕!
樂出虛,蒸成菌(於艱苦的人生是為了什麼一文有提及)。快樂出自虛幻,僅是短暫的,很快的就像朝菌一樣,一天就蒸發掉了。譬如買賣股票,見到漲停板,就樂歪了,認為自己很會選股,遇到跌停板,臉都綠了,快樂也不見了,只是空歡喜一場,整天心情七上八下,緊張萬分;喜歡賭博的人,贏錢就樂歪了,輸錢就默不吭聲,米缸常常沒米,也是空歡喜一場,時間久了,就會把身體搞壞,到上了年紀時,就會今天這邊疼,明天那邊痛,得了四十肩、五十肩、板機指,經常閃到腰、拐到腳,要常常看醫師,很難過,雖然不算是病,但也夠你難受了,也很麻煩。遇到選舉時就一頭熱,跟著趕時髦,認為非選那個人不可,至於那個候選人才能真正為人民謀福利,則喪失了判斷力,只要自己所支持的候選人選上時也樂歪了。但快樂沒多久,當選人就把國庫、銀行金庫的門打開,讓選舉時當金主的財團自己去搬錢,國家財政也不會垮,等到知道國庫、公股銀行的錢快被搬光時才來氣呼呼,已來不及了,最後還是由全民買單。但對於軍公教退休人員依法該領的退休金,則認為非改革不可,否則國家財政會破產,大砍其退休金。創造出最先進的一例一修制,帶動物價上漲後又要再修一例一休,勞工的休假日也要砍,讓勞工去抗爭,問題是已漲的物價回得來嗎?政府帶頭漲水價、運費,砍敬老金,沒地方停車,物價通通漲,主管機官也不管,票投完才來後悔,認為選票被騙了,才來抗爭,背後罵皇帝 ,這就等同拿石頭砸自己的腳,那要怪誰呢?是否要學媽寶,酒駕或吸毒被警察抓到時哭哭啼啼,急著要打電話找媽媽呢?
莊子的文章很有意境,大多以寓言方式出現,以說故事為之,將人一生中之生老病苦死的緣由、結局講得淋漓盡致 ,既不會得罪於人,又間接在洩露天機,以五臟六腑、九竅來比喻只是要看世人悟得出或悟不出故事內容的真意,此性命之學非悟不可,不然會虛度人生:社會要和諧,才不會你爭我奪,如把社會秩序、道德觀念搞亂了,會引發國家、社會、政治動盪不安,社會生病與人體器官生病是同一道理,五臟六腑、九孔穴獨立存在,各有各的功能,誰也不聽誰的(耳目鼻口,是心靈、心性意識,或稱靈性、心性-才是真正的我,也是父母未生我以前的我-真我,所起的作用,皆有所明,但就是見不到也找不到心靈-耳聽、目視、耳聞、口食各有各的功能,但不能相通-不能相互替代其功能作用),就如同司法官、教授、醫師一樣,每人有其獨立自主的空間,由自己自律,並無上下隸屬關係,誰也不聽誰的,每個器官都很可愛,你不能去獨厚某一器官,如硬要以臣妾上下隸屬關係去管理其他器官或大家輪流來當主宰者時,就如同以政治力、考績去施壓他們一樣,就會把制度搞亂,如此就會引起其反彈,器官就會生病;以百骸之全身骨節來比喻其功能雖然不比五臟、六腑、九孔重要,但有互相支援的功能,身體的骨節只要有一關節出狀況,人就會不舒服,以器官來比喻就不會得罪人。所以說人不要違反自然,凡事少加入人為因素進去,不要去你爭我奪而干擾到五臟、六腑、九竅、百骸,除不注意而得到輕微的感冒以外,身體的器官、肢節是不會生病的,莊子都講得很清楚,世人如不懂此道理,而只認為錢、權最重要,最後把身體健康搞壞了,就如同不信邪,以為石頭砸腳並無多大妨礙,無所謂,但把石頭用力砸自己的腳,就會痛得哇哇的叫媽媽,怪誰都沒有用,只能怪自己,所以人生如有什麼不順利,就如同人體器官、百骸出問題一樣,自己幹了什麼好事?問自己最清楚,求神、卜卦、算命、改名、改運,只能改變心理作用,但改變不了本性,這就是莊子以五臟、六腑、九竅、百骸來寫文章,其真意之所在,懂得其道理,就會家庭和睦、子女不會忤逆、事業順利、身體健康,很自然的會避開各種禍患,快樂如神仙,不然於人生旅途中,問題是會一大堆,不好處理的,願大家都能平安。
沒有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這12種心理狀態(可比喻為人所屬的12生肖)的產生,就不像我自己。反之,這12種現象,沒有我,也顯現不出來。知道了,人與這12種心理現像相互依存的關係,這樣就差不多快接近道了,但是還是不知道主使它的又是誰(意即只知道有股力量在主使,但又不知主使者是誰)?要知道它是誰?因為是看也看不到,又是真實存在,就要去修道才會知道它是誰?這12種心態於前文有說明過,於此就不再贅述,本文僅就這12種現像所產生的結果做更進一步的闡述其道理,併與說明。1慮,想太多。2嘆,多悲。3變,反復多變。4慹,多憂懼。5姚,浮躁妄動。6佚,縱逸豪放。7啟,狂放不收斂。8態,裝模作樣。此幾樣是比喻奸、險、心機、畏懼。加上喜怒哀樂,共12種心理狀態。百骸,成人有 206塊骨頭,骸,就是骨節。骨頭與骨頭間的縫隙稱為關節,合稱骨節或百骨節。莊子一書,不會直接拿人來作比喻,而都是以魚、鳥、花、草、樹木、雲、霧、風、霜、骨頭、器官、五臟或六臟,來比喻,才不會得罪人。此處以百骸、九竅、六臟來作比喻,真叫人拍案叫絕!
樂出虛,蒸成菌(於艱苦的人生是為了什麼一文有提及)。快樂出自虛幻,僅是短暫的,很快的就像朝菌一樣,一天就蒸發掉了。譬如買賣股票,見到漲停板,就樂歪了,認為自己很會選股,遇到跌停板,臉都綠了,快樂也不見了,只是空歡喜一場,整天心情七上八下,緊張萬分;喜歡賭博的人,贏錢就樂歪了,輸錢就默不吭聲,米缸常常沒米,也是空歡喜一場,時間久了,就會把身體搞壞,到上了年紀時,就會今天這邊疼,明天那邊痛,得了四十肩、五十肩、板機指,經常閃到腰、拐到腳,要常常看醫師,很難過,雖然不算是病,但也夠你難受了,也很麻煩。遇到選舉時就一頭熱,跟著趕時髦,認為非選那個人不可,至於那個候選人才能真正為人民謀福利,則喪失了判斷力,只要自己所支持的候選人選上時也樂歪了。但快樂沒多久,當選人就把國庫、銀行金庫的門打開,讓選舉時當金主的財團自己去搬錢,國家財政也不會垮,等到知道國庫、公股銀行的錢快被搬光時才來氣呼呼,已來不及了,最後還是由全民買單。但對於軍公教退休人員依法該領的退休金,則認為非改革不可,否則國家財政會破產,大砍其退休金。創造出最先進的一例一修制,帶動物價上漲後又要再修一例一休,勞工的休假日也要砍,讓勞工去抗爭,問題是已漲的物價回得來嗎?政府帶頭漲水價、運費,砍敬老金,沒地方停車,物價通通漲,主管機官也不管,票投完才來後悔,認為選票被騙了,才來抗爭,背後罵皇帝 ,這就等同拿石頭砸自己的腳,那要怪誰呢?是否要學媽寶,酒駕或吸毒被警察抓到時哭哭啼啼,急著要打電話找媽媽呢?
莊子的文章很有意境,大多以寓言方式出現,以說故事為之,將人一生中之生老病苦死的緣由、結局講得淋漓盡致 ,既不會得罪於人,又間接在洩露天機,以五臟六腑、九竅來比喻只是要看世人悟得出或悟不出故事內容的真意,此性命之學非悟不可,不然會虛度人生:社會要和諧,才不會你爭我奪,如把社會秩序、道德觀念搞亂了,會引發國家、社會、政治動盪不安,社會生病與人體器官生病是同一道理,五臟六腑、九孔穴獨立存在,各有各的功能,誰也不聽誰的(耳目鼻口,是心靈、心性意識,或稱靈性、心性-才是真正的我,也是父母未生我以前的我-真我,所起的作用,皆有所明,但就是見不到也找不到心靈-耳聽、目視、耳聞、口食各有各的功能,但不能相通-不能相互替代其功能作用),就如同司法官、教授、醫師一樣,每人有其獨立自主的空間,由自己自律,並無上下隸屬關係,誰也不聽誰的,每個器官都很可愛,你不能去獨厚某一器官,如硬要以臣妾上下隸屬關係去管理其他器官或大家輪流來當主宰者時,就如同以政治力、考績去施壓他們一樣,就會把制度搞亂,如此就會引起其反彈,器官就會生病;以百骸之全身骨節來比喻其功能雖然不比五臟、六腑、九孔重要,但有互相支援的功能,身體的骨節只要有一關節出狀況,人就會不舒服,以器官來比喻就不會得罪人。所以說人不要違反自然,凡事少加入人為因素進去,不要去你爭我奪而干擾到五臟、六腑、九竅、百骸,除不注意而得到輕微的感冒以外,身體的器官、肢節是不會生病的,莊子都講得很清楚,世人如不懂此道理,而只認為錢、權最重要,最後把身體健康搞壞了,就如同不信邪,以為石頭砸腳並無多大妨礙,無所謂,但把石頭用力砸自己的腳,就會痛得哇哇的叫媽媽,怪誰都沒有用,只能怪自己,所以人生如有什麼不順利,就如同人體器官、百骸出問題一樣,自己幹了什麼好事?問自己最清楚,求神、卜卦、算命、改名、改運,只能改變心理作用,但改變不了本性,這就是莊子以五臟、六腑、九竅、百骸來寫文章,其真意之所在,懂得其道理,就會家庭和睦、子女不會忤逆、事業順利、身體健康,很自然的會避開各種禍患,快樂如神仙,不然於人生旅途中,問題是會一大堆,不好處理的,願大家都能平安。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達生(緣循、偃佒、困畏不若人)、達命(大命、小命)之情-心量廣大,就能看得開、想得通,與達知不相同(心量狹小,不能開智慧,是為病根,也享不到福)。
達生篇:「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列御寇篇:「緣循、偃佒、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達。知慧外通,勇動多怨,仁義多責。達生之情者傀,達於知者肖;達大命者隨,達小命者遭」。此二則立言在闡述心量狹窄是為病根,修道修至能看得開、想得通、拿得起、放得下,心胸廣大,就能通達人生-明瞭道理、事理,但可是不簡單的,讀者可供叁。
緣循、偃佒、困畏不若人與六府相刑,皆由人心所造一文(2016、11、23)中有闡述過緣循、偃佒、困畏不若人。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點閱,本文是配合達生篇做更進一步的說明。緣循,即一切順著自然;偃佒,即俯仰隨人而不得罪於人;困畏不若人,即濡弱謙下。此三條件都具備就算通達-明理。而要通達更須知達生、達命之情,達生、達命也就是性命雙修之學。前文已多次提及五行管理人的五臟六腑,而知慧外通,勇動多怨,仁義多責則在管理五臟六腑以外之病,不知者不怕,知者就不敢胡搞瞎搞,會有所警惕,即老子第20章所說的: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要去修才會知道此道理的。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通達、了悟、明白也;生,同古字性字,即本性、真性也。務,追求、追逐也。了悟本性的真實情形的人,只是求享受性分內天倫(大自然)之快樂,而不會去追逐本性所無之身外物(形、名、聲、色),享受身外物之樂,是違背性德,等同是在吸毒、打嗎啡,只是享受一時之興奮、快樂,是要付出多少代價啊?還禍害遺千年。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命,即生命、命運也。了悟四柱、八字命運實情的人,不會去追求命運所無或達不到的事,不會去強求。列禦寇篇所訓示之達生之情者傀;傀:大也。喻:心胸豁達、開朗;心量廣大也。心量廣大自然可去除病根。了悟本性實情的人,心胸就會豁達;達命:有達大命、小命之分。達大命者隨,達小命者遭。大命,指天命;小命,指命運。隨:順隨自然也。了悟本性、天命的人,就會凡事順其自然;了悟命運的人,對於人生的遭遇就會隨遇而安。因任天則大,任智則小。達小命者遭,達於知者肖;遭:遇也。肖:心胸狹窄、心量狹小也。心量狹窄者是為病根,不能開智慧,也享不到福,即使能享福,也只能享很小,所以有錢人就不必省吃節用。只知形名聲色之情之人,就須依人世間之遭遇去求神、問卜、算命,以求心安。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養形體必須先有衣食財貨之物,但錢是賺了很多,形體不能保養好,身體、健康就是不行,整身都是病,也有這種人啊!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此句有二種意境,一為:有了本性必須先不離開形體,但徒具形體而喪失了本性,胡搞瞎搞,最後不是住進醫院就是看守所,也有這種人啊!一為:有了本性必須先不離開形體,但形體還在而生命已失落成為植物人或失智、痴呆症,也有這種人啊!這就是受知慧外通,勇動多怨,仁義多責的支配,所產生的結果。所以說修道是在修性命之學,修看得開、想得通、拿得起、放得下,如此而已矣。並不是修聰明,因為達於知者肖,耍聰明、智巧的人氣量就會狹小之故也。
這二、三年來一些大官、大企業家、銀行家、當紅藝人、名嘴、無良企業主,紛紛住進看守所、醫院,有的出得來,有的出不來,或直接回去報到了,如果早知道這性命之學的道理,應可避開此禍患,所以千金難買早知道,可是此自然律,莊子於幾千年前就以寓言講了很多,只是故事意境沒人懂,只懂得錢(鈔票)而已,那要怪誰呢?修到能看得開、想得通、拿得起、放得下,就能松柏冬夏青青,差別僅在此而已,這就是人生!很多人把世間之假相誤認為是真的,硬要把身外物據為己有,所以放不下,也不願意放下,那就很可悲了!莊子一書是為最高智慧之玄學,能有智慧的去悟出其道理來,就知道生、老、病、苦、死之原理,才知道天(自然)律之可貴及違反自然法則之後果(業報),就能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不然人生就有苦頭可吃的(尤其此果報於庚子年、辛丑年會很明顯),此道理看似簡單,但可是不容易辦得到的,至於放得下,是指「心」要能放下,放下就想通了。放不下,想也是妄想,沒有用的,但是事情還是一樣要做,才能養活自己,不是說一放下,什麼事都不必做,只靠人來供養之謂也。提出此想能享受到通達人生之為人處世之道之文章與讀者共勉,願人人平安!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老莊養生之性命之學、道德(形影關係-因果定律、禍福原理),得有傳人。
齊物論:「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天運篇:「世疑之,稽於聖人。聖也者,達於情而遂於命也。」、達生篇:「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駢拇篇:「吾所謂臧著,非仁義之謂也,臧於其德而已矣;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田子方篇:「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將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而莫之能滑…已為道者解乎此」、庚桑楚第4節:「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知道性命之學之人難覓,與經營事業要能有繼承人繼續傳承經營,否則事業也是歸於零;修道法或佛法者亦同,均離不開道德,一離開道德就不算是正法,而是魔法,也希望道德能得有傳人,繼續傳承下去,這些必須是大覺者、大聖者,才知道此道理的(參見2014、5、24無形主宰有形之天律,我們知道多少?一文)。
世俗一般自認為是修道者,其所知,皆原於師傅、師弟、師兄、師姊之傳承,老師、師傅只教導你要怎麼做才能得道,但為什麼要這麼做?無法說出其道理來;而老莊之性命之學,僅在講道理,至於世人要怎麼做?要不要去體悟道理,則由世人自己去決定。為二者之不同之處;就如同身體生理病要去看醫生,才會好,至於冤業病,是前世冤家死對頭找上門來,只能以無形力來調解,條件談好,冤家離開,病就好了;調解不成,那就麻煩了,只能吃藥吃到死為止,等到下輩子繼續扯,醫生對這些冤家死對頭,一點辦法也沒有,不論如何吃藥、開刀、化療、標靶治療,都無法找到病因,醫得好,表示醫術高超,可寫研究論文升等,醫不好就推至太平間,至於病因為何?也無法說出所以然來;老莊就直接講出病因,知道了病因,避開病因、禍因,就不會生病,亦可免禍,至於要不要去體悟其道理?要不要去避開禍患,就由世人自己去決定之道理是相同的。二者的差別僅在於懂不懂得「君原於德而成於天」之道理而已。
要能悟出老莊性命之學的道理來,最短也要十九年(詳養生主庖丁解牛之技: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德充符篇:吾與夫子遊十九年矣,而未嘗知吾兀者也…、在宥篇: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 …)的時間。作者於民國100年時接獲理天的指令,知道這三、四年會有煞星出現 ,社會難安寧,感到責任重大、艱難,隨即於101年起,將其性命之學之學說、實務意境,寫成文章上網週知天下,已經過五年的時間,有讀過作者的文章又能體會其道理的人,至少已省下了十九年的修道時間,又可免費吃到飽,不必繳供養金、學費、聽演講門票費、不必輸入會員代號或密碼即可進入網誌(部落格)閱讀文章,於此五年間,依電腦的統計數字顯示,全球已有七個人已經搞懂了老莊之性命之學,而此七人中,全部都是居住在美國,應該是旅美華人、華僑,要能搞懂老莊學說及實務運用於日常生活的人,國學造詣要相當得高才看得懂其道理,此七人合理推論應是居教授級地位,全球既然已有七個人搞通了老莊學說,老莊的性命之學就有傳人,該七人已悟出性命之學(達生、達命之情,生同性字,即性命雙修之原理 ,性與命須相融合,不能設分水嶺;不論用之於人、用之於國家,人與人間才不會相爭,不同的族群就能融和在一起,對國家的認同就會一致,也就不會產生统獨、藍綠、黑白之爭,才是國家及人民之福)自然會將此學說及實務流傳後世,老莊性命之學就不會失傳,在此特別感謝旅居美國的此七位讀者,以後可當龍的傳人。
媒體每天都在報導,世界各地災難不斷,只要知道了老莊性命之學、松柏之茂、有與無、性命雙修的道理,多一點自然,少一點人為有心,冥冥中就可避開禍患、災難的發生,並可庇蔭子孫,自然界循環的因果定律就是如此,不依自然律行事,人類總會有苦頭可吃,不要等到事情發生,住進醫院、看守所時才來怪天怪地,已經太遲了,也沒有用的,因為這是無形在主宰有形之無字天書所規定的,任何人都無法去改變自然法則的,希望每人都能平安。
世俗一般自認為是修道者,其所知,皆原於師傅、師弟、師兄、師姊之傳承,老師、師傅只教導你要怎麼做才能得道,但為什麼要這麼做?無法說出其道理來;而老莊之性命之學,僅在講道理,至於世人要怎麼做?要不要去體悟道理,則由世人自己去決定。為二者之不同之處;就如同身體生理病要去看醫生,才會好,至於冤業病,是前世冤家死對頭找上門來,只能以無形力來調解,條件談好,冤家離開,病就好了;調解不成,那就麻煩了,只能吃藥吃到死為止,等到下輩子繼續扯,醫生對這些冤家死對頭,一點辦法也沒有,不論如何吃藥、開刀、化療、標靶治療,都無法找到病因,醫得好,表示醫術高超,可寫研究論文升等,醫不好就推至太平間,至於病因為何?也無法說出所以然來;老莊就直接講出病因,知道了病因,避開病因、禍因,就不會生病,亦可免禍,至於要不要去體悟其道理?要不要去避開禍患,就由世人自己去決定之道理是相同的。二者的差別僅在於懂不懂得「君原於德而成於天」之道理而已。
要能悟出老莊性命之學的道理來,最短也要十九年(詳養生主庖丁解牛之技: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德充符篇:吾與夫子遊十九年矣,而未嘗知吾兀者也…、在宥篇: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 …)的時間。作者於民國100年時接獲理天的指令,知道這三、四年會有煞星出現 ,社會難安寧,感到責任重大、艱難,隨即於101年起,將其性命之學之學說、實務意境,寫成文章上網週知天下,已經過五年的時間,有讀過作者的文章又能體會其道理的人,至少已省下了十九年的修道時間,又可免費吃到飽,不必繳供養金、學費、聽演講門票費、不必輸入會員代號或密碼即可進入網誌(部落格)閱讀文章,於此五年間,依電腦的統計數字顯示,全球已有七個人已經搞懂了老莊之性命之學,而此七人中,全部都是居住在美國,應該是旅美華人、華僑,要能搞懂老莊學說及實務運用於日常生活的人,國學造詣要相當得高才看得懂其道理,此七人合理推論應是居教授級地位,全球既然已有七個人搞通了老莊學說,老莊的性命之學就有傳人,該七人已悟出性命之學(達生、達命之情,生同性字,即性命雙修之原理 ,性與命須相融合,不能設分水嶺;不論用之於人、用之於國家,人與人間才不會相爭,不同的族群就能融和在一起,對國家的認同就會一致,也就不會產生统獨、藍綠、黑白之爭,才是國家及人民之福)自然會將此學說及實務流傳後世,老莊性命之學就不會失傳,在此特別感謝旅居美國的此七位讀者,以後可當龍的傳人。
媒體每天都在報導,世界各地災難不斷,只要知道了老莊性命之學、松柏之茂、有與無、性命雙修的道理,多一點自然,少一點人為有心,冥冥中就可避開禍患、災難的發生,並可庇蔭子孫,自然界循環的因果定律就是如此,不依自然律行事,人類總會有苦頭可吃,不要等到事情發生,住進醫院、看守所時才來怪天怪地,已經太遲了,也沒有用的,因為這是無形在主宰有形之無字天書所規定的,任何人都無法去改變自然法則的,希望每人都能平安。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欲知「道德」之要妙,須先「不自是、不迷惑」,知松柏常青、不能違背性德之道理,才能避開疾病、禍患、災難之發生。
老子第27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讓王篇:「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列禦寇篇:「鄭人緩也,呻吟裘氏之地…使其弟墨。儒墨相與辯,其父助翟,十年而緩自殺。其父夢之,曰:使而子為墨者,予也,闔嘗視其艮?既為秋柏之實矣!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彼故使彼。夫人以己為有以異於人,以賤其親,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緩也。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天地篇:「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謂己道人則勃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不可得也,不亦悲乎…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其比憂?」。此二則故事是在闡述修行人中自是之人太多了,不知道德之可貴。迷惑的人那麼多,不知奉承阿諛是人家有求於你,不得不使用來討好你之手法,故對於詐術須能避開,才不會惹來禍端,莊子連想提供其導入正徒走正路之要領也不可得之無奈,足為世人警惕!
故事中, 鄭國人緩,在裘氏這個地方讀書,讀了三年就成了儒者,恩澤三族,獲有儒之利,鄭緩欲兼收墨學之利,並且也使其弟弟翟,也成為墨者,當時儒墨水火不容,相爭得很利害,如同現代之統獨之爭、藍綠對抗,於儒墨辯論時,他的父親幫助墨翟這邊,緩辯論失敗,十年後自殺而死(翟本墨子之名,今以名其弟,故為寓言)。他的父親夢見緩拖夢說:讓你的兒子成為墨者的人是我的功勞,如今他已成名了,為什麼不去看看我的墳墓,上面種的秋柏已經結果子了(隱喻墨翟已獲得成功的菓實)。老天要成就、回報、報應一個人,不是成就、回報、報應人,而是成就、回報、報應這個人的自然天性(無形在主宰有形),翟的天性本來就是如此善良,是老天按照他的天性,使翟去學習緩的儒學,並進一步去造就他(報其人之天),所以並不是緩的功勞。但緩不知道這個道理,自以為聰明,老天為什麼對他如此不公平,雖然人已死了,還不知道此道理,還要逆其天去責怪自己的父親。這個道理就像齊國人掘井的人以為自己掘井有功,而與前來提水的人在打架,不給他們提水喝,卻不知道井水是自然資源,緩因不知道翟是天然的墨的這個道理,才憤而自殺,所以說今世之人都是像緩一樣,自以為是。這就是迷惑!
世人的迷惑,莊子於天地篇講的更清楚。世人依照世俗之禮在阿諛奉承,不認為是阿諛諂媚,自認為世俗認為這樣,我們就照這樣去做,世俗認為如此才算行善,我們也用同方法跟著行善,世人也沒有說這樣是奉承諂媚啊!因為這是世俗。如果聽到有人說他是阿諛、諂媚別人,馬上就翻臉,而終身阿諛諂媚別人這樣做,對嗎?這就是迷惑!天下人有那麼多迷惑的人,雖然莊子有心要予以導正,但至高的言論,世俗的人都聽不進去,也就只好放開,不要去提此事,放任世人自由吃草去,省得自己找憂愁受。以鄭緩自以為是,自認聰明的故事來比喻世俗的觀念、見解,與修道人完全不同,是可理解的。現今社會俗人差不多都迷惑了,都是自以為是,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要改變是很困難的。有錢就娶三妻四妾,死後讓兒女爭產打官司,俗人追逐名利,小孩出生要找命理師選擇良辰吉時剖腹生產,小孩長大才能當總統、企業大老闆、當大官,攀緣權勢、富貴,沒阿諛、諂媚、奉承,是得不到自己所想得到的;如果阿諛諂媚還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就背後大罵特罵,什麼難聽的話都說得出口,如此,就會失去真性,不能覺悟,自絕於天,就會傷及本根,自找死路,到年老時,什麼衰事、病痛、災禍都會到來,逃也逃不掉,還要怪老天如此對待他,不公平?如此就很可悲了。
善人的成功之處,可做為不善人之效法對象;不善人的慘痛的結局可做為善人的借鏡、警惕。如果不善人不知珍惜良師益友向善人學習,善人不知從不善人的結局來作為借鏡、警惕,雖然說是自認聰明,自以為是,事實上是個大笨蛋,要能了解這個道理,就涉及道德,要先知道什麼叫道德?才能知道至妙。那什麼叫作要妙呢?因道德經是體,僅作原則性、概括性之註釋,也沒多作解釋;南華經為用,要知道他到底在說些什麼?就要讀莊子一書才會知道。只讀道德經而未讀南華經,則只會說而不會做,讀道德經就如同為人兒女的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但一說到要照顧父母親,兄弟姐妹間就互相推卸,都說自己很忙,沒時間照顧,但是要出國去玩,每個人都有時間,不會沒有時間,道理就在於此,就是未讀南華經之故也!所以只會說不會做。莊子於列禦寇篇所寫的:今之世皆緩也。自是也。闡明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於天地篇說: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天下有那麼多修行人自以為是,也都迷惑而不悟,那要怎麼辦才好呢?也只有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去修老莊的性命之學(道德經、南華經)才有可能避開疾病、禍患之發生。道德屬於自然法則,由老天(無形之道)在管理。凡事都符合自然法則,有修道德,就不會相爭,沒相爭就不會有煩惱,沒有違背性德,過著符合人性之生活,能感動天地,病毒、災難、禍害,不分寒暑,都會自動避開他,傷害不到他一根寒毛的,身體健康,不會生病,這叫做松柏常青(或松柏青青)之道理。所以說要妙是不能自是!不能迷惑!要知道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的道理,因為人的身體動作是大惱在主宰,而大腦之靈魂又是受道在主宰的,只是未修道者所不知而已,這就是要妙,因為眾生的老闆是老天,而不是世人。此篇故事及幾則立言之意境很深,最終的道理就是在讓王篇所說的: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合稱為:道德(與德充符篇: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同義)。以松柏來比喻修道品德高尚的君子,於亂世,遇寒霜,仍然能常青,影響不到它,還能庇蔭子孫,享受到天倫及人倫之樂;眾木遇霜皆凋而落葉或枯死,以此比喻未修道之小人遭亂世無以自免,問題一大堆,難以解決,自己都顧不了了,那有能力去庇蔭子孫呢?道理就是那麼簡單。但當搞通了其道理,人生會無比的快活,就能享受到應帝王篇所說雖非真正在當皇帝,而實質上其心靈已享受到當真皇帝相同的待遇。例如老一輩之物質生活比較苦,要吃到肉,須等過年過節才捨得買來吃,肉都留給兒、孫吃,自己卻捨不得吃,還騙小孩說:小孩子不能吃雞爪,以後讀書寫字時會刮破簿子,希望過年,自己至少也能吃到雞肉,小孩子都體會不出此道理,還認為大人比較傻,不會吃雞肉,只會吃不好吃的雞爪,但實際上父母是在照顧子孫,寧願把肉留給子孫吃,自己卻在吃沒有肉之雞爪,也甘之如飴,只是子孫感受不到而已;過年兒孫只知道回家圍爐,吃團圓飯,但不會體悟到為迎接新年,子孫能回家團聚,心裡才會高興,準備團圓菜、大清掃,忙得團團轉,不但不感覺累,心裡確很快樂!但孫子就體會不到大人的辛苦,只知道吃完年夜飯,有紅包可拿,歡喜過新年。故會體悟與不會體悟,只差這一點點而已。有修道與未修道,差別也僅在於知不知道此道理而已。願大家平安!
故事中, 鄭國人緩,在裘氏這個地方讀書,讀了三年就成了儒者,恩澤三族,獲有儒之利,鄭緩欲兼收墨學之利,並且也使其弟弟翟,也成為墨者,當時儒墨水火不容,相爭得很利害,如同現代之統獨之爭、藍綠對抗,於儒墨辯論時,他的父親幫助墨翟這邊,緩辯論失敗,十年後自殺而死(翟本墨子之名,今以名其弟,故為寓言)。他的父親夢見緩拖夢說:讓你的兒子成為墨者的人是我的功勞,如今他已成名了,為什麼不去看看我的墳墓,上面種的秋柏已經結果子了(隱喻墨翟已獲得成功的菓實)。老天要成就、回報、報應一個人,不是成就、回報、報應人,而是成就、回報、報應這個人的自然天性(無形在主宰有形),翟的天性本來就是如此善良,是老天按照他的天性,使翟去學習緩的儒學,並進一步去造就他(報其人之天),所以並不是緩的功勞。但緩不知道這個道理,自以為聰明,老天為什麼對他如此不公平,雖然人已死了,還不知道此道理,還要逆其天去責怪自己的父親。這個道理就像齊國人掘井的人以為自己掘井有功,而與前來提水的人在打架,不給他們提水喝,卻不知道井水是自然資源,緩因不知道翟是天然的墨的這個道理,才憤而自殺,所以說今世之人都是像緩一樣,自以為是。這就是迷惑!
世人的迷惑,莊子於天地篇講的更清楚。世人依照世俗之禮在阿諛奉承,不認為是阿諛諂媚,自認為世俗認為這樣,我們就照這樣去做,世俗認為如此才算行善,我們也用同方法跟著行善,世人也沒有說這樣是奉承諂媚啊!因為這是世俗。如果聽到有人說他是阿諛、諂媚別人,馬上就翻臉,而終身阿諛諂媚別人這樣做,對嗎?這就是迷惑!天下人有那麼多迷惑的人,雖然莊子有心要予以導正,但至高的言論,世俗的人都聽不進去,也就只好放開,不要去提此事,放任世人自由吃草去,省得自己找憂愁受。以鄭緩自以為是,自認聰明的故事來比喻世俗的觀念、見解,與修道人完全不同,是可理解的。現今社會俗人差不多都迷惑了,都是自以為是,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要改變是很困難的。有錢就娶三妻四妾,死後讓兒女爭產打官司,俗人追逐名利,小孩出生要找命理師選擇良辰吉時剖腹生產,小孩長大才能當總統、企業大老闆、當大官,攀緣權勢、富貴,沒阿諛、諂媚、奉承,是得不到自己所想得到的;如果阿諛諂媚還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就背後大罵特罵,什麼難聽的話都說得出口,如此,就會失去真性,不能覺悟,自絕於天,就會傷及本根,自找死路,到年老時,什麼衰事、病痛、災禍都會到來,逃也逃不掉,還要怪老天如此對待他,不公平?如此就很可悲了。
善人的成功之處,可做為不善人之效法對象;不善人的慘痛的結局可做為善人的借鏡、警惕。如果不善人不知珍惜良師益友向善人學習,善人不知從不善人的結局來作為借鏡、警惕,雖然說是自認聰明,自以為是,事實上是個大笨蛋,要能了解這個道理,就涉及道德,要先知道什麼叫道德?才能知道至妙。那什麼叫作要妙呢?因道德經是體,僅作原則性、概括性之註釋,也沒多作解釋;南華經為用,要知道他到底在說些什麼?就要讀莊子一書才會知道。只讀道德經而未讀南華經,則只會說而不會做,讀道德經就如同為人兒女的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但一說到要照顧父母親,兄弟姐妹間就互相推卸,都說自己很忙,沒時間照顧,但是要出國去玩,每個人都有時間,不會沒有時間,道理就在於此,就是未讀南華經之故也!所以只會說不會做。莊子於列禦寇篇所寫的:今之世皆緩也。自是也。闡明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於天地篇說: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天下有那麼多修行人自以為是,也都迷惑而不悟,那要怎麼辦才好呢?也只有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去修老莊的性命之學(道德經、南華經)才有可能避開疾病、禍患之發生。道德屬於自然法則,由老天(無形之道)在管理。凡事都符合自然法則,有修道德,就不會相爭,沒相爭就不會有煩惱,沒有違背性德,過著符合人性之生活,能感動天地,病毒、災難、禍害,不分寒暑,都會自動避開他,傷害不到他一根寒毛的,身體健康,不會生病,這叫做松柏常青(或松柏青青)之道理。所以說要妙是不能自是!不能迷惑!要知道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的道理,因為人的身體動作是大惱在主宰,而大腦之靈魂又是受道在主宰的,只是未修道者所不知而已,這就是要妙,因為眾生的老闆是老天,而不是世人。此篇故事及幾則立言之意境很深,最終的道理就是在讓王篇所說的: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合稱為:道德(與德充符篇: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同義)。以松柏來比喻修道品德高尚的君子,於亂世,遇寒霜,仍然能常青,影響不到它,還能庇蔭子孫,享受到天倫及人倫之樂;眾木遇霜皆凋而落葉或枯死,以此比喻未修道之小人遭亂世無以自免,問題一大堆,難以解決,自己都顧不了了,那有能力去庇蔭子孫呢?道理就是那麼簡單。但當搞通了其道理,人生會無比的快活,就能享受到應帝王篇所說雖非真正在當皇帝,而實質上其心靈已享受到當真皇帝相同的待遇。例如老一輩之物質生活比較苦,要吃到肉,須等過年過節才捨得買來吃,肉都留給兒、孫吃,自己卻捨不得吃,還騙小孩說:小孩子不能吃雞爪,以後讀書寫字時會刮破簿子,希望過年,自己至少也能吃到雞肉,小孩子都體會不出此道理,還認為大人比較傻,不會吃雞肉,只會吃不好吃的雞爪,但實際上父母是在照顧子孫,寧願把肉留給子孫吃,自己卻在吃沒有肉之雞爪,也甘之如飴,只是子孫感受不到而已;過年兒孫只知道回家圍爐,吃團圓飯,但不會體悟到為迎接新年,子孫能回家團聚,心裡才會高興,準備團圓菜、大清掃,忙得團團轉,不但不感覺累,心裡確很快樂!但孫子就體會不到大人的辛苦,只知道吃完年夜飯,有紅包可拿,歡喜過新年。故會體悟與不會體悟,只差這一點點而已。有修道與未修道,差別也僅在於知不知道此道理而已。願大家平安!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不知之知(正知)-無知而無所不知(清靜心-無知,根本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相對為污穢心,知體與用,才是真知(智慧)。
知北遊篇:「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於是泰清仰而嘆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徐無鬼篇:「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老子第3章:「不尚賢,使民不爭。」、第45章:「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人不要太聰明,凡事不要太計較,知道裝不知道,看開一點;有修道,凡事就無所求,無得而無所不得(吉祥止止-人間世篇:第6節,無所求而能自得,所得者為看不見之善惡,如果要說總有一點眼睛所能看得到之所得吧!那就應該只有得到一甕骨灰而已,其它都要回歸自然,還給老天,一切歸零),日子比較好過,以養真性,才符合養性命之道,才是不知之知(智慧)—智慧的知是無知,而又無所不知,無知是實智,是真知-正知,是智慧(於佛法則稱之為般若無知-指清淨心),是自由開放社會之道德根基,沒有副作用。相對為污穢心,清潔的心與骯髒的心,兩者差別相當的大。世人有人求智,有人求得,但有心之求,才能求得到(金剛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要有開悟,就能凡事無所求,無得又無所不得;有知之智,因有加入人為因素進去,於自由開放之社會,就變成迷、邪、染之知,是為聰明之知,事事想求知,到最後就是有所不知,副作用很大,此即為知者不言-人活的時候是在作白日夢,以為自己對道學認識很多,而講經說法,以此在謀生、營利,實則不知-言者不知;必須於死後第七天-頭七時才真正清醒起來,但發覺人怎麼跑到不同世界了,此時才發覺自己已死了,想講真話,又不會講人話,只能講鬼話。知者不言,言者不之道理很深奧,值得好好去探討。
老莊哲學的文章已寫了快要300篇,也差不多算可以了,但還是不行,一大清晨又來教學,此意境教完後,五點半又被趕起床要我繼續寫,想多賴床一下也沒辦法賴,精氣神飽滿,只好起床繼續寫。老子、莊子這二本書是性命之學,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與人的性命相關,所以解釋時要朝保全自己性命的方向去作解釋,不會給解釋解到偏離方向。老子的文章為原則性、抽象、概括性書寫,是為體(理論之依據);不容易懂,只要多讀,常去體會了解,雖無法完全悟出其真意,但多多少少還能摸得到邊,懂一些也不錯;莊子一書,巵言很多,又無邊際,如無道學基礎,根本摸不到邊,搞不清楚到底在說些什麼,是為用,用之於實踐於日常生活(實務運用)中。有體沒有用,是起不了作用的,有讀等於沒有讀,日常生活有實踐、力行,道德經才會真正起作用,這就是他武功高強、莫測其高深的修道高人的本事,讀該本書有如瞎子在摸象,摸到什麼,感覺什麼就像什麼,坊間之書籍、著作,一知半解、半知半解、望文生義,強作解釋者多,真知正解者少,也就是如題目所說的不知之知,才是正解。如同法院的判決書或大法官會議解釋之解釋文,於不得罪於任何一方下,他就是有辦法寫出讓雙方都可各自解讀,都認為對自己有利的文字出來,讓你去爭辯得面紅耳赤的道理相同,那到底是那方的解讀才對?只有法院說的才對,這就是文章高竿之處(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讓旁觀者笑到流眼淚的道理相同。
如果你去問莊子說你怎麼知道那麼多,話又說的那麼多?有七萬餘言,他會回答你說:我什麼也沒有說,是故事所說的;如果你問他說:那個地方沒有說到?他會回答你說:我什麼都說了,連生、老、病、苦、死的緣由也都有說了,怎麼會說我沒有說呢?如果要用白話文來寫莊子,可能就要寫一牛車的書才能寫完,這就是鯤魚能化為大鵬鳥的本事,一般人只能望塵莫及!社會上有句笑話:憨阿公、憨阿嬤疼外孫,女兒嫁出,孫子隨父姓,但外公、外婆把他當成自己媳婦所生的內孫同樣看待,一樣會扮成馬給孫子騎,把孫子抬在肩膀上,讓孫子笑呵呵,內外孫都要發紅包,有時還要跟媳婦、女兒幫忙他們買房子,自己卻省吃儉用,別人會笑他是在當孝子、孝孫,老人家比較傻,但就是符合自然;人老了,眼睛視力不可太銳利,有看到裝沒看到、腦筋不可太聰明,話不要太多,整天婆媳論戰、錢不能死抓不放、聽力不要太好,有聽到裝成沒有聽到、兒女媳婦吵架向你求證什麼事時,就裝成忘記了,只要你一說出真話一定會得罪到一方,被得罪的一方不會恨死你才怪,這叫大智若愚或大巧若拙、不尚賢,使民不爭、兒媳孫子就會很高興看阿公、阿嬤,不會有代溝存在,才能快快樂樂過晚年,如人老了眼力太好、聽力太好、記性太好、話太多,整天滴滴咕咕、當鐵公雞,一毛不拔,兒孫就會與你保持距離,以策安全。老的時候就只能自求多福,望錢興嘆,錢存銀行,要請瑪莉亞、看護、醫生幫你花錢,反正錢花不完也帶不走,無法返回真性時就可憐哉!
一般人要知道大道全貌(即宇宙之真實相)是不太可能的,惟有修道高人才有可能知道,因為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天要效法大道,大道還要效法自然,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相同,所以能凡事能順著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就是真知;弗知內矣,知之外矣。有看到說沒看到,知而不用則更高明。不知道是內在修養,知道是表現於外在,就會尚賢,表現其聰明。所以說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但不知之知-根本智之真知,無知而無所不知;無所求,得無所得,但又無所不得,老天會依心電感應、感應道交原理,自動賜給無形之利益,此利益是凡人想求也求不到的,妙得很!開悟了,就無所不知;只想求知而未開悟,則有所不知。只有幾個人知道其道理呢?此性命之學道理很深奧,世人到底是要事事向錢看?等待下輩子繼續來當人受苦或是要順著自然,能善終,壽終正寢,老死(來世、下輩子)不相往來(不必再轉世來當人而受苦),當神仙去,不必再來當人?就須由世人自己決定,願人人都能享受天倫之樂!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是在闡述自然法則與主宰宇宙性命之學,警示世人不可與老天對抗,才能避開禍患,並非宗教信仰。
老子第20章:「善之於惡,相去幾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第40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43章:「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莊子庚桑楚篇:「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齊物論:「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也,覺而後之其夢也…知止其所不知,至矣。」、知北遊篇、「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矣!樂未畢也,哀又繼之。」、庚桑楚篇第4節:「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達生篇:「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此幾則立言,無關宗教信仰,而是道家在闡述無形的大道在主宰有形人類的性命,但人眼所看不見,無法以科學證明,但又真實存在,要有道之士才知道此道理的,並非宗教信仰;與儒家之大學、中庸在闡述修道之方法、理論;老子一書在闡述道學理論,莊子一書在闡述如何執行之方法、要領,要自己親自去體悟,於日常生活中去力行,才能悟出其道理的,也就是一門生活教育課程。但從事學術研究之學說理論與實際在修道,兩者是不相同的。理論可以光說不練,但實際在修道是要行之而成-要親自去作,區別在於此。宗教是屬於信仰,人民有信仰之自由,學說、理論信不信都可以,與實務須力行不同。所以說儒學非儒教、道學非道教、佛家非佛教。道德經、南華經是一本性命之學(道學)之大經典,世人不可不讀,否則就會虛度人生。
人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喜歡信什麼教都可以,要吃素、吃葷都可以,沒有人能強迫或干涉。死後想要到東方極樂、西方極樂世界都可以,是為妄心,但只要世人高興,也沒什麼不可以,但不能把宗教信仰與修道混為一談。修道是在修如何保全自己性命、避禍免患之道。要能保全性命、避禍免患,就須要懂得形影相隨、不言之教、無為自然、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之道理,人生旅徒中所有的幸與不幸、福與禍,都是世人自己所召惹而來的,也不必去算命、卜卦、改名、改運,道德經、南華經就是在講這些道理,信與不信都無強制性,人生的命運都是依道德經、南華經所載之自然法則在運作,任何一個人都逃不掉,都是在后羿的射程範圍內所掌控著,不知道還好,知道了,腳底會發麻,如知而不行,總有一天會吃到苦頭的,準到比雄三飛彈射飛機還準,雄三飛彈還會誤射漁船。比如車禍之發生,你早一秒或晚一秒出門就不會發生,偏偏就在此一秒的關鍵時刻被雄三飛彈或后羿的無形箭射中而一命嗚呼;每人每天都在吃相同的食物,有人就會得癌,但有人就不會;有人沒事在家,禍從天降,被飛機撞死,走路卻被跳樓自殺的人壓死、被落石擊中,有人什麼事也沒有;有的人不必去住醫院或看守所,有的人就要進去住;小偷、吸毒者,不管你怎麼抓?怎麼關他?出獄後照常偷、照常吸毒;有的人無緣無故被殺死,縱然凶手抓到了,那要找誰要回人命呢?要找人要?還是找鬼要呢?正常人是男女結婚,但有的人就男與男、女與女結婚,玄就玄在此,要知道這些道理,惟有讀道德經、南華經。
老子於寫完五千餘言之性命之學之道德經後,就出關去了,並未作解釋,又怕世人將道德經做錯誤的解讀,使其背黑鍋,所以化其心,由其大弟子莊周著莊子一書,以闡述其真意,為什麼世人會說道德經每人都會解讀,但每人的解讀都不太一樣,其原因在於世人覺悟之程度不同,所以道德經之真意是在闡述性命之學,不能解釋變調或套於別的地方使用,一切以莊子的解釋為準。第一段立言之文義、意境於以前的文章都有闡述過,於此就不再贅言,並予敘明。
作者於五年前就接到理天(管理眾生事務之層級為中天-佛祖、玉皇大帝層級;管理神佛而不管事務之層級為理天,位居中天之上-即老子、太上老君、鴻鈞聖祖)之指令,就開始寫道德經與南華經用之於日常生活之實務運用,到現在還在寫,從不敢懈怠,於此二、三年內所有以前未曾發生的事,都接連一再發生,無一不應驗,並非事後諸葛,往後這三、四年內如能平安度過,就能雨過天晴,因為因果報應循還之自然律已靜悄悄的提前到來,所以有很多紅的發紫的人,無法度過67歲就回去報到了,為什麼會如此?以及為了能保全自己性命又能避禍免患,唯一方法是多去體悟道德經、南華經,知至樂篇所言:生者,假借也。繕性篇所言:物之儻來,寄者也。秋水篇所言:生無常;死無常,分(得失)無常、變化無常之道理,即可悟出身體不是我們的,世間之身外物自然就沒有一樣是屬於我們可永久持有的,是老天暫借給我們使用的,回去時都要歸還的,一樣東西也帶不走。懂得莊子所說:君原於德而成於天(主宰者之能力是原自道德,而要修道德又要符合自然才能成功) ,所以宇宙之最高主宰者是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力量,也就是老莊所講的自然,知道自然及性命之學的道理後就不會你爭我奪,所以說有百利而無一害,知道了人的性命是由無形的道在主宰(即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通達性命雙修之理之重要性),就不會去為惡,事前預防,避免於中獎時再來怪天怪地,一切都太晚了,願大家都能平安、幸福,不然庚子、辛丑兩年到來時,看看世界會有什麼變化,自可應證一切,願人人能渡過苦難,平安幸福!。
人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喜歡信什麼教都可以,要吃素、吃葷都可以,沒有人能強迫或干涉。死後想要到東方極樂、西方極樂世界都可以,是為妄心,但只要世人高興,也沒什麼不可以,但不能把宗教信仰與修道混為一談。修道是在修如何保全自己性命、避禍免患之道。要能保全性命、避禍免患,就須要懂得形影相隨、不言之教、無為自然、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之道理,人生旅徒中所有的幸與不幸、福與禍,都是世人自己所召惹而來的,也不必去算命、卜卦、改名、改運,道德經、南華經就是在講這些道理,信與不信都無強制性,人生的命運都是依道德經、南華經所載之自然法則在運作,任何一個人都逃不掉,都是在后羿的射程範圍內所掌控著,不知道還好,知道了,腳底會發麻,如知而不行,總有一天會吃到苦頭的,準到比雄三飛彈射飛機還準,雄三飛彈還會誤射漁船。比如車禍之發生,你早一秒或晚一秒出門就不會發生,偏偏就在此一秒的關鍵時刻被雄三飛彈或后羿的無形箭射中而一命嗚呼;每人每天都在吃相同的食物,有人就會得癌,但有人就不會;有人沒事在家,禍從天降,被飛機撞死,走路卻被跳樓自殺的人壓死、被落石擊中,有人什麼事也沒有;有的人不必去住醫院或看守所,有的人就要進去住;小偷、吸毒者,不管你怎麼抓?怎麼關他?出獄後照常偷、照常吸毒;有的人無緣無故被殺死,縱然凶手抓到了,那要找誰要回人命呢?要找人要?還是找鬼要呢?正常人是男女結婚,但有的人就男與男、女與女結婚,玄就玄在此,要知道這些道理,惟有讀道德經、南華經。
老子於寫完五千餘言之性命之學之道德經後,就出關去了,並未作解釋,又怕世人將道德經做錯誤的解讀,使其背黑鍋,所以化其心,由其大弟子莊周著莊子一書,以闡述其真意,為什麼世人會說道德經每人都會解讀,但每人的解讀都不太一樣,其原因在於世人覺悟之程度不同,所以道德經之真意是在闡述性命之學,不能解釋變調或套於別的地方使用,一切以莊子的解釋為準。第一段立言之文義、意境於以前的文章都有闡述過,於此就不再贅言,並予敘明。
作者於五年前就接到理天(管理眾生事務之層級為中天-佛祖、玉皇大帝層級;管理神佛而不管事務之層級為理天,位居中天之上-即老子、太上老君、鴻鈞聖祖)之指令,就開始寫道德經與南華經用之於日常生活之實務運用,到現在還在寫,從不敢懈怠,於此二、三年內所有以前未曾發生的事,都接連一再發生,無一不應驗,並非事後諸葛,往後這三、四年內如能平安度過,就能雨過天晴,因為因果報應循還之自然律已靜悄悄的提前到來,所以有很多紅的發紫的人,無法度過67歲就回去報到了,為什麼會如此?以及為了能保全自己性命又能避禍免患,唯一方法是多去體悟道德經、南華經,知至樂篇所言:生者,假借也。繕性篇所言:物之儻來,寄者也。秋水篇所言:生無常;死無常,分(得失)無常、變化無常之道理,即可悟出身體不是我們的,世間之身外物自然就沒有一樣是屬於我們可永久持有的,是老天暫借給我們使用的,回去時都要歸還的,一樣東西也帶不走。懂得莊子所說:君原於德而成於天(主宰者之能力是原自道德,而要修道德又要符合自然才能成功) ,所以宇宙之最高主宰者是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力量,也就是老莊所講的自然,知道自然及性命之學的道理後就不會你爭我奪,所以說有百利而無一害,知道了人的性命是由無形的道在主宰(即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通達性命雙修之理之重要性),就不會去為惡,事前預防,避免於中獎時再來怪天怪地,一切都太晚了,願大家都能平安、幸福,不然庚子、辛丑兩年到來時,看看世界會有什麼變化,自可應證一切,願人人能渡過苦難,平安幸福!。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讀道家學派之莊子一書是一本救世大奇書,但有五難,其意境是在闡述生、老、病、死及如何排除身外物之障礙去積陰德,以造福子孫之天下一大奇書(亦可檢視越雞、魯雞修道層級之高低)。
庚桑楚篇:庚桑子謂南榮趎曰: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雞不能伏鵠卵,魯雞固能矣。雞與之雞,其德非不同也,有能與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南榮趎俯而慚,仰而歎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秋水篇:公孫龍問於魏牟曰: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今吾聞莊子之言,汒然異之。不知論之不及與,知知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此二則故事是在說明莊子一書是在闡述生、老、病、死,教道德、教智慧,在救世之一本天下大奇書,確實難讀也難懂,除國學造詣要很高以外,沒有兩把刷是看不懂該本書到底是在講些什麼,現在總算有人將該書之意境完全的道出,就知道該書是修道之最高指導指南,一般自認是修道高人之上人、大師、法師、國師,與莊子一書之國學造詣拿來做一比較,高下立判,一般人準備很多資料要請教莊子,但一看到其文章,即亂了分寸,不知要怎麼問?莊子如問他,也不知要怎麼回答?整個人都傻住了,不問還好,問了反而被看出自己修道的功力相差懸殊,但該書不是要拿來做比較用的,而是要世人自己去體悟大道,悟多少算多少,是別的地方所學不到的,因為他所說的是無字天書之自然律,任何人都違逆不得,不依照他所說的故事去為人處事(世),都會吃到苦頭的,這就是玄。
人貴讀書,然非讀之難也,而能知其意之難也。讀書不知其意等同沒有讀,讀莊子不但要求其文義,還要求其理,如不解其理則不解其說,甚至無法悟其文,求其理正才能悟其文。莊子ㄧ書以文言文書寫,國學造詣相當高,與一般學儒學、佛學的人所用之文句差別相當大,其文章確實難懂,國學造詣沒兩把刷,跟本就看不懂,到底是在說什麼?今人已放棄文言文,改讀白話文,對於該放下身外物不放下,死抓不放;對於不該放下的文言文卻放下了,所以對於道德經、南華經之文言文看不懂,那要如何去體悟其真義呢?因道德經之所言,不但合乎科學,又超越科學(時間、空間)。不是迷信,也不是宗教信仰,是在闡述性命之學,也就是人類最高之智慧結晶,等同是人生哲學之最高智慧學。懂得其道理,就已開啟了高等智慧,了解人一生中生、老、病、苦、死,是無形在主宰有形,為什麼不是有形在主宰無形呢?從小的方面可避禍免患,減少病痛不必看醫生、家庭和睦,小孩不會忤逆、親子關係、婆媳關係、人際關係良好;大至能改變自己命運,造福、庇蔭子孫,人類能順應自然,愛護地球,不會去破壞自然環境,就不會引發大自然的反撲,也就能風調雨順,極熱、極冷之兩極氣候、一個比一個強的颱風、颶風、強震、傳染疾病、病毒,就是人類違反自然律太嚴重所引發的,所以說自然無形力量之大,大到在主宰一切 ,又是人眼所看不見的,也是有形的人類無法以科學去預測、求證的,這些道理是要有了悟到性命之學之修道人,才能知道其道理的,所以說是最高之智慧學,不相信也不行,也就是玄。老子於寫完五千言後即出關去,並未對道德經做解釋,而此五千言又是如此珍貴,老子(太上老君)憫世人不悟,性命之學(生、老、病、苦、死)無傳,又怕蒼生誤解而使自己背上黑鍋,不得不以炁分身,乃化其心,由其大弟子莊周著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以說故事之方式,由世人自己去悟道,等同在間接洩漏天機,來闡述道德經之真意。道德經已經難懂了,南華經更難懂,其旨玄,其文奧,玄則非悟莫得,奧則幽隱難見,很難摸索,因此經之文義與一般文義解釋不同,一難也。如養生,要解釋為養真性,不是解釋為要吃人蔘、千年靈芝來進補;迷羊解釋為迷失真性,不能解釋成放羊時把羊養丟了;魚、鳥、草、花、木、雲、霧,是在比喻修道人…其言世人認為過當,有如天馬行空,實則不解其意也,二難也。其言每每陳意過高,中下階層之人根本看不懂,要有道學根基,有二把刷之修道人才看得懂,三難也。其筆端鼓舞變化,都不可以尋常文字求得其意,四難也。語脈機鋒,四書、五經中未嘗有此,五難也。故世人所解釋的南華經大多望文生義,強作解釋或一知半解、半知半解、不知不解,也就是徐無鬼篇所言之: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但不懂南華經就無法完全瞭解道德經之真意,如搞懂了南華經,讀到暢懷處時會讓你拍案叫絕,讓你笑到流出笑的眼淚,笑到肚皮會痛,土話所說的笑到連尿都快流出來了;讀到傷感處,會讓你流出傷心之眼淚,以釋放心中憂鬱情緒,人生旅徒中,人的終站怎麼有人會有以如此悲慘的下場來收場?悟出莊子一書之真意,所有的答案全部在該書裏面,都能悟出其原因出在那裏?道德經之真意就能豁然開朗。也就不會產生人人都會解釋道德經,但解釋的對或不對?也沒人知道,一切之解釋都須以莊子的解釋為準,才不會被蒼生做成錯誤之解讀。單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幾個字想要搞懂,就不簡單,這12個字能搞懂,就不是凡人了。道本無名,是渾沌之虛空體,世人所言之道是假借之名,是為體所變化出來的相,並不是真的,而是假名;道體才是真的,又永遠不變,故又稱為:一。可是要搞懂這12個字之意境,佛家的金剛經搞懂了,才能搞懂這12個字到底在說些什麼?所以說道德經(老子一書)初讀時感覺沒什麼,認為很簡單,有國學造詣者都會解釋,但每人的解釋都不一樣。實則字字句句之字義、文義是無邊無際的,與佛家佛經所說之:含無量義相同,至於解釋的對或不對?又是另一問題。那南華經(莊子一書)更深奧,根本不用說了,除非有道學根基(白話為:有兩把刷),否則根本就摸也摸不到邊的。搞懂的人就成仙、成佛了!
首段之文義就不再說文解字,請讀者自行參考教科書之解釋即可,在此僅道出其意境來。越雞、奔蜂比喻未修道之人,魯雞比喻修道高人。越雞、魯雞德行並無不同,但有的雞不能孵卵,有的雞就有能力,因才能有大有小也(見2016、10、20越雞、魯雞德非不同,其才有巨小一文),庚桑楚(莊子)謙虛的說:他才能不足,無能力感化他,要南榮趎去見老子,南榮趎見了老子,低著頭很慚愧,知道自己修道的功力與老子相差懸殊,發覺世俗之人和只修一點道的皮毛之人與修道高人的關念、見解怎麼會相差那麼大?一時整個人都傻住了,急的尿都快流出來,連準備想要問老子的問題也都忘了,也不曉得要怎麼問法?就如同要老鼠有問題不懂時,可以去問貓一樣,當老鼠一看到貓的鬍鬚時,其自然的本能就會二腿發軟,連路都不會走,也不會跑,是一樣的道理,此為一則比喻修道功力相差懸殊,小學生不敢問大學教授問題,也不曉得要從何問起,不如找層級差不多的國中、高中生來問,內心才不會太緊張,忘了怎麼問,反而被人看穿自己有幾兩重,下不了台,更難為情之意。公孫龍很會辯論,可辯倒百家,他能把死的說成活的,把活的說成死的,自以為自己智巧及能力很強,知識很好,但他於讀了莊子一書時,也同樣是傻住了,所以到現在都不敢開口去問莊子,怕反而被譏笑為世俗之人還敢問修道高人,馬不知臉長、猴子不知自己屁股紅之意。
老子一書是體,僅作原則性之敘述,莊子一書是用。莊子一書內篇在講其學說之理論(自然法則),適合學術研究;外篇、雜篇則在講實務(用之於日常生活、工作上之經驗法則,來應證其理論),坊間的所出版有關莊子之著作大都是學術研究之理論或教科書,尚未見過有實務之著作書籍,因道家不主張出書,要世人自己去體悟,才能悟出其道理來之故也。能體用合一,就可悟得出性命之學(真正之人生哲學),就如同一般人與法學專家在解釋憲法、法律一樣,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打民事官司也是如此,總會有一方贏,一方輸,不論法官怎麼判決,都會被輸告的一方罵為有錢判生,無錢判死的道理是一樣的,殊不知問題出在法學素養不同,觀念不同,見解不同、證據之取捨不同所致,所以當法官的人也很委曲。目前社會的現實也差不多如此,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名嘴整天在政論節目吵吵鬧鬧,教壞別人小孩,小孩有樣學樣,上樑不正,下樑歪,小孩學壞了,家長又要怪老師沒教好,但學生做錯了,老師適當體罰學生,家長又要告老師,家長不會認為是自己做壞榜樣而被小孩學去了,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沒有錯的道理相同,那老師要如何教導小孩呢?婆媳論戰,婆婆總會怪媳婦之不是,從不會去反省自己年輕,為人媳婦時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婆婆?老父親只會怪兒女不孝,但不會反省自已年輕時有沒有孝順其父母,其行為被兒女學起來,現在以同一方式回敬你老人家,誰都沒有錯的道理相同。如能把時間、精力花在讀老莊的人生哲學,開啟智慧之門,懂得前因、後果及人生之結局的道理,知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不能以有為有,最終有還是要歸於無之返樸歸真原理(佛家所稱之如來)時,那社會環境就會完全改觀,希望社會能更和諧,不要再整天吵吵鬧鬧,人人才能平安幸福,不然沒多久庚子年之到來,世人就有苦頭可吃了,信與不信均無不可,屆時自可應證一切 願人人能平安!。
人貴讀書,然非讀之難也,而能知其意之難也。讀書不知其意等同沒有讀,讀莊子不但要求其文義,還要求其理,如不解其理則不解其說,甚至無法悟其文,求其理正才能悟其文。莊子ㄧ書以文言文書寫,國學造詣相當高,與一般學儒學、佛學的人所用之文句差別相當大,其文章確實難懂,國學造詣沒兩把刷,跟本就看不懂,到底是在說什麼?今人已放棄文言文,改讀白話文,對於該放下身外物不放下,死抓不放;對於不該放下的文言文卻放下了,所以對於道德經、南華經之文言文看不懂,那要如何去體悟其真義呢?因道德經之所言,不但合乎科學,又超越科學(時間、空間)。不是迷信,也不是宗教信仰,是在闡述性命之學,也就是人類最高之智慧結晶,等同是人生哲學之最高智慧學。懂得其道理,就已開啟了高等智慧,了解人一生中生、老、病、苦、死,是無形在主宰有形,為什麼不是有形在主宰無形呢?從小的方面可避禍免患,減少病痛不必看醫生、家庭和睦,小孩不會忤逆、親子關係、婆媳關係、人際關係良好;大至能改變自己命運,造福、庇蔭子孫,人類能順應自然,愛護地球,不會去破壞自然環境,就不會引發大自然的反撲,也就能風調雨順,極熱、極冷之兩極氣候、一個比一個強的颱風、颶風、強震、傳染疾病、病毒,就是人類違反自然律太嚴重所引發的,所以說自然無形力量之大,大到在主宰一切 ,又是人眼所看不見的,也是有形的人類無法以科學去預測、求證的,這些道理是要有了悟到性命之學之修道人,才能知道其道理的,所以說是最高之智慧學,不相信也不行,也就是玄。老子於寫完五千言後即出關去,並未對道德經做解釋,而此五千言又是如此珍貴,老子(太上老君)憫世人不悟,性命之學(生、老、病、苦、死)無傳,又怕蒼生誤解而使自己背上黑鍋,不得不以炁分身,乃化其心,由其大弟子莊周著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以說故事之方式,由世人自己去悟道,等同在間接洩漏天機,來闡述道德經之真意。道德經已經難懂了,南華經更難懂,其旨玄,其文奧,玄則非悟莫得,奧則幽隱難見,很難摸索,因此經之文義與一般文義解釋不同,一難也。如養生,要解釋為養真性,不是解釋為要吃人蔘、千年靈芝來進補;迷羊解釋為迷失真性,不能解釋成放羊時把羊養丟了;魚、鳥、草、花、木、雲、霧,是在比喻修道人…其言世人認為過當,有如天馬行空,實則不解其意也,二難也。其言每每陳意過高,中下階層之人根本看不懂,要有道學根基,有二把刷之修道人才看得懂,三難也。其筆端鼓舞變化,都不可以尋常文字求得其意,四難也。語脈機鋒,四書、五經中未嘗有此,五難也。故世人所解釋的南華經大多望文生義,強作解釋或一知半解、半知半解、不知不解,也就是徐無鬼篇所言之: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但不懂南華經就無法完全瞭解道德經之真意,如搞懂了南華經,讀到暢懷處時會讓你拍案叫絕,讓你笑到流出笑的眼淚,笑到肚皮會痛,土話所說的笑到連尿都快流出來了;讀到傷感處,會讓你流出傷心之眼淚,以釋放心中憂鬱情緒,人生旅徒中,人的終站怎麼有人會有以如此悲慘的下場來收場?悟出莊子一書之真意,所有的答案全部在該書裏面,都能悟出其原因出在那裏?道德經之真意就能豁然開朗。也就不會產生人人都會解釋道德經,但解釋的對或不對?也沒人知道,一切之解釋都須以莊子的解釋為準,才不會被蒼生做成錯誤之解讀。單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幾個字想要搞懂,就不簡單,這12個字能搞懂,就不是凡人了。道本無名,是渾沌之虛空體,世人所言之道是假借之名,是為體所變化出來的相,並不是真的,而是假名;道體才是真的,又永遠不變,故又稱為:一。可是要搞懂這12個字之意境,佛家的金剛經搞懂了,才能搞懂這12個字到底在說些什麼?所以說道德經(老子一書)初讀時感覺沒什麼,認為很簡單,有國學造詣者都會解釋,但每人的解釋都不一樣。實則字字句句之字義、文義是無邊無際的,與佛家佛經所說之:含無量義相同,至於解釋的對或不對?又是另一問題。那南華經(莊子一書)更深奧,根本不用說了,除非有道學根基(白話為:有兩把刷),否則根本就摸也摸不到邊的。搞懂的人就成仙、成佛了!
首段之文義就不再說文解字,請讀者自行參考教科書之解釋即可,在此僅道出其意境來。越雞、奔蜂比喻未修道之人,魯雞比喻修道高人。越雞、魯雞德行並無不同,但有的雞不能孵卵,有的雞就有能力,因才能有大有小也(見2016、10、20越雞、魯雞德非不同,其才有巨小一文),庚桑楚(莊子)謙虛的說:他才能不足,無能力感化他,要南榮趎去見老子,南榮趎見了老子,低著頭很慚愧,知道自己修道的功力與老子相差懸殊,發覺世俗之人和只修一點道的皮毛之人與修道高人的關念、見解怎麼會相差那麼大?一時整個人都傻住了,急的尿都快流出來,連準備想要問老子的問題也都忘了,也不曉得要怎麼問法?就如同要老鼠有問題不懂時,可以去問貓一樣,當老鼠一看到貓的鬍鬚時,其自然的本能就會二腿發軟,連路都不會走,也不會跑,是一樣的道理,此為一則比喻修道功力相差懸殊,小學生不敢問大學教授問題,也不曉得要從何問起,不如找層級差不多的國中、高中生來問,內心才不會太緊張,忘了怎麼問,反而被人看穿自己有幾兩重,下不了台,更難為情之意。公孫龍很會辯論,可辯倒百家,他能把死的說成活的,把活的說成死的,自以為自己智巧及能力很強,知識很好,但他於讀了莊子一書時,也同樣是傻住了,所以到現在都不敢開口去問莊子,怕反而被譏笑為世俗之人還敢問修道高人,馬不知臉長、猴子不知自己屁股紅之意。
老子一書是體,僅作原則性之敘述,莊子一書是用。莊子一書內篇在講其學說之理論(自然法則),適合學術研究;外篇、雜篇則在講實務(用之於日常生活、工作上之經驗法則,來應證其理論),坊間的所出版有關莊子之著作大都是學術研究之理論或教科書,尚未見過有實務之著作書籍,因道家不主張出書,要世人自己去體悟,才能悟出其道理來之故也。能體用合一,就可悟得出性命之學(真正之人生哲學),就如同一般人與法學專家在解釋憲法、法律一樣,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打民事官司也是如此,總會有一方贏,一方輸,不論法官怎麼判決,都會被輸告的一方罵為有錢判生,無錢判死的道理是一樣的,殊不知問題出在法學素養不同,觀念不同,見解不同、證據之取捨不同所致,所以當法官的人也很委曲。目前社會的現實也差不多如此,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名嘴整天在政論節目吵吵鬧鬧,教壞別人小孩,小孩有樣學樣,上樑不正,下樑歪,小孩學壞了,家長又要怪老師沒教好,但學生做錯了,老師適當體罰學生,家長又要告老師,家長不會認為是自己做壞榜樣而被小孩學去了,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沒有錯的道理相同,那老師要如何教導小孩呢?婆媳論戰,婆婆總會怪媳婦之不是,從不會去反省自己年輕,為人媳婦時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婆婆?老父親只會怪兒女不孝,但不會反省自已年輕時有沒有孝順其父母,其行為被兒女學起來,現在以同一方式回敬你老人家,誰都沒有錯的道理相同。如能把時間、精力花在讀老莊的人生哲學,開啟智慧之門,懂得前因、後果及人生之結局的道理,知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不能以有為有,最終有還是要歸於無之返樸歸真原理(佛家所稱之如來)時,那社會環境就會完全改觀,希望社會能更和諧,不要再整天吵吵鬧鬧,人人才能平安幸福,不然沒多久庚子年之到來,世人就有苦頭可吃了,信與不信均無不可,屆時自可應證一切 願人人能平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