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讀道家學派之莊子一書是一本救世大奇書,但有五難,其意境是在闡述生、老、病、死及如何排除身外物之障礙去積陰德,以造福子孫之天下一大奇書(亦可檢視越雞、魯雞修道層級之高低)。

        庚桑楚篇:庚桑子謂南榮趎曰: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雞不能伏鵠卵,魯雞固能矣。雞與之雞,其德非不同也,有能與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南榮趎俯而慚,仰而歎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秋水篇:公孫龍問於魏牟曰: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今吾聞莊子之言,汒然異之。不知論之不及與,知知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此二則故事是在說明莊子一書是在闡述生、老、病、死,教道德、教智慧,在救世之一本天下大奇書,確實難讀也難懂,除國學造詣要很高以外,沒有兩把刷是看不懂該本書到底是在講些什麼,現在總算有人將該書之意境完全的道出,就知道該書是修道之最高指導指南,一般自認是修道高人之上人、大師、法師、國師,與莊子一書之國學造詣拿來做一比較,高下立判,一般人準備很多資料要請教莊子,但一看到其文章,即亂了分寸,不知要怎麼問?莊子如問他,也不知要怎麼回答?整個人都傻住了,不問還好,問了反而被看出自己修道的功力相差懸殊,但該書不是要拿來做比較用的,而是要世人自己去體悟大道,悟多少算多少,是別的地方所學不到的,因為他所說的是無字天書之自然律,任何人都違逆不得,不依照他所說的故事去為人處事(世),都會吃到苦頭的,這就是玄。
        人貴讀書,然非讀之難也,而能知其意之難也。讀書不知其意等同沒有讀,讀莊子不但要求其文義,還要求其理,如不解其理則不解其說,甚至無法悟其文,求其理正才能悟其文。莊子ㄧ書以文言文書寫,國學造詣相當高,與一般學儒學、佛學的人所用之文句差別相當大,其文章確實難懂,國學造詣沒兩把刷,跟本就看不懂,到底是在說什麼?今人已放棄文言文,改讀白話文,對於該放下身外物不放下,死抓不放;對於不該放下的文言文卻放下了,所以對於道德經、南華經之文言文看不懂,那要如何去體悟其真義呢?因道德經之所言,不但合乎科學,又超越科學(時間、空間)。不是迷信,也不是宗教信仰,是在闡述性命之學,也就是人類最高之智慧結晶,等同是人生哲學之最高智慧學。懂得其道理,就已開啟了高等智慧,了解人一生中生、老、病、苦、死,是無形在主宰有形,為什麼不是有形在主宰無形呢?從小的方面可避禍免患,減少病痛不必看醫生、家庭和睦,小孩不會忤逆、親子關係、婆媳關係、人際關係良好;大至能改變自己命運,造福、庇蔭子孫,人類能順應自然,愛護地球,不會去破壞自然環境,就不會引發大自然的反撲,也就能風調雨順,極熱、極冷之兩極氣候、一個比一個強的颱風、颶風、強震、傳染疾病、病毒,就是人類違反自然律太嚴重所引發的,所以說自然無形力量之大,大到在主宰一切 ,又是人眼所看不見的,也是有形的人類無法以科學去預測、求證的,這些道理是要有了悟到性命之學之修道人,才能知道其道理的,所以說是最高之智慧學,不相信也不行,也就是玄。老子於寫完五千言後即出關去,並未對道德經做解釋,而此五千言又是如此珍貴,老子(太上老君)憫世人不悟,性命之學(生、老、病、苦、死)無傳,又怕蒼生誤解而使自己背上黑鍋,不得不以炁分身,乃化其心,由其大弟子莊周著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以說故事之方式,由世人自己去悟道,等同在間接洩漏天機,來闡述道德經之真意。道德經已經難懂了,南華經更難懂,其旨玄,其文奧,玄則非悟莫得,奧則幽隱難見,很難摸索,因此經之文義與一般文義解釋不同,一難也。如養生,要解釋為養真性,不是解釋為要吃人蔘、千年靈芝來進補;迷羊解釋為迷失真性,不能解釋成放羊時把羊養丟了;魚、鳥、草、花、木、雲、霧,是在比喻修道人…其言世人認為過當,有如天馬行空,實則不解其意也,二難也。其言每每陳意過高,中下階層之人根本看不懂,要有道學根基,有二把刷之修道人才看得懂,三難也。其筆端鼓舞變化,都不可以尋常文字求得其意,四難也。語脈機鋒,四書、五經中未嘗有此,五難也。故世人所解釋的南華經大多望文生義,強作解釋或一知半解、半知半解、不知不解,也就是徐無鬼篇所言之: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但不懂南華經就無法完全瞭解道德經之真意,如搞懂了南華經,讀到暢懷處時會讓你拍案叫絕,讓你笑到流出笑的眼淚,笑到肚皮會痛,土話所說的笑到連尿都快流出來了;讀到傷感處,會讓你流出傷心之眼淚,以釋放心中憂鬱情緒,人生旅徒中,人的終站怎麼有人會有以如此悲慘的下場來收場?悟出莊子一書之真意,所有的答案全部在該書裏面,都能悟出其原因出在那裏?道德經之真意就能豁然開朗。也就不會產生人人都會解釋道德經,但解釋的對或不對?也沒人知道,一切之解釋都須以莊子的解釋為準,才不會被蒼生做成錯誤之解讀。單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幾個字想要搞懂,就不簡單,這12個字能搞懂,就不是凡人了。道本無名,是渾沌之虛空體,世人所言之道是假借之名,是為體所變化出來的相,並不是真的,而是假名;道體才是真的,又永遠不變,故又稱為:一。可是要搞懂這12個字之意境,佛家的金剛經搞懂了,才能搞懂這12個字到底在說些什麼?所以說道德經(老子一書)初讀時感覺沒什麼,認為很簡單,有國學造詣者都會解釋,但每人的解釋都不一樣。實則字字句句之字義、文義是無邊無際的,與佛家佛經所說之:含無量義相同,至於解釋的對或不對?又是另一問題。那南華經(莊子一書)更深奧,根本不用說了,除非有道學根基(白話為:有兩把刷),否則根本就摸也摸不到邊的。搞懂的人就成仙、成佛了!
        首段之文義就不再說文解字,請讀者自行參考教科書之解釋即可,在此僅道出其意境來。越雞、奔蜂比喻未修道之人,魯雞比喻修道高人。越雞、魯雞德行並無不同,但有的雞不能孵卵,有的雞就有能力,因才能有大有小也(見2016、10、20越雞、魯雞德非不同,其才有巨小一文),庚桑楚(莊子)謙虛的說:他才能不足,無能力感化他,要南榮趎去見老子,南榮趎見了老子,低著頭很慚愧,知道自己修道的功力與老子相差懸殊,發覺世俗之人和只修一點道的皮毛之人與修道高人的關念、見解怎麼會相差那麼大?一時整個人都傻住了,急的尿都快流出來,連準備想要問老子的問題也都忘了,也不曉得要怎麼問法?就如同要老鼠有問題不懂時,可以去問貓一樣,當老鼠一看到貓的鬍鬚時,其自然的本能就會二腿發軟,連路都不會走,也不會跑,是一樣的道理,此為一則比喻修道功力相差懸殊,小學生不敢問大學教授問題,也不曉得要從何問起,不如找層級差不多的國中、高中生來問,內心才不會太緊張,忘了怎麼問,反而被人看穿自己有幾兩重,下不了台,更難為情之意。公孫龍很會辯論,可辯倒百家,他能把死的說成活的,把活的說成死的,自以為自己智巧及能力很強,知識很好,但他於讀了莊子一書時,也同樣是傻住了,所以到現在都不敢開口去問莊子,怕反而被譏笑為世俗之人還敢問修道高人,馬不知臉長、猴子不知自己屁股紅之意。
       老子一書是體,僅作原則性之敘述,莊子一書是用。莊子一書內篇在講其學說之理論(自然法則),適合學術研究;外篇、雜篇則在講實務(用之於日常生活、工作上之經驗法則,來應證其理論),坊間的所出版有關莊子之著作大都是學術研究之理論或教科書,尚未見過有實務之著作書籍,因道家不主張出書,要世人自己去體悟,才能悟出其道理來之故也。能體用合一,就可悟得出性命之學(真正之人生哲學),就如同一般人與法學專家在解釋憲法、法律一樣,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打民事官司也是如此,總會有一方贏,一方輸,不論法官怎麼判決,都會被輸告的一方罵為有錢判生,無錢判死的道理是一樣的,殊不知問題出在法學素養不同,觀念不同,見解不同、證據之取捨不同所致,所以當法官的人也很委曲。目前社會的現實也差不多如此,都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名嘴整天在政論節目吵吵鬧鬧,教壞別人小孩,小孩有樣學樣,上樑不正,下樑歪,小孩學壞了,家長又要怪老師沒教好,但學生做錯了,老師適當體罰學生,家長又要告老師,家長不會認為是自己做壞榜樣而被小孩學去了,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沒有錯的道理相同,那老師要如何教導小孩呢?婆媳論戰,婆婆總會怪媳婦之不是,從不會去反省自己年輕,為人媳婦時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婆婆?老父親只會怪兒女不孝,但不會反省自已年輕時有沒有孝順其父母,其行為被兒女學起來,現在以同一方式回敬你老人家,誰都沒有錯的道理相同。如能把時間、精力花在讀老莊的人生哲學,開啟智慧之門,懂得前因、後果及人生之結局的道理,知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不能以有為有,最終有還是要歸於無之返樸歸真原理(佛家所稱之如來)時,那社會環境就會完全改觀,希望社會能更和諧,不要再整天吵吵鬧鬧,人人才能平安幸福,不然沒多久庚子年之到來,世人就有苦頭可吃了,信與不信均無不可,屆時自可應證一切 願人人能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