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道而言,忤道而悅(倒行逆施,人之所治,安能治人之社會亂像),故改革應從國會改革起,於國會成立特偵組-愚者恃其所見,入於人。
列禦寇篇:「明者唯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見,入於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天道篇:「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忤道而說者,人之所治,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篇係上一篇文: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一文之延續,特別再講清楚一點,世人才知人生像一場(齣)戲,不管任何行業,人為了謀生存,不得不須去演像晚間八點所演的連續劇一樣的劇情,演得越入戲,觀眾越喜歡看,而且每部戲都是好人先被害,壞人最後才死,演反派的壞人也是主角,如果其演技高超,能演得讓觀眾看了氣得牙癢癢的,於看連續劇時真想把電視機拿去砸掉時,這些演壞蛋的男女主角就是一流的演員,但劇終時,這些壞蛋演員並不是壞蛋,跟正常人一樣,也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才扮演壞人的角色,演壞蛋的主角其演技能演得讓眾人都認識他們時,他們就走紅了,變成被追星的對象,這就是莊子所言之:人間世。世間人稱為:世間事。也就是不能將劇情當真,因為是別人在演戲,而你是觀眾,所以自己必須要有判斷事理的能力,不可盲目當真,而被人牽著鼻子走,被賣了還不知道,還替人辯解,替人在數鈔票還數得很高興,社會上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戲可演,與修道、學佛的原理、原則是相同的,不能將幻相、幻有當真,如不知此道理,於清醒覺悟時才發現被騙,此時後悔也沒有用,這就是經驗。有經過痛苦的經驗後,以後打死也不會再受騙。莊子的人間世就是在講這些人生經驗談,也就是俗話所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社會亂像所帶之苦難,於吃到苦頭才知道痛,所以要修道才知道前人的經驗談。
人到了老的時候,有的人在享天倫之樂,有的人在享人倫之樂,兩者都是樂;故曰:修道有修天道與人道之分;人生是一場夢,也是一場戲,只是每人在演戲時所演的角色不同而已,戲演完了,人老了,總是要回去報到的,將要回去報到前,須先進入彌留狀態,此時才發現不對啊!人生原來是一場夢,不是真戲,辛苦了一輩子,賺了那麼多錢,就像出生來當人時一樣是二手空空的回去,也沒有帶走任何鈔票走,但人已死了,不會說話了,這就是人生。沒有受過摔角特訓的人,於看摔角(Wrestling)比賽時,會認為摔角很殘忍,但會看戲的人就知道選手要出場比賽前都要先看劇本,上擂台比賽時都要依劇本來演出,因為這是他們的職業,也是要討生活,老闆是生意人,為了賺錢,有時會寫一些讓人做夢也想不到的劇本,讓選手去演,有時會跌破觀眾眼鏡,讓觀眾看了氣得牙癢癢的,怎麼看好那位選手會贏的,最後卻輸了,這就是娛樂!靠娛樂在演戲賺錢啊!如此,老闆才能賺得到你的門票錢。政治人物也是如此,他們出來選擧所圖為何?不要以為他們怎麼會在國會殿堂打架,教壞小孩,事實上國會有聯絡人,要質詢前國會議員都會先洩題讓官員事先模擬,以便能配合演出,戲演完了,鏡頭有拍到就可已對選民有所交待,戲演完,散會,議員就喝酒、吃飯去了,也是在演戲,不可當真,因為他們是政治明星,是大演員,很會演戲,如不會看戲,有的觀眾看了都快氣死了,也沒有用啊!因為這是他們的職業,他們也要達成目的啊!修道也是如此,職業之修道人,如果信眾都沒有從自己的口袋掏錢出來,他們要吃什麼?難到要他們去吃西北風,還要說道給信眾聽嗎?信眾比較聰明,職業修道人比較傻嗎?這是他們的職業,在修人道,也是其謀生之道,但修天道就是不同,只要能悟出道理,改正以前自己所犯的錯誤觀念,凡事能符合自然,不加入人為因素進去,也不必刻意去修給別人看,這才算修天道自然之道,有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就變成在修人道了。
倒道而言,忤道而悅者,人之所治,安能治人!忤:逆也。說:同悅字,高興也。治人者必有順序,不識治方,不知次序,顛倒道理在言說,忤逆物情而高興,適可為物所治,豈能治物?此句話文言文辭句優美,但其意境是在醜化政客,是在罵人,不懂其意境的人,根本不知道他是在說什麼?如以現在之白話文,用很土很土的土話來說,就是:國會議員、行政首長中會有一些不守誠信,講話顛三倒四,有如牛頭馬面、青面獠牙,不知自己已從頭爛到尾,還以為自己是聖人,其實是假聖人,眼睛長在頭上,用鼻子講話,含血噴人,把倫理道德毀掉,沒有羞恥心,黨有提名我就公平,沒提名我就不公平,就脫黨或造謠、扯被提名人之後腿之這群人,這樣就很容易懂了。行事、施政,倒行逆施!花了幾千億蓋核四廠擺著養蚊子、花幾百億蓋蚊子館、花幾百億治水,大水一來,橋及堤防都被沖走,還要再花預算重建,政府財政也不會垮,國會議員領那麼高的薪水及特別費,政府財政也不會垮,惟獨軍公教人員依法律規定所領的退休金,政府的財政會倒,所以必須大砍其退休金。則民營的人壽保險公司於被保險人保險期滿,要領退休年金時是否也可比照辦理?以公司不賺錢,年金也要打折?營造廠承包工程所定之合約於施工期間也可以物價上漲為由,要求調漲成本,不調漲就擺爛不蓋了,也不算違約?承租房屋期間內是否也可以商業不景氣或失業為由,要求房東調降租金,如不肯調降時就不付租金,也不必搬家,也不算違約?政府可不認帳,老百姓可以嗎?這些政治人物難道不知道對當事人有利的才可溯及既往,對當事人不利的就不可溯及既往之法律不溯既往原則、誠信原則及信賴保護之法律基本法理、原則嗎?法律如能說改就改,要不要溯及既往?全憑執政者之高興而定,法律即無安定性可言,亦不必談民主憲政體制,如可如此搞法,唯一可能就是花錢去買假博士之學位,因學歷是假的,不是真的,自己未完全懂法,而處於似懂非懂階段,卻自稱是法學博士在欺騙社會,耀武揚威,才有此可能亂搞,可是沒人知道。如此,也不必立法院了,天下必大亂,立法院所立的法律也只能僅供執政者參考而已,法律說變就變,說改就改,不然台灣海峽、淡水河也沒加蓋,隨時都可去跳嗎?也就等同回復到古時的帝制了嗎?真博士與將官級之將官,一看其氣質與談吐,就與眾不同,會愛惜羽毛,不能亂搞的。就如同修道、學佛人採用之理論、方法錯誤,未修成道,掛羊頭而在賣狗肉,利用修道、學佛來搞營利事業,還自稱自己是修道高人之道理是相同的。如此 ,則等同在竊盜,破壞了道法、佛法的形像,罪惡可大了,在搞錢時,自以為沒什麼了不起的小事一樁,但死後,是會跟閻王爺扯不清的,可能連18層地獄都住不進去,要等加蓋19層才住得進去,那就慘了。所以政治人物有的是知道裝不知道,有的是不懂裝懂,有的在演黑臉,有的在演白臉,目的不過是要演戲給選民看,想獲得多些選票而已,不然我已選上了,你要怎麼辦?罷免也罷免不了,這些責任就要由選民自己來承擔,因為這些政治人物是選民所選出來的,只要選民高興也沒什麼不可以。這些政治人物(指的是會反質詢之政客)是最須要被改革的人,不但不必被改革,還來改革別人,這也是選民的空白授權,空白支票既然開出去了,人家支票金額要開多少,發票人都必須照付,不然要去走法院,也很麻煩,所以要講改革就應從源頭(國會)改革起,增定藐視國會罪、調閱權,才能大清倉,把牛頭馬面、青面獠牙之政客抓出來,社會之亂象才能導正。執政者以退休金不改革,基金會破產,以國會議員人數之優勢去毁壞誠信原則、不溯既往的法律根本大法、大原理、大原則,來砍公務人員之退休金,而在位之國會議員、政務官享厚祿,基金就不會破產,所以改革就要從國會改革起,要選出知禮義廉恥、倫理道德之國會議員來,從國會議員自律改革起,把無恥之政客淘汰出局,才是真正的改革,否則改革也只是戴假面具而已。這些政客取得政權,以為大權在握,就可義憤填膺,清算退休軍公教人員,大砍其退休金以求公平正義,強行通過清算黨產,不必經過訴訟程序,由委員會認定即可沒收黨產充公,以討好不同行業之族群,殊不知此清算鬥爭行為,依自然法則運作原理,於其福份享盡後,於政權發生變化時,又會迴返回來,換成被別人強行訂定立法院調閱權、藐視國會罪、聽證會,以補足司法特偵組被廢除,由立法院來補位,成為立法院特偵組,就會成為被報老鼠冤,法務部特偵組被廢除後,政客幹了什麼好事?有無貪污、利益輸送、內線交易?特偵組被廢除以後就查不到,也無法查了,立法院特偵組成立後,就通通都會原形畢露,被挖出來攤在陽光下,一報還一報,誰也不欠誰,這就是形影相隨原理,於佛學稱為:政治因果報應。此行為與修道、學佛人在搞營利事業,認為是小事之道理是相同的,殊不知此種行為與窃盜、殺人無異,決策者及負責執行之人,其本人及其子孫之晚景會是如何?道理就已很明顯了,不知者不怕,知此道理者就不敢恣意而行,後果會是很嚴重的。
明者唯為之使,神者徵之。自以為聰明的人,只有會被人或外物所役使,能保持自然天性,又可通天的人,無往而不應驗(也就是他們老早就知道本來就會如此之意)。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見,入於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自認為聰明的人比不上能保持自然真性又能通天的人,很久以前就是這樣,而傻瓜才會恃其所見,走入與自然天性無關,以人為方式去爭名利,這些炫耀在外之行為,自己卻覺得很得意,但莊子認為這類型的人是很可悲的!世人不可認為莊子是在練肖話,所以政治人物在位時不能讓百姓過好日子,只顧自己及黨員能過好日子,如讓年輕輩議員去羞辱、打壓、強力表決,快速修法通過去凌辱不同族群的長者,這類型的政治人物,等到自己年老的時候,老天也不會去考慮其晚景是否會悽涼,到晚年時就會有苦頭可吃的。為什麼很多於政壇、社會、商界上有頭有臉,又紅遍半邊天之大人物,晚景都不太好?很多人都跑進去看守所住或逃亡海外,有家歸不得,而病死異鄉,原因就出在於此。莊子如是說!作者也不知道莊子所說的話是否會應驗?只知道作人不能太狠、太絕,要留一條路讓人走,不能只師陰而無陽,師天而無地,不可行明矣(秋水篇)。如被一時之權力沖昏了頭,而作出趕盡殺絕的事,這雖然是當權者之權力,百姓對之雖無可奈何,但老天就是有辦法處理的,帳是會算到人的身上,顯現於其晚年的晚景及能否庇蔭子孫。但願每人都能平安,平安就是福。
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語道而非其序者(將孝順之次序、陰陽搞顛倒-倒行逆施,自創惡因,自食惡(12)果,非其道也(五末之學、形名賞罰—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
語道而非其序者(將孝順之次序、陰陽搞顛倒-倒行逆施,自創惡因),自食惡(12)果,非其道也(五末之學、形名賞罰—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
天道篇:「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擧,九變而賞罰可言也。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忤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此段立言是在以天道自然運行的規律,還須依照尊、卑,而以天道來區分無為君道為貴、有為臣道為賤,以此原則來修道,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將妄想心去除,就不會有假道學或以修道為名而行營利之實、不打基礎、不侍奉老夫母、公婆,將老人送去安養中心請人照顧,自己卻在家裡孝順孫子、毛小孩、晚上到夜店等花花世界享樂,老人送安養院物質生活不會有問題,但看到沒幾天就少了一個人回去報到了,不知那一天會輪到自己,所以其精神生活是相當痛苦的,不知年輕人能否體會住安養院老人精神之痛苦呢?卻將孝順之次序給搞錯了、晚上不睡,改為白天睡覺,陰陽給倒轉了,欺世盜名,嘴唸經,手摸奶,一心修道學佛,還希望於自己年老的時候兒女會孝順、將來死後能上西天,存有此妄想,有可能修成道、學成佛嗎-倒行逆施,自創惡因,自食惡(12)果?足為修道者參考借鏡。
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係一部修道的大經典,既名為經,則為不易法則,能變易者,即不得謂為經。天道篇這節立言,是莊子看盡社會百態,如以白話文寫在經典上不但會太粗俗,話說太白了,文字太刺眼,看的人眼睛也會不舒服,所已以高雅的文言文立為經典內容,看不懂的人一樣是看不懂,但看得懂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在罵社會上一些假借修道之名,混淆道學,掛羊頭在賣狗肉,機關算盡,顛倒秩序、是非之人之意思。首揭天道篇之意旨乾燥無味,看了一遍就不想再看,其文義就請自行參考坊間之教科書本,於此就不再作文義解釋,再解釋下去,文章就變成絡絡長了,所以僅就意境來說明。本篇之意旨是在闡述老子第64章: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作者改用已發生過的事情如:一例一休、同志婚姻立法、年金改革,大家所知道的事情來作說明比喻,讀者便可一目了然。本篇文章本來不想寫的,已考慮到對於對號入座的人,看了會很不是滋味,是會得罪到人的,但用意良善,為了蒼生,最後還是決定要寫。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本:無為也,指天道,天:就是指自然。末:有為也,指人道。五末:德、教、治、樂、哀也。此五者,是後世之人為了形、名、聲、色,以有為的人道所想出來用來欺騙社會之虛偽行為,以求獲取名聲之倒道手法,並非修道之根本(上位),因為失去了前端之本,只求檢現成、割稻尾,不勞而獲,故言末(下位)。三軍五兵、五刑,是比喻國家有軍隊、警察、法院可用來管理百姓。哭泣衰絰,隆殺之服,是比喻人死了,要披麻戴孝,依與死者的親疏關係而穿不同等級的麻衣、麻布,以告知親友,民意代表並可趁機祭拜拉選票,實則是在欺騙社會獲取名聲之手法之意。這些末學,古代就有這些東西,而非所以先也:古代之人不會把這些末學當作是修道的根本來看待。宗祠重視血緣親疏關係;朝廷重視官階;鄰里重視年齡、做事時重視能力;這是大道的次序。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秩序之分別,更何況於人倫之道呢!所以說,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嘴巴只會談論大道,但所作的事都違背大道的次序,這就不合大道的根本了,就變成在掛羊頭而賣狗肉(嘴唸經,手摸奶)。嘴巴只會談論大道、佛法,而所作的事都不合大道無為自然的根本,以有為之人道,反其道而行,而在破壞大道、正法,那要大道幹什麼呢(意謂借修道、學佛之名而在行營利之實之假道學,未借大道之名則賺不到錢之意)?與在講大家必須孝順,但實際上孝順則用在是在孝順兒孫,而把行動不便的老父母送去安養院,自己在家養寵物,並不是在孝順老父母,如此就把次序搞顛倒了,這樣就不是在修道,妄想心在作祟、搞鬼,意思在此。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所以不明白於天(自然)的人,就不會明白道德。所以修道的第一上位是修天,就是要修自然;第二上位是修道德,以下的其它順位都是末枝節。違反了道的次序去修道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要修天道才有用,修人道沒有用,只是人自己想出來的,要修給別人看的,修爽的,屬於有妄心,則有修沒修也沒有差,都是一樣之意思。五變:指由先明天而道德次之至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這五次遞相變化的次序。九變:指自先明天而道德次之至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這九次變化的次序。不知談大道須經此五變、九變的推演次序,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比喻人要修成道,其他動物也要修,蛇要修道也要經過四次變化,先由蛇變化成蟒,再變化成蛟,再變化成龍,於變化過程被其它動物獵殺,或被雷擊而死,就不能成道,又要回頭由蛇修起)。驟,突然也。倒道而言,忤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是在比喻要改革就要知道本末、起始,依序漸進,先辦說明會溝通,取得被改革者的認同,改,革才會有效,不可驟然改革。就是道德經第64章所講的道理,不可求速成,採一刀切式的改革,政府由債務人變身為債權人,退休軍公教人員變成債務人,政府變成沒有責任,也不顧誠信原則,想怎麼改就怎麼改,政策能否延續也不必考慮,如此改革法縱然改革完成,往後也會衍生其他更複雜難解的問題。以驟然改革的方式為之,這些主導改革的政務官、國會議員,才是真正要被改革的對像,卻倒道而言,忤道而悅。這些人尚待人民以公投法來限制其職權及薪資,卻顛倒次序,由這些人來主導改革,怎麼有資格來改革別人呢!談轉型正義,改革,就要先由把國家財政搞垮的這群政務官、國會議員改革起,卻顛倒次序,突然由把國家財政搞垮的這一群人,以速成的方式談年金改革,只要有抗爭,影响到改革速度的抗爭者,就抓起來(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這些從事年金改革者只有知道有統治人的工具,而不知道統治者要有統治之規律(即要知須先明於天,道德次之…之規律)。這些從事改革者,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比喻這些從事改革者以騙取選票的方式,用鬥爭的方式改革不同的族群,想換取其他族群更多的選票,這些人,只能被選民役使利用,卻不可以統治天下。即以騙選票的那套模式套用來治國,是行不通的,最後就會獨立於世界各國之外,最終受害的還是老百姓(選民自己)。莊子於幾千年前就看穿世人的一切,所以立言於天道篇作為經典,提醒世人要學大道的先後秩序,不可倒道而言。就如同每人都知道要孝順,孝順的秩序原應由下事上,兒女服侍父母、公婆才算孝順,而卻顛倒次序,變成上畜下,由父母來孝順兒女、孫子,而將其老父母、公婆(祖父母)送去看護中心請人照顧,以為花錢就可解決問題,卻不知等到自己老了,問題也會跟著來,兒女也學會不言之教,一樣以同一方式將你送去看護中心,自己在家裏養毛小孩的道理相同,到時即使老淚縱橫,又有何用?要怪誰呢?最後還是要怪自己啊!這就是天道自然的原理(即禮法度數:衡器、量器。形名:祖宗三代之身家調查。比詳:詳細調查。此下之所以事上:子孫要慎終追遠,須要知道祖先之族譜,由晚輩來服侍長輩。非上之所以畜下:並不是由長輩調查祖宗八代交給晚輩,或由長輩來孝順晚輩也),人不要違反自然太甚,就不會引起大自然的反撲,等到反撲時,就如同莊子上言所說的: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戾。莊子以自然至道為師,自然至道即大道,師道、孝道係自然之至道,世人不能違反自然,否則熱浪、寒流、暴雨、地震、傳染病毒等天災、人禍一來,不管收走了多少人,老天都不會感到殘忍的,希望大家都能遵守大道的次序,才能避開不必要的苦難,不可講一套,做又另一套,老天是有長無形的眼睛而且是超越時空在觀看世人的一擧一動的。莊子如是說!信不信都無妨,參考也不錯。等到庚子年一到,一切奇奇怪怪,未曾見過、發生過的事、怪病,未曾出現過的卑鄙、殘酷之鬥爭手段也都可能會發生,而改變所有之規矩,都是世人長期的妄心累積下來所產生之結果,自作自受也,不必懷疑,試試看才知道,當碰到時就麻煩了,知道了也來不及了,願人人平安!
天道篇:「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擧,九變而賞罰可言也。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忤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禮法數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此段立言是在以天道自然運行的規律,還須依照尊、卑,而以天道來區分無為君道為貴、有為臣道為賤,以此原則來修道,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將妄想心去除,就不會有假道學或以修道為名而行營利之實、不打基礎、不侍奉老夫母、公婆,將老人送去安養中心請人照顧,自己卻在家裡孝順孫子、毛小孩、晚上到夜店等花花世界享樂,老人送安養院物質生活不會有問題,但看到沒幾天就少了一個人回去報到了,不知那一天會輪到自己,所以其精神生活是相當痛苦的,不知年輕人能否體會住安養院老人精神之痛苦呢?卻將孝順之次序給搞錯了、晚上不睡,改為白天睡覺,陰陽給倒轉了,欺世盜名,嘴唸經,手摸奶,一心修道學佛,還希望於自己年老的時候兒女會孝順、將來死後能上西天,存有此妄想,有可能修成道、學成佛嗎-倒行逆施,自創惡因,自食惡(12)果?足為修道者參考借鏡。
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係一部修道的大經典,既名為經,則為不易法則,能變易者,即不得謂為經。天道篇這節立言,是莊子看盡社會百態,如以白話文寫在經典上不但會太粗俗,話說太白了,文字太刺眼,看的人眼睛也會不舒服,所已以高雅的文言文立為經典內容,看不懂的人一樣是看不懂,但看得懂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在罵社會上一些假借修道之名,混淆道學,掛羊頭在賣狗肉,機關算盡,顛倒秩序、是非之人之意思。首揭天道篇之意旨乾燥無味,看了一遍就不想再看,其文義就請自行參考坊間之教科書本,於此就不再作文義解釋,再解釋下去,文章就變成絡絡長了,所以僅就意境來說明。本篇之意旨是在闡述老子第64章: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作者改用已發生過的事情如:一例一休、同志婚姻立法、年金改革,大家所知道的事情來作說明比喻,讀者便可一目了然。本篇文章本來不想寫的,已考慮到對於對號入座的人,看了會很不是滋味,是會得罪到人的,但用意良善,為了蒼生,最後還是決定要寫。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本:無為也,指天道,天:就是指自然。末:有為也,指人道。五末:德、教、治、樂、哀也。此五者,是後世之人為了形、名、聲、色,以有為的人道所想出來用來欺騙社會之虛偽行為,以求獲取名聲之倒道手法,並非修道之根本(上位),因為失去了前端之本,只求檢現成、割稻尾,不勞而獲,故言末(下位)。三軍五兵、五刑,是比喻國家有軍隊、警察、法院可用來管理百姓。哭泣衰絰,隆殺之服,是比喻人死了,要披麻戴孝,依與死者的親疏關係而穿不同等級的麻衣、麻布,以告知親友,民意代表並可趁機祭拜拉選票,實則是在欺騙社會獲取名聲之手法之意。這些末學,古代就有這些東西,而非所以先也:古代之人不會把這些末學當作是修道的根本來看待。宗祠重視血緣親疏關係;朝廷重視官階;鄰里重視年齡、做事時重視能力;這是大道的次序。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秩序之分別,更何況於人倫之道呢!所以說,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嘴巴只會談論大道,但所作的事都違背大道的次序,這就不合大道的根本了,就變成在掛羊頭而賣狗肉(嘴唸經,手摸奶)。嘴巴只會談論大道、佛法,而所作的事都不合大道無為自然的根本,以有為之人道,反其道而行,而在破壞大道、正法,那要大道幹什麼呢(意謂借修道、學佛之名而在行營利之實之假道學,未借大道之名則賺不到錢之意)?與在講大家必須孝順,但實際上孝順則用在是在孝順兒孫,而把行動不便的老父母送去安養院,自己在家養寵物,並不是在孝順老父母,如此就把次序搞顛倒了,這樣就不是在修道,妄想心在作祟、搞鬼,意思在此。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所以不明白於天(自然)的人,就不會明白道德。所以修道的第一上位是修天,就是要修自然;第二上位是修道德,以下的其它順位都是末枝節。違反了道的次序去修道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要修天道才有用,修人道沒有用,只是人自己想出來的,要修給別人看的,修爽的,屬於有妄心,則有修沒修也沒有差,都是一樣之意思。五變:指由先明天而道德次之至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這五次遞相變化的次序。九變:指自先明天而道德次之至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這九次變化的次序。不知談大道須經此五變、九變的推演次序,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比喻人要修成道,其他動物也要修,蛇要修道也要經過四次變化,先由蛇變化成蟒,再變化成蛟,再變化成龍,於變化過程被其它動物獵殺,或被雷擊而死,就不能成道,又要回頭由蛇修起)。驟,突然也。倒道而言,忤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是在比喻要改革就要知道本末、起始,依序漸進,先辦說明會溝通,取得被改革者的認同,改,革才會有效,不可驟然改革。就是道德經第64章所講的道理,不可求速成,採一刀切式的改革,政府由債務人變身為債權人,退休軍公教人員變成債務人,政府變成沒有責任,也不顧誠信原則,想怎麼改就怎麼改,政策能否延續也不必考慮,如此改革法縱然改革完成,往後也會衍生其他更複雜難解的問題。以驟然改革的方式為之,這些主導改革的政務官、國會議員,才是真正要被改革的對像,卻倒道而言,忤道而悅。這些人尚待人民以公投法來限制其職權及薪資,卻顛倒次序,由這些人來主導改革,怎麼有資格來改革別人呢!談轉型正義,改革,就要先由把國家財政搞垮的這群政務官、國會議員改革起,卻顛倒次序,突然由把國家財政搞垮的這一群人,以速成的方式談年金改革,只要有抗爭,影响到改革速度的抗爭者,就抓起來(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這些從事年金改革者只有知道有統治人的工具,而不知道統治者要有統治之規律(即要知須先明於天,道德次之…之規律)。這些從事改革者,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比喻這些從事改革者以騙取選票的方式,用鬥爭的方式改革不同的族群,想換取其他族群更多的選票,這些人,只能被選民役使利用,卻不可以統治天下。即以騙選票的那套模式套用來治國,是行不通的,最後就會獨立於世界各國之外,最終受害的還是老百姓(選民自己)。莊子於幾千年前就看穿世人的一切,所以立言於天道篇作為經典,提醒世人要學大道的先後秩序,不可倒道而言。就如同每人都知道要孝順,孝順的秩序原應由下事上,兒女服侍父母、公婆才算孝順,而卻顛倒次序,變成上畜下,由父母來孝順兒女、孫子,而將其老父母、公婆(祖父母)送去看護中心請人照顧,以為花錢就可解決問題,卻不知等到自己老了,問題也會跟著來,兒女也學會不言之教,一樣以同一方式將你送去看護中心,自己在家裏養毛小孩的道理相同,到時即使老淚縱橫,又有何用?要怪誰呢?最後還是要怪自己啊!這就是天道自然的原理(即禮法度數:衡器、量器。形名:祖宗三代之身家調查。比詳:詳細調查。此下之所以事上:子孫要慎終追遠,須要知道祖先之族譜,由晚輩來服侍長輩。非上之所以畜下:並不是由長輩調查祖宗八代交給晚輩,或由長輩來孝順晚輩也),人不要違反自然太甚,就不會引起大自然的反撲,等到反撲時,就如同莊子上言所說的:吾師乎!吾師乎!齏萬物而不為戾。莊子以自然至道為師,自然至道即大道,師道、孝道係自然之至道,世人不能違反自然,否則熱浪、寒流、暴雨、地震、傳染病毒等天災、人禍一來,不管收走了多少人,老天都不會感到殘忍的,希望大家都能遵守大道的次序,才能避開不必要的苦難,不可講一套,做又另一套,老天是有長無形的眼睛而且是超越時空在觀看世人的一擧一動的。莊子如是說!信不信都無妨,參考也不錯。等到庚子年一到,一切奇奇怪怪,未曾見過、發生過的事、怪病,未曾出現過的卑鄙、殘酷之鬥爭手段也都可能會發生,而改變所有之規矩,都是世人長期的妄心累積下來所產生之結果,自作自受也,不必懷疑,試試看才知道,當碰到時就麻煩了,知道了也來不及了,願人人平安!
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每下愈況(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與每況愈下(墮落)之不同。
每下愈況(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與每況愈下(墮落)之不同。
知北遊篇:「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何其愈下邪…愈甚邪…東郭子不應…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老子第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侯以為稱。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此二則立言是在闡述修道是要從卑微處,人家所不在意、不重視之小細節卑賤處,打基礎修起,賺錢也是要由小錢賺起,有經驗了,才能漸漸賺大錢,基礎堅固,才能修成道;而不是淺的不學,直接由高深處(小錢不賺,直接想賺大錢,欲求富貴)修起,能居高位,是由衆人拱上來的;等到居高位時,就要照顧底下階層的人,相互照應,人生旅程就能越走越順;與道以智慧為本,以德為基是相同道理的。提供讀者參考!
老莊的文章(道德經、南華經)每一句話的意境都很高深,不是那麼容易懂的,但其文章之文義不管由什麼人或學者、教授來解釋都會解釋,每個人的解釋都對,且都解釋得頭頭是道,也解釋得很高興,有的人解釋得口沫橫飛,有如秋水篇之:「聞道百,以為莫己若」。但其真意、意境,解釋得對或不對?有無走樣?也沒人知道,只有老莊二人自己才知道。其所說的每句話、每節的故事,俯仰都不得罪於人,皆大歡喜,這就是其功力高竿、高明之處。每下愈況。是東郭子向莊子問道時,莊子說:道無所不在,而且愈卑下,道愈明顯存在。莊子認為東郭子問道,還未達道的本質。有如市場監督官問屠夫要如何判斷豬的肥瘦?就是由腳踩在豬的大腿處往下(小腿脛)看,小腿愈有肉,這隻豬就愈肥。豬的小腿脛很不容易長肉,豬小腿處下方靠近腳蹄處大多是皮包骨,如豬小腿處也很有肉,就是表示這隻豬很肥,這句話是用來判斷豬肥或瘦的目視法,此處的況字當明顯解。與俗語之「每況愈下」的況字,當情況解解;下當墮落解。是比喻越走下坡,一天不如一天或情況越來越糟糕、越墮落也,也可解成一代不如一代。意思完全不同,故二者不能混合使用。這僅是文義解釋不相同而已,但以莊子所說此句每下愈況的意境是用在比喻道之用辭,如拿到別處套用就會走樣(失真)。
莊子認為東郭子不會問問題,沒有問到道的本質。所以回答東郭子說:汝唯莫必,無乎逃物。必,當拘限解。即一定要求指明道在何處?你既然僅拘限問道是在何處?所以我就說道是無所不在。像螻蟻、稊稗、瓦甓、屎溺,天下豈有逃乎物而為道乎!最高的大道是如此,最偉大的言論也只能說明大道是無所不在的道理。文義上是作如此解釋,其意境是在說明無形的道是在主宰萬物,故萬物不能離道。以每下愈況來比說明萬物於愈卑下處,道愈明顯存在。以此比喻人愈不重視或愈沒人看到的微小地方,如化糞池、厠所馬桶、臉盆、浴缸的縫隙處都有道之存在,而這些小地方、小細節,人眼睛不容易看到的地方,正是修道人磨練其身性最須要的地方。也是貴、賤的分水嶺,所以修道要從能忍得著廁所、化糞池的臭味,從洗廁所、不用司機、傭人,由此打基礎修起,先承受得起卑賤,修道基礎才能穩固;不是賺到很多錢當了董事長、總經理、大官,有司機、傭人可差遣,逢假日就去道場聽經、說道,由富再想求貴,如此基礎不穩,無法得道。也比喻在家服侍行動不便的老父母、公、婆,外人是看不見的),但符合自然、天倫,這才是正確的修道方式;如出外修道、當志工,不服侍老父母、公婆,認為在外修道有同道可見證,別人看得到自己很熱心公益,不就等於修道?此種修給人看的修道基礎是不穩的,也不容易修成道之意(同:能放下身段才能悟道、知人在吃米粉,妳在喊燒二文)。且修道是要用於日常生活,故平時之行住坐臥,一俯首、一彎腰,都是在修道,是修道者之大事,例如搭車不願意禮讓老弱婦孺、不敬師長、不講禮義廉恥,凡夫則將此事視為是小事一樁,而不把他當成一回事,不知道失之毫里,差之千理之道理,就會喪失判斷是非、正邪、善惡之能力,古人所說的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樑正了,下樑也會跟著轉正。其道理就在於此!
莊子的每下愈況,是在解釋修道並闡述道德經第39章:自古以來,要得道(一)。須以孤,謙稱自己無德。寡,謙稱自己寡德、不才;穀,善也。不穀,謙稱自己不善。這便是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居高位者必須由居下位之軍公教人員拱著)的道理(與為政如北辰,眾星拱之的道理相同)。侯王自稱自己是孤寡不穀,這還不是以賤為本嗎?不是嗎?想想,人所討厭聽到的是孤寡不穀,而侯王(領導人、行政首長、地方首長、企業主、家長)偏偏以此自稱,因為有得道的侯王,他深知至譽無譽(最高的榮譽是沒有榮譽)的道理,所以不願人家以琭琭如玉,使人稱美他,也不願以珞珞如石,使人忽視他。所以學得道的皇帝、領導人,以孤、寡、不穀的謙下為懷之方式修道,才能得道;高調修道想求名、富貴是沒有用的,只是自己存有妄心,自己認為是修道人而已,老天並不認為如此,就如同將官與士官、兵,穿便服出外時,沒有掛官階,但從其氣質及談吐觀之,就很容易識別出其官階為多高?道理相同之意。老子說天得道了就會清;地得道了就會寧靜;神得道了就會顯靈。皇帝得道了天下就會公正。倘若世人不能得一,天地也跟著不能得一(即人不依倫理,天即不依天理;人不依天理,天即不依甲子),如發生天崩地裂,地動山搖,海嘯土石流時,就很麻煩。皇帝如果高高在上,不能愛護子民,不知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之道理,如只會搞政治鬥爭,不會謙下求得一,將安定於國家基石低俸祿的軍公教人員視為珞珞的小賤石,將高俸祿的政務官、國會議員視為琭琭至貴的大玉石,基層的小石頭一流失 ,基礎就不穩,大石頭也會動搖,恐怕會有被人民推翻或改朝換代之虞,這就是修道的原理,也只有得一者才知道此道理的。眼見世界政治、外交局勢不安定,看了老子所說的: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之道理,或許對莊子所說的:每下愈況之修道方式之比喻會有不同的領悟。願天佑台灣!
知北遊篇:「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何其愈下邪…愈甚邪…東郭子不應…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老子第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侯以為稱。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此二則立言是在闡述修道是要從卑微處,人家所不在意、不重視之小細節卑賤處,打基礎修起,賺錢也是要由小錢賺起,有經驗了,才能漸漸賺大錢,基礎堅固,才能修成道;而不是淺的不學,直接由高深處(小錢不賺,直接想賺大錢,欲求富貴)修起,能居高位,是由衆人拱上來的;等到居高位時,就要照顧底下階層的人,相互照應,人生旅程就能越走越順;與道以智慧為本,以德為基是相同道理的。提供讀者參考!
老莊的文章(道德經、南華經)每一句話的意境都很高深,不是那麼容易懂的,但其文章之文義不管由什麼人或學者、教授來解釋都會解釋,每個人的解釋都對,且都解釋得頭頭是道,也解釋得很高興,有的人解釋得口沫橫飛,有如秋水篇之:「聞道百,以為莫己若」。但其真意、意境,解釋得對或不對?有無走樣?也沒人知道,只有老莊二人自己才知道。其所說的每句話、每節的故事,俯仰都不得罪於人,皆大歡喜,這就是其功力高竿、高明之處。每下愈況。是東郭子向莊子問道時,莊子說:道無所不在,而且愈卑下,道愈明顯存在。莊子認為東郭子問道,還未達道的本質。有如市場監督官問屠夫要如何判斷豬的肥瘦?就是由腳踩在豬的大腿處往下(小腿脛)看,小腿愈有肉,這隻豬就愈肥。豬的小腿脛很不容易長肉,豬小腿處下方靠近腳蹄處大多是皮包骨,如豬小腿處也很有肉,就是表示這隻豬很肥,這句話是用來判斷豬肥或瘦的目視法,此處的況字當明顯解。與俗語之「每況愈下」的況字,當情況解解;下當墮落解。是比喻越走下坡,一天不如一天或情況越來越糟糕、越墮落也,也可解成一代不如一代。意思完全不同,故二者不能混合使用。這僅是文義解釋不相同而已,但以莊子所說此句每下愈況的意境是用在比喻道之用辭,如拿到別處套用就會走樣(失真)。
莊子認為東郭子不會問問題,沒有問到道的本質。所以回答東郭子說:汝唯莫必,無乎逃物。必,當拘限解。即一定要求指明道在何處?你既然僅拘限問道是在何處?所以我就說道是無所不在。像螻蟻、稊稗、瓦甓、屎溺,天下豈有逃乎物而為道乎!最高的大道是如此,最偉大的言論也只能說明大道是無所不在的道理。文義上是作如此解釋,其意境是在說明無形的道是在主宰萬物,故萬物不能離道。以每下愈況來比說明萬物於愈卑下處,道愈明顯存在。以此比喻人愈不重視或愈沒人看到的微小地方,如化糞池、厠所馬桶、臉盆、浴缸的縫隙處都有道之存在,而這些小地方、小細節,人眼睛不容易看到的地方,正是修道人磨練其身性最須要的地方。也是貴、賤的分水嶺,所以修道要從能忍得著廁所、化糞池的臭味,從洗廁所、不用司機、傭人,由此打基礎修起,先承受得起卑賤,修道基礎才能穩固;不是賺到很多錢當了董事長、總經理、大官,有司機、傭人可差遣,逢假日就去道場聽經、說道,由富再想求貴,如此基礎不穩,無法得道。也比喻在家服侍行動不便的老父母、公、婆,外人是看不見的),但符合自然、天倫,這才是正確的修道方式;如出外修道、當志工,不服侍老父母、公婆,認為在外修道有同道可見證,別人看得到自己很熱心公益,不就等於修道?此種修給人看的修道基礎是不穩的,也不容易修成道之意(同:能放下身段才能悟道、知人在吃米粉,妳在喊燒二文)。且修道是要用於日常生活,故平時之行住坐臥,一俯首、一彎腰,都是在修道,是修道者之大事,例如搭車不願意禮讓老弱婦孺、不敬師長、不講禮義廉恥,凡夫則將此事視為是小事一樁,而不把他當成一回事,不知道失之毫里,差之千理之道理,就會喪失判斷是非、正邪、善惡之能力,古人所說的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樑正了,下樑也會跟著轉正。其道理就在於此!
莊子的每下愈況,是在解釋修道並闡述道德經第39章:自古以來,要得道(一)。須以孤,謙稱自己無德。寡,謙稱自己寡德、不才;穀,善也。不穀,謙稱自己不善。這便是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居高位者必須由居下位之軍公教人員拱著)的道理(與為政如北辰,眾星拱之的道理相同)。侯王自稱自己是孤寡不穀,這還不是以賤為本嗎?不是嗎?想想,人所討厭聽到的是孤寡不穀,而侯王(領導人、行政首長、地方首長、企業主、家長)偏偏以此自稱,因為有得道的侯王,他深知至譽無譽(最高的榮譽是沒有榮譽)的道理,所以不願人家以琭琭如玉,使人稱美他,也不願以珞珞如石,使人忽視他。所以學得道的皇帝、領導人,以孤、寡、不穀的謙下為懷之方式修道,才能得道;高調修道想求名、富貴是沒有用的,只是自己存有妄心,自己認為是修道人而已,老天並不認為如此,就如同將官與士官、兵,穿便服出外時,沒有掛官階,但從其氣質及談吐觀之,就很容易識別出其官階為多高?道理相同之意。老子說天得道了就會清;地得道了就會寧靜;神得道了就會顯靈。皇帝得道了天下就會公正。倘若世人不能得一,天地也跟著不能得一(即人不依倫理,天即不依天理;人不依天理,天即不依甲子),如發生天崩地裂,地動山搖,海嘯土石流時,就很麻煩。皇帝如果高高在上,不能愛護子民,不知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之道理,如只會搞政治鬥爭,不會謙下求得一,將安定於國家基石低俸祿的軍公教人員視為珞珞的小賤石,將高俸祿的政務官、國會議員視為琭琭至貴的大玉石,基層的小石頭一流失 ,基礎就不穩,大石頭也會動搖,恐怕會有被人民推翻或改朝換代之虞,這就是修道的原理,也只有得一者才知道此道理的。眼見世界政治、外交局勢不安定,看了老子所說的: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之道理,或許對莊子所說的:每下愈況之修道方式之比喻會有不同的領悟。願天佑台灣!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盈虛衰殺,本末積散(大仁不仁,天地不仁)-主宰生、老、病、死者,不是皇帝、也不是鈔票,而是無形之道。
盈虛衰殺,本末積散(大仁不仁,天地不仁)-主宰生、老、病、死者,不是皇帝、也不是鈔票,而是無形之道。
知北遊篇:「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大宗師篇:「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莊子於知北遊篇道出萬物盈虛衰殺,本末積散,來闡述大宗師篇他所說: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邊際,即性體之效用也。以智慧行善、布施,回報的力量是無邊際的!際:有心就會產生界線。有界限,福報就很少;無心,就沒有界限,心量就大,產生的福報就大。佛家所說之時間、空間,豎的窮三際:過去(前際)、現在(中際)、未來(後際)。人的心性超越過去、現在、未來之時間限制,不生不滅,永恆一如,故曰:豎窮(縱照)三際(三代,代表過去、現在、未來)。加上橫的遍(橫照)十方,沒有邊際。也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也。有修清淨心、平等心,就沒界限;沒修清淨心、平等心,就有界限,有界限就不平等了,最多只能算是菩薩行,未達普賢行境界,想達到普賢行,就要修清淨、平等心,沒有分別、執著心,原理相同,道義文字不同而已,知道此道理,就可了悟人生!
作者曾言及人無多賢(敖),無法勝天,白話為人拿老天沒辦法,人由老天在管理,當於人生旅程中遇到挫折,事事不順,身體欠安,中年失業,事業失敗,家庭或婚姻不和睦,很苦悶時,你認為老天對你不公平,想打他來出出氣,也打不到,你想罵他、求他,他也懶得聽,也不理你,天地、四時、盈虛衰殺一樣照常運行。這些白話文也就是文言文之:盈虛衰殺,本末積散;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的道理。莊子於知北遊篇說:物物者與物無際(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邊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第一個物:當主宰解。第二個物:當萬物解。不際:指道(老天也)。主宰萬物的道與萬物間並無涯際或界限,而萬物有涯際或界限的,就是萬物間之涯際或界限。無涯際或界限的道寄託於有涯際界限的物中,就像有涯際或界限的物寄託於無涯際界線的道中,邊際效用無限大。以盈虛衰殺來說,道能使物有盈虛,而自身並沒有盈虛(消長、得失);道能使物有衰殺(身體之老、病,事業之興、衰、損益),道可主宰出生出將相子弟,來光宗耀祖;也可生出敗家子,毀家產,壞門風。而自身並沒有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彼,指道。邊際,即效用也。本末,1解為:始終也。2解,本:無為也(佛家稱性體、心性)。末,有為也。佛家稱:現相、外在環境也。積散,聚散也(聚:生也,散:死也)。道能使物有始終,而自身並沒有始終;道能使物有聚散,有能力使人活著,也有能力讓人死掉,而自身並不會聚散生死。這些解釋是在推衍大宗師篇之: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能決定萬物生死的是道,而道本身並不會生死,而永遠常存,也就是道是不生不滅)。是無形的道在主宰有形的萬物之道理。知道此道理就了悟人生了!這些是單就由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的解釋法。至於這些話的意境為何?且看以下之分析!
老子清靜經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因為大道無特別的感情,就無異心,才能運行日月;莊子齊物論說:大仁不仁(即秋水篇:不多仁恩)。老子第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最大的仁心是沒有特別的仁心,有特別的仁心就變成不周全了,天地厚載萬物,自己不認為這是仁慈,叫作天地不仁,也就是最大的仁心是一視同仁。天地、四時的運行都是依照自然律之軌跡在運作,不可能特別為某人或其他特別因素而去改變其自然法則,否則星球會相撞,春夏秋冬之時序會亂了套。知北遊篇於上述說的盈虛衰殺,本末積散,是在說明無形的道在主宰有形的萬物,也就是老天在管理眾生,而眾生是無法去影響老天的。所以萬物的消長、得失;老、病、興、衰,都受到道的支配。莊子的中心思想是要世人修道積陰德,眾生如有修道積陰德,凡事要符合自然,不要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如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就變成不自然,如此,就不必去考慮消長、得失;老、病、興、衰之問題,也就是齊物論所說的:置其滑涽、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不必刻意去選擇紛亂的仁義、是非、吃菜要吃葷,吃素,吃東方或西方的口味)。也不必去算命、卜卦、求神、抽籤、改運,身體就不會有病痛或得大病、不治之疾而住醫院,也不會違法住進看守所,子女不會叛逆,不會有婆媳不合、夫妻婚姻不會破裂、事業順遂…,凡事順著自然,就可庇蔭子孫。反之,世人如經常違反自然法則不改正,則表示心性出了問題,道就會給世人於人生的旅途中不平順,給他吃吃苦頭,以改變其心性,世人不可不知此道理的。
大自然反撲所產生之極端氣候,其原因是世人的心性出了問題,違反了自然,才會去製造空氣、水…等環境汙染、於山坡地建別墅、於高山建民宿破壞自然生態,研發殺人武器去轟炸弱國,其後果就會引發天災;如惹怒了弱國人民,就會以恐佈攻擊強國人民之方式以為報復,就會發生人禍,並非無原因的,這就是由道在主宰,使物產生盈虛衰殺,本末積散運作的結果。世人的心性如果不違反自然,國與國之間就不會產生爭端,或發生戰爭。同理,重视經濟的國家,其國家內部就比較安定,較有向心力;重视政治或意識型態的國家,其國家內部就較不安定,而且向心力較不足,種種之政治鬥爭就會產生一大堆問題,不必外國攻打,自己內部就會先裂解,而獨立於世界各國之外。這些都是莊子所講的:道使萬物盈、虛、衰、殺之道理。其原理比較深奧難懂,但只要能守住不違反自然的這條紅線就不會有問題發生,超越了這條紅線,等到問題發生時才要去體悟天地不仁、大仁不仁、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道理,那就太晚了。
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學唯蟲能蟲,唯蟲能天。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福氣聚集-吉祥止止、止能止眾止)之修道之道。
學唯蟲能蟲,唯蟲能天。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福氣聚集-吉祥止止、止能止眾止)之修道之道。
庚桑楚篇:「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為全人能之。唯蟲能蟲,唯蟲能天。全人惡天,惡人之天;而況吾天乎人乎!」、人間世篇:「瞻彼闕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德充符篇:「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清靜經:「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此四則立言是在闡述天然的自然與人為自然的不同,勸世人心要能定得下來,要取虛而不要取實。心定、靜就能如止水一樣的平靜,觀空(看破),才能照見一切,看得出宇宙人生之真相,就會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想得通(即秋水篇所言之:得而不喜,失而不憂。善惡都不放在心裡,不把它當成一回事,佛家稱:不起念頭,心自然靜,心靜就猶如止水。所稱之放得下,係指心要放得下(佛家曰:放下執著-應無所住),善惡不要放在心上(要拿得起-佛家所稱之:而生其心),但事情還是要照做,只要懂得因果循環,不要人勸,自己自動會放下),唯止能止眾止,三止字,依次序1.止水,指不起動念,比喻:心定、寂靜。2.留住、3.停步。鏡子如止水一樣,能以平等心待人,照鑒眾人,外國人照鏡子,鏡子就顯現外國人相;中國人照鏡子就顯現出中國人相,很平等,沒有本國人與外國人之分(同應帝王篇:至人用心若鏡,照完鏡子,鏡子還是空白,不留痕跡於鏡子內,表示離相,不著相,而鏡子則是比喻明心見性),也不會加入人為因素進去,變為不自然,成為虛偽,違反自然而不自知,所以能放得下就符合自然(蟲行)。讀者可參考之。
莊子一書「知北遊」與「庚桑楚」篇,完全是在講玄學,是講人眼所看不到、手摸不到、耳聽不到的無形之道,但又是確實存在而在主宰萬物之自然法則,並非人為法則;所以修道功力不是很高的人,根本就不曉得這二篇中,它到底是在說些什麼東西?也不能完全以儒家學說,將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的方式就能得知其道理的。所以必須修道,自己親自去領悟才能悟出其所說的每一句話的意境的(詳天運篇: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天下篇: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明分。各有其中心思想)。
莊子說:唯蟲能蟲,唯蟲能天(同秋水篇:蹢躅而屈伸。見:如何返其真一文)。蟲走路的天生本能是一屈、一伸,伸縮自如。這就是自然,而不能以人為的方式加諸於蟲,去改變蟲的走路方式。因世人迷失真性,所以要修道來回復原來的真性(與生俱來之自性)。其意境是在比喻為人處事(世),心須能拿得起,放得下(並不是要放下工作,事還是照常要做的),看得開,想得通。看清楚世界之現實(即看破),不可太剛愎自用,高高在上,死板板、硬棒棒的如顽石,眼睛長在頭上,瞧不起人,到處得罪人;也不能太過於軟弱,而任憑別人宰割,該硬就硬,該軟就軟,有時也要順勢投一投變化球,能屈能伸,才不會被人看破手腳。這也就是處世(事)無定則理論,要順著自然,看事辦事,不要逆勢而為,才能像蟲一樣走路可快可慢,運作伸縮自如之意。瞻,觀照也,即看也。彼,眼前之萬物也。闋,空也。室,指心。吉祥,即福氣也。上一個止為動詞,當聚集解。下一個止為名詞,當心境虛靜解。如果能將眼前的萬物都看成空虛,就能使自己的心境發出純白的自然天光(學佛者,稱為佛光;修道者,稱為道光)。如此,福氣自然聚集於虛靜之心境。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文義是后羿善於射中微小的東西,而拙於(不善於)使別人不稱讚自己(意即他不會自我膨脹,其所做的事不會要求別人要稱讚他,但別人一樣還是會稱讚他,表示他很會做事情,人看人愛,不得不讓人佩服,其為人處世的功力相當的高。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老天養民,功成而弗居,因其不居功,但人民都會自動的在敬天)。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聖人善於合乎自然,而拙於(不善於)作人為的事。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為全人能之:俍,巧也。善於合乎自然,而又善於以技巧來順隨著人為,只有全德之人才辦得到(已屬於在走雲端,執拂塵之怪老子層級之人物,葷素不忌,肚子能行船之修道高人)。唯蟲能蟲,唯蟲能天:萬物中只有蟲能安其本能,也只有蟲才能順應自然,不會加入人為方式而變為不自然。全人惡天,惡人之天:全德之人厭惡自然嗎?他所厭惡的是人為的自然(即不自然)!而況吾天乎人乎:更何況用自我的角度來看待自然和人為呢(自然與人為的自然是由世人自己在說的,亦即無自然、人為的自然之可言)?
凡事取實,就會相爭(兵也);取虛,有智慧,虛則靈,就不會相爭。相爭的結果,身體督脈的氣容易阻塞;取虛的結果,身體督脈的氣就會暢通,也就是養生主篇所言之:緣督以為經。督脈的氣阻塞時,身體就比較容易生病;督脈的氣暢通時,就比較不容易生病,所以一些奇奇怪怪的病都是世人自己的心性使然,這種道理也只有老子第4章、第42章:冲而用之、冲氣以為和;莊子養生主篇:緣督以為經。知道此自然的道理,而記載於經典中,留給世人決定是要取虛或取實(佛家稱為:執著)的依據。現今之社會亂昏昏,醫院、看守所人滿為患,其原因就出在於此,但世人不會考慮到此問題,只認識鈔票,認為只有鈔票最可愛,未考慮自己的心性是否出了問題,也就是莊子所說的:而況吾天乎人乎:更何況用自我的角度來看待自然和人為呢(自然與人為的自然是由世人自己在說的,亦即無自然、人為的自然之可言)。那到底要選擇自然或人為?就由世人自己去作決定,自己承擔結果了!老莊哲學算是人生之經驗談,於別的地方是學不到,也聽不到的,很可貴,才是希言,因為是希言,才會有人會懷疑,但信與不信,就由世人自己由智慧判斷,是要事先預防災難、疾病之發生,還是等到災難到來、生病了,才來怪天怪地、或找醫生來醫治,無一定標準,也無強制性,但唯一可確定的是:終局人生之結局就是如此。願人人平安!
凡事取實,就會相爭(兵也);取虛,有智慧,虛則靈,就不會相爭。相爭的結果,身體督脈的氣容易阻塞;取虛的結果,身體督脈的氣就會暢通,也就是養生主篇所言之:緣督以為經。督脈的氣阻塞時,身體就比較容易生病;督脈的氣暢通時,就比較不容易生病,所以一些奇奇怪怪的病都是世人自己的心性使然,這種道理也只有老子第4章、第42章:冲而用之、冲氣以為和;莊子養生主篇:緣督以為經。知道此自然的道理,而記載於經典中,留給世人決定是要取虛或取實(佛家稱為:執著)的依據。現今之社會亂昏昏,醫院、看守所人滿為患,其原因就出在於此,但世人不會考慮到此問題,只認識鈔票,認為只有鈔票最可愛,未考慮自己的心性是否出了問題,也就是莊子所說的:而況吾天乎人乎:更何況用自我的角度來看待自然和人為呢(自然與人為的自然是由世人自己在說的,亦即無自然、人為的自然之可言)。那到底要選擇自然或人為?就由世人自己去作決定,自己承擔結果了!老莊哲學算是人生之經驗談,於別的地方是學不到,也聽不到的,很可貴,才是希言,因為是希言,才會有人會懷疑,但信與不信,就由世人自己由智慧判斷,是要事先預防災難、疾病之發生,還是等到災難到來、生病了,才來怪天怪地、或找醫生來醫治,無一定標準,也無強制性,但唯一可確定的是:終局人生之結局就是如此。願人人平安!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人生—分(得失)無常、終始無故(生、死、得、失,有妄心則無常,真心才有常-親疏、利害、貴賤不可得,知足,不會患得患失、覺悟了,無得亦無失、無煩惱,就自在了)。
人生—分(得失)無常、終始無故(生、死、得、失,有妄心則無常,真心才有常-親疏、利害、貴賤不可得,知足,不會患得患失、覺悟了,無得亦無失、無煩惱,就自在了)。
秋水篇:「大知觀於遠近…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本篇是延續上二篇萬物平等理論未完全闡述之部分予以補足,則有關莊子一書以文言文所說明人生、老、病、苦、死的一部大經典,其意境也已以白話文將它說明清楚了,也就是莊子對於人生無常及如何離苦得樂的過程,所寫成一本留存後世之南華經,留給後世之人去體悟天地、天道是如何運行在主宰萬物,世人違逆不得。能知足,知道有得就會有失,不會患得患失,就不會煩惱。相對的無得也無失,人就無妄心、煩惱,才能過著正常人的生活,人就活得自在了,知道自在之道理後,就不會你爭我奪,爭到最後,換來了整身是病,也不是辦法的。老子第56章之:親疏、貴賤、利害之不可得、佛家金剛經三心(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不可得,都不把這些事情放在心裡,也就是不將他當成一回事,那就不必有得失之念頭,也就放下了,沒煩惱,就不會生病,人生就會過得很快樂。就是因為不可得,所以不論是形名聲色或名聞利養(名利權勢)之追逐,都要符合事、理(如理、如法),不可太過份,故太過份(不顧他人死活)之炒股、炒地、炒房、賺黑心錢,賺到、炒到富可敵國,全世界所有的前都要完全變成他的,進入世界首富之排名之列,但受妄心、煩惱之牽連,最後如果身體、家庭出了問題,那又得到什麼呢?所以說人有妄心,人生變化則無常,不能長在;只有真心才能有常,長久存在。
嬰兒呱呱墜地之時,其靈魂只知道他(她)已轉世來當人了,但是傻乎乎,從媽媽肚子出生到學在地上先爬行才會學走路,長大後這段時間,什麼也不懂,也沒記憶,一直到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後,回憶童年往事時,最多也只能回憶到吃奶嘴,坐娃娃椅之童景,再往前推至出生時,也不知道媽媽是如何跟我們生出來的;同理,人老了,要回去報到前,靈魂先被抽離肉體,人就呈現彌留階段,等於是在睡大頭覺,不知道自己已死(即知北遊篇所說的: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必須於做頭七時才會醒來,此時才知道自己已死亡(見:胡蝶夢莊周一文),原理完全相同。所以會不會來當人?死後靈魂跑去那裏?也沒人知道。這就是莊子所說的: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古時候醫學不發達,有病時吃吃草藥,能治癒就好,不能治癒就等死,平均壽命只有四、五十歲,到醫學發達時平均年齡都有八、九十歲,壽命較長的有一百多歲,到最近雖然醫學發達,但六十七歲以前就回去報到的人就有一大堆人,其原因為何?讀一讀莊子一書就知道答案,於文章中說太白了,是會顧人怨的,就不能如天運篇所說的:俯仰而不得罪於人。人死亡後到底要多久才能轉世來當人?這是有趣的話題,但莊子明說: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也就是當鬼神的時間比當人的時間還長。則人死後於天堂當神還好,死後於地獄當鬼,那就不好玩了。此句話有另一含意,是在隱喻囂張的日子沒有落魄日子長,警惕世人不可瞧不起窮人,因為貴賤是輪流在轉的,不會有永遠的貴賤之意。
有大智慧的修道高人眼光不但看得遠,近的也會看,他看的是當人要如何修道,長遠的將來才可找到自己無形的歸宿(將來是要住天堂或地獄),不會在意於眼前有形的名利,不會去爭家產,也不會去爭名求利(大知觀於遠近)。因為他知道道之盈虛(察乎盈虛),一消一長的道理,所以一般富豪人家,比較欠缺子女,而窮人家小孩卻生了一大堆;賺了很多錢是好事,但如果身體有恙,就不是好事,這就是盈虛、消長的道理。所以於萬物之事理,有得就會有失(分無常),當得到時不會高興,失去時不會憂愁,因為知道是得失無常之故也(分:即得與失也,是說得失無定-無規律可尋的。說:悅也。禍:憂愁也。故:同固。即固定或標準也)。心裏有得失是因妄想、心理作用所生、才有此感覺,他明白生死,是人生所必須走的一條平坦的道路,不會在意生命的長短,所以於活的時候不會高興,死的時候不會憂慮,因為他知道生死也是無常的道理(終始無故也:即生與死是無常的。終:死也;始:生也。何時要出生來來當人?什麼時候要嗚呼哀哉死去,都沒有一定的標準。終始與始終,有用之於時間之開始與結束、有用之於人之死與生,可不可以延續之不同用法)。所以人在世時不必去考慮想要知道別人所不知道人是怎麼生?怎麼死?這些小事情。也不必窮天地領域想知道人將來會如何轉世?轉成什麼動物(與佛家所說的大至盡虛空遍法界,小至微塵,道義是相通的),這些事情會使人迷亂而不能自得。所以莊子才於齊物論說: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上了年紀之人,當兒女長大成家立業遠走高飛,剩老人在看家,年老了體力漸漸消退,行動漸漸不自如時,就會想到這些道理,除了平時有修為的人會了解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以外,一般人到老時大都會感慨萬千的。莊子一書有七萬餘言,意境又高,確實不好讀也不容易懂,但只要能懂得秋水篇一篇,能把該篇的道理意境搞清楚,人生就很圓滿了,就不會虛度人生(如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不辨牛馬。是在比喻鄉下人都往大都市集中,由外地來的英雄好漢起初都不相認識,所有牛鬼蛇神都混雜在一起,剛開始時是無法分辨誰是好人 ?誰是壞人?相處一段時間後就可漸漸看出其真面目,慢慢的同類型的人就會聚集在一起,所以住在都市的人,選擇居家環境是很重要的)。不被外在環境污染,從自己的心靈環保做起,心境改變,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也會跟著改變,將來乘船才能走過河道之中央,避開兩邊河岸兩邊是兩岸,兩岸都會有障礙,可由此岸(比喻生死煩惱)回到彼岸(脫離煩惱,覺悟了),心放下了,就不會遇到障礙,能回到老家,比喻修道修得很圓滿,如不乘船是無法到達彼岸之道理,這就是修道人之快樂,也就是鯤魚的快樂。可逍遙遊於天地間,造福子孫(水之積也深,則負大舟也有力;風之積也深,則負大翼也有力)。知道人生無常之道理,就能放下,對事情的看法就比較不會去計較,小事情都不在意,不會放在心裏,沒煩惱,就會看破人生,老天所加在人身之枷鎖(現代語為:牢籠、看守所、監獄,被捉去坐牢關起來。養生主篇:帝之縣解),繩索綑在人身,給人製造煩惱、憂愁的結,以修道方式,可自己將結打開,俗話所說的:坐牢刑期滿了,人被釋放出來,就已解脫束縛了。人就沒牽掛,自在了,就不必過著凡人迷惑的生活,而過著菩薩自在的生活,不必等到人死了,才可解脫,就由世人自己作抉擇。願人人能自在!
秋水篇:「大知觀於遠近…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本篇是延續上二篇萬物平等理論未完全闡述之部分予以補足,則有關莊子一書以文言文所說明人生、老、病、苦、死的一部大經典,其意境也已以白話文將它說明清楚了,也就是莊子對於人生無常及如何離苦得樂的過程,所寫成一本留存後世之南華經,留給後世之人去體悟天地、天道是如何運行在主宰萬物,世人違逆不得。能知足,知道有得就會有失,不會患得患失,就不會煩惱。相對的無得也無失,人就無妄心、煩惱,才能過著正常人的生活,人就活得自在了,知道自在之道理後,就不會你爭我奪,爭到最後,換來了整身是病,也不是辦法的。老子第56章之:親疏、貴賤、利害之不可得、佛家金剛經三心(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不可得,都不把這些事情放在心裡,也就是不將他當成一回事,那就不必有得失之念頭,也就放下了,沒煩惱,就不會生病,人生就會過得很快樂。就是因為不可得,所以不論是形名聲色或名聞利養(名利權勢)之追逐,都要符合事、理(如理、如法),不可太過份,故太過份(不顧他人死活)之炒股、炒地、炒房、賺黑心錢,賺到、炒到富可敵國,全世界所有的前都要完全變成他的,進入世界首富之排名之列,但受妄心、煩惱之牽連,最後如果身體、家庭出了問題,那又得到什麼呢?所以說人有妄心,人生變化則無常,不能長在;只有真心才能有常,長久存在。
嬰兒呱呱墜地之時,其靈魂只知道他(她)已轉世來當人了,但是傻乎乎,從媽媽肚子出生到學在地上先爬行才會學走路,長大後這段時間,什麼也不懂,也沒記憶,一直到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後,回憶童年往事時,最多也只能回憶到吃奶嘴,坐娃娃椅之童景,再往前推至出生時,也不知道媽媽是如何跟我們生出來的;同理,人老了,要回去報到前,靈魂先被抽離肉體,人就呈現彌留階段,等於是在睡大頭覺,不知道自己已死(即知北遊篇所說的: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必須於做頭七時才會醒來,此時才知道自己已死亡(見:胡蝶夢莊周一文),原理完全相同。所以會不會來當人?死後靈魂跑去那裏?也沒人知道。這就是莊子所說的: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古時候醫學不發達,有病時吃吃草藥,能治癒就好,不能治癒就等死,平均壽命只有四、五十歲,到醫學發達時平均年齡都有八、九十歲,壽命較長的有一百多歲,到最近雖然醫學發達,但六十七歲以前就回去報到的人就有一大堆人,其原因為何?讀一讀莊子一書就知道答案,於文章中說太白了,是會顧人怨的,就不能如天運篇所說的:俯仰而不得罪於人。人死亡後到底要多久才能轉世來當人?這是有趣的話題,但莊子明說: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也就是當鬼神的時間比當人的時間還長。則人死後於天堂當神還好,死後於地獄當鬼,那就不好玩了。此句話有另一含意,是在隱喻囂張的日子沒有落魄日子長,警惕世人不可瞧不起窮人,因為貴賤是輪流在轉的,不會有永遠的貴賤之意。
有大智慧的修道高人眼光不但看得遠,近的也會看,他看的是當人要如何修道,長遠的將來才可找到自己無形的歸宿(將來是要住天堂或地獄),不會在意於眼前有形的名利,不會去爭家產,也不會去爭名求利(大知觀於遠近)。因為他知道道之盈虛(察乎盈虛),一消一長的道理,所以一般富豪人家,比較欠缺子女,而窮人家小孩卻生了一大堆;賺了很多錢是好事,但如果身體有恙,就不是好事,這就是盈虛、消長的道理。所以於萬物之事理,有得就會有失(分無常),當得到時不會高興,失去時不會憂愁,因為知道是得失無常之故也(分:即得與失也,是說得失無定-無規律可尋的。說:悅也。禍:憂愁也。故:同固。即固定或標準也)。心裏有得失是因妄想、心理作用所生、才有此感覺,他明白生死,是人生所必須走的一條平坦的道路,不會在意生命的長短,所以於活的時候不會高興,死的時候不會憂慮,因為他知道生死也是無常的道理(終始無故也:即生與死是無常的。終:死也;始:生也。何時要出生來來當人?什麼時候要嗚呼哀哉死去,都沒有一定的標準。終始與始終,有用之於時間之開始與結束、有用之於人之死與生,可不可以延續之不同用法)。所以人在世時不必去考慮想要知道別人所不知道人是怎麼生?怎麼死?這些小事情。也不必窮天地領域想知道人將來會如何轉世?轉成什麼動物(與佛家所說的大至盡虛空遍法界,小至微塵,道義是相通的),這些事情會使人迷亂而不能自得。所以莊子才於齊物論說: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上了年紀之人,當兒女長大成家立業遠走高飛,剩老人在看家,年老了體力漸漸消退,行動漸漸不自如時,就會想到這些道理,除了平時有修為的人會了解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以外,一般人到老時大都會感慨萬千的。莊子一書有七萬餘言,意境又高,確實不好讀也不容易懂,但只要能懂得秋水篇一篇,能把該篇的道理意境搞清楚,人生就很圓滿了,就不會虛度人生(如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不辨牛馬。是在比喻鄉下人都往大都市集中,由外地來的英雄好漢起初都不相認識,所有牛鬼蛇神都混雜在一起,剛開始時是無法分辨誰是好人 ?誰是壞人?相處一段時間後就可漸漸看出其真面目,慢慢的同類型的人就會聚集在一起,所以住在都市的人,選擇居家環境是很重要的)。不被外在環境污染,從自己的心靈環保做起,心境改變,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也會跟著改變,將來乘船才能走過河道之中央,避開兩邊河岸兩邊是兩岸,兩岸都會有障礙,可由此岸(比喻生死煩惱)回到彼岸(脫離煩惱,覺悟了),心放下了,就不會遇到障礙,能回到老家,比喻修道修得很圓滿,如不乘船是無法到達彼岸之道理,這就是修道人之快樂,也就是鯤魚的快樂。可逍遙遊於天地間,造福子孫(水之積也深,則負大舟也有力;風之積也深,則負大翼也有力)。知道人生無常之道理,就能放下,對事情的看法就比較不會去計較,小事情都不在意,不會放在心裏,沒煩惱,就會看破人生,老天所加在人身之枷鎖(現代語為:牢籠、看守所、監獄,被捉去坐牢關起來。養生主篇:帝之縣解),繩索綑在人身,給人製造煩惱、憂愁的結,以修道方式,可自己將結打開,俗話所說的:坐牢刑期滿了,人被釋放出來,就已解脫束縛了。人就沒牽掛,自在了,就不必過著凡人迷惑的生活,而過著菩薩自在的生活,不必等到人死了,才可解脫,就由世人自己作抉擇。願人人能自在!
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萬物平等理論(2)—貴、賤,長、短(以隸相尊、明乎坦塗)。
萬物平等理論(2)—貴、賤,長、短(以隸相尊、明乎坦塗)。
讓王篇:「曾子居衛,縕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齊物論:「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眾人役役,聖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蕰。」、秋水篇:「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為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年不可擧,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此段是延續上一篇萬物平等理論,此二篇搞通了,就知道生死是人生必須走的一條平坦道路(明乎坦塗),所以於人死亡時要不要哭?是世人的迷惑不解才哭(也是莊子於上文所說的: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比喻囂張沒落魄久,…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日子就過得不快樂也),萬物平等,死生同狀,人生沒有什麼好爭的道理就很清楚了。
有關貴、賤之道理,於齊物論中莊子說為什麼世人不能依照日月的運作,把宇宙抱在懷內,將宇宙萬物混合為一體,任其混合樊然殽亂,而不要去考慮這些,把尊貴與卑賤作同樣的對待(以隸相尊)呢?因為莊子感嘆世人只知迷於追逐榮華富貴,以分相隸,以勢相尊。以人的身分、社會地位來衡量一個人,去論其貴賤,遇到有錢有勢的人就去攀緣,遇到窮光蛋就怕的要死,不敢親近他們,怕會向他們借錢。而修道人會像曾子一樣,雖然窮的連小偷到他家裏想偷東西,看到破舊房舍、衣服,也不想偷了。因為曾子雖窮,但他能把貴賤作相同的看待。所以天子不得而臣,諸侯不得而友,怎麼會相隸相尊呢?世間多數人整天忙於賺錢,追逐名利,談論別人的是非,而自己一點也沒有錯,自己嚴然就是個聖人。而真正修道之聖人是安於愚芚,能調和將千萬年來的一切事物以為渾沌一團。萬物都是如此,要互相包容,而不能去分別是非、可否、死生、利害。為什麼是這樣呢?莊子於秋水篇說的更清楚,且看他怎麼說?
何伯問北海若: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大小?若,此也。惡至,如何也。倪,劃分也。在此物性的外面、裏面,又要怎麼劃分貴賤、大小呢?北海若(莊子的化名),他說,以道的立場來看,物本身沒有貴賤。以萬物本身立場來看,萬物都以自己為貴,而以他物為賤(隱喻自己的兒女都是好的,別人的兒女不一定好)。以世俗的角度來看,貴賤是外來的,而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而是以人為方式把它區分出來的。以萬物之等差觀之,用大的眼光來看事物,則萬物沒有不是大的(例如聽人家說某人很會說話,我就隨眾認為他很會說話);因其所小而小之(同上,人家說某人不會說話,到處得罪人,我也就會相信他說話會得罪人);以功用的立場來看,你認為有此功用就有此功用,你認為無此功用就無此功用(比喻小孩越會讀書,父母就有好名聲,但小孩就越會遠走高飛;讀放牛班不會讀書的都會跟隨在父母身旁,功用各有不同)。從取向的角度來看,因其值得肯定而肯定他們,則萬物莫不值得肯定的。因其不值得肯定的,則萬物就沒什麼值得肯定(以上均是在比喻看事情要由多個角度來看,不能單一以我執之觀點、觀念去判斷)。所以從這些事理來看,爭奪與禪讓之體制,堯與桀的行為,是貴或是賤?是要看時機的,不可能一成不變的(比喻貴賤因時而異,人不可能永遠貴,也不會永遠的賤,當人當權在位或發財時就貴,下台不在權位上或生意事業失敗時就賤)。所以說為什麼世人只會取是而忽略非,只取法國家要安定而忽略動亂的因子呢?這是不明白天地運作之原理,萬物平等之實情。就好像只取法天而不取法地,只取法陰而不取法陽,這很明顯是行不通的(比喻萬物平等,世人的眼睛不可只看上而不看下,人無永遠的貴,也不會永遠的賤,貴、賤是輪替在轉動的,當你在紅時,你會看不起人,當你跌倒時,就換人瞧不起你)。這些不懂得萬物平等,貴賤、大小之理之人,整天還是以自己的觀點說個不停,不是愚昧無知就是有心要欺騙他人。萬物是平等的,人老時,誰好誰壞?也不一定。物有死生,不恃其成:萬物有死生的變化,即使有一時的成功也不足作為永久的憑藉、依賴(恃:依賴。成:成功。意即要成功,隨時修持才可久存)。道是一虛一盈的在變化,並沒有固定的形位(比喻貴賤輪流在轉)。往事不可追,流逝的時光不可能留住。天地萬物的消滅(消)、生長(息-氣息也)、充盈(盈)、虧虛(虛),終而復始(終則有始),變化日新。懂得上述這些道理,才可以同他談大道的方向、原則(大義:大道也。方:方向,可引申為原則),研討萬物的情理的(如不懂這些道理,跟他講也是有聽沒有懂)。
就是因為世人的迷惑,所以政治人物看修行人會感覺與世人觀念不同,只想要在山裏面蓋寺廟,會覺得這些人怪怪的;同理修道人看政治人物也感覺怪怪的,只要能騙到選票,什麼決策都作的出來。精神病患因生病了,不曉得自己是精神病,當正常人罵他是神精病,他也正經八百的回敬你才是神精病,這些道理與上述之道理相同,那到底是誰怪?誰才是神精病?連作者也快要搞糊塗了。所以要以萬物平等的心來看待萬物事理,國家才能安定,否則整天在擁核、反核,挺同、反同,親中、傾中,統一、獨立,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只是要選票而已),對國家不見得有利。所以能把老子第2章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之相對論及莊子秋水篇所說的是非、大小、貴賤、長短,萬物一齊理論及其意境搞通,就知道老子、莊子二本書到底在說些什麼,也就是能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之修道高人了。此種高人越多,越能順著天地自然行事,國家就越能風調雨順,也就是老子第32章所講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即不死之神藥)。大自然反撲之力道就會減弱,可救國救民。否則就會如同在宥篇莊子所說的:天氣不和,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不順,天災、人禍一大堆,這二、三年(尤其庚子年)人民的日子就不好過,不能鐵齒。但願天佑台灣!
讓王篇:「曾子居衛,縕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齊物論:「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眾人役役,聖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蕰。」、秋水篇:「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為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年不可擧,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此段是延續上一篇萬物平等理論,此二篇搞通了,就知道生死是人生必須走的一條平坦道路(明乎坦塗),所以於人死亡時要不要哭?是世人的迷惑不解才哭(也是莊子於上文所說的: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比喻囂張沒落魄久,…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日子就過得不快樂也),萬物平等,死生同狀,人生沒有什麼好爭的道理就很清楚了。
有關貴、賤之道理,於齊物論中莊子說為什麼世人不能依照日月的運作,把宇宙抱在懷內,將宇宙萬物混合為一體,任其混合樊然殽亂,而不要去考慮這些,把尊貴與卑賤作同樣的對待(以隸相尊)呢?因為莊子感嘆世人只知迷於追逐榮華富貴,以分相隸,以勢相尊。以人的身分、社會地位來衡量一個人,去論其貴賤,遇到有錢有勢的人就去攀緣,遇到窮光蛋就怕的要死,不敢親近他們,怕會向他們借錢。而修道人會像曾子一樣,雖然窮的連小偷到他家裏想偷東西,看到破舊房舍、衣服,也不想偷了。因為曾子雖窮,但他能把貴賤作相同的看待。所以天子不得而臣,諸侯不得而友,怎麼會相隸相尊呢?世間多數人整天忙於賺錢,追逐名利,談論別人的是非,而自己一點也沒有錯,自己嚴然就是個聖人。而真正修道之聖人是安於愚芚,能調和將千萬年來的一切事物以為渾沌一團。萬物都是如此,要互相包容,而不能去分別是非、可否、死生、利害。為什麼是這樣呢?莊子於秋水篇說的更清楚,且看他怎麼說?
何伯問北海若: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大小?若,此也。惡至,如何也。倪,劃分也。在此物性的外面、裏面,又要怎麼劃分貴賤、大小呢?北海若(莊子的化名),他說,以道的立場來看,物本身沒有貴賤。以萬物本身立場來看,萬物都以自己為貴,而以他物為賤(隱喻自己的兒女都是好的,別人的兒女不一定好)。以世俗的角度來看,貴賤是外來的,而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而是以人為方式把它區分出來的。以萬物之等差觀之,用大的眼光來看事物,則萬物沒有不是大的(例如聽人家說某人很會說話,我就隨眾認為他很會說話);因其所小而小之(同上,人家說某人不會說話,到處得罪人,我也就會相信他說話會得罪人);以功用的立場來看,你認為有此功用就有此功用,你認為無此功用就無此功用(比喻小孩越會讀書,父母就有好名聲,但小孩就越會遠走高飛;讀放牛班不會讀書的都會跟隨在父母身旁,功用各有不同)。從取向的角度來看,因其值得肯定而肯定他們,則萬物莫不值得肯定的。因其不值得肯定的,則萬物就沒什麼值得肯定(以上均是在比喻看事情要由多個角度來看,不能單一以我執之觀點、觀念去判斷)。所以從這些事理來看,爭奪與禪讓之體制,堯與桀的行為,是貴或是賤?是要看時機的,不可能一成不變的(比喻貴賤因時而異,人不可能永遠貴,也不會永遠的賤,當人當權在位或發財時就貴,下台不在權位上或生意事業失敗時就賤)。所以說為什麼世人只會取是而忽略非,只取法國家要安定而忽略動亂的因子呢?這是不明白天地運作之原理,萬物平等之實情。就好像只取法天而不取法地,只取法陰而不取法陽,這很明顯是行不通的(比喻萬物平等,世人的眼睛不可只看上而不看下,人無永遠的貴,也不會永遠的賤,貴、賤是輪替在轉動的,當你在紅時,你會看不起人,當你跌倒時,就換人瞧不起你)。這些不懂得萬物平等,貴賤、大小之理之人,整天還是以自己的觀點說個不停,不是愚昧無知就是有心要欺騙他人。萬物是平等的,人老時,誰好誰壞?也不一定。物有死生,不恃其成:萬物有死生的變化,即使有一時的成功也不足作為永久的憑藉、依賴(恃:依賴。成:成功。意即要成功,隨時修持才可久存)。道是一虛一盈的在變化,並沒有固定的形位(比喻貴賤輪流在轉)。往事不可追,流逝的時光不可能留住。天地萬物的消滅(消)、生長(息-氣息也)、充盈(盈)、虧虛(虛),終而復始(終則有始),變化日新。懂得上述這些道理,才可以同他談大道的方向、原則(大義:大道也。方:方向,可引申為原則),研討萬物的情理的(如不懂這些道理,跟他講也是有聽沒有懂)。
就是因為世人的迷惑,所以政治人物看修行人會感覺與世人觀念不同,只想要在山裏面蓋寺廟,會覺得這些人怪怪的;同理修道人看政治人物也感覺怪怪的,只要能騙到選票,什麼決策都作的出來。精神病患因生病了,不曉得自己是精神病,當正常人罵他是神精病,他也正經八百的回敬你才是神精病,這些道理與上述之道理相同,那到底是誰怪?誰才是神精病?連作者也快要搞糊塗了。所以要以萬物平等的心來看待萬物事理,國家才能安定,否則整天在擁核、反核,挺同、反同,親中、傾中,統一、獨立,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只是要選票而已),對國家不見得有利。所以能把老子第2章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之相對論及莊子秋水篇所說的是非、大小、貴賤、長短,萬物一齊理論及其意境搞通,就知道老子、莊子二本書到底在說些什麼,也就是能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之修道高人了。此種高人越多,越能順著天地自然行事,國家就越能風調雨順,也就是老子第32章所講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即不死之神藥)。大自然反撲之力道就會減弱,可救國救民。否則就會如同在宥篇莊子所說的:天氣不和,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不順,天災、人禍一大堆,這二、三年(尤其庚子年)人民的日子就不好過,不能鐵齒。但願天佑台灣!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萬物平等理論(1 )—是、非,大、小(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知此道理就覺悟了,即不會迷亂而不自得)。
萬物平等理論(1)—是、非,大、小(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知此道理就覺悟了,即不會迷亂而不自得)。
寓言篇:「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故曰言無言。」、 齊物論:「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秋水篇:「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始終之不可故也…是故迷亂而不自得也」。齊物論在闡述萬物一齊,亦即萬物平等理論,因內容太多,無法於一篇中完全說清楚,故將有關貴賤、大小、是非抽離出來,另列於秋水篇詳細說明,如此,齊物論就完全說清楚了。本篇文章如將貴賤、長短,大小、是非,合并來寫,文章又嫌絡絡長,所以將貴賤、長短,大小、是非,分成二篇來寫,比較有發揮的空間,也不會被嫌文章絡絡長,合先敘明。讀者於閱讀之後即會瞭解萬物平等的道理。
莊子齊物論之萬物一齊(萬物平等)理論: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即此。依老莊之相對理論,以物之對待而言,就是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則此就是彼,彼就是此。社會上世人於閒聊時,於稱讚、羨慕對方比較好時,對方相對的也會抬擧對方說:彼此!彼此啦!白話為沒什麼多大差別。差不了多少。也就是一齊了,平等了之意。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比喻對事情的是非之看法,雙方各有各的看法。如果雙方都堅持自己對是非的看法為是,對方為非,就會不平等(不齊),最後就去打官司,如果雙方都認為算了吧!是也對,非也對,只是雙方看法不同而已,如此,也可能是雙方都對,也可能雙方都不對,雙方各退一步,也就沒有是非之爭(一齊)了。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大與小是世人加於物之身而來,物之自性為無有。所以吾人可云「天下莫大於秋毫(秋天獸生毫毛,其末至為微小),而太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世人都認為彭祖是最長壽的人,而小孩於襁褓中死亡,為殤子,生命最短。然就時間言,壽夭為世人之妄心。以朝菌视蟪蛄,蟪蛄不為夭;以大樁示蟪蛄,蟪蛄不為壽。如以菌视菌,以大樁视大樁,則無壽夭之問題。故吾人亦可云「天下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就如同人與貓狗同樣是動物,但對年齡的計算法就不同,以人年靈的計算法去計算貓狗的年齡時,會認為貓狗的年齡不長,但貓對貓,狗對狗的算法,則認為貓狗的年齡很長。以莊子萬物一齊理論的看法:年齡、大小是因為世人對不同動物的看法、算法不同,就會萬物不齊;如以同類動物對同類動物的算法,就沒有不同,萬物就一齊了。可見萬物不齊是世人太聰明所致。
至於可否大天地而小毫末?秋水篇更詳細解釋: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意即事物體積之大與小,有著無窮的相對性。也就是天地不算大,毫末不為小。大之上有更大,小之下有更小。時間的推延是無止境的。分無常:分,世間事物之得與失也。即得失無定,亦變易無常,無一定之規律或規則可循也!終始無故:終,死也;始,生也。即人的生與死也是無常的 ,什麼時候要來出生當人?什麼時候要回去報到?沒有一定標準。是故大知觀於遠近:因無窮(量)、無止(時)、無常(分)、無故(終始),非大知者不能知之(無形的道是無大小,因物量(體積)無窮,大之上有更大,小之下有更小;時間無止境,得失無常,死生無一定標準、規律,不受數量、時間、空間的限制,知此道理就覺悟了)。所以要修道修至無極境界才能知道此無窮、無止、無常、無故之大道理(非大知者不能知也)。是在比喻修道高人對事物的看法遠近的利益、不利益(遠近,指的是:無窮、無止、無常、無故)都看得很清楚,且也都了然於胸,只是不言(不言則齊)而矣,故小而不寡:不因物之體積小而以為少(申物量無窮)。大而不多,知量無窮:不因體積大而覺得很多,因為知道物量無窮的道理。證曏今故:今故,即古今。驗看古今時無止、得失無常、生死無常,這些道理是否如此?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之必來,對以往已流逝得很遙遠的往事無所留戀;知時之必去,對未來可得的來日無所企望,因知道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很清楚的知道天道有盈有虧,所以得之而不喜,失去也不憂,因為知道得失無常也;明乎坦塗:明白人的生死是條人生變化過程所必須走的坦然之道路。說:悅(高興)也。禍:憂也。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所以出生當人不覺得高興,要死的時後不會憂慮,因為知道生死是無常的。所以處世不會見錢眼開、不會只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動輒於媒體指謫他人,不高興就興訟,不肯原諒他人,只想告死人、都認為別人是壞蛋、胡搞瞎搞一通。因為修道高人知道因果是自作自受之結果,自己的所作所為,直接影響到自己老年時的命運,才不會於承受病苦、痠痛之苦難,醫不好時,才來後悔原來自己才是壞蛋(人生決戰於晚年之道理)。知識領域之不同,只能以小觀大,不能以大觀小,人生就不會快樂。例如有錢人,但生活很緊張,壓力很大,煩惱很多,這樣快樂嗎?這就是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齊物論與秋水篇所講的:是非、大小、壽夭、量、時、得失、生死這些道理搞通了,如不成仙也可成半仙了,知道人生就是如此,對於該死或該活都是道在主宰,由不得由人來作決定,故可逍遙遊於天地間,也是修道者(魚)之快樂。莊子的國學造詣世界第一名,其所著莊子一書(即南華經)為修道之最高指導指南,相當難讀也難懂,一般人是看不懂的,光是北冥有魚的魚一個字,就搞了七年半的時間才悟出其道理來,原來他所說的魚,不是我門所吃的魚,而是指修道高人(隱喻莊子自己),就是因為是隱喻他自己本人,所以他自己不方便由他自己的口中說出來,難怪於靈學受訓時請教他說這是什麼魚?他總是笑笑說:繼續往後讀,讀到最後就知道是什麼魚?修道沒有那麼容易的,所以讀者有機會能讀到莊子一書之真意,算是前輩子有修,祖上有積德,只要能把此書之意境搞懂,保證家庭平安無事,兒女不會忤逆,人生旅程平順,婚姻關係不會出問題,不會得怪病或不治之疾,不必住醫院也不必住看守所,不論遇到什麼大問題,都能以自己的智慧去化解掉,將要或可能要發生的大事,於無形中也能自自然然的避開,不會發生,就是這麼玄。只是修道人沒什麼大錢可已賺而已,但錢總是會夠你用(即齊物論之: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的,精氣神飽滿,莊子如是說,這些文章存於雲端,永遠存在,只要有讀過這些文章,可下載來比對、應證左右鄰居或自己的長輩之晚景,就知道問題出在那裏?這就是答案。不是像彭祖一樣長壽就是好命,長壽也要身體能健康才不會拖累子孫,最怕是長壽而不能動或不醒人事,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成了活死人,那活著又有何用(即齊物論所說的:人謂之不死,奚益?)?只是增加子孫的負擔而已,所以人不必怕死,能自然安祥的死,沒幾天子孫就會將大體送去火葬場火化,就變成骨灰,子孫就可分遺產了,最怕是有病躺著不能動,也不會死,須要長照,那才麻煩。必竟每人的價值觀念不同,這些文章因為不是法律,當然無拘束力,但卻是天律,不論世人喜歡或不喜歡,都沒有什麼不可已!願讀者平安、順事。
寓言篇:「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故曰言無言。」、 齊物論:「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秋水篇:「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始終之不可故也…是故迷亂而不自得也」。齊物論在闡述萬物一齊,亦即萬物平等理論,因內容太多,無法於一篇中完全說清楚,故將有關貴賤、大小、是非抽離出來,另列於秋水篇詳細說明,如此,齊物論就完全說清楚了。本篇文章如將貴賤、長短,大小、是非,合并來寫,文章又嫌絡絡長,所以將貴賤、長短,大小、是非,分成二篇來寫,比較有發揮的空間,也不會被嫌文章絡絡長,合先敘明。讀者於閱讀之後即會瞭解萬物平等的道理。
莊子齊物論之萬物一齊(萬物平等)理論: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即此。依老莊之相對理論,以物之對待而言,就是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則此就是彼,彼就是此。社會上世人於閒聊時,於稱讚、羨慕對方比較好時,對方相對的也會抬擧對方說:彼此!彼此啦!白話為沒什麼多大差別。差不了多少。也就是一齊了,平等了之意。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比喻對事情的是非之看法,雙方各有各的看法。如果雙方都堅持自己對是非的看法為是,對方為非,就會不平等(不齊),最後就去打官司,如果雙方都認為算了吧!是也對,非也對,只是雙方看法不同而已,如此,也可能是雙方都對,也可能雙方都不對,雙方各退一步,也就沒有是非之爭(一齊)了。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大與小是世人加於物之身而來,物之自性為無有。所以吾人可云「天下莫大於秋毫(秋天獸生毫毛,其末至為微小),而太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世人都認為彭祖是最長壽的人,而小孩於襁褓中死亡,為殤子,生命最短。然就時間言,壽夭為世人之妄心。以朝菌视蟪蛄,蟪蛄不為夭;以大樁示蟪蛄,蟪蛄不為壽。如以菌视菌,以大樁视大樁,則無壽夭之問題。故吾人亦可云「天下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就如同人與貓狗同樣是動物,但對年齡的計算法就不同,以人年靈的計算法去計算貓狗的年齡時,會認為貓狗的年齡不長,但貓對貓,狗對狗的算法,則認為貓狗的年齡很長。以莊子萬物一齊理論的看法:年齡、大小是因為世人對不同動物的看法、算法不同,就會萬物不齊;如以同類動物對同類動物的算法,就沒有不同,萬物就一齊了。可見萬物不齊是世人太聰明所致。
至於可否大天地而小毫末?秋水篇更詳細解釋: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意即事物體積之大與小,有著無窮的相對性。也就是天地不算大,毫末不為小。大之上有更大,小之下有更小。時間的推延是無止境的。分無常:分,世間事物之得與失也。即得失無定,亦變易無常,無一定之規律或規則可循也!終始無故:終,死也;始,生也。即人的生與死也是無常的 ,什麼時候要來出生當人?什麼時候要回去報到?沒有一定標準。是故大知觀於遠近:因無窮(量)、無止(時)、無常(分)、無故(終始),非大知者不能知之(無形的道是無大小,因物量(體積)無窮,大之上有更大,小之下有更小;時間無止境,得失無常,死生無一定標準、規律,不受數量、時間、空間的限制,知此道理就覺悟了)。所以要修道修至無極境界才能知道此無窮、無止、無常、無故之大道理(非大知者不能知也)。是在比喻修道高人對事物的看法遠近的利益、不利益(遠近,指的是:無窮、無止、無常、無故)都看得很清楚,且也都了然於胸,只是不言(不言則齊)而矣,故小而不寡:不因物之體積小而以為少(申物量無窮)。大而不多,知量無窮:不因體積大而覺得很多,因為知道物量無窮的道理。證曏今故:今故,即古今。驗看古今時無止、得失無常、生死無常,這些道理是否如此?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之必來,對以往已流逝得很遙遠的往事無所留戀;知時之必去,對未來可得的來日無所企望,因知道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很清楚的知道天道有盈有虧,所以得之而不喜,失去也不憂,因為知道得失無常也;明乎坦塗:明白人的生死是條人生變化過程所必須走的坦然之道路。說:悅(高興)也。禍:憂也。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所以出生當人不覺得高興,要死的時後不會憂慮,因為知道生死是無常的。所以處世不會見錢眼開、不會只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動輒於媒體指謫他人,不高興就興訟,不肯原諒他人,只想告死人、都認為別人是壞蛋、胡搞瞎搞一通。因為修道高人知道因果是自作自受之結果,自己的所作所為,直接影響到自己老年時的命運,才不會於承受病苦、痠痛之苦難,醫不好時,才來後悔原來自己才是壞蛋(人生決戰於晚年之道理)。知識領域之不同,只能以小觀大,不能以大觀小,人生就不會快樂。例如有錢人,但生活很緊張,壓力很大,煩惱很多,這樣快樂嗎?這就是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齊物論與秋水篇所講的:是非、大小、壽夭、量、時、得失、生死這些道理搞通了,如不成仙也可成半仙了,知道人生就是如此,對於該死或該活都是道在主宰,由不得由人來作決定,故可逍遙遊於天地間,也是修道者(魚)之快樂。莊子的國學造詣世界第一名,其所著莊子一書(即南華經)為修道之最高指導指南,相當難讀也難懂,一般人是看不懂的,光是北冥有魚的魚一個字,就搞了七年半的時間才悟出其道理來,原來他所說的魚,不是我門所吃的魚,而是指修道高人(隱喻莊子自己),就是因為是隱喻他自己本人,所以他自己不方便由他自己的口中說出來,難怪於靈學受訓時請教他說這是什麼魚?他總是笑笑說:繼續往後讀,讀到最後就知道是什麼魚?修道沒有那麼容易的,所以讀者有機會能讀到莊子一書之真意,算是前輩子有修,祖上有積德,只要能把此書之意境搞懂,保證家庭平安無事,兒女不會忤逆,人生旅程平順,婚姻關係不會出問題,不會得怪病或不治之疾,不必住醫院也不必住看守所,不論遇到什麼大問題,都能以自己的智慧去化解掉,將要或可能要發生的大事,於無形中也能自自然然的避開,不會發生,就是這麼玄。只是修道人沒什麼大錢可已賺而已,但錢總是會夠你用(即齊物論之: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的,精氣神飽滿,莊子如是說,這些文章存於雲端,永遠存在,只要有讀過這些文章,可下載來比對、應證左右鄰居或自己的長輩之晚景,就知道問題出在那裏?這就是答案。不是像彭祖一樣長壽就是好命,長壽也要身體能健康才不會拖累子孫,最怕是長壽而不能動或不醒人事,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成了活死人,那活著又有何用(即齊物論所說的:人謂之不死,奚益?)?只是增加子孫的負擔而已,所以人不必怕死,能自然安祥的死,沒幾天子孫就會將大體送去火葬場火化,就變成骨灰,子孫就可分遺產了,最怕是有病躺著不能動,也不會死,須要長照,那才麻煩。必竟每人的價值觀念不同,這些文章因為不是法律,當然無拘束力,但卻是天律,不論世人喜歡或不喜歡,都沒有什麼不可已!願讀者平安、順事。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小識傷德,小行、積財傷道(小不勝為大勝,才能經得起大風大浪)。
小識傷德,小行、積財傷道(小不勝為大勝,才能經得起大風大浪)。
齊物論:「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天地篇:「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秋水篇:「秋水時至,百川罐河…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故以眾小不勝為大勝也。為大勝者,唯聖人能之。」、繕性篇:「古之存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老子第16章:「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人能否勝天?只要世人順著自然去行事,不要逆天行事,而去違反自然(白話所說的:不要積財傷道,不要看重名、利,而失去道心。修道人或修行人對於錢財、名利如看得太重,就會將修道、修行當成營利事業在經營,掛羊頭在賣狗肉,那道心就沒有了,就可憐哉!積財要能享受得到才有用,積財無法享受,而躺在床上不能動,要護士輪班照顧,在床上享福,那也很麻煩。失去了道,積財有何用?即儒家所說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妄心是很危險的,道心是很微細的,只要將妄心之觀於念一念間將其轉正,就轉凡為聖了),就無後患,也能庇佑子孫。
無為為之之謂天:凡事要無心、不要加入人為因素進去,順著自然去做,叫做天;天也就是自然,與佛家之如來道義相通。無為言之之謂德:說話合乎自然,出於無心,無言-就是正知、正見-換句話說就是已修到一定之境界之至人,話很少,已通天了,其言行已達到無知、無見了,不會逆天行事,這叫做德。天:也是指自然;德:也是指積德。道行之而成:道這種無形又看不到的東西,須世人自己親自去領悟,才能了解「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獨腳的夔羨慕多腳的蚿,蚿羨慕蛇,蛇羨慕風,風羨慕眼睛,眼睛羨慕心。是在說明人的欲望無止境,比喻一人羨慕一人。以眾小不勝為大勝:文義上是解釋為小的不要贏沒關係,要贏大的才有用(隱喻人決戰在晚年,晚年能享天倫、人倫之樂,沒病痛,才是大勝;平常於職場上對於長官或別人於人際關係之侮辱、嘲笑、不平等對待,都不能懷恨於心,更須寬容以待,以消除前世之恩恩怨怨,才不會前怨未消而又積新怨,而永遠無法修成道。要先經得起小風小浪,於碰到大風大浪才能撐得過,這就是要妙!平常未修持,晚年雖很有錢,但躺在病床、插管、坐輪椅、死也死不了、出門就不曉得回家的路,活得很痛苦,整身是病,天天看醫生,望錢興歎,躺在病床上享福,由看護、專門護士在服侍,就大輸)。意境是在比喻人的欲望無止境,不會滿足,就不能大勝。眼前所看得到的都是假像,小的名、利不要去爭,要去爭人眼睛看不到的道(水與風),行孝道,積無形之德,積人所看不到的大名、利(無形的財富),將來能庇蔭子孫、上天堂,才是大贏。為大勝者,唯聖人能之:最後大贏的人,只有修道高人才辦得到。也就是應帝王篇及秋水篇所說的:立乎不測,而遊於無有者也、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於不測也。無形的風才有此能力辦得到,這句話會讓人摸不到邊的,但已經過有道之士證明此話才是真的,其餘都是假的,人生決戰下半生(即人生的晚年才是真的)。為什麼是這樣呢?且看莊子以下是如何說:
道行之而成。莊子說:無形的道這種東西,須要自己親自去領悟,才會知道「道」到底是什麼東西。古之存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為哉!莊子又說:古時候能保全自己形體的人,不用辯論來裝飾自己的聰明,不用聰明去困擾天下,不以聰明去困擾德性,小心、正身處世,正言、正行,而返回其自然的本性,自己又何須作些什麼呢?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大道本來就不是以偏見、不識大體的人可以領悟的。大德(修道人)本來就不是以小見識就可得到大道的。這是因為淺陋的小見識會傷害德行。以自己之偏見去行道會傷害到大道的。所以說只要正己而已矣:自己行得正,要能度人,就要能先度自己,管理好自己就好了。
莊子的南華經是在解釋老子的道德經,莊子上述之立言是在解釋老子的: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老子所說的天乃道:指出自然就是道。天,就是自然。地震、海嘯、颱風、大雨(雨炸彈)、乾旱,是大自然在主宰,人無法主宰,也不可能主宰,所以人無法勝天。若人類能夠主宰,可以勝天,天公不就要換人來當了?那就更可怕,萬一人的那一條神經線短路,人類就可能滅絕。道乃久:道是無時不在,無時不有,而且長久存在。沒身不殆:有修至天道自然層級(天行-自然法則)的高人,終身不會有危險、不會有禍患、也不會生大病或不治之疾。但要修至此層級,是相當不容易的,可是有修至此層級時,所有好洞(好康的果實)的事,通通都可享受得到,老莊二人都是如此說,但是真?是假?有去悟道,親自體驗,就冷暖自知。光聽別人在說故事是體會不出來的,唯一可確定的是:人生後半段晚景的結局,其答案就是如此,就不會顯現出齊物論篇所說的:終身役役而不見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人謂之不死,奚益!此種可怕之情景之發生。這就是秋水篇所寫的秋水時至,百川罐河,大河再歸海,萬物歸一,從無到有,再從有歸無,百川、萬物,一切都要回歸自然,所以人生沒有什麼好羨慕的、也沒什麼好爭的,爭到最後什麼也帶不走,一切歸無。一生中如只追逐名、利,而不懂此道理,於至彌留時才知道此道理就太遲了。讀者可參考之,有百利而無一害。莊子所說的故事是真理,世人不可不信邪,但每人的價值觀念不同,思想、觀念、見解不同,就有正知、正見,邪知、邪見之問題,也不能強求同一,個人之所作所為,個人承擔(即自作自受),只要當事情發生時,不要哭飫(靠腰),高興就好,莊子所說的話對或不對?但看庚子年,即能驗證。願人人能平安!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巧者勞,知者憂;曲則全,枉則直;挫其銳,無為也笑巧(不能以權力欺騙人、高壓百姓)。
巧者勞,知者憂;曲則全,枉則直;挫其銳,無為也笑巧(不能以權力欺騙人、高壓百姓)。
列禦寇篇:「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虛而敖遊者也。」、天下篇:「老聃曰: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曰堅則毀,銳則挫矣…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老子第4章:「挫其銳,解其紛。」、第9章:「揣而銳之,不可常保。」、第20章:「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第22章:「曲則全,枉則直…」。老莊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妙道之行,故有修道與無修道對事情的看法不同,最後均須回歸原點而返回自然,最終之答案是以莊子所講的話才對,世人以形、色、名、聲之觀點所講的話是不對的,不能有權力,就利用權力來欺負人,高壓百姓,所以該等立言,足為世人之師。
莊子於天道篇說:形色名聲不足以得彼之情。又於天運篇引用老子的話說: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所以道是不可以言傳的,是要自己親自去體悟才可得的。人在世間遭遇挫折,碰碰壁,挫挫其銳氣,於吃到苦頭時,就能學到經驗,光只聽人家說經驗談,沒有親自去體會,就無法學到經驗,就會認為別人是在說故事,只會認為自己的所做所為才對,這就是老莊所說的道理。老子的道德經意境很高,很難懂,真正懂得道德經所說的道理可已說是沒有幾個人,但偏偏老子所講的話又是天律,無人可以改變它,不照老子所講的話去行事就是會吃到苦頭的。莊子的南華經更不用說,更是比道德經難上又加難,都是在講一些無邊際使人摸不到邊的故事,但又是真理,他以文言文說故事的方式來闡述道德經的真意,一般人是看不懂的,現在有白話文可讀了,就看世人賣不賣帳,買不買單而已。
莊子說:巧者勞,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虛而敖遊者也。此話沒有錯,但能有此功力必須經過相當的修持,才能吃飽閒閒在當神仙。一般未經修持的世人,也只能看著在流口水的份,要修道能像莊子一樣能幻化敖遊於天地間,幾乎沒幾個人。坊間研究莊子學說從事學術研究者,已研究幾百年了,每位學者都研究的頭頭是道,但莊子所說的故事真意為何?也研究不出其所以然來,可見莊子一書有多難讀,但又不得不讀,否則就會虛度人生。依老莊的理論:世人是應該取虛,而不是取實。取虛是因為無隱藏,才會有餘,比喻世人不要去爭家產、祖產。他有獨有能與天地獨立往來的能力而綽綽有餘。他的立身行事就徐緩而不費力,因為他無心而順隨自然,而暗中在嘲笑那些有心卻違背自然,又自認是智巧的人。聰明的人比普通人較會憂慮,憂慮的結果反而容易讓自己的身體搞壞。至於曲則全,枉則直。是在講世事的是非曲直,此路不通有障礙物時,可退一步轉個灣,換一條路往前走,因為處世無定則,不可死腦筋,不懂得變化,路前面有牆壁擋住而不通,卻硬是要把牆壁撞倒而想往前走,最後受傷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也比喻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硬闖,就會遇到閰羅王。揣而銳之,不可常保。文義上是將刀子磨的很銳利,但用久了也會鈍化。是在比喻世人如果一有權力在手,就利用權力欺騙人、高壓百姓,鋒芒太露,眼睛長在頭上或功高震主,到後來就會以失敗收場而下台一鞠躬,一下台,看看會有人在捧你嗎?眼睛還能長在頭上嗎?老天不可能讓你囂張一輩子的。挫其銳,解其紛。是說老天就有挫挫你的銳氣、圭角的能力,你有能力起高樓,老天也有能力讓大樓崩塌下來。如果你有修,老天也有讓你心中的紛擾解除掉,降低你的欲望,使你的心能靜下來的能力。所以老聃才說:人皆求福,己獨曲全,要去悟道,目的就是能曲全,不可鋒芒太露,就能暫時免除各種災難、禍患。因為做人如果是硬棒棒的,鋒芒太露,久了就會遇到挫折,如事業不順,家庭或婚姻出狀況,身體得怪病、重病…,銳氣及圭角就會被老天磨平,就會變圓,以後為人就不會有夌有角了。以此比喻你如鋒芒太露,老天就會修理人。這些道理只有關尹、老聃知道,所以他們的思想是寬容博大,得真道,受天下之歸之真人也。
所有的天災、傳染病,均係世人不依倫理,天就不依天理所引來的。莊子於天道篇即已道出: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倫理是老天所規定的,並不是人間法律所規定的,世人就不能違反天律。莊子也已於大宗師篇道出:物(人)不能勝天。同性戀、陰陽人是先天所帶來的,算是一種疾病,應設法醫治,才能回復正常人的心理或生理,如不去設法醫治,卻以大法官會議人為的方式解釋同志婚姻是否違憲?而不依德充符篇莊子引用孔子的話: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形)之人乎!以修道來彌補,使來世不必再當同性戀或陰陽人。將破壞了老天所規定之倫理,以人為方式來改變天律,接下來就等大自然之反撲了。受害的當然是世人而不會是老天。再加上公務員是國家的支柱,國家又逃避政府應負的責任,以年金會破產為名,認為公務人員退休金領太多,將大砍退休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等同將鎮山之磐石(守護神)打掉來蓋房子、開公路,把房子的大柱子混凝土打掉,將柱子瘦身變成小柱子,只剩鋼筋裸露在外,久了,鋼筋必氧化鏽蝕,而期待房子不會倒塌之道理相同(此道理於陰奉陽違與自討苦吃、結繩記事,誠信原則的可貴已說過),再再違反倫理、自然,而與老天對抗,卻認為人能勝天,蘇花公路、基隆鎮山石(守護神)遭破壞,因違反了自然,一下大雨,當地人就有罪可受了。以後台灣恐將無寧日,如能懸崖勒馬,還來得及。老莊於上述所講的故事這二~三年內是否會應證?也只有去廟裡求神、抽國運籤,看看老天保佑不保佑了?凡事(政策、法律修改)不可逆天行事,也不能持著我就是要這樣幹的心理,如不把老天看在眼裡,於大自然反撲時又要去求天公,老天也懶得理會世人的,因老天不語,必須要知此道理,求神、拜天公才有用的。庚子年沒多久即會來臨,會不會有天災、傳染病毒?就要看眾生之所作所為及自己之造化了,願天佑台灣!
列禦寇篇:「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虛而敖遊者也。」、天下篇:「老聃曰: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曰堅則毀,銳則挫矣…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老子第4章:「挫其銳,解其紛。」、第9章:「揣而銳之,不可常保。」、第20章:「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第22章:「曲則全,枉則直…」。老莊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妙道之行,故有修道與無修道對事情的看法不同,最後均須回歸原點而返回自然,最終之答案是以莊子所講的話才對,世人以形、色、名、聲之觀點所講的話是不對的,不能有權力,就利用權力來欺負人,高壓百姓,所以該等立言,足為世人之師。
莊子於天道篇說:形色名聲不足以得彼之情。又於天運篇引用老子的話說: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所以道是不可以言傳的,是要自己親自去體悟才可得的。人在世間遭遇挫折,碰碰壁,挫挫其銳氣,於吃到苦頭時,就能學到經驗,光只聽人家說經驗談,沒有親自去體會,就無法學到經驗,就會認為別人是在說故事,只會認為自己的所做所為才對,這就是老莊所說的道理。老子的道德經意境很高,很難懂,真正懂得道德經所說的道理可已說是沒有幾個人,但偏偏老子所講的話又是天律,無人可以改變它,不照老子所講的話去行事就是會吃到苦頭的。莊子的南華經更不用說,更是比道德經難上又加難,都是在講一些無邊際使人摸不到邊的故事,但又是真理,他以文言文說故事的方式來闡述道德經的真意,一般人是看不懂的,現在有白話文可讀了,就看世人賣不賣帳,買不買單而已。
莊子說:巧者勞,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虛而敖遊者也。此話沒有錯,但能有此功力必須經過相當的修持,才能吃飽閒閒在當神仙。一般未經修持的世人,也只能看著在流口水的份,要修道能像莊子一樣能幻化敖遊於天地間,幾乎沒幾個人。坊間研究莊子學說從事學術研究者,已研究幾百年了,每位學者都研究的頭頭是道,但莊子所說的故事真意為何?也研究不出其所以然來,可見莊子一書有多難讀,但又不得不讀,否則就會虛度人生。依老莊的理論:世人是應該取虛,而不是取實。取虛是因為無隱藏,才會有餘,比喻世人不要去爭家產、祖產。他有獨有能與天地獨立往來的能力而綽綽有餘。他的立身行事就徐緩而不費力,因為他無心而順隨自然,而暗中在嘲笑那些有心卻違背自然,又自認是智巧的人。聰明的人比普通人較會憂慮,憂慮的結果反而容易讓自己的身體搞壞。至於曲則全,枉則直。是在講世事的是非曲直,此路不通有障礙物時,可退一步轉個灣,換一條路往前走,因為處世無定則,不可死腦筋,不懂得變化,路前面有牆壁擋住而不通,卻硬是要把牆壁撞倒而想往前走,最後受傷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也比喻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硬闖,就會遇到閰羅王。揣而銳之,不可常保。文義上是將刀子磨的很銳利,但用久了也會鈍化。是在比喻世人如果一有權力在手,就利用權力欺騙人、高壓百姓,鋒芒太露,眼睛長在頭上或功高震主,到後來就會以失敗收場而下台一鞠躬,一下台,看看會有人在捧你嗎?眼睛還能長在頭上嗎?老天不可能讓你囂張一輩子的。挫其銳,解其紛。是說老天就有挫挫你的銳氣、圭角的能力,你有能力起高樓,老天也有能力讓大樓崩塌下來。如果你有修,老天也有讓你心中的紛擾解除掉,降低你的欲望,使你的心能靜下來的能力。所以老聃才說:人皆求福,己獨曲全,要去悟道,目的就是能曲全,不可鋒芒太露,就能暫時免除各種災難、禍患。因為做人如果是硬棒棒的,鋒芒太露,久了就會遇到挫折,如事業不順,家庭或婚姻出狀況,身體得怪病、重病…,銳氣及圭角就會被老天磨平,就會變圓,以後為人就不會有夌有角了。以此比喻你如鋒芒太露,老天就會修理人。這些道理只有關尹、老聃知道,所以他們的思想是寬容博大,得真道,受天下之歸之真人也。
所有的天災、傳染病,均係世人不依倫理,天就不依天理所引來的。莊子於天道篇即已道出: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倫理是老天所規定的,並不是人間法律所規定的,世人就不能違反天律。莊子也已於大宗師篇道出:物(人)不能勝天。同性戀、陰陽人是先天所帶來的,算是一種疾病,應設法醫治,才能回復正常人的心理或生理,如不去設法醫治,卻以大法官會議人為的方式解釋同志婚姻是否違憲?而不依德充符篇莊子引用孔子的話: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形)之人乎!以修道來彌補,使來世不必再當同性戀或陰陽人。將破壞了老天所規定之倫理,以人為方式來改變天律,接下來就等大自然之反撲了。受害的當然是世人而不會是老天。再加上公務員是國家的支柱,國家又逃避政府應負的責任,以年金會破產為名,認為公務人員退休金領太多,將大砍退休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等同將鎮山之磐石(守護神)打掉來蓋房子、開公路,把房子的大柱子混凝土打掉,將柱子瘦身變成小柱子,只剩鋼筋裸露在外,久了,鋼筋必氧化鏽蝕,而期待房子不會倒塌之道理相同(此道理於陰奉陽違與自討苦吃、結繩記事,誠信原則的可貴已說過),再再違反倫理、自然,而與老天對抗,卻認為人能勝天,蘇花公路、基隆鎮山石(守護神)遭破壞,因違反了自然,一下大雨,當地人就有罪可受了。以後台灣恐將無寧日,如能懸崖勒馬,還來得及。老莊於上述所講的故事這二~三年內是否會應證?也只有去廟裡求神、抽國運籤,看看老天保佑不保佑了?凡事(政策、法律修改)不可逆天行事,也不能持著我就是要這樣幹的心理,如不把老天看在眼裡,於大自然反撲時又要去求天公,老天也懶得理會世人的,因老天不語,必須要知此道理,求神、拜天公才有用的。庚子年沒多久即會來臨,會不會有天災、傳染病毒?就要看眾生之所作所為及自己之造化了,願天佑台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