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一書之養生主篇:「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已死,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莊子一書用之於學術研究,其書名為:莊子;用之於修道之日常生活實務面,其書名為:南華經。所謂經,是指古聖先賢之教誨,又是不變之法則。有讀道德經、南華經,會啟發出性德出來,自動會行善,不會走邪路,就有這種好處。研究理論之學術與日常生活之實務,意境差別在於攝受力,理論讀完了,會再想一次又一次的讀;用之於悟道之實務面時,則是越讀越有味道,且每讀一次,功力就更精進一層,永無止境,也不會不想再去體悟其道理,是兩者之大不同之處。道體是虛空,是真實不會變易的,如同人心是虛的,心虛,理論上有心,但實務上找不到心,但道體會變化成相,世人是有看到相,會認為有相就有實體,其實所見到之實體例如名、利、鈔票,是假的,不能只知當然耳,但不知所以然(不知為什麼虛體為什麼會變化成相),那有修與無修是相同的,等同是凡夫。故凡事不能坐實,實體是由道體(道家稱為:真心;佛家稱為:自性)變化出來的,故凡事應坐虛,如把相認為是實體,那就迷了,坐實的結果,事事向錢看,會把人體內之虛氣(經絡之氣)給堵塞了,到年老時,毛病一堆;如凡事坐虛,人體內虛氣(天地自然之氣)暢通,就不會有病,此自然之氣是為養生(性)之道。道家學說則理論與實務併重,偏向於實務面,能知當然,亦知所以然,所以越讀越知道來當人的目的,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改變一些日常生活之偏見,由迷惑轉向覺悟,因人體與牛體之結構相同,所以故事中以解牛來比喻世人凡事取實與取虛之不同,晚景也不同,懂得其中之道理,人生就會無比之快活(佛家稱之為:活得大自在、道家稱之為:逍遙)。
故事中庖丁有二種解釋,一為廚師、一為屠夫,本故事並非真正在講肢解牛方法,而是以牛來比喻人所處的社會;以牛刀比喻人的生命、軀體;以牛體來比喻人處於複雜社會要體悟之性命之理;以刀刃比喻自然的本性;以解牛比喻每個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或個性;以解牛之技藝高超比喻修道之功力高強,能避開各種禍患。因牛性,知死而不知跑,屠夫要殺他,只知跪下流眼淚求饒,不像豬,管你會不會殺他,他先溜跑再說,本故事如解釋為解牛體之方式,殺牛前,須以鈍器先擊昏頭、再放血、除毛後才能分解牛體,活牛不可能乖乖站者讓屠夫由骨縫解其體,必會拼命抵抗,以牛角一頂到屠夫,屠夫不死也要半條命;也不可能將整條已殺死之整條牛體,扛至廚房由廚師去肢解,故本故事並非真正在說明解牛,係指修心養性-養生(性)之道之意境也。故事中要解牛,是要有要領,有節奏,才能符合於桑林之舞(曲),乃中經首之會(樂章),來比喻做人處世有一定之秩序在,要井然有序,循乎自然,不可強求;有三年之解牛技藝、經驗,係指修道至少要修三年,才能摸得到一點邊。有了十九年之解牛體經驗,表示已技藝高強,不必用眼睛看牛體,以神遇(手摸)之方式,可與別人邊說話邊解體,來比喻修道至少要修十九年,才能完全懂得其中之道理及意境。技經是指經絡與肉相連處。肯綮是指骨肉相連處。族是指筋與肉相連處。是比喻處在複雜之社會中,要相互合作,遇到複雜之事,要抓住重點,小心應對,不要左邊在癢,你在右邊猛抓癢,或頭痛醫腳,不但不會止養,病也不會好,反而傷腎(傷牛刀),未從根本上來解決問題,有抓住重點,凡事要順著自然,就不會傷身,也可避禍。如土委地是比喻做事直接了當(牛刀由骨縫插進去,輕輕劃一刀,也不必用猛力砍牛骨,是會傷身、傷牛刀的),善於解牛體者,牛刀是要順乎牛體之自然結構,沿骨縫劃開筋,牛體即自然解體,不會損及牛刀,是比喻做事要小心謹慎,須懂得人情事故,順勢而為。 故一年換一次刀即可,且牛刀猶如從磨刀石剛磨過一樣新;不善解體者,以牛刀砍骨頭,牛體才會解體,故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耗損率高。文惠君聽庖丁解牛的話說,很好,可已養生了,此生字讀為性,是養人之真性,並非養身體或進補。本故事如解釋成要如何解牛體,是在看文說故事,未進入意境,會貽笑大方的。此為庖丁解牛之意境及真意。又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之進乎技文意是超過技藝,但其意境是指悟道之經驗而言.節者有間之有間,文意為有縫隙,其意境是指一般人之修養而言;刀刃者無厚,無厚文意為沒有厚度,其意境是指高度之修養而言。
養生主篇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毋近名,為惡毋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性),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其意為我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此話有雙重意義,一為求知,一為追逐錢(外物),以有限之生命去追逐無限之知識或錢財會很累,既然知道累還要無止境得去追,那就更累了,追到人躺在太平間,回去報到就不累了,但什麼也帶不走。要作善事就不要沽名釣譽,作了善事還要敲鑼打鼓,上媒體宣傳,想得到報酬或成名,誰知是在戴假面具?或無悔之付出?或藉節稅而捐款行善,以獲取名利?沒得到報酬或出了名,就不願再行善,是為有目的之行善,內心還是自私自利,專們做些損人利己的事,不是真心行善,是為假善為善無近名:剛好處於善與不善之間,很容易掛羊頭而在賣狗肉,即藉行善之名而行營利之實或獲取名聲,則非真善,而是偽善之謂也。為惡無近刑:惡,指的是因相爭而幹壞事、缺德事而言;刑:古代受刑罰之用語;現代之用語為:報應。有時做點必要之惡,不要被抓去關,老天還可容許(刑罰學稱為:免刑、免罰)。但壞事做多了,尤其是幹缺德事或為財產相爭,到年老時,總會碰到鬼,是會被抓去關或遭受報應的。刑:即白話所說之報應也(與老子第30章之:大兵(軍)之後必有凶年同義)。大兵(軍):為惡也。比喻因相爭,而幹了壞事或缺德事。凶年:身心之凶也。是隱喻自己或子孫之身體健康。即刑也、報應也。有有形之刑與無形之刑二種,觸犯刑法被法院抓去關,為有形之刑;雖未違反刑法,但違反老天所規定之道德、自然,要受老天之懲罰,老天特別請病魔(癌先生),來折磨其身體健康,要世人能醒悟,督促世人不能再做缺德事,不能違背天理、倫理、道德了,有醒悟時,承受化療折磨之痛苦,但癌細胞不會轉移;如仍執迷不悟,就會轉移,很快就要回去報到,為無形之刑。故須善惡兩忘,刑名雙遣,才能順一中之道,免於病痛之種種報應。緣:順著或沿著也。督:學理為:中道。意境是在比喻:督脈及其所屬之經絡也。經:常法或不變法則也。順著督脈及其所屬經絡骨節之空隙,保持經絡虛氣之暢通,為養真性之不變法則。這些經絡是在供複雜的人體結構相互合作用的,督脈之虛氣有暢通,有相互合作,人就不會痠骨輪、痛骨節、腳麻手痺之慢性病病痛;不合作,人體的毛病就很多。老人家身體容易感覺今天這邊痠,明天那邊痛,就是經絡之氣不通所引起的,如不知此原理,天天找骨科醫師看病或復健,吃類固醇藥物來止痠痛,吃到最後就會洗腎,就很麻煩。此意境是在比喻:世人一切事要取虛(佛家稱為:不著實),不斤斤計較的在取實(佛家稱為:著相、著實),注重精神生活之享受;看淡名利、身外物之物質享受,這些都帶不走,所以是假的;德行、善惡隨著走,才是真的。放得下,能捨,有錢也要會花,錢才會流通,體內督脈縫隙之虛氣才能暢通,如事事取實(執著),有錢而當守財奴,捨不得花,就像水溝不通,氣堵塞了,水溝就會發臭,用水沖洗水溝,水通了,就不會臭,只要能懂得因果循還之關係時,不要人家勸,自己就會自動放下,放不下,人的任督二脈之氣堵塞了,氣不通,身體就會生病之意。為什麼氣會堵塞?身體會今天這邊痠,明天那邊痛,整天看醫生,吃藥、打針,到最後洗腎,就是行事違反自然(天理、倫理、道德),老天藉由身體所發出之警訊,此時必須反省,把不良之習性、劣根性改過來,如不改正,執意繼續追逐名利,違背天理、倫理、道德就等於自找死路。氣有暢通,可保全自己之真性;可以養親有二種意含,一為為人父母,至少可養育子女致嫁娶,完成任務,不會棄子女而走,一為為人子女者,可服侍父母至百歲年老,送父母至山頭,以盡其孝道,可壽終正寢,也不會有兒女英年早逝,讓白髮人送黑髮人(此情形大家多是前世未修善,傷害胎兒為惡,所帶來之惡報,讓白髮人受果報嚐苦果)之悲傷情事發生,人生會過得無比之逍遙及快活自在。但有些前世帶來的極差之因緣,自己本身又不肯修行,命中無福氣享受到好的福報,其長輩想度他,讓他過好的生活,也度不了,此種命中注定(定數)者,就不在白髮人不會送黑髮人保護之列,會有極為特別無故於人間蒸發之例外情形發生,此為修養真性之好處。為天佑台灣及眾生,[玄天無上]特別發表此一文章,與讀者共勉。
因世人事事向錢看,觀念上均以鈔票最可愛,行事違背天理,將倫理、道德擺兩旁,已到了男女、是非、善惡、 正邪真妄、次序不分的在顛倒行事,快失去分辨男女、是非、善惡、正邪、真妄、次序能力之地步,已惹腦到老天爺了,這幾年天災、地變一次比一次嚴重,世人如仍不知返回真性,將不良之習性改正過來,則到了庚子年時,世人就會有苦頭可吃的,老天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已預先降旨下來要修道高人去提醒世人,所以世人必須改邪歸正,才能避開庚子年以後之苦難,否則到時就不能怪老天無情。願人人能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