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北遊篇:「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於是泰清仰而嘆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徐無鬼篇:「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老子第3章:「不尚賢,使民不爭。」、第45章:「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人不要太聰明,凡事不要太計較,知道裝不知道,看開一點;有修道,凡事就無所求,無得而無所不得(吉祥止止-人間世篇:第6節,無所求而能自得,所得者為看不見之善惡,如果要說總有一點眼睛所能看得到之所得吧!那就應該只有得到一甕骨灰而已,其它都要回歸自然,還給老天,一切歸零),日子比較好過,以養真性,才符合養性命之道,才是不知之知(智慧)—智慧的知是無知,而又無所不知,無知是實智,是真知-正知,是智慧(於佛法則稱之為般若無知-指清淨心),是自由開放社會之道德根基,沒有副作用。相對為污穢心,清潔的心與骯髒的心,兩者差別相當的大。世人有人求智,有人求得,但有心之求,才能求得到(金剛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要有開悟,就能凡事無所求,無得又無所不得;有知之智,因有加入人為因素進去,於自由開放之社會,就變成迷、邪、染之知,是為聰明之知,事事想求知,到最後就是有所不知,副作用很大,此即為知者不言-人活的時候是在作白日夢,以為自己對道學認識很多,而講經說法,以此在謀生、營利,實則不知-言者不知;必須於死後第七天-頭七時才真正清醒起來,但發覺人怎麼跑到不同世界了,此時才發覺自己已死了,想講真話,又不會講人話,只能講鬼話。知者不言,言者不之道理很深奧,值得好好去探討。
老莊哲學的文章已寫了快要300篇,也差不多算可以了,但還是不行,一大清晨又來教學,此意境教完後,五點半又被趕起床要我繼續寫,想多賴床一下也沒辦法賴,精氣神飽滿,只好起床繼續寫。老子、莊子這二本書是性命之學,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與人的性命相關,所以解釋時要朝保全自己性命的方向去作解釋,不會給解釋解到偏離方向。老子的文章為原則性、抽象、概括性書寫,是為體(理論之依據);不容易懂,只要多讀,常去體會了解,雖無法完全悟出其真意,但多多少少還能摸得到邊,懂一些也不錯;莊子一書,巵言很多,又無邊際,如無道學基礎,根本摸不到邊,搞不清楚到底在說些什麼,是為用,用之於實踐於日常生活(實務運用)中。有體沒有用,是起不了作用的,有讀等於沒有讀,日常生活有實踐、力行,道德經才會真正起作用,這就是他武功高強、莫測其高深的修道高人的本事,讀該本書有如瞎子在摸象,摸到什麼,感覺什麼就像什麼,坊間之書籍、著作,一知半解、半知半解、望文生義,強作解釋者多,真知正解者少,也就是如題目所說的不知之知,才是正解。如同法院的判決書或大法官會議解釋之解釋文,於不得罪於任何一方下,他就是有辦法寫出讓雙方都可各自解讀,都認為對自己有利的文字出來,讓你去爭辯得面紅耳赤的道理相同,那到底是那方的解讀才對?只有法院說的才對,這就是文章高竿之處(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讓旁觀者笑到流眼淚的道理相同。
如果你去問莊子說你怎麼知道那麼多,話又說的那麼多?有七萬餘言,他會回答你說:我什麼也沒有說,是故事所說的;如果你問他說:那個地方沒有說到?他會回答你說:我什麼都說了,連生、老、病、苦、死的緣由也都有說了,怎麼會說我沒有說呢?如果要用白話文來寫莊子,可能就要寫一牛車的書才能寫完,這就是鯤魚能化為大鵬鳥的本事,一般人只能望塵莫及!社會上有句笑話:憨阿公、憨阿嬤疼外孫,女兒嫁出,孫子隨父姓,但外公、外婆把他當成自己媳婦所生的內孫同樣看待,一樣會扮成馬給孫子騎,把孫子抬在肩膀上,讓孫子笑呵呵,內外孫都要發紅包,有時還要跟媳婦、女兒幫忙他們買房子,自己卻省吃儉用,別人會笑他是在當孝子、孝孫,老人家比較傻,但就是符合自然;人老了,眼睛視力不可太銳利,有看到裝沒看到、腦筋不可太聰明,話不要太多,整天婆媳論戰、錢不能死抓不放、聽力不要太好,有聽到裝成沒有聽到、兒女媳婦吵架向你求證什麼事時,就裝成忘記了,只要你一說出真話一定會得罪到一方,被得罪的一方不會恨死你才怪,這叫大智若愚或大巧若拙、不尚賢,使民不爭、兒媳孫子就會很高興看阿公、阿嬤,不會有代溝存在,才能快快樂樂過晚年,如人老了眼力太好、聽力太好、記性太好、話太多,整天滴滴咕咕、當鐵公雞,一毛不拔,兒孫就會與你保持距離,以策安全。老的時候就只能自求多福,望錢興嘆,錢存銀行,要請瑪莉亞、看護、醫生幫你花錢,反正錢花不完也帶不走,無法返回真性時就可憐哉!
一般人要知道大道全貌(即宇宙之真實相)是不太可能的,惟有修道高人才有可能知道,因為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天要效法大道,大道還要效法自然,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相同,所以能凡事能順著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就是真知;弗知內矣,知之外矣。有看到說沒看到,知而不用則更高明。不知道是內在修養,知道是表現於外在,就會尚賢,表現其聰明。所以說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但不知之知-根本智之真知,無知而無所不知;無所求,得無所得,但又無所不得,老天會依心電感應、感應道交原理,自動賜給無形之利益,此利益是凡人想求也求不到的,妙得很!開悟了,就無所不知;只想求知而未開悟,則有所不知。只有幾個人知道其道理呢?此性命之學道理很深奧,世人到底是要事事向錢看?等待下輩子繼續來當人受苦或是要順著自然,能善終,壽終正寢,老死(來世、下輩子)不相往來(不必再轉世來當人而受苦),當神仙去,不必再來當人?就須由世人自己決定,願人人都能享受天倫之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