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欲知「道德」之要妙,須先「不自是、不迷惑」,知松柏常青、不能違背性德之道理,才能避開疾病、禍患、災難之發生。

       老子第27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讓王篇:「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列禦寇篇:「鄭人緩也,呻吟裘氏之地…使其弟墨。儒墨相與辯,其父助翟,十年而緩自殺。其父夢之,曰:使而子為墨者,予也,闔嘗視其艮?既為秋柏之實矣!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彼故使彼。夫人以己為有以異於人,以賤其親,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緩也。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天地篇:「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謂己道人則勃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不可得也,不亦悲乎…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其比憂?」。此二則故事是在闡述修行人中自是之人太多了,不知道德之可貴。迷惑的人那麼多,不知奉承阿諛是人家有求於你,不得不使用來討好你之手法,故對於詐術須能避開,才不會惹來禍端,莊子連想提供其導入正徒走正路之要領也不可得之無奈,足為世人警惕!
        故事中, 鄭國人緩,在裘氏這個地方讀書,讀了三年就成了儒者,恩澤三族,獲有儒之利,鄭緩欲兼收墨學之利,並且也使其弟弟翟,也成為墨者,當時儒墨水火不容,相爭得很利害,如同現代之統獨之爭、藍綠對抗,於儒墨辯論時,他的父親幫助墨翟這邊,緩辯論失敗,十年後自殺而死(翟本墨子之名,今以名其弟,故為寓言)。他的父親夢見緩拖夢說:讓你的兒子成為墨者的人是我的功勞,如今他已成名了,為什麼不去看看我的墳墓,上面種的秋柏已經結果子了(隱喻墨翟已獲得成功的菓實)。老天要成就、回報、報應一個人,不是成就、回報、報應人,而是成就、回報、報應這個人的自然天性(無形在主宰有形),翟的天性本來就是如此善良,是老天按照他的天性,使翟去學習緩的儒學,並進一步去造就他(報其人之天),所以並不是緩的功勞。但緩不知道這個道理,自以為聰明,老天為什麼對他如此不公平,雖然人已死了,還不知道此道理,還要逆其天去責怪自己的父親。這個道理就像齊國人掘井的人以為自己掘井有功,而與前來提水的人在打架,不給他們提水喝,卻不知道井水是自然資源,緩因不知道翟是天然的墨的這個道理,才憤而自殺,所以說今世之人都是像緩一樣,自以為是。這就是迷惑!
        世人的迷惑,莊子於天地篇講的更清楚。世人依照世俗之禮在阿諛奉承,不認為是阿諛諂媚,自認為世俗認為這樣,我們就照這樣去做,世俗認為如此才算行善,我們也用同方法跟著行善,世人也沒有說這樣是奉承諂媚啊!因為這是世俗。如果聽到有人說他是阿諛、諂媚別人,馬上就翻臉,而終身阿諛諂媚別人這樣做,對嗎?這就是迷惑!天下人有那麼多迷惑的人,雖然莊子有心要予以導正,但至高的言論,世俗的人都聽不進去,也就只好放開,不要去提此事,放任世人自由吃草去,省得自己找憂愁受。以鄭緩自以為是,自認聰明的故事來比喻世俗的觀念、見解,與修道人完全不同,是可理解的。現今社會俗人差不多都迷惑了,都是自以為是,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要改變是很困難的。有錢就娶三妻四妾,死後讓兒女爭產打官司,俗人追逐名利,小孩出生要找命理師選擇良辰吉時剖腹生產,小孩長大才能當總統、企業大老闆、當大官,攀緣權勢、富貴,沒阿諛、諂媚、奉承,是得不到自己所想得到的;如果阿諛諂媚還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就背後大罵特罵,什麼難聽的話都說得出口,如此,就會失去真性,不能覺悟,自絕於天,就會傷及本根,自找死路,到年老時,什麼衰事、病痛、災禍都會到來,逃也逃不掉,還要怪老天如此對待他,不公平?如此就很可悲了。
        善人的成功之處,可做為不善人之效法對象;不善人的慘痛的結局可做為善人的借鏡、警惕。如果不善人不知珍惜良師益友向善人學習,善人不知從不善人的結局來作為借鏡、警惕,雖然說是自認聰明,自以為是,事實上是個大笨蛋,要能了解這個道理,就涉及道德,要先知道什麼叫道德?才能知道至妙。那什麼叫作要妙呢?因道德經是體,僅作原則性、概括性之註釋,也沒多作解釋;南華經為用,要知道他到底在說些什麼?就要讀莊子一書才會知道。只讀道德經而未讀南華經,則只會說而不會做,讀道德經就如同為人兒女的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但一說到要照顧父母親,兄弟姐妹間就互相推卸,都說自己很忙,沒時間照顧,但是要出國去玩,每個人都有時間,不會沒有時間,道理就在於此,就是未讀南華經之故也!所以只會說不會做。莊子於列禦寇篇所寫的:今之世皆緩也。自是也。闡明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於天地篇說: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天下有那麼多修行人自以為是,也都迷惑而不悟,那要怎麼辦才好呢?也只有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去修老莊的性命之學(道德經、南華經)才有可能避開疾病、禍患之發生。道德屬於自然法則,由老天(無形之道)在管理。凡事都符合自然法則,有修道德,就不會相爭,沒相爭就不會有煩惱,沒有違背性德,過著符合人性之生活,能感動天地,病毒、災難、禍害,不分寒暑,都會自動避開他,傷害不到他一根寒毛的,身體健康,不會生病,這叫做松柏常青(或松柏青青)之道理。所以說要妙是不能自是!不能迷惑!要知道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的道理,因為人的身體動作是大惱在主宰,而大腦之靈魂又是受道在主宰的,只是未修道者所不知而已,這就是要妙,因為眾生的老闆是老天,而不是世人。此篇故事及幾則立言之意境很深,最終的道理就是在讓王篇所說的: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合稱為:道德(與德充符篇: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同義)。以松柏來比喻修道品德高尚的君子,於亂世,遇寒霜,仍然能常青,影響不到它,還能庇蔭子孫,享受到天倫及人倫之樂;眾木遇霜皆凋而落葉或枯死,以此比喻未修道之小人遭亂世無以自免,問題一大堆,難以解決,自己都顧不了了,那有能力去庇蔭子孫呢?道理就是那麼簡單。但當搞通了其道理,人生會無比的快活,就能享受到應帝王篇所說雖非真正在當皇帝,而實質上其心靈已享受到當真皇帝相同的待遇。例如老一輩之物質生活比較苦,要吃到肉,須等過年過節才捨得買來吃,肉都留給兒、孫吃,自己卻捨不得吃,還騙小孩說:小孩子不能吃雞爪,以後讀書寫字時會刮破簿子,希望過年,自己至少也能吃到雞肉,小孩子都體會不出此道理,還認為大人比較傻,不會吃雞肉,只會吃不好吃的雞爪,但實際上父母是在照顧子孫,寧願把肉留給子孫吃,自己卻在吃沒有肉之雞爪,也甘之如飴,只是子孫感受不到而已;過年兒孫只知道回家圍爐,吃團圓飯,但不會體悟到為迎接新年,子孫能回家團聚,心裡才會高興,準備團圓菜、大清掃,忙得團團轉,不但不感覺累,心裡確很快樂!但孫子就體會不到大人的辛苦,只知道吃完年夜飯,有紅包可拿,歡喜過新年。故會體悟與不會體悟,只差這一點點而已。有修道與未修道,差別也僅在於知不知道此道理而已。願大家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