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盈虛衰殺,本末積散(大仁不仁,天地不仁)-主宰生、老、病、死者,不是皇帝、也不是鈔票,而是無形之道。

盈虛衰殺,本末積散(大仁不仁,天地不仁)-主宰生、老、病、死者,不是皇帝、也不是鈔票,而是無形之道
        知北遊篇:「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大宗師篇:「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莊子於知北遊篇道出萬物盈虛衰殺,本末積散,來闡述大宗師篇他所說: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邊際,即性體之效用也。以智慧行善、布施,回報的力量是無邊際的!際:有心就會產生界線。有界限,福報就很少;無心,就沒有界限,心量就大,產生的福報就大。佛家所說之時間、空間,豎的窮三際:過去(前際)、現在(中際)、未來(後際)。人的心性超越過去、現在、未來之時間限制,不生不滅,永恆一如,故曰:豎窮(縱照)三際(三代,代表過去、現在、未來)。加上橫的遍(橫照)十方,沒有邊際。也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也。有修清淨心、平等心,就沒界限;沒修清淨心、平等心,就有界限,有界限就不平等了,最多只能算是菩薩行,未達普賢行境界,想達到普賢行,就要修清淨、平等心,沒有分別、執著心,原理相同,道義文字不同而已,知道此道理,就可了悟人生!
        作者曾言及人無多賢(),無法勝天,白話為人拿老天沒辦法,人由老天在管理,當於人生旅程中遇到挫折,事事不順,身體欠安,中年失業,事業失敗,家庭或婚姻不和睦,很苦悶時,你認為老天對你不公平,想打他來出出氣,也打不到,你想罵他、求他,他也懶得聽,也不理你,天地、四時、盈虛衰殺一樣照常運行。這些白話文也就是文言文之:盈虛衰殺,本末積散;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的道理。莊子於知北遊篇說:物物者與物無際(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邊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第一個物:當主宰解。第二個物:當萬物解。不際:指道(老天也)。主宰萬物的道與萬物間並無涯際或界限,而萬物有涯際或界限的,就是萬物間之涯際或界限。無涯際或界限的道寄託於有涯際界限的物中,就像有涯際或界限的物寄託於無涯際界線的道中,邊際效用無限大。以盈虛衰殺來說,道能使物有盈虛,而自身並沒有盈虛(消長、得失);道能使物有衰殺(身體之老、病,事業之興、衰、損益),道可主宰出生出將相子弟,來光宗耀祖;也可生出敗家子,毀家產,壞門風。而自身並沒有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彼,指道。邊際,即效用也。本末,1解為:始終也。2解,本:無為也(佛家稱性體、心性)。末,有為也。佛家稱:現相、外在環境也。積散,聚散也(聚:生也,散:死也)。道能使物有始終,而自身並沒有始終;道能使物有聚散,有能力使人活著,也有能力讓人死掉,而自身並不會聚散生死。這些解釋是在推衍大宗師篇之: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能決定萬物生死的是道,而道本身並不會生死,而永遠常存,也就是道是不生不滅)。是無形的道在主宰有形的萬物之道理。知道此道理就了悟人生了!這些是單就由文言文解釋為白話文的解釋法。至於這些話的意境為何?且看以下之分析!
        老子清靜經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因為大道無特別的感情,就無異心,才能運行日月;莊子齊物論說:大仁不仁(即秋水篇:不多仁恩)。老子第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最大的仁心是沒有特別的仁心,有特別的仁心就變成不周全了,天地厚載萬物,自己不認為這是仁慈,叫作天地不仁,也就是最大的仁心是一視同仁。天地、四時的運行都是依照自然律之軌跡在運作,不可能特別為某人或其他特別因素而去改變其自然法則,否則星球會相撞,春夏秋冬之時序會亂了套。知北遊篇於上述說的盈虛衰殺,本末積散,是在說明無形的道在主宰有形的萬物,也就是老天在管理眾生,而眾生是無法去影響老天的。所以萬物的消長、得失;老、病、興、衰,都受到道的支配。莊子的中心思想是要世人修道積陰德,眾生如有修道積陰德,凡事要符合自然,不要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如加入人為因素進去就變成不自然,如此,就不必去考慮消長、得失;老、病、興、衰之問題,也就是齊物論所說的:置其滑涽、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不必刻意去選擇紛亂的仁義、是非、吃菜要吃葷,吃素,吃東方或西方的口味)。也不必去算命、卜卦、求神、抽籤、改運,身體就不會有病痛或得大病、不治之疾而住醫院,也不會違法住進看守所,子女不會叛逆,不會有婆媳不合、夫妻婚姻不會破裂、事業順遂…,凡事順著自然,就可庇蔭子孫。反之,世人如經常違反自然法則不改正,則表示心性出了問題,道就會給世人於人生的旅途中不平順,給他吃吃苦頭,以改變其心性,世人不可不知此道理的。
        大自然反撲所產生之極端氣候,其原因是世人的心性出了問題,違反了自然,才會去製造空氣、水…等環境汙染、於山坡地建別墅、於高山建民宿破壞自然生態,研發殺人武器去轟炸弱國,其後果就會引發天災;如惹怒了弱國人民,就會以恐佈攻擊強國人民之方式以為報復,就會發生人禍,並非無原因的,這就是由道在主宰,使物產生盈虛衰殺,本末積散運作的結果。世人的心性如果不違反自然,國與國之間就不會產生爭端,或發生戰爭。同理,重视經濟的國家,其國家內部就比較安定,較有向心力;重视政治或意識型態的國家,其國家內部就較不安定,而且向心力較不足,種種之政治鬥爭就會產生一大堆問題,不必外國攻打,自己內部就會先裂解,而獨立於世界各國之外。這些都是莊子所講的:道使萬物盈、虛、衰、殺之道理。其原理比較深奧難懂,但只要能守住不違反自然的這條紅線就不會有問題發生,超越了這條紅線,等到問題發生時才要去體悟天地不仁、大仁不仁、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道理,那就太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