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人生—分(得失)無常、終始無故(生、死、得、失,有妄心則無常,真心才有常-親疏、利害、貴賤不可得,知足,不會患得患失、覺悟了,無得亦無失、無煩惱,就自在了)。

人生—分(得失)無常、終始無故(生、死、得、失,有妄心則無常,真心才有常-親疏、利害、貴賤不可得,知足,不會患得患失、覺悟了,無得亦無失、無煩惱,就自在了)。
        秋水篇:「大知觀於遠近…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本篇是延續上二篇萬物平等理論未完全闡述之部分予以補足,則有關莊子一書以文言文所說明人生、老、病、苦、死的一部大經典,其意境也已以白話文將它說明清楚了,也就是莊子對於人生無常及如何離苦得樂的過程,所寫成一本留存後世之南華經,留給後世之人去體悟天地、天道是如何運行在主宰萬物,世人違逆不得。能知足,知道有得就會有失,不會患得患失,就不會煩惱。相對的無得也無失,人就無妄心、煩惱,才能過著正常人的生活,人就活得自在了,知道自在之道理後,就不會你爭我奪,爭到最後,換來了整身是病,也不是辦法的。老子第56章之:親疏、貴賤、利害之不可得、佛家金剛經三心(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不可得,都不把這些事情放在心裡,也就是不將他當成一回事,那就不必有得失之念頭,也就放下了,沒煩惱,就不會生病,人生就會過得很快樂。就是因為不可得,所以不論是形名聲色或名聞利養(名利權勢)之追逐,都要符合事、理(如理、如法),不可太過份,故太過份(不顧他人死活)之炒股、炒地、炒房、賺黑心錢,賺到、炒到富可敵國,全世界所有的前都要完全變成他的,進入世界首富之排名之列,但受妄心、煩惱之牽連,最後如果身體、家庭出了問題,那又得到什麼呢?所以說人有妄心,人生變化則無常,不能長在;只有真心才能有常,長久存在。
        嬰兒呱呱墜地之時,其靈魂只知道他(她)已轉世來當人了,但是傻乎乎,從媽媽肚子出生到學在地上先爬行才會學走路,長大後這段時間,什麼也不懂,也沒記憶,一直到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後,回憶童年往事時,最多也只能回憶到吃奶嘴,坐娃娃椅之童景,再往前推至出生時,也不知道媽媽是如何跟我們生出來的;同理,人老了,要回去報到前,靈魂先被抽離肉體,人就呈現彌留階段,等於是在睡大頭覺,不知道自己已死(即知北遊篇所說的: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必須於做頭七時才會醒來,此時才知道自己已死亡(見:胡蝶夢莊周一文),原理完全相同。所以會不會來當人?死後靈魂跑去那裏?也沒人知道。這就是莊子所說的: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古時候醫學不發達,有病時吃吃草藥,能治癒就好,不能治癒就等死,平均壽命只有四、五十歲,到醫學發達時平均年齡都有八、九十歲,壽命較長的有一百多歲,到最近雖然醫學發達,但六十七歲以前就回去報到的人就有一大堆人,其原因為何?讀一讀莊子一書就知道答案,於文章中說太白了,是會顧人怨的,就不能如天運篇所說的:俯仰而不得罪於人。人死亡後到底要多久才能轉世來當人?這是有趣的話題,但莊子明說: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也就是當鬼神的時間比當人的時間還長。則人死後於天堂當神還好,死後於地獄當鬼,那就不好玩了。此句話有另一含意,是在隱喻囂張的日子沒有落魄日子長,警惕世人不可瞧不起窮人,因為貴賤是輪流在轉的,不會有永遠的貴賤之意。
       有大智慧的修道高人眼光不但看得遠,近的也會看,他看的是當人要如何修道,長遠的將來才可找到自己無形的歸宿(將來是要住天堂或地獄),不會在意於眼前有形的名利,不會去爭家產,也不會去爭名求利(大知觀於遠近)。因為他知道道之盈虛(察乎盈虛),一消一長的道理,所以一般富豪人家,比較欠缺子女,而窮人家小孩卻生了一大堆;賺了很多錢是好事,但如果身體有恙,就不是好事,這就是盈虛、消長的道理。所以於萬物之事理,有得就會有失(分無常),當得到時不會高興,失去時不會憂愁,因為知道是得失無常之故也(分:即得與失也,是說得失無定-無規律可尋的。說:悅也。禍:憂愁也。故:同固。即固定或標準也)。心裏有得失是因妄想、心理作用所生、才有此感覺,他明白生死,是人生所必須走的一條平坦的道路,不會在意生命的長短,所以於活的時候不會高興,死的時候不會憂慮,因為他知道生死也是無常的道理(終始無故也:即生與死是無常的。終:死也;始:生也。何時要出生來來當人?什麼時候要嗚呼哀哉死去,都沒有一定的標準。終始與始終,有用之於時間之開始與結束、有用之於人之死與生,可不可以延續之不同用法)。所以人在世時不必去考慮想要知道別人所不知道人是怎麼生?怎麼死?這些小事情。也不必窮天地領域想知道人將來會如何轉世?轉成什麼動物(與佛家所說的大至盡虛空遍法界,小至微塵,道義是相通的),這些事情會使人迷亂而不能自得。所以莊子才於齊物論說: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上了年紀之人,當兒女長大成家立業遠走高飛,剩老人在看家,年老了體力漸漸消退,行動漸漸不自如時,就會想到這些道理,除了平時有修為的人會了解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以外,一般人到老時大都會感慨萬千的。莊子一書有七萬餘言,意境又高,確實不好讀也不容易懂,但只要能懂得秋水篇一篇,能把該篇的道理意境搞清楚,人生就很圓滿了,就不會虛度人生(如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不辨牛馬。是在比喻鄉下人都往大都市集中,由外地來的英雄好漢起初都不相認識,所有牛鬼蛇神都混雜在一起,剛開始時是無法分辨誰是好人 ?誰是壞人?相處一段時間後就可漸漸看出其真面目,慢慢的同類型的人就會聚集在一起,所以住在都市的人,選擇居家環境是很重要的)。不被外在環境污染,從自己的心靈環保做起,心境改變,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也會跟著改變,將來乘船才能走過河道之中央,避開兩邊河岸兩邊是兩岸,兩岸都會有障礙,可由此岸(比喻生死煩惱)回到彼岸(脫離煩惱,覺悟了),心放下了,就不會遇到障礙,能回到老家,比喻修道修得很圓滿,如不乘船是無法到達彼岸之道理,這就是修道人之快樂,也就是鯤魚的快樂。可逍遙遊於天地間,造福子孫(水之積也深,則負大舟也有力;風之積也深,則負大翼也有力)。知道人生無常之道理,就能放下,對事情的看法就比較不會去計較,小事情都不在意,不會放在心裏,沒煩惱,就會看破人生,老天所加在人身之枷鎖(現代語為:牢籠、看守所、監獄,被捉去坐牢關起來。養生主篇:帝之縣解),繩索綑在人身,給人製造煩惱、憂愁的結,以修道方式,可自己將結打開,俗話所說的:坐牢刑期滿了,人被釋放出來,就已解脫束縛了。人就沒牽掛,自在了,就不必過著凡人迷惑的生活,而過著菩薩自在的生活,不必等到人死了,才可解脫,就由世人自己作抉擇。願人人能自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